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大回腸在哪個位置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脫裙子圖片大全 2025-02-13 21:41:54

大回腸在哪個位置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5-16 20:56:20

Ⅰ 小腸有哪幾個部分,又有哪些區別

小腸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三部分。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有位置、結構、功能的區別:

1、位置不同:

十二指腸:介於胃與空腸之間,

空腸:哺乳類動物的小腸十二指腸以後,回腸以前。

回腸:位於腹腔右下部,部分位於盆腔內。

2、結構不同:

十二指腸:由於相當於十二個橫指並列的長度而得名,全長約25cm。十二指腸整體上早「C」形,包繞胰頭,可分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十二指腸除始、末兩端被腹膜包裹,較為活動之外,其餘大部分均為腹膜外位器官,被腹膜覆蓋而固定於腹後壁。

空腸:稍粗,由於有很多血管分布而微帶紅色。

回腸:形狀彎曲,其特點是色淡紅,管壁薄管徑小,粘膜面環形皺襞稀疏而低,除有孤立淋巴濾泡外,還可見集合淋巴濾泡,系膜內血管弓較多,脂肪較豐富。

3、長度不同:

十二指腸:是小腸中長度最短、管徑最大、位置最深且最為固定的部分。

空腸:始於十二指腸空腸曲,占空回腸全長的2/5,占據腹腔的左上部;

回腸:占空回腸全長遠側3/5,在右髂窩續盲腸。

Ⅱ 上消化道與下消化道是怎麼區分的

上、下消化道的區分是人為的,它是根據其在Treitz韌帶的位置不同而分的。位於此韌帶以上的消化管道稱為上消化道,Treitz韌帶以下的消化管道稱為下消化道。

Treitz韌帶,又稱十二指腸懸韌帶,從膈肌右角有一束肌纖維索帶向下與十二指腸空腸曲相連,將十二指腸空腸固定在腹後壁。Treitz韌帶為確認空腸起點的重要標志。

(2)大回腸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上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腸組成;下消化道由空腸、回腸和大腸組成。

食物消化:

食物的消化是從口腔開始的,食物在口腔內以機械性消化(食物被磨碎)為主,因為食物在口腔內停留時間很短,故口腔內的消化作用不大。

食物從食道進入胃後,即受到胃壁肌肉的機械性消化和胃液的化學性消化作用,此時,食物中的蛋白質被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在胃酸參與下)初步分解,胃內容物變成粥樣的食糜狀態,小量地多次通過幽門向十二指腸推送。食糜由胃進入十二指腸後,開始了小腸內的消化。

小腸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食物在小腸內受到胰液、膽汁和小腸液的化學性消化以及小腸的機械性消化,各種營養成分逐漸被分解為簡單的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質在小腸內吸收。因此,食物通過小腸後,消化過程已基本完成,只留下難於消化的食物殘渣,從小腸進入大腸。

大腸內無消化作用,僅具一定的吸收功能。

Ⅲ 人體的結構圖,內科器官的位置,如胃,肝,胰,腎等

首先明白你所提問的幾種器官屬於兩個不同的系統:胃、肝、胰腺、腸隸屬於消化系統,而腎則屬於泌尿系統。
先給你幾句口訣:
食管與胃歌訣
食管三段頸胸腹,三個狹窄要記住; 胃居劍下左上腹,二門二彎又三部; 賁門幽門大小彎,胃底胃體幽門部; 小彎胃竇易潰瘍,及時診斷莫延誤。
小腸歌訣
小腸彎又長,盤曲在腹腔; 上段十二指,中下空回腸; 全長約五米,空回二三量。
十二指腸歌訣
四部上降下和升,右包胰頭「C」字型; 降部後內有乳頭,膽總胰管同開口。
大腸歌訣
大腸四周圍成框,空腸回腸框內藏; 結腸袋帶腸脂垂,三大特點記心上;盲腸位居右髂窩,闌尾根部連於盲; 麥蘭二氏兩個點,升橫降乙接直腸。
闌尾歌訣
闌尾末端不固定,回腸前後下也行; 盲腸後下較常見,三帶集中闌尾根。
肝歌訣
肝為消化腺,位於膈下面; 其內三管系,膽汁產其間。 若問最高點,五肋鎖中線。
肝下面「H」溝歌訣
右後下腔前膽囊,左後靜脈前肝園;橫為肝門交通口,動脈神經肝管穿; 下面分為四個葉,左右方葉和尾狀。
胰腺歌訣
胰腺頭致體尾連,顏色灰紅質地軟; 正付胰管通胰頭,內外分泌功能全。

Ⅳ 人的左下腹和右下腹,這兩個地方哪個是腸子呢

人的左下腹和右下腹,這兩個地方都有腸管。人體腸道分十二脂腸、小腸、回腸和結腸,結腸又分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都在下腹部,只是右下腹由回盲部進入升結腸,相對左下腹直腸直達肛門的部位要稍高一些。見人體腸道分布圖如下。

圖2

Ⅳ 請問回腸是在左邊或是右邊

回腸在人的身體右側。

概述

回腸是人體器官名。相當於解剖學的回腸和結腸上段。《靈樞·腸胃》:「回腸當臍左環,回周葉積而下,回運環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此外,約2%的成人,在距回腸末端0.3-1m范圍的回腸對系膜緣上,有長2-5cm的囊狀突起,自腸壁向外突出,稱Meckel憩室,此為胚胎時期卵黃囊管未完全消失形成的。

Meckel憩室易發炎或合並潰瘍穿孔,因其位置靠近闌尾,症狀與闌尾炎相似。回腸約占空、回腸的下3/5,主要位於臍區和右髂區,和空腸都屬於腹膜內位器官,借腸系膜懸附於腹後壁,總稱系膜小腸。

其特點是色淡紅,管壁薄管徑小,粘膜面環形皺襞稀疏而低,除有孤立淋巴濾泡外,還可見集合淋巴濾泡,系膜內血管弓較多,脂肪較豐富。

Ⅵ 直腸在什麼位置

《陳先榮鋼鐵意志》中提到,從胃開始,之後分別連接著小腸(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大腸(包括盲腸,闌尾,結腸,直腸),直腸連接著肛管,肛管的出口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肛門.直腸與肛管的分界線叫齒線,距肛緣2.5cm左右.直腸全長13cm左右.

Ⅶ 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分界點是哪個部位

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的區分根據其在十二指腸懸韌帶的位置不同而劃分的。韌帶以上的消化道稱為上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 腸。韌帶以下的消化道稱為下消化道,包括空腸、回腸和大腸。

(7)大回腸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消化系統的組成:

1、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兩大部分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和大腸(盲腸、闌尾、結腸、直腸、肛管)等部。

2、臨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腸的這一段稱上消化道,空腸以下的部分稱下消化道。

3、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兩種。小消化腺散在於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內,大消化腺有三對唾液腺(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肝和胰。

消化系統的主要功能:

1、消化系統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攝取、轉運、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排泄廢物,這些生理的完成有賴於整個胃腸道協調的生理活動。

2、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機體所需的物質和能量,食物中的營養物質除維生素、水和無機鹽可以被直接吸收利用外,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等物質均不能被機體直接吸收利用,需在消化管內被分解為結構簡單的小分子物質,才能被吸收利用。

3、食物在消化管內被分解成結構簡單、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就稱為消化。這種小分子物質透過消化管粘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和淋巴液的過程就是吸收。對於未被吸收的殘渣部分,消化道則通過大腸以糞便形式排出體外。

參考資料:消化系統-網路

Ⅷ 大腸在人體腹部的什麼位置

你好,腹腔後壁有左側的輸尿管、部分膀胱、腹腔內有大腸中的降結腸及乙狀結腸、小腸中的部分空腸及回腸。女性還有子宮

Ⅸ 回盲部的回盲部的組成

有回腸末段(端、回腸下端)、盲腸、闌尾及其系膜、血管、淋巴結、神經等。 也稱小腸的下段。 回腸末端行至右髂窩從盲腸的內後方進入盲腸 。
小腸分三部分,全長有7米。十二指腸為其上段,約30厘米,有十二個指並列的長度,故名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之間沒有明顯的解剖標志。中段為空腸占其2 / 5,下段為回腸占其3 / 5。④ 位於右髂窩內,長約6 ~ 8cm,是大腸的起始部,向上與升結腸相續,內側與回腸末端相連。
1 回盲口:盲腸腔內有回腸末端的開口,稱回盲口。
2 回盲瓣:回盲口處有回盲瓣,是由粘膜覆蓋增厚的環形肌而形成的上下兩片半月形的皺襞 ,可能具有括約肌的作用③,有兩個功能,一是阻止小腸內容物不過快的進入盲腸,,二是阻止大腸內容物倒流入回腸,因此點,在結腸有完全梗阻時,使腸腔兩端均閉合而加重梗阻的嚴重性③。
在回腸末端,距回盲瓣0.5 ~ 1cm處,有時保留有胚胎時期卵黃囊柄的殘余,稱MeckeI憩室,憩室呈囊狀突起,一般長約5cm,出現率為2 %,憩室易感染發炎,甚至並發穿孔②194面。
3 盲腸的形態和位置: 位於右髂窩內,個別人可出現變異,如高位者可達肝下,低位者可入盆腔,甚至位於腹下區左側。小兒盲腸位置一般均較成人為高。①第54面
4 活動性: 盲腸大多數為腹膜內位器官,稍具活動性。有的還有系膜,活動度顯著增大而成移動性盲腸者,易發生扭轉,約有5 %左右的人因盲腸後壁無腹膜包蓋直接與腹後壁相貼,所以幾乎不能活動①.有時,由於升結腸系膜與腹後壁腹膜未完全癒合盲腸可以向內移動至腹腔中部③594面。
5 結腸和盲腸在結構上的三種特徵: 結腸帶coIic bands,是由腸壁縱行肌纖維聚集形成的三條縱帶。
結腸袋haustra of coIon,由於結腸帶比腸管短,腸管形成許多由橫溝隔開的囊狀膨出,稱結腸袋。腸脂垂epipIoic appandices,沿結腸帶排列,大小不等,漿膜下脂肪局部聚集而成。
以上三種特徵是結腸與小腸的主要區別點。
盲腸的三條結腸帶匯聚於闌尾起始處,是闌尾切除術時尋找闌尾的「路標」②195面。 闌尾的解剖生理概要
1 形態和位置 闌尾附於盲腸後內側壁近下端處的蚯蚓狀突起 ,長約6 ~ 8厘米,直徑0.5厘米,最長可達20 ~ 30厘米,短者僅為一痕跡。直徑可達1.0厘米。是腹膜內位器官。官腔的遠為盲端 近側與盲腸腸腔相通,二者交界處的後下方2.5厘米開口處常有一粘膜皺襞稱謂格拉克(GerIach )氏瓣③②。食物殘渣或異物進入闌尾腔後,若不能排除,阻塞官腔,是誘發急性闌尾炎的主要原因之一②。
闌尾腔 在成人闌尾腔很細約0.2 ~ 0.3厘米直徑,基地部可能稍狹小;在幼兒和嬰兒闌尾腔多呈漏斗型,基底部較寬大③。
闌尾系膜 闌尾有本身的系膜,為二層腹膜所組成,連於小腸系膜下端,系膜內含有血管、神經和淋巴管。身體肥胖是有較多的脂肪;系膜一般較闌尾短,容易使闌尾曲折或成袢狀。
闌尾的基底部 大多數在盲腸的內後方 ,回腸盲腸交界處以下 ,沿結腸帶 向回盲部追尋能達到闌尾基底部 。闌尾基底部與盲腸的位置關系是固定的,其尖端可指向任何方向,大致可分三種類型:一種在盲腸升結腸後指向上方;一種在盲腸下方指向髂窩或盆腔;一種在回盲部前後指向脾臟。有時盲腸後闌尾 可以部分或全部在腹膜以外③
闌尾根的體表投影 上面 已講闌尾根部位置固定,體表投影:從右髂前上棘至臍連線的中外 1/3之一交點處,稱為McBurney點(麥氏點)。闌尾炎時此處常有壓痛。
闌尾的位置 闌尾在腹腔的位置決定於盲腸的部位。變化較大。常有以下幾種:
1 回腸前位 位於回腸前方,其尖端指向左上方,位置淺表,闌尾炎時容易激惹壁層腹膜,所以右下腹壓痛更明顯。
2 盆位 闌尾尖斜向下內,可越過小骨盆上口 伸入盆腔,其尖端可貼近閉孔內肌,在女性 ,盆位闌尾炎常與卵巢 、輸卵管接近,需仔細鑒別闌尾炎或是輸卵管炎。
3 盲腸後位 闌尾位於盲腸或升結腸後方 ,尖伸向上,闌尾炎時,常激惹腰大肌而引起曲髖。此時作曲髖檢查時,腰大肌受到牽拉時,可引起疼痛。
4 回腸後位 位於回腸後方,其尖端指向左上方,其後方也為腰大肌。闌尾炎時也可引起要打大肌激惹的症狀。
5 盲腸下位 闌尾位於盲腸外側。
6 盲腸外位 闌尾位於盲腸外側。
7 闌尾位於肝下 闌尾炎時,可引起右上腹部疼痛,但是 ,醫生在短時間內,反復認真檢查右下腹或/和麥氏點,有壓痛抑或反跳痛 。
8 腹膜後位 等。 闌尾動脈發自回結腸動脈,經回腸末端的後方進入闌尾系膜,沿其游離緣行至闌尾尖端。闌尾靜脈與動脈伴行,經回結腸靜脈、腸系膜上靜脈而匯入肝門靜脈。
臨床要點:

待續
參考文獻:
① 《臨床解剖學》主編 李幼瓊 華夏出版社 北京 2006年1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農村基層衛生人員中等專業學歷教育系列教材 53~ 54面
② 《解剖學》第二版 主編 余哲 人民衛生出版社 衛生部規劃教材 高等醫葯院校教材 194 ~197面
③ 《外科學》黃家駟 主編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72年12月第二版第三次印刷 594面
④ 《外科學》全國中等衛生學校使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