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通過舌象,教你辨別血瘀,血瘀的原因有哪些,應該怎麼調理
血瘀體質的人有多種表現,如皮膚上的藍紫色斑點,這也是西醫常說的皮下出血。身體不經意碰撞或瘀傷,也是血瘀的表現;一些血瘀體質的患者也會出現暗斑或褐色斑點;更重要的是,他們會出現嘴唇發紫或瘀斑;如果你看血瘀體質的人的舌苔,舌質也較紫,舌苔會出現瘀斑;血瘀體質的人也有另一表現,即身體的痛處是固定的,而且時間也可以是固定的。可以吃一些有活血化瘀、溫經絡、調節血管作用的食物。如一些溫經活絡的葯物,如韭菜、大蒜、蔥、姜等,性質溫熱,適合陽虛氣滯血瘀的情況。
是肝鬱氣滯血瘀,舌兩側為肝膽經所主,舌兩側瘀血為氣滯血瘀之表現。血瘀的症狀有身體某個部位有針扎樣的疼痛,或者是頭暈目眩,出血,皮下結節,表現在女性還會有月經不調,有血塊,如果是老年人會表現為腿疼,面色黧黑,晦暗,舌下脈絡叢於紫,舌質絳紅,舌頭上有瘀點瘀斑,伴有口乾口渴但不想喝水等症狀。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可以自己做出明確判斷,祝您健康。
B. 怎樣從人的舌頭上看自己的健康狀況
常言道:每天照一照,有病早知道。一個健康的人,面對鏡子看自己的舌頭,應當是舌體柔潤,舌質淡紅,舌面上鋪有薄而均勻的顆粒、干濕適中的白苔,此謂「舌淡紅,苔薄白」。但是,患病後,舌質與舌苔就會發生變化。因此,經常觀察舌象,可以了解健康狀況,及時進行自我保健與調理。
舌診是中醫診斷疾病的重要方法。舌通過經絡與五臟相連,因此人體臟腑、氣血、津液的虛實,疾病的深淺輕重變化,都有可能客觀地反映於舌象,通過舌診可以了解臟腑的虛實和病邪的性質、輕重與變化。其中舌質的變化主要反映臟腑的虛實和氣血的盛衰;而舌苔的變化主要用來判斷感受外邪的深淺、輕重,以及胃氣的盛衰。
中醫將舌劃分為舌尖、舌中、舌根和舌側,認為舌尖屬心肺,舌中屬脾胃、舌根屬腎,舌兩側屬肝膽(見圖3-1)。根據舌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的臟腑病變在臨床上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不能機械地看,需與其他症狀和體征綜合加以考慮。
1.舌質:是指舌的本體,主要觀察其色,形,態三方面。
正常舌質為色澤淡紅,含蓄榮潤,胖瘦老嫩適中,運動靈活自如,表示氣血充足。見於健康人,也可見於外感初起或內傷病情輕淺者。
(1)舌色
①淡舌:舌色較正常淺淡,主虛證、寒證,多見於血虛,為陽氣衰弱、氣血不足象。色淡而胖嫩為虛寒;胖嫩而邊有齒痕為氣虛、陽虛。
②紅舌:舌色較正常深,呈鮮紅色,主熱證,多為里熱實證。舌慶拍鎮尖紅是心火上炎;舌邊紅為肝膽有熱;紅而干為熱傷津液或陰虛火旺。
③絳舌:舌色深紅,為熱盛,多為邪熱深入營分、血分或陰虛火旺。
紅、絳舌顏色越深,表明熱邪越重。
④瘀斑舌:舌上有青紫色之瘀點或斑點,多為內有瘀血蓄積。
⑤青紫舌:全舌舌質呈現青紫,或為熱極,或為寒證。舌質絳紫色深而乾燥為熱極,溫熱病者為病邪傳入營分、血分;舌質淡黃紫或青紫而滑潤者為陰寒證。
(2)舌形:觀察舌質的老嫩、胖瘦、芒刺、裂紋等。
①老嫩:「老」即指舌質紋理粗糙,形色堅斂,多屬實證、熱證:「嫩」指舌質紋理細膩,形色浮嫩,多屬虛證或虛寒證。
②胖瘦:「胖」指舌體胖大、腫脹,多與水濕停留有關。舌質淡而胖,舌邊有齒痕者,多屬脾虛或腎陽虛、水濕停留;舌質紅而腫脹,多屬濕熱內蘊或熱毒亢盛。「瘦」指舌體瘦小而薄,多屬虛證。舌質淡而舌形瘦者,多為氣血不足;舌質紅絳而舌形瘦者,多屬陰虛內熱。
③芒刺:舌乳頭增生、肥大,突起如刺,多屬熱邪亢盛。熱邪譽粗越重,芒刺越大、越多。臨床上芒刺多見於舌尖與舌邊,舌尖芒刺多屬肝膽熱盛。
④裂紋:舌體上有多種縱行或橫行的裂溝或皺紋,多由於粘膜萎縮而形成。裂紋舌可見於少數正常人。舌質紅絳而有裂紋者多屬熱盛;舌質淡而有裂紋者多屬氣陰不足。
(3)舌態:觀察舌體有無震顫、歪斜、痿軟、強硬等。
①震顫:舌體不自主地顫抖,多屬氣血兩虛或肝風內動。
②歪斜:舌體偏歪於一側,多為中風偏癱或中風先兆。
③痿軟:舌體伸卷無力,多因氣血俱虛筋脈賀臘失養所致。
④強硬:舌體不柔和,屈伸不利,甚或不能轉動,多屬高熱傷津,邪熱熾盛,或為中風的徵兆。
2.舌苔:舌苔是胃之生氣所現。章虛谷曰:「舌苔由胃中生氣以現,而胃氣由心脾發生,故無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氣,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則土無生氣矣」。吳坤安說:「舌之有苔,猶地之有苔。地之苔,濕氣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濕上潮而生,故曰苔。」現代醫家認為舌苔的形成,主要為絲狀乳頭之分化。絲狀乳頭之末梢分化成角化樹,在角化樹分枝的空隙中,常填有脫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細菌、食物碎屑及滲出的白細胞等,組成正常的舌苔。正常的舌苔為薄白一層,白苔嫩而不厚,干濕適中,不滑不燥。觀察舌苔內容為苔的顏色、厚薄及潤燥。
(1)苔色:有白苔、黃苔、灰苔、黑苔等。
①白苔白苔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其它顏色的苔可以認為是白苔基礎上轉化而形成的。白苔一般屬肺,主表證、寒證,但臨床上也有里證、熱證而見白苔者。如薄白而潤為風寒;薄白而燥為風熱;寒濕之里證可見白而厚膩之苔。
②黃苔 有淡黃、嫩黃、深黃、焦黃等不同。一般說,黃苔的顏色越深,則熱邪越重。淡黃為微熱;嫩黃熱較重;深黃熱更重;焦黃則為熱結;黃而干為熱傷津;黃而膩則為濕熱。
③灰黑苔 多主熱證,亦有寒濕或虛寒證。舌苔灰黑而干,為熱盛傷津;舌苔灰黑而濕潤,多屬陽虛寒盛。灰黑苔多見於疾病比較嚴重的階段。
(2)厚薄:有薄苔、厚苔、少苔、無苔。
薄苔多為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較輕;厚苔多示病邪較盛,並已傳里;或有胃腸積滯;或有痰濕。苔愈厚表示邪越盛,病情愈重。但舌苔的形成,反映了胃氣的有無,舌苔雖厚,說明胃氣尚存的一面,而少苔常表示機體正氣不足,無苔則是胃氣大虛,缺乏生發之機。舌面上有不規則的舌苔剝脫,剝脫處光滑無苔,稱為花剝苔,多屬胃的氣陰不足,若兼有膩苔則表示痰濕未化而正氣已傷。
(3)潤燥:反映體內津液的情況。正常舌苔不幹不濕,無苔乾燥為體內津液已耗,外感病多為燥熱傷津,內傷病多為陰虛津液不足;舌苔濕潤表明津液未傷,而苔面水份過多伸舌欲下滴,稱為滑苔,則示體內有濕停留。
膩苔:苔質緻密、細膩如一層混濁光滑的粘液覆蓋於舌面,不易擦去,多屬痰濕內盛。
腐苔:苔質疏鬆如豆腐渣,堆於舌面,易於擦去,多為實熱蒸化胃中食濁,為胃中宿食化腐的表現。
1.正常舌
舌象:舌質淡紅,胖瘦適中,舌苔薄白而干潤適度。
2.淡白舌
舌象:舌質淡白,舌體胖嫩,舌苔白色稀薄。
意義:多為胃氣虛弱或氣血不足。
3.蒼老舌糙苔
舌象:舌質淡紅、蒼老、白苔滿布、微黃、粗糙如砂石。
意義:濕阻脈絡、津不上承、或暴熱傷津。
4.淡白舌白苔
舌象:舌質淡白、白苔滿布,中部厚如積粉。
意義:陽虛熱浮,可見於陽虛而外感濕熱。
5.淡白舌黑燥苔
舌象:舌質淡白,舌體胖,舌苔灰黑燥裂。
意義:脾失健運、濕濁不化、痰濕上蒙清竅。
6.淡紅鏡面舌
舌象:舌質淡紅而嫩,邊有裂紋,舌面光瑩無苔、平滑如鏡。
意義:胃陰不足或氣陰兩虛。
7.瘀斑舌
舌象:舌質淡紅偏暗,邊有瘀點、瘀斑,舌苔薄白。
意義:瘀血阻絡,氣血壅滯。
8.淡紅花剝舌(地圖舌)
舌象:舌質淡紅,舌體歪,舌苔白膩有剝脫,呈地圖狀。
意義:胃之氣陰兩虛,痰濕阻絡。
9.紅舌花剝苔
舌象:舌質紅而嫩,舌苔白膩花剝,剝脫處光瑩無苔,或罩白色透明苔。
意義:濕熱傷陰,濕濁未化,已傷陰液。
10.紅腫脹舌
舌象:舌質紅,舌體腫脹、胖大、不能縮入口內,舌尖與中部黃苔,舌邊與根部白苔。
意義:濕熱熏蒸,血熱上壅。
11.淡紅紫斑舌
舌象:舌質淡紅,舌尖舌邊多處青紫成片,舌苔白膩不均勻,中間苔少。
意義:氣滯血瘀或久病氣血不續。
12.淡紅舌白厚膩苔
舌象:舌質淡紅,舌苔白厚膩。
意義:氣虛血瘀,痰飲停聚。
13.淡紅舌厚腐膩苔
舌象:舌質淡紅,舌體略胖,白厚腐膩苔滿布舌面如積粉,表面微有淡黃色。
意義:濕熱阻滯三焦
14.淡紅舌黃糙苔
舌象:舌質淡紅,舌苔黃燥,粗糙如砂石。
意義:胃腸熱結夾濕,濕熱化燥。
15.紅舌黑膩苔
舌象:舌質紅,苔厚膩,邊白黃中間黑色。
意義:虛陽上浮,濕熱內蘊。
16.紅舌無苔
舌象:舌質紅而嫩、中有裂紋,除舌邊有少許殘存之苔外,餘光瑩無苔。
意義:胃腎氣陰兩傷。
17.齒痕舌
舌象:舌質略紅,舌體胖大而齒痕,舌中間有縱裂,苔薄白而顆粒粗松。
意義:脾虛濕滯,兼有內熱。
18.裂紋舌
舌象:舌質略細,多數縱裂如刀割,舌苔薄白。
意義:素有陰虛,真陰不足,虛火上炎。
19.裂紋舌
舌象:舌質淡白透青紫,舌體胖大,中有深裂紋,舌邊裂紋如刀割,舌苔白膩而不勻。
意義:氣血俱衰,腎陰不足。
20.紅舌白腐苔
舌象:舌質紅,舌苔白厚,顆粒粗松,如豆腐渣堆於舌面。
意義:痰食內聚,濕熱蒸騰。
21.紅舌黃腐苔
舌象:舌質紅,有紅點,舌體蒼老,舌苔由白轉灰黃,厚腐堆起,上有橫直裂紋。
意義:濕熱穢濁蘊結於里。
22.暗紅舌焦黃苔
舌象:舌質紅而偏暗,苔焦黃如鍋粑,厚而有裂。
意義:胃腸熱結,腑氣不通。
23.紅舌黃白苔
舌象:舌質紅,有紅點,苔黃白色,厚積滿布,如米粉狀。
意義:邪熱濕毒蘊結於里。
24.暗紅舌黃燥苔
舌象:舌質絳紅晦暗,舌體薄瘦,舌苔厚而焦黃燥裂。
意義:實熱燥結於胃腸。
25.紅絳舌黃黑苔
舌象:舌質絳紅、蒼老、尖有紅點,苔薄白轉灰黃,根部灰黑垢膩。
意義:風痰上擾,痰熱腑實。
26.紅絳舌黑糙苔
舌象:舌質紅絳,有紅點,黑色糙裂苔滿布,厚積成塊。
意義:熱毒內實,痰熱腑實。
27.紅色點刺舌
舌象:舌質紅,有紅色點刺狀突起,舌苔白膩,表面微黃。
意義:營分郁熱。
28.青紫瘦小舌
舌象:舌瘦小面青紫晦暗,舌苔白厚腐。
意義:寒濕凝滯,氣血壅滯。
29.絳紫舌光剝苔
舌象:舌質絳紫而暗,舌面光剝無苔。
意義:熱及營血,傷陰阻絡。
30.淡白舌水滑苔
舌象:舌淡而胖,邊尖滿布白滑苔,中根部黃苔,厚膩粘滑。
意義:腎陽不足;濕濁化熱。
31.紅絳瘦舌
舌象:舌質紅絳,舌體瘦長,兩條黃色垢苔厚積,燥裂成塊,余處光剝無苔。
意義:胃腸熱結傷陰而兼陰虛火旺。
32.紅胖瘀斑舌
舌象;舌質紅絳有瘀斑,舌體腫脹,舌面有破損,苔白滑兼有醬色。
意義:濕毒內盛。
參考資料:http://51qe.cn/pic/30/11/76/006.htm
C. 像我這種,舌苔特別厚,白。(第一張圖)好幾個月了。舌頭前部沒有這種情況(見第二張圖)這是什麼原因引
主要原因:脾胃不好。
一,消化功能不好?
胃病患者的常見舌象為:
薄白苔———病初起,病輕淺,胃氣未傷;
舌苔由薄變厚,顏色由白漸有點黃色,舌邊舌尖由淡紅變紅,而且舌邊有齒印———病情加重,提示消化不良、胃腸積滯有宿食等;
舌苔由白變黃,舌邊尖紅———有熱象;
舌苔由黃變棕,或者由棕變黑,而且乾燥少津,舌邊尖變深紅———熱盛,多伴大便干結;
舌苔白厚膩,舌表面有一層白黏液———痰濕;
舌苔黃厚膩,舌邊尖紅———痰熱;
舌邊尖紅絳色,甚至變紫色———痰濁血淤;
舌紅無苔,舌面光滑如鏡———胃陰虛;
舌苔光剝,舌質淡———氣陰兩虛。
根據以上不同的舌象表現,再結合聞、問、切等其他診斷手法,中醫就可做出綜合分析,進行個體化的辨證施治。
可以自己調養的異常舌象
舌苔厚、有口氣一個人如果常年舌苔很厚,而且有口氣,一般說明胃有點小問題。如果目前沒有其他不舒服的感覺,可先從飲食起居調養入手。保持生活規律,情 志舒暢愉快,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肥膩、油炸食物,最好不喝酒、不吸煙。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異常舌苔和口氣有望自愈。
舌苔發黑、黏膩如果僅見這種異常舌苔而舌邊尖呈正常的淡紅色,且無其他明顯不適,有時屬於「染色」現象。患者可能食用了某些著色食物,或服用了某些葯 物。比如服「麗珠得樂」,即可出現黑苔,而且大便亦發黑;服用抗生素,有時亦可出現黑苔。以上情況不屬病態,不必緊張。但平時胃病較重的患者觀察到黑苔就 要警惕,如果舌邊尖呈深紅色,甚至發青發紫,說明病情加重,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舌苔花剝有的人舌面上的舌苔出現不規則的一塊塊「地圖樣」改變,有的地方有薄苔,有的地方光滑無苔,這叫「地圖舌」。此類舌象者如無任何不適感覺,多屬 生理性改變,不需治療。如果長期有胃病或其他慢性病,以前從未見這樣的舌象,出現「地圖舌」則多屬陰虛表現,在治療原發病的同時,可喝西洋參茶(每天9 克,沸水沖泡,頻飲)促進自愈。
舌頭有裂紋還有的人舌面上出現許多「裂紋」,多數無舌苔,稱「裂紋舌」,如無不適感,亦屬生理性的,不需治療,如在重病後出現裂紋舌,舌紅無苔,且有不適感,亦屬陰虛,需配合葯物治療。
舌邊有齒印有的人身軀肥大,舌體也胖大,舌邊有齒印,舌苔薄白,如無明顯不適,則屬太胖的緣故。中醫理論認為「胖人多痰濕」,胖人的脾胃運化功能相對不足,食物的消化吸收易出現障礙。這些人要少吃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 清淡食物,適當運動。如果舌苔白厚膩,舌邊有齒印,不欲飲食,腹脹滿,便溏薄,則屬痰濕過盛,在進清淡易消化食物的同時應配合葯物治療。
舌紅、苔厚、便秘有的人幾天不解大便,口臭、舌苔厚、舌邊尖紅、尿黃,此屬胃火盛。胃中火熱內盛,濁氣上逆、熏蒸口舌,故出現口臭、舌苔發黃、熱傷津 液、腸道失潤,故出現大便干結。此時可服用大黃、黃連、黃芩、山梔之類中葯清熱瀉火,在飲食上需忌酒、忌食辛辣熱性食物,如辣椒、羊肉等,多吃蔬菜、水果 和清淡食物,多喝水。
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舌象
以下三位胃鏡診斷同為「胃竇萎縮性胃炎」的患者,舌象表現完全不同,症狀和中醫診斷也不同,治療原則和用葯當然也各異,這就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所在。
一、舌象:舌苔薄白,舌質淡紫,舌尖瘀點
症狀:上腹部隱痛反復發作,喜熱怕冷,泛吐清水
診斷:脾胃虛寒
二、舌象:舌苔黃厚,舌根部灰黑,舌邊尖暗紅色
症狀:上腹部疼痛,痛有定處,食後加重
診斷:胃中痰熱夾瘀
三、舌象:舌苔薄白微黃,舌中、舌前部苔剝,舌紅少津
症狀:上腹部隱痛,不思飲食,口乾舌燥
診斷:胃陰不足
二,舌苔厚膩,發白,胃酸反胃
長期舌苔厚膩,發白,最近出現胃泛酸反胃,食慾下降的症狀,有什麼中成葯可以減緩症狀?胃鏡已經做過沒什麼,頂多就是個淺表性胃炎。但是本人有心臟病家族史,心跳過緩,血循環不佳,經常性胸悶,血壓到還是正常。醫生建議是盡量平緩運動。曾經有中醫說屬於陰虛陽抗狀態。能吃香砂養胃丸調養嗎?希望得到解答。
吃香砂養胃丸你要臨時吃一下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你真的是陰虛陽亢,就不可常吃了.你這個問題還是喝湯葯會更好,!
胃的結構
胃是人體消化道中最寬大的部分,位於左上腹,像一個有彈性的口袋,上端連著食道,下端接十二指腸。連接食管的入口處稱為賁門,接十二指腸的出口處叫幽門。在幽門處有環形增厚的肌肉稱為幽門括約肌。胃的結構分為胃底、胃體和胃竇三部分,胃有前後兩壁,還有上下兩彎,較短的上邊是胃小彎,較長的下邊是胃大彎。胃小彎和幽門部都是潰瘍病的好發部位,十二指腸緊接幽門,它的長度與十二個手指的寬度基本相同,故稱為十二指腸。
胃壁的組成
胃壁共分四層,自內向外依次為粘膜層、粘膜下層、肌層和漿膜層。
( 1 )粘膜層:即胃壁的最內層,它由表層上皮、粘膜、肌和肌間組織構成,厚約 0.5~ 0.7 毫米 。粘膜肌由二束平滑肌纖維組成。表層上皮下面為腺體和固有膜,含有結締組織基質、漿細胞、淋巴細胞、少數嗜酸細胞、肥大細胞以及神經和血管。用胃鏡觀察胃粘膜為微紅的橙黃色,並且有閃光。在空腹時,粘膜形成許多皺襞。當胃被食物充滿後,皺襞即變為低平或全部消失。胃粘膜被許多縱橫溝分成若干小塊,稱為胃區。每區有許多小窩,叫胃小凹,胃腺即開口於胃小凹的底部。胃大約有 300 多萬個胃小凹,一個胃小凹底部有 3~5 條胃腺共同開口。
臨床上,胃粘膜皺襞的改變,常表示有病變的發生。胃腺是胃粘膜上皮向結締組織中深入凹陷而形成的,分泌胃液的腺體有 3 種,即賁門腺、胃底腺和幽門腺。賁門腺位於食管~胃交界處的胃粘膜內,腺體由含有粘液的分泌細胞組成;胃底腺位於胃底和胃體的粘膜,腺體的細胞主要有主細胞、壁細胞和頸粘液細胞 3 種;幽門腺位於胃竇的粘膜,幾乎全是粘液細胞,幽門腺只分泌鹼性粘液。
胃小彎、幽門部的粘膜較平滑,神經分布豐富,是酸性食糜必經之路,易受機械損傷及胃酸消化酶的作用,所以易發生潰瘍。
( 2 )粘膜下層:由疏鬆結締組織和彈力纖維組成,起緩沖作用。當胃擴張或蠕動時,粘膜可伴隨這種活動而伸展或移位。此層含有較大的血管、神經叢和淋巴管,胃粘膜炎或粘膜癌時可經粘膜下層擴散。
( 3 )肌層:胃壁的肌層很發達,由三層平滑肌組成,外層為縱形肌,以大彎和小彎部分較發達;中層為環形肌,在賁門和幽門處變得很厚,形成賁門括約肌和幽門括約肌;內層為斜形肌,由賁門左側沿胃底向胃體方向進行,以下漸漸分散變薄,以至不見。在環形肌與縱形肌之間,含有肌層神經叢。胃的各種生理運動主要靠肌層來完成。
( 4 )漿膜層:胃壁的漿膜層是胃的外膜,實際上是腹膜覆蓋在胃表面的部分。其覆蓋主要是在胃的前上面和後下面,並在胃小彎和胃大彎處分別組成小網膜和大網膜。
胃液的構成
胃液是由胃腺內多種細胞所分泌的混合液,其中包括鹽酸(即胃酸)、鈉和鉀的氯化物、粘液、消化酶、內因子、血型物質和非壁細胞來源的鹼性溶液,含水量約占 91%~97% 。
胃液中的鹽酸能殺滅隨食物進入胃中的細菌。鹽酸進入小腸後,可刺激腸液、胰液、膽汁的分泌。鹽酸又能提供胃蛋白酶發揮作用的酸性環境,使胃蛋白酶元變成胃蛋白酶,初步消化食物中的蛋白質。當鹽酸,即胃酸不足時,胃蛋白酶的作用受到影響。
消化酶中最重要的是蛋白酶,它能使蛋白質水解成際、腖和其他短肽鏈,便於吸收。
胃液中的內因子可與飲食中的維生素 B1 結合成復合體在末端回腸吸收。
胃液中的粘液可以保護胃粘膜免受機械性的損害。
胃的疾病
所謂胃病,實際上是許多病的統稱。它們有相似的症狀,如上腹胃脘部不適、疼痛、飯後飽脹、噯氣、返酸,甚至惡心、嘔吐等等。臨床上常見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十二指腸復合潰瘍、胃息肉、胃結石、胃的良惡性腫瘤,還有胃粘膜脫垂症、急性胃擴張、幽門梗阻等。
此外,有些鄰近臟器的疾病也可引起「胃病」的表現,如膽囊炎、膽石症、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一般來說,臨床上所說的胃病是對病在胃、表現在胃部的疾病的泛稱,當然同時也包括十二指腸疾病,如十二指腸潰瘍等。
胃病的一般區分
1 、慢性淺表性胃炎主要特症是腹脹、打嗝、燒心、返酸等,上腹疼痛一般為飯後痛。若不小心受涼或吃冷、硬、辛辣食物,病情會加重或復發。
2 、慢性萎縮性胃炎主要特症是上腹憋脹、胃痛,不想吃東西,消瘦,沒精神、貧血等。治療的關鍵是控制病情,還必須防止轉為胃癌。
3 、胃潰瘍主要特症是上腹部節律性的反復疼痛,常伴有暖氣、返酸、灼熱等感覺,甚至還有惡心、嘔吐、嘔血、便血。一般為飯後疼(俗稱「飽脹痛」),疼痛能持續 1 、 2 個小時,此症狀可延續幾天甚至更長。
4 、十二指腸潰瘍主要特症是上腹疼痛、返酸等。一般為空腹痛或飢餓痛,而且經常夜間痛,睡眠不好,可導致食慾下降,體重減輕。治療關鍵是減少夜間疼痛,防止復發。
胃病常見的十種症狀
胃痛:有時飯前痛,有時飯後痛,有的人在半夜三更胃痛。胃痛的感覺可能不是劇痛,而是鈍痛、壓痛或者是悶痛,胃痛的部位在心臟部位以下至肚之間。
胃脹:感到胃部發脹,食物不消化,或者有脹氣的感覺,胃口堵,食物下不去。
反酸:胃酸過多,經常反酸,有胃酸從胃裡泛起或滿上來的感覺。
燒心:胃粘膜充血、胃酸過多,均會造成燒心的感覺,主要是胃部灼熱、發燒的感覺。
惡心嘔吐:慢性胃炎患者往往有惡心等症狀,尤其是慢性萎縮性胃炎,惡心嘔吐表現得更為突出。
胃寒:許多胃病患者不敢吃冷、涼的食物,或天氣一變冷,氣溫下降,胃就疼痛、拉肚子。
食慾不振:沒有食慾,吃不下,或看到食物,想吃又不敢吃。
無精打采、氣色差、睡眠差:胃病患者往往面帶病容,白天沒精神,晚上睡不香,工作效率下降,對生活失去信心,對許多事物失去興趣。
消瘦:有些胃病患者,感覺胃口還可以,也能吃飯,但就是人一天天消瘦,體重下降,這主要是胃病導致胃的消化功能減退,加上腸道吸收不良,雖然吃了,但沒有充分吸收所致。
口臭、舌苔發黑:胃病患者常見口臭、口苦、舌苔發黑等症狀,同時伴有胃痛胃脹等症狀。
餐後不適的疾病症兆
• 經常食後不久便有飢餓感,同時上腹隱痛,吐酸水,很可能有早期胃炎或潰瘍。
• 後腹脹加重,平卧時減輕,經常氣短,有時便秘或腹瀉,身體較為瘦弱者,很可能患有胃下垂。
( 3 ) 進食油膩食物後,如果感到右上腹脹痛,並放射到肩部者,很可能患有膽囊炎或膽結石症。
( 4 ) 平時食慾良好,而體重明顯減輕,並伴有乏力、怕熱、多汗、易怒、焦躁、眼球稍突等症狀,要警惕甲狀腺機能亢進。
( 5 ) 平時食慾不振,大便稀薄,次數增多,吃些油膩食物後要腹瀉,這是腸胃功能減退引起的,可能腸胃有病。
( 6 ) 食慾正常,但在食後有腸鳴、便意感,即上廁所解大便,有時表現為吃一頓解一次便,這樣的人有可能是患有腸胃功能紊亂、腸過敏症或慢性腸炎。
( 7 ) 進食時邊下咽邊嘔吐者,常見於反流性食道炎;食後不久即吐者,是胃與十二指腸病變的症狀;食後數小時至 12 小時才嘔吐大量隔夜發酵食物者,多見於慢性胃腸道梗阻性病變。
( 8 ) 中老年人,無其他病因引起的食後上腹飽脹,食慾減退,進行性消瘦,這可能是胃癌的早期症狀。食慾旺盛,甚至亢進,越吃越想吃,食後口乾,飲水多,但體重減輕,消瘦,這是糖尿病特有的症狀。
( 9 ) 食慾尚好,但吞咽困難,只能喝水和吃流食,有時連咽水也有困難,並逐漸消瘦,這有可能是發生了食道癌。
胃經常泛酸的原因
胃泛酸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症狀,並非都是胃有毛病。當胃酸過多時,酸性分泌物會刺激胃粘膜,引起泛酸,讓人有燒心的感覺。造成胃酸過多和泛酸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兩種:
( 1 )生理性泛酸。當精神緊張、過度疲勞、情緒不佳時,大腦皮質功能紊亂,不能很好地管轄胃酸分泌的神經,促使胃酸分泌增多;飲食不當,如過甜、過咸、過辣、過酸、過冷、過燙的食物都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而某些粗糧如紅薯、馬鈴薯等含多量澱粉、糖、酸等,會刺激胃產生大量胃酸,況且不易消化的食物,剩餘的糖份在胃腸道里發酵,也要誘發泛酸。此外,某些葯物,如阿司匹林、利血平、保泰松等,也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多。
( 2 )病理性泛酸。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病等,可促使胃酸增多,常常出現泛酸。
生理性泛酸不需要特殊治療,只要消除誘發的因素即可解決。病理性泛酸除了要尋找病因外,可服用制酸的葯物,如碳酸鈣、胃舒平等,中葯烏貝散、左金九等。
胃灼熱現象的誘因
人體的食管末端有一個瓣膜,叫食管底部括約肌,正常情況下,食物進入胃後它就關閉起來,而當瓣膜軟弱無力關閉不全時,便可導致胃酸返流,引起食道灼熱,也就是平常所說的胃灼熱現象。發生胃灼熱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1 )許多吸煙者有慢性胃灼熱現象,是因為尼古丁的刺激使瓣膜軟弱。
( 2 )脂肪、巧克力、薄荷和酒精等都可使瓣膜關閉無力。
( 3 )姓娠期婦女分泌的激素可鬆弛平滑肌,包括這個瓣膜,故懷孕婦女常有胃灼熱感覺。
要減少或防止胃灼熱,應注意:
( 1 )避免穿緊身衣服。
( 2 )盡可能避免屈身下俯。
( 3 )夜裡可抬高床頭,防止胃酸返流。
( 4 )葯物方面可採用滅吐靈或抗酸葯等。
中老年人易患脾胃虛弱
有些中老年人常常出現厭食、飽悶、腹脹、腹痛、大便泄瀉或秘結等症狀,時輕時重,沒有規律,但是通過鋇餐透視和胃鏡等現代醫療技術的檢查,卻沒有發現什麼器質性的病變,這就是中醫所說的脾胃虛弱所引起的。
人到中年,體內的各個器官都逐漸地衰老,生理功能下降,消化系統也不例外。例如,牙齒松動、脫落,味覺減退;腸道平滑肌開始萎縮,彈性減低,蠕動變慢,食物在胃腸道中行進(消化)速度減慢,易於滯留;同時,胃腸道內的表面的粘膜逐漸變薄,消化腺也逐漸萎縮,消化液分泌減少,對食物的分解能力降低。由於這些生理的變化,就造成了中老年人的脾胃逐漸衰弱,消化功能下降,從而發生了上述的種種不適。加之有些中老年人,年輕時過於勞累,或飲食上未注意調理,日久損傷了脾胃,加重了脾胃的虛弱。所以中老年人易患脾胃虛弱。
吸煙對胃病的影響
吸煙會加重胃炎、潰瘍病的病情,不利於胃炎、潰瘍病的癒合。
吸煙對胃病的影響主要有三點:
( 1 )增加胃病的發病率。據研究發現,吸煙者潰瘍病的發病率是非吸煙者的 2 ~ 4 倍。
( 2 )降低胃病的治癒率。有人做過比較,給同時慢性胃炎或潰瘍病的患者使用同一種葯物治療,非吸煙組的治癒率為 90% ,吸煙組的僅為 63%。
( 3 )容易引起復發。對上述兩組患者停葯一年後作比較,非吸煙組復發率為 53% ,吸煙組為 84%。
吸煙引起和加重胃病的罪魁禍首是尼古丁,它能作用於迷走神經系統,破壞正常的胃腸活動,使幽門括約肌鬆弛,膽囊收縮,使鹼性的膽汁易於返流入胃,以致破壞胃粘膜。並且它還可促使胃酸分泌增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從而使胃粘膜粘液減少。這些均可損害胃粘膜,導致胃病。
玩麻將易誘發潰瘍病
麻將原本是娛樂消遣的工具,然而由於「上班族」打麻將,多是佔用大量的夜間休息時間,或周末休息時間,往往造成參與者的睡眠不足,影響了玩麻將人的生活、飲食規律;另一方面是玩麻將時,常常處於精神緊張狀態,因為生活節律的改變和精神緊張狀態,久而久之便會誘發潰瘍病。玩麻將會誘發潰瘍病,不外乎有以下幾種原因:
( 1 )飢飽無度,影響因粘膜組織的更新和損傷後的修復。一些人一搓起麻將來,便將飢飽置之度外,有時是忍飢挨餓,有時又囫圇吞棗,狼吞虎咽,這也為誘發消化性潰瘍推波助瀾。要知道,食物可以中和胃酸,不正常的飲食使人體緩沖胃酸能力下降。另外吃無定時,狼吞虎咽,食物未經咀嚼細爛便急送到胃內,容易損傷胃粘膜,時間一久,難免要誘發潰瘍病。
( 2 )有些人搓麻將不分白天晝夜,並且常為輸贏而大喜大憂。由於生活節律的改變和精神緊張的狀態可促使胃酸分泌亢進,增加胃腸肽釋放,而胃腸肽也會使胃酸、胃蛋白質酶分泌增加,誘發潰瘍病;致使胃動脈功能性攣縮,造成胃粘膜缺血缺氧;精神過度亢奮促使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加,也可促使胃腸肽分泌,增加胃內酸度。
有害於胃的健康的 8 種吃法
1 、吃得過快。狼吞虎咽,囫圇吞棗,食物咀嚼不充分,消化液分泌不足,食物難以充分消化,久而久之,易致胃病。
2 、吃得過飽。暴飲暴食,不僅使胃的消化能力難以承受,造成消化不良,有時還可導致急性胃擴張、胃穿孔等嚴重疾患。
3 、邊讀(玩)邊吃。有些人喜歡一邊看報,一邊吃飲,或邊玩邊吃。這樣,由於閱讀或玩時大量血液供腦,供胃腸消化吸收的血液相對減少,影響消化吸收,長期下去,易致慢性胃病。
4 、常吃零食。經常吃零食,會破壞胃消化酶分泌的正常規律,使胃經常「打無准備之仗」,得不到正常合理的休息,容易「積勞成疾」。
5 、蹲著吃飯。我國部分農村地區,尤其是北方農村,不少人有蹲著吃飯的習慣。這種進食方式,使腹部消化道血管受擠壓,不利於血液供應,而進餐時,恰需大量血液入胃用於消化。調查表明,這些地區胃病高發,與此不良進食姿勢有關。
6 、多吃冷食。有些人偏愛冷食,尤其在夏天連喝冷飲邊吃東西,這樣對胃豈能無害呢?多食冷食品會降低胃的溫度,使胃的抗病能力下降,一般冷食致病性微生物含量也往往較多,因此多食冷食容易導致胃病。
7 、煙酒過度。吸煙可增加潰瘍病和胃癌的發病率。而飲酒過度,則可損傷胃粘膜,造成胃出血、胃穿孔等。經常大量飲酒,可影響胃液分泌,降低胃酸活性,使人食慾下降。
8 、食物過辣。經常進食辛辣食品,可刺激胃粘膜充血,久而久之,可導致慢性胃炎。
易得胃病的 10 種人
1 、應酬多,常喝酒的人
喝酒要適量,小酌怡情,醉了傷身,最先受到傷害的就是胃。胃病患者喝酒還會直接引發胃出血。
2 、煙癮特別大的人
抽煙對胃的傷害,在於香煙中的有害物質如尼古丁等對胃腺體有直接的損害作用,使胃腺體正常功能發生紊亂,影響胃酸的分泌,香煙中的致癌物質,還是胃病癌變的重要誘因。
3 、活動量小的人
生命在於運動,缺乏運動的人,往往供血不足,食物消化緩慢,胃腸功能衰退早,胃病容易上身。
4 、性格內向的人
性格內向、憂郁、精神壓抑,氣血不得舒展,久之便會郁積而成胃病。
5 、過於勞累、營養不良的人
勞苦、疲憊、又缺乏足夠的營養,使胃常常處在飢餓狀態,這是許多邊遠貧困山區胃病發病率高的重要原因。
6 、性格暴躁,容易發火、愛生氣的人
性格暴躁與內向是兩個極端,生氣發火易傷肝胃,使肝胃不和引發胃病。
7 、飲食不規律,經常餓肚子,不吃早飯的人
正常的飲食,是保持胃的正常功能的前提,許多人或因不良習慣,或因工作、學習、職業影響不能三餐按時吃飯,使消化功能紊亂,導致胃病。
8 、愛吃辣椒的人
辣椒是刺激性食物,對胃粘膜的傷害很大,我國南方的四川、重慶、湖南、貴州、雲南、江西等地胃病發病率高的原因就在這里。
9 、經常熬夜的人
有人加夜班,有人打麻將,有人泡酒吧、網吧、茶吧,學生考試復習,睡眠不足,精神疲憊,在這部分人群中,胃病患者人數在不斷增加。
10 、家族中有人患胃病的人
胃病的家族性普遍存在,但並非是遺傳因素,主要的罪魁禍首是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
胃病的傳染性
以往人們把胃病的病因統統歸咎於進食刺激性食物、胃酸分泌過盛、局部血管病變、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等等。近年來科學研究發現並證實:幽門螺桿菌可致潰瘍病和胃炎。胃病患者胃粘膜的幽門螺桿菌檢出率高達 59% ~ 77% 。
實驗證明:人與人之間有傳播此種病菌的可能,患者牙筋中存在著大量的幽門螺桿菌,可以通過唾液或飛沫感染他人,尤其是共同進餐的一家人。故常見家庭成員中有多人同患「胃病」。人與人之間還可以通過糞~口途徑感染。此外,還可以通過消毒不徹底的內窺鏡,特別是胃鏡傳播。
因此,胃病應列入消化道傳染病的范疇,「胃病不傳染」的傳統觀念應改變。
現代人腸胃躁
在現代的忙碌生活中,不少人患了腸胃方面的毛病,有時腹脹、惡心,有時腹絞痛,或者腹瀉與便秘的症狀反復發作,但上醫院卻查不出原因,這很可能就是「腸躁癥候群」的表現。另外,現代人常感覺壓力沉重,伴隨而來的是情緒低落,心裡煩悶,成天鬱郁寡歡,精神緊綳,長期下來竟導致排便失控,這件事成了難言之隱。倘若患者本身消化與胃腸系統功能不佳,則更容易引起「腸躁症」。
腸躁症又稱結腸痙攣,是最常見的消化系統失調,至少約 10%~15% 的成人曾受此困擾。它很難治療,因為對腸躁症致病原因尚無明確定論,但據醫界研究,最可能的病因有:
( 1 )食物過敏。包括對牛奶、纖維類食物、食品添加劑等過敏。
( 2 )腸蠕動異常。精神壓力較大時,大腸的蠕動會加劇。
( 3 )腸道感染造成的後遺症。這是由於腸粘膜遭到破壞而導致腹瀉。
腸躁症是一種典型的機能性腸胃障礙,屬於慢性腸道疾病,患者症狀各有不同,但臨床上的主要症狀為:
8226; 痛、疲倦、憂郁、焦慮或沮喪。
8226; 排便習慣不規則,腹瀉或便秘,或者兩者交互發生達數月之久。
8226; 經常腹絞痛,腹痛的部位最常出現在肚臍左下方,排便後可以減輕疼痛,卻仍有便意。
( 4 ) 腹脹、惡心、消化不良,大多在用餐後發生。
腸躁症的症狀會隨著生活或工作壓力的增大而加劇,因而,除了葯物治療,可以尋求心理治療,嘗試讓心情放鬆。改變飲食,少量多餐,讓消化過程變得容易些,減少多脂肪食物的攝取,避免蛋類、乳製品、辛辣食物、咖啡等食物的攝食。如此,或許能加速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