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閃電戰誰發明的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他和曼施坦因、隆御鄭美爾被後人悶拆褲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著名陸軍戰術「閃電戰」創始人。當然,從政治角度來說,他們絕對是助紂為虐的法西斯幫凶,對別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戰爭罪行,是希特勒禍害天下的殺手。而從軍事角度來看,他們過人的軍事素質,出色的軍事指揮藝術,對世界軍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確實值得後人研究。與那些製造屠殺的納粹德國政客們和黨衛軍首腦相比,身為正規的德國國防軍優秀將領的他們還算清白,他們雖在希特勒的戰爭中策劃指揮,螞簡卻反對納粹的屠殺和滅絕政策,更沒有參與屠殺暴行。也許正因為這點,加上他們令人驚嘆的軍事造詣,使他們贏得了敵國的尊敬和歷史學家,軍事學家的客觀評價。
㈡ 電動對標比亞迪,智能追趕特斯拉,吉利要擠進新能源一線
三個司機觀點:
坦率地說,吉利的迅速崛起,和沃爾沃技術轉移密不可分。但是,進入新能源時代,沃爾沃並沒有優勢。所以,後沃爾沃時代,吉利只能靠自己。雖然自主品牌冠軍寶座讓位於比亞迪,但吉利的新能源板塊增長之迅猛也是有目共睹,這背後是吉利的體系實力。在完成了產品線和技術布局後,相信2023年吉利將在新能源賽道上有出色表現。
【本文來自易車號作者三個司機,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易車無關】
㈢ 戰爭史雜談之九:閃電戰之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騎兵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成千上萬的馱蓄和戰馬都在德軍中服役,它們當中的很多都死於戰斗或者被飢餓的士兵們吃掉了 1939年,德意志帝國擁有380萬匹馬,其中的88.5萬匹馬屬於國防軍的軍馬,被用於騎兵騎乘、拖曳武器和作為馱蓄拉運物資。這其中有44.5萬匹馬是從波蘭繳獲,或者是從德國的盟國匈牙利、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以及親德的愛爾蘭購買的。 克勞斯 克里斯蒂安 里克特(Klaus Christian Richter),在1935年就加入了德國騎兵部隊。他在其著作《1941-1945年國防軍的騎兵部隊》中評論了戰爭對德國騎兵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壓力:「 」古老的騎士精神再一次得到了證明:勇氣、責任感、使命感、戰友情誼以宴答及對戰馬的熱愛。德國馬術學校,騎手的馬術水平非常高,他們參加了1930-1940年期間所有重要的國際賽事。在1936年的奧運會上,德國隊獲得了6枚馬術金牌和1枚銀牌,主宰了馬術比賽的三個項目:盛裝舞步、跳躍賽、障礙賽—這是一個空前絕後的成績。」 1935年以前,由於德國士兵和軍士的服役期限長達12年,大量時間(長達3000小時)被用於德國騎兵的基本騎手訓練,這種精細化的長時間訓練為德國騎兵部隊的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隨著德國迅速走向戰爭的軌道,德國騎兵的馬術訓練已經減少到了每天只有一個小時的水平,騎兵們現在專注於武器的操作使用訓練和步兵高旦戰術的演練。雖然現在德國騎兵的主要任務是偵查和搜索,但是他們的訓練水平和步兵是一樣的;德國騎兵部隊的訓練是嚴格的,每天騎行的距離是30-60英里;每匹馬攜帶的人和裝備的重量超過250磅(114公斤)。 一名德國騎兵艱難地牽著他的馬,在東線的泥濘道路上跋涉 許多德國騎兵都來自鄉村地區,他們從小就習慣於在德國肥沃農田上耕作的生活,動物們,特別是馬匹,是他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對馬匹有著特殊的感情,是一種水 *** 融的感情。一般的概念認為德國軍隊是機械化的,充斥著大量的燒汽油的卡車、坦克、裝甲車和摩托車,其實德軍中大部分載重物資的運輸仍然需要馬匹。此外,成千上萬的德國騎兵都參加了戰爭,他們所乘的軍馬是由專門的委員會挑選的。這個專業部門在馬匹三歲時就購買了它們,從四歲起就開始訓練它們,並在其他任何國家都無法企及的項目中將這些馬匹繼續訓練兩年。隨著牽引車的載荷越來越重,一些能夠拉車的重挽力馬匹也開始服役。一些 *** 種的柏柏爾(Berber )馬在法國崩潰以後進入了國防軍中服役,空車重量610-1040公斤的馬拉大車需要四至六匹柏柏爾馬來拉動,這種馬車特別適合地形復雜的地區或者是東線那種路況極差的土路的運輸。 武裝黨衛軍的騎兵部隊,1941年夏季,一個騎兵旅由兩個騎兵團組成。這些士兵在馬上顯得輕松愉快 馬術也在黨衛軍學校教授,國社黨認為馬術是條頓騎士團遺產的一部分。和美國的西部片電影中不同的是,那些電影中牛仔們的馬匹沒有一匹在激烈的槍戰中負傷;而歐洲戰場上的實際情況是,馬匹在田野和道路上隨處倒斃,它們被機槍、迫擊炮、野戰炮的炮火和空襲大量地打死;在俄國殘酷的冬季里,嬌貴的德國農場的馬匹拉著沉重的大車被猛力鞭打,栽倒在路邊的積雪裡,成為飢餓的士兵們分食的肉食。 第三帝國的騎兵軍,在戰時由騎兵、自行車兵和摩托車兵組成;一共有18個騎兵團。在戰爭爆發的1939年這些部隊解散了,他們都被改組為師屬偵察營;1943年,德國騎兵部隊又被重新組建,一共組建了3個騎兵團。 德國軍隊的規模和裝備受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該條約的簽署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例如,德軍的摩托化車輛,受到了條約的嚴格限制;條約只允許德國組建7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總數不超過18個團的規模;事實上,德軍的騎兵部隊佔了德軍人數的很大一部分,10萬名德軍官兵中有16400名騎兵;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敵人協約國認為騎兵這種兵種在現代戰爭的情況下已經過時了,他們認為德國人維護騎兵部隊的軍費將會消耗掉對其他軍種的軍費投入;起初,德國騎兵部隊甚至使用長矛(這和波蘭騎兵一樣),後來才被卡賓槍所取代。在1934年後期,摩托車輛開始進入部隊,第11、12和16騎兵團現在改編成了摩托化步兵團;實際上,這些騎兵現在所騎乘的是「 」鐵馬」,這些坐騎主戚祥擾要是德國的寶馬公司和春達普(BMWs and Zundapps)公司製造的;其他的騎兵團則被改編成了坦克團,由坦克、反坦克和偵查部隊組成;同時武裝黨衛軍也有他們的騎兵部隊。 德國人在戰爭中使用了300萬匹馬和騾子,其中有75萬匹死於戰爭 馬匹也被德軍的其他兵種部隊使用,包括步兵、炮兵、戰斗工兵、醫療部隊和運輸部隊;到1935年,每個現役步兵團都有一個騎兵排,由32個人和33匹馬組成。除了其他地區的13所騎術學校以外,在漢諾威還開設了一所特殊的騎兵學校,用以給候補軍官、車輛駕駛教練和騎術教練學習所用;在許多情況下,特別是在戰爭後期,婦女越來越多地擔任了教練的角色;作為一種附加的技能,國防軍鼓勵賽馬活動;「 」騎師」穿著38種顏色不同的賽馬馬甲,代表著各個營和團。另外,一些騎兵部隊和運輸部隊還開展獵狐活動來訓練他們的馬匹。 一個馬隊負重拖曳著重型火炮;這支馬隊所經之處塵土障天,火炮和馬匹上都放著偽裝枝條 德國的騎兵們穿著原野灰色的軍服,帶著皮製裝具;穿著柔軟的皮革馬靴,這種靴子比步兵的靴子的腰要高而且鞋底沒有鐵釘;完成騎術訓練之後,騎兵的馬靴上帶著馬刺,這就是那個時代騎兵的標准形象;這些騎兵的背包里裝著一個方形的帳篷或者是半個;基本上是作為偽裝、雨衣或者是露宿之用;在許多情況下,這是在俄國冬天的唯一的防寒用具,除此以外德軍對俄國的冬天是毫無准備;事實證明,這一情況對成千上萬的德國士兵們來說是致命的。 至於武器,每一個德軍騎兵都在騎馬時帶著一把裝在皮袋裡的馬刀。1939年以後,每個軍官都攜帶著MP-38和後來的MP-40沖鋒槍。所有其他人都攜帶標准步兵版本的98K卡賓槍。這是對標准毛瑟步槍的修改,把槍身改得更短以適應騎兵部隊的需要。卡賓槍是基於1898式毛瑟槍的設計,雖然五發子彈可以壓入彈匣,但是必須手動拉動槍栓才能進行射擊。相比之下,美國的加蘭德步槍,是一種氣動操作的半自動設計,不需要拉動槍栓就能射擊,因此增加了射速;雙方許多退伍的老兵都說,這種射速的差異往往決定著生死;德軍的軍官、士官和救護兵,都配發了9mm口徑的08式手槍,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魯格手槍;一些德軍的騎兵部隊還配發了7.92mm的MPI43/44突擊步槍,這種槍就是現代步兵武器的前身。 每支騎兵小隊由9名騎兵組成,配備一支MG 34輕型機槍提供額外的火力。馬匹也是野戰廚房、鐵匠鋪、彈葯和武器運輸馬車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每支德軍部隊單位都有一名摩托車手負責遠距離與上級指揮部的聯絡,但是騎兵們也有由25個手勢動作組成的專門的通訊聯絡方法。 1941年夏天,國防軍在俄國曾經有過壯觀恢弘的勝利東進,此圖片就是當時德軍騎兵經過被擊毀的蘇軍坦克身 一支德軍的騎兵旅由6684名騎兵和4452匹馬組成,外加409輛馬車和318輛摩托車(其中153輛是挎斗摩托),另外還包括427輛卡車和轎車以及6輛裝甲偵察車;在1939年當德軍騎兵部隊在波蘭獲勝以後,1939年10月25日,組建了德國第1騎兵師。在1940年,這個師繼續在荷蘭、比利時和法國作戰。在進攻蘇聯的時候,這個師隸屬於第2裝甲集群的古德里安將軍指揮。在進攻俄國作戰的初期,這個師的馬匹已經達到了17000匹,馬匹過多導致了供應不足的問題,結果,在1941-1942年冬季俄國反攻階段的戰役中,這個集團軍的騎兵部隊停止了行動。這些經過特殊訓練的軍馬都被分派給了非騎兵部隊,這些好馬在那些部隊的手裡都被糟蹋了。 經過1941-1942年俄國冬季戰役以後,第1騎兵師遭到重創,之後被改編成了第24裝甲師,分散派給了85個師作為偵察營使用;他們是德國最後的騎兵部隊。因為他們經常被派往交戰激烈的地區,獲得了一個稍微有些諷刺意味的榮譽稱號「 」師屬消防隊」;好像是他們的出現才撲滅了激烈的戰斗大火。然而,馬上騎兵很快就被消耗光了,只剩下自行車部隊繼續執行著他們的偵查和搜索任務。隨著戰爭的進行,每一個騎兵排的規模從三個中隊縮小到了兩個中隊,但是他們仍然模範性地執行著自己的任務。在德軍撤退的1944年和戰爭的最後階段,騎兵部隊被重組成了三個團和兩個旅。 一輛德軍的補給車陷入了俄國泥濘的道路之中,德國士兵們對它連拉帶拽;試圖把車輪推出泥坑。蘇聯的道路一遇 1945年3月,德軍的騎兵部隊參加了多瑙河沿線的防禦作戰;1945年6月,他們的最後一匹馬穿越了符騰堡(Wurttemberg ),向佔領奧地利的英軍投降。他們作為戰俘只被關押了很短的時間就被釋放了,他們的馬在當地農民的照料下被送回了鄉下。 兩支武裝黨衛軍騎兵師在東線經過了兩年的殘酷戰斗以後,最後在布達佩斯地區全軍覆沒。由反蘇的哥薩克騎兵組成的國防軍的騎兵部隊盡管投降了英國人,最後卻被強行遣返,被押送到了俄國人手裡,大部分人在去往古拉格以後一去不返。 德國軍隊使用的馬匹和騾子最終達到275萬頭。其中,估計有75萬頭在戰爭中喪生。
㈣ 從04年至今有哪些耐玩的冒險類的單機游戲(比如重返神秘島 波斯王子系列 古墓麗影系列)
寂靜嶺,無盡的旅程,加勒比海盜3世界盡頭
金銀島,海盜判談3,神秘島做沖汪純仔系列,泰坦傳說,翡翠帝國
混亂軍團
㈤ 高中歷史教案模板
高中歷史教案模板5篇
高中歷史教學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幫助他們他們樹立學習歷史的自信心。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高三歷史教案模板,歡迎大家查閱。
高中歷史教案模板(精選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灶洞譽目標:
1、識記: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間、標志;德軍的西線攻勢、敦刻爾克大撤退及法國敗亡;不列顛之戰的時間、過程;北非戰場的激戰。
2、理解:通過對波蘭、法國速亡和英國成功粉碎德國侵略計劃等史實的學習 , 深刻認識到影響戰爭勝敗的一系列因素,如態度、戰略戰術方針、軍事裝備等。
3、運用:分析英國對德國法西斯態度、政策的變化,培養用聯系和矛盾變化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自主歸納:學生通過閱讀教 材,自主歸納二戰全面爆發的概況,並總結這一階段二戰在戰 局、戰術方面的特點。
2、問題探究:通過閱讀教材和課外材料,探究波蘭、法國迅速滅亡的原因和英國成功粉碎德國侵略計劃的原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波蘭、法國迅速滅亡的史實的學習,深刻 認識到綏靖政策的危害性樹立積極態度的必要性。
2、英國人民在丘吉爾領導下,英勇不屈,單獨抗擊法西斯,使希特勒的侵略計劃首次受挫。
3、始終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品質、價值觀方面的培養。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德國入侵波蘭;不列顛之戰。
難點:「閃電戰」;法國敗亡的原因。
教學方法與手段
1、學生自主學習,歸納概括有關史實;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分析討論。
2、分析處,冷靜推理,啟發學生思維;講解時,慷慨激昂,調動學生情感。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這節課先請大家看兩句名言:「有較大意志力和智力的人經常能夠獲勝。」「勝利在於意志」。說這話的人肯定是一個意志特別堅強的人,他是誰呢?(展示圖片)福煦——世界戰爭獨一無二隱段的三國元帥。正是他,憑著堅強的意志,非凡的智慧,指揮協約國軍隊取得了一戰的勝利。其實,他還有一句名 言廣為人知,「此非和平,乃二十年休戰也」。不過,這句話說得太不吉利,一語成讖,1939年——恰好時隔一戰20年,又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第一階段——全面爆發。
講授新課
請學生快速瀏覽教材,歸納二戰在全面爆發階段的大概進程。
結合形勢圖,學生作出回答。
一、德國入侵波蘭(東線)
1、經過:
(1)1939年9月1日,德軍進攻波蘭;
(2)9月3日,英法對德宣戰——二戰全面爆發;
(3)9月底,華沙淪陷。
2、波蘭迅速淪陷的原因: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9年的軍事問題可以綜合為為兩句話。在東面一支毫無希望的陸軍被一支小型坦克部隊所迅速的打垮了,這支坦克部隊又和一支優秀空軍合作,並且把一種新奇的技術付諸實踐。同時,西面,一支行動緩慢的顫宏陸軍始終未能發揮 任何有效的壓力,直至實踐已經太遲為止。
材料二 希特勒對他的將領們說:「我在慕尼黑會議上領教過英法的頭面人物,他們根本不是能打世界戰爭的人,再說,英法憑什麼同我們打仗?他們根本不肯為一個小 小的波蘭找死!」
結合教材內容(包括「歷史縱橫」),分析波蘭迅速淪陷的原因。
學生討論回答。
波蘭:部署不當;裝備和戰術思想落後。
德國:准備充分,軍事力量強大,戰術先進——採用閃電戰。
鏈接:何謂「閃電戰」?
概念:
集中大量飛機、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發動閃電般的突然襲擊的一種戰爭樣式。目的在於一舉摧垮敵方的抵抗能力在短期內贏得戰爭的勝利。法西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 戰中首先使用。
特點:奇襲性、進攻性、速決性。
英法:在西線對德國「宣而不戰」,致使波蘭孤立無援。
二、法國的淪陷(西線)
1、經過:
(1)1940年4月,德軍攻佔丹麥、挪威;
(2)1940年5月,德軍攻佔荷蘭、比利時;
敦刻爾克大撤退:在德軍地空火力猛烈轟擊下,英法聯軍仍撤出了33.8萬餘人,被譽為「敦刻爾克奇跡」! 英國的軍事歷史學家亨利•莫爾指出,歐洲的光復和德國的失敗就是從敦刻爾克開始的!
(3)1940年6月22日,法國投降。
2、法國迅速淪陷的原因:
閱讀教材P62「學習延伸」,分析法國速亡的原因。
解題關鍵:從材料中全面提取信息,概括作者的觀點。
思路引領:結合作者觀點,參照本課內容,說明個人看法。
答案提示:作者觀點:蘇德條約使德國單線作戰;德國在裝備和戰術上的先進性;法國不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
個人觀點:本題屬開放型設問,答案沒有惟一性,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理解判斷,言之有據即可。
三、不列顛之戰(西線)
(播放視頻「不列顛之戰」)
材料:對於這場人 類戰爭最驚心動魄的大空戰,英國首相丘吉爾在1940年9月20日的演講中以這樣的名句來贊譽: 「在人類戰爭歷,從來沒有這么多人從這么少的人那裡得到這么多!」
請問: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毫無疑問,這么少的人當然是指英國空軍的飛行員、地勤和指揮通信人員,當時英國空軍的全部作戰人員,從飛行員、地勤到指揮通信,僅區區3000人!這么多的人不但是英國人民,而且還包括所有不願忍受納粹暴政的人民。英國空軍挽救了英國!
閱讀教材【資料回放】,結合以下材料(展示圖片),分析英國勝利粉碎德國侵略計劃的原因。
學生討論回答,各抒己見。
抗戰的決心!必勝的信心!奉獻精神!
設問:英國不是實行綏靖政策 的嗎?這個時候抗戰的態度為什麼會變得這么堅決了?
引導學生用聯系和矛盾變化的觀點分析歷史問題。
四、北非戰場的激戰
閱讀教材,了解北非戰場的激戰情況。
高中歷史教案模板(精選篇2)
第六節 美國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
重點: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背景、1787年憲法
難點:對美國1787年憲法的評價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輔助課件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教師可通過美國國旗導入本節的教學,「請同學介紹一下美國國旗的含義」。美國國旗記載著美國由13個州擴張演變為50個州的歷史,也紀念著最初英國殖民統治下的13個州參加獨立戰爭並最終為贏得獨立做出的貢獻。由此導入新課的學習。
2.北美獨立戰爭的原因和背景,教師可按教材中提到的幾個方面內容請學生歸納,也可換一種方法,例如給出幾段原始材料,通過學生分析理解,歸納出獨立戰爭爆發的深刻根源。
材料一 北部殖民地,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中部殖民地,以農業為主,土地肥沃,被稱為「麵包殖民地」。南部殖民地,盛行資本主義種植園奴隸制經濟,主要作物是煙草、藍靛,有一批「藍靛百萬富翁」
材料二 1660年的《航海條例》規定,北美殖民地所有的輸入和輸出商品都要使用英國船隻運輸,一切物品只能運往英國。1765年的《印花稅法》規定,所有的印刷品、商業單據、法律證件等都要繳納印花稅。
教師提問學生,這兩段材料說明什麼問題同學們能否從中分析英屬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獨立的原因?與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相比較,歸納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共同原因。在學生思考、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北美獨立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要求擺脫英國的盤剝和束縛,雙方矛盾激化致使戰爭一觸即發。
3.獨立戰爭的經過。建議教師給學生一段時間閱讀教材關於戰爭進程的有關內容,按時間先後順序總結獨立戰爭進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製作一張大事年表。其中包括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1774年第一屆大陸會議,1775年來剋星頓槍聲和第二屆大陸會議,組成大陸軍,1776年發表《獨立宣言》,標志著美國的誕生,1777年薩拉托加大捷,1781年約克鎮大捷,戰爭勝利結束,1783年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等幾個要點。
4.1787年憲法。這部分內容的講授建議教師通過原始材料的分析加深學生對1787年憲法的理解。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1787年)》摘錄:
我們合眾國人民,為了建設完善的聯邦,樹立正義,保證國內安寧,規劃共同國防,增進一般福利,使我們自己和我們後代得到自由和幸福,特為美利堅合眾國制定本憲法。
第1條
第1節 本憲法所賦予一切立法權,應操於聯邦國會,國會包括參議院和眾議院。
第2節第1款 眾議院應由各州人民每兩年選舉的議員組成……
第3款 眾議員名額和直接稅,應按照本聯邦內各州的人口分配。這種人口
的決定,除全部自由人外,應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這種自由人中
包括必須服一定年限勞級的人口,不包括未納稅的印第安人……
第3節 第1款 聯邦參議院應由每州兩名參議員組成。參議員由州議會選出,其任期為六年……
第2條
第1節 第1款 行政權應操於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總統的任期定為四年……
第2節 第1款 總統應為聯邦的陸海軍及奉調為聯邦服階段的各州民兵的總司令……
第3條
第1節 聯邦的司法權應操於法院及聯邦國會得以隨時規定並設立的各種低級法院。法院和低級法院兩者的法官,只要能忠於職守,即應繼續在職……
教師可就以上這些材料,提問學生,該憲法中規定的建國目的是什麼?政府的組成形式是什麼?有哪些權力?國家職權由哪三個部門分掌?如何評價這部憲法?通過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完成教學。
5.北美獨立戰爭的影響,引導學生從對美國本身的發展和對世界其他國家及地區的重大影響兩方面分析。
教學設計思想
利用現實社會生活中美國的影響入手,結合大量的圖片、文字、網上資料,創設歷史學習的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的慾望,在教師的設計、引導下,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完成知識的識記、能力的培養、情感的流露。
高中歷史教案模板(精選篇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了解新航路開辟的原因、過程(迪亞士、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的地理大發現)和影響(包括歐洲的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對美洲和歐洲思想文化的影響等)。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世界地圖,了解古代文明區域的分布以及新航路開辟的路線並繪制出各航海家的航線和所到達的地區。
2.採用歷史、地理和政治相結合的手段來全方位的把握世界文明由獨立、分散走向聯結的過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組織形式的形成以及商業革命、價格革命的原理等。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開辟文明交往航線的看似偶然實則必然,不僅要認識開辟文明交往航線之前世界的狀態,了解開辟的原因和過程,也要認識開辟後世界的格局和變化,養成聯系地看待歷史發展的能力,樹立面向世界的眼光。
二、重點和難點
重點:新航路的開辟及其影響。
難點:地理大發現使世界聯結成一個整體。
三、教學方法
(一)教師通過提問、舉例、圖片和實物的展示、紀錄片或書籍的介紹等方式來多角度進行知識講授。
(二)學生參與問題的回答,材料的閱讀,課堂趣味測試、小組討論等多方式的對知識進行學習和把握。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為紀念新航路的開辟,人們在葡萄牙里斯本塔古斯河口矗立了一個紀念碑。十五、十六世紀之交,西歐各國都想探尋通往東方的航線,經過一系列航海探險活動,終於開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學界在歐洲中心論的影響下,一般將這一過程稱為「地理大發現」。地理大發現改變了世界各大陸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狀態,加強了世界范圍的聯系,為世界市場的開始形成准備了條件。新航路的開辟也是充滿血腥事件的近代殖民地掠奪和殖民地瓜分的開始。那麼,新航路的開辟具體是怎樣的.一個背景和過程,又產生了哪些影響,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
(二)新課講授
1.新航路開辟的原因
(1)根本原因(經濟原因):15世紀前後,西歐國家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2)社會原因:歐洲人狂熱的追求作為貨幣的黃金、白銀,特別是《馬可·波羅行記》的流傳,誘使人們到東方「尋金」。
(3)直接原因(商業危機):引起商業危機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義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間壟斷貿易,使歐洲獲利甚少;二是15世紀中葉以後,奧斯曼土耳其控制傳統商路,導致商路不通,引發商業危機。
(4)宗教原因:教會鼓勵人們到東方傳播天主教。
2.新航路開辟的條件
(1)主觀條件:
①14、15世紀歐洲興起了文藝復興運動,其主流社會思潮是人文主義,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價值,鼓勵人們敢於冒險、勇於開拓進取去挑戰並征服自然,大膽地追求財富並實現個人價值;
②西班牙、葡萄牙統治者的支持。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君主希望通過海外探險獲得財富,以鞏固並加強自己的統治。
(2)客觀條件:
①歐洲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的發展,為遠航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②物質條件:包括海船、物資和資金;
③地理知識:當時,歐洲已經開始流行地圓學說,繪制地圖的技術也已很先進。
3.新航路開辟的過程
(1)向東航行
①148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沿著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抵達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②1497年,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沿著迪亞士開辟的航路,終於到達了印度。
(2)向西航行
①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義大利人哥倫布橫渡大西洋,開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②1519~152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的船隊繞過了美洲南端的海峽,橫渡太平洋,完成了環球航行。
4.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1)消極影響
①對印第安人__,把美洲納入征服和血腥掠奪的對象。此後,西班牙、葡萄牙占據了美洲大部分地區。在殖民者的__。
②歐洲殖民者對亞洲、非洲和美洲進行殖民活動,將大量財富運回歐洲並轉化為資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極端貧困和落後。
(2)積極影響
①新航路的開辟結束了世界各地相對孤立的狀態,各地的文明開始會合交融,日益連成一個整體。新航路發現以後,世界上原來相互隔絕的地區溝通起來,這可以說是世界各地區之間聯系加強的第一步,也可以說是新航路開辟的最重大影響。正是由於世界走向會合,人類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人類歷史的轉折點;
②引發了「商業革命」: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商品種類日益增多,商業經營方式也發生變化(股份公司、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貿易中心也由原來的地中海區域轉到大西洋沿岸;
③加速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資本主義的發展。新航路開辟後,西班牙等國從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銀,西歐貴金屬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銀價格下跌,物價高漲,貨幣購買力降低。自16世紀30年代至16世紀末,西班牙的物價上漲4倍多,英法等國上漲2倍至2倍
半。資產階級一面付出貶值的貨幣工資,一面以高價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額貨幣地租,也受到價格革命的影響。價格革命是原始積累的因素之一,它幫助了西歐資本主義的成長。
(三)鞏固提高
理解「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
1.「商業革命」表現為:
(1)世界市場的擴大。新航路開辟後,世界上原本相互隔絕的地區溝通起來,歐洲同美洲、亞洲之間的貿易日益發展,世界市場擴大了;
(2)流通商品的種類增多。世界市場擴大意味著產品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各國的市場上。美洲的許多農產品,如馬鈴薯、玉米等傳到歐洲,非洲的咖啡傳到歐美;
(3)商路貿易中心的轉移。世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4)人類眼界擴大,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
2.「價格革命」表現為:
美洲的白銀流向歐洲,使歐洲物價上漲,貨幣迅速貶值,傳統的經濟關系受到沖擊,這對歐洲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稱為「價格革命」。受價格革命的影響,各階級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
(1)製造商品和銷售商品的新興的工商業資產階級一方面付出貶值的貨幣工資,另一方面高價售出商品,獲得暴利;
(2)按傳統方式收取貨幣地租的封建主,因貨幣貶值而使實際收入減少,日益衰落;
(3)靠土地收入的農民和固定工資收入的雇傭工人,因通貨膨脹日益貧困化。這一切都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
(四)課後作業
比較鄭和的航行同迪亞士、哥倫布的航行,並做出評價。
五、板書設計
新航路的開辟
1.新航路開辟的原因
2.開辟新航路的條件
3.新航路開辟的過程
4.新航路開辟的意義
高中歷史教案模板(精選篇4)
採用讀、講(聽)、練、評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讀書:利用正課時間,明確目的和要求,按照學案,由學生帶著問題有針對性和計劃性地讀書,在此基礎之上理清單元與單元之間、課與課之間的邏輯聯系,構建相對嚴謹的教學知識結構,使掌握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網路化。
第二環節——講(析):在熟知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理解基本史實,突出重點、難點,提高歷史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鞏固知識並逐步形成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同時,要針對考點進行知識擴展,教師做到精講多練,講重點,要突破每個考點的核心問題
第三環節——訓練:在課時復習結束後,要選取典型試題及時進行測試、反饋,可採取一課一小練(當堂訓練)的形式,以便及時鞏固落實,練習後,必須核對答案,分析總結。通過典型題目逐步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等。
第四環節——講評:包括教師的講評與學生的自評。每一單元測試及模塊測試後教師要重點講評,教師在講評練習和試卷過程中,要特別留心解題方法的講評,從而減少解題錯誤,提高應試能力。
一輪復習側重點在於理解歷史概念,掌握基礎知識。
基礎知識既包括具體史實,也包括規律性的認識,歷史線索和階段特徵也屬於這一范疇。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要貫徹「全、准、新、細」的原則。「全」即復習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試大綱的任何知識點,在此基礎上才可以強化重點;「准」即對知識的識記、理解、闡釋要准確;「深」即對歷史現象、內在聯系和規律的理解認識要深刻;「新」即對歷史知識要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來認識和鞏固;「細」即注重細節,近幾年文科綜合試題啟發我們必須抓好細節,很多問題並不難,但考察很細致,於細微處方顯精神,細節決定成敗。
具體要求
(一)瞄準高考,落實課程新理念,轉變課堂模式。
1、改一講到底,不訓練學生能力。
調動學生參與,加強對學生的思維訓,老師重在幫助學生整理思維層次和指導思維方法;邊講邊練,這樣才能做到訓練及時、訓練充分
2、改只有知識教學,沒有材料教學。
高考無題不材料,如果課堂不進行材料教學,學生就不能形成材料處理能力。
3、改只有純知識的梳理、分析,沒有解讀高考考點及其要求。
每堂課都應有高考的考點解讀、考題回顧、考情預測和模擬訓練。以高考的感覺和要求去指導教與學。否則這是嚴重的教學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
(高考考的許多是老師講不到的,需要學生具有獨立的思維能力,獨立思維能力單憑老師講授是培養不出來的,需要在訓練中參與和培養)
(二)落實常規
1、認真備課。
認真編寫教學案,優化整合,既有專詳,又有高考鏈接、材料教學與教學方法和教學流程。
2、分層教學。
知識的深淺是有層次的,思維的發展是按層遞進的,學生的素質也是有層次差異的,因此實行分層教學,梯度推進,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發展,全體學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業檢查。每天應布置一定量的作業,並進行批改或檢查,關鍵在於督促學生在課後練,鞏固和深化知識,這是落實教學效果的一個關鍵。
4、周考月考。知識鞏固和思維深化,除課堂教學和課後作業外,還須通過周考、月考去強化。周考、月考也是我們教學時段要檢查的內容。要強調的是,周考有的改為周練,練不如考,考對學生的壓力感、速度訓練和答題規范養成遠遠超過練。其次,不管練習、周考、月考,有練有考就必須講評。只有講評,學生才能明確自己的錯誤,思路才能得到升華。
5、自習輔導。晚自習讀歷史是歷史學習鞏固一個重要的時間保證,但要學生讀歷史,就必需歷史老師能下班輔導。歷史老師晚自習下班輔導,有利於學生釋疑解難和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還會對學生學習歷史產生感情壓力和督促作用,這自然有利於歷史知識的鞏固。
高中歷史教案模板(精選篇5)
一、教學目標設計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教材(Ⅲ),本課的內容標准及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內容標准
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識記: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張;孔子在教育上的貢獻;戰國時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張;董仲舒對儒學改造的主要表現。
理解:「道」和「仁」的含義;「天人感應」;董仲舒新儒學。
分析: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和意義;「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
歸納:春秋、戰國、秦漢時期思想的演變。
(2)過程與方法
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學習所得,了解各學派思想主張,並分析比較它們的差異;通過儒學地位的變化,分析政治思想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思想活躍而繁榮的文化盛況的學習,使學生對中國文化這一光輝時段有更深入的認識,從而更加熱愛祖國歷史與文化,有志於繼承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形成尊崇傳統文化的民族精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本課的重點是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學在漢代的發展。中國思想的源頭起自先秦時期,尤其是春秋戰國之時諸子百家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後世的各種思想潮流大都能從諸子百家那裡找到最初的萌芽。當時的「百家爭鳴」也對思想的創新與活躍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這種局面導致了中國思想史黃金時代的形成。所以,對諸子百家的思想,特別是儒、道、法、墨等主要幾派的思想以及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韓非子、墨子等思想家要有了解,對於西漢以後儒學的發展要有所知曉。
本課的難點是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意義和新儒學的影響。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思想最活躍、最輝煌的時期之一。百家爭鳴對中國思想文化、民族性格的影響巨大而深遠,教師要引導學生給予分析和認識。先秦時代百家爭鳴的局面到漢代已不復存在,儒家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一枝獨秀,逐漸成為主導思想,特別是漢武帝時,由於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被朝廷採納,此後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