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物圖片 » 男人用手抓錢圖片
擴展閱讀
山水花草風景圖片大全 2025-01-24 05:05:46
ps如何在圖片上加文字 2025-01-24 05:03:58
周某人圖片ps 2025-01-24 05:01:53

男人用手抓錢圖片

發布時間: 2023-11-23 05:11:51

Ⅰ 同樣都是飾演乞丐,周星馳用手抓飯,劉德華睡大街,楊穎是什麼樣的

娛樂圈裡有很多演員,演員的基本素養是演什麼像什麼。但有些演員的偶像包袱太重了,任何一個角色都要美美噠。例如乞丐,也要裝扮一番,這就有點尷尬了,這么尷尬的人是誰?楊穎算一位。

大家也都不傻,憑什麼你應付,我還要給你高分?大家可不是黃曉明。要是能沉下心來提升演技,說不定還會挽救自己的形象,畢竟,光靠著綜藝不能吃一輩子。大家覺得楊穎的演技會有提升的可能嗎?會提升多大?

Ⅱ 求曬錢圖片,用手抓住的,圖錢,真實拍的

請採納

Ⅲ 老人說男人手小抵萬金,女人指長能抓錢,這是為何

不少的男人都認為手小不好,手小難看。其實,這是不對的,古語有雲:「女人指長能抓錢,男人手小抵萬金」。在古代和男人手相學中,手小是極好的,並非像外表看起來那麼不好。

身高而手小者,是個自我獨立創業型,而身小手大者為福祿之相。

Ⅳ 誰知道哪裡有英語中各種手勢的圖片及意思解釋,很急,謝謝!

一天早晨,一位英國婦女在中國公園里遇見了一位上了年紀的中國人,看見他長長的白鬍子,就走上前用漢語客氣地問道:「爺爺,你幾歲啦?」老人詫異地看看她,轉身對周圍的人有點生氣地說:「您瞧,她問我幾歲啦!幾歲啦!」這位年輕的英國婦女根本沒有想到自己的話會引起對方這樣的反應。後來她才知道產生誤會的原因:她用這句話問一個小孩的年齡是對的,對上了年紀的人應當問「您高壽?」或「您多大年紀啦?」

這個有趣的事說明,講英語的人和中國人交談時,要注意語言上和文化上的差異之一:跟長輩或上級說話時與同輩或下級說話時不一樣,往往要使用某些尊稱或敬辭。如果使用同樣的詞語,會認為用詞不當而失禮,甚至顯得高傲。另一方面,在眼長輩談話或給長輩寫信提到自己時,要用謙辭或單辭,否則也會被人認為失禮。近二三十年來,這種情況雖有變化,但未消失激辭和謙辭仍在使用,但不象從前那樣普遍。

講英語人在用漢語交談時,對敬辭和謙辭問題感到特別困難。因為在英語中敬辭和謙辭很少,目前一般還在用的就更少了。在英語中,同自己的上級說話或寫信時也許需用比較尊敬的語氣,但並不需要什麼特殊的詞語。不論對方年齡多大,級別或地位多高,「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沒有象漢語中的「您」這樣的稱呼。

見面招呼

在中國,熱情握手,寒暄一番,如「吃了嗎?」「上哪兒去?」「最近在哪裡發財?」「改天請你吃個飯!」

在西方,簡單問候,一般不問個人私事,以談論天氣等為主。如How are you?或How do you do?(你好!)What a nice day!(多好的天氣啊!)

▲表示感謝

在中國,親戚、熟人之間表示感謝一般不說「謝謝」。

在西方,即使是在最親密的父母和子女、丈夫和妻子之間也會十分客氣地用「Thanks a lot!」或者"That's very kind of you.」表示謝意。

(在中國,親戚、熟人之間一般不說「謝謝」,如果說「謝謝」,對方會覺得被當作外人而缺少親切感。西方人則從早到晚「謝」不離口,這被看作是有禮貌、有教養的表現。)

▲請客吃飯

在中國,熱情的主人一邊在客人碗里不斷添加菜餚,一邊說:「多吃點,多吃點。」

在西方,主人不會過多地勸酒勸菜。客人不想喝酒,想喝可樂就說:「Could I have a glass of Cola?」

(西方人認為:一再問客人要不要添加食物或強塞食物給客人被認為是不禮貌的。美國人遵循「誠實是上策」的原則。而中國人卻正好相反,熱情的主人會在客人碗里不斷添加菜餚,以示盛情。另外在餐桌上「避而不說實情」在中國是有禮貌的表現,西方人對此感到難以理解。)

▲拜訪客人

在中國,客人往往在沒有事先打招呼的情況下拜訪主人。

在西方,人們習慣先打電話預約:「I would like to visit you at 2:00 this afternoon.」然後才上門拜訪。

(在中國,客人事先不打招呼拜訪主人是想給對方一個驚喜,而主人也確實會對這不期而遇感到很高興。在西方,事先不打招呼拜訪別人被看作是沒有禮貌,不速之客往往是不受歡迎的。)

在國際交往中,由於語言不同,交談中往往要借肋於某種手勢。而各國
的習俗不同,所使用的各種手勢含義也各異。
叫人 在美國呼喚服務員時,要將食指向上伸直。而亞洲一些國家,這種
手勢萬萬不可用,因他們常常以此來叫一條狗,或別的動物。日本招呼侍者,
你得把手臂往上伸,手掌朝下,並擺動手指,對方就懂了。在非洲各國餐廳
吃飯,叫服務員通常是敲打餐桌,否則是不理你的。這在我國看作不禮貌的
表現。到中東各國作客,叫人必須輕輕拍手,對方即會意而來。
贊賞 談判或做生意表示滿意和贊賞時,在美國要用姆指和食指合成「O」
字形,並伸開另外三指。而在日本這種手勢是指錢,在談判中日本人做出這
種手勢,你若點頭同意,對方就會認為你將答應給他一筆現金。如到巴西用
這種手勢,對方系女性時會認為你在引誘她;男性則理解為你在侮辱人,而
頓感不滿。
同意 雙方談判成功時,除了說「同意」、「贊成」外,並要滿面笑容地
點頭示意。非洲人往往情不禁的展開手掌,向上舉起,並用另一手握拳捶擊
掌心,以表示自己十分滿意。阿拉伯人則會把雙手握成拳,食指向外指,緩
緩揮動,表示贊成。
蔑視 阿拉伯人對人不滿或深惡痛絕時,常坐在那裡,把鞋底對著對方,
以發泄義憤和表示蔑視。因此,在同他們交往中,切不可有抬二郎腿的動作。
他們如有不滿時,會在你面前搖手,也是蔑視的表示。與他們接觸時,切勿
隨意搖手動腳。
告別 在許多國家,人們告別時都是舉起右臂揮手錶示再見。但在意大
利,有時卻習慣伸出右手,掌心朝上,不停地一張一合,表示告別。不少東
方國家,如印度、緬甸、巴基斯坦、馬來西亞以及我國部分地區,人們告別
時,常將手掌向上伸開,並向自己一側揮動,這往往會同一般招呼人的手勢
相混淆。
親昵 許多國有中年以上的人,喜歡用手撫摸孩子的頭,表示對下一代的
愛撫和親昵。但在馬來西亞和一些伊斯蘭國家,他們則認為一個人的頭是萬
物之首,絕對不允許別人觸摸,包括他們的孩子。
憂愁 我國和一些亞洲國家,遇到傷腦筋或不順心的事,習慣舉起右手抓
自己的頭皮。西方大多數國家,常用撓頭表示不懂或不理解,示意對方重新
給予解釋。而在日本,這種手勢是憤怒和不滿的表示。
我國素稱禮儀之邦,其重視禮節程度不亞於歐美任何一國。但是由於中西風俗習慣有很大的差異,如果我們對此不了解,在與英美人士進行交往時,就會引起對方的誤會,發生不必要的誤解。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文化差異及其對學生帶來的干擾主要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1. Addressing people稱呼

「comrade」是社會主義國家所特有的稱呼,在英語國家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平時,我們常聽到學生稱呼他們的老師為「Teacher Wang」(王老師),其實這是不符合英美人習慣的。在英語中,「teacher」不能用於稱呼。一般來說,英美人稱呼中小學的男老師為「Mr Wang」,女教師為「Miss Wang」。我們中國人稱呼別人時常把對方的行政職務加上,如:王主任(Director Wang)等, 在英語中這些是不能與姓氏聯用的。

2. Thankfulness感謝和答謝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繫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於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准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麼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麼時(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or drink?) ,我們通常習慣於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辭,說聲「Yes, 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含蓄和英語國家人坦盪直率的不同風格。

3. Compliment贊美

在英語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贊美的內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外表、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 如,B:Your shirt looks nice. A:Thank you.

4. Privacy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有這樣的對話: A:「How old are you, Miss Green?」 B:「Ah, it's a secret!」為什麼Miss Green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 「你去哪兒?」 (Where are you going?) 和 「你在干什麼?」 (What are you doing?) 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

5. Greetings 問候

我們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習慣說:您吃過了嗎?(Have you had your meal?) 或者說:您上哪兒去?(Where are you going?)而英美人見面時則說: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or Good evening。 如果與熟人打招呼則說:Hello!, Hi! or: How are you? 如果用我們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常說的 「您吃過了嗎?」 去問候英美人,就會引起對方的誤解,認為你會 「邀請對方去吃飯」。如果見到英美人時說:「您上哪去?」 他們會很不高興。因為這是干涉別人的私事。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6. Introction介紹

「What's your name?」 出現的頻率相當高,但對於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解釋。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 「I am John Smith.」 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 「Your name,please?」 或 「May I know your name?」 如果使用 「What's your name?」 他們將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7. Festivals節日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大家共同的節日,如新年等,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 April Fool's Day(愚人節),Mother's Day(母親節),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 and Christmas Day(聖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日里,對於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也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後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並喜形於色,可能招致 「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並且欣然道謝。
日本與中國習俗的差異
2007-09-13 11:29:24
日本人的生活習俗雖與中國的習俗有許多相近之處,但也有不少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到日本後,千萬不要按中國的某些習俗去想當然辦事,而要事先搞搞清楚,再入鄉隨俗。否則,將會因不合習俗而造成一些別扭和誤會。

日本人愛喝酒,常常也同中國一樣"無酒不成席"。但日本人的敬酒方式卻同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是相互碰杯,而且敬酒的一方要先干為敬。日本人則不同,敬酒的一方手持酒瓶,不斷地為對方斟滿酒,他卻不喝。而且為了表示誠意,往往要跪在被敬者面前,低頭鞠躬表示敬意,直到對方被他灌醉。

日本人也同中國人一樣愛喝茶。但他們飲茶從不直接將茶葉放入茶杯中沖,而是放在一個帶過濾網的小茶壺里。斟茶時不像中國那樣一次斟滿,而是以半杯為敬,並且一般不再續茶。這常使喝慣大碗茶的中國人感到難以解渴。

日文中的"梳子"的發音與"苦死"同音,因此日本人對贈"梳子"有忌諱,在較為豪華的飯店客房裡,也很少有擺梳子供客人使用的。如果不是日本人主動要,你千萬不要隨便將梳子借給他用。

日本人睡覺的朝向是很有講究的,最忌頭朝北睡,因為死人停屍時都是頭朝北的。所以,當你住在日本人家中,早晨整理床鋪時,一定不要將枕頭放在北面,"北枕"即意味死亡。

日本人吸煙,從來都是各吸各的,不像中國的煙民,喜歡互相敬煙。因為日本人認為每個人喜歡的香煙品牌、品味都不盡相同,不必強迫別人吸自己喜歡的煙。

日本人喜歡中國的書法篆刻,因而中國人常常將一些古樸的篆刻印章做為禮品贈送日本朋友。但要切記,在他們的習俗觀念中,不完整的印篆是不吉利的。

日本人也講"黃道吉日",日本的日歷上在日期旁常印有"大安"、 "友引"、"先勝"、"赤口"、"先負"、"佛滅"的字樣,表示吉凶日,稱其為六曜。其中"大安"即為黃道吉日,日本人入學考試、結婚、出門旅行多選此日。而"友引"卻是火葬場休息的日子,因為這一天火化,死者會將其友一起"引"到陰間去。"先勝"意為先到者勝,所以這一天,人們干什麼都加快速度。而"先負"則正相反,這一天干什麼都力爭慢半拍。日本人常對動作遲緩的人開玩笑說: "您的日歷今天是先負吧。""赤口"之日一早一晚為凶,而從上午九時至下午三時為吉。"佛滅"則為大凶之日,在日本,如無特別緊要之事,一般不要選擇"佛滅"之日辦理重要事宜。
這里還有一個「兒子在美國誤當同性戀」的故事 http://laiba.tianya.cn/laiba/CommMsgs?cmm=10706&tid=2592051920353149583
中國飲食方面西方誤會不少
http://www.china.com.cn/book/txt/2007-08/04/content_8629177.htm
韓國人在北京鬧的誤會
http://www.china-korea.org/news/2006/05/27/70632537351911.html
「老外」看法國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38676_23122.html

中西文化差異對比分析
http://msn.myspace.cn/t/3667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