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張西遊記的圖片!!知道的告訴下!謝謝
<a href="http://youa..com/item/e2800c7e78d1453fbed16d5c" target="_blank">http://youa..com/item/e2800c7e78d1453fbed16d5c</a>
這有一本
<a href="http://vip.book.sina.com.cn/pub/book.php?book=550408&dpc=1" target="_blank">http://vip.book.sina.com.cn/pub/book.php?book=550408&dpc=1</a>
涉及到一點
蒙古汗國及元代服飾
公元13世紀初,當聖武成吉思汗統一氈帳諸部,結束長期分爭的局面,建立起空前統一的大蒙古汗國之後,蒙古高原氈帳諸部作為民族整體和政權整體,登上了世界歷史舞台。從而蒙古民族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向前大大邁進了一步。尤其在世祖忽必烈汗立都燕京,建立元王朝,統一中國之後,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蒙古民族服飾作為當時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個標志,當然在服飾種類、款式風格、面料色彩、縫制工藝以及服飾制度等方面,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變化。
蒙古民族立國當初,由於軍事上的勝利和版圖的擴展,歐亞兩洲的金銀財寶、續羅綢緞,雲集蒙古地區,對蒙古民族服飾的發展變化,提供了有利條件。正因如此,貴族們講究起華貴的服飾,用北方的稀有珍皮和南方的綾羅綢緞以及所獲取的金銀珠寶,製作起各種華貴的服飾。正如《世界征服者史》作者志費尼所述:"他們的日常服飾都鑲以寶石,刺以金鏤",達到相當豪華和豐富的程度。
蒙古汗國和元代蒙古民族服飾的款式風格基本一致,但也有所區別。在汗國時期,服飾種類主要以棲鷹冠、卷雲冠、方領式長袍、交領式長袍、革靴為主,在面料、色彩等方面主要以稀有珍皮,青、紅、藍、白色渾然織錦為主,其中各種皮製衣物占據多數。到了元代以後,蒙古民族服飾在原有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其中前檐帽、鈸笠帽、立領大襟袍、短披肩、馬褂、絡縫靴子等都是在吸收了兄弟民族服飾之優點的基礎上發明創造的新款式。《元史·後紀列傳》明確記載著世祖皇後車伯爾為皇帝設計新服飾的故事:"胡帽舊無前檐,帝因射日色炫目,以語後,後即益前檐。帝大喜,遂命為式。又制一衣,前有裳無衽,後長倍於前,亦無領袖,綴以兩袢,名曰比甲,以便弓馬,時皆仿之。"在面料、色彩、紋樣等方面又有了黃色金錦、褐色毛呢,衣之綉紋有日、月、龍、鳳紋等。在蒙古汗國時期還保留古老的左衽長袍,到元代這種古老款式逐漸消失。關於左衽長袍的款式,在有關史書和出土文物中均能見到。《元史·輿服一》中明確規定"百官公服:公服,制以羅,大袖,盤領,俱右衽。"這就是禁止當時還流行於民間左衽長袍的規定。其實在民間,兒童左衽長袍一直沿襲到近代及民國時期。
蒙元男子服飾--- 自古以來,蒙古民族視冠飾為極尊貴之物,有大忌人觸著稱,認為人之首是智慧之源,應當至高無上。留三搭頭,戴棲鷹冠是蒙古汗國和元代男子的主要發型和冠飾。據《蒙古秘史》記載,乞顏氏的祖靈神是白海青,所以他們的發型和冠飾可能以海東青為式,以示對圖騰的崇敬。
關於男子的發型,在《蒙撻備錄》、《長春真人西遊記》、《出使蒙古記》等歷史文獻中都有記載。其中《出使蒙古記》記載:"男人們在頭頂上把頭發剃光一方塊,並從這個方塊前面的左右兩角繼續往下剃,經過頭部兩側,直至鬢角。他們也把兩側鬢角和頸後(剃至頸窩頂部)的頭發剃光。此外,並把前額直至前額骨頂部的頭發剃光,在前額骨那裡,留一簇頭發,下垂直至眉毛。頭部兩側和後面,他們留著頭發,把這些頭發在頭的周圍編成辮子,下垂至耳。"
據《世界文化史大系》中所載的蒙古民族男子發型,在前額不留披散下垂至眉毛的額發。此式可能是早期的發式,類似於遼、金時的發式,但是頭頂兩旁之兩綹頭發作成環形之發辮與遼、金不同。這說明遼、金、元人之發型雖有類似之處,但各有其不同的式樣。據有關歷史文獻記載,元初期也有垂一辮於背後之發型,即《識余》一書中所載的合辮為一,拖垂衣背的發式。
男子冬季戴的棲鷹冠有尖頂、圓頂兩種,其式基本相似於布利亞特尤登帽。其實現在牧民冬季戴的尖頂和圓頂風雪帽,就是棲鷹冠的延續。元代笠子帽也有大檐、小檐、圓形、方形幾種,其式基本相似於現在的太陽帽。
據敦煌壁畫和波斯畫的描繪,男子的冠式還有幾種,如圓頂立檐帽、卷雲冠、插領冠等,其中圓頂立檐帽與現在牧民戴的圓帽基本相似,那時也有象清代蒙古圓帽那樣前半檐可上下活動而起遮光作用的式樣。
男子的冠飾,除了上述主要幾種帽子之外,還有由金銀珠寶組成的寶頂、耳環、項飾等裝飾。
男子的衣服種類比較多,其中長袍、半臂(半袖長袍)、比甲、馬褂、答忽、氈斗篷、便褲、套褲等是常用之服。當時北方諸游牧民族的長袍雖然有相似之處,但蒙古民族的長袍卻有自己的獨特的款式風格,這就是右衽式長袍。而遼、金之長袍則是左衽式。《黑韃事略》明確記載:"其服,右衽而方領,舊以氈革,新以擰絲金線,色以紅紫鉗綠,紋以日月龍鳳,無貴賤等差。"徐霆注雲:"腰間密密打作細摺,不計其數,若深衣止十二幅,韃人摺多爾。又用紅紫帛捻成線橫在腰上,謂之腰線,蓋欲馬上腰圍,緊束突出,采艷好看。"在這里不僅明確提及長袍的款式特點和面料、色彩、圖紋,而且還提到腰帶的圍法與色彩等。
元代帝王大臣的濟孫服是最有代表性的服飾,早在蒙古汗國時期就有濟孫服(濟孫為蒙古語jisun的音譯,漢語譯作一色)。濟孫服的基本款式就是"腰間密密打作細招,不計其數"的長袍,元代的辮線襖就是這種款式的演變。關於濟孫服,普蘭諾·加賓尼就有描述:"第一天他們都穿白天鵝絨的衣服;第二天--那一天貴由來到帳幕--穿紅天鵝絨的衣服;第三天,他們都穿藍天鵝絨的衣服,第四天,穿最好的織錦衣服。"
濟孫服不僅指長袍,也包括冠飾和靴子。《元史》卷78《輿服一》:"質孫,漢言一色服也,內廷大宴則服之。冬夏之服不同,然無定製。凡勛戚大臣近侍,賜則服之。下之於樂工衛士,皆有其服。精粗之制,上下之別,雖不同,總為之質孫雲。"《馬可波羅游記》:"對於皇帝陛下最親信的貴族,還賜給裝飾著寶石和珍珠的禮服,價值一萬金幣。並且規定,只有在每年的十三個隆重的節日,才能穿這種禮服。"又王諱《王忠文公集》卷6《上京大宴詩序》:"凡預宴者,必同冠服,異鞍馬,窮極華麗,振耀儀采而後就列,世因稱扎馬宴,又曰只孫宴。……只孫者,譯言其眼色之齊一也。"
所謂半臂就是短袖長袍,有大襟和對襟兩種,是貴族們常穿的外罩,後來馬上穿之不便,又有了對襟短衣--馬褂。
答忽有兩種,一種是毛向外的羊皮答忽,對襟無領,在後下擺處有開衩,主要是牧民在冬季穿在長袍外面;另一種是毛向里,有面有里的答忽,主要是富貴之家天冷時服之。
比甲就是元世祖車伯爾皇後所設計之短披肩,後面長倍於前面,用兩袢在領前結之,由於它便於弓馬,國人皆仿之。元代還有一種服飾,名曰扎哈,此式是在披肩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20世紀30年代之前呼盟巴爾虎蒙古人依然穿著這種扎哈。
蒙古汗國和元代有一種古老的氈子斗篷,魯布魯克稱之為"雨衣",這種服飾在上古時期就有,由毛毳製作,是件多功能的衣物,後來已變成馬上披搭的毛氈雨衣,至今在牧民中亦穿之,稱"和布訥格"。
蒙古汗國和元代的褲子有兩種,一種是高腰肥襠褲,另一種是套褲。男子冬季多穿皮褲,春秋則穿夾褲,天冷時外加套褲。在山東鄒縣元墓出土的服飾中就有套褲這種實物。
蒙古民族在汗國時期,多用皮靴和氈靴,其式有翹尖靴子和尖頭靴子,其結構由靴幼、靴幫、夾條和靴底組成。到元代靴子種類已發展為鵝頂靴、鴿嘴靴、雲頭靴、翁靴、高麗式靴等。蒙古人在元代沒有穿鞋的習俗,他們講究在靴子里穿高筒襪子,在冬季穿氈襪子和皮襪子,其它季節則穿棉襪子或布襪子,並在襪子的上邊鑲有美麗圖案的靴邊兒。
蒙元婦女服飾--- 蒙古汗國和元代蒙古民族婦女長袍和靴子與男子基本相同。但在已婚婦女的頭飾和其它裝飾以及服飾的面料、色彩、花紋等方面與男子服飾有一定的區別。如男子穿戴的長袍、半臂、比甲、答忽、棲鷹冠、便褲、套褲、皮靴、布靴等,婦女皆服之,但是已婚婦女的發型、頭飾和衣料的花色等,卻不同於男子。在有關歷史文獻中,關於婦女頭飾的記載多於男子,其原因可能與婦女頭飾的獨特風格和華貴裝束有關。在l3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去過蒙古地區的東西方使者和旅行家,如南宋的趙珙、彭大雅、李志常,西方的普蘭諾·加賓尼、維廉·魯布魯克、斡多里克、伊本·撥都塔等,對此均有描述。
趙珙:《蒙韃備錄》:"凡諸酋之妻則有顧姑冠,用鐵絲結成,形如竹夫人,長3尺許,用紅青錦綉或珠、金飾之,其上又有杖枝,用紅青絨飾之。"彭大雅:《黑韃事略》:"其冠被發而椎髻,冬帽而夏笠。婦人頂故姑。"徐霆注雲:"霆見故姑之制,用畫木為骨,包以紅絹金帛,頂之上用四五尺長柳枝或鐵打成枝,包以青氈。其向上人則用我朝翠花或五采帛飾之,令其飛動。以下人則用野雞毛。"李志常:《長春真人西遊記》:"婦人冠以樺皮,高2尺許,往往以皂褐籠之。富者以紅綃,其末如鵝鴨,名曰故故,大忌人觸,出入廬帳須低徊。"
據有關文獻記載,古固可能是婦女頭飾的別稱。顧姑或故姑、古固等是元代婦女頭飾的漢語名稱,蒙古語則稱"包閣塔格(boghtag)",這與蒙古汗國時期已婚婦女發髻名稱有關。據《蒙古秘史》第56節、74節和254節記載,已婚婦女有兩種發型,一種是左右梳兩辮垂於胸前的發式稱"希布勒格爾",另一種則是纏在頭頂上的發髻,稱"包閣塔拉乎"(動詞,纏發髻的意思)。我們在下面讀一下魯布魯克的描述,對此就更清楚了:"婦女們也有一種頭飾,他們稱之為孛哈(boccA),這是用樹皮或她們能找到的任何其它相當輕的材料製成的。這種頭飾很大,是圓的,有兩只手能圍過來那樣粗,有一腕尺(約18至22英寸)多高,其頂端呈四方形,象建築物的一根圓柱的柱頭那樣。這種字哈外面裹以貴重的絲織物,它裡面是空的。在頭飾頂端的正中或旁邊插著一束羽毛或細長的棒,同樣也有一腕尺多高;這一束羽毛或細棒的頂端,飾以孔雀的羽毛,在它周圍,則全部飾以野鴨尾部的小羽毛,並飾以寶石。富有的貴婦們在頭上戴這種頭飾,並把它向下牢牢地系在一兜帽上,這種帽子的頂端有一個洞,是專作此用的。她們頭發從後面挽到頭頂上,束成一個發髻,把兜帽戴在頭上,把發髻塞在兜帽裡面,再把頭飾戴在頭上,然後把兜帽牢牢地系在下巴上。"據有關文獻資料和傳世繪畫證實,這種頭飾有大、中、小三種,由於婦女所處地位的不同,所戴之包閣塔格有大、中、小不同,在禮節性的場合均要戴之。已婚婦女還有塗搽面孔,加以裝飾的習俗。她們在平素同男子一樣戴皮帽穿皮靴,腰系綵帶(男子多用革帶)騎馬同行。她們除了束腰帶之外,用另一塊綢料束著胸部,並用一塊白色綢料扎在兩眼下面,向下掛到胸部。
魯布魯克所講述的婦女長袍是這樣的:"姑娘們的服裝同男人的服裝沒有什麼不同,只是略長一些。但是,在結婚以後,婦女就把自己頭頂當中至前額的頭發剃光,穿一件同修女的長袍一樣寬大的長袍,而且無論從哪一方面看,都更寬大一些。這種長袍在前面開口,在右邊扣扣子。"據《蒙古秘史》266節記述和敦煌壁畫描繪,蒙古貴婦穿一種"寬長曳地,行則二女奴拽之(《蒙韃備錄》)"的長袍。
蒙古民族婦女在長袍外面和男子一樣也穿半臂,但婦女的半臂在色彩和裝飾等方面非常華麗。在元代,婦女著一種服飾,叫作"雲肩",這種服飾就是扎哈的發展。楊子器在《元宮詞》中有"金綉雲肩翠玉纓"的描述。可見元代雲肩的製作工藝有何等的精美。
元代貴婦和宮中婦女所著之靴以紅靴為多。薩都刺《王孫曲》所雲:"衣裳光彩照暮春,紅靴著地輕無塵",指的就是這種靴子。蒙古民族牧民婦女則多穿皮靴、皂靴。
蒙元軍戎服飾--- 蒙古汗國和元代軍戎服飾以精巧著名。蒙古高原氈帳諸部未被成吉思汗統一之前曾用過鮫魚皮甲胄、翎根甲,後來則用以牛皮為里的銅鐵盔甲。
在彼德堡宮中藏有蒙古騎士遺存的甲胄,內層皆以牛皮為之,外層則滿掛鐵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在描自元代居庸關瀛台上的浮雕中就有羅圈甲、魚鱗甲和柳葉甲。《黑韃事略》:"其軍器,有柳葉甲、有羅圈甲(革六重),有頑羊角弓,有響箭,有駝骨箭。"
關於蒙古騎兵的精良的軍器裝備,在有關歷史文獻中以及有關元代出土文物均有明確記載。據普蘭諾.加賓尼記述,蒙古騎兵裝備有:2至3張弓、3個裝滿了箭的巨大箭袋、一把斧,還要帶拖兵器的繩子。領兵者要挎一種其尖端尖銳但只有一面有刃的彎刀,將其裝在精美的刀鞘里。他們所騎的馬均有護身甲,有些兵士的馬也有護身甲。
馬匹的護身甲由5個部分組成,在馬的兩側 各有一片甲,一直蓋到馬頭;另一片甲放在馬的臀部,和兩側的甲片系結起來,這片甲片上留一個洞,以便馬尾從洞里伸出來;另一片甲在馬的胸部。在馬額上他們放一塊鐵板,把它系結在兩側的甲片上。
蒙古騎兵的胸甲是由4個部分組成,一片是從大腿到頸,根據人體的形狀來製作;另一片從頸到腰部,同前部的甲片連接起來,每一邊肩上固定一塊鐵板。他們每一條手臂上也有一片甲,從肩覆蓋到手腕,在每一條腿上面覆蓋著另一片甲。所有這幾片甲都用扣環連接在一起。
頭盔的上部分是用鐵或鋼製成,但保護頸部咽喉的部分是用皮革製成。
根據普蘭諾·加賓尼介紹,蒙古騎兵的甲胄,製法極為精巧,就拿柳葉甲為例,他們先製成寬一指長一掌的若干鐵片,在每一個鐵片上鑽8個小洞。他們放置3根堅固而狹窄的皮帶作為基礎,然後把這些鐵片一一放在另一塊鐵片上面,因此這些鐵片就重疊起來,他們用細皮線穿過上述小洞,把這些鐵片捆在3根皮帶上。在上端他們再繫上一根皮線,因此這些鐵片就很牢固地連接在一起。就這樣,他們用這些鐵片製成一根鐵片帶,然後把這些鐵片帶連接在一起,製成鐵甲的各個部分。他們把這些部分連接起來,製成保護人身和馬匹的鐵甲。他們將鐵片打磨得十分光亮,以至能夠在鐵片上 映出人影。
據《中國古代服飾史》記述,元代有一種翎根鎧,用蹄筋,翎根相綴而膠連的甲片,射之不能穿。還有象蹄掌甲。蒙古騎兵多為帶盔。另有一種胄作帽形而無遮眉,但在鼻部作一個極大的護鼻器,其狀頗怪。
蒙古民族的軍隊之所以能稱霸於歐、亞二洲者,實全恃其精良的騎兵。
······································
說行天下 好東西大家一起分享。
2. 如何辨別真假lv皮帶
仿造的LV包壓出的花紋顆粒看上去過於光滑,沒有質感
一、 看皮紋。
真LV包的皮革紋路比較深,小水泡紋顆粒之間空隙比較分明,寬度平均,摸上去手感軟硬適中,比較柔韌。做個比喻,好象是下面本身有個平面,然後把不規則的水泡紋一粒粒輔上去,每粒水泡紋之間的縫隙很勻且有一定深度,而且每一粒鋪上去的小水泡的高度深淺也均勻,看著比較有質感。
仿造的LV包壓出的花紋大體看差不多,但用久了會出油,手感不夠細膩柔韌,感覺發硬。雖然也有不規則紋路,但花紋之間空隙較小,感覺似乎水泡顆粒密密擠在一起,不夠立體,細節一對比就能看出端倪。有些仿造包可能會有明顯的溝紋,但往往上面的顆粒看上去過於光滑,沒有質感。所以,首先通過看皮紋,就基本可以判斷LV包的真假了,無論仿造者說得多麼天花亂墜,LV老花皮的紋路是仿造廠商完全無法克服的難關。
上面的印花是以小點組成的斜線條
仿貨遲盯超A以上,花標基本也是由斜條紋組成,但顏色往往不對
二、 看老花皮上四葉花的色和構成
典型Monogram花紋從遠處看上去,遠看似乎是黃綠色的一整筆畫成,但細心檢視,會發現上面的印花是以小點組成的斜線條;從近看,會發現標上印的顏色實際是由平行斜線組成的,花的顏色是黃綠色,整體色調非常分明。
仿貨超A以上,花標基本也是由斜條紋組成,但顏色往往不對,大多數偏棕。有一些顏色比較接近,但由於整體紋路的關系,遠看過去,總覺得色彩含混不清。請注意這個第二種方法可以作為鑒別依據之一,但不能完全依照此點,因為現在仿製品在花紋上仿得比較真,上面的花也跟真包的顏色比較接近。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網上買,有時照片或會偏色。比如有些人用手機拍,或在晚上的燈下拍,可能會出現。也就是說,如果您購買了一個LV包,在很亮的光線下看到的是右圖的顏色,就可以斷定是仿品。左圖是正品,右圖是仿品
LV專櫃正品的五金,比如拉鏈頭,通常不會是很亮的金黃色
三、 看五金配件
通常LV專櫃正品的五金,比如拉鏈頭,通常不會是很亮的金黃色,而是青金銅色,色稍暗,近似磨砂的質感。當然這也不能一概而論,因為現在不少新款的五金件選用了炫目的亮色。
LV通常很細,筆直,圓且立體 真品的把手做得圓潤光滑,絲毫沒有皺折
正品新包配皮摸上去有點象生絲的感覺,稍微有點澀,看上去毛孔明顯,沒有光澤
四、 看配皮
有人說看防偽線和滴水變深測試。這點實際上超A以上級都做到了。所以還是要從細節來看。先說包包周圍銜接老花的白色原皮細滾邊(比如枕頭包,貝殼包等等)真品LV通常很細,筆直,圓且立體,一整條下來非常均勻工整沒有斷開看不到接縫,沒有扭曲變形或感覺別扭等問題。
其次是真皮肩帶,LV肩帶即使是斜背包,也是一整條下來全無接縫,這點對皮質要求高,皮的損耗極大,一般仿品很難做到。再有就是手挽包的把手,真品的把手做得圓潤光滑,絲毫沒有皺折,而稍差的仿品往往轉折處有皺,但一些超A包已經可以做到沒皺折了。有人說可以從顏色上看,其實這點是最誤導的。因為LV專賣同款包不同時期也不可能做到配皮完全一樣顏色,時歷旦備間久了氧化程度不同,顏色也不盡相同。要知道這種皮質,即使不用單放久了,顏色也會改變的。
配皮單從照片不是特別容易看,尤其是用過轉蜜色的。但如果是新包,尤其是手挽包的把手,可以從手感上來判斷。正品新包配皮摸上去有點象生絲的感覺,稍微有點澀,看上去毛孔明顯,沒有光澤。用舊了,皮質毛孔閉合,保養得當,會出光澤,也會變得柔韌。而假包的配皮,即使可以做到沒有皺紋,但在新的時候就比較光亮,是那種韌卻不是柔軟的感覺。上圖為新的枕頭包上的配皮,可以看到細膩的皮紋毛孔和整齊的軋線。
LV的車縫線不但工整對稱,且是上過油蠟的麻棉線 真包上的是每個針角都有個角度 仿的皮質就比較硬且亮,真的柔軟一些
五、 看配皮針腳及封漆等細節
LV的車縫線不但工整對稱,且是上過油蠟的麻棉線,可作為辨識的細節。凡是LV產品,粗而韌的縫線會在相等間隔的縫口,翻開LV手挽袋內層手挽扣處,固定位的貼皮位置亦端正。現在的仿貨即使外表可以做到,但內里的線位很難做得那麼一絲不苟。以前說從針角可以分辯,假包通常一條線下來是筆直的,真包上的是每個針角都有個角度,象連著的柳葉狀。但是這個角度,一些超A以上仿製品已經可以做到這點了,所以這點不足以為憑,只能作肢毀為檢驗真包仿製精細度的標准了。從下面兩個用舊的真假包配皮對比來看,針腳的區別已經不大,但摸上手感就稍有不同,仿的皮質就比較硬且亮,真的柔軟一些。此外觀察真假新包所用的車線,也有不同,不過這個只限於新品的區別,只作為參考。真品是黃色(可以參考第四點的圖),而仿冒品的顏色為鵝黃色或很艷的正黃。這種情況通常只在新的時候較明顯,一旦用舊了,僅從線的顏色就難以區分真偽了。
另外從配皮邊緣的封漆看,但這點也是要看比較新的時候。新品真假差別比較明顯,真包邊緣封邊漆用的是棕紅色,有些丹寧款或比較限量的封漆顏色會稍稍淺一點。仿包總是太淺發桔色。除顏色外,封漆顏色深淺均勻,而且不會溢出。特別留意皮把手跟金屬扣接合處,封邊和車工仍然很均勻,沒有因為厚度形狀改變而粗糙。仿製品通常在這個細節也會露出破綻。
仿製品封邊會用一種很紅的顏色,或是顏色過淡,就算棕色,但顏色始終別扭,此外有的地方封得漆不夠整齊,會有顏色溢出來的情況。但一個包若用久了,靠顏色就難以區分了,可見包包變舊其實可以掩蓋很多細節,因此要特別注意一些網上以假充真的二手包。
配皮封邊的顏色就露了馬腳
從上面仿的包可以看出,其實這只老花皮包已經做得維妙維肖,但配皮封邊的顏色就露了馬腳。
LV的手袋會在一些不起眼的位置印上表示生產工廠與年分的製造號碼 LV包依系列不同,序號烙印的位置也不同
六、 看序列號
LV的手袋會在一些不起眼的位置印上表示生產工廠與年分的製造號碼,一般由兩個英文字和四位數字組成。每個LV手袋都會有,而且出產年份不同。包包款式不同,序列號也不盡相同。而仿品序列號會有,但往往一個仿造廠出產的就用同一序列號。必須注意的是,有些真品包在1987年以前出產的手袋沒有這類號碼。LV包依系列不同,序號烙印的位置也不同。例如:背帶根部內側(如燒賣包),金屬扣環皮質根部內側(大雙子星),袋子里側面扣環上的配皮上(小雙肩),內袋側縫的小配皮上(小雙子星),內袋有個上面縫著LV全寫的一塊皮子的小袋子,再打開內里,烙印在內里側縫處(丹寧),袋底翻開靠車縫位置的配皮上(speedy)等等。
許多人以為序列號開頭是以SP開頭的才是來自法國的,比較正宗。其實並非所有LV的產品都是來自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美國和德國也有生產LV。因此即使產品並非來自法國,也不一定是贗品,無論產地在哪裡,正品LV包的品質都會是一樣的。此外,法國產的也並非序列號全部以SP開頭。而一般序列號由兩個英文字母和四位數字組成,分別代表產地和出產日期。第一,三位數字表示月份,第二,四位數字表示出產年份。有例外是,現在發現很多新出的包包序列號四位數字編號順序規律有所改變,2006年底以後買的包包,第二、四位數字表示出產年份不變;但第一、三位數字表示該年第幾周出品。比如1097,不是表示2007年第19個月,而是表示第十九周出品
許多人以為序列號開頭是以SP開頭的才是來自法國的,比較正宗
LV序號會因為系列的不同而在不同的位置,但是通常烙印位置參考以下說明
在車線逢線處(如袋底、車線左上OR右上)
內里可翻起之LV皮革
商標背面
背帶靠底部連結處
有些人會誤導說自己的包包有序列號,所以是真的。其實超A以上級仿包,除外形一樣外,序列號也會在同款包的相同位置出現。比如這個仿的牛仔(丹寧)背包,也有是烙印序列號的。據發現,仿乎仿造商都偏愛這個數字:SP0012 。
七、 列明手袋尺寸
最後一個秘密,很多人都未必知道,就是在包袋的外面印「Louls Vultton Parls made in France」的手袋背面,真LV一定會印上這個包袋的尺寸。例如這個30英寸的包袋。該皮的背面就能看到「30」的字樣,如果是假貨的話,就一定不會有。
鑒別小貼示:
made in France的F一定是大寫,市場仿冒品有部分使用小寫f。
LV所有的配件或者鎖頭上均有LV LOGO字樣
LV的Monogram布是特製帆布加上耐燃物質,先用手先觸摸皮件時,會感受到凹凸的質感。仿的質感平庸,有光滑的手感。
LV皮件在邊緣皮革接縫處皆會有隱藏序號,其序號是說明該提袋的製造地以及製造日期。
看完這篇文章您還怕認不出LV的真假嗎讓你身邊的人都羨慕您是行家吧
從此圓您擁有LV的夢想,讓您本來就有的魅力更加綻放
3. 歐米茄怎麼辨別真假
一、看錶底的生產序號。
1、每塊兒歐米茄手錶都有一個唯一的「身份證」號,也就是表殼的生產序號。它通常被刻印在手錶的後蓋上,或者是在手錶某個殼爪的背後,是個8位的數字。如果是機械手錶的話,那個8位數字的生產序號也會出現在機芯夾板的邊緣上,表殼的生產序號和機芯的是一致的。真表的生產序號是刻印的,很深和很清晰的,如果是刻在表後蓋上,它還會和表後蓋的圓弧一致,也就是說,數字也呈圓弧狀排列,而假表一般都是水平狀直排的。
ps://iknow-pic.cdn.bcebos.com/3c6d55fbb2fb43163d0a962b2ea4462309f7d34e?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