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艾香灸內風濕關節炎的穴位
艾灸灸治風濕性關節炎的主要穴位是阿是穴及患病關節局部穴位(膝關節炎灸膝眼、鶴頂)、曲池、足三里、血海、肝俞,同時,不完需要根據不同人的情況,搭配一些配穴,這樣效果會更好,這些配穴主要是行痹加風池;著痹加陰陵泉;熱痹加大椎,灸法,可以選擇較為方便的艾灸懸灸就可以了,這種灸法方便,效果也很好,至於隔姜灸,溫針灸,要麼太麻煩,要麼需要的專業知識太強,而對於咱們這些又嫌麻煩,專業知識又不是很強的朋友,就用艾條懸灸吧。或者藉助艾灸盒(也稱為溫灸盒)來操作艾灸。每日灸一次,10次為一個療程。
❷ 按摩腿的穴點陣圖
1、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在從內踝尖一直向上三寸處,脛骨的後緣,是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的交會之處,在應用上非常廣泛。
民間有「女人常揉三陰交,終身不變老」的說法,可見三陰交穴對於女性的重要性。按摩三陰交穴可以改善月經不調、月經腹痛症狀,保養女性子宮及卵巢,緊致肌膚,防治更年期障礙及多種婦科疾病;另外,按摩三陰交穴對於食慾不佳、胃酸、胃脹也有療效。
2、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向下三寸處(約四橫指),脛骨的邊緣位置,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常按摩有增強人體免疫力、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功效,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
足三里穴指胃經的合穴,常按摩可以補脾健胃、調節胃經的氣血不和,對於腹瀉、腹脹、胃痛、嘔吐、便秘、腸鳴等一些胃腸道疾病有很好的療效,老年人常按摩足三里穴還可以防治一些常見的老年病。
3、陽陵泉穴
陽陵泉穴指足少陽之脈所入為合的合上穴,位於小腿的外側,腓骨小骨頭向前下方的凹陷處,是針灸療法的一個主要穴位。
陽陵泉穴指足少陽膽經上的一個重要穴位,常按摩對於腰腿疲勞、腳麻痹、膝蓋疼痛、腰痛、關節筋痙攣腫痛等關節疾病以及坐骨神經痛、胃炎、胃痛、胃潰瘍都有很好的療效。
4、陰陵泉穴
陰陵泉足太陰脾經之合穴,位於小腿的內側,在膝蓋下脛骨內側的凹陷處,與陽陵泉相對應,常按摩有益腎調經、健脾理氣的功效。
按摩陰陵泉穴對於尿瀦留、遺尿、尿路感染、遺精、尿失禁、陽痿、腎炎等泌尿系統疾病,痢疾、消化不良、腹膜炎、腸炎、腹水等消化系統疾病以及月經不調、失眠、膝關節炎等有很好的療效。
(2)關節炎按哪個穴點陣圖片擴展閱讀:
穴位按摩是中醫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中醫醫學理論為指導,以經絡腧穴學說為基礎,以按摩為主要施治,用來防病治病的一種手段。穴位按摩具有刺激人體特定的穴位,激發人的經絡之氣,以達到通經活絡,調整人體機能,祛邪扶正的目的。
穴位,學名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中醫可以通過針灸或者推拿、點按、艾灸刺激相應的經絡點治療疾病。部分穴位並不在經絡上,但對其的刺激亦可產生療效。
❸ 小穴位大健康的圖解
·書名:圖解小穴位大健康
·出版社: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萬卷出版公司
·頁碼:292 頁
·出版日期:2010年05月
·ISBN:7547008283/9787547008287
·條形碼:9787547008287 《圖解小穴位大健康(常見病特效穴位按摩速查大全集)超值白金版》:經穴系統是中醫理論體系的一大支柱,中醫的針灸、按摩等施治方法都是通過作用於穴位,來達到疏通氣血,強壯身體的目的。特效穴是專門治療某種疾病的穴位,因而您不必掌握所有幾百個穴位,只需幾個特效穴就可以消除疾病。對於普通人來說,最簡單易行的方法就是按摩。按摩不需艱深的知識,也不必專業的醫療器材,只需動手取穴即可。
本書收錄了140個特效穴和47種常見病,採用圖解方式。一穴一圖,直觀形象地展示穴位的精準位置、取穴技巧和按摩方法,有助於提高療效。常見病均設病因診斷和其他治療方法,為您提供更加詳實的信息。只要堅持學習本書的按摩方法,您就能遠離疾病,擁抱健康。每天幾分鍾,換來一生輕松! 《圖解小穴位大健康(常見病特效穴位按摩速查大全集)超值白金版》:人體穴位遍布全身各個部位,上至頭頂,下至腳端,無一空缺。這幾百個穴位恰似隨身攜帶的綠色葯囊,何時身體不適,立刻用自己的手指以不同力度按摩,馬上手到痛止。現代人越來越注重綠色療法,面對諸多眼花繚亂的各種療法,迷惑不已。其實最方便的綠色療法就在自己身上,手到穴來,祛病健身。
本書精選了140個穴位,來治療47種常見疾病。這些疾病以普通人容易理解的方式分類,分為頭面部、肩頸部等7類。每個穴位都配一頁圖解,詳細解析了穴位的命名來源,增加您的閱讀趣味;精確穴位位置,幫助您精準取穴;穴位技巧和按摩方法,指導您快速取穴,安全用穴。直觀形象的圖解更有利於您掌握取穴與按摩,主宰自己的健康。
◆治什麼病就找什麼穴,不花錢的大眾健康法。
◆要按就按特效穴,小穴位勝過有毒的葯。
◆特效穴是穴位中的佼佼者,治病最管用,按摩最簡單。
穴位長在自己身上,比本身就有毒的葯物更安全、更有效。
不同的穴位治療不同的病,按摩對症的特效穴位就可以了。
自己的手按摩自己的身體,身體最舒服,療效最好。 第一章 頭面部疾病:頭疼腦熱一按就好
1. 頭痛:攢竹穴、陽溪穴
2. 青光眼:治療不及時會失明
3. 鼻炎:每天按按鼻子溝
4. 牙痛:按摩穴位救你命
5. 口瘡:摩擦手心不上火
6. 慢性咽炎:其實是肺腎虛
7. 咳嗽:小心咳出肺癌
8. 扁桃體炎:不是誰都能切扁桃體
9. 耳聾耳鳴:掐掐食指指尖邊
第二章 肩頸部疾病:揉揉按按好輕松
1. 頸椎病:症狀也有惡心頭暈
2. 落枕:小心次數多了成頸椎病
3.肩背痛:有可能是腫瘤轉移
4. 肩關節炎:按按你的肱二頭肌
5.肩周炎:按壓胳肢窩沒有「五十」肩
第三章 胸腔內疾病:按摩好你的五臟
1. 支氣管炎:警惕發展成心臟病
2. 肺炎:幼兒症狀不明顯治病要及時
3. 哮喘:發作時間不規律
4. 高血壓:按揉眉梢降血壓
5. 心臟病:就從手上治
6. 冠狀動脈硬化:抬起下巴按人迎穴
第四章 臟腑疾病:按摩好你的六腑
1. 胃炎:治療老胃病就得靠按摩
2.腸炎:嚴重者會休克
3.胃潰瘍:居然會嘔血便血
4.膽囊炎:按摩就行省得切除
5.膽結石:就喜歡找年輕女人
6.腹瀉:需要有個好心情
7.便秘:所有疾病的根源
第五章 生殖泌尿系統疾病:按摩到位生個好孩子
1.腎炎:小兒時期最常見
2.腎結石:直接傷害寶貝腎
3.乳腺炎:最常見於初產婦
4.月經不調:病因是流產?
5.痛經:氣血不足則痛
6.盆腔炎:年輕女性要小心
7.陽痿:過多過少都不好
8.早泄:別著急其實是心理
第六章 手足部疾病:常按摩健手足
1. 腳氣:按摩後膝窩除臭味
2. 凍瘡:按摩頭頂氣血足
3. 膝關節炎:三分治療七分養
4. 手腳冰涼:按摩能改善你的寒性體質
第七章 腰背部疾病:按摩讓你脊骨正百病消
1. 坐骨神經痛:食指按壓大腿轉子
2.腰椎間盤突出:吸煙是禍首
3.風濕性關節炎:反復發作累心臟
第八章 其他疾病:按摩穴位一網打盡
1. 神經衰弱:掐手腕平心魂
2.中暑:先降溫再按前頂穴
3. 糖尿病可按摩:遺傳也不怕
4. 肥胖症:原來我們還有治
5.更年期綜合征:腎氣不足全亂套
……
❹ 人身上哪些穴位按摩下對身體有好處啊 分別在哪個部位有哪些功效啊一般按多長時間有效果啊
穴位按摩 能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常用的「長壽穴」:一個是「 湧泉穴 」,另一個是「足三里穴」。 湧泉穴是腎經的一個重要穴位,經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補腎壯陽、強盤壯骨之功效。腎是主管生長發育和生殖的重要臟器,腎精充足就能發育正常,耳聰目明,頭腦清醒,思維敏捷,頭發烏亮,性功能強盛。反之,若腎腎虛精少,則記憶減退,腰膝酸軟,行走艱難,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湧泉穴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三分之一處,屈趾時凹陷處便是。每晚睡前盤腿而坐,用雙手按摩或屈指點壓雙側湧泉穴,以該穴位達到酸脹感覺為度,每次50至100下。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自己的膝蓋骨,五指朝下,中指盡處便是此穴。足三里穴是胃經的要穴。胃是人體的一個「給養倉庫」,胃部的食物只有及時地消化、分解、吸收,人體的其他器臟才可以得到充足的養分,才能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況的好壞,對我們來說極為重要。而足三里則能擔此重任。每晚以指關節按壓足三里,不但能補脾健胃,促使飲食盡快消化吸收,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還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使人精神煥發,青春常駐。 穴位按摩是一種以人療人、延緩衰老、壽致百歲的佳法。每天早晚自按摩一些長壽穴位,每次3~5分鍾,必能獲較好保健效果。 中醫學認為,經絡是康復疾病、逆轉衰老的快速通道,按穴位實話針灸或按摩,可以明顯增強和活化五臟六腑的功能,調節體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調節內分泌,增強免疫力,調整神經系統的功能,最終實現體健延年的目的。 任脈和督脈是統帥全身陰陽氣血的總匯,因而任脈上的關元、氣海、中脘及督脈上的百會、命門均有補益腎氣、延年益壽的重要作用;另外,還有背部脊柱兩旁的俞穴,中醫命名為「內臟俞穴」,可治療各種慢性疾病;三陰交、合谷、曲池、內關、委中、承山、太溪等穴,能調節內分泌功能、平衡免疫系統、健脾益胃,也有良好的延年益壽作用。這此長壽穴除分布在任、督脈外,還分布於腎、膀胱、脾、胃、大腸經等經絡上。 關元穴(丹田):位於臍下四橫指處。該穴是任脈上全身性強壯要穴。經常用手指點壓、按摩刺激,具有培補元氣、調氣和血、益腎健腹,增強臟腑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可防治高血壓、高血脂、肥胖、腹痛、腹瀉、便秘、陽痿、遺尿、頭暈、失眠、痛經等症。 氣海穴:在臍下1.5寸處。人的生殖泌尿系統多頒布於腰胯部位,氣海為生氣之海,是元氣蘊藏之所在,可強壯元氣。刺激關元、氣海等要穴,對治療因盆腔血流不暢引起的便秘、尿急、經閉、前列腺肥大、水腫、泄瀉等腸胃疾病有良好效應。 中脘穴:在臍上4寸,胃的中部。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中脘具有和胃健脾、補中益氣、降逆消滯等功能。主治嘔吐、腹脹、腹瀉、胃下垂、急性梗阻和消化不良等症。 百會穴:在頭頂正中,是手足三陽經和督脈之會穴,又稱諸陽之匯,為長壽要穴。刺激頭頂可改善大腦血液循環和調節大腦興奮點,有升陽益氣、清腦安神的功效。該穴不僅對健腦有益,對促進全身健康亦起積極作用。對頭痛、神經痛、記憶力下降、低血壓、腦中風、昏厥、失眠、脫發、脫肛、胃下垂等症有治療作用。高血壓忌用。 命門穴: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該穴是元氣之根,「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發」。因此對命門按摩刺激,可以有效促進氣血循環,調節心腎功能,平衡陰陽,調節內分泌,增強免疫機制,是培元補腎、固精壯陽、強健腰脊的重要穴位。對陽痿、遺精、痛經、帶下、急慢性腎炎、支氣管炎、腰背痛、肺氣腫、肺心病、慢性結腸炎等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腎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命門穴平。腎為一身之本,生命之根,人的生長發育、疾病和衰老與腎氣的盛衰有直接關系,腎強則精氣足。按摩兩側腎俞,具有滋陰壯陽、補益腎元,使之精力充沛、益精聰耳的作用。主治腎炎、腎絞痛、慢性腸炎、陽痿、腰背痛、目昏、耳鳴、習慣性便秘等症。 志室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屬足太陽經,是督脈上與命門、腎俞相近的一個要穴。按摩、敲打該穴有補腎、健腰、壯陽等功效。對腎病、腰背痛、胰腺炎、膀胱炎、痛經、早泄等症有輔助治療作用。 三陰交穴:在足內踝尖上3寸骨下陷者中。三陰交是脾經、肝經、腎經的交會穴,故稱三陰交穴。具有補脾健胃、疏肝益腎、通經活絡、調合氣血等功能。主治腎虛陽痿、神經衰弱、消化不良、腹痛腹瀉、小便不利、中風偏癱、精力不足等症。 合谷穴:在手背虎口處,又稱「萬能穴」,是全身四總穴之一(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有清熱解毒,理氣開竅,平衡免疫系統,增強機體防禦能力的功效,按摩該穴,對呼吸、血液、內分泌、消化道都有明顯的調整作用。對面神經麻痹、頭痛、牙痛、上肢癱瘓、腸炎、神經衰弱、糖尿病、便秘等諸多疾患均有防治作用。 曲池穴:彎曲肘關節成90?,在肘的橫紋頭與肱骨外上緣內緣中點。本穴屬手陽明大腸經之要穴。具有通經活絡、祛風解表、清熱降壓、調和氣血、和胃利腸等功能。可防治外感發熱、咽喉腫痛、上肢不遂、中風偏癱、肘背痛、胃痛、便秘、頭暈、頭痛等病症。早晚按摩此穴,可疏風散邪,提高免疫功能。 內關穴:在腕橫紋上2寸,屬手厥陰經,是人體八脈交合穴之一。具有調理氣機、安神寧心、和胃降逆、鎮靜抗癌、扶正祛邪的功能,它是調節內臟的機關,能調整人體的呼吸、內分泌,促進氣血交匯、循環,強化內臟功能,是治療急症的重要穴位。用拇指施轉揉按2~6分鍾,對胸痛、胸悶、心悸、失眠、胃痛、嘔吐、呃逆、運動性休克、酒精中毒、暈車等急病有減輕作用。 委中穴:在膝關節後面,窩橫紋中央處,屬人體四總穴之一,屬足太陽膀胱經之「合穴」。具有舒筋活絡、調節內分泌、強腰利腿等功能,可治療腰背痛、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下肢癱瘓、中暑、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腸炎、痢疾、丹毒、膝關節炎、癤癰初期等症。 承山穴:在小腿肚中央(即用力伸直足尖,使足跟上提時小腿肚出現「人」字溝處),屬足太陽膀胱經。有醒神解痙、通利人體上下氣血,強健肌肉組織,增強足力,抗疲勞、延緩衰老功能。主治腓腸肌痙攣(足抽筋時指壓即解)、痔瘡、坐骨神經痛、脫肛、半身癱瘓、跟腱炎等下肢疾患。 太溪穴:在足內踝與跟腱之間凹陷處,屬足少陰經。它像人中穴一樣,具有醒神功能,對於神志昏迷不醒、牙關緊咬癥候效果最速。主治高血壓、腎炎、膀胱炎、糖尿病、便秘、遺精、陽痿、耳聾、牙痛、肺氣腫、神經衰弱、下肢麻痹、慢性腰痛等諸症。 足三里穴:在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足三里為全身強壯要穴,具有陰陽雙向調節作用,有「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之說。尤其能調整胃腸等功能,起到和胃健脾、促進消化吸收等作用,主治消化系統疾病。肚子痛時只要按揉此穴3~5分鍾,即刻緩解或解除痛感。對高血壓、糖尿病、頭痛、失眠、下肢麻痹、偏癱、神經衰弱、全身疲勞等症皆有防治作用。 湧泉穴 :在足底足心前1/3的凹陷處,是腎經的起始穴,經氣在此如湧泉般湧出,故有「生命之泉」的美稱。腎經是顯示人體生命力狀態的經絡,主骨、生髓,通過腦開竅於耳,湧泉有降低血壓、溫陽散寒、益氣、活血、培補元氣,開竅寧神、強筋壯骨、祛病延年之功能,是關注人體健康長壽的要穴。可防治心腦血管病、神經衰弱、腎病、頭痛、失眠、昏厥、便秘、失音、足底痛、感冒諸症。
❺ 太溪大鍾的准確位置圖和作用是什麼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也就是說在腳的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太溪穴的主治病症為:腎臟病、牙痛、喉嚨腫痛、氣喘、支氣管炎、手腳冰涼、女性生理不順、關節炎、精力不濟、手腳無力、風濕痛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少陰腎經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關此穴的治病療法有:治療手腳冰冷、穴道刺激療法治療掉發等。
大鍾,在足內側,內踝後下方,當跟腱附著部的內側前方凹陷處。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脛神經的跟骨內側支,及脛後動脈的跟骨內側支。主治咽痛,氣喘,咳血、嗜卧,痴呆,足跟痛等。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鍾。
太溪穴治療功效
1、診生死:久病重病後,欲知藏氣生命力強弱,必診此穴脈,稱為太溪脈,應手脈軟弱無力,肉陷無彈力,大限不遠,難治難救。
2、治呃逆:本病為胃氣逆,如果是虛證,久病重病的呃逆,按太溪穴降其上逆之氣。
3、治眩暈:因耳源性,內耳迷路不平衡,及腎精虛所致者,灸本穴。
4、治牙痛:牙為骨,腎主骨,遠端療法,按對側。左牙痛按右太溪,或用灸法。
5、治咳嗽:配合合谷穴,尤其適合咳嗽就滲尿的症狀。
6、治憂鬱症:配合三陰交穴,可以調理內分泌失調情況,此外對於默默不說話,整天昏沈嗜睡者有幫助。
7、治飛蚊症: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本穴補腎水可促進眼部循環。
8、治咽喉痛:腎為水臟水府,本穴可清熱、止痛。
9、治不孕症:本穴為腎經原穴,經氣血在此留住,可強腎利生殖。
10、治性冷淡:本穴有調整內臟穩定神經作用。
11、治膝內側痛:膝內側為腎經所經過,本位可調虛實,通經活絡。
12、治腎虛腰痛:適合時常隱隱約約的腰痛,無受外傷的舉重或運動後遺症。
13、治遺精陽痿:本穴可補因腎精虧損的遺精虛證,也可瀉因相火過盛引發的陽痿。
14、治更年期性交痛:更年期陰道干澀行房痛,本穴有補腎水滋陰作用。
15、治前列腺發炎或肥大:此病療程長,多有腎虛現象,本穴可補腎水腎精。
16、治小兒驚癇麻痹的特效穴:小兒病多有先天腎氣不足之象,本穴可調補腎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太溪穴、網路-大鍾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