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苗族女人的頭上都會戴一種銀飾,這種銀飾叫做什麼
苗族銀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護頭花、銀頂花、銀瓢頭排等。
一、銀童帽飾屬於頭飾,通常釘在童帽上。
二、貴州苗族銀角,以地域分為三種類型:西江型、施洞型、排調型。
1、西江型銀角兩角分叉,主紋通常為二龍戲珠形象,龍身、珠體均為凸花,高出底面約一厘米。
2、施洞型銀角又稱銀扇,因其在分叉的兩角間均勻分布四根銀片,頗似扇骨而得名。
3、排調型銀角,銀角似角似羽。兩角一分為二,遠觀似角,近觀如羽。正中開出一支,頂端則明顯為變形銀羽。突出三艾皆插白雞羽。
三、銀帽分為三種類型:重安江型、雷山型、革東型。
四、銀圍帕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將散件銀飾固定在頭帕上;另一種則整體為銀制,內襯布墊或直接固定在頭上。
五、苗族銀發簪式樣極多,雖然同樣是花,但單瓣、復瓣,或束或簇,繁簡密疏,造型大不相同。
六、插針的類型:有葉形銀插針、挖耳銀插針、方柱形銀插針、錢紋鑲珠銀插針、幾何紋銀插針、「壽」字銀插針、六方珠丁銀插針等等。
七、銀耳環:分懸吊型、環狀型、鉤狀型、圓輪型四種。
(1)古代女人帽子圖片擴展閱讀:
苗族銀飾特徵:
1、以大為美,苗族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堆大為山,呈現出巍峨之美;水大為海,呈現出浩渺之美。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獨特見識,用美學的觀點來看是很有道理的。同時也體現了你的家庭富裕程度是不錯的,並顯示著苗家姑娘的大氣。
2、以重為美,貴州施洞苗族婦女自幼穿耳後,即用漸次加粗的圓棍擴大穿孔,以確保能戴上當地流行的圓輪形耳環,利用耳環的重量拉長耳垂。有些婦女因耳環過重,耳垂被拉豁。當地耳環單只最重達200克。黎平苗族婦女的簍花銀排圈講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3、以多為美,苗族銀飾上呈現出的"多"的藝術特徵。很多苗族地區佩戴銀飾講究以多為美。耳環掛三四隻,疊至垂肩;項圈戴三四件,沒頸掩額;腑飾、腰飾傾其所有,悉數佩戴。特別是清水江流域的銀衣,組合部件即有數百之多,重疊繁復,呈現出一種繁縛之美。
B. 帽子有幾種分別叫什麼
帽子的種類帽子的品種繁多, 按用途分:有風雪帽、雨帽、太陽帽、安全帽、防塵帽、睡帽、工作帽、旅遊帽、禮帽等;接使用對象和式樣分,有男帽、女帽、童帽、幼兒帽、少數民族帽、情侶帽、牛仔帽、水手帽、軍帽、警帽、職業帽等;
按製作材料分,有皮帽、氈帽、毛呢帽、長毛紱帽、絨絨帽、草帽、竹斗笠等;按款式特點分,有貝雷帽、鴨舌帽、鍾型帽、三角尖帽、前進帽、青年帽、披巾帽、無邊女帽、龍江帽、京式帽、山西帽、棉耳帽、八角帽、瓜皮帽、虎頭帽等等。
帽子的大小以「號」來表示。帽子的標號部位是帽下口內圈,用皮尺測量帽下口內圈周長,所得數據即為帽號。「號」是以頭圍尺寸為基礎制定的。
帽的取號方法是用皮尺圍量頭部(過前額和頭後部最突出部位)一周,皮尺稍能轉動,此時的頭部周長為頭圍尺寸。根據頭圍尺寸確定帽號。
(2)古代女人帽子圖片擴展閱讀
帽子的由來:
原始人把獸皮、樹葉蓋在頭上以保護頭部,產生了帽子的雛形。《後漢書·輿服志》有「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的記載。中國古代的帽,主要有冠、冕、弁、巾幘、襆頭、盔等品種(見圖)。世界各國帽的歷史也很悠久。
歐洲古代男子多戴兜帽和無邊帽,女子多戴面紗和頭巾。古代歐洲和小亞細亞農村,習慣戴家庭製作的草帽或其他植物纖維編的帽。雅典和羅馬的傳統手工藝者常戴橢圓形帽頂的氈帽。
在羅馬,這種帽子是庶民的一種標記。海狸皮帽14世紀在弗蘭德斯流行,以後流傳到法國和英國等地。英國的圓頂硬禮帽,創始於1850年。
19世紀後半葉美國流行軟氈帽。在拉丁美洲和美國西部流行闊邊帽,它是一種帽邊在邊緣處向上捲起的高頂氈帽或草帽。
地中海東南岸一帶流行土耳其帽,其形制是平頂,無帽檐,圓錐形。阿拉伯人傳統頭飾是色彩鮮艷的穆斯林頭巾。日本有傳統的絲質塗黑漆的坎墨雷帽。在熱帶地區,人們戴軟木盔以免日曬。
C. 蒙古婦女戴的「姑姑帽」起源於何時呢
「姑姑」一詞,因譯寫之故又寫作「罟罟」「顧姑」「固姑」等,是指古代蒙古女性的頭飾或帽子,其蒙古語又稱之為「孛黑塔」。
十三世紀中期,歐洲有一個叫威廉•魯不魯克的旅行家在蒙古草原上見到了蒙古族婦女幾乎都戴著一種稱之為「鮑卡」的帽子,十分特別而新奇,讓他十分感興趣。便在自己著的《行記》中記載:「鮑卡」用自然界中的樺樹皮、柳枝以及鐵絲等物製成骨架,高約一臂(約是一尺半左右),帽頂製成四邊形,上面插著一根用草桿或翎羽或細葦做成的「枝條」,也有一臂高。
但看這些資料眼前很難出現准確的「姑姑」帽的形制,還好,一九七四年在內蒙古四子王旗烏蘭花鎮西南面的王梁古墓中出土了一批「姑姑」帽,這些「姑姑」帽呈長筒狀,高約一尺左右,用樺樹皮製成,外麵包裹著花綢子,嵌綴著各種珍珠,插著藍色孔雀羽毛。其中一個比較特別,頂上安了一根三四寸高的木棍子,上端連著一個圓球。
「姑姑」帽,是元朝蒙古族婦女最流行的帽子(頭飾),具體這帽子始於何時,沒有確切的史料證明,但從成吉思汗時期,就十分普遍,並且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習俗。
D. 請問,這個頭飾「古代古裝斗笠,沙漠防風俠女塞外斗笠 俠女帽子 」到底叫什麼名字
風帽
古代一種禦寒擋風的帽子,後面較長,披在背上。女式風帽多與披風斗蓬配套。為行路禦寒或發病時戴用。
E. 古代女子戴在頭上的斗笠還有一塊紗巾叫什麼
帷帽。原屬胡裝,最開始的樣式叫冪蘺,一般用皂紗(黑紗)製成,四周有一寬檐,檐下制有下垂的絲網或薄絹,其長到頸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網改短,亦稱「淺露」。
據說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據記載帷帽為晉代所創,漢代並沒有帷帽,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已經指出,但閻立本所創的昭君出塞影響很大,因而歷代也錯稱為昭君帽,一直延續至今。
唐代永徽年間婦女戴起了「帷帽」。式樣為一種高頂寬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帶上薄而透的面紗。十分有趣的是現代閩南的惠安女頭上的笠帽及裝束都與那時的相似得很,真是令人叫絕。西方婦女對帶帽罩面紗的習俗也有了認同。
唐彩繪釉陶戴笠帽騎馬女俑,帶的就是帷帽。唐彩繪釉陶戴笠帽(帷帽)騎馬女騎俑圓臉、闊眉、朱唇,頭戴緊裹髻發的帷帽,帷帽之上加一頂時髦的笠帽,乳白色上衣外套帶花邊的黃色半袖,下著淡黃色條紋長裙,足穿尖頭鞋,騎在一匹紅斑紋黃馬上,勒韁前視,神情悠然,高貴文雅。
窄袖袍服和間裙都是受胡風影響產生的裝束,尤其便於騎馬出行等活動,而帷帽是唐初非常流行的出行裝備。可以說這尊戴笠帽騎馬女俑是初唐時期仕女出行的真實寫照。
唐朝時一個寬容、開放、自由的時代,婦女擺脫了立交的羈絆,可以經常外出,拋頭露面,到郊外踏青遊玩。聽戲、看球、逛廟會,盡情玩耍,而且穿著、婚姻、表達感情都甚少受限制。
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後,婦女出門已經不再坐在轎子里,而是很神氣地騎在馬上,揚鞭策馬,在街市賓士穿行,享受自由的快樂。考古發掘中出土的眾多騎馬女俑形象正是唐代女性自由生活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