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超寫實素描素描素材(高清圖片)!!!
2. 畢加索的素描作品欣賞
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紀西方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他一生留下了數量驚人的作品,風格豐富多變,充滿非凡的創造性。畢加索生於西班牙的馬拉加,後來長期定居法國。他的父親是一位藝術教師。他自幼喜愛藝術,15歲時以優異成績進入巴塞羅那美術學校,後來轉入馬德里聖費爾南多美術學院。他於1900年來到法國巴黎,開始以極大的同情心描繪窮人的生活。此時,他的作品充滿悲劇性。瘦削的形象和冷灰的藍色調,使他的畫上充滿孤獨和絕望、災難與不幸的感覺。人們把這一時期稱為其創作的「藍色時期」(1900—1904年)。1904—1906年是畢加索創作生涯的「粉紅色時期」。他這一時期的作品以描繪馬戲團人物為主,形象雖然憂郁,卻並不孤寂。1906年畢加索受到非洲原始雕刻和塞尚繪畫影響,而轉向一種新畫風的探索。於是,他畫出了那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名傑作——《亞維農的少女》。
《亞維農的少女》
這幅不可思議的巨幅油畫,不僅標志著畢加索個人藝術歷程中的重大轉折,而且也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它引發了立體主義運動的誕生。《亞維農的少女》始作於1906年,至1907年完成,其間曾多次修改。畫中五個裸女和一組靜物,組成了富於形式意味的構圖。這幅畫的標題是由畢加索的朋友安德魯·塞爾曼所加,據說畢加索本人對之並不喜歡。但不管怎樣,這只不過是作品名稱罷了。在現代藝術中,標題與作品的相關性越來越小,畫家們常常有意識地不以標題來說明作品的內容。畢加索這幅《亞維農的少女》,想必亦是如此。該畫原先的構思,是以性病的諷喻為題,取名《罪惡的報酬》,這在最初的草圖上一目瞭然;草圖上有一男子手捧骷髏,讓人聯想到一句西班牙古老的道德箴言:「凡事皆是虛空」。然而在此畫正式的創作過程中,這些軼事的或寓意的細節,都被畫家一一去除了。其最終的震撼力,並不是來自任何文學性的描述,而是來自它那繪畫性語言的感人力量。
這幅畫,可謂第一件立體主義的作品。畫面左邊的三個裸女形象,顯然是古典型人體的生硬變形;而右邊兩個裸女那粗野、異常的面容及體態,則充滿了原始藝術的野性特質。野獸派畫家發現了非洲及大洋洲雕刻的原始魅力,並將它們介紹給畢加索。然而用原始藝術來摧毀古典審美的,是畢加索,而不是野獸派畫家。在這幅畫上,不僅是比例,就連人體有機的完整性和延續性,都遭到了否定。因而這幅畫(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述),「恰似一地打碎了的玻璃」。在這里,畢加索破壞了許多東西,可是,在這破壞的過程中他又獲得了什麼呢?當我們從第一眼見到此畫的震驚中恢復過來,便開始發現,那種破壞卻是相當地井井有條:所有的東西,無論是形象還是背景,都被分解為帶角的幾何塊面。我們注意到,這些碎塊並不是扁平的,它們由於被襯上陰影而具有了某種三度空間的感覺。我們並不總能確定它們是凹進去還是凸出來;它們看起來有的象實體的塊面,有的則象是透明體的碎片。這些非同尋常的塊面,使畫面具有了某種完整性與連續性。
從這幅畫上,可看出一種在二維平面上表現三維空間的新手法,這種手法早在塞尚的畫中就已採用了。我們看見,畫面中央的兩個形象臉部呈正面,但其鼻子卻畫成了側面;左邊形象側面的頭部,眼睛卻是正面的。不同角度的視象被結合在同一個形象上。這種所謂「同時性視象」的語言,被更加明顯地用在了畫面右邊那個蹲著的形象上。這個呈四分之三背面的形象,由於受到分解與拼接的處理,而脫離了脊柱的中軸。它的腿和臂均被拉長,暗示著向深處的延伸;而那頭部也被擰了過來,直楞楞地對著觀者。畢加索似乎是圍著形象繞了180度之後,才將諸角度的視象綜合為這一形象的。這種畫法,徹底打破了自義大利文藝復興之始的五百年來透視法則對畫家的限制。
畢加索力求使畫面保持平面的效果。雖然畫上的諸多塊面皆具有凹凸感,但它們並不凹得很深或凸很高。畫面顯示的空間其實非常淺,以致該畫看起來好象表現的是一個浮雕的圖像。畫家有意地消除人物與背景間的距離,力圖使畫面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個面上顯示。假如我們對右邊背景的那些藍色塊面稍加註意,便可發現畫家的匠心獨具。藍色,通常在視覺上具有後退的效果。畢加索為了消除這種效果,便將這些藍色塊勾上耀眼的白邊,於是,它們看上去就拚命地向前凸現了。
實際上,《亞維農的少女》是一個獨立的繪畫結構,它並不關照外在的世界。它所關照的,是它自身的形、色構成的世界。它脫胎於塞尚那些描繪浴女的紀念碑式作品。它以某種不同於自然秩序的秩序,組建了一個純繪畫性的結構。
《卡思維勒像》
《卡思維勒像》,畢加索作,1910年,油畫,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藝術中心藏。
畢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體主義」時期的繪畫,進一步顯示了對於客觀再現的忽視。這一時期他筆下的物象,無論是靜物、風景還是人物,都被徹底分解了,使觀者對其不甚了了。雖然每幅畫都有標題,但人們很難從中找到與標題有關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形體與背景相互交融,使整個畫面布滿以各種垂直、傾斜及水平的線所交織而成的形態各異的塊面。在這種復雜的網路結構中,形象只是慢慢地浮現,可即刻間便又消解在紛繁的塊面中。色彩的作用在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畫上似乎僅有一些單調的黑、白、灰及棕色。實際上,畫家所要表現的只是線與線、形與形所組成的結構,以及由這種結構所發射出的張力。
這幅《卡思維勒像》,清楚顯示了畢加索是怎樣將這種分析立體主義的繪畫語言,用於某個具體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令人費解的是,恰是在這種分解形象和舍棄色彩的極端抽象變形的描繪中,畢加索始終不肯放棄對於模特兒的參照。為了畫這幅畫,他讓他的這位老朋友卡思維勒先生耐著性子擺好姿勢,在他的面前端坐了有二十次。他不厭其煩地細心分解形體,從而獲得一種似乎由層層交迭的透明色塊所形成的畫面結構。畫中色彩僅有藍色、赭色及灰紫色。色彩在這里只充當次要的角色。雖然在線條與塊面的交錯中,卡恩維勒先生形象的輪廊還能隱約顯現,然而人們卻難以判斷其與真人的相似性。研究畢加索的最著名的專家羅蘭·彭羅斯,在看了這幅畫後,曾作過這樣的評述:「每分出一個面來,就導致鄰近部分又分出一個平面,這樣不斷向後移動,不斷產生直接感受,這使人想起水面上的層層漣漪。視線在這些漣漪中游動,可以在這里和那裡捕捉到一些標志,例如一個鼻子、兩隻眼睛、一些梳理得很整齊的頭發、一條表鏈以及一雙交叉的手。但是,當視線從這一點轉向那一點時,它會不斷地感到在一些表面上游來游去的樂趣,因為這些表面正以其貌相似而令人信服……看到這樣的畫面,就會產生想像;這種畫面盡管模稜兩可,卻似乎是真的存在,而在這種新現實的勻稱和諧生命的推動下,它會滿心歡喜地作出自己的解釋。」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1890年—1892年,油畫,45×57厘米,巴黎奧塞博物館藏。
1912年起,畢加索轉向其「綜合立體主義」風格的繪畫實驗。他開始以拼貼的手法進行創作。這幅題為《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的作品,清楚地顯示了這種新風格。
在這幅畫上,我們可分辨出幾個基於普通現實物象的圖形:一個瓶子、一隻玻璃杯和一把小提琴。它們都是以剪貼的報紙來表現的。在這里,畫家所關注的焦點,其實仍然是基本形式的問題。
但是,這個問題此時卻是以一種全新的態度來對待。在分析立體主義的作品中,物象被縮減到其基本原素,即被分解為許多的小塊面。畢加索以這些塊面為構成要素,在畫中組建了物象與空間的新秩序。他通過並置和連接那些筆觸短促而奔放的塊面,獲得一種明晰剔透的畫面結構,反映了某種嚴格而理性的作畫程序。而如今,在綜合立體主義的作品上,他所採取的恰是正好相反的程序。他不再以現實物象為起點,將物象朝著基本原素去分解,而是以基本原素為起點,將基本的形狀及塊面轉化為客觀物象的圖形。這就是說,他在表現出瓶子、杯子及提琴之前,就已經把一個抽象的畫面結構,組織和安排妥當了。通過對塗繪及筆觸的舍棄,他甚至獲得一種更為客觀的真實。他採用報紙、牆紙、木紋紙,以及其他類似的材料,拼貼出不同形狀的塊面。這些塊面,一方面顯示著畫以外的那個世界,另一方面則以其有機的組合而顯示出畫的自身世界的統一性和獨立性。難怪他的畫商及好友卡恩維勒會如此地評價他:「即使沒有擺弄畫筆的本領,他也能搞出絕佳的作品。」在這幅拼貼的畫上,左邊的一塊報紙表示一隻瓶子,那塊印有木紋的紙,則代表著一把提琴。而幾根用木炭筆勾畫的堅挺的線條,則使這種轉換得以實現,並且將那些不相乾的拼貼材料,納入一個有機的統一體中。
這種拼貼的藝術語言,可謂立體派繪畫的主要標志。畢加索曾說:「即使從美學角度來說人們也可以偏愛立體主義。但紙粘貼才是我們發現的真正核心。」在這種拼貼語言的運用中,畢加索顯然比別的立體派畫家(如布拉克、格里斯等)更為大膽和富於幻想。別的畫家在拼貼不同的紙片時,多少要顧及到是否符合現實邏輯的問題,他們總是把木紋紙限於表示木質的物品(如桌子、吉他)。而畢加索則全然擺脫這種約束。在他的畫上,一張花紋牆紙可用來表現桌面,一張報紙也可剪貼成小提琴。畢加索曾在與弗朗索瓦·吉洛的交談中,闡述了他對於拼貼的看法:
「使用紙粘貼的目的是在於指出,不同的物質都可以引入構圖,並且在畫面上成為和自然相匹敵的現實。我們試圖擺脫透視法,並且找到迷魂術(trompe L'esprit)。報紙的碎片從不用來表示報紙,我們用它來刻畫一隻瓶子、一把琴或者一張面孔。我們從不根據素材的字面意義使用它,而是脫離它的習慣背景,以便在本源視覺形象和它那新的最後定義之間引起沖突。如果報紙碎片可以變成一隻瓶子,這就促使人們思考報紙和瓶子的好處。物品被移位,進入了一個陌生的世界,一個格格不人的世界。我們就是要讓人思考這種離奇性,因為我們意識到我們孤獨地生活在一個很不使人放心的世界。」(弗朗索瓦·吉洛等《情侶筆下的畢加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60頁)
《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畢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畫,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館藏。
油畫《格爾尼卡》,是畢加索作於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及歷史意義的傑作。此畫是受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委託,為193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而創作。畫中表現的是1937年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暴行。作為一個具有強烈正義感的藝術家,畢加索對於這一野蠻行徑表現出無比的憤慨。他僅用了幾個星期便完成這幅巨作,作為對法西斯獸行的遣責和抗議。
畢加索雖然熱衷於前衛藝術創新,然而卻並不放棄對現實的表現,他說:「我不是一個超現實主義者,我從來沒有脫離過現實。我總是待在現實的真實情況之中。」這或許也是他選擇畫《格爾尼卡》的一個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畫的對於現實的表現,卻與傳統現實主義的表現方法截然不同。他畫中那種豐富的象徵性,在普通現實主義的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畢加索自己曾解釋此畫圖像的象徵含義,稱公牛象徵強暴,受傷的馬象徵受難的西班牙,閃亮的燈火象徵光明與希望……。當然,畫中也有許多現實情景的描繪。畫的右邊,一個婦女懷抱死去的嬰兒仰天哭號,她的下方是一個手握鮮花與斷劍張臂倒地的士兵。畫的左邊,一個驚慌失措的男人高舉雙手仰天尖叫,離他不遠處,那個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樣地倉惶,以致她的後腿似乎跟不上而遠遠落在了身後。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難者的真實寫照。
畫中的諸多圖像反映了畫家對於傳統繪畫因素的吸收。那個懷抱死去孩子的母親圖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聖母像傳統;手持油燈的女人,使人聯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個高舉雙手仰天驚呼的形象,與戈雅畫中愛國者就義的身姿不無相似之處;而那個張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則似乎與義大利文藝復興早期某些戰爭畫中的形象,有著姻親關系。由此可以看出,畢加索不僅是一位富於叛逆精神的大膽創新者,同時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傳統的藝術家。
乍看起來,這幅畫在形象的組織及構圖的安排上顯得十分隨意,我們甚至會覺得它有些雜亂。這似乎與轟炸時居民四散奔逃、驚恐萬狀的混亂氣氛相一致。然而,當我們細察此畫,卻發現在這長條形的畫面空間里,所有形體與圖像的安排,都是經過了精細的構思與推敲,而有著嚴整統一的秩序。雖然諸多形象皆富於動感,可是它們的組構形式卻明顯流露出某種古典意味。我們看見,在畫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圖像互相交疊,構成了一個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軸,恰好將整幅長條形畫面均分為兩個正方形。而畫面左右兩端的圖像又是那樣地相互平衡。可以說,這種所謂金字塔式的構圖,與達芬奇(最後的晚餐)的構圖,有著某種相似的特質。另外,全畫從左至右可分為四段:第一段突出顯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強調受傷掙扎的馬,其上方那盞耀眼的電燈看起來好似一隻驚恐、孤獨的眼睛;第三段,最顯眼的是那個舉著燈火從窗子里伸出頭來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個雙臂伸向天空的驚恐的男子形象,一下於就把我們的視線吸引,其絕望的姿態使人過目難忘。畢加索以這種精心組織的構圖,將一個個充滿動感與刺激的誇張變形的形象,表現得統一有序,既刻畫出豐富多變的細節,又突出與強調了重點,顯示出深厚的藝術功力。
在這里,畢加索仍然採用了剪貼畫的藝術語言。不過,畫中那種剪貼的視覺效果,並不是以真正的剪貼手段來達到的,而是通過手繪的方式表現出來。那一塊疊著另一塊的「剪貼」圖形,僅限於黑、白、灰三色,從而有效地突出了畫面的緊張與恐怖氣氛。
3. 卡通、動漫人物素描(圖片)
拓展資料:
初學者鉛筆 用到 8B 6B 4B 2B HB B數越高的鉛筆越軟,容易上色,也容易改,不易破壞紙面。 從HB開始有H 2H 3H......到6H 這些是硬鉛筆,很難畫黑,初期在手法控制能力不成熟時不建議使用。
橡皮:4B橡皮比2B橡皮軟,擦的干凈些,也不易把紙擦破。接下來是餐巾紙或軟紙,因為畫動漫人物不可避免牽涉到感光面,所以要用紙巾來擦拭,是鉛筆的碳末均勻散開,同時擦過的感光層用干凈紙巾擦過後也不易被碳粉給「污染」到。
4. NBA球星素描,誰最帥
第十位:阿蘭休斯敦
當年的中投王阿,今秋重返尼克斯仍不幸被裁,但是唯一不改的是他那副英俊憂郁的面容。
第九位:卡梅隆-安東尼
2003年的榜眼秀剛剛才出道不久即到處拋頭露面,成為廣告商的寵兒和大眾偶像,一路至今,除了他的球技吸引人之外,安東尼那一幅娃娃臉和大眼睛恐怕也是招致球迷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八位:布倫特-巴里
沒有把他哥哥算在內的原因是瓊巴里的光頭回了他的英俊形象。但是布倫特卻很識趣的留起了長發。在場上顯得英姿颯爽的布倫特巴里憑借三分球和主攻成為馬刺隊的重要替補火力。
第七位:吉諾比利
長發飄飄似乎成為阿根廷球員的特點,相比之下,吉諾比利的頭發也不算長,或許是由於使用了柔順的洗發水或者是天生發質的緣故,他的黑發在場上永遠都是飄逸著。他具備了阿根廷人狂野的氣質
第六位:吉米-傑克遜
當年吉米離開了火箭隊,最不答應的就是火箭的女球迷。吉米精確的中投和他成熟充滿男人味的外表吸引著休斯敦的每一個籃球迷,彷彿他在場上,球隊就永遠存在著一個穩定的得分點。
第五位:米利西奇
終於輪到我們的探花秀出場了。這位不得志的塞黑美少年徹底的被拉裡布朗磨掉了銳氣,現在一上場便手軟,彷彿服下了鎮定劑一般的麻木和遲鈍。
第四位:艾弗森
一身嘻哈裝的他怎一個帥字了得,叛逆的性格以及不屈的精神是他倍受親睞的主要原因,他也是科比的對手之一(指的是能夠稱為對手的,好象全聯盟沒幾個哦)參考資料:http://sports.eastday.com/a/170409155451222491167.html有最帥的NBA球星精美素描圖。
第三位:科比
當然是我們的81分先生科比啦,他有冷酷英俊的外表,相信他的球技就不用我多講了吧,就個人能力來說有時我覺的他比喬丹好,不過他似乎太酷了些哈!
第二位:麥蒂
麥蒂絕對是中國球迷乃至世界球迷心目中的偶像。嚴格地說他的外表不是俊美。但是他那雙惺忪的睡眼永遠散發著一種男人都有的魅力與氣質。那種憨厚背後蘊藏著的巨大的破壞力和強烈的對於勝利和榮譽的渴望才是那個真正的麥蒂。
第一位:邁克爾-喬丹
不必說,他已經成為nba歷史上傳奇性的人物,對於我們,他不僅僅是一個球員或者是一名球星,他是一種對於籃球的信仰,是籃球場上的宗教。他是一個馬克思式的人物。他的外表被無數人記住,無論是不是籃球迷,沒有人不認識喬丹的臉,沒有人不承認他的偉大。
5. 在美術學習中如何畫好素描頭像的頭發
頭發怎麼刻畫
如果說素描半身人像的難點在於手的描繪的話,那麼,素描頭像的難點無怪乎是對於頭發的描繪了。
如果按照所看到的真實的頭發,全部真實的描繪開來,難免顯得僵硬和呆板。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講授不同發型的常見素描方法。
頭發大關系的梳理圖:
6. 畫素描頭像的步驟
畫素描頭像的步驟如下:
1、起大形使用較長的14B軟鉛筆,找出人物大概的形象,以及構圖。握住筆的末端,盡可能使用長直線,講人物的頭,頸,肩關系交代清楚。
構圖:構圖注意頭的大小,大約占紙的長度的一半,半側人物面朝的一面留白寬度大於後腦勺的留白寬度,用線輕一點,以便於修改,盡可能的使用長直線。
(6)黑白長發男人素描圖片擴展閱讀
素描常見問題:
1、形體畫得「歪」
這是由於起草不嚴格造成的錯誤。素描中物體的特點就是要「靜」。每一個物體都有自己的位置和重心、對稱物體的重心,在它的中心垂直線位置,垂直線畫不垂直,就會使物體重心不穩,產生「歪」的錯誤。
解決的辦法是:起草時,左右兩邊要同時起草,不要等到起完一邊,再起另一邊。
2、畫面太「空」或太」滿」
這是由於構圖不當造成的錯誤。物體太小太集中,就會造成畫面的「空」;而物體太大太散,畫面就會「滿」,甚至有時畫面會「盛不開」物體。
解決的辦法是:在一開始就要把整個物體的組合外形找准,按照構圖的要求做好定位輔助線,在進一步深入的時候,不要輕易改動構圖的定位線,否則,就會破壞構圖的初衷。
3、輪廓線太「粗」
這是因為畫者還沒有樹立起「體面」觀念,不懂得物體的輪廓是由「面」的轉折形成的,不懂得形體是用明暗對比出來的。
解決的辦法是:加強觀察感受,排除非素描習慣的干擾,將「粗線」的一側向暗部或背景過渡。
4、輪廓線過「虛」
這是因為畫者錯誤地認為:越是立體的物體,它的輪廓越虛;越是後面的物體,它的形體越虛。
解決的辦法是:依靠觀察,依靠感受,了解視覺的「雙眼視差」現象,學習造型的「線面」轉換關系,不受 「主觀」影響,客觀地表現對象。
5、透視面過「大」
初學者常常把物體的側面畫大,這是因為他們對視覺透視縮變現象理解的少,主觀地認為,原來「那個面」沒有那麼小,沒有完全按照客觀觀察的結果去畫。這說明,生活中的習慣還影響著畫者。
糾正的方法是:認真學習透視規律,嚴格掌握比例關系,客觀地表現對象。
6、畫面太「灰」
灰的直接原因是物體亮部畫重了,這是由於明暗對比觀察不足造成的,應該在調整時加重明暗交界線,提高亮部的明度。
7、畫面太「碎」、太「平」、太「板」
造成這三種錯誤的主要原因是,表現物體主次不清。
其中「碎」的原因是,物體刻畫的部分太多、太強。「平」的原因是物體刻畫不充分。「板」的原因是,物體刻畫缺少變化。以上這些錯誤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整體觀察,整體表現,主次技術掌握不夠。
解決的辦法是:在素描步驟的熟悉造型階段,就應該綜合整理出靜物的整體印象,找到靜物的主次部分,在刻畫中嚴格按整體和主次的要求進行,並及時作出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