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dwg是什麼格式,怎麼打開
dwg是電腦輔助設計軟體AutoCAD以及基於AutoCAD的軟體保存設計數據所用的一種專有文件格式。
要打開dwg文件有以下幾種方法:
1、最直接的就是安裝AutoCAD程序,這樣既可以打開,還可以編輯;
㈡ 我的電腦打不開 .DEG 和.BAK 格式的文件 怎樣才能打開
CAD才能打開DWG,DWS,DWT,DXF版本的文件
很多程序都會生成.bak類型的文件,這個.bak的含意是backup備份的意思。 所以光憑後綴.bak是無法判斷這是什麼類型的文件。 你要先知道這個文件是哪來的?干什麼用的。 一般二進制格式文件頭部會有格式標識,你可以用二進制文件編輯器打開查看,Uedit3軟體2應該可以打開,然後做出判斷。 舉例:.exe文件頭兩個位元組為MZ ,.rar文件頭兩個位元組為PK...
㈢ DEG聚類分析熱圖怎麼看
對於一般的統計分析,基於傻瓜式操作的SpsS(PASW)軟體已經足夠,但在涉及個性化要求很高的復雜數據處理時,SPSS就開始顯得力不從心,這時必須依賴功能更為強大的SAS等軟體。以前在自己的科研過程中分析數據多用SPSS、SAS等。在統計遺傳和基因組學領域,SAS可以處理很多問題,但與此同時,SAS實現復雜問題過於麻煩,很多問題SAS也不是首選。後來開始運用R環境中的各種免費統計包,特別是Bioconctor的系列分析包,我發覺非常適合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者。R有很多優點:
(1)免費,不需要去尋找破解版,不用擔心版權問題,使用非常方便;
(2)功能非常強大,單個包的功能比較有限,但多個包組合起來使用則功能無比強大,遠勝於SPSS、SAS等;
(3)源代碼開放,稍作修改後就能滿足個性化的復雜統計分析,滿足個性化需求是R的最大特點之一;
(4)程序閱讀容易,再加上參考學習資料很多,上手比較容易,提高也不是很難,根據個人經驗,要比SAS高級階段的進階容易許多;
(5)國際同行高度認同R,我發現很多專用軟體都開發了軟體的R版,今後R將是數據分析的主流發展方向。
R軟體的安裝、基本使用等初級教程就不談了,隨便在官方網站找個學習資料就搞定了。「R系列」專輯擬推出中級、高級分析教程。今天推出基因表達譜晶元的聚類分析專題。
本專題示例晶元數據來自GEO資料庫中檢索號為GSE11787的Affymetrix晶元的CEL文件,共6個CEL文件,3個正常對照組,3個HPS刺激組,為免疫器官脾臟的表達數據。
(一)原始數據的讀入、RNA降解評估和標准化
> pd <-read.AnnotatedDataFrame("Target.txt",header=TRUE,row.names=1,as.is=TRUE)
>rawAffyData <- ReadAffy(filenames=pData(pd)$FileName, phenoData=pd)
> summary(exprs(rawAffyData))
> deg <- AffyRNAdeg(rawAffyData)
> plotAffyRNAdeg(deg,col=c(1,2,3,4,5,6))
> eset <-rma(rawAffyData)
> summary(exprs(eset))
> op <-par(mfrow=c(1,2))
>cols <- brewer.pal(6, "Set3")
>boxplot(rawAffyData,col=cols,names=1:6, main ="unnormalized.data")
>boxplot(data.frame(exprs(eset)) ,names=1:6, main ="normalization.data", col="blue", border="brown")
>par(op)
(二)聚類分析
原始數據讀入,經AffyBatch目標轉成ExpressionSet目標後,為提高後續分析(如差異表達基因的檢測)的統計功效,往往需要進一步經過Detection CallFilter和IQR filter等過濾(「基因晶元數據的特異性過濾與非特異性過濾」將在另一專題里專門討論)。
需要說明的是,常規做法是先篩選出差異表達基因,然後只用差異表達基因進行聚類分析(本示例直接用了過濾後的數據集,聚類圖的效果稍差一點)。
(1)樣本聚類
>dd <-dist2(log2(exprs(eset2)))
>diag(dd) <- 0
>dd.row <- as.dendrogram(hclust(as.dist(dd)))
>row.ord <- order.dendrogram(dd.row)
>library("latticeExtra")
>legend <- list(top = list(fun = dendrogramGrob,
args = list(x = dd.row, side = "top")))
>lp <- levelplot(dd[row.ord, row.ord],
scales = list(x = list(rot = 90)),
xlab = "", ylab = "", legend = legend)
>plot(lp)
(2)二維聚類
>source("http://faculty.ucr.e/~tgirke/Documents/R_BioCond/My_R_Scripts/my.colorFct.R")
>mydata<-exprs(eset2)
>mydatascale <- t(scale(t(mydata)))
>hr <- hclust(as.dist(1-cor(t(mydatascale), method="pearson")),method="complete")
>hc <-hclust(as.dist(1-cor(mydatascale, method="spearman")),method="complete")
>heatmap.2(mydata,Rowv=as.dendrogram(hr), Colv=as.dendrogram(hc), col=redgreen(75),scale="row", ColSideColors=heat.colors(length(hclabels)),RowSideColors=heat.colors(length(hr labels)), trace="none", key=T)
上述聚類圖一般和論文里的聚類圖有點不同,聚類的模式不太直觀,你也可以用下面的語句進行更直觀的作圖:
>mycl <-cutree(hr, h=max(hr$height)/1.5);
>mycolhc<- sample(rainbow(256)); mycolhc <- mycolhc[as.vector(mycl)]
>myc2 <- cutree(hc, h=max(hc$height)/1.5); mycolhr <-sample(rainbow(256)); mycolhr <- mycolhr[as.vector(myc2)]
>heatmap(mydatascale, Rowv=as.dendrogram(hr), Colv=as.dendrogram(hc),col=my.colorFct(), scale="row", ColSideColors=mycolhr,RowSideColors=mycolhc)
(3)MantelCorrs聚類程序
>kmeans.result<- GetClusters(eset2, 500, 100)
>x=exprs(eset2)
>DistMatrices.result <- DistMatrices(x, kmeans.resultclusters)>MantelCorrs.result<−MantelCorrs(DistMatrices.result Dfull,DistMatrices.resultDsubsets)>permuted.pval<−PermutationTest(DistMatrices.result Dfull, DistMatrices.resultDsubsets,100,16,0.05)>ClusterLists<−ClusterList(permuted.pval,kmeans.result cluster.sizes,MantelCorrs.result)
>ClusterGenes <- ClusterGeneList(kmeans.resultclusters,ClusterLists SignificantClusters,eset2)
>h=hclust(dist(MantelCorrs.result))
>plot(h)
㈣ 易用CAD看圖怎樣對DWG格式圖紙進行距離測量
步驟一:先進行啟動你們電腦桌面上的CAD看圖軟體,要是沒有的話,小夥伴們可以點擊任意瀏覽器點擊搜索「易用CAD看圖軟體」然後將軟體下載到桌面上即可,然後雙擊運行該CAD看圖軟體即可。
㈤ 好用的看圖軟體有那些怎麼快速打開dwg格式的圖紙文件
先進行啟動你們電腦桌面上的CAD看圖軟體
㈥ 用CAD畫圖,畫門時新建圖層命名為門時,打開插入對話框,單擊瀏覽按鈕為什麼找不到(門)deg文件
不是新建圖層就可以插入的~!得把門單獨轉換成塊或外部參照保存下來(也就是單獨保存下來的以cad文件)~然後再打開插入對話框 找門的文件~ 文件後綴名 應該為dwg吧~
㈦ caxa為什麼打開DEG格式的圖紙有缺陷
caxa打開DWG文件時,是用模擬的方法打開的,不是深入到程序的代碼層,就是不兼容。所發CAXA打開DWG文件有缺陷。
㈧ 我有一個DEG格式的文件,我想轉換成咱們常用的格式,比如jpg,誰可以幫我!
我在網上搜過了,deg格式好像是用某個平面軟體做出來的。應該要用平面軟體來轉格式。ps可以轉成jpg格式,但是我不確定ps能不能支持deg格式輸入。你可以試試看。
㈨ 練習打開一個ERDAS IMAGINE(*.img)文件
在ERDAS圖標面板菜單條單擊Main→Start IMAGINE Viewer命令,打開二維窗口(圖4-2)。
圖4-2 二維窗口(打開圖像之後)
圖像顯示操作有兩種方式:
在菜單條單擊File→Open→Raster Layer→Select Layer To Add命令,打開Select Layer To Add對話框(圖4-3)。或在工具條單擊 【打開文件】圖標
1)確定文件路徑(Lookin);
2)確定文件類型(Files of type):IMAGINE Image(*.img);
3)選擇文件名稱(File Name):XS_truecolor_sub.img。
如:文件路徑c:Leica GeosystemsGeospatial Imaging9.2examplesXS_truecolor_sub.img,確定文件名為XS _truecolor_sub.img,單擊Raster Options選項卡,設置圖像文件顯示的各項參數。具體內容及實例操作設置如圖4-4所示。
1.游標查詢功能(InquireCursor)
可查詢十字游標所在位置像元的縱橫坐標、三個波段顏色、灰度值、直方圖等信息,並隨游標移動實時變化。
打開文件XS_truecolor_sub.img後,在Viewer窗口下進行游標查詢。
游標查詢功能:Viewer→Utility→Inquire Cursor對話框(圖4-5)。
圖4-3 Select Layer To Add對話框(File選項卡)
圖4-4 Select Layer To Add對話框(Raster Options選項卡)
2.數據疊加顯示
數據疊加顯示(Blend,Swipe,Flicker)是針對具有相同的地理參考系統(地圖投影和坐標系統)的兩個文件進行操作的。所以,在進行數據疊加操作之前,首先需要按照在一個窗口中同時打開兩個文件。需要說明的是:在打開第2個文件的時候,一定要在Raster Options或者 Vector Options中設置不清除窗口中已經打開的文件(取消選中Clear Display復選框見圖4-4)。
疊加顯示操作(Operate Overlay Display)
圖4-5 Inquire Cursor游標查詢對話框
按照打開圖像步驟分別打開lanier.img和lnlandc.img文件,注意在打開lnlandc.img文件時在Raster Options欄目中不選擇Clear Display。
IMAGINE系統所提供的數據疊加顯示工具有三個,分別是混合顯示工具(Blend Tool)、卷簾顯示工具(Swipe Tool)和閃爍顯示工具(Flicker Tool),都集成在實用菜單中。
(1)混合顯示工具(Blend Tool)
本操作通過控制上層圖像顯示的透明度大小,使得上下兩層圖像混合顯示。
視窗菜單條:Viewer→Utility→Blend,打開Viewer Blend/Fade對話框(圖4-6):
在Viewer Blend/Fade對話框中,用戶既可以通過設置Blend/Fade Percentage(0~100)達到混合顯示效果,也可以通過定義Speed和選擇Auto Mode自動顯示文件混合效果。
需要說明的是本操作適用於以下幾種文件:
圖4-6 Viewer Blend/Fade對話框
①真彩色(True Color)、假彩色(Pseudo Color)以及灰度(Gray Scale)圖像文件;②Arc/Info的Coverage矢量圖形文件;③IMAGINE注記文件(Annotation)和符號文件(Symbology);④ERDAS IMAGINE所支持的所有其他柵格圖像文件。
(2)卷簾顯示工具(Swipe Tool)
卷簾顯示工具通過一條位於視窗中部可實時控制和移動的過度線,將視窗中的上層數據文件分為不透明(Opacity)和透明(Transparency)兩個部分,移動過度線就可以同時顯示上下兩層數據文件,查看其相互關系。
視窗菜單條:Viewer→Utility→Swipe,打開Viewer Swipe對話框(圖4-7):
圖4-7 Viewer Swipe對話框
在Viewer Swipe對話框中,可以設置手動卷簾(Manual Swipe)、自動卷簾(Automatic Swipe)兩種模式,還可以設置水平卷簾(Horizontal)、垂直卷簾(Vertical)兩種方向,具體參數及功能如圖47所列。水平卷簾與垂直卷簾的顯示效果如圖4-8所示。
圖4-8 垂直卷簾(左)與水平卷簾(右)的顯示效果比較
(3)閃爍顯示工具(Flicker Tool)
本操作主要用於自動比較上下兩層圖像的屬性差異及其關系。經常應用該操作的典型實例是分類專題圖像與原始圖像之間的比較。本例中的inlandc.img是TM原始圖像lanier.img的分類專題圖像。
視窗菜單:Viewer→Utility→Flicker,打開ViewerFlicker對話框(圖4-9)。
從圖4-9可以看出:在Viewer Flicker對話框中,可以設置自動閃爍(Automatic Flicker)與手動閃爍(Manual Flicker)兩種模式,自動閃爍是按照所設定的速度(Speed)自動控制上層圖像的顯示與否,而手動閃爍則是手動控制上層圖像的顯示與否。
圖4-9 Viewer Flicker對話框
3.文件顯示順序的問題
在實際工作中,經常需要在同一個視窗中同時打開多個文件,包括圖像文件、圖形文件、AOI文件、注記文件等,可以應用Arrange Layers命令調整文件顯示順序。為了說明文件顯示順序操作功能,需要首先在視窗中依次打開一組圖像文件(lnlandc.img,Lanier.img,lndem.img,lnlakes.img),注意打開上層圖像時,不要清除視窗中已經打開的圖像。依次打開c:LeicaGeosystemsGeospatial Imaging9.2examples目錄下的以上文件。
視窗菜單條:View→Arrange Layers,打開Arrange Layers Viewer對話框(圖4-10)。
在Arrange Layers Viewer對話框中點擊滑鼠左鍵或拖動文件,達到調整文件順序之目的,然後應用(Apple)顯示順序調整,關閉(Close)Arrange Layers Viewer對話框,結束文件顯示順序操作。
圖4-10 Arrange Layers Viewer對話框
4.文件信息顯示
可顯示文件灰度值統計、每一個像元灰度值、投影、直方圖等信息。
在Viewer窗口下打開文件c:Leica Geo-systemsGeospatial Imaging9.2examplesLanier.img,採用層文件信息顯示命令。
視窗菜單條:Viewer→Utility→LayerInfo,打開Image Info對話框(圖4-11),顯示文件信息(File Info)、圖層信息(Layer Info)、統計信息(Statistics Info)、圖形信息(Map Info)、投影信息(Projection Info)。點擊Image Info對話框中的Pixeldata按鈕顯示所有像元的灰度值(圖4-12),點擊Histogram按鈕顯示圖像直方圖信息。
圖4-11 Image Info對話框
圖4-12 像元灰度值顯示
5.文件比例和旋轉顯示
顯示比例操作(Display Scale)
用於調整文件顯示比例及其與視窗的對比關系,Viewer→View→Scale菜單對應的下拉菜單中包括四個,命令依次是:①Image to Window:按照視窗大小調整文件顯示比例;②Windowto Image:按照文件尺寸調整視窗大小;③Extent:顯示文件整體范圍;④Scale Tool:通過比例工具定義顯示比例。
實際工作中,解譯地質信息,經常需要將圖像旋轉180°觀察正立體。
打開任意文件,使用以下命令即可完成圖像旋轉。
視窗菜單條:Viewer→View→Rotate,打開Rotate Image對話框,在Rotation Angle(deg)輸入旋轉角度,點擊Apply,旋轉圖像。
圖4-13 Rotate Image旋轉角度對話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