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秦兵馬俑的介紹
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他的陵墓在西安城東30公里處。1974年2月,當地農民在秦始皇陵東側1.5公里處打井時偶然發現了與真人真馬一樣大小的兵馬俑。從此,一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地下軍陣被挖掘出來,並建成博物館。秦兵馬俑坑系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號、二號、三號坑和兵碼俑坑組成。展出的陶質陪葬武士俑和兵馬俑共計8000個,排列成陣,氣勢壯觀。俑分將軍俑、鎧甲俑、跪射俑等。坑內還出土有數萬件實戰兵器,館內展出秦始皇大型彩繪銅車馬。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兵馬俑展示了古長安往日的輝煌,也是長安何已會成為絲路起點的一個寫照。
兵馬俑規模宏大。已發掘的三個佣坑總面積達19120平方米,足有兩個足球場那麼大,坑內有兵馬俑近8000個。在三個佣坑中,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有14260平方米。坑裡的兵馬俑也最多。共有6000個左右。一號坑上面,現在已蓋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廳。
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
將軍俑身材魁梧,頭戴金冠,身披鎧甲,手握寶劍,昂首挺胸,站在隊伍前列,像是在指揮身後的軍吏和士兵行進。那神態自若的樣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經沙場、肩負重任的高級將領。
武士俑高1.8米左右,體格健壯,體態勻稱,身上穿著戰袍,套著鎧甲,腳上蹬著前端向上翹起的戰靴,頭發大多挽成了偏向右側的發髻。它們有的握著銅戈,有的擎著利劍,有的拿著盾牌。個個目光炯炯,雙唇緊閉,神態嚴峻,好像一場大戰就在眼前。
1974年春,當地農民在打井時,從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頭的碎片,一時議論紛紛。這一偶然發現,引起了考古部門極大的重視,從此揭開了塵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寶庫。在發現一號坑和三號坑以後,又於1976年發現二號坑。一號坑局部挖掘,以於1979年開放;三號坑全部發掘,於1989年開放;二號坑從1994年3月開始挖掘,觀眾可觀看發掘過程。
秦俑坑坐西向東,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3座坑計有陶俑陶馬8000餘件。自從一號坑開放以來,秦俑博物館以接待國內外觀眾近3000萬,數十個國家的元首親臨參觀,無不贊不絕口。法國前總理希拉克1979年來這里參觀,稱贊秦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跡,認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馬俑,不算真正到中國。
一號坑為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為62米,平均深度為5米,面積為14260平方米。地下坑道為土木結構,東西兩側各有斜坡門道5個,南北兩側各有便門兩個,立木封堵門洞,坑上以棚木、蘆席、泥土覆蓋。坑內每隔3米有一道夯土牆,牆間空當處陳列兵馬俑,底部鋪以青磚。一號坑計有陶俑陶馬6000餘件,形同真人真馬,以挖出1000餘件。坑內是由步兵俑和騎兵俑組成的長方形軍陣。東端是3列面向東的步兵俑橫隊,每列70件,共計210件,為軍陣的前鋒。其後是騎兵和駟馬戰車,前後共38列縱隊,每路長180米,戰車與步兵相間排列,這是軍陣的主體。軍陣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列分別面向南北橫隊,每隊均有武士俑180餘件,為軍陣的側翼衛隊。西端有3列橫隊,兩列面東,一列面西,是軍陣的後衛。整個軍陣布局嚴密,酷似整裝待發之勢。武士俑分別執有不同的青銅兵器,近戰的有刀、矛、劍、戟,射擊兵器有弓弩和箭鏃。其中箭長97厘米,八棱面。荊柯刺秦王曾用匕首,秦王就是用這種利劍砍傷刺客的。雖經兩千多年的剝蝕,劍仍保持堅固鋒利的本色。
為了保護文物和便於參觀。一號坑建有拱形陳列大廳,總面積為1.6萬平方米,採光良好,觀眾可從檢閱台一睹坑內兵馬俑的雄姿。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解釋說:「一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兩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只是沒有建成而已。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從2個坑的布局和陣法看,二號坑陣式復雜,兵種齊全,是對陣的中堅力量。這種編組方法在兵書上叫作「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偶落鉤連,折曲相對。」《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二號坑是這位古代軍事家的理論圖解。
從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記年號看,兵馬俑從葬坑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後修建的。秦始皇憑借他「揮劍決浮雲」、「大略駕群才」的能力,滅六國,統天下。兵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強馬壯、叱吒風雲的氣勢。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位,繼續大修阿房宮和弛道,賦稅徭役比以前更為繁重,從而引起農民大起義。在這種形式下,三號坑中途終斷,四號坑未及放兵馬俑,就匆匆填死了。發掘中發現有火焚痕跡,可能與楚霸王入關火燒阿房宮有關系。
走進博物館的大廳,只見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齊地排列著上千個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銅色,高1.8至1.97米,一個個威武雄壯,真是氣象森嚴,令人望而生畏。還有如真馬大小的陶馬32匹。陶馬4匹一組,拖著木質戰車。
兵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東的橫隊,每列有武士俑70個,共210個,似為軍陣的前鋒。後面緊接著是步兵與戰車是的38路縱隊,每路長約180米,似為軍陣主體。左右兩側各有一列分雖為面南和面北的橫隊,每隊約有武士俑180個,似是軍陣的兩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為軍陣的後衛。武士俑朋的身穿戰袍,有的身披鎧甲,手裡拿的青銅兵器,都是實物。組織嚴密,隊伍整肅。幾十匹戰馬昂首嘶鳴,攢蹄欲行。整個軍處於整裝待發之勢。
威武雄壯的軍陣,再現了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而展現出的軍功和軍威。
這批兵馬俑的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作,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俑裝束、神態都不一樣。光是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更是神態各異。從它們的裝束、表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這里有長了鬍子的久經沙場的老兵,也有初上戰場的青年。身高達1.96米的將軍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種堅毅威武的神情。那個武士俑,頭微微抬起,兩眼直視前方,顯得意氣昂揚而又帶有幾分稚氣。那個身披杴甲,右手執長予,左手按車的武士,姿勢動作顯示出他是保衛的車士俑。
總之,陶俑具有鮮明的個性的強烈的時代特徵。這批兵馬頌是雕塑藝術的寶庫,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兵馬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矛、戟、彎刀以及大量的弩機、箭頭等。據化驗數據表明,這些銅錫合金兵器經過鉻化處理,雖然埋在埋土裡兩千多年,依然刃鋒銳利,閃閃發光,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很高的冶金技術,可以視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
看了兵馬俑,人們不禁要問:修築兵馬俑坑的用意何在?人們大致有四種說法:「守衛京城的宿衛軍」、「秦始皇東巡衛隊的象徵」、「送葬的俑群」、「為表彰軍功所樹立的紀念碑」。據秦陵考古發掘表明,秦始皇陵園的整體布局是模擬他生前的宮城圖。3座坑位於陵外城東東門大道北側,似是駐扎在京城外守衛京師的宿衛軍。
秦兵馬俑身上隱蔽處多有刻畫或戳印的文字,據一些專家研究,有些是陶匠的名字,有出自中央官制陶作坊的,也有出自地方陶作坊的。有些文字有待破解。秦兵馬俑採用的是分體製作,然後安裝和粘接,一般是粘接塑像成形後,再入室烘烤。原來的兵馬俑著有顏色,因年久剝蝕,現在看到的只是灰瓦色。
武士俑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從中可以看出秦兵來自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盡相同。陶馬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都富有感人的藝術魅力。過去不少人認為:中國古代的雕塑是南北朝隨佛教傳入形成的,秦兵馬俑的發現否定了這種觀點,有力證實秦代我國雕塑已成熟,並在我國雕塑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
從出土的兵器看,成分以銅為主,兼含錫、鉛等稀有金屬,硬度為HR106度,表面鍍鉻,反映了我國秦代冶金技術已達到相當高度,大大超過同時代的域外國家。
秦兵馬俑為研究秦代軍事、文化和經濟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它的發掘被譽為「二十世紀考古史上偉大的發現之一」。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秦始皇陵(包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清單。據了解,在中央和地方的支持下,計劃投資1.1億元進行秦俑博物館二期擴建工程
秦始皇兵馬俑挖掘始末
袁仲一:這個沒有鬍子,這個你看看,這個低頭的。
主持人:就這個,對,全坑就這個。
袁仲一:就惟一的一個沒鬍子的,這是全坑惟一一個沒有鬍子的。
主持人:是嗎,就在這個位置。
袁仲一:就它,就這個,那個低頭的這個。
主持人:這是什麼原因知道嗎?
袁仲一:這個東西就說不清了,有可能做的人把鬍子給忘了,有人說是女的,但顯然不是女的,因為秦朝的時候沒有女兵。它跟它是同一個人做的,就是咸陽敬(做的)。這旁邊這個有個小個,小個這個呢,這個人叫宮光,這個人做的。
解說:兵馬俑一號坑展廳中排列著形態各異的陶俑,數量多達6000多件,有些陶俑的身上刻有當初製造者的名字,目前發現參與兵馬俑製造的工匠至少有87名。而無論身上是否刻有工匠名,袁老都能准確無誤地說出它們的製造者是誰。
主持人:您看一個沒有刻過工匠名字的,您能判斷是誰做的,這個讓我特別吃驚,這是怎麼判斷出來的?
袁仲一:它一個人和一個人的做法不相同的。就跟我們現在看一些畫家一樣,某一張畫是哪一個大師做的,一看就看出來。陶俑也是這樣,摸長了以後就看出來了,這個俑是誰做的,那個俑是誰做的。
主持人:也就是練出了像鑒定書畫一樣的鑒定的本事。
袁仲一:咱就是摸常了吧,比較熟悉。我曾經發現一個宮丙,這個人做了45件。
主持人:這45件不見得都是刻過名字的?
袁老師:不見得都是刻過名字的,造型、風格相同,歸納起來是這樣的。
主持人:風格相同,這種判斷可以用語言描述嗎?
袁仲一:比如拿宮丙做的陶俑來說,身材一般比較魁梧,力氣也好像鐵塔一樣,頭發做得非常逼真,但是有點過於程式化,和其他人做的陶俑不一樣。有的人做的陶俑頭發波浪似的,有的好像糊了一把泥巴造出來以後,用手指扒拉一下子。他不行,他是用篳狀的工具,一絲一絲刮出來的,他的風格和其他人的風格有些不一樣。
主持人:我想您跟這么多兵馬俑看起來感情很深?
袁仲一:我對它非常熟悉,好像一閉上眼睛,就知道哪個陶俑在哪個位置,哪個陶俑在哪個位置,什麼樣的。
主持人:您跟他們之間是什麼樣的感情?
袁仲一:感覺非常親切。好像一個連長對他的士兵一樣,對它非常熟悉。我曾經做了一首打油詩:「20餘年痴迷間,與俑作伴情誼綿」,感覺非常親切。
解說:袁仲一第一次見到兵馬俑是在1974年,當年住在秦始皇陵附近的陝西農民,在打井的時候挖到了陶俑俑頭。42歲的袁仲一被任命為考古發掘隊的隊長,帶領幾名考古隊員繼續打井區域周圍的挖掘,越來越多的陶俑在泥土中被發現,袁仲一可以斷定這應該是一個古代的陪葬坑。但是他並沒有意識到,挖掘之初幾十天的工作僅僅是一個巨大考古發現的冰山一角。
袁仲一:我們考古隊發掘的時候,也沒有意識到這么重要,來的時候領導跟我們說,到了那裡,很快挖完了,寫個報告就完了。
主持人:當個普通的考古發現?
袁仲一:當個普通的考古發現。到了以後,誰知道這個兵馬俑坑這樣大,一號坑發現1萬4000多平方米。
主持人:找不到邊了。
袁仲一:發現里邊有陶俑陶馬6千件,這個東西,過去也發現了很多陪葬坑,陪葬坑一般比較小,規模這樣大,數量這樣多的,從來沒見過。
主持人:那時候您是不是就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
袁仲一:當時非常高興,非常興奮。後來我們又在附近發現了2號坑和3號坑,這3個兵馬俑坑裡發現陶俑陶馬大概8千件,浩浩盪盪像一個龐大的地下軍團一樣,一下子震驚了。
解說:在袁仲一和考古隊員面前的竟然是一支龐大的地下軍團。關於俑坑的存在,史書中沒有任何的記載,也沒有任何傳說透露過一絲線索,它們到底是誰的軍隊呢?關中平原是秦漢至唐代的帝王谷,在兵馬俑坑西邊的地平線上,可以看見一個巨大的土堆,那是秦帝國的創建者秦始皇的陵墓。如此壯觀的陪葬坑,會不會屬於始皇帝呢?考古人員從泥土中發現了大量的青銅兵器,在這只矛上刻有「寺工」字樣。史書記載,寺工正是秦始皇設立的、主管兵器生產的國家機構。在這只戈上,右邊的文字是:「五年相邦呂不韋造」。呂不韋是秦始皇的丞相,他的職責之一就是負責秦國的兵器生產。無可否認,這一列列如真人大小的兵馬俑,正是始皇帝的陪葬。令袁仲一驚訝的是,他發現在1974年之前,各個時代的人至少有30餘次都已經深入到兵馬俑坑,甚至看到了陶俑,但他們最終卻都與這個重大考古發現擦肩而過。
袁仲一:因為俑坑裡有很多墓葬,墓葬有現在墓,最早的墓是東漢時期的墓葬。我給你舉個例子。東漢有墓葬,2號坑的那個,夫婦倆的合葬墓,挖下去了,正好挖到一組陶馬,陶馬打碎了,打碎以後放到墓坑裡,因為兵馬俑坑是一個磚鋪地,把兩個棺材放到磚鋪地上了。你說看到沒有?還有一次,在2號坑裡西北角那個地方,有一個大坑,那個大坑很大,有好幾十平米,我們在清理淤泥過程里,發現有個銅錢,這個銅錢是民國初年的銅錢。也就是說,民國初年的時候,農民在那挖土,挖了幾十平方米,暴露了幾十個大陶俑,後來下雨,慢慢淤泥一點點把它蓋住了,你說多少人看到了。
解說:兩千年來兵馬俑不斷地向人們傳遞著它們存在的信息,並終於在20世紀七十年代走出了黑暗的幽宮。兵馬俑帶給世人的震驚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而觸摸著這一個個如真人大小的雕塑,袁仲一被一個帝王的氣派所震撼,始皇帝為什麼要用如此大規模的陶俑陪葬?而這個開創中國第一個帝國的皇帝,又是怎樣的人呢?
解說:袁仲一發現,兵馬俑出土的時候,很明顯它們曾經遭受過嚴重的破壞。1974年,展現在考古人員面前的,是一具具倒塌的身體。殘破的頭顱,斷裂的手臂,在這個巨大的俑坑中到處都是。是誰對這些陶俑有如此大的仇恨,將他們毀壞至此?《史記》中曾記載,項羽入關後曾大肆燒毀秦始皇陵中的宮殿建築。如果這一記載屬實,兵馬俑坑也極有可能被毀於項羽的軍隊。
然而兩千年後陶俑的修復工作卻是極為困難的,考古隊員每挖掘、修復一個兵馬俑,平均要花上一個月至幾個月的時間不等。至今因為碎片丟失,還有很多兵馬俑殘缺不全地站立在俑坑中。而且,這些埋於地下2千多年的珍貴文物,突然暴露在空氣中,極易發生變化,如何保護它們的原貌,成為了袁仲一和考古隊員面臨的最大問題。
袁仲一:陶俑身上一些顏色的殘跡,容易發生變化,因為顏色比較特殊,先打了一層生漆層,在生漆層上繪彩,這個生漆一直埋在地下2千多年了,本身就老化了,老化就和陶制本身是光的,形成了兩張皮。
主持人:掀開了,粘不住了。
袁仲一:就形成了兩張皮。你突然打開,暴露在空氣里,水分馬上消失,消失已經慢慢就翹起來了,翹起來以後就脫落了。
主持人:翹起來的過程多長時間?
袁仲一:翹起來的過程我們做了一些實驗,一般是五分鍾。五到六分鍾,這樣快。
主持人:那我們當時該怎麼辦?
袁仲一:要立即採取措施,剝出一小塊以後要立即進行加固。
主持人:我們用什麼辦法加固。
袁仲一:用黏合劑。已經形成兩張皮了,沒有親和力了先把它粘住,外邊再用化學溶劑把它固定。
主持人:這一切要在5分鍾內完成。
袁仲一:這一小塊,大片不行。
主持人:邊挖邊得加固。
袁仲一:要這樣的。另外還要這樣,挖出來的時候要保證一定的水分,如果保持一定的濕度,追求含量比較高的話,翹邊就慢。所以還要不斷地噴灑水。
解說:一號坑挖掘的時候,出土的是一尊尊青灰色的陶俑,它們的身上有時帶有一些紅色或者紫色的殘跡,為什麼會這樣?史書記載,秦陵工程即將收尾之際,陳勝吳廣揭竿起義,一直打到距離秦陵10公里處,數十萬人只好遵命放棄陵園工程,前往前方作戰。難道全部兵馬俑是一個未完成的工程,因為來不及全身繪彩就被匆匆埋入地下嗎?在之後二號坑的挖掘中,袁仲一和考古隊員有了一個意外發現,泥土中赫然掩埋著6件精美的彩陶俑。此時有人開始提出質疑,秦始皇兵馬俑出土的時候全部都是彩繪,只是後來因為保護不當,它們顏色盡失變成了現在看到的青灰色。
袁仲一:這個說法是不確切的。因為我是挖兵馬俑的。幾十年的。過去有這種宣傳報道,說挖兵馬俑挖出來是花花綠綠的,後來慢慢脫落,不是這樣的。應該確切的說法是這樣的,兵馬俑原來是繪彩的。
主持人:都是繪彩的?
袁仲一:原來全部是繪彩的,剛做的時候就繪彩了。挖掘以前已經脫落了,因為這個地方靠近驪山,山洪暴發以後,大水把坑灌滿了,我們在清理過程里發現,一個浸水線,水泡過的痕跡,水的深度1米2。
主持人:兵馬俑一半以上。
袁仲一:另外有的兵馬俑倒了,泡在水裡邊,大水泡當然顏色容易脫落了。這是一個。後來經過大火燒,尤其一號坑燒得非常嚴重。
解說:兵馬俑坑中的種種跡象表明,這里曾經遭遇過一場火劫。有人推測是項羽的部隊,也有人說是修陵園的工人因為仇恨放的火。
袁仲一:經過水一泡,大火燒,這樣顏色當然就脫落了,再保存不可能的。
主持人:實際上挖出來的時候就已經脫落了。
袁仲一:顏色的殘跡這樣說,相對來說,2號坑因為是局部被火燒,顏色保護相對來說較多一點,但也不是完全。大體來說保存的比一號坑好一點,因為一號坑顏色基本上全部脫落,2號坑我們目前發現6件陶俑身上顏色基本上,大部分保存了。
主持人:我們經過技術處理保留了下來嗎?
袁仲一:現在全部保留下來。
主持人:也就是說這個彩漆脫落,實際上並不是我們挖掘造成的。
袁仲一:不是這個問題。
解說:兵馬俑的挖掘工作進行得緩慢但很順利,至今在兵馬俑坑中還有很多陶俑沒有出土,完成這些挖掘至少還需要幾十年的時間。而見證全部兵馬俑出土面世的袁仲一先生,如今毫無疑問地成為了最熟悉兵馬俑的人,他也被尊為「秦俑之父」。(央視國際)
秦始皇兵馬俑大型國寶文物珍品展,展出了秦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劍、銅矛、銅弩等青銅兵器,令人稱奇的是這些兵器埋於地下2000多年,出土時竟然光亮如新沒有一點銹跡,這引起了眾多參觀者的驚嘆和好奇。據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陳列部的彭文介紹,經中國有色金屬研究院、地質科學院利用電子探針分析及激光分析,發現秦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劍的表面有一層緻密的鉻鹽氧化層,厚度10至15微米,此外,北京鋼鐵學院冶金史編寫組用電子探針和X光螢光分析秦俑坑出土的青銅鏃,發現其表面也有一層緻密的鉻鹽氧化層,其厚度為10微米。彭文說:「這說明秦俑坑的青銅兵器在製作過程中曾有意識地用鉻酸鹽和重鉻酸鹽處理過,使兵器表面生成一層淺灰色或深灰色的保護層來增加兵器的防腐抗銹能力,從而使兵器光亮如新,鋒利無比 鉻鹽氧化技術是一項先進的科學工藝,世界上鍍鉻的方法分電子鍍鉻和化學鍍鉻兩種。電子鍍鉻是隨著現代工業文明而產生的,德國1937年、美國1950年才先後在國際上申請了專利。而化學鍍鉻技術,卻是我國勞動人民在2000多年前創造的,這不能不說是冶金史上的奇跡。
B. 秦兵馬俑介紹
秦始皇兵馬俑是在1974年發現的,隨後在這里建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博物館,於1979年國慶節開放。
舉世罕見的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後,很快就轟動了中外,被認為是古代的奇跡,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秦兵馬俑以其巨大的規模,威武的場面,和高超的科學、藝術水平,使觀眾們驚嘆不已。古城西安由於有了秦兵馬俑博物館,很快就成了我國最重要的旅遊城市之一。國內外遊人紛紛慕名而來。來我國訪問的外國元首和其他貴賓,多數都要把參觀兵馬俑列入日程。
兵馬俑坑在秦始皇陵東側約1公里半,先後發一、二、三號三個坑。一號坑是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的,後經鑽探先後發現二、三號坑。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寬612米總面積達14260平方米。在這個坑內埋有約6000個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個。在地下發現形體這么大,數量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實在是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
走進博物館的大廳,只見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齊地排列著上千個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銅色,高1.8至1.97米,一個個威武雄壯,真是氣象森嚴,令人望而生畏。還有如真馬大小的陶馬32匹。陶馬4匹一組,拖著木質戰車。
兵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東的橫隊,每列有武士俑70個,共210個,似為軍陣的前鋒。後面緊接著是步兵與戰車是的38路縱隊,每路長約180米,似為軍陣主體。左右兩側各有一列分雖為面南和面北的橫隊,每隊約有武士俑180個,似是軍陣的兩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為軍陣的後衛。武士俑朋的身穿戰袍,有的身披鎧甲,手裡拿的青銅兵器,都是實物。組織嚴密,隊伍整肅。幾十匹戰馬昂首嘶鳴,攢蹄欲行。整個軍處於整裝待發之勢。
威武雄壯的軍陣,再現了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而展現出的軍功和軍威。
這批兵馬俑的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作,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俑裝束、神態都不一樣。光是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更是神態各異。從它們的裝束、表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這里有長了鬍子的久經沙場的老兵,也有初上戰場的青年。身高達1.96米的將軍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種堅毅威武的神情。那個武士俑,頭微微抬起,兩眼直視前方,顯得意氣昂揚而又帶有幾分稚氣。那個身披杴甲,右手執長予,左手按車的武士,姿勢動作顯示出他是保衛的車士俑。
總之,陶俑具有鮮明的個性的強烈的時代特徵。這批兵馬俑是雕塑藝術的寶庫,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
兵馬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矛、戟、彎刀以及大量的弩機、箭頭等。據化驗數據表明,這些銅錫合金兵器經過鉻化處理,雖然埋在埋土裡兩千多年,依然刃鋒銳利,閃閃發光,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很高的冶金技術,可以視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
在1991年以前,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的是一號坑。1991年9月,三號坑正式開放。三號坑面積只有一號坑的二十七分之一。但從這個坑出土的戰車、武士和其他物品分析,這個坑可能是作為一、二號坑的統帥部。
1974年3月,陝西臨潼縣晏寨鄉西揚村村民在秦始皇陵東1.5公里處打井時,意外地發現了許多碎陶人,經考古工作者探測,這是一個長方形的秦代兵馬俑坑。1976年通過鑽探,在此坑的北側20和25米處分別又發現了兩處兵馬俑坑。按照它們發現的時間把它們分別定名為兵馬俑一、二、三號坑。三個坑的總面積為22,780平方米。
一號坑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寬62米,深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為坑道式土木建築結構,東西兩端各有斜坡門道5個,坑道內有10道2.5米寬的夯土隔牆,隔牆上架著粗大的橫梁,再鋪蘆席、細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磚墁鋪。一號坑兵馬俑按實戰軍陣排列。俑坑的東端是一個長廊,站著三排面向東的戰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弩,他們是一號坑軍陣的前鋒部隊。長廊南邊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邊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頭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後衛。他們手執弓弩等遠射兵器,擔任整個軍陣的警戒任務。在10道隔牆隔開的11個過洞里排列著38路面向東的縱隊,每路中間都排列有駟馬戰車。陶俑全部身披鎧甲,手執長兵器。他們是一號坑的主力部隊。一號坑共有27個探方,根據每個探方里兵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發掘後可出土兵馬俑6000餘件,其中以步兵居多。
一號坑東端以北20米是二號坑,它是由4個單元內的4個不同兵種構成的一個曲尺形軍陣,面積6000平方米,估計可出土陶俑1000多件,兵馬和鞍馬近500多匹。第一單元即俑坑東邊突出的大斗子部分,是由334件弩兵俑組成的小方陣。第二單元即俑坑的南半部,包括一至八過洞,是由64乘駟馬戰車組成的方陣,每乘戰車有軍士俑三件。第三單元即俑坑的中部,包括九至十一過洞,是由19乘戰車和100餘件隨車徒手兵俑組成的方陣。第四單元即俑坑的北半部,包括12至14過洞,是由戰車6乘,鞍馬和騎兵俑各124件組成的騎兵陣。四個單元有機聯系構成一個大陣,又可以分開構成四個獨立的小陣,能功能守,自我保護力強,反應快速。二號坑的四個單元中就有三個布有車兵,戰車佔到整個軍陣面積的半數以上,證明在秦代車兵仍為作戰的主要力量。木質戰車因為年久已朽,但車轅、輪等卻在泥土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跡,車上的銅質構件尚存在。
三號坑在二號坑以西、一號坑以北25米的地方,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為520平方米,僅有4馬1車和68個陶俑。它的東邊是一條長11.2米,寬3.7米的斜坡門道,與門道相對應的為一車馬房,車馬房兩側各有一東西向廂房,即南廂房與北廂房。共出土陶俑64件。這些陶俑的編組排列與一、二號坑不同。一、二號坑內的陶俑都是按作戰隊形排列。三號坑內武士俑所持兵器也與一、二號坑內武士俑不同。後者配備的有長射程的弓弩,近距離格鬥的矛、戈、鉞、劍等,而三號坑內只發現了一種無刃兵器銅殳。銅殳在秦代是一種專門用於儀仗的兵器,在北廂房內還發現有殘鹿角一件、動物朽骨一堆。可能是專供戰前占卜或禱戰活動的場所。通觀三號坑整個布局,它可能是整個地下軍陣的指揮部-軍幕。
在我國,陶俑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但那時製作的陶俑體形較小,火候低,製作粗率。而秦兵馬俑不僅形體高大,而且製作精細,造型准確,工藝水平極高。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發掘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按照發現的順序,被編為一號和二號銅車馬。當時皆被埋在7米深的坑裡,外面用一個木槨裝著。出土時,因木槨腐朽,土層塌陷,兩輛銅車馬都殘破嚴重,其中二號銅車馬已碎成1,555片,經過考古工作者和各方面專家兩年半細心艱苦的修復,二號銅車馬於1983年10月1日正式對外展出,一號銅車馬也於1988年正式展出。
這兩乘車都是四馬單轅,呈前後縱向排列,前面的一號車應為古代的「高車」。二號車叫「安車」,分為前御室和後乘室。兩室之間隔以車牆。趕車的人坐在前御室,主人坐在後乘室。乘室前面及左右兩側有三個車窗,後面留門,門窗都可以靈活啟閉,窗上的小孔可以調節空氣,從中外望。車上有橢圓形傘狀車蓋。此車通體施以白色為底色的彩繪,二號車配有1,500餘件金銀構件和飾物,顯得華麗富貴。它可能是供秦始皇靈魂出遊時乘坐的。一號車上配備有弓弩、箭頭、盾牌,駕車者帶有官帽,這說明此車是用來保護後面二號車的安全的。
銅車馬是我國時代最早,駕具最全,級別最高,製作最精的青銅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發現的最大青銅器。它的出土,為考證秦代冶金技術、車輛結構、工藝造型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一號兵馬俑坑T2方二過洞出土,通高1.97米,位於戰車後(車為木質,已朽)。在車跡右側伴出有鼓的遺跡一處,可知是掌握金鼓指揮軍隊的高級將領。此俑身穿雙重長衣,外披彩色魚鱗甲,雙肩有短小的披膊(即護肩甲),脛部縛護腿,足穿方口齊頭翹尖履,頭戴鶡冠。雙手交垂於腹前作拄劍狀,其附近伴出青銅長劍1柄。身體強壯,長方面龐,兩頰各有一撮濃,面容嚴肅,氣質威武。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一號兵馬俑坑T20方十過洞出土,為指揮車上的高級將領。身穿彩色魚鱗甲,頭戴鶡冠,雙手交於腹前作拄劍狀。身體魁梧,五官粗獷,神態武勇。造型准確,比例合宜。尤其面部的塑造更為精彩,富有肖像性的特徵。
將軍俑(二號俑坑出土)
二號兵馬俑坑T9試掘方出土,位於長方形車陣的左後角,是此車陣的高級將領。通高1.96米,身穿雙重長衣,外披魚鱗甲,下穿長褲,足穿翹尖履,頭戴鶡冠。雙臂自然下垂,右手半握拳,持物不明。長形臉,一把長須,神態雍容儒雅,好像手握雄兵百萬,成敗胸有成竹。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一號兵馬俑坑T1方三過洞車後,是指揮車上的高級將領。通高1.91米。此俑沒穿鎧甲,上身穿交領右 衽雙重長衣,腰際束帶。下身穿長褲,足登方口齊頭翹尖履。頭戴鶡冠,冠上有帶系結頷下,帶尾呈八字形垂於胸前。上身微向前傾,左手作拄劍狀,右手持物不明。身體粗壯結實,大頭寬面,容顏憨厚,性格純朴,似出身於行伍的一位高級軍吏。
鎧甲武士俑(一號俑坑出土)
這3件武士俑的裝束基本相同,都身穿交領右衽長衣,外披鎧甲,下身穿短褲,腿紮裹腿,頭綰圓形發髻。有的穿短靴,有的穿方口齊頭翹尖履。雙臂自然下垂,右手作提弓弩狀。此類圓髻鎧甲俑,一號兵馬俑坑內目前共出土155件,其中有84件是跟隨戰車的隸屬步兵俑,其餘71件是獨立步兵俑。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的步兵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俑的發髻部位於頭頂的右側,反映了秦人尚有的習俗。交領右衽長衣屬於漢服,而短靴和腰際束的革帶屬於胡衣,顯示了秦朝時民族文化的融合已深入到人民的生活。左面第一個武士俑身上有一刻文「尚」字,為陶工名,是此件陶俑的製作者。
鎧甲武士俑(局部 三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三號俑坑南區的甬道內,是擔任警衛任務的衛兵,秦國稱為短兵。俑身穿鎧甲,腦後綰六股寬辮形的扁髻。右臂前曲,右手作持長兵狀,威然挺立,神態英武。身體的塑造手法比較簡潔,無過多的虛飾。面部的雕刻細膩,風格明快。眉毛經過藝術誇張,塑得稜角分明,遠看使面目的輪廓更加清晰。面部施粉紅色,眼睛繪白睛黑珠,炯炯有神。此俑是三號俑坑中比較成功的佳作。
鎧甲武士俑(一號俑坑出土)
這些武士俑都是一號兵馬俑軍陣的步兵俑,以其裝束的不同可分為兩類:圖1、圖4是介幘鎧甲武士俑,圖2、圖3、圖6是扁髻鎧甲武士俑。介幘鎧甲俑身穿交領右衽長衣,外披鎧甲,雙肩有披膊。下穿短褲,脛縛護腿,足穿方口齊頭履。頭綰圓形發髻,上罩尖頂的圓形軟布帽(古名介幘)。左手作握劍狀,有手作提弓弩狀。圖5的背甲上有兩個陶環,環上原系結著箭箙,箙內有箭百支。介幘鎧甲俑是重裝步兵俑,一號兵馬俑坑內已出土403件,其中獨立步兵俑88件,隸屬於戰車的步兵俑315件。介幘鎧甲俑不戴頭盔,作戰英勇,是秦國步兵的重要組成部分。
扁髻鎧甲俑的裝束與介幘鎧甲俑的主要區別,是在腦後綰六股寬辮形扁髻。有的紮裹腿,有的縛護腿;有的穿靴,有的穿履。有的握弓弩,有的持矛、戈等長兵。圖6的手勢比較特殊,左手半握拳,手腕扭轉拳心向左下方,持物不明。一號俑坑內現已出土扁髻鎧甲俑51件,其中獨立步兵俑22件,隸屬於戰車的步兵俑29件。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戰袍武士俑(一號俑坑出土)
這兩件武士俑為輕裝步兵俑。身穿交領右衽長衣,腰束革帶;下穿短褲,腿扎行滕;足登履;頭綰圓形髻。左手作按劍狀,右手作提弓狀。俑的附近伴出有成束的銅鏃及銅弩機。圖7的武士俑身材修長,長方面龐,五官粗獷,是關中秦人的典型形象。圖8的武士俑,高顴骨,絡腮大胡,似來自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士兵形象。一號俑坑內現己出土戰袍武士俑400件,多為軍陣的前鋒。
騎兵俑(二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二號俑坑T12試掘方內,馬身長約2米,通首高1.72米。馬背上雕有鞍韉,頭上戴有絡頭、銜、韁。騎兵俑身高1.80米,立於馬前,一手牽拉馬韁,一手作提弓狀。騎兵俑的鎧甲比步兵和車兵的甲衣短,長度僅及腰際,雙肩無護肩甲,這樣便於騎馬和操持弓弩。上衣為窄袖口,雙襟交掩於胸前,長度及膝,這樣抬腿上馬比較方便。下身穿長褲,足登短靴,頭戴圓形小帽,帽上有帶扣結頷下。騎兵俑的服飾是秦人服飾與古之「胡服」交融歷史中最典型的例證之一。
鞍馬(二號俑坑出土)
二號兵馬俑坑T12試掘方出土。馬身長約2米,通首高1.72米。剪鬃辮尾,兩耳前聳,張口作嘶鳴狀,馬背上雕著兩端略微隆起中部下凹的鞍墊。鞍的質地似為皮革,鞍面為紅色,上面綴有八排粉紅色的鞍釘。鞍下襯著綠色的韉,鞍的兩側及前後兩端綴有葉形及條帶形的綵帶作為裝飾,鞍上有條類似皮質的扣帶盤繞馬腹,把鞍緊緊固著於馬背上。鞍後有秋攀於馬臀,以防鞍向前滑動。過去認為中國馬鞍的出現始於漢。秦俑坑騎兵馬的出土證明秦王朝時已有了低橋鞍,只是還沒有馬鐙。馬鐙始於西晉時代,到隋唐時代帶馬鐙的高橋鞍出現,騎兵馬具的發展才進入成熟階段。
鞍馬(二號俑坑出土)
鞍馬頭部 鞍馬局部
牽馬俑頭像(二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二號俑坑北半部T12試掘方。容顏端莊,一雙大眼繪著白睛黑眼珠,灼灼有神。面部輪廓清晰,肌肉起伏的變化合乎解剖原理,是件優秀的藝術佳作,身上殘存的彩色較多,朱紅色的衣領和聯甲帶,面部施色兩層,下層為紅色,上層為粉紅色
御手俑(局部 一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一號俑坑東端T10方七過洞的一乘戰車旁。通高1.88米。身穿鎧甲,雙肩無披膊,戴長冠,冠上有帶系結頷下。雙臂向前半舉,雙手作控轡狀。身微前傾,目光下視,神情專注地控馭著車馬,是個忠於職守的御手。兵馬俑坑出土的御手俑頭上都戴冠,其地位高於一般士卒。
御手俑(二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二號兵馬俑坑T1試掘方戰車後。通高1.89米。身穿長襦,外披鎧甲,脛縛護腿,足穿履,頭縮圓形發髻。戴長冠,冠上有帶系結頷下,帶尾垂於胸前。甲衣比較特殊,雙臂的護甲(古名披膊)長及手腕,手上並罩有護手甲,頸部亦圍有護甲(古名盆領)。這種甲衣為迄今為止考古發掘所僅見。古代戰車上的御手站在車上控馭車馬,目標大容易受到敵人箭鏃的傷害。御手一旦受傷則車易失控,造成軍隊混亂而致敗,所以特別注重對御手的防護。
車右俑(二號俑坑出土)(圖1)
二號俑坑南側T1試掘方一過洞出土。高1.82米。同出的還有御手俑和車左俑。三件俑在車上作橫一字形排列,中間為御手,兩側的甲士古名之為車左和車右。此俑居於車的右側,故名車右俑。身穿長衣,外披鎧甲,脛縛護腿,足穿履。綰圓形發髻。左足向左前方跨半步作丁步站立姿勢,右臂前曲作持戈、矛等兵器狀。左臂下垂,衣袖綰於肘部,曲掌掌心向下作按車狀。頭微向左側轉作凝神聽令狀。只要一聲令下,即可騰躍登車,馳騁疆場。
車左俑(二號俑坑出土)(圖2)
二號俑坑南側T1試掘方出土。高1.82米。位於戰車的左側,一手作按車狀,一手作持長柄兵器狀。古代戰車上三名甲士的職責:御手負責駕馭車馬,車左和車右分別負責與車兩側的敵人格鬥,所謂「左攻於左」、「右攻於右」。古代的車戰,是雙方的戰車相向沖擊錯轂交戰,車左和車右的分工是與這種戰法相適應的。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圖2)
出土於一號俑坑一乘指揮車後,高1.93米。身穿內外兩重長衣,外披魚鱗甲,前胸甲的下擺呈尖角形,背甲的下擺平齊,長及腰際,雙肩無披膊(肩甲)。頭戴鶡冠,足穿履。雙臂自然下垂,右手縮於袖管內,左手半握拳,持物不明。五官清秀,一把長須,顯得足智多謀。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圖3)
出土於一號俑坑東端T19方九過洞的指揮車旁,車跡的附近伴出銅甬鍾1件。鍾是指揮軍隊的號令之一,所謂擊鼓進軍,鳴金收兵。俑高1.95米,身穿交領右衽內外兩重長衣,腰束革帶,腿縛護腿,頭戴鶡冠,沒穿鎧甲,是輕裝的將軍俑。左手作拄劍狀,右手半握拳,持物不明。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一號俑坑東端T10方五過洞的一乘指揮車旁,車跡的附近伴出鼓的遺跡。鼓為將領用以指揮軍隊的號令之一,所謂「鼓之則進,重鼓則擊」,俑通高1.96米,身穿兩重長衣,外披魚鱗甲,雙肩無披膊。甲的周邊彩繪的花紋已脫落。頭發攏於腦後綰成扁髻,戴鶡冠。雙臂自然下垂,右手拇指與食指、中指相捏縮於袖管內,左手半握拳,持物不明。下巴有長須,面帶笑容,顯得性格開朗。衣角上有「宮臧」二字印文,為陶工名,是此俑的製作者。
將軍俑(一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一號俑坑中部一指揮車旁,通高1.97米。身穿彩色魚鱗甲,甲上的花紋已脫落僅在泥土上留有殘跡。戴鶡冠,冠上有帶系結頷下,帶尾飄於胸前。雙手交於腹前作拄劍狀。絡腮胡,容顏開朗,性格豁達。
將軍俑(二號俑坑出土)
出土於二號偏坑東北角的T4試掘方內,通高1.95米。身穿雙重長衣,外披魚鱗甲,雙肩有短小的披膊,戴鶡冠。雙手交垂於腹前作拄劍狀,二號俑坑的督兵方陣由跪射俑和立射俑組成。此將軍俑位於弩兵方陣的左後角,當為弩兵的指揮官。
C. 第一張彩色相片是什麼時侯
http://photo.cl2000.com/ziliaoguan/wen009.shtml
世界攝影首事年表
史前攝影(1825—1839)
1825 ○N·J·尼埃普斯用陽光攝影法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牽馬少年》,畫面翻拍十七世紀的一幅荷蘭版畫。
1826 ○世界上第一幅實景照片《窗外景色》問世,是法國J·N·尼埃普斯用暗箱拍攝成功的,曝光時間長達
8小時。
○W·H·塔爾波特拍攝了「窗口」。留有指印的紙基負片,大小是25mm2, 現存最早的負片。
1837 ○法國L·達蓋爾在攝影室內用自然光拍攝了《畫室》。這幅照片是存世最早的「達蓋爾銀版法」照片,也是世界上第一幅靜物照片。
1838 ○L·達蓋爾拍攝了《花園街》一片,是攝影史中第一幅城市風俗攝影作品。
早期攝影(1840—1889)
1839 ○法國學術院舉行的科學院和美術院聯席會議宣布是年八月十九日是世界攝影術誕生日。
○《達蓋爾攝影手冊》於八月二十日開始發行,是世界上最早介紹攝影術的書籍。
○A·昂克諾恩攝制的《救世主的雕刻頭像疊印在株樹葉上》,是世界上第一幅疊印照片。
○10月16日薩克斯頓的《費城風光》一片為美國現存最早一幅銀版法照片。
○世界攝影史上第一件攝影文史材料,是法國天文學家、國會議員F·阿拉哥為達蓋爾代為申請專利的報告書《關於達蓋爾式攝影法的報告》。
○W·H·塔爾波特,在實驗中將實物置於塗有硝酸銀或鹽化銀的紙上,使之曝光,並以安摩尼亞或碘化鉀定影製作成畫面有該實物影象的「照片」。這些照片應是攝影史中最早的「無底照片」或曰「物影照片」。
○出現首批建築攝影照片。如W· H· 塔爾波特的《拉科克修道院》,P· G· J· 洛特賓耶雷的《雅典的衛城入口》等作品。
○R·科尼利厄的《自畫像》為現存的最早人像攝影作品。(也有材料說是A·沃爾科德於1840年用達蓋爾法於年底拍攝J·約翰遜的《側面像》為最早人像攝影作品)。
○「攝影」(photography)、「負片」(Negative)、「正片」(positive)出自J·赫謝爾爵士的建議,也有說早在1937年H?弗洛朗斯就用photographie一詞。
〇W· H·塔爾波特成功拍攝了顯微鏡下的物體。
1840 ○攝影史上現存最早的一幅人體攝影,是佚名拍攝的《裸女》。
○H·巴亞爾拍攝的《溺水者自拍像》是世界上第一幅「有感而發」的攝影作品。同時攝影史家認為:它還是攝影藝術中「荒誕攝影」這一品種第一幅「萌發」性作品和首幅自拍照片。
○世界上第一幅天文攝影是美國化學家J·W·德雷珀拍攝的月蝕照片。
○三月,A·沃爾科德和J·約翰遜合作,在美國紐約開設了世界上第一家人像攝影室。
○世界上第一部以照片印製作插圖的書籍是《達蓋爾式攝影法——巴黎及其近郊風光》一書。
○3月23日,比亞德和高達德開設了歐洲最早一家營業照相館。
○J·N·尼埃普斯之子伊西多撰寫出版了一本題為《完全不正確達蓋爾式攝影法的命名是怎樣造成的》的書是第一本攝影史書籍。
1842 ○攝影史上第一幅新聞照片是比歐烏和K·F·斯特爾茨納兩人拍攝的《大火後的漢堡》。
○法國光學家勒雷布克運用銀版照相法首次拍攝太陽影象;美國德雷佩爾首次以照片記錄了太陽光譜。
○世界上第一幅特寫照片是P·基羅拍攝的《熱那亞寺前的塑像》。
○現存最早彩色照片是Y·貝亞爾手工著色製成的《風景》,為卡羅式攝影法。
1843 ○W·H·塔爾波特創立了世界首家照片印曬車間。
○R·亞丹森開設了蘇格蘭第一家人像攝影室。
1844 ○W·H·塔爾波特從是年開始至1846年這段時間出版的《自然的畫筆》是世界上第一本用真正的照片作插圖的書籍,該書分六個分冊,3年出齊。
○有文字可考,首位在中國用銀版法拍攝的是法國海關總檢察官J·埃及爾,同時來華的還有他的同胞傳教士G·南格祿,也寫有照相器具。當時埃及爾任法國貿易談判代表,來華進行中法貿易協定的談判。據記載他拍攝了該協定的簽字儀式,中國外交第一人耆英的小照及廣東奧門的一些風景照。
1845 ○佚名拍攝的《青蛙血球》,是世界上第一幅顯微攝影,開醫學攝影先河。
○H·巴亞爾攝制的《H·巴亞爾在他的花園》,是目前見到的最早的負像照片。
1846 ○銀版法照相首幅紀錄行軍的作品,拍的是在墨西哥戰爭中,一位美國准將率部通過薩爾蒂約城時的情景。
1847 ○T·庫蒂爾拍攝的舞台照片《古羅馬的沒落》,是目前僅見的最早的成熟舞台攝影作品。
○倫敦出現「卡羅攝影俱樂部」的群眾性攝影團體。
1848 ○「拉斐爾前派」小組成立。該小組中堅者為J·M·卡梅隆。後於1853年解散。
1849 ○現存最早的「立體照片」是D·普魯斯特拍攝的照片。
1850 ○紐約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專登銀版法照片和光線畫的定期攝影雜志。而英國最早的攝影雜志《英國攝影》,則遲至1853年3月創刊。
○世界首幅多次曝光攝影作品是J·奇斯拍攝的《愛丁堡城》。
○世界上第一本紀實攝影畫冊,是本年出版的法國攝影家M·杜坎編印反映近東地區歷史遺址的豪華本畫冊。
1851 ○W·H·F·塔爾波特在暗室里用高強度電火花作曝光控制,快門打開不動拍攝了一幅旋轉著的車輪的照片。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幅高速攝影照片。
○英國在倫敦舉辦國際工業成果展覽會上展出一幅O·G ·雷蘭德拍攝的達蓋爾式攝影作品。
1852 ○世界首次大型影展在倫敦揭幕。
○歐洲瑞士科學家第一次在犯罪偵察中引入攝影術。
○英國攝影家R·貝亞德發明了拼接合成法的暗房工藝,為以後「集錦照片」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1853 ○旅遊攝影發端之作是P·D·巴比特拍攝的《尼加拉瀑布》。
○1月20日「倫敦攝影學會」成立,會長是C·伊斯特萊克。它是攝影史中最早使用「學會」或「協會」這種詞的攝影組織。它的前身是1847年成立 的由卡羅式攝影法愛好者組成的攝影俱樂部。3月,該會創辦了世界最早的攝影雜志《英國攝影》。
1854 ○倫敦攝影學會舉辦了第1屆影展,展出作品1500幅。
○巴黎出現將不動產的照片貼在廣告上以招徠顧客,為廣告攝影之雛形。
○法國攝影學會成立,會長為E·杜利歐。
○5月26日威廉和F·蘭根海姆,用銀版攝影術拍攝了日蝕系列照片,為最早的科學攝影。
1855 ○攝影史上最早的戰地攝影是本年4月由R?芬頓和助手M?斯帕林拍攝克里米亞戰爭的之行,時間長達三個月,獲底片360(一說為312)張。歸來後,於十月在倫敦舉辦了自己的影展,該影是世界首屆新聞攝影展覽,展出照片312幅。10月27日《倫敦新聞畫報》評述說「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同時又作為事實的紀錄和再現手段的卓越成就」讓人驚嘆。
○在攝影室里拍情節性的作品,首推O·G·雷蘭德創作的《玩耍》。
○「修描照片」首創者是H·斯芬格爾,它最先出現在巴黎的工業展覽會上。
○德國發明家W?鮑爾藉助潛艇舷窗拍攝水下景物,雖沒有成功,但卻是攝影史上首例水下攝影(也有材料說, 攝影史上首例水下攝影室英人W·湯遜,時間在1856年)。
○O·G·雷蘭德首幅「集錦照片」參加展出,因此翌年被吸收為倫敦攝影學會會員。
1856 ○世界上第一幅海洋風景照片是G·L·格雷拍攝的《海景》。
○被攝影史家認定為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是A·芒特攝制的《馬內和B·莫里索》。
○英國倫敦大學增設了攝影技術科目,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家設立攝影教育的學校。
○ 法國風光攝影家G·勒格雷在倫敦展出自已疊印而成的照片,公開了自己的「疊印技術」。
1857 ○攝影史上繪畫主義經典作品《兩種生活方式》(O·G·雷蘭德)在曼徹斯特藝術珍品展覽中展出。
○荷蘭科學家P·F·米德武爾特至長崎傳授攝影,日本從此開始攝影活動。
1858 ○第一幅用L·達蓋爾銀版法成功拍攝動態的攝影作品是一幅佚名拍攝的《法軍從義大利凱旋而歸》。
○法國巴黎著名人像攝影家納達爾是一位勇於開拓的攝影家,他乘氣球攝影,成為高空攝影第一人。其作品則是首次高空攝影作品(時間有作1856年)。
○斯凱夫於第一個成功拍攝了炮彈彈道軌線照片。
1859 ○納達爾首次成功用苯電池碳素燈拍攝了《巴黎地下墓地》。
○攝影史上首次大量人體攝影作品參展的展覽會是巴黎萬國博覽會。會中展出148位攝影家的一千餘幅人體攝影作品。
○出現最初的街頭動態照片。
1861 ○世界第一幅加色法彩色照片是J·C·馬克斯韋爾攝制《格子圖案的緞帶》。
○世界首幅世界性高山攝影作品是7月由巴遜兄弟拍攝、高度為15780英尺的《阿爾卑斯山的最高峰蒙布蘭峰與冰河》。
1862 ○商業攝影之父、名片攝影發明人A·A·E·迪斯德里的《攝影藝術》一書出版。
○A·布朗開始翻拍博物館的會畫作品,成為藝術品翻拍復制第一人。
○街頭攝影家G·湯姆遜開始街頭拍攝,成為最早實錄生活的攝影家。
○11月日人上野彥馬在長崎中島河畔開設日本最早照相館。
1863 ○波斯頓攝影家W?芒勒通過多次曝光或者是迭放工藝,首次製作所謂「靈魂」照片。
1865 ○D·C·華盛頓拍攝的四幅一組的《暗殺林肯總統的罪犯被處絞刑》是攝影史中第一組系列新聞攝影照片。
○佚名成功地拍攝出人類第一幅月球照片。
○4月29日美國第一次用照片作招貼畫,懸賞輯拿暗殺林肯的兇犯。
1866 ○年僅10歲J·H·拉蒂格拍攝的《喬斯烏在他的輪胎艇里》被收入專著,因而成為世界最年幼的攝影家。1911年15歲創作的《巴黎勞涅林蔭大道上》是享譽攝影史的名作。
1867 ○J·M·卡梅隆開始拍攝特寫人像,開拓出新的攝影藝術感受。
1868 ○H·P·羅賓森名著《攝影的藝術效果》一書在英國出版。奠定了攝影繪畫主義的理論基礎(出版時間亦有作1869年)。
1869 ○世界上第一幅用減色法獲得的彩色照片是L·D·奧倫的攝制的《葉子》。
○H·P·魯賓遜出版一本發行量最大,影響最廣的談論攝影藝術和攝影創作的 專著——《攝影的藝術效果》。
○C·科羅斯出版《彩色攝影一般問題的處理》一書,是攝影史上第一本關於彩色攝影的專著。
1871 ○英國R·L·馬杜克斯公布溴化銀明膠干版法,使攝影與制感光材料分家, 揭開了近代攝影序幕。
1873 ○美國《紐約圖畫》首次採用照相銅版法印出拍攝曼哈頓斯垣威議政廳的照片。
1877 ○E·麥布里奇年內成功地拍攝了動體連續攝影作品《運動中的馬》(拍攝時間也有作1879年)。
○第一家電燈照明攝影室在倫敦里陳特街開業,燈光照度6000燭光,曝光時間為3-10秒。
1879 ○攝影史中的印象派作品最早的是邱恩拍攝的《H·欽白尼斯》。
1880 ○最早用照相銅版法在報紙上印製新聞照片的報紙是3月4日出版的《紐約每日畫報》(也有說是《紐約每日先驅報》),它就是霍頓的《棚戶區》(也有說是1904年5月7日的(每日鏡報)是首先刊登新聞攝影作品的)。
1882 ○法國攝影家E·J·馬雷用一張感光板成功拍攝了連續動作的照片。
○法國「巴黎攝影俱樂部」成立。
近代攝影(1890—1917)
1886 ○攝影家帕諾夫創作的《巡迴展覽畫派美術家們》是攝影史中最早的一幅團體照佳作。
○攝影史中第一次人物專訪照片是P·納達爾拍攝的《納達爾采訪百歲化學家·謝夫羅爾》組照。
○P·H·愛默生發表題為《攝影,一門富於畫意的藝術》的講話,他肯定攝影是一門獨立的藝術,認為其它一切平面的視覺藝術在表現景物透視的准確性而言,都不及攝影,他指責H·P·魯賓森的言論是「藝術謬論的典型」。
○攝影史中第一本攝影藝術作品畫冊《諾福克開闊地生活和風景》(作者是P·H·埃默森)出版。
1887 ○攝影史上第一幅用閃光燈照明的攝影作品是J·A·里斯拍攝的《宣讀誓言》;也有材料說,第一個使用鎂光拍攝成功的是法國納達(一說為德國J·蓋迪克等人)。
○E·J·邁布里奇專集《動物的運動,根據電氣攝影進行的有關動物運動的連續形態的研究》出版,本書是最早收有人體照片的書籍。
1889 ○P·H·愛默生名著《自然主義攝影》年內在英國正式出版。
○《英國攝影雜志》首次使用「Document」(可譯作寫實或文獻性)一詞。
○巴黎博覽會發行了世界上第一張攝影明信片,畫面是艾菲爾鐵塔。
○日本成立日本寫真學會。
○寫實攝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最早出現於是年《英國攝影雜志》。
1890 ○世界第一個攝影畫刊《美國畫報》在美創刊(亦有作1892年創刊)。
○美國開始用照片代替繪畫作廣告。
○H·P·羅賓森舉辦了首屆印象派攝影展覽(一作1893年)。
○G·德比遜參加展覽的首幅印象派照片是《蔥田》。
○倫敦木刻家P·馬丁將照相機偽裝成提箱,偷拍街景,成為偷拍這一拍攝方法的開創者。
○7月,東京《每日新聞》首次試用照相銅版術製作照片。
1891 ○A·斯蒂格里茨出版專著《攝影創作的藝術原理》一書。
○P·H·愛默生《自然主義攝影的滅亡》一書出版,完全改變了自己原來的攝影藝術觀點。
1892 ○「倫敦攝影學會」解體。其中年青攝影家另立門戶,組成「連環會」,翌年,在倫敦舉辦國際畫意影展「連環會攝影沙龍」展出作品300幅,題材廣泛。推動了畫意攝影的進一步發展。
○美國第一家新聞攝影畫刊《美國畫刊》發行。
1893 ○攝影史上第一個使用4×5cm小型照相機到現場拍攝景點的攝影家是A·斯蒂格里茨,作品題為《終點》。
○法國舉辦第一屆印象派攝影作品展。
○巴黎攝影俱樂部舉辦首屆攝影藝術展覽,強調「以卓越的技術呈現真正藝術特性」。
○英國「連環會」舉辦首屆名為「攝影沙龍」的影展。
○德國漢堡藝術博物館畫廊首次舉辦《國際業余攝影展》。
○「連環會」舉辦首屆攝影作品展,以後每年一次,直至1909年。
○德國一位藝術史家A?利希瓦克發起了該國的畫意攝影運動,組織了德國「第一屆國際業余攝影展覽」展出六千幅作品。
1894 ○倫敦攝影學會更名為「皇家攝影學會」。
○俄國建立「俄國攝影協會」。
○巴黎攝影俱樂部成立,並舉辦第一屆「法國沙龍」展覽。宣稱該展覽是「標準的攝影藝術的園地」。
1895 ○《攝影年鑒》首次出現於英國和德國(有材料說是1897年)。
○首次使用水下閃光燈拍攝游魚。
1896 ○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X射線,並成功地拍攝出首幅X光 照片——他夫人一隻帶戒子的手。
○美國首家「攝影沙龍」成立。
○美國國家藝術館以300美元購入50幅攝影作品館藏,開館藏攝影作品之先鋒(一說於1940年美國現代藝術館建立攝影部和攝影展廳成為收藏攝影作品第一家)。
○美國「攝影愛好者協會」與「紐約攝影俱樂部」合並組成「攝影俱樂部」,並出版《攝影簡訊》。
1898 ○美國G·格蘭瑟姆組建了世界首家圖片社,向報介出售新聞照片。
1900 ○英國倫敦舉辦「美國畫意攝影新學派」作品展。
1902 ○在A·斯蒂格里茨倡導下,在美國成立了決心與奉文藝復興畫風為圭臬的「高藝術」攝影分道揚鑣的攝影組織——「攝影分離小組」(又有譯作「攝影決裂者」)組織。該派於1905年成立「291展廳」,1910年出版《攝影作品》,至1917年截止,給繪畫主義帶來新的生機,畫意攝影中心從英國移至美國。
○美國耶魯大學畢業生P·湯普森從事新聞攝影教育,美國大學始有新聞攝影課。
1903 ○在英國倫敦成立國際畫意派攝影家學會。
○斯蒂格里茨的《攝影作品》季刊問世。
1904 ○英國《每日鏡報》刊出新聞照片,成為世界上首家刊用新聞照片的報紙。
○9月30日,日本《朝日新聞》刊出照片,為日本報刊刊登照片之始。
1905 ○「291」畫廊在紐約成立。
1907 ○第一本攝影科學典範性著作出版,它是C·E·K·米斯和S·E·謝潑德合著的《攝影製作的理論探索》。
○11月,紐約「攝影決裂者展廳」舉辦E·J·斯泰肯、A·斯蒂格里茨、F·尤金三人彩色攝影作品聯展,這是攝影歷史上第一個彩色作品展(有說為1904年)。
○法國工程師E·伯蘭發明照片傳真儀器,首次公開傳真路線為巴黎—里昂—波爾多—巴黎,傳真電路為1067哩。
1909 ○英國「連環會」解散,其中部分成員另組建成立「倫敦攝影家沙龍」英國繪畫主義攝影從此衰落。
○法國攝影家烏里賽從飛機上拍攝大地。開創了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攝影。
○L·W·海因完成了兩組反映美國童工非人生活的照片促使美國會制定了童工法,第一次顯示了紀實攝影干預生活的巨大威力。
1910 ○攝影家W·瓦內克成功地搶拍了《威廉市長被槍擊》這張新聞照片,使他成為第一位拍攝突發性事件的新聞記者。
○由A·斯蒂格里茨籌辦的《國際藝術攝影展》在紐約州水牛城奧爾布賴特展覽館舉辦,可視作歐美畫意派攝影的總結性和回顧性的一次展出(有說是1908年,紐約布法羅)。
○德國最早紀實攝影家H?齊勒拍出《柏林》,是第一個關心社會的攝影家。
1911 ○義大利攝影家A·G·布拉加格利亞開始長時間曝光拍動體的實驗,並於1913年匯集成冊,出版《未來派動態照片》的畫冊。
1912 ○A·L·科伯恩拍攝一套題為《從紐約之巔看紐約》的組照,為後來出現的抽象攝影流派之始。
1914 ○在一次世界大戰中,第一批空中偵察照片出世。
1915 ○P·斯特蘭德拍攝了一批象《牆影》、《碗和梨》這樣的作品,從而成為純粹派攝影這一流派的開山人。
1916 ○成立「美國畫意攝影家學會」。
現代攝影(1918—1959)
1917 ○英國攝影家A·L·科伯恩用「萬花筒」拍攝出一批被他稱為「旋渦式照片」的作品,成為攝影創作中抽象派之發端(該作品創作時間亦有作1916年)。
○A·L·科伯恩的《波爾多畫報》問世。
○美國「攝影決裂者」解體,《攝影作品》停刊。
○美國建立美國新聞普利策獎。
1918 ○夏德創作最初的抽象主義攝影作品《夏德畫報》。
○蘇攝影先驅M·納佩爾鮑姆在斯摩爾尼會議廳給列寧拍攝了第一張標准肖像。
○蘇聯成立在蘇俄教育人民委員會領導下的攝影、電影委員會,下設時事政治攝影局。另中央報刊有各自的攝影部。
1919 ○攝影史中達達主義攝影首展在美國揭幕。
○八月二十七日,列寧下令將舊俄時期的攝影和電影企業收歸國有,是日就成為蘇聯攝影的誕生日。
○魁登菲爾特創作出一種名為「光畫」的「絕對攝影」。
○美國第一張假新聞照片出現於紐約《傍晚畫報》,為該報製作。
1920 ○「賴依畫報」抽象作品問世。
○P·斯特蘭德最先提出新即物主義攝影的創作理念。
1921 ○曼·瑞創造的「瑞式照片」問世。
○巴黎舉辦第一屆國際「達達主義」展覽。
1922 ○A·斯蒂格里茨首幅以雲為題材的攝影作品問世。至1930年,他將經8年之努力拍攝雲的照片匯成總題為《十幅雲的連續攝影》(又稱《天空之歌》),並提出「等效」的攝影新概念,為五十年代「主觀主義攝影」奠定了美學基礎。
○L·W·納吉創作第一幅「物影照片」。後在「柏林狂飈館展出」。
1923 ○俄國彼得格勒成立「藝術攝影與技術攝影家協會」。
1924 ○新即物主義(新現實主義)攝影問世(誕生時間也有作1922年)。
○9月,俄國「藝術攝影與技術攝影家協會」和「技術協會第5部」聯合舉辦該國歷史上最大一次影展,分「新聞攝影與社會新聞」、「科學技術攝影」、「藝術攝影」及其他四個部分,共展出照片3000幅。
○美國新聞普利策獎中增設最佳新聞照片獎。
1925 ○至1928年,蘇聯在莫斯科先後舉辦了以攝影作品為主的「動態攝影」。
○M·納吉出版了《繪畫?攝影?電影》一書,對現代視覺藝術作出前瞻性的論述。
○首屆「超現實主義攝影展」在法國巴黎舉辦(有說1924)。
○閃光燈泡問世,取代1864年問世的鎂光條,1887年問世的鎂光燈。
1926 ○蘇聯成立「蘇聯記者協會」。
○10月,德國出版《工人攝影》後被希特勒查封。
○蘇聯出版《蘇聯攝影》雜志。
○C·馬丁和W·赫朗格成功在佛羅里達的德萊托圖加斯水下50英尺,拍攝熱帶魚美麗的條紋,成為歷史上第一幅水下彩色照片。
1827 ○美聯社成立攝影服務處(AP)。
○德國成立工人攝影家聯盟。
1928 ○攝影家S·洛倫特拍攝了一組具有完整的情節性的「攝影故事」,是現代攝影小說這一攝影樣式第一人(也有材說L·W·海因是該體裁攝影的第一人)。
○德國攝影家E·沙樂門用小型相機偷拍謀殺案宣判現場成功,將偷拍引入新聞攝影。
○新即物主義倡導者德國攝影家A·R—帕邱,將從1922年開始探索或創作的新即物主義作品匯集起來,題為《美麗的世界》出版,是該流派的第一本作品集。布洛斯費爾德《藝術的原形》(出版時間亦有作1929)、葛倫顯《新攝影視覺》(1942)均是該流派的力作。
○莫斯科舉辦十月革命後首次大展——「1917-1927年蘇聯攝影」。
○德國攝影家R·巴奇出版《美麗的世界》畫冊,提倡如實攝影,對「新客 觀運動」起了促進作用。
○法國第一家現代攝影畫報《觀察》問世。
1929 ○曼·瑞第一個使用中余曝光這一技法攝製作品——《裸女》。
○韋斯頓兄弟在德國斯圖加特的「電影與攝影國際影展」中首次展出新即物主義攝影作品。
○「德國攝影服務社」在柏林成立,是該國新聞攝影記者的活動中心。
○新即物主義攝影家K·布勞斯菲爾德的影集《自然的藝術形態》出版發行。
1931 ○H·C布列松開始在世界各國「抓拍」,「堪的」派由此誕生。
○美國埃傑頓發明頻閃電子閃光燈(發明時間有作1928年)。
1932 ○攝影史中反畫意攝影的團體——「f/64攝影小組」在美國成立,該組織是一群新即物主義者的集合體。
1935 ○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達達與超現實主義幻想藝術展》。
○1月1日美聯社用一條連接25個城市47家報紙的電話線,成功地將《墜毀在美國紐約州阿迪朗達克山中的飛機》新聞照片傳給他們,從此進入照片傳真時代。
○美國攝影年鑒創刊。
1936 ○提倡紀實攝影的「攝影同盟會」在美國成立。
1937 ○美國二月一日出版的《生活》雜志刊登攝影小說《巴賽爾女子大學》。作者為A·艾森斯塔特,由24幅照片組成。從而成為攝影史中最早刊登攝影小說的刊物。
○今年問世的新聞照片《飛艇興登堡號墜毀》,是攝影史上第一幅用彩色反轉片在現場搶拍的新聞照片。
○第一張用柯達彩色幻燈片製作的雜志封面是4月號的「美國」。
○第一次全蘇攝影藝術展覽在莫斯科國家造型藝術博物館舉行。展出各類題材攝影作品1500張。
1939 ○法國發行紀念攝影術誕生100周年紀念郵票。
1940 ○N·亞當斯在舊金山加利福尼亞美術學院建立了美國第一個攝影系。
1941 ○美國成立「美國雜志攝影家學會」。
○美國女攝影家M·B·懷特於本年6月(有材料說是8月1日)進入克里姆林宮拍攝了斯大林肖像,從而成為第一個拍攝斯大林肖像的外國記者。
○據史載,世界上傳播最廣的西方領導人的照片是本年Y·卡休拍攝的《邱吉爾》。
1942 ○普利策新聞獎增設第一個新聞攝影獎,榮獲此獎的是布魯克斯於去年拍攝的《罷工糾察線上的斗爭》。1968年增設第二個新聞攝影獎(專題特寫)。
1944 ○A·亞當斯於今年拍攝了一幅題為《月出》的照片。後來成為攝影家親自製作、簽名後銷售最多的照片。共計750幅,最高價格是71000美元。(按:作者作品總銷售額多達32000幅,為攝影家中之最)。
1947 ○世界第一家向各國報刊供應圖片的組織名為「瑪格南」(有譯作「瑪農攝影合作社」)。今年在法國巴黎成立。它是一個紀實加抓拍的攝影家組織。發啟人R·卡帕、H·C—布列松、G·羅傑和D·西摩等四位攝影家。
○英國D·加伯發表了全息攝影的理論,為全息攝影奠定了基礎。
〇A·西斯金德他首次舉辦自已抽象主義攝影個展。
1948 ○蘇聯舉辦「偉大衛國戰爭攝影藝術展覽會。」
1949 ○德國先鋒派攝影家的組織「攝影形式」群體正式成立,它堅持「新視覺」觀點,後發展為「主觀主義」攝影流派。
1950 ○今年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性攝影組織——「國際攝影藝術聯合會(FIAP)」在瑞士成立。
○日本成立「日本攝影家協會」,會長是木村伊兵衛。
1951 ○美國「攝影聯合會」解散。
○美國著名攝影家M·B·懷特,今年當選為國家第一號女性人物。
○德國抽象攝影家O·斯坦納特完成從客觀式向主觀式蛻變,於七月在薩爾布呂肯舉辦了二戰後第一個德國現代攝影展,展名「主觀攝影」。後一個現代派攝影流派以此命名,風行瑞典和日本。
○首屆「主觀主義攝影」展覽會揭幕,至1958年先後舉辦了三次。
○全蘇藝術展覽會特設彩色攝影展室、展出45位攝影家165幅作品,攝影作品首次以平等地位在蘇聯造型藝術展覽會上亮相。
1952 ○世界級攝影家H·C-布列松在美國出版第一本影集《決定性瞬間》。
1955 ○由E·斯坦肯主辦具有國際意義的影展《人類大家庭》揭幕。
1956 ○日本「主觀主義攝影聯盟」成立。
1957 ○菏蘭的「世界新聞攝影荷蘭基金會」(WPPH)於是年舉辦了首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和展覽。我國簡稱之為「荷賽」(WPP)。由於他評選的嚴格,被世界新聞攝影界所推崇,視作權威性的評選(有說時間是1956年)。
1958 ○美國《大眾攝影》首次組織「世界偉大攝影家」國際性選舉。
1959 ○蘇聯用人造衛星於今年十月七日拍攝出世界第一幅月球背面的照片。
○蘇聯攝影家協會正式成立。
當代攝影(1960—2000)
1960 ○E·利思成功地拍攝了第一幅兩束光干涉的照片,成為現代全息攝影的首幅照片。全息攝影理論則早在1947年由D·加博爾提出。
○布列松的《決定性瞬間》影展在紐約揭幕。
○紐約近代美術館舉辦「抽象感覺」影展。
1962 ○英國《星期日太晤士報》彩色照片副刊於今年創刊。
1963 〇美國成立攝影教育學會。
1964 ○美國首次出版《攝影網路全書》,計20卷。
1965 ○瑞典攝影家L·尼爾森在今年成功拍攝了人類生命最初各
D. 關於秦兵馬俑的資料和圖片
藝術形態
有身穿胡服,外著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御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著長甲,手執無鉤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這栩栩如生的千百個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態、個性的刻畫方面,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如將軍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著雙重短褐,外披彩色魚鱗甲,頭帶雙卷尾長冠,昂首挺胸,巍然佇立,有非凡的神態和威嚴的魅力。一般戰士的神態: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內心似聚結著怒氣;有的立眉圓眼,眉間的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性格憨厚純朴;有的舒眉秀眼,頭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側目凝神,機警敏銳;有的昂首靜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兩者雖然得刻畫一個「思」字,由於表現手法不同,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宇軒昂略帶傲氣,後者沉靜文雅。
秦俑表現的是古代軍事題材,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將士廝殺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選擇將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場面。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直兵列陣地,嚴陣以待的臨陣場面。盡管在這個井然有序的靜態軍陣營,藝術家們在單個陶俑的雕塑上,還是力求「偶動與靜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銳的武士俑昂眉張目,肅然佇立,神態堅定而勇敢,他們好似整裝待發,又好似處於臨戰狀態,還有那一件件駕車的御手俑,雙臂前伸,緊握髻繩,目視前方,待命而發;那一匹匹曳車的陶馬,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那一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的立於馬前,一旦令下,就將馳騁疆場。正是由這千百個充滿生氣、神態各異的陶俑構成整體靜態的軍陣地,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靜極則生動,愈靜則愈動」。惟有這種靜態的軍陣才能使人們感到軍陣巨大威懾力的深淺莫測。這樣恢宏的陣列,宏偉的構圖,空前絕後,無與倫比。
表現手法
統一六國之後實行全國徵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藝術美的高度。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躍躍欲試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絕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滿了個性特徵,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俑坑發現種類齊全,數量空前的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領域,其中長鈹,金鉤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兵器鑄造的標准化工藝、兵器表面防腐處理技術的發現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
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於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餘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一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系。右側為一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為一個大型疏陣,左後方則是指揮部。那數千名手執兵器的武士,數百匹曳車的戰馬,一列列、一行行,構成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有的頭挽發髻,身穿戰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為沖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發,身穿戰袍,外披鎧甲,手持弓弩,背負銅鏃,似為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著甲,足登方口淺履,手持長鈹,似為短兵相接的甲士。
燒制方法
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出土後由於空氣乾燥,顏色就慢慢地脫落了。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藝術魅力。
後世影響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上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秦始皇陵定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對秦始皇陵園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於。1962年,考古人員繪制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布局圖,經探測,陵園范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近78個故宮,引起考古界轟動。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令全世界人驚嘆,令全中國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