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頸部是哪個部位
頸部是脖子那裡。頸部的上界為下頜骨下緣、下頜支後緣、乳突和枕外隆突的連線,下界即胸骨上緣、鎖骨、肩峰和第七頸椎棘突間的連線。該局部以斜方肌前緣為界,分為前方的固有頸部和後方的項部;
固有頸部以胸鎖乳突肌為界,區分為頸前區,頸外側區及胸鎖乳突肌區。頸前區亦稱頸前三角,被二腹肌及肩胛舌骨肌分為頦下三角、下頜下三角、頸動脈三角、肌三角。頸外側區亦稱頸後三角,該三角被肩胛舌骨肌分為枕三角和鎖骨上三角。
(1)頸脊肌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1)分區:
頸部以斜方肌前緣為界,前為固有頸部,後為項區。頸部以胸鎖乳突肌前後緣為界分為三區:
1、頸前區(頸前三角)其中二腹肌前、後腹和下頜骨下緣圍成下頜下三角,二腹肌前腹、舌骨、頸前正中線圍成頦下三角,二腹肌後腹、胸鎖乳突肌、肩胛舌骨肌上腹圍成頸動脈三角
2、胸鎖乳突肌區
3、頸外側區(頸後三角),頸後三角又被肩胛舌骨肌後腹分為枕三角和鎖骨上大窩(肩鎖三角)。
(2)位置:
頸部由淺入深(由前向後)層次結構十分明確,分別為:皮膚、淺筋膜、頸深筋膜、肌肉。深筋膜又分為淺、中、深三層,在淺、中層與深層間形成的鞘內,容納通過頸部的氣管、食管及血管。各層間有疏鬆結締組織並形成頸部間隙。
(一)皮膚:
皮膚薄,移動性大,皮紋橫向。
(二)淺筋膜:
淺筋膜疏鬆,內含皮肌、皮靜脈、皮神經、淋巴結。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頸部
㈡ 骶骨在哪個部位百度圖片
脊索瘤都位於哪些部位
脊索瘤常發於顱底、脊柱和骶骨。圖示為顱底、骶骨和椎體的大致位置,以及相關的重要的神經系統。相關部位脊索瘤會累及顱神經和脊髓神經,相關這些神經的功能已經在有介紹,感興趣的可以化療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的正確認識、治療及管理,在此就不贅述了。
脊索瘤可以沿脊柱發生在從頭頂到尾骨的任何部位,骶骨、顱底和脊柱似乎最常見的原發部位。大約50%的脊索瘤位於脊柱的底部骶骨的骨骼。30%在顱底,通常在被稱為骨斜坡的顱底部位。顱底脊索瘤有時被稱為腦腫瘤,因為它們生長在顱骨內;然而,脊索瘤實際上不是從腦細胞發育而來。其餘20%脊索瘤位於頸部、胸部或下背部的脊柱部位。這些部位是頸椎、胸椎和腰椎,它們也被稱為活動脊柱。
極少數情況下,脊索瘤能沿脊柱的多個部位開始,成為多原發腫瘤。極為罕見的脊索瘤案例發生在遠離脊柱的骨頭,已有發生在肋骨,腿和腳的骨頭的案例報道。
如果脊索瘤轉移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它們最常擴散的部位是肺、肝、骨或淋巴結。轉移通常只有在原發腫瘤進展時發生,在初次診斷時很少報道。
脊索瘤都有哪些病理類型?
基於脊索瘤在顯微鏡下看起來的樣子,脊索瘤有四個亞型,也有分為三種的說法:傳統脊索瘤,軟骨脊索瘤,和去分化脊索瘤。
傳統(古典)脊索瘤:是最常見的脊索瘤形式。它是由一個獨特的類似於脊索細胞的細胞類型組成,可能有軟骨樣外觀。
低分化脊索瘤:是近年發現的一種亞型。它可能比傳統脊索瘤更具侵略性,增長更快,其特點是稱為INI-1的基因缺失。這種脊索瘤在兒童和青年患者中更為常見,在顱底腫瘤中更為常見。
去分化脊索瘤:更具侵襲性,通常比其他類型的脊索瘤增長更快,比常規脊索瘤更容易轉移。它也有INI-1基因缺失。這種類型的脊索瘤是罕見的,只發生在約5%的病人中,兒童患者中更常見。
軟骨樣脊索瘤:這是一種在過去當難以區分常規脊索瘤和軟骨肉瘤時常用的術語。這已不再是一個問題,因為Brachyury幾乎在所有的傳統脊索瘤中表達,使它們更容易和不表達BRACHYURY的軟骨樣腫瘤(例如軟骨肉瘤)區別開來。沒有證據表明有軟骨樣外觀的脊索瘤,行為方式不同於那些沒有這種外觀的傳統類型。
㈢ 背闊肌具體在哪個部位
背闊肌位於腰背部和胸部後外側皮下,為全身最大的闊肌,呈直角三角形,上內側部被斜方肌遮蓋,以腱膜起自下6個胸椎棘突,全部腰椎棘突,髂嵴外側唇後1/3。
背闊肌受胸背神經支配。胸背神經屬運動神經,來自頸6~8,於腋部由臂叢神經後束分出,後下行與胸背動、靜脈伴行,隨血管的分支而分支,在近肩胛骨下角入肌肉,分為內、外側支,外側支在距背闊肌前緣3~4cm向下行走,內側支與肌肉上緣平行向內走行,胸背神經的分支與胸背血管的分支相伴隨,外側支較內側支粗大。
(3)頸脊肌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背闊肌的血液供應主要由胸背動脈提供。
胸背動脈由肩胛下動脈分出胸背動脈長度為7.4cm,起點外徑0.2cm,向下越過大圓肌,沿背闊肌前緣深面與前鋸肌之間向下內行,在入肌肉處分為內、外側支,外側支在離背闊肌前緣3cm左右向下行走,支配背闊肌前外側部分的血運及側胸背部的皮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背闊肌
㈣ 試述豎脊肌和骶棘肌的起止點,位置及功能作用
豎脊肌別名即骶棘肌,屬於深層肌。起點在骶骨背面、髂嵴後部、腰椎棘突,止點在椎骨、肋骨及顳骨乳突。主要作用是維持人體直立;雙側同時收縮使脊柱後伸及頭後仰;單側收縮使脊柱側曲。
㈤ 頸前肌在哪個位置啊
頸前肌
舌骨上肌群
舌骨上肌群(suprahyoid muscles)在舌骨與下頜骨之間,每側4塊肌肉。
1、二腹肌(digastric)在下頜骨的下方,有前後二腹。前腹起自下頜骨二腹肌窩斜向後下方,後腹起自乳突內側,斜向前下,以中間腱借筋膜形成滑車系於舌骨。
2、下頜舌骨肌(mylohyoid)二腹肌前腹深面的三角形扁肌,起自下頜骨的下頜舌骨肌線,止於舌骨體,與對側肌群會合與正中線,組成口腔底。
3、莖突舌骨肌(stylohyoid)居二腹肌後腹之上並與之伴行,起自莖突,止於舌骨小角。
4、頦舌骨肌(geniohyoid)在下頜舌骨肌深面,起自頦棘,止於舌骨體。
舌骨上肌群的作用:當舌骨固定時,下頜舌骨肌、頦舌骨肌和二腹肌均能拉下頜骨向下而張口。吞咽時,下頜骨固定,舌骨上肌群收縮上提舌骨,使舌升高,推擠食團入咽,並關閉咽峽。
舌骨下肌群
舌骨下肌群(infrahyoid muscles)位於頸前部,在舌骨下方正中線的兩旁,居喉、氣管、甲狀腺的前方,每側也有4塊肌,分淺深兩層排列,各肌按照起止點命名。
1、胸骨舌骨肌(sternohyoid)為薄片帶狀肌,在頸部正中線的兩側。
2、胸骨甲狀肌(sternothyroid)在胸骨舌骨肌深面,是甲狀腺手術時辨認層次的標志。
3、甲狀舌肌肌(thyrohyoid)在胸骨甲狀肌的上方,被胸骨舌骨肌遮蓋。
4、肩胛舌骨肌(omohyoid)在胸骨舌骨肌的外側,為細長帶狀肌,分為上腹、下浮,由位於胸鎖乳突肌下部深面的中間腱相連。
舌骨下肌群的作用:下降舌骨和喉,甲狀舌骨肌在吞咽時可提喉使之靠近舌骨。
㈥ 屬於豎脊肌而又位於頸部的肌肉是哪塊
這兩塊不同區域
一個在後下背
一個在脖子周圍
相去甚遠 沒有這快肌肉~!
望採納!做任務中!
謝謝!
㈦ 屬於脊肌位於頸部的肌肉是
頸以斜方肌前緣為界分為前後兩部,前部為頸部,後部為項部。根據頸肌的位置,將頸肌分為頸淺肌,頸前肌,頸深肌3群和頸部筋膜。
中文學名
頸闊肌
拉丁學名
platysma
目錄
1
頸淺肌與頸外斜肌
▪
頸闊肌
▪
胸鎖乳突肌
2
頸前肌
▪
舌骨上肌群
▪
舌骨下肌群
3
頸深肌
▪
外側群
▪
內側群
4
頸部筋膜
頸淺肌與頸外斜肌編輯
頸闊肌
頸肌
(3張)
頸闊肌(platysma)位於頸部淺筋膜內,為一皮肌,薄而寬闊,起自胸大肌和三角肌表面的筋膜,向上內止於口角、下頜骨下緣及面部皮膚。
作用:拉口角及下頜向下,作驚訝、恐怖表情,並使頸部皮膚出現褶皺。頸部手術此肌縫合時應注意將斷端對合,以免術後形成較大瘢痕。
胸鎖乳突肌
胸鎖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位於頸部兩側,大部分被頸闊肌所覆蓋,為一強有力的肌肉,並在頸部形成明顯標志。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鎖骨的胸骨端,二頭會合斜向後上方,止於顳骨的乳突。
作用:一側肌收縮使頭向同側傾斜,臉轉向對側;兩側收縮可使頭後仰,當仰卧時,雙側肌肉收縮可抬頭。該肌的主要作用是維持頭的正常端正姿勢以及使頭在水平方向上從一側到另一側觀察物體運動。一側病變使肌攣縮時,可引起斜頸。
頸前肌編輯
舌骨上肌群
舌骨上肌群(suprahyoid
muscles)在舌骨與下頜骨之間,每側4塊肌肉。
1、二腹肌(digastric)在下頜骨的下方,有前後二腹。前腹起自下頜骨二腹肌窩斜向後下方,後腹起自乳突內側,斜向前下,以中間腱借筋膜形成滑車系於舌骨。
2、下頜舌骨肌(mylohyoid)二腹肌前腹深面的三角形扁肌,起自下頜骨的下頜舌骨肌線,止於舌骨體,與對側肌群會合與正中線,組成口腔底。
3、莖突舌骨肌(stylohyoid)居二腹肌後腹之上並與之伴行,起自莖突,止於舌骨小角。
4、頦舌骨肌(geniohyoid)在下頜舌骨肌深面,起自頦棘,止於舌骨體。
舌骨上肌群的作用:當舌骨固定時,下頜舌骨肌、頦舌骨肌和二腹肌均能拉下頜骨向下而張口。吞咽時,下頜骨固定,舌骨上肌群收縮上提舌骨,使舌升高,推擠食團入咽,並關閉咽峽。
舌骨下肌群
舌骨下肌群(infrahyoid
muscles)位於頸前部,在舌骨下方正中線的兩旁,居喉、氣管、甲狀腺的前方,每側也有4塊肌,分淺深兩層排列,各肌按照起止點命名。
1、胸骨舌骨肌(sternohyoid)為薄片帶狀肌,在頸部正中線的兩側。
2、胸骨甲狀肌(sternothyroid)在胸骨舌骨肌深面,是甲狀腺手術時辨認層次的標志。
3、甲狀舌肌肌(thyrohyoid)在胸骨甲狀肌的上方,被胸骨舌骨肌遮蓋。
4、肩胛舌骨肌(omohyoid)在胸骨舌骨肌的外側,為細長帶狀肌,分為上腹、下浮,由位於胸鎖乳突肌下部深面的中間腱相連。
舌骨下肌群的作用:下降舌骨和喉,甲狀舌骨肌在吞咽時可提喉使之靠近舌骨。
頸深肌編輯
外側群
外側群位於脊柱頸段的兩側,有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後斜角肌。各肌均起自頸椎橫突,其中前、中斜角肌止於第1肋,後斜角肌止於第2肋,前、中斜角肌與第1肋之間的空隙為斜角肌間隙,有鎖骨下動脈和臂叢通過。前斜角肌肥厚或者痙攣可壓迫這些結構,產生相應的症狀,稱斜角肌綜合征。
內側群
內側群在脊柱頸段的前方,有頭長肌和頸長肌等。合稱椎前肌。椎前肌能屈頭、屈頸。
頸部筋膜編輯
頸部筋膜較為復雜,可分為頸淺筋膜和頸深筋膜。頸淺筋膜與身體其他部位的淺筋膜延續,包繞頸闊肌。其深面的頸深筋膜,稱頸筋膜,可分為淺、中、深三層。。
詞條圖冊
㈧ 頸闊肌的位置上至哪裡,下至哪裡
如圖所示
㈨ 頸椎在哪個位置
頸椎,指頸椎骨。具體講,頸椎位於頭以下、胸椎以上的部位。頸椎共有七塊頸椎骨組成,除第一頸椎和第二頸椎外,其他頸椎之間都夾有一個椎間盤,加上第七頸椎和第一胸椎之間的椎間盤,頸椎共有6個椎間盤。除第1、第2頸椎結構有所特殊外,其餘頸椎與胸、腰段椎骨大致相似,均由椎體、椎弓、突起(包括橫突、上下關節突和棘突)等基本結構組成。頸椎不僅支撐頭的重量,還有很大的活動范圍。隨著年齡的增長,下段頸椎容易發生退化性改變,主要表現椎間盤變薄,椎骨間隙變窄,使椎間孔變小。同時,椎骨邊緣易長骨刺,壓迫脊神經的根部,形成頸椎病。當椎骨後面有較大的骨刺時,可壓迫脊髓,使雙下肢行走不穩,重者有排尿、排便困難。若是骨刺長在椎骨側面,可刺激或壓迫椎動脈,引起頭暈、頭痛、視力減退等腦供血不足等症狀。
㈩ 頸動脈的位置,附圖片,謝謝。
頸動脈是存在於脊椎動物頸部的動脈。
中文名
頸動脈
外文名
carotid artery
分類
頸外動脈、頸內動脈
存在部位
脊椎動物頸部
頸動脈 carotid artery[1]
存在於脊椎動物頸部的動脈。有頸外動脈(caro-tis externa,英externl carotid artery)和頸內動脈(carotis interna,英internal carotid art-ery)。前者分布至頭頂部和顏面部。後者進入顱內分布至腦和眼眶內。在發生時,鰓弓中不形成鰓的下頜弓,所以,從大動脈也不分入鰓動脈和出鰓動脈。
從腹大動脈的前方發出頸外動脈,頸內動脈是通向第三鰓弓的血管延伸而形成的,但在某些魚類、有尾兩棲類和爬行類中,這一血管也將一些血液送至大動脈根。其它的高等脊椎動物的大動脈根,在第三、第四大動脈弓之間消失,
所以,其第三大動脈弓形成純粹的頸動脈。在相當於第三、第四大動脈弓之間的腹行大動脈的部分稱為頸總動脈干(common co-rotid trunk);高等脊椎動物,是由頸總動脈干分為左、右頸總動脈,
然後再各分支為頸外動脈和頸內動脈。
頸動脈發源於主動脈弓以上的血管,主動脈弓以上存在三根血管,
即右側頭臂干、左頸總動脈以及鎖骨下動脈,右側頭臂干又分出右頸總動脈和右鎖骨下動脈。
可於較為表淺的位置觸及雙側頸動脈的搏動,具體位於喉結兩側2cm左右,胸鎖乳突肌前緣內側。若觸及頸動脈搏動,輕輕觸摸即可。
在進行急救時患者常出現心源性休克、猝死,臨床在觸摸大動脈時,一般會選擇股動脈、頸動脈,而不會選擇橈動脈。頸動脈等大血管的直徑較粗,血流量較大,其直徑在8-10mm左右,明顯較手部血管粗。
因此,喉結兩側向後2cm左右即為頸動脈搏動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