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新中國變化的圖片動態圖
擴展閱讀
手機安卓圖片保存在哪裡 2025-04-28 20:53:59
彩鉛畫圖片大全花卉 2025-04-28 20:37:07

新中國變化的圖片動態圖

發布時間: 2023-05-07 18:22:36

❶ 關於新中國變化的手抄報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祖國母親徹底擺脫了被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睡獅開始慢慢覺醒,但卻步履維艱,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華大地再次煥發了活力,中華民族終於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幫」以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97年香港回歸,99年澳門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清指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

改革開放的 30年,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答簡配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咐弊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後,奧運大幕將在中華大地上拉開,我們將成為奧運的主人!

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將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自豪!

❷ 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到現在有什麼變化

新辯伍中國成立時和現在比有翻天復地的變化,想都不敢想的事都變成了現實,國家強大,人民安居樂業,年輕人都有事干,年紀大了都有退體遲賣金,不愁吃穿住,看病有醫保,都說託了共產黨攜旦或的福,祝原祖國越來越強大。

❸ 新中國輝煌成就圖片(建國後重大成就圖片)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

❹ 新中國成立後的巨大變化

1土地改革,使農民有了自己者燃的土地,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2第一個五年計劃,是中國有了汽車、飛機、猛戚大橋、鋼鐵廠、機枝嫌陵床廠……是中國走進了工業化
3農村實行生產合作社,工商業實行公私合營,進入了社會主義初期
4石油工業發展起來
5航天工業、原子能工業、電子工業從無到有發展起來

❺ 建國60周年祖國變化的圖片

我覺得這個系列海報很好,建國60周年的,一共六張,每十年一張,每張都有解釋,篇幅所限,只發一張

全部圖片和解釋在這里

http://bbs.fetion.com.cn/forums/Threads/4999188.aspx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而創作的大型系列油畫,共6張,每張以十年歷史跨度為一個主題,6張概括反映了新中國60年來不斷發展進步的時代主旋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60年進程的一個精彩縮影。

1號作品:【50年代】

這幅畫是新中國第一個十年的代表和縮影。十年發生了許多事,那麼什麼事是新中國最本質最深刻最簡單的代表?只有當我們站在近現代數百年的歷史中去思考,才能過濾浮光掠影,發現沉澱已久的珍寶:新中國最本質的變化就是中國人民***了壓在自己身上的三座大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買辦資本主義,讓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翻身得解放,農民分到田地、勞動者成為土地的主人。正如***主席在開國大典上震撼世界的一句話: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該大型系列油畫從構思到創作歷時兩年,可謂鴻篇巨制,原畫尺寸高近兩米。每幅畫的主要人物都是以有時代特徵的普通人民大眾為代表,通過普通人的精神面貌反映時代的主旋律,畫面的背景元素來自每一個十年中精選最出的推動中國發展進步的經典瞬間和歷史成就。每幅畫中都含有一面富於動感的五星紅旗,作為貫穿6張畫的形象標志。該套海報是慶祝建國60周年、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進行長期歷史教育的精緻作品和出版物。

❻ 新中國和舊中國的變化

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當家作主,免費教育 免費醫療侍吵 免費住房 免費養老
是二十世紀在第一貧窮、落後、艱難的條件之下完成資本主義改造,勝利進入社會主義的國家;
是世界第一個宣布既無外債又無內債的國家;
是世界第一思想理論大國;
是世界上第一也是唯一實行「四大自由」的民主國家;
是世界第一大糧棉產量大國;
是世界第一大鋼鐵煤產量大國;
是世界第六工業強國;
是世界第十三科技大國;
是世界上第一個可以以一人工資養活一家人的國家;
是世界醫療免費普及率的第一大國;
是世界免費、低費就學、居住的第一大國;
是世界上沒有娼妓、毒品、賭博的第一大國;
是世界上沒有黑社會性質組織的第一大國;
是世界上沒有發生過搶劫銀行事件的第一大國;
是自然環境保護的最好的國家之一;
是世界轎談舉上沒有失業的第一大國;
是世界第一大廉政國家。
以上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情況
舊中國(中華民國):豬狗一般閉碧的生活

❼ 新中國成立後有哪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1、從制度看保障。我們始終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建立了大中小學相銜接的思政工作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建立了支撐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投入保障機制。

從2012年開始,連續七年實現了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重達4%的目標。2018年,全國教育投入總量4.6萬億,和建國初比,沖差年均增長13.4%,增長幅度很快,教育支出已經成為公共財政的第一大支出。這些制度保障體系有力地促進了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

2、從結構看功能。

經過70年的努力,我們現在已經建立起功能完善、學科匹配、結構適宜的教育體系。結構決定功能,功鬧旁能支撐貢獻。70年來,教育為國家培養了兩億七千萬接受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各類人才。我們國家新增勞動力中有48.2%的人接受過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了13.6年。這是很重要的人力資本積累過程。

3、從數量看規模。

經過70年的努力,我們已經建起當今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給大家講三個數:第一個數,現在有各級各類學校51.9萬所;第二個數,各級各類教育在校生2.76億;第三個數,各級各類專任教師1670多萬。這三個數說明我們發展取得的成績。

4、從質量看水平。

經過70年的努力,我國現在教育總體水平已經躍居世界中上行列。以高等教育為例,給大家講四個數,四個60%。第一個,我們國家高層次人才60%以上集聚在高等院校。

第二個,我們國家基礎研究和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的60%以上散彎皮是由高校承擔。第三個,我們國家的國家重點實驗室60%以上建在高校。第四個,國家科技三大獎60%以上是由高校獲得的。這是重要的綜合國力。

5、從開放看影響。

經過70年的努力,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教育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現在已經成為國際教育交流合作的主力軍之一。無論從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來看,對外開放的水平都在不斷擴大。基礎教育的質量水平和特色,得到世界認可。

❽ 中國國旗動態(飄動)圖片

(8)新中國變化的圖片動態圖擴展閱讀:

曾聯松開始設計國旗圖案時,就確定了一顆大星和四顆小星的方案。靈感來自於他大學時讀過的斯諾寫的《西行漫記》,這本書又叫《紅星照耀中國》,書中有不少五星的配圖,特別是斯諾給毛澤東拍攝的一張照片中,毛澤東頭上戴的八角帽上,那顆五角星十分引人注目。

曾聯松的理解是五角星代表著光明,代表著真理,代表著中國共產黨,代表著中國的希望。

後來,他又讀了毛澤東剛剛發表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對毛澤東的建國思想,特別是對新中國四個階級的構成: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聯合民族資產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共同建國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最終啟發和敲定了他的設計理念。

1949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在首都北京隆重舉行。 下午3時,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布典禮開始。

這時,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緩步向前,向全世界庄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那一刻,歡呼響徹整個廣場,喜悅彌漫整個天空。隨著毛澤東按下電鈕,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在《義勇軍進行曲》的激昂旋律中高高升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❾ 新中國的巨大變化

2011年:「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順利飛空
2010年:上海成功舉辦奧運會
2008年:奧運聖火全球傳遞 殘疾火炬手捍衛聖火
·2008年:中國人首次實現太空行走
·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和殘奧會
·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飛行圓森灶滿成功
·2003年:抗擊「非典」
·2001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 全國人口逼近13億
·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01年:中國成功主辦APEC峰會
·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
·1997年: 香港回歸
·1996年:董建華當選香港首任行政長官
·1995年: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京開幕
·1995年:中國國家元首首次參加聯合國大會並發表講話
·1992年:長征二號火箭發射澳星成功
·1990年:第十一屆亞運會在北京舉行
·1988年: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在北京誕生
·1987年:重啟中蘇邊界談判
·1986年:中國海軍艦隊第一次出國訪問勝利結束
·1985: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裁軍
·1985年:我國奶牛冷凍胚胎移植獲得成功
·1985年:我國南極長城考察站建成
·1984年:我國南極長城站奠基典禮舉行
·1984年:中英草簽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1984年:許海峰實現中國奧運金牌零的突破
·1983年:我國加入《南極條約》
·1982年:中國男子羽毛球隊參加湯姆斯杯並奪冠
·1982年:中共中央將計劃生育定為一項基本國策
·1982年:李寧在世界盃上勇奪6枚金牌
·1982年: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
·1981年:中國女排首次獲世界冠軍
·1981年:鄧小平首次提出「一國兩制」構想
·1981年:宋慶齡逝世
·1981年:中國民航首航美國紐約成功
·1980年:經濟特區成立
·1980年: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1980年:中國開始發行外匯兌換券
·1979年:鄧小平訪美
·1979年:中美建交
·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字
·1978年:改革開放
·1977年:恢復高考
·1977年陪旁:我國第一台微型計算機誕生
·197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逝世
·1976年:「7·28」唐山大地震
·1976年:大型通用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
·1976年:周恩來逝世
·1975年:成功預報海城地震
·1975年:中國同歐洲經濟共同體建立正式關系
·1975年:科學家測定珠峰高度為8848.13米
·1975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返回式人造地球衛星
·1974年:西沙群島保衛戰
·1972年:尼克松訪華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中國第一枚實用氫彈試驗成功
·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
·1970年: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1969年:抗菌素 「慶大黴素」研製成功
·1969年:珍寶島自衛反擊戰
·1967年:中國與此亂扮印尼斷交
·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1966年:中國首次發射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
·1966年:中國戰略導彈部隊(二炮)成立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
·1966年:邢台發生6.8級地震
·1966年:第一枚地對地中程導彈發射成功
·1965年:中國開始正式立項研製航天運載火箭
·1965年:中國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結晶
·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4年:我國第一枚生物火箭發射成功
·1964年:周恩來提出援外八項原則
·1964年:中法建交
·1963年:周總理訪問亞非14國
·1963年:中蘇論戰進入白熱化
·1963年:周恩來提出「四個現代化」
·1963年:中國開創斷肢再植臨床手術成功先例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爆發
·1961年:第26屆世乒賽在北京成功舉行
·1961年:我國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誕生
·1961年:國產312-1V型明線12路載波機投產使用
·1960年:中蘇兩黨關系公開破裂
·1960年:三門峽水庫基本建成
·1960年:中國人首次登頂珠峰
·1960年:中國第一枚試驗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1959年:第一屆全國運動會開幕
·1959年:第一台快速通用電子計算機試製成功
·1959年:蘇聯單方面撕毀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
·1959年:容國團獲新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
·1958年:中國第一艘萬噸遠洋輪「躍進號」下水
·1958年:紅旗轎車誕生
·1958年:北京電視台開播
·1958年:漢語拼音方案公布
·1957年:毛澤東率團訪蘇
·1956年:中國第一汽車製造廠建成投產
·1956年:「解放」牌第一批國產汽車試製成功
·1956年:陳鏡開打破世界紀錄
·1956年:第一架國產噴氣式殲擊機試製成功
·1956年:普通話開始在全國推廣
·1955年:周恩來率團參加萬隆會議
·1955年:中國與南斯拉夫建交
·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
·1954年:周恩來率團出席日內瓦會議
·1954年:北京—莫斯科直達客車首次通車
·1953年: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3年:抗美援朝取得勝利
·1953年:「一五」計劃開始實施
·1952年:周恩來率團訪問蘇聯
·1952年:新中國首次參加奧運會
·1951年:新中國第一個學制頒布
·1951年:治理淮河一期工程完工
·1951年:朝鮮停戰談判首次會議在開城舉行
·1950年: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抗美援朝
·1950年:中蘇正式結盟
·1949年:毛澤東訪問蘇聯
·1949年:新中國與蘇聯建交

❿ 新中國成立前後的變化

變化:

1、企業數量、從業人數、產品產量極大增長,鄭仔輪產業體系不斷完善。

2、服裝店數量、購買方式和產品種類與企業數量和產品產量同步發展。

3、紡織工業生產持續較快增長,產品出口大幅增加。

4、地方重視,國戚沒家扶植。

2008年,全年中央財政用於三農的投入5955億元,比上年增加1637億元,增長37.9%,其中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達1030億元,比上年增長一倍。三次較大幅度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提價幅度超過20%。



(10)新中國變化的圖片動態圖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推翻了壓在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從此,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喊信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