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體背部經絡圖及功用解析
十二經脈對稱性地遍布於身體的兩邊,各自循雀穗槐行於上肢或下肢的里側或兩側,每一經絡各自歸屬於一個臟或一個腑,因而十二經脈中每一經絡的名字,包含手或足、陰或陽、臟或腑三個一部分。手進行於上肢,足進行於下肢,陰經行於四肢里側,屬臟,陽經行於四肢兩側,屬腑。
在其中腰背部共2條經和5條脈,督脈坐落於後正中心線,膀胱經第一側線旁開後正中心線1.5寸,為全身背俞穴所屬,膀胱經第二側線旁開後正中心線3寸族攔,沿鎖骨內側線下滑。
背部正中間的脊柱是督脈的循行線,省長一身之陽經,有統領、調整、聯系其頃友他陽經的功效,影響力十分關鍵。而脊柱兩邊的膀胱經又全線貫通渾身上下,五臟六腑在其俞穴上都是有相對的反映點,五臟六腑功能產生的生理性轉變,都可以在背部俞穴上反映出去。
(1)後背指的是哪個地方圖片擴展閱讀:
經脈對身體來講十分關鍵,既能決存亡,又能處萬病。由於人往往變成一個有機化學的總體,是因為經絡蜿蜒曲折,進出表中,內聯五臟六腑,外至皮膚肌肉來連絡的,而經絡之氣運作一切正常針對疾病的治療與康復治療起著的關鍵功效。
運作血氣,營養成分五臟六腑燃氣需要用管路傳至每個地區,血氣還要根據經脈傳至人體各部,滋養渾身上下內外。它是經脈的第二個功效。經穴還能夠體現人本質的問題,中醫學稱作"以表知里"。
② 在斜方肌中,背項部是指哪兒
背是後背,項是脖子的後面。
斜方肌位於項部和背上部的淺層,為三角形的闊肌,左右兩側合在一起呈斜方形,起自上項線、枕外隆凸、項韌帶、第7頸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上部的肌束斜向外下方,中部的平行向外,下部的斜向外上方,止於鎖骨外側1/3、肩腫岡、肩峰。巧鍵
(2)後背指的是哪個地方圖片擴展閱讀
斜方肌有三個不同方向的纖維,包括上部纖維、中部纖維和下部纖維。
上部纖維向上行走,與肩孝世巧甲提肌和菱形肌協同作用,可聳肩或上提肩胛骨;還可完成頭和頸的伸展、側屈和向對側旋轉。中部纖維水平走行。與菱形肌協同後拉肩胛骨。下部纖維向下走返逗行,能下降肩胛骨。上部和下部肌纖維協同作用可向上旋轉肩胛骨。
所有斜方肌纖維一起作用時,會使肩胛骨貼緊於胸廓,在承重和推舉使可提供強大的支持作用。
上肢不固定時,斜方肌的不同纖維和其他一些協同肌共同完成肩胛骨的一些具體運動,如上提、後拉或下降肩胛骨。
盡管斜方肌纖維可作為整體進行收縮,但在提、拉、搬運中,下部纖維常很弱因為未被充分利用,而上部纖維常常緊張並被過度使用。因而常導致聳肩樣姿態偏斜。斜方肌上部纖維和下部纖維之間力量和柔韌性的平衡有助於保持頭部和肩部的適宜位置來抵抗重力。
③ 胸骨後在什麼位置,是後背嗎
胸骨位於前胸部的正中部位,胸骨後是指胸骨的後方,主要包括氣管、食管、心臟、大的血管和縱隔等。
胸骨柄上緣有三個切跡,中間有一淺而寬的頸靜脈切跡;兩側有向後上方的卵圓形關節面的鎖切跡,與鎖骨的胸骨端形成關節。胸骨柄和胸骨體的兩側緣共有7對肋切跡,分別與第1~第7對肋軟骨相連。
胸骨凸起的畸形稱「雞胸」,凹陷的畸形稱「漏斗胸」。這兩種畸形一般都是由於缺少維生素D和鈣而引起的。臨床上有時用穿刺術取胸骨骨髓作檢查。
(3)後背指的是哪個地方圖片擴展閱讀:
胸骨注意事項
注意勞逸結合
平時要注意,穿的衣服要松軟乾燥,不要潮濕。不要太勞累,注意勞逸結合。在工作的時候,要注意保護自己,搬東西的時候不要用力太猛,防止胸肋軟骨損傷。
多吃蔬菜、水果
多吃蔬菜水果,多吃增強免疫作用的食物,甲魚、烏龜、海龜、沙蟲、青魚、鯊魚、水蛇、蝦、白花蛇、鯽魚、桑椹、無花果、荔枝、胡桃、瓜蔞、馬齒莧、豆豉、橄欖、杏仁、絲瓜。多食用優質蛋白質食物,如牛奶、雞蛋、魚類、家禽等。
④ 背部拔罐位置示意圖解說,魂門在哪
魂門的位置如下圖:
⑤ 人體背部穴點陣圖
⑥ 正常人的後背是什麼樣的發過來圖片看看
背部是五臟六腑的反應區,從上到下依次為肺、心、膽、胃、腸、腎,女同志的婦科,兩側還有肝和脾。
背部脊柱兩旁邊有膀胱經,而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所以保護好背部就是在給人體排毒。後背有一條督脈,被稱為陽脈之海,如果督脈瘀阻,頸椎、胸椎、腰椎等都會出現問題。
後背是與健康息息相關,對我們的身體的五臟六腑起到一個保護屏障的作用。人體的五臟六腑在後背的膀胱經上都有腧穴,經常刺激按摩這些穴位能提振五臟六腑陽氣,增加活力。
無論 是正在生長發育的小孩子還是正值青春活力的少年還是老年人都應該保護好背部,經常按摩推背,保持身體健康。
(6)後背指的是哪個地方圖片擴展閱讀:
關於背部常見問題:
駝背是比較普遍的現象,多數的疾病並非疾病所致,而是長期的不良姿勢,所以矯正駝背也要從矯正姿勢開始。
1、體會正確姿勢的要領。可以用芭蕾形體訓練的方法,腳跟並攏,雙腳外開180度,成「一」字。矯正駝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後背貼牆站立,這是時裝模特日常訓練。還可以將前腳墊高來進行,比如腳掌踩一本書(厚度20毫米以上),經常進行這樣的站姿練習,可以逐漸矯正駝背,這也是舞蹈形體訓練的一種新方法,是有科學依據的。
2、使用形體矯正鞋。形體矯正鞋也叫形體訓練鞋,這種鞋是前高後低的,和前面所述將前腳墊高矯正駝背的方法是相同的,只是這樣方法更簡便,更生活化和經常化,便於長期堅持。形體訓練鞋在外觀上與普通的鞋基本相同,可以作為日常生活用鞋,回頭客的重復購買也有很多。
3、另外睡覺可以試著去做正之本拉伸:仰卧,雙腳分開與肩同寬,膝關節屈起並攏,雙手上舉過頭平放,掌心向上或者向內掌心相對。最初雙臂伸不直也沒關系,保持時間越長效果越好。正之本拉伸可有效矯正頸部和肩背部的姿態,對頸椎病和駝背的效果顯著,明顯優化頸肩部線條,拉長頸部。
⑦ 背部拔罐穴點陣圖
後背拔罐的位置圖片如下圖所示:
切記拔完後不要洗澡,不要皮膚暴露。以免再次受風,等印記消差不多時在洗澡。
(7)後背指的是哪個地方圖片擴展閱讀:
拔罐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火、抽氣等方法產生負壓,使之吸附於體表,造成局部瘀血,以達到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的療法。
頸肩綜合征拔罐療法
患者取俯卧位,醫生在酸脹、麻木及疼痛的頸肩部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外上緣處皮膚上塗抹適量跌打萬花油,將火罐吸附於皮膚上,並於病變部位來回推動火罐,以局部皮膚出現紫紅色或紫黑色痧點為宜。走罐後採用三棱針在痧點局部點刺,選口徑適中的火罐用閃火法在上述部位拔罐,留罐約10分鍾,每處出血約2~3毫升,隔日一次,5次為1個療程。
網路-拔罐
⑧ 背部筋膜炎會出現在哪些位置肩頸部位會僵硬疼痛嗎
背部筋膜炎是非常常見的一個病症,但也很容易誤診,多發於我們的肩頸、後背的位置,一般在勞作、風寒的情況下,會出現肌肉疼痛、酸軟無力的症狀,讓我們看看背部筋膜炎在哪個位置示意圖,及時引起重視,注意不要忽略或者誤診了。
背部筋膜炎位置示意圖
1、頸後筋膜炎疼痛部點陣圖片
4、臀部筋膜炎
這個就是屁股會酸痛不適,急性發作的時候肌肉緊張,會痙攣、活動受限等,會反復的發作,在天氣變化的時候症狀加重,和上面幾個部位筋膜炎的症狀是一樣的。
此外這些原因會引起肩頸部位會僵硬疼痛:1、有外傷:在肌肉、筋膜受損之後,沒有及時治療,或者沒有治療完全,留下的隱患。2、久站久坐,長期姿勢不良導致的。3、外感風寒、氣血運行不暢,長期下去也會得病。4、抵抗力下降,免疫力不佳,加上腰骶椎有先天性畸形,或者骨質增生等情況,都可能誘發筋膜炎。
⑨ 背部肌肉名稱
背部肌肉是人體上涉及肌肉非常多的地方,主要包括三部分肌群。
(一)背闊肌,及其它背部小肌群
背闊肌(Latissimus Dorsi)是背部最重要的肌肉,也是鍛煉鍛煉背部的重點。
背部其他小肌群包括:菱形肌(Rhomboids)、大圓肌(Teres Major)、小圓肌(Teres Minor)、岡下肌(Infraspinatus)等。
鍛煉背闊肌的方法會鍛煉到背部其它小肌群,常說的鍛煉背部就是主要鍛煉背闊肌。
(二)斜方肌
斜方肌(Trapezius)通常被認為是一塊單獨的肌肉,事實上它包括兩塊肌肉,脊骨兩側各一塊,貫穿頸背。
斜方肌是身體最繁忙的「消防員」之一,協助多種多樣的推舉動作,像硬拉、卧推、杠鈴劃船和深蹲等。
(三)豎脊肌
下背或者說後腰部的主要肌肉是豎脊肌(Erector Spinae),豎脊肌又叫骶棘肌。豎脊肌是連接背部和臀部的肌肉,有很大部分處於下背部。
豎脊肌對於人體來說是一個很重要部位的肌肉,它處在人體承上啟下的核心位置。豎脊肌為脊柱後方的長肌,下起骶骨背面,上達枕骨後方,填於棘突與肋角之間的溝內。
它以總腱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嵴後部和胸腰筋膜,向上分為三部:外側為髂肋肌iliocostalis,止於肋角;中間為最長肌longissimus,止於橫突及其附近肋骨;內側為棘肌spinalis,止於棘突。
各肌還有一系列副起點發出的小肌束參與:髂肋肌的副加小肌束起於髂嵴、肋角和頸椎橫突;最長肌的小肌束起於骶骨、肋角和全部橫突;棘肌的小肌束起於胸椎和頸椎的棘突。
豎脊肌兩側同時收縮可使脊柱後伸,是維持人體直立姿勢的重要結構,故又名豎軀干肌。一側豎脊肌收縮,可使軀干向同側側屈。豎脊肌受全部脊神經後支支配。
(9)後背指的是哪個地方圖片擴展閱讀:
鍛煉背部肌肉的方法:
(一) 引體向上
目標鍛煉部位:背闊肌。
動作要領:
雙手抓住單杠,使腰背以下部位放鬆,背闊肌充分伸長,兩小腿彎曲抬起。吸氣,集中背闊肌的收縮力,屈臂引體上拉最高處稍停2-3秒。然後呼氣,以背闊肌的收縮力量控制住,使身體慢慢下降還原。重復練習。
握距:
寬握引體向上,針對背闊肌上側、外側兩部分,有效增加背闊肌的寬度;窄握引體向上,針對背闊肌下側,有利於增加背闊肌的厚度。
握法:
一般用正握,但是也可反握,反握引體向上可以對肱二頭肌會有明顯的刺激。
(二) 游式挺身
目標鍛煉部位:豎脊肌。
動作要領:
⑴ 俯卧,伸展身體,雙腿和雙臂向四周充分伸展。拉長脊骨,伸展手臂,肩膀和雙腿微離開地面。
⑵ 腹部和臀部收緊,保持頸部、脊柱成一條直線不動,慢慢抬高左手和右腿,還原至水平線,換右手和左腿抬高,始終保持雙腿及雙手不落地鍛煉後背肌群臀部。
(三)俯卧兩頭起
目標鍛煉部位:豎脊肌。
動作要領:
完全放鬆地俯卧,手臂向頭部上方伸直,雙腿伸直,吸氣的時候手臂和腿同時向上抬離地面,稍微控制一下再慢慢呼氣放鬆。
(四)俯身單臂劃船
目標鍛煉部位:主要鍛煉背闊肌中部(內側)。
動作要領:
⑴ 屈體用正握法抓住啞鈴,另一隻手扶在長凳上支住身體,另一隻膝蓋也彎曲支在長凳上,身體幾乎與地面平行,抬頭挺胸。
⑵ 把重量放到盡量地低,掌向身體將重量拉起;盡量保持身體靜止,用背而不是用手臂將啞鈴拉到體側;緩慢地放下,保持對重量的控制,一側練完再練另一邊。
(五)直腿硬拉
目標鍛煉部位:下背。
動作要領:
雙手各持啞鈴垂於體前,兩腳自然開立,與肩同寬,直腿,腰背挺直,身體前屈,抬頭,直到上體約與地面平行。然後下背肌收縮用力使上體還原。
⑩ 人體後背穴點陣圖,完整圖
人體背部穴位主治:
1、絡卻穴、玉枕穴
身體方面:頭痛眩暈、視物不明、鼻塞、熱病無汗、失眠。
2、百會穴、後頂穴、強間穴、腦戶穴
身體方面:頭暈目眩、失眠、心煩、健忘、耳鳴
3、風府穴、啞門穴、大椎穴、天柱穴
身體方面:失眠多夢、頸椎病、頭暈耳鳴、手腳麻木、鼻炎、胸悶、落枕;
皮膚方面:魚尾紋、面部皺紋、毛孔粗大、皮膚過敏、油脂旺盛、暗瘡。
4、大杼穴、風門穴
身體方面:咳嗽、胸悶氣喘、鼻塞、肩背酸痛、傷風、咳嗽;
皮膚方面:神經性皮炎、額頭膚色晦暗
5、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肺俞穴、闕陰俞穴、心俞穴、附分穴、魄戶穴、膏肓穴、神堂穴
身體方面:感冒咳嗽、心慌驚恐、面紅發熱、失眠健忘、身熱頭痛;
皮膚方面:紅血絲、毛囊炎、過敏性皮炎
6、靈台穴、至陽穴、督俞穴、膈俞穴、譩譆穴、膈關穴
身體方面:虛胖、乳房鬆弛、煩悶不安;
皮膚方面:面色青黃、眼袋、皮膚粗糙
7、筋縮穴、中樞穴、肝俞穴、膽俞穴、魂門穴、陽綱穴
身體方面:少氣乏力、精神不振、內分泌失調、心煩易怒、食慾不振;
皮膚方面:皮膚粗糙、皺紋、面色穢濁、色素沉積、口唇蒼白無華。
8、脊中穴、脾俞穴、胃俞穴、意舍穴、胃倉穴
身體方面:消化不良、胃酸胃痛、痔瘡、腹瀉、腰背疼痛、體內濕氣、腹脹、食慾不振;
皮膚方面:酒渣鼻、暗瘡、紅血絲、眼瞼浮腫、面黃浮腫、面色潮紅、油脂旺盛、嘴周痤瘡、脂溢性皮炎。
9、懸樞穴、命門穴、腰陽關穴、三焦俞穴、腎俞穴、氣海俞穴、大腸俞穴、肓門穴、志室穴
身體方面:月經不調、腰酸痛、口乾唇燥、腳冷乏力、便秘、腹痛、小便不利、陰部腫痛;
皮膚方面:黃褐斑、黑眼圈、暗瘡、面色蒼黃、膚色晦暗滯濁。
10、腰俞穴、長強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環俞穴、胞肓穴、秩邊穴
身體方面:泌尿不暢、痛經、子宮內膜炎、便秘、性冷淡、陰部濕癢;
皮膚方面:皮膚乾燥、粗糙、雀斑、妊娠斑。
11、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會陰穴
身體方面:月經不調、經痛崩漏帶下、疝氣、小便不利、便秘、陰部濕癢;
皮膚方面:雀斑、妊娠斑、子宮性肝斑、處女性肝斑、面色蒼黃、暗啞無光。
12、承扶穴、股門穴
身體方面: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便秘、痔瘡、臀部炎症。
13、合陽穴
身體方面:功能性子宮出血、月經不調、子宮性內膜炎
14、承筋穴、承山穴、飛揚穴
身體方面:坐骨神經痛、腰肌勞損、痔瘡、便秘。
15、跗陽穴、昆侖穴
身體方面:頭痛、眩暈、坐骨神經痛、急性腰扭傷、踝關節扭傷、膝關節炎。
督脈主治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運動系統病症,以及熱性病症和本經所過部位之病症。
人體背部有各臟器的背腧[shù]穴,這些穴位在功能上與各臟器相對應,可以起到調整臟腑功能的作用。
1、肺俞
①皮膚隆起的多為胸中有熱,可有氣短、咳嗽等症狀,一般在膻中穴也有反應,可結合觀察。
②本穴如有反應,在肺經的太淵、孔最、中府等處往往呈異樣變化。
③診得條索狀結節並伴有壓痛者,是痰飲咳嗽之症。
④診得條索狀結節,周圍皮膚有明顯壓痛者,多為咳嗽、氣急、肺熱胸痛、感冒等病變。
肺腧是天灸的常用穴:天灸是在三伏天之初伏、中伏、末伏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將特定中葯(如甘遂、細辛等)貼敷於特定的穴位,使人體陽氣得天陽之助,達到驅逐內伏寒邪、補益人體正氣的目的。
伏日為庚日,庚日屬金,與肺相配,故天灸善於治療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等肺系疾病。天灸治療哮喘往往選取肺俞、定喘、風門等,以宣通肺氣,從而防治哮喘的發生。
2、心俞
①若有棱狀結節,伴有顯著壓痛,多為上肢內側疼痛、紅腫或有心悸怔忡、心慌煩悶不安、口渴等症。
②皮膚凹陷且壓痛敏感者,常有心胸煩亂,恍惚健忘、納獃等症。
③心臟疾患尤其是心痛時本穴如有反應,在巨闕穴處往往呈異樣變化。
3、肝俞
①局部皮膚隆起伴有壓痛敏感者,多為失眠症。
②診得條索狀結節兼有明顯壓痛者,常見頭暈、失眠、心煩不寧之症。
③出現棱狀結節,且有壓痛敏感者,患者有脅肋脹痛、脘悶、腹脹、黃疸、納呆、寤寐不寧等症狀,或有下肢內側紅腫的病變。
4、膽俞
①發現棱狀結節且有壓痛敏感者,多屬黃疸。
②凡有細條狀及壓痛者,多為下肢外側痹痛,若在命門穴同時有氣泡樣反應者,則屬下肢麻木。
5、脾俞
①局部皮膚凹陷,或按之軟若棉樣,以虛證為多。
②診得條索狀結節,並有壓痛者,患者常有頭暈、失眠、乏力、健忘、煩躁、食慾不振、便溏、浮腫等症狀。
③若出現棱狀結節伴有顯著壓痛者,為下肢內側紅腫、行走困難或大趾運動不利之徵。
6、胃俞
①診得條索狀結節並伴有痛感者,常是不欲飲食和有胃痛等病變。
②有棱狀結節和明顯壓痛者,多有嘔吐、不食、胃痛、腹脹或髖關節外側有紅腫現象。
7、三焦俞
①局部皮膚隆起,按之有條索狀結節且壓痛明顯者,多有腰痛、帶下、月經不調、小便混濁等症狀。
②若有棱狀結節,並伴有壓痛者,一般是耳鳴、重聽、頭痛、腹脹滿悶、吐逆之徵(婦女妊娠期亦可發現三焦俞有棱狀結節)。
8、腎俞
①有條索狀結節,凡壓痛敏感者,一般是陽痿、頭暈、腰痛及耳鳴之徵。
②診得棱狀結節,兼有明顯痛感者,多為血尿、腰痛、浮腫之症。
③局部皮膚隆起,有如卵圓形結節並伴有壓痛者,是腎虛有熱,耳鳴、頭脹之徵。
9、大腸俞
①發現堅硬的圓形結節,且壓痛敏感者,表示大便干結。
②有棱狀結節並兼有壓痛者,大多有頭痛、牙痛、腹痛、泄瀉等症。
10、小腸俞
①凡結節橢圓質地較硬而壓痛顯著者,多有頭暈、後頭疼痛、後項拘攣之症。
②本穴出現氣泡樣轉動感,多為婦女子宮下垂。
11、膀胱俞
①診有柔軟的橢圓形結節,大多數是遺尿症。
②按得棱狀結節,並有壓痛者,一般有發熱頭痛、小便頻數、尿赤澀痛、腰痛、小腹脹痛、白帶等症狀。
③有細條索狀結節、壓痛者,多有下肢麻木或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