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喝酒的男人都有哪些魅力
1.重感情
酒逢知己千杯少」,舉杯推盞,酩酊大醉,倒也酣暢淋漓。即使沒有詩仙詩聖的才氣,也要作出凡夫俗子的放浪不羈。三杯落肚,話匣子立刻爆開,海闊天空古今中外一股腦兒涌動出來,說個滔滔不絕,水漫金山。「六六順」,「五魁手」,嚎啕大叫,響徹雲霄,男人的野性的至尊的摧毀一切的聲音!大多數人不喝酒的時候,情感理智,交流都比較客氣,說話很難「掏心窩子」,而三杯兩盞淡酒下去,人人都打開話匣子,大家聚餐,經常是在喝酒前都比較拘束,喝到面紅耳熱後放開了,水到渠成的找到很多共同話題。中國人本性拘謹,而酒,確實能讓拘謹的中國人,顯露真性人情。
因為酒能傳情,才有「酒逢知己千杯少」,和爸媽喝酒,喝的是溫情暖暖,訴說一些平時不會說出口的感激之情;和戀人喝酒,喝的是情投意合,心心相惜之語;和兄弟喝酒,喝的是情真意切,酣暢淋漓,推心置腹的信任和託付……
2.勇敢
男人的一生,絕大多數時間應該是和酒度過的。真正享受喝酒的人,只是少數,很多男人喝酒,是為了維護工作中的圈子和人脈關系。
畢竟在國內,如果對方請你喝酒而你拒絕,給人的感覺是「不給面子」,「不會來事」「沒誠意」,「不講究」,結果就是「下次不帶你玩了」,可能會因為難以融入圈子,損失人脈,很多時候男人喝酒也是為了事業硬著頭皮上,請體諒他們的難處,看到他們的堅強一面。
作為一個男人,喝酒之後自己同樣難受,但在圈子裡發展,就要遵守圈子的規則。有一次陪經理去談客戶,大家都已經喝得差不多了,對方老闆招呼服務員再上一輪酒,被經理給勸下了,說:「這些同事還有工作,得好好休息,老闆我單獨陪你喝。」平時有人覺得經理整天忙於應酬對同事沒什麼感情,但那一刻大家看他的眼神都充滿了敬意,出來混,每個人都不容易,能幫你擋酒的人尤其勇敢。
3.心胸寬廣
喝酒的男人普遍健談,他們有更開放的胸襟,接納眾人的心態,相比處處設防的人,愛喝酒的男人更容易成為朋友。歷數豪放派的大詩人,李白、蘇軾、辛棄疾,都是好酒之人,「一飲一斗心浩然」,和好酒的人交往,他們不會和你絮絮叨叨傳播負能量,卻會告訴你,人生短短幾個秋,不醉不罷休,醉笑陪君三萬場,不用訴離殤,只有愛酒的人,能把糾結瑣事丟在腦後。
4.注重對方感受
男人如酒,透明清亮的干型黃酒,近乎酒精的濃烈,燒灼,芳香,卻如同繚繞煙霧,撲朔迷離。我們在日常閑聊時,經常能聽到這樣的對話:「上次吃飯你們公司那個小張不錯啊,敬酒就喝,來者不拒,一看就是爽快人」,「那個xx公司的不行,什麼呀,磨磨唧唧,敬酒一到他那就冷場,沒勁!」
在一些國企、機關單位的飯局上,有個不成文的結論,即「酒品如人品」,如果一個新人酒量好,又不推脫,會讓人認為這個人「有責任感」,是「可用之才」,老闆帶出去也會很有面子,也許意外的就會受到重用。反之,酒桌上敬酒不飲是大忌,所謂敬酒不吃吃罰酒,會被認為這是對敬酒方的侮辱。
這也說明,喝酒的男人更為顧全大局,別人向他敬酒時他很少拒絕,讓對方感覺到被尊重、被重視。不能說喝酒就代表著真誠,但至少是敞開了心門接納對方交流,而如果你選擇了拒絕,很可能意味著不留絲毫餘地給對方接近你。
5.對待問題更主動
因為酒,男人們湊到一起,朋友也罷,哥們也好。真正的大男人,不應在自家飯桌上自斟自酌,而當與朋友狂歡作樂。那些忙於應酬的男人,他們沒有那麼愛喝酒,但人與人的結交,需要認同、融合、減少隔閡,無疑,酒局是解決這種需求的上佳場合。同理,如果幾個人准備成為合作夥伴,「一起吃個飯」是最好的驗證方式,我們會發現,身邊那些積極組織酒局的男人,多是社交圈子的靈魂,他們執行能力強,敢於直面問題,辦事果斷。
6.真實簡單
男人如酒,瓶壁標定的度數,衡量不出真切的感覺,非得親口品飲,才能探出他的深淺。喜歡喝酒,是真性情的一種表現,試想如果一個人永遠保持克制,生活如帶著假面具一般,是多麼的無趣無聊;或者是在喝酒時喜歡找各種借口推脫,也會然人覺得太做作,不爽快。
大多數人交朋友,還是會選擇那些有些小缺點,但真性情,遠離那些淡如水般的「完人」。
所以明末的名士張岱才會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痴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
凡有酒家,必有瀘州酒。鼎信基酒倡導健康飲酒,
❷ 一桌沒有姑娘的飯局,還能叫吃飯嗎
沒有姑娘的飯局當然能叫吃飯,有姑娘的飯局當然也叫飯局,而不是叫上青樓嫖妓。
今天@GQ實驗室發表了一篇叫做《一桌沒有姑娘的飯局,還能叫吃飯么》的文章,從其推文的摘要——「如果沒有女人,再葷的飯局也都是『素局』」就可以大致預測出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有關什麼了:說得難聽點,不外乎是一群大腹便便的中老年男人不甘雄風不再,在飯桌上渾然忘卻禮義廉恥對姑娘們的一點不健康的想法;說的風雅點,也不過是「坐在飯桌周圍的男人們揣好各自的鬼胎,揣摩說話的語氣,有不經意的諂媚與討好,有恰到好處的挑逗」。
由此可見,即使是到了21世紀,也仍然存在一部分人歧視女性,有著認為她們是男性的附屬品的根深蒂固的思想。或許我們改變不了這個現狀,但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不讓自己成為這種人或是這種受害者。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