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艾灸腸胃哪個部點陣圖片說明
擴展閱讀
古時候的錢有哪些圖片 2025-04-25 11:44:30
吃虧圖片帶字唯美 2025-04-25 11:35:02

艾灸腸胃哪個部點陣圖片說明

發布時間: 2023-05-12 11:47:06

『壹』 胃腸炎發作很難受,要想緩解疼痛困擾,要艾灸治療哪幾個穴位呢

腸胃不好身體很容易出現問題,腹痛、腹脹以及腹瀉這些症狀會不間斷的出現,尤其是受寒遇冷或者是吃了刺激性和比較油膩的食物,甚至情緒不穩定的時候也會出現這些症狀,腸胃炎發作非常的難受,如果想要及時的緩解除了吃葯之外,其實還可以通過艾灸來緩解這種疼痛的困擾,那麼艾灸應該找對哪幾個穴位呢?

足三里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學位,是人體健康的開關,可以預防很多種疾病,經常艾灸和按摩足三里穴位能夠起到緩慢衰老延年益壽的效果。

4、中脘穴

中脘穴在上腹部肚臍上四寸處,取穴的時候需要平躺在床上。

艾灸中脘穴可以起到和胃健脾的效果,對於腸胃炎非常的有效。

『貳』 內關的准確位置圖 艾灸內關的作用與好處

1

內關的准確位置


2

艾灸內關的功效

內關屬於手厥陰心包經,為心包經之絡穴,亦為八脈交會處。艾灸該穴位具有寧心安神,和胃降逆,理氣止痛的功效。

3

艾灸內關的作用

內關穴對胸部,心臟部位以及胃部的止痛效果比較明顯,是麻醉,止痛的常用穴位之一。升握清艾灸該穴位主要用於循環系統疾病的治療,也常用來治療胃部疾病和神經系統疾病。

4

艾灸內關的好處

降低舒張壓

舒張期血壓升高的時候常伴隨胸悶胸痛,頭痛,頭脹,頭昏,項強等症狀,艾灸內關穴可以緩解血管平滑肌痙攣,使舒張壓下降。要注意,在暫時解除不適症狀之後,應立即前往醫院治療原發病,防止病情惡化。

保養胃部

內關穴是治療腸胃疾病的主要穴位,艾灸內關,除了促消化,排積食,對胃痛,惡心,嘔吐等腸胃症狀有確切的療效,還可以有效緩解急性胃痛,起到保養胃部的好處吵前。

緩解心絞痛

內關穴為心包經絡穴,因為心包經起於胸中,故艾灸內關穴具有行氣活血,宣肺理氣,寧心安神的作用,為治療心,胸皮者,肺,胃等疾患要選,由於心包經與心臟密切相關,所以艾灸內關穴對緩解心絞痛有幫助,並且能有效降低心絞痛的發作次數。


保養心腦血管

內關穴是心臟的保健要穴,屬於心包經,心包位於心臟外周,當有外界邪氣入侵心臟時,心包能替心臟受邪,艾灸內關能對心腦血管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防治心腦血管病發生。


緩解心神不安現象

引起心神不安的主要原因是陰虛,陰虛及精血或津液虧損的病理現象,要想緩解心神不安症狀,需要通過緩解陰虛體質來進行,經常艾灸心包經上的內關穴,可以養心安神,消除心神不安的症狀。

瘦手臂

艾灸內關能理氣和胃,清熱化濕,寧心安神,和胃降逆,改善手臂部位血液循環,減少體內廢物在手臂處的囤積,從而起到瘦手臂的好處。

『叄』 腸胃不好艾灸哪裡呢 腸胃不好,艾灸哪裡

腸胃不好是非常難受的,除了忍痛之外,患者朋友們在吃的方面以及生活的其他方面都會受到一定的制約,因此及時治療腸胃不好之症很重要。緩解改善腸胃不好的方法很多,最為常見的就有葯物療法、飲食療法以及艾灸療法等等。那麼,腸胃不好艾灸哪裡呢?很多人都想知道這個問題,下面就來給大家詳細介紹。

用艾灸療法調理腸胃時,取穴為:中脘、神闕、天樞、足三里、痛點。

工具:艾條、單罐艾灸罐、三眼艾灸盒、四眼艾灸盒、四罐艾灸罐。

方法:用三眼艾灸盒和四眼艾灸盒覆蓋中脘、神闕、天樞艾灸;足三里可以直接用艾條熏灸,也可以使用單眼艾灸盒或單罐艾灸罐,或者將單罐艾灸罐綁在腳底,在痛點上直接熏灸即可。

時間:灸腹部的穴位不少於30 分鍾;灸足三里,15~30分鍾即可。

腸胃不好如何調理:

吃梨保腸胃

很多人都愛吃燒烤,但是吃太多會影響腸胃健康,街邊燒烤的食物有不少致癌物質,當然細菌也不少。既然不能放過美味的燒烤,那麼在吃完燒烤後多吃一個梨,不僅可以解膩,而且還具有保護腸胃的作用哦。梨汁具有豐富的抗癌物,可以將身體內的致癌物排出或者消除。

紅糖水暖胃

螃蟹具有一定的涼性,但是脾胃虛寒的如果愛吃螃蟹,但又擔心會腹痛腹瀉的話,可以再食用螃蟹後喝一杯生薑紅糖水。尤其是慢性胃炎患者,過量吃螃蟹只會損傷腸胃,引起胃痛、腹瀉、嘔吐等症狀,吃後喝生薑紅糖水可以調理腸胃,因為搭掘巧生薑性熱,中和了螃蟹的涼性,加強血液循環,而且紅糖和生知鍵姜都具有暖胃驅寒的作用。

核桃潤腸胃

吃了油炸食物或者肥膩的食物後都會感覺腸胃不適,滿嘴油膩膩的感覺。此時可以吃適量的核桃,藉助核桃裡面特殊的氨基酸,不僅可以減輕高脂肪食物對動脈血管的傷害,同時還能均衡體內的膽固醇,有調理潤滑腸胃的功效。

水果利消化

一族經常都會因為懶得動手煮飯散沒而鍾情於泡麵,但是吃完泡麵後最好就是來一個水果,而且選擇水分較多的水果更好。因為水果可以幫助人體吸收水分,同時又利於腸胃的消化,避免泡麵對腸胃形成不良的狀態。

當大家出現腸胃不好的問題的時候,不妨通過艾灸的方式進行調理和改善。嚴格來說,艾灸屬於中醫療法的一種,這種療法對人體沒有任何的副作用,而且還可以起到很好的改善腸胃不好的效果。而就具體位置而言,針對腸胃不好的患者,一般艾灸中脘、天樞、足三里等五個部位就行了。

『肆』 腸胃不好艾灸的方法是什麼穴位有哪些

腸胃不好、有宮寒的女性,可以經常艾灸腹部和尾骨部位,因為這兩個部位有很多穴位,可以暖腸胃,腸胃暖了,附近的子宮也會好起來。今天,我為你帶來了腸胃不好艾灸的 方法 。

腸胃不好艾灸的技巧
1、點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體前正中線任脈上,肚臍上4寸,是足陽明胃經的募穴,是胃經經氣結聚之處,點按中脘穴能夠促進經氣運行,調節胃的功能。用手指點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鍾,至局部產生發熱感。

2、揉按心窩

心窩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體表的對應區,用手掌以順時針及逆時針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溫暖、舒暢,有調節中焦氣機,使胃氣通暢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脹症狀明顯,可由心窩處開始重復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3、推按兩肋

兩手掌在身體兩側由乳房下緣向下推按至側腰部,使局部發熱,能夠疏通肝膽經,調暢氣機。

經常練習這些手法可以有效調節胃功能,達到養胃、暖胃,調暢中焦氣機、預防胃疾病的療效。

4、艾灸中脘穴

用艾條灸中脘穴10-15分鍾,或用艾罐灸20-30分鍾。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的寬度。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灸療可改善胃疾。

5、艾灸足三里穴

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月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鍾或艾罐20-30分鍾。經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補益脾胃、扶正培元、調和氣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脾胃虛弱飲食調理
1、飲食調養基本原則

飲食應有規律,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平時多吃易消化食物,如稀飯,粥等;少吃有刺激性和難於消化的食物,如酸辣、油炸、干硬和粘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盡量少吃。

2、常見健脾養胃的食物

粳米性平,有補脾益氣之功。脾胃虛弱可以多吃點黃顏色的東西,比如玉米、土豆、鯽魚湯、薏米等,它們都是調脾胃非常好的選擇,如果不想那麼麻煩可以直接服用蟲草薏米糊。其實何為虛弱,就是功能不強,知道原因就簡單了,還是從容易消化著手,每餐以豆漿牛奶,及沒餡的饅頭及易消化的粥最好是加些薏米、蕎麥、燕麥、紅棗等一類補脾胃的東西更好,生冷硬及刺激的東西盡量不吃,還有葷的也要吃些易消化的魚類, 其它 肉類少吃為好。
女性艾灸有什麼好處
1、灸後會有經絡竄感又叫得氣,有酥酥的感覺,這是好的現象。

2、灸完後感覺熱能到會陰,這是好的現象,說明打通任脈。

3、做完艾灸後,面色變得紅潤有光澤,皮膚飽滿滋潤。色斑快速變淡、痘痘消失。

4、做完艾灸後,人的心情變得舒暢很多,心情很放鬆。非常好的感覺。

5、寒感,灸後會覺得冒涼風,寒性體質的人多會出現這種現象,要多灸。

6、肚子咕咕叫,或者排氣,這是促進腸蠕動,幫助排除身體的濁氣,是一種非常好的現象。

7、做艾灸時上半身熱或只是下半身熱,表明不怎麼熱的那半身的經絡不是很通。

8、做完後口乾燥,咽喉難受,說明上焦有虛火,要做到要配合做肩頸灸,療效就會很好了。

9、夏天要出大汗為佳。但冬天灸以全身微微出汗為佳,特別是額頭、手心、足心要出熱汗,出大汗者一定是身體比較虛的人。

10、做艾灸過程中,下腹中感覺有一股熱氣在形成,並能隨著人的意識而形成氣流,在人的經絡內來回的流動,上到頭頂,下到足底,經過的地方有酸、麻、脹、痛的不同感覺,就像是練氣功一樣,這是非常好的現象。
脾胃不好的艾灸治療
1、要健脾胃,先養心情

脾胃是有“感情”的,“情志養生”也是養脾胃。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有這樣的體會:心情抑鬱、情緒低落時,會茶飯不思,而放鬆的環境和愉快的心情則會使你胃口大開。

研究發現,在胃病患者中約七成跟情緒有關,而胃功能失調者,患抑鬱症等各類情緒病的機會比一般人高3.1倍至4.4倍。由於“情緒”變化常可引發胃腸功能的改變,所以胃被稱為人體情緒變化的“晴雨表”。

中醫學很早就認識到“情志傷胃”,古代先賢對於胃病的治療多重“調節情緒”。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情緒對脾胃具有重要影響,所以要養脾胃,先養心情。

2、飲食適宜,脾胃安

脾胃者,倉廩之官也,飲食養生從養脾胃開始。

人以水谷為本,胃主受納水谷,所以養脾胃最好的莫過於五穀。《黃帝內經》講:“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意思就是穀物(主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類等都是作為輔助,發揮補益作用。

養脾胃不僅要多吃五穀糙米,還要注意飲食有節和多樣化,順應四時,各種美味食物,如:粳米、糯米、鍋巴、番薯、薏苡仁、飯豇豆、白扁豆、牛肉、牛肚、鯽魚、鱸魚、大棗、蓮子肉、花生、栗子、藕、香菇、高粱、玉米、豇豆、馬鈴薯、芋頭、麵筋、花菜、大白菜、胡蘿卜、薺萊等。

3、適當運動,益脾胃

最好選擇和緩、低強度、少量、持續堅持的運動方式,運動後身體微微汗出,筋骨舒展,以不感到過度勞累為宜。運動後大汗淋漓的項目並不適合,因這種運動方式耗氣傷津,反而會加重氣短乏力的症狀,降低我們的機體免疫功能。

易氣短喘息的人首選的運動項目是打太極,因太極動作緩慢、流暢,在運動過程中同時有調息要求,如最常見的‘氣沉丹田’要求練習者以意引氣達於腹部,使之不能上浮。實際上這些練習對動則氣喘的人大有裨益。

可以常做一些類似太極、八段錦、五禽戲、扇舞以及各式各樣的養生功等具有中醫養氣功能的運動,此外,像慢跑、廣播 體操 、踢毽、打撞球、 廣場舞 、 交誼舞 等項目也是不錯的選擇。

4.穴位養生,強脾胃

(1)捏脊

捏脊療法通常用於小兒,但對成年人一樣有效,適用於消化不良、口臭、胃脹、胃痛、腹瀉、萎靡不振、乏力等患者。每日捏1-2遍,堅持1周即可見效。

操作方法:先在背部輕輕按摩幾遍,使肌肉放鬆,然後用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同時提拿背部正中的皮膚,沿脊柱自下而上,雙手交替向前捻動。

每捏三下將皮膚提一下,這叫“捏三提一法”。捏起皮膚多少及提拿用力大小要適當,不可擰轉;且要直線前進,不可歪斜。

(2)揉臍周

一手掌心或掌根貼臍部,另一手按手背,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每次約5分鍾,每日1-2次。此法能溫陽散寒、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多用於消化不良、胃寒、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的患者。

還可以兩手分別緊貼肚臍兩側,上下來回擦動,至發熱為止。胃脹、腹痛的病人可選用,每日2-5次。肚臍兩側旁開2寸為天樞穴,這個方法能刺激此穴,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及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積食、嘔吐、腹瀉、便秘等。

(3)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體的保健要穴,位於膝眼外下方。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調中理氣、導滯通絡,適用於各種類型的脾胃病變。

(4)灸法補氣健脾滋腎

愛喘的人多是由於腎陽虧虛,不能納氣,所以容易出現喘息氣短,呼多吸少的症狀。要想改善動則氣喘的狀況,可以通過灸法、食療等方法助力,以提升運動能力。

艾灸是不少人常用的保健方法,可以用艾條來灸大椎、定喘、足三里、肺俞、脾俞、腎俞等穴位。這些穴位或是定喘順氣的要穴,或為補脾益肺健腎的強壯穴,以艾灸之可振奮陽氣,改善虛勞氣喘的症狀。

猜您感興趣:

1. 什麼時候艾灸肚臍最好

2. 實用的艾灸養生方法

3. 艾灸的六大功效和作用

4. 艾灸的作用和禁忌有哪些

5. 艾灸經絡養生的方法

6. 中醫艾灸治療胃寒效果好

『伍』 胃疼艾灸哪個部點陣圖,胃疼艾灸有用嗎

胃疼艾灸有用,局部選穴和遠端選穴胃疼艾灸有治療效果。
胃疼的主要原因與足陽明胃經或任脈經有關,所以在艾灸時可選擇多氣多血的足陽明胃經,正中線的任脈選擇的穴位主要有局部選穴和遠端選穴。中醫認為胃疼主要與脾胃有關,病位在胃而及於脾,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脾胃虛弱,血瘀凝滯等,這些原因最易引起脾胃氣運行不通暢,不通則痛,艾灸特定穴位可以疏通運行不暢的脾胃之氣,增強疏通的力量,從而達到緩解胃疼的作用。
有關艾灸的知識可以向專業人員了解,以傳艾健康公司為例,公司的名師精通懸灸、溫針灸等灸法,對面診、手診、推拿、拔罐、刮痧等多種中醫外治療法也頗有研究,經驗豐富。
更多問題歡迎咨詢傳艾健康客服。

『陸』 調理脾胃艾灸哪裡 艾灸脾胃的位置圖

5

艾灸神闕穴-健運脾胃

神闕穴取穴:在肚臍正中央取穴。

功效主治:健運脾胃,益氣補腎,主治腹痛,泄瀉,脫棚行肛,水腫,虛弱等症。

6

調理脾胃艾灸常用局纖手法

1.懸灸或艾炷直接灸或隔姜灸中脘穴。

2.懸灸胃俞穴,火力可稍重,10-15分鍾。

3.懸灸或艾炷直接灸三陰交鏈臘嘩,3-5壯或5-15分鍾。

4.施灸時間每次不超過20分鍾,每日1次,飯前半小時結束艾灸,5-7日為一個療程,間隔2日進行下一個療程。

『柒』 慢性胃炎艾灸治療,6大艾灸胃炎穴點陣圖解

慢性胃炎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種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病,其發病率在各種胃病中居首位。中醫認為多因長期飲食不節、喜食辛辣、過食生冷、精神刺激、情志不暢、外邪內侵、勞累受寒、氣候變化等因所致。多數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上腹部脹痛等症狀,嚴重者會出現惡心、嘔吐、嘔血、大便呈黑色等症狀。

選穴取穴脾俞穴、中脘穴、天樞穴、下脘穴、胃俞穴、足三里穴。


脾俞穴: 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簡單取穴:肚臍對應脊柱向上推三個椎體就是11胸椎,此胸椎下凹陷旁開1.5寸)。現代常用於治療 胃潰炎、胃炎 、胃痙攣、神經性嘔吐等。

胃俞穴: 位於脊柱區,第12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同上,肚臍對應脊柱向上推2個椎體就是12胸椎,此胸椎下凹陷旁開1.5寸)。現代常用治療 胃潰瘍、胃炎 、胰腺炎、腸炎等。

中脘穴: 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治並簡拍療惡心、治療燒心、噯氣、治絕羨療慢性肝炎、 慢性胃炎、胃痛 ,輔助消化等。

下脘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現代常用於治療 胃炎、胃潰炎、腸炎、痢疾等。

天樞穴: 位於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主治腹痛、腹脹、便秘、腹瀉、痢疾等胃腸病證。現代常用於治療 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闌尾炎、腸麻痹、 細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

足三咐穗里穴: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現代常用於治療 急慢性胃腸炎、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痢疾、闌尾炎、腸梗阻 、肝炎、高血壓、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絞痛、風濕熱等


艾灸方法

步驟1用艾灸盒灸脾俞穴、胃俞穴,每穴15分鍾,每天1 2次。

步驟2溫和灸中脘穴、下脘穴,每穴20分鍾,每天1 2次。


『捌』 胃痛艾灸哪裡效果最好 胃痛艾灸哪個部點陣圖解

1

胃痛艾灸哪裡效果好

中首殲脘穴: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肚臍上4寸。

足三里穴:在小腿外側,當犢鼻下三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左右各1個。

內關穴: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左右各1個。

公孫穴:在足內側緣,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陪喊肉際處,左右各1個。

2

胃痛艾灸方法

1.用點燃的艾條對准中脘穴,距離皮膚3-5厘米固定灸10-15分鍾。

2.用點燃的艾條對准足三里,距離皮膚3-5厘米固定灸10-15分鍾。

3.用點燃的艾條對准內關穴,距離皮膚3-5厘米固定灸10-15分鍾。

4.用點燃的艾條對准公孫穴,距離皮膚3-5厘米固定灸10-15分鍾。

療程: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3

胃痛艾灸功效解析

艾灸可以強脾胃,緩解疼痛,在很大程度上能緩解和治療虛寒型胃痛。

特效穴解析: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之功能。艾灸足三里,可使腸胃蠕動有力蘆芹野而規律,並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增進食慾,幫助消化。

4

胃痛日常養護宜忌

1.多食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及各種刺激性食物;戒煙忌酒。

2.謹防食物過酸,過甜,過咸,過苦,過辛,不可使五味有所偏嗜好。

『玖』 艾灸治胃病灸穴位簡單易操作

艾灸 對胃病是有一定治療效果的。艾灸通過對 穴位 的刺激,謹做悉可以有效緩解多種胃病症狀,但是一定要選對一些穴位進行艾灸哦。以下是我推薦艾灸治胃病灸穴位知識,歡迎閱讀!

艾灸治胃病灸穴位
胃俞穴

胃俞穴位置:找到第12胸椎,在它的骨性標志之下,旁開1.5寸處 。

功效:艾灸該穴位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之功效,主治 胃炎 , 胃潰瘍 ,胃下垂,胃痙攣,腸炎,失眠等症。

中脘穴

中脘穴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線,從肚臍向上量4寸處。

功效:艾灸該穴位可以通調腑氣,和胃止痛。主治嘔吐,反胃,腹脹,胃炎,胃潰瘍,泛酸,胃出血,胃下垂等症。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置:在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前緣一橫指處。

功效:艾灸該穴位可促進 消化 吸收,健脾 養胃 ,改善人的免疫功能,對腸胃, 心血管 系統有良好的調節作用。煮至 胃痛 ,嘔吐,腹脹,腸鳴, 消化不良 ,急慢性 腸胃炎 ,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等消化系統病症。

神厥穴

神厥穴位置:位於肚臍中央,為任脈之要穴。

功效:艾灸該穴位有溫陽益氣,健運脾胃之功效。煮至 腹痛 ,泄瀉, 脫肛 ,水腫,虛脫等症。

內關穴

內關穴位置: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處,掌長肌腱與橈側腕肌腱之間。

功效:艾灸該穴位可健胃止痛,主治各種原因所致的急性或慢性胃黏膜變化,上腹不適,脹痛或燒灼感,以及食慾缺乏,惡心,嘔吐,泛酸等症。

梁門穴

梁門穴位置:在上腹部,臍中上4寸,距前正中線2寸處。

功效:消食導滯,主治食慾不振,胃痛,嘔吐,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胃 神經 管能症等胃部 疾病 。
胃病的症狀表現
1)疼痛。這是胃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導致隱痛的原因很多,表現形式也復雜。病因包括受寒、氣滯、血瘀等,表現形式有隱痛、刺痛、絞痛。

2)氣脹。這也是胃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如果脾胃運化失職,或者因寒受阻,或者其他因素,都會導致胃內的氣體不能及時、不能正常排出,從而導致氣脹。

3)食脹。由於各種各樣的因素,胃不能正常消化食物,或者或者腸胃蠕動過慢,都會導致食脹。

4)舌淡無味。 中醫 理論認為,脾開竅於口,如果脾受困,或其他原因導致脾虛,都會引起患者口不知味,不欲食。

5)口苦。這是肝膽受熱產生的典型症狀,是膽氣上泛的表現。西醫檢查規類為膽汁反祥乎流性胃炎。

6)面色。胃病患者病史過長,面色容易萎黃、胡頌黯淡無光。

7)舌苔顏色。正常的舌頭,舌體柔軟,活動自如,顏色淡紅光澤,有潤澤,舌苔薄白。胃病初期,舌苔黃,口有異味,此為實證。時間久後,舌苔轉白, 便秘 者舌質肥厚,疼痛者舌質有瘀斑。

8)惡心嘔吐。飲食失常、寒溫不適引起的胃病,容易造成患者惡心嘔吐。

9)打嗝噯氣。跟情緒有關,或者因吵架、壓力過大等導致的胃病患者容易有此症狀。

10)胸悶。以氣不順、滯留胸腔為特徵,脾氣暴躁者、情緒不佳者易得。

11)噎膈。脾胃陰虛、或者寒濕困脾者易得。

12)反酸燒心。這是胃病患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有胃酸、泛酸、反酸、吐酸之分。胃熱者有燒心感。

13)乏力、四肢無力。久病體虛,常感覺乏力,不思動,四肢出現無力感。

14)大便。陰虛、實熱導致大便干結,如大便稀,則脾運化失常。
得胃病的原因
1、工作緊張壓力大導致胃病

如果人的情緒處於緊張,焦慮、恐懼、憤怒及憂郁等狀態時, 大腦 皮層興奮集中於情緒,對周圍神經的感覺就不敏感,對周圍神經的控制和調節能力下降,使胃腸道的分泌、運動功能紊亂,從而引起各種胃腸疾病。

2、喝酒加重胃病

酒精在肝臟內代謝,長期大量飲酒會加重肝臟負擔,影響肝臟功能,對肝有毒害作用。酒精影響脂肪代謝,形成酒精性 脂肪肝 ,嚴重者肝纖維化,形成酒精中毒性 肝硬化 。飲酒也可以直接損害食管和胃,酒越濃、飲酒量越大、飲酒時間越長,對食管、胃黏膜刺激性越大,引起黏膜糜爛或潰瘍。

3、胃痛亂吃止痛葯胃病易加重

因為工作忙,一些上班族因為胃痛就去買止疼葯吃,這是錯誤的,容易導致胃病加重。止疼葯一般都是解熱鎮痛劑,對胃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並能促進胃酸分泌,造成胃酸再次對黏膜及潰瘍產生強烈的刺激。

​猜你感 興趣 :

1. 艾灸排毒反應

2. 艾灸十大養生部位

3. 什麼時候艾灸肚臍最好及禁忌

4. 中醫艾灸治療胃寒效果好

5. 腸胃不好艾灸的方法是什麼穴位有哪些

6. 艾灸的作用和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