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幼兒圖形課件怎麼做
怎麼沒人回答,這是什麼我也想知道
Ⅱ 幼兒園教案《哪個比較重》說課稿
我說課的內容是冀教版小學數學第四冊第七單元千克和克第一課時的內容:比較物體輕重。千克和克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質量單位,這也是學生第一次系統學習質量單位。通過一年級上冊」比輕重「的學習,學生已經對輕重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並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出哪個物體輕,哪個物體重。兩冊書都安排了比較輕重的學習,他們區別就在於一年級的學習是比較直觀的,學生通過觀察、掂一掂就可以比較物品的輕重,這一課就是在此基礎上學習,隨著學習的深入,學生從直觀上不能比較物體的輕重,需要用到測量工具——天平。這是學生認識上的一次飛躍,是本節課的學習生長點。本節課為學生今後學習千克、克等質量單位打下基礎,並直接為下節課測量物品的質量做准備。 教材首先呈現了學生常見的西瓜和氣球,小松鼠和小熊兩組情景圖,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判斷哪個輕,哪個重。通過比較麵包和飲料的輕重,引出如何用天平來比較物品的輕重,最後認識天平在什麼情況下表示兩個物品的質量相等。 在比較麵包和飲料的輕重時,教材意在通過觀察、用手掂一掂的活動比較輕重,隨後猜測如果把他們放在天平上會有什麼現象,再進一步驗證自己的猜測,從而認識天平,學會用天平來比較物品的輕重。讓學生經歷了猜測、驗證、操作的實踐活動。 基於以上的認識與理解,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觀察、感受物品輕重的過程,知道可以用天平比較物品的輕重。 2、知識與能力目標:根據天平的狀態判斷哪個物品輕,哪個物品重。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對身邊的事物有好奇心,能根據生活經驗和所學知識進行簡單的推理與判斷。 學生有一年級良好的學習基礎,加上豐富的生活經驗,用眼觀察、用手掂的方式比較物體輕重,對學生來說比較容易,這也是學生學習新知的基礎,但對於天平,有的學生可能會比較陌生,所以,我確立本節課的 教學重點:是根據天平的狀態判斷哪個物品輕,哪個物品重。 教學難點:是利用天平比較三種物品的輕重。 教法學法: 這節課的學習對象是二年級的學生,好動、好玩、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我創設了學生熟悉的游戲情境,讓學生充分感知、發現、獲取新知,同時,還採用啟發式、實驗操作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多樣化的學習創造了良好基礎。為了更好的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法上,我採用了讓學生看一看、掂一掂、說一說、猜一猜、稱一稱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腦,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教具准備:質量相等的蘋果、梨實物各一個,香蕉一根,多媒體課件,天平一架。 學具准備:每人准備蘋果和梨各一個,每組同桌一架天平 教學過程: 一、游戲引入,激發興趣。 教師出示幼兒園戶外活動場景錄象,其中有一組小朋友正在玩蹺蹺板,然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玩蹺蹺板的經歷,學生可能會談到又瘦又小的同學坐在蹺蹺板的一端,怎麼也壓不起又高又胖的同學,或者其他類似的情景,教師問一問:這是怎麼回事?讓學生在游戲中感受了輕重,然後教師揭示課題。本環節的設計,不僅僅是新課開始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更是老師了解學生,把握教學起點的重要環節。這樣,便於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後面的教學程序,並為後面認識天平埋下伏筆。 二、親身體驗,探究新知。 在這個環節,我分三步進行教學。 第一步:看一看,比較輕重 出示主題圖,讓學生通過觀察並根據生活經驗說一說哪個輕,哪個重。由於學生在一年級學習基礎較好,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准確說出判斷結果,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語言是思維的體操,堅持做到對學生數學語言表達的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都會得到提高。同時這個環節使學生意識到輕重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為後面突破難點做鋪墊。 第二步:掂一掂,感受輕重 讓學生觀察一個麵包和一聽飲料,比較輕重,在讓學生掂一掂,感受一下,並說一說有什麼不同的感覺,在學生談感覺的時候,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回答,及時抓住字眼「壓」「沉」「輕」,「費勁」,來了解輕重的不同感覺。為認識用天平比較輕重打下良好的基礎。此時,教師出示天平,進行簡單介紹。隨後教師動手操作,學生觀察天平的變化,以此來判斷輕重,在說明理由時,學生可能會聯系蹺蹺板或掂一掂活動中的感受,教師要給予鼓勵。如果學生說不到,教師要作為一個參與者,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對比,在對比、交流中了解天平的作用並板書小結:用天平可以比較兩個物體哪個輕,哪個重。 第三步:稱一稱,再比輕重 1、利用天平,比較輕重。 考慮到學生是第一次認識天平、使用天平,教師要發揮主導示範作用,指導學生天平的正確使用方法及如何判斷比較結果。接著讓同桌合作,先掂一掂自己准備好的梨和蘋果,判斷哪個輕,哪個重,在分別放在天平的兩邊進行比較,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使學生有表達結果的機會。如果學生在比較中,出現了蘋果和梨一樣重的情況,教師要在全班進行交流與討論,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使學生認識到天平平衡時,表示兩個物品的質量相等。如果沒有出現,教師要作為一個參與者向學生介紹,在這里教師還可以把學生帶來的蘋果和梨放在一起,觀察哪個梨和哪個蘋果一樣重,再用天平稱一稱,看判斷的對不對,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在這里教師一定注意天平兩邊物品質量比較接近時,如何判斷比較結果。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可以讓學生利用天平比較身邊物品的輕重。目的是通過學生身邊熟悉的實物,由直觀比較到親身體驗,豐富學生關於輕重的直接經驗。 2、增加物品,突破難點 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我增加了一個環節,在學生充分利用天平比較蘋果和梨的輕重後,拿出一根香蕉,並請一名學生操作利用天平比較香蕉和蘋果的輕重,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了解香蕉和梨的輕重,此時,教師提問:蘋果、梨、香蕉誰最輕?誰最重?你能不能按輕重排列他們的順序呢?有了充分操作和交流的基礎,學生會比較容易的排列出來。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理解輕重的相對性,體會到比較的標准不同,結果也不同。同時也判斷出最重與最輕的物體,培養了初步的觀察和推理能力。 在這個環節,我創設了三個不同層次的活動,從直觀上可以比較輕重的氣球和西瓜、松鼠和小熊、麵包和飲料;直觀上看不出來需要利用測量工具的蘋果和梨;最後為了突破難點安排的三種物品輕重的比較。讓學生在活動中對輕重的知識進一步深化,同時在操作活動中,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腦,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推理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三、應用新知,升華體驗 我設計的三道練習題取自於教材中的練一練。第一題,比較物品的數量是一樣的,學生判斷後,交流各自做的記號。屬於基礎性練習。第二題,數量不一樣,要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天平圖進行判斷,屬於綜合性練習。第三題,三種物品的比較,是一道簡單的推理題,屬於拓展性練習。通過三道有層次的練習題,力求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 課標指出:要讓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只有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感受,親身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樣的知識才能根深蒂固的紮根在腦海中。所以,本節課我充分重視學生的操作活動,通過說一說、看一看、掂一掂、稱一稱、比一比的活動,讓學生對物品的輕重有了更深的認識,學會根據天平的狀態判斷哪個物品輕,哪個物品重。使學生動起來,讓學生在實際參與、動手操作、親身經歷的過程中全身心的參與數學活動。
Ⅲ 幼兒園比較輕重的經驗准備
教學目標: 1.通過用眼看一看、動手掂一掂、稱一稱的活動,讓幼兒小朋友親身體驗到物體有輕有重,逐步加深對輕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幼兒體會到物體的輕重和物體的體積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3.提高小組合作的能力,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 教學准備: 實物若干。圖片、天平秤 教學重點: 通過幼兒的實際操作,能夠分辨什麼樣的物體輕,什麼樣的物體重。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 師:星期天,動物樂園可熱鬧了,小朋友們,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課件出示情境圖。) 1、動物樂園來了哪些小動物?它們都在干什麼?(噢,有馬、大象、小兔,還有小熊和小猴在玩蹺蹺板呢!) 2、你知道小熊和小猴誰輕誰重呢?你是怎麼知道的? 師: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比輕重。出示課題。 二、探究新知 1、看一看,比一比 (1)在動物園里有許多動物,你還知道誰輕誰重呢?課件出示幾種動物比輕重? (2)你們又是怎麼知道它們的輕重的呢? 2、掂一掂,比一比 (1)數學書和文具盒你們能看出它們誰輕誰重嗎?(你們都認為不能用眼睛看出來)那麼,你能想出什麼辦法比較它們的輕重呢? (2)幼兒操作,掂一掂。(現在請一幼兒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較數學書和文具盒的輕重,以及其它你感興趣的物體的輕重) (4)有幼兒說,他反復掂了一個蘋果和一個梨,它們的輕重不是很明確,你們想一想,該怎麼辦呢?(對了,我們可以藉助秤這種工具稱一稱,現在,我們用 天平這種秤稱一稱。 3、稱一稱,比一比 (1)教師示範稱一稱,課件出示稱蘋果和梨的圖畫。問:誰輕誰重呢?你怎麼看出來的?(很多同學都看出來了,放蘋果的這邊矮,說明蘋果重,放梨的這邊高,說明梨輕。而且,有的同學還發現,天平秤的指針會偏向重的那邊呢,可見同學們觀察的真仔細啊!) (2)幼兒操作,秤物體,比輕重。(現在你們可以自己來稱一稱,比一比輕重。 四、總結: 師:小朋友們回顧一下,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比較物體的輕重一般用哪些方法?在哪種情況下用哪種方法?(比較物體的輕重有很多的辦法,一眼就能看出輕重的物體,我們可以用看一看的方法;當看不出來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當掂不出又看不出的時候,我們可以用稱一稱的方法.
Ⅳ 急求幼兒大班語言《小蝌蚪找媽媽》課件
小蝌蚪找媽媽 來源:中國兒童文學網 時間:2004-7-19 16:05:07 暖和的春天來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媽媽睡了一個冬天,也醒來了。她從泥洞里爬出來,撲通一聲跳進池塘里,在水草上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圓圓的卵。 春風輕輕地吹過,太陽光照著。池塘里的水越來越暖和了。青蛙媽媽下的卵慢慢地都活動起來,變成一群大腦袋長尾巴的蝌蚪,他們在水裡游來游去,非常快樂。 有一天,鴨媽媽帶著她的孩子到池塘中來游水。小蝌蚪看見小鴨子跟著媽媽在水裡劃來劃去,就想起自己的媽媽來了。小蝌蚪你問我,我問你,可是誰也不知道。 「我們的媽媽在哪裡呢?」 他們一起游到鴨媽媽身邊,問鴨媽媽: 「鴨媽媽,鴨媽媽,您看見過我們的媽媽嗎?請您告訴我們,我們的媽媽是什麼樣的呀?」 鴨媽媽回答說:「看見過。你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嘴巴又闊又大。你們自己去找吧。」 「謝謝您,鴨媽媽!」小蝌蚪高高興興地向前游去。 一條大魚游過來了。小蝌蚪看見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嘴巴又闊又大,他們想一定是媽媽來了,追上去喊媽媽:「媽媽!媽媽!」 大魚笑著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小魚的媽媽。你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到前面去找吧。」 「謝謝您啦!魚媽媽!」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一隻大烏龜游過來了。小蝌蚪看見大烏龜有四條腿:心裡想,這回真的是媽媽來了,就追上去喊:「媽媽!媽媽!」 大烏龜笑著說:「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小烏龜的媽媽。你們的媽媽肚皮是白的,到前面去找吧。」 「謝謝您啦!烏龜媽媽!」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一隻大白鵝「吭吭」地叫著,遊了過來。小蝌蝌看見大白鵝的白肚皮,高興地想:這回可真的找到媽媽了。追了上去,連聲大喊:「媽媽!媽媽!」 大白鵝笑著說:「小蝌蝌,你們認錯了。我不是你們的媽媽,我是小鵝的媽媽。你們的媽媽穿著綠衣服,唱起哥來『各各各』的,你們到前面去找吧。」 「謝謝您啦!鵝媽媽!」小蝌蚪再向前游去。 小蝌蚪游呀、游呀,游到池塘邊,看見一隻青蛙坐在圓荷葉上「各各各」地唱歌,他們趕快游過去,小聲地問:「請問您:您看見了我們的媽媽嗎?她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嘴巴又闊又大,有四條腿,白白的肚皮,穿著綠衣服,唱起來『各各各』的………」 青蛙聽了「各各」地笑起來,她說「唉!傻孩子,我就是你們的媽嗎呀」 小蝌蚪聽了,一齊搖搖尾巴說:「奇怪!奇怪!我們的樣子為什麼跟您不一樣呢?」 青蛙媽媽笑著說:「你們還小呢。過幾天你們會長出兩條後腿來;再過幾天,你們又會長出兩條前腿來,四條腿長齊了,脫掉了綠衣服,就跟媽媽一樣了,就可以跟媽媽跳到岸上去捉蟲吃了。」 小蝌蚪聽了,高興得在水裡翻起跟頭來:「啊!我們找到媽媽了!我們找到媽媽了!好媽媽,好媽媽,您快到我們這兒來吧!您快到我們這兒來吧!」 青蛙媽媽撲通一聲跳進水裡,和她的孩子蝌蚪一塊兒遊玩去了。
Ⅳ 一個優秀的幼兒園PPT教學課件的標準是什麼
首先因為觀看的人群屬於是小朋友,模板可以採用可愛甜美一點的風格,在圖片的選擇方面可以以卡通人物為主顏色方面以暖色系為主,可以在PPT課件里多放點具有教育意義卡通視頻為主。
Ⅵ 幼兒教學課件製作需不需要把教學重難點放到課件上
英盛觀察在幼兒教育中,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比較特殊人群--幼兒。所以,我們在製作課件時,需要注意一些特定的,特殊的原則。
一、教學的優化原則——聯系幼兒園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目的是對教學的最優化,提高教學效果。在幼兒園教學中,並不是每個環節都要使用課件。課件教學價值的高低主要表現在課件的教學目標、內容選擇和表現策略上。教師在製作課件之前,必須要明確本活動的教學目標,即要解決什麼樣的重點難點等問題,訓練幼兒哪些方面的技巧,擴充幼兒哪些方面的知識等等。然後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確定是否需要製作課件。在課件製作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意選取那些傳統上一直採用講述教學,無法演示或不易演示的教學內容作為多媒體課件素材,利用媒體圖、文、視、聽多角度的特點優化教學結構以順利實現幼兒對新的語言知識的順應,更新或重建幼兒語言的認知結構。
二、信息量適度原則
尤其是在幼兒園這么一個特殊的群體中,因為學前兒童的年齡等各方面的元素,所以課件在製作過程中一定不能太「深」,要遵循信息量適度的原則,避免信息量過小或過大。有一種觀點認為多媒體課件呈現的信息量越大,媒體的優越性體現得越充分。因此,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教師要謹記媒體和課件都是為教學服務的手段,千萬不要被這些手段牽著鼻子走,捨本逐末。課件中展示的信息量應以能否出色完成教學目標為依據,「適」量而不「過」量。
三、操作簡易性原則
教學課件應符合操作簡易性原則。操作簡易性原則體現以下三個方面:
1)課件的安裝或運行快捷,即課件可以自由、快速地安裝或復制到計算機硬碟上,運行速度快。音頻或視頻文件對播放器往往有特定的要求,課件中所選擇的音、視頻文件格式通用性強,所用的播放器運行速度要快。
2)操作簡單、靈活、可靠,鏈接清楚、便於操控。課件要有目錄菜單,目錄與內容互相鏈接,便於查找,音、視頻的播放方便可靠。
3)兼容性強。課件中所需的運行工具、插件兼容性強,選用的字體(如音標字體等)應是較常用的、可在大部分計算機中顯示,課件應該能夠與計算機的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兼容,避免出現運行中的「死機」問題。
四、畫面簡約性原則
課件的畫面在符合幼兒視覺心理(即吸引幼兒注意力)的同時,要盡量減少分散幼兒注意力的無益信息的干擾。課件畫面切換應該避免過於繁瑣、復雜,內容的跳轉最好淡入淡出。在畫面切換時控制使用好音效。
製作課件的目的是達到教學的最優化,課件是為課堂教學服務,所以教師在製作課件時應認真選題,並處理好課件內容和課件表現形式的關系----內容為教學服務,形式為內容服務,避免片面追求課件畫面的華麗和動感而犧牲教學內容的實效性,影響到幼兒對語言的認知。同時,要處理教師、課件、幼兒在課件教學中的關系。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講授者、課件的演示,幼兒是知識的接受者課堂活動的參與者。教學目標是課堂的重點,課件是輔助教學的手段,課堂教學的優化和良好的教學效果是課件追求的唯一目標。
五、課件的使用與評價
在課堂教學中把握課件使用和展示的時機,是多媒體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及以往的教學經驗,預測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心理上可能發生的變化,不失時機地發揮多媒體的作用,幫助幼兒保持良好的學習心理狀態,使學習有效地進行。
在教學過程中,課件的展示應與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方法等密切配合,充分發揮多媒體在教學中應用的作用。因此,在課件應用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 處理好教師、課件、學習者三者的關系,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課件在教學中的輔助作用和學習者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2) 控制好課件展示的時機,注意課件的切換速度,留給學習者足夠的思考空間,
激發幼兒的主動探索能力。
3) 注意師生間的情感交流,適當地使用板書,以防止學習者的視覺疲勞,使學習者的注意力始終放在學習上。
4) 注意學習者在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間相互轉換,抑制狀態向興奮狀態轉化、活躍狀態轉化,滿足學習者合理的表現欲,保持長久的學習興趣。
教學的課後反思則是對課件在教學中的作用、使用效果等對製作的課件進行較為全面的評價,這種評價對課件的成形以及下一輪使用該課件提供反饋信息,進行適當地調節控制,縮小課件內容教學與教學目標的差距。
總之,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教師在新知識、新信息中,往往與幼兒處在同一起跑線,甚至由於教師思維不如年輕人敏捷,接受新事物能力較慢而處於劣勢,因此,教師應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挑戰,建立良好的自信心,主動掌握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對於自學有一定困難的教師,要對他們進行必要的信息技術技能培訓。培訓內容應包括現代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教學設計方法,現代教育技術理論及媒體操作技能,教學軟體的設計、編制、使用、選擇和評價等。培訓內容應與外語教學的特點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不斷更新內容,緊跟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步伐。
Ⅶ 幼兒園課件有什麼要求
貼近兒童感興趣的東西,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