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樂曲傾倒動態圖片
擴展閱讀
瓶子黑白裝飾畫圖片素材 2025-04-25 12:06:33
淘寶手機圖片多大 2025-04-25 12:05:13
雨露的圖片有哪些 2025-04-25 12:02:12

樂曲傾倒動態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5-13 04:24:22

① 李賀的《李憑箜篌引》中,用什麼手法表現音樂的魅力要三點!哪位幫幫我,謝謝。

李賀的《李憑箜篌引》中,用比喻、引用、擬人手法表現音樂虛虧拿的魅力。

1、比喻

此詩運用一連串出人意表的比喻,傳神地再現了樂工李憑創造的詩意濃郁的音樂境界,生動地記錄下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技藝,也表現了作者對樂曲有深刻理解,具備豐富的藝術想像力。全詩語言峭麗,構思新奇,獨辟蹊徑,對樂曲本身,僅用兩句略加描摹,而將大量筆墨用來渲染樂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動人效果,大量的聯想、想像和神話傳說,使作品充滿浪漫主義氣息。

2、引用

善於鼓瑟的湘娥與素女,也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空山」句移情於物,把雲寫成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更進一層。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補充,極力烘托箜篌聲神奇美妙,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3、擬人

「芙蓉泣露香蘭笑」,構思奇特。帶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屢見不鮮的,空團盛開的蘭花也確實給人以張口欲笑的印象。它們都是美的化身。詩人用「芙蓉泣露」摹寫琴聲的悲抑,而以「香蘭笑」顯示琴聲的歡快,不僅可以耳聞,而且可以目睹。這種表現方法,真有形神兼備之妙。

(1)樂曲傾倒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作於公元差搭811年(唐憲宗元和六年)至公元813年(元和八年),當時李賀任職於長安,官奉禮郎(執掌祭祀的九品小官)。

2、賞析

詩的最大特點是想像奇特,形象鮮明,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詩人致力於把自己對於箜篌聲的抽象感覺、感情與思想藉助聯想轉化成具體的物象,使之可見可感。詩歌沒有對李憑的技藝作直接的評判,也沒有直接描述詩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對於樂聲及其效果的摹繪。

然而縱觀全篇,又無處不寄託著詩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達了他對樂曲的感受和評價。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內在的情思融為一體,構成可以悅目賞心的藝術境界。

② 春江花月夜的背景資料(盡量詳細)

關於此詩的具體創作年份已難以確考,而對此詩的創作地點則有三種說法:

1、揚州文化研究所所長韋明鏵認為,詩人是站在揚州南郊曲江邊賞月觀潮,有感而發,創作了此詩,表現的是唐代曲江一帶的景色;

2、長期從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認為,此詩作於瓜洲,表現的是千年古鎮瓜洲江畔清幽如詩的意境之美;

3、長期從事大橋文史研究的學者顧仁認為,此詩作於揚子江畔,其地在今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鎮南部。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後主所作,原詞已不傳,《舊唐書·音樂志二》雲:「《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堂堂》,並陳後主作。

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於文詠,采其尤艷麗者以為此曲。」後來隋煬帝又曾做過此曲。《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煬帝的兩篇。張若虛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

(2)樂曲傾倒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整體賞析

此詩題目,以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整首詩由景、情、理依次展開,第一部分寫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寫了面對江月由此產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寫了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

詩人入手擒題,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里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湧生,景象壯觀。

③ 音樂的介紹

關於音樂的介紹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都能聽見音樂這個詞,那麼到底什麼是音樂呢?下面我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一、基本內容

音樂是反映人類現實生活情感的一種藝術(英名稱:music;法文名稱: musique;義大利文:musica)。音樂可以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類型,又可以分為古典音樂、流行音樂、民族音樂、鄉村音樂、原生態音樂等。在藝術類型中,音樂是比較抽象的藝術,音樂從歷史發展上可汪槐分為東方音樂和西方音樂。東方以中國為首的中國古代理論基礎是五聲音階,即宮、商、角、徵、羽,西方是以七聲音階為主。音樂讓人賞心悅目,並為大家帶來聽覺的享受。可以陶冶情操。

二、基本含義

音樂是用組織音構成的聽覺意象,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與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也是最能即時打動人的藝術形式之一。旋律響起人們往往無法抗拒的立即處於音樂的氛圍當中。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有自己表情達意、塑造藝術意象的表現形式。比如舞蹈是通過肢體動作、面部表情,繪畫是通過線條、色彩、構圖,文學是通過字、詞、句、篇來體現藝術意象。通常,人們正是以表現手段的不同來區分藝術的不同種類,例如不同的樂器。音樂還能表現出樂手們和音樂創作者的用心。

根據《禮記》中《樂記》詳細記載了“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 ”這種介紹簡單明了的涵蓋了音樂的聲音變化與人心情感之間的聯系,如果我們進一步翻查古籍進一步推敲,就能對平時聽到的有關音樂詞彙涵義有更深入的了解。

聲:在自然中容易被人耳捕捉得到的能量波動。

音:擁有穩定變化規則並且可控制的持續聲波。

樂:經過組織挑選後的悅耳聲波。

調:根據某個規則進行挑選過後的音集合。

律:對集合音進行更加規律的排列順序。

段: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某個

曲:按照一個整體對所有上述提到的聲音樂調律段進行整體的組織。

這些詞語相互組合,就構成了聲音,音樂,樂音,音調,樂調等詞。(聲樂,是以人聲作為樂器的簡稱。)

聲音藝術

音樂以聲音為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意象的塑造,以有組織的音為材料來完成的。

因此,如同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一樣,音樂是聲音的藝術。這是音樂藝術的基本特徵之一。作為音樂藝術表現手段的聲音,有與自然界的其他聲音不同的一些特點。

任何一部音樂作品中所發出來的聲音都是經過作曲家精心思考創作出來的,這些聲音在自然界是可以找到,但是沒有經過藝術家們別出心裁創作與組合,是不能成為音樂的。所以,無論是一首簡單的歌曲,還是一部規模宏大的交響樂,都滲透著作者的創作思維與靈感。隨便塗抹的線條和色彩不是繪畫,任意堆砌的語言文字不是文學,同樣,雜亂無章的聲音也不是音樂。構成音樂意象的聲音,是一種有組織有規律的和諧的音樂,包括旋律、節奏、調式、和聲、復調、曲式等要素,總稱為音樂語言。沒有創造性的因素,任何聲音都不可能變成為音樂。

語言具有一種約定性的語義,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字都具有特困蠢友定的涵義。這種涵義在運用該語言的社會范圍內是被公認的,是一種約定俗成;音樂的聲音卻完全不同,它僅僅限定在藝術的范圍內,只作為一種藝術交往而存在;任何音樂中的聲音,它本身絕不會有像語言那樣十分確定的含意,它們是非語義性的。

1.聽覺藝術

音樂既然是聲音的藝術,那麼,它只能訴諸於人們的聽覺,所以,音樂又是一種聽覺藝術。心理學的定向反射和探究反射原理告訴我們,一定距離內的各種外在刺激中,聲音最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它能夠迫使人們的聽覺器官去接受聲音,這決定了聽覺藝術較之視覺藝術更能直接地作用於人們的情感,震撼人們的心靈。

音樂只能用聲音來表現,用聽覺來感受,但這並不等於說人檔虧們在創作和欣賞音樂時,大腦皮層上只有與聽覺相對應的部位是興奮的,而其他部位都處於抑制狀態之中。實際上,音樂家不止是通過聽覺的渠道,而是用整個身心去感受和體驗、認識和表現生活的,這同其他門類的藝術家並沒有什麼區別。不同的是在藝術構思和藝術表現的時候,音樂家是把個人的多方面的感受,通過形象思維凝聚為聽覺意象,然後用具體的音響形式表現出來。

因此,音樂作品中所表現的思想情感,不是單純的聽覺感受,而是整體的感受。同樣,人們在欣賞音樂的時候,雖然主要是通過聽覺的渠道,接受的是聽覺的刺激,但由於通感的作用,也可能引起視覺意象,產生豐富生動的聯想和想像,進而引起強烈的感情反應,體驗到音樂家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和情境,獲得美感,並為之感動。

2.情感藝術

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音樂是最擅長於抒發情感、最能撥動人心弦的藝術形式,它藉助聲音這個媒介來真實地傳達、表現和感受審美情感。音樂在傳達和表現情感上,優於其他藝術形式,是因為它所採用的感性材料和審美形式——聲音最合於情感的本性,最適宜表達情感。或庄嚴肅穆,或熱烈興奮,或悲痛激憤,或纏綿細膩,或如泣如訴。音樂可以更直接、更真實、更深刻地表達人的情感。那麼,音樂為什麼能夠用有組織的聲音來表達人的情感呢,一種理論認為,音樂的表情性來自於音樂對人的有表情性因素的語言的模仿。人的語言用語音、聲調、語流、節奏、語速等表情手段配合語義來表情達意,而音樂的音色、音調起伏、節奏速度等表現手段能起到與語言的表情手段同樣的作用。

個人認為,音樂的聲音形態與人類情感之間存在著相似性,具有某種“同構關系”,這是音樂能表達人情感的根本原因。音樂理論家於潤洋曾指出:“音響結構之所以能夠表達特定的情感,其根本原因在於這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個極其重要的相似點,那就是這二者都是在時間中展示和發展,在速度、力度、色調上具有豐富變化的、極富於動力性的過程。這個極其重要的相似點正是這二者之間能夠溝通的橋梁。”比如“喜悅”,它是人高興、歡樂的感情表現。一般來說,這種感情運動呈現出一種跳躍、向上的運動形態,其色調比較明朗,運動速度與頻率較快。表現“喜悅”的感情的音樂,一般也採取類似的動態結構,如民樂曲《喜洋洋》,用較快的速度、跳盪的音調等表現手段表達了人們喜悅的情感。

3.時間藝術

雕塑、繪畫等藝術形式凝固在空間,使人一目瞭然。我們欣賞美術作品,首先看到美術作品的整體,然後,才去品味它的細節。而音樂則不同,音樂要在時間里展開、在時間里流動。我們欣賞音樂,首先從細節開始,從局部開始,直到全曲奏(唱)完,才會給我們留下整體印象。只聽音樂作品中的個別片斷,不可能獲得完整的音樂意象。所以,音樂藝術又是一種時間藝術。

作為聽覺藝術的音樂意象是在時間中展開的,是隨著時間的延續在運動中呈現、發展、結束的。所謂“音樂意象”,指的是整個音樂作品所表現出的藝術家的思想感情並在欣賞者的思想感情中所喚起的意象或意境。例如,《春江花月夜》用甜美、安適、恬靜的曲調,表現了在江南月夜泛舟於景色如畫的春江之上的感受,創造了令人神往的音樂意境。

音樂作品不像文學或繪畫那樣,只要作者創作完成,創作過程結束,就可以直接供人們欣賞了。音樂作品必須通過表演這個中間環節,才能把作品表達的意象傳達給欣賞者,實現其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所以,音樂又是表演的藝術,是需要由表演進一步再創造的藝術

當作曲家把生動的樂思以樂譜的形式記錄下來的時候,就已經抽掉了它的靈魂,所剩下的不過是一個沒有生命的樂音符號系列。而使音樂作品重新獲得生命,把樂譜變成有血有肉的活的音樂的方式,就是音樂表演。如果沒有音樂表演,音樂作品永遠只能以樂譜的形式存在,而不會成為真正的音樂。

無論哪一位作曲家寫下的樂譜,都與他們的'樂思之間有著一定的差距。而要使這種差距得到彌補、使樂譜中潛藏的樂思得到發掘、使樂譜無法記錄的東西得到豐富和補充,這一切都有賴於音樂表演者的再創造。所以,音樂也是表演的藝術,音樂作品只有通過表演這個途徑才能為聽眾所接受。

三、基本分類

(一)按表達方式

1.聲樂

聲樂作品又可根據其形式、風格的不同分成歌曲、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歌劇等不同體裁。歌曲是一種小型的音樂體裁,包括民歌、藝術歌曲、通俗歌曲、兒童歌曲等。從形式上可分成獨唱、對唱、合唱、齊唱、聯唱等。說唱音樂是指曲藝音樂而言,包括單弦、大鼓、清音、評彈、數來寶、琴書、二人轉、道情、漁鼓等。

戲曲音樂指京劇、豫劇、越劇、花鼓戲、採茶戲、黃梅戲、評劇、漢劇,以及其它的地方戲的音樂。

歌劇音樂也是一種戲曲音樂,但不象戲曲音樂那樣有固定的程式和傳統的唱腔。歌劇音樂是作曲家使用民族音調和富有時代色彩的音樂語言創作的戲劇音樂。

2.器樂

器樂作品可分成獨奏曲、重奏曲和合奏曲。

獨奏曲范圍很廣。幾乎各種樂器都有獨奏曲。中國的二胡、琵琶、板胡、笛、簫、葫蘆絲、嗩吶、揚琴、笙、古琴、箏、柳琴、木琴等,都不乏著名的獨典曲。西洋樂器雖亦如此,但舉世聞名的還是以小提琴、鋼琴、吉他、電子琴等樂器的獨奏曲為最多。

重奏曲在中國民間不太多見。但在歐洲,弦樂四重奏、木管五重奏等卻有很多優秀作品間世,並至今在世界各地流傳。

合奏曲是指多種樂器演奏同一樂曲作品。在合奏曲中,各個樂器既充分發揮各自的性能和特長,又按一定的和聲規律相互協調配合。在中國的民族器樂合奏曲中,江南絲竹和廣東音樂佔了很大比重。民族管弦樂曲則多為作曲家改編或創作的。民族吹打樂在我國的合奏曲中亦處不可忽視的地位。用西洋的銅管樂器、木管樂器、弦樂器及打擊樂配合演奏的樂曲稱為管弦樂。管弦樂曲在十七世紀的歐洲有了顯著的進步,當時的體裁包括組曲、序曲、賦格曲、幻想曲、隨想曲、狂想曲、協奏曲,以及對曲式有較嚴格要求的交響曲、交響詩。

(一)按旋律風格

1.古典音樂

"Classic"一詞來源於拉丁語,原指羅馬社會上等階層,後轉義為人類具有普遍性和永恆性價值的業績。在國外,這種音樂類型被稱之為“classical music”,“classical”有“古典的、正統派的、古典文學的”之意,所以我們國人將之稱為“古典音樂”,確切地說應該是“西洋古典音樂”。首先從概念上解釋,“古典音樂”是一種音樂類別的名稱。然而即使在國外,對於“classical music”一詞的具體意義,也有諸多不同的解釋,其中主要異議來自於對“古典音樂”時代劃分理念的不同:

(1)以超時代的普遍性、永恆性的藝術價值和音樂藝術最高業績為標准,將那些能作為同時代,後代典範的,具有具有永久藝術價值的音樂統稱為“古典音樂”。根據這一標准,古典音樂又被稱為“嚴肅音樂”或“藝術音樂”,用以區分通俗音樂(流行音樂)。

(2)特指1750~1820年左右的古典樂派時期。

古典樂派的風格形成於巴洛克時期音樂的逐漸消失之中,消融於浪漫樂派風格的逐漸形成之中,經歷了巴洛克音樂向早期古典樂派的過度。眾多樂派中,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有:海頓、莫扎特,貝多芬。

2.流行音樂

流行音樂(pop music)是根據英語popular music翻譯過來的。按照漢語詞語表面去理解,所謂流行音樂,是指那些結構短小、內容通俗、形式活潑、情感真摯,並被廣大群眾所喜愛,廣泛傳唱或欣賞,流行一時的甚至流傳後世的器樂曲和歌曲。這些樂曲和歌曲,植根於大眾生活的豐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眾音樂”之稱。但是,這樣的界定有可能使那些本不屬於流行音樂的音樂如《國際歌》、《義勇軍進行曲》、《馬賽曲》、《洪湖水浪打浪》、《歌唱祖國》、《東方紅》《南泥灣》等,僅僅因為它們也在群眾中廣泛流傳而都可被劃歸為流行音樂。

另一方面,又把那些分明是流行的音樂,由於它們流傳不開(這在流行音樂中也為數不少)而排除在流行音樂之外。顯然,流行音樂不一定都流行,流行的音樂也不只是流行音樂。流行音樂准確的概念應為商品音樂,是指以贏利為主要目的而創作的音樂。它是商業性的音樂消遣娛樂以及與此相關的一切“工業”現象。(見前蘇聯《音樂網路詞典》1990 年版)它的市場性是主要的,藝術性是次要的。

3.民族音樂

廣義指浪漫浪漫主義中後期興起的富有民族色彩的,或是宣揚民族主義的樂派。

狹義地講,指中國民族音樂。所謂中國民族音樂就是祖祖輩輩生活、繁衍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從古到今在悠久歷史文化傳統上創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體現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樂。而廣義上,中國音樂是泛指世界上具有五聲調式特徵的音樂。

中國的民族音樂藝術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文明中,創造了大量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形成了有著深刻內涵和豐富內容的民族音樂體系。這一體系在世界音樂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我們要認識中國音樂,不能僅僅會唱一些中國歌曲,聽幾段傳統樂曲,還必須從民族的、歷史的、地域的角度去考察中國音樂,了解中國音樂,從而真正理解中國音樂的內涵,了解它在世界音樂體系中的地位和歷史價值。中國民族音樂分為:民間歌曲、民間歌舞音樂、民間器樂、民間說唱音樂和民間戲曲音樂。

四、基本要素

1.曲調:曲調也稱旋律。高低起伏的樂音按一定的節奏有秩序地橫向組織起來,就形成曲調。曲調是音樂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現手段,是音樂的本質,是音樂的決定性因素。曲調的進行方向是變幻無窮的,基本的進行方向有三種:“水平進行”、“上行”和“下行”。相同音的進行方向稱水平進行;由低音向高音方向進行稱上行;由高音向低音方向進行稱下行。曲調的常見進行方式有:“同音反復”、“級進”和“跳進”。依音階的相鄰音進行稱為級進,三度的跳進稱小跳,四度和四度以上的跳進稱大跳。

2.節奏:音樂的節奏是指音樂運動中音的長短和強弱。音樂的節奏常被比喻為音樂的骨架。節拍是音樂中的重拍和弱拍周期性地、有規律地重復進行。我國傳統音樂稱節拍為“板眼”,“板”相當於強拍;“眼”相當於次強拍(中眼)或弱拍。

3.和聲:和聲包括“和弦”及“和聲進行”。和弦通常是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樂音按一定的法則縱向(同時)重疊而形成的音響組合。和弦的橫向組織就是和聲進行。和聲有明顯的濃、淡、厚、薄的色彩作用;還有構成分句、分樂段和終止樂曲的作用。

4.力度:音樂中音的強弱程度。

5.速度:音樂進行的快慢。

6.調式:音樂中使用的音按一定的關系連接起來,這些音以一個音為中心(主音)構成一個體系,就叫調式。如大調式、小調式、我國的五聲調式等。調式中的各音,從主音開始自低到高排列起來即構成音階。

7.曲式:音樂的橫向組織結構。

8.織體:多聲音樂作品中各聲部的組合形態。(包括縱向結合和橫向結合關系)。

9.音色:音色有人聲音色和樂器音色之分。在人聲音色中又可分童聲、女聲、男聲等。樂器音色的區別更是多種多樣。在音樂中,有時只用單一音色,有時又使用混合音色。


;

④ 樂感最重要的表現是()。a對曲子的敏感度b滿足感c對曲子的記憶能力d期待感

樂感最重要的表現是期待感。

樂感,音樂領域術語,是指對音樂的感知,這在音樂教育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有了靈敏和豐富的樂感,會使你接觸到美的音樂作品時,在心靈上反響更大;反之,耳聞仙樂卻無動於衷,那就是缺乏靈敏和豐富的樂感了。

樂感是人類七大智能中的一種,具體內容包括:音高感,節奏感,和聲聽覺,旋律感,等等。作為一種藝術,音樂就是要傳達某種感覺(非簡單的聽覺),而樂感就是人們了解這種感覺的感官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先天遺傳,也可以後天培養。

6、有鮮明的調性感(包括民族調式及多調性的認辨能力)。

7、有復雜及內在的和聲感(包括音響中的和聲辨別和感知、頭腦中的內在和聲音響感,更包括和弦的結構及其變化及快速變換時辨別能力)。

8、有整體及局部的結構感(包括句式、段式、附加樂句及樂段等)。

9、有生動和豐富的形象感(包括聲態、形態、動態、靜態、色光態、空間態、時間態等)。

10、有感性及意境的想像感(包括情緒、氣氛、氣質、性格、搜凱環境感、甚至有再造想像等等)。

⑤ 怎樣開發右腦

《怎樣開發滲燃右腦 》網路網盤免費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JMjlUR_UmcDbgrXpeXByfg

提取碼: njw2

開發春團右腦主要包括刺激指尖法、藉助外語開發右腦、體育活動叢森虛法、藉助音樂的力量等方法。

⑥ 我們在演奏樂曲時不僅要注意分句的結構還要注意

我們在演奏樂曲時不僅要注意分句的結構,還要注意拿捏分句間的小語氣。

樂曲,或稱音樂,廣義而言可以指任何一種藝術的、令人愉快的、審慎的或其他什麼方式排列起來的聲音。

樂曲的含義:

指音樂作品。《新唐書·禮樂志十一》:「 張文收 以為《十二和》之制未備。乃詔有司釐定,而 文收 考正律呂,起居郎 呂才 葉其聲音,樂曲遂備。」《宋史·樂志六》:「今既親詣室祼,其酌獻,升殿所奏樂曲,恐不相協,宜命有司更制。」

中國十大經典古曲:

一、《高山流水》

此曲最初刊見於中國現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譜》。該書在解題中寫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二、《廣陵散》

又名《廣陵止息》。現存琴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據該書編者稱:此譜傳自隋宮,歷唐至宋,輾轉流傳於後。《廣陵散》的題材源於古代的《聶政刺韓王曲》。

該作品講的是一個造劍工匠被韓王無辜殺害,他的兒子聶政為了報仇,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韓宮,謀刺失敗後,他逃入深山刻苦學琴,十年成絕技再度渣昌混入宮中,利用彈琴的機會刺死了韓王,實現了多年的願望,自己也為此而壯烈犧牲。

三、《平沙落雁》

明代稱本曲為《雁落平沙》。樂譜最早刊於《古音正宗》琴譜集。《平沙落雁》的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在空際盤旋顧盼的睛景。

四、《梅花三弄》

此曲系借物詠懷,借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贊頌節操高尚的人。樂曲前半闋奏出了清幽、舒暢的泛音曲調,表現了梅花高潔、安詳的靜態;急促的後半闋,描寫了梅花不屈的動態。前後兩段在音色、曲調和節奏上然不同,有著鮮明的對比。

五、《十面埋伏》

這是一首歷史題材的大型琵琶曲。關於樂曲的創作年代迄今無一定論。資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寫過的著名長詩《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聽過有關表現激烈戰斗場景的琵琶音樂。

本曲現存樂譜最早見於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行》。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

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湯琵琶傳」中,曾記載了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鼓聲、劍弩聲、人馬聲。使聞者始而奮,繼而恐,涕泣無從也。其感人如此。」沒梁梁

《十面埋伏》流傳甚廣,是傳統琵琶曲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六、《夕陽蕭鼓》

這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優美流暢,在演奏中運用了各種琵琶技法。在曲式上,用擴展、收縮、局部增減和高低音區的變換等手法展開全曲。此曲流傳甚廣,是琵琶古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樂譜最早於1875年的抄本。

七、《漁樵問答》

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30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有歌詞。現存譜初見於明代。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出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樂曲採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

旋律飄逸瀟灑,表現出漁樵悠然自得的神態。正如《琴學初津》中所述:「《漁樵問答》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歌之矣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八、《胡笳十八拍》

本曲為根據同名古詩譜寫的樂曲,歌詞最早刊於南宋朱熹的《楚詞後語》。有《大胡笳》和《小胡笳》兩種傳譜。「胡笳」它音量宏大,用於軍樂以壯聲威。

《胡笳十八拍》所反映的主題是著名的「文姬歸漢」的故事:枯運漢末戰亂中,蔡琰(即蔡文姬)在匈奴流落達十二年之久。她雖身嫁左賢王為妻,然而十分思念故鄉。當曹操派人接她回內地時,她又捨不得離開兩個孩子,還鄉的喜悅被骨肉離別之痛所淹沒,心情非常矛盾。

詩人李欣曾作詩如下:「蔡女者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向邊草,漢使斷腸嘆歸客。」詩人戎昱在《聽杜山人彈胡笳》中,也正是抓住了這一矛盾最尖銳的場面:「南看漢月雙眼明,卻顧胡兒寸心死。」本曲成功地表達了這種復雜的心情,無疑是非常感人的。

九、《漢宮秋月》

此曲有兩種較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為箏曲;另一為二胡曲,由劉天華先生所傳。本曲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箏曲演奏運用了吟、滑、按等諸多技巧,風格純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東箏曲。

二胡曲則速度緩慢,用弓細膩多變,旋律經常出現短促的休止和頓音,音樂時斷時續,加之各種復雜技法的運用,表現了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具有很深的藝術感染力。

十、《陽春白雪》

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陽春白雪」的故事,《宋玉答楚王問》上寫道:當歌手唱《下里巴人》時,國中和者數萬人。後又改唱《陽春白雪》,因為曲高和寡,只有幾個人跟著唱和。

現存琴譜中的《陽春白雪》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神奇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盪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