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艾灸熏那個穴位能去除體內濕氣
祛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艾灸了,中醫認為,艾灸有開郁、祛濕、補陽氣等作用,特別適合春季養生,經常艾灸相應的穴位,可祛除體內濕邪,更能起到預防各種疾病的作用。
中醫學認為,「濕邪」是「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之一,在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就會成為致病因素,並侵犯人體導致疾病。而濕邪通常有兩種,一是外濕,一是內濕。總之無論哪種濕邪,都會使人出現食慾不振、腹滿腹脹等消化功能減退症狀,同時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體發困、不想飲水等一系列「濕濁內盛」症狀。
那麼,祛濕應該灸哪些穴位呢?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用艾條灸10~15分鍾或艾灸儀灸20~30分鍾。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寬度。用艾條灸10~15分鍾或艾灸儀灸20~30分鍾,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症狀。
豐隆穴: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濕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條灸15分鍾或用艾灸儀灸30分鍾即可有效健脾化濕。
解溪穴: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每日用艾條灸15分鍾或用艾灸儀灸30分鍾。
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鍾或艾灸儀灸20~30分鍾。
當體內有濕氣時,不妨試試艾灸療法,你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後推薦大家使用古艾地灸條,採用高純度艾絨,讓您灸的更放心!
B. 去濕氣艾灸哪個部位最好
去濕氣通常的艾灸取穴是神闕、中脘、關元、足三里、陰陵泉等穴位。
C. 去濕氣艾灸什麼穴位
1 合谷穴是大腸經的總開關,有「顏面合谷收」的說法,當面部皮膚有紅血絲時,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濁、宣通氣血的功能,但體質較差者不宜給予強刺激,孕婦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 手法:艾灸距離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發紅即可,10次為一療程。每次艾灸10-15分鍾,每天一次。 艾灸足三里穴祛濕
2 足三里穴是位於外膝的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鍾即可,需堅持一段時間,很快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艾灸豐隆穴祛濕
3 豐隆穴位於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針對這個穴位祛濕,效果較佳。每日艾灸15分鍾可以有效健脾祛濕。 艾灸解溪穴祛濕
4 解溪穴位於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對於解除下肢的水腫有較好的效果。每日對解溪穴艾灸15分鍾,堅持一段時間,能夠很好祛濕。
5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的位置,屬於養生保健的穴位。長期對關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於調理氣血、補腎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鍾,能夠幫助祛濕。 艾灸中脘穴祛濕
6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鍾,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的症狀,同時有助於祛濕。 艾灸曲池穴祛濕
7 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意為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最為盛大,猶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風濕,調理氣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煩滿,改善周邊血液循環。 取穴: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手法:用艾條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鍾。 艾灸隱白穴祛濕
8 脾經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關的兩條經脈,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分別循行和相交於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 取穴: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手法:艾條灸5-20分鍾。
D. 艾灸哪個部位對祛濕最有效果
首先一個就是足三里穴進行艾灸,祛濕的效果非常好,足三里穴是位於外膝的下三寸,以及脛骨外側一橫指左右的位置,平時艾灸十分鍾左右就可以了,不過需堅持一段時間,很快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再有就是身體的豐隆穴也是不錯的選擇,豐隆穴位於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針對這個穴位進行艾灸的話,祛濕的效果也是特別好的。每天艾灸十五分鍾可以有效健脾祛濕。
E. 艾灸能去除體內濕氣嗎,濕氣重艾灸灸哪個部位
轉帖:baby.tw/mo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t=2349 1.水分 水分穴位居中宮,乃脾胃水濕運化之閘道,灸之有助於濁濕之氣化與水飲之下行,此乃治本,故取之 2.風市 取了水分穴之後,還少了什麼? 就是標的物--證 身重,汗斑濕癢,肩關節痛....以上三證皆是濕氣在表 所以第二個穴要有風的作用,才能表散之 風市屬足少陽,足少陽循行過肩膊,加上風市對皮膚病有特效 所以很適用,亦取之 以上是愚夫千慮之所得,望諸智者不吝賜教
F. 艾灸哪些穴位可以去體內寒濕
常常有些女性朋友會問我,身體寒冷應該怎麼艾灸。一般說來,身體有自動調節能力。當身體暴露在冷空氣中,會自然放慢新陳代謝速度,去維持器官熱能不散失。
以中醫而言,寒冷更是百病之源,需要加以把關注意。寒對身體有很大的傷害。氣候寒冷時身體機能會降低,抵抗力減弱,疾病特別容易入侵。因此只要寒流一過,醫院急診室里總是人滿為患。
隨之而來的會有很多寒冷性的疾病發生,像雷諾氏病,因為血管過度收縮,導致局部血液循環不良,甚至阻塞,因此熱能傳不到手腳。還會有針刺的感覺。但只要溫暖就立刻復原。
我們在臨床中不一定都會發生這種疾病,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身體寒冷,時間久了,就會導致一些因寒冷而發生的疾病。雷諾氏病、風濕、類風濕、免疫力低下等疾病都會乘虛而入。
在臨床中常常會遇到很多女性肢端寒涼,這些與女性的愛美,穿著過度裸露和衣著過緊有直接關系。如果您常常暴露脖子,久了會得頸椎病;穿低腰褲子,露著肚臍和命門,這些部位會導致寒邪長驅直八,會引發胃腸疾病。婦科病,會導致宮寒而引發不孕或月經失調;衣褲過緊會導致血液循環變慢,全身血流供給過緩,末梢血液循環自然變差,會引發四肢寒冷。我們常常會在不經意間給風邪一些侵入的途徑,這些絕不是聳言聽聞。
眼看秋去冬來,用什麼方法可以控制寒冷的侵襲,從而改善體寒症狀呢?用艾灸來預防寒邪和治療這類疾病,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艾灸: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絡、溫散寒邪、活血止痛、補中益氣、溫陽補虛、排毒邪熱、消瘀散結、防病保健、延年益壽等功能。
取穴:艾灸中脘、神闕、關元、命門、足三里、大椎、局部阿是穴(即哪痛灸哪,身體哪裡感覺寒涼,這些部位就應該是施灸的穴位),這些穴位可以算是一個整體的調整,提高正氣,補氣血。
艾灸工具:可以使用艾灸盒或艾灸罐,以後天氣逐漸涼了,適合艾灸罐的使用,把艾灸罐包好,放在施灸的穴位上,真的很方便。
艾灸時間:應該是循序漸進地,以自己適合為度。剛開始艾灸的人,不要急於上太多穴位,太久的時間,還是應該慢慢體會療效和自我感覺。一般腰腹部的艾灸時間大約在30—40分鍾,肢體艾灸大約在10—20分鍾,逐漸適應,逐漸延長時間直到自己感覺很舒服為宜。
艾灸穴位:關元過去也叫玄關,就像人體腹部的一個閥門,有將人體元氣關在體內不泄漏的意思,歷來為修煉家所重視。灸關元就是利用艾條燃燒發出的溫陽之氣,通過關元穴送入小腹,是恢復體力補充能量最快的方法;足三里穴是個強身健體的大穴,此穴多氣多血,主人後天之氣;命門,命,人之根本也,門。出入的門戶也,本穴外輸的陰性水液有維系督脈氣血流行不息的作用,為人體的生命之本。上述穴位有效結合,可以驅寒邪,補正氣。通經絡。
在艾灸的過程中,會有一些返病的現象和一些艾灸的反應,比如口乾舌燥、嗜睡、乏力、排尿多、拉稀、發燒等現象,輕則不用處理,多喝水,如果上火嚴重,可以艾灸太溪穴去火。
治療寒冷疾病出現的最大返病現象就是有的人會越灸越冷,這應該是寒邪通過艾灸的熱力反映在體表的一種表現。尤其是感覺自己寒邪重的人,這樣的表現會比較突出,甚至持續很長時間。艾灸是去寒邪最快捷的方式,如果寒邪持久不退,那麼您在艾灸的時候,可以配合服用四逆湯或附子理中丸(這些葯物可在醫師的指導下服用)。
G. 艾灸哪個穴位可以除濕
內濕過重的人可以用艾條灸肚臍處的神闕穴有除濕作用進行艾灸操作時應將點燃的艾條懸於皮膚上2—3厘米處熏烤以使穴位局部出現溫熱感、紅暈又不致燒傷皮膚為度還可以在穴位周圍移動艾條擴大施灸面積一次最好施灸20分鍾以上
H. 宮寒艾灸哪個部位 宮寒艾灸的四大部點陣圖
宮寒可艾灸關元穴、神闕穴、命門穴。關元穴位於臍下三寸處,艾灸關元穴可以增強人體陽氣,補虛益損,對陽氣不足,身體虛弱,畏寒等症比較有效,具有固本培元,補益下焦的作用。神厥穴在肚臍部位,是人體任脈要穴。人體氣虛陰陽失調發生疾病,可通過刺激或艾灸該穴位有調整陰陽平衡的功能。命門穴位於第二腰椎和第三腰椎棘突之間,在艾灸的時候還要同時注意艾灸兩側距離背部中線3厘米的腎俞穴,艾灸這個穴位能強腎固本,幫助女性調理因宮寒導致的不孕,習慣性流產等症。
艾灸需要找正規的公司進行,在眾多的養生健康公司中,傳艾健康擁有創新的商業模式,可以獨立研發具備知識產權的前沿產品,有經驗豐富的師資團隊,致力於為客戶健康提供系統的解決方案,性價比高,值得信任。
更多問題歡迎咨詢傳艾健康客服。
I. 艾灸可以去濕氣嗎
傳統艾灸祛除體內濕氣,艾灸具有開郁、祛濕、補陽氣的作用,對祛除體內濕氣效果很好。特別適合春季養生,經常艾灸相應的穴位,可祛除體內濕邪,更能起到預防各種疾病的作用。
艾灸就是通過煙熏火灼把艾草的葯力通過穴位經絡帶到人體的病痛之處,借其溫熱刺激及葯物作用,溫通氣血,扶正祛邪。艾灸具有調和陰陽、溫經驅寒、溫陽補氣等治病養生功效
(9)艾灸哪個部位最祛濕圖片擴展閱讀:
中醫學認為,在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就會成為致病因素,並侵犯人體導致疾病。而濕邪通常有兩種,一是外濕,一是內濕。總之無論哪種濕邪,都會使人出現食慾不振、腹滿腹脹等消化功能減退症狀,同時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體發困、不想飲水等一系列「濕濁內盛」症狀。
體內濕氣較重的人可以艾灸中脘穴(臍上4寸處)10~15分鍾,具有補中氣、行氣活血的功效,可有效緩解胃部不適。
另外,豐隆穴(人體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距脛骨前緣兩橫指處)、曲池穴(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處)也具有較好的祛濕作用,平時可常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