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百年來最帥的九個男人,第一名最年輕,民國帥哥佔了幾位
中國地大物博,擁有著非常豐富的物資和生態環境,好山好水自然就養好人,自古以來就不乏有無數基因出眾,長得非常漂亮帥氣的人物。今天我們就要盤點一下中國近百年來最帥氣的九個男人。他們有許多都出現在課本上,而且都是以老年形象出現,一度給大家造成一種原來不過就長這樣的錯覺。其實再去看一下他們年輕時的照片,才會發現,原來這一個個曾經我們以為中的人物,竟都是貌比潘安的俊俏男子。
這九個人裡面,有政治家,有軍人,有詩人,有學者,有戲曲家,也有演員,但是不論他們在哪一個行業有著怎樣的經歷,都掩蓋不住他們曾經帥氣逼人的事實。現在就讓影子為大家一一揭開這九位帥哥的神秘面紗吧。
第九名:張學良。
張學良也是民國四大公子之一,他一生是既光芒萬丈,又孤苦凄涼。他被排在最後一位,的確是因為綜合多張他留下的照片,和以上幾位仔細比較後得出的結論。不論是五官還是氣質,他都稍微差了那麼一點點。當然並不是說張學良不帥,不帥是不可能上榜的,只是相較於其他九人來講,他只能排在第十名。
而憑借其帥氣的外表和當時張大帥兒子的名頭,他有紅顏知己無數。哪怕最後被軟禁,也有趙四小姐的生死相隨。或許老年遠離紛爭,過得簡單一點的人都容易長壽,張學良也同陳立夫一般,足活到101歲才去世。
當然了,這些排名僅以作者自身的喜好和判斷為主,並不是絕對性的。而在這近百年的歷史中,還有無數有才又有顏的男女存在,我們今天所講的不過萬分之一罷了。大家還有哪些心目中特別帥氣多才的男子可以推薦呢?歡迎在文章下文留言哦。
B. 蒙古人的外貌特徵
蒙古人的外貌特徵:
1、膚色在世界所有人種中居中,呈黃色或黃褐色。
2、頭發大多色黑且直而硬,部分人有輕微的卷發;少數為淺色發。
3、下巴不凸出,但是有些人較尖,有些則為較扁。
4、顴骨突出。鼻寬度中等,鼻樑不高;唇厚適中,大多略向前突出。
5、眼裂中等,眼球呈褐色,上眼瞼褶發達,眼外角一般高於眼內角。頭骨上表現的特徵是鼻尖點指數中等,眼眶較高。
(2)蒙古男人的帥氣圖片擴展閱讀:
蒙古人種,即一般所謂黃種人的主體。其眼部多有一明顯的種族特徵:上限瞼皮挾在眼內角向下延續褶皺形成了內眥褶,亦稱內眥皺襞或蒙古褶。內眥褶或多或少地遮蓋著淚阜,並使得眼裂顯得較狹並向外上稍斜,形成「丹鳳眼」。
現如今,幾乎所有的黃色人種都具有內眥褶。少數個體不具有該特徵,我們屬於黃色人種,但也有個別人皮膚黝黑,因此黃皮膚依然是黃色人種的種族特徵,內眥褶也不例外。
另外,這可能是同其他古人類基因交流的結果。也就是混血。這第二種情況,使得今天有少量蒙古利亞人種個體不具有鏟形門齒,而單眼皮原先在人群占的比例也有所下降。
C. 俄羅斯人在體貌上和正統歐洲人有哪些區別我發現他們多少都有一點蒙古人特徵啊
現代俄羅斯民族是從過去東斯拉夫人中不同部落所組成的南北兩個民族混合組成的。基因分析證明現代俄羅斯人與波蘭人或烏克蘭人沒有多少區別(因為父系都被瑞典人換過血)。傳統俄羅斯人與蒙古人並不像。
區別:
1、毛發
①俄羅斯人:胡須和體毛發達,發色淡黃並呈波狀。
②歐洲人:體毛重體味大,毛發捲曲且兒童期以紅棕色和金黃色為主。
③蒙古人:胡須和體毛不發達;黑色且較為細直的毛發。
2、眼睛
①俄羅斯人:眼珠色淺。
②歐洲人:虹膜以藍綠色為主,眼窩深。
③蒙古人:褐色虹膜,上眼瞼褶發達,大多眼有內眥褶遮蓋淚阜。
3、鼻子
①俄羅斯人:鼻窄且高高隆起。
②歐洲人:鼻子高大。
③蒙古人:鼻寬度中等,鼻尖點指數中等。
4、嘴巴面部輪廓
①俄羅斯人:唇薄,直頜,面部輪廓清晰。
②歐洲人:嘴唇較薄,顴骨較低、顎骨較平。
③蒙古人:嘴唇較厚,下巴不凸出,但是有些人較尖,有些則為較扁。
俄羅斯人圖片
(3)蒙古男人的帥氣圖片擴展閱讀:
北歐的俄羅斯人和芬蘭-烏戈爾人也有許多基因類似處(現代芬蘭人也是原始芬蘭人跟瑞典人的混血)。芬蘭-烏戈爾人曾經在俄羅斯歐洲部分的中北地區生活,在斯拉夫人北遷的過程中他們有些被同化。
除考古發掘外859年以前對俄羅斯前人的歷史所知甚少。《往年紀事》是從859年開始的。估計約於600年斯拉夫人在語言上分裂為南、西和東三個分支。東斯拉夫人居住在西布格河和第聶伯河之間,也就是今天的烏克蘭。
從1世紀到10世紀他們不斷和平地向波羅的海地區發展,同化當地的人,在波羅的海地區形成了不同的斯拉夫部落。後來白俄羅斯人和南俄羅斯人又形成了自己的語言分支和民族。
D. 內蒙古男生顏值高嗎
內蒙古男生顏值挺高的。
內蒙古男人太啰嗦,老婆出個門就念叨,是不是穿的有點少啊,露的好多啊,披件衣服啊,過會兒打個電話,老婆,要早點回家啊。
內蒙古男人太挑剔,內蒙古男人純正的硬漢風,視大呼和為珍寶,喜歡燒麥雜碎的生活方式,但是他們並不會無端生事,但遇事有分有寸。
內蒙古男人顏值太高,不僅內蒙古的閨女美,男生也是個個身材好顏值高,不僅如此,對於愛人,更是一心一意,矢志不渝。
內蒙古氣候: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
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總的特點是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而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霜凍往往早來,冬季漫長嚴寒,多寒潮天氣。
全年大風日數平均在10—40天,70%發生在春季。其中錫林郭,烏蘭察布高原達50天以上;大興安嶺北部山地,一般在10天以下。沙暴日數大部分地區為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爾多斯高原地區達20天以上,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呼魯赤古特大風日,年均108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 內蒙古
E. 這個是哪個時期的紙幣這個男人是誰
這是蒙古貨幣圖格里克。 蒙幣為外蒙古的貨幣,單位是圖格里克,簡稱蒙圖,500蒙圖以上的正面人物圖片是成吉思汗。500蒙圖滑猛基以下里都是蘇赫巴特爾的圖像。
這一知戚張是10面值的紙幣。蘇赫巴特爾 是蒙古人民共和國的領信謹導人。1919年和喬巴山在庫倫(今烏蘭巴托)組建了蒙古人民黨(後改稱蒙古人民革命黨)。1921年~1923年任軍事部長兼蒙古人民軍總司令。
F. 蒙古族男歌手有哪些
齊峰、騰格爾、阿穆隆、黑駿馬組合、布仁巴雅爾等。
1、齊峰
齊峰(蒙古名敖日格勒),男,蒙古族歌唱家,被譽為新一代蒙古歌王。1970年6月15日出生,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國家一級演員,全國青聯委員,中國節水大使,內蒙古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旅遊形象大使,內蒙古青聯副主席,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副院長。
北京萬旗國際音樂文化傳媒藝術總監。蒙古族長調歌王哈扎布的關門弟子 ,曾經放歌維也納金色大廳,是向全世界展示燦爛的草原文化以及草原音樂藝術之美的第一位內蒙古歌者。
2、阿穆隆
阿穆隆,1984年8月30日出生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鑲白旗,中國內地男歌手、演員。
2007年,參加湖南衛視《快樂男聲》的比賽,獲得全國總決賽第八名,賽後發行首支個人單曲《思念母親》,從而正式進入演藝圈。2008年,發行了與許茹芸合唱的情歌《男人女人》;同年,出演了張瑜執導的電影《八十一格》,在劇中擔綱男一號。2009年,發行了首張個人專輯《木頭人》。
3、騰格爾
騰格爾1960年生於內蒙古鄂托克旗。中國國家一級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集歌唱、影視和作曲的三棲藝術家。
1989年奪得流行歌曲優秀歌手選拔賽冠軍,1986年為歌曲《蒙古人》譜曲並演唱,一舉成名。同年推出第一張個人專輯《你和太陽一同升起》。1988年起自己創作歌曲。1989年在由文化部主辦的全國流行歌曲優秀歌手選拔賽上獲十佳第一名。
1992年應邀赴台北舉行個人演唱會,在海峽兩岸引起轟動,成為建國以來內地到台灣舉行個人演唱會的第一位歌手。
4、黑駿馬組合
黑駿馬組合成立於2003年10月,由五個蒙古族小夥子組成,組合成員為阿拉騰布日古德(老布)、烏日格希拉圖(烏日格)、錫林寶力日(寶樂)、傲日格樂(傲日)、舒日嘎(嘎嘎)。他們出道以來,以帶有獨特蒙古族風情的演唱和演奏,在歌壇越來越受到人們矚目。
他們的音樂在濃郁的蒙古族民歌風格的基礎上,結合歐美HIP-POP音樂的節奏,和聲層次清晰,華彩部分突顯張揚。
5、布仁巴雅爾
布仁巴雅爾(1960年-2018年9月19日),蒙古族,中國歌手、作曲家,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蒙語節目的主持人。由於與家人演唱《吉祥三寶》而得到關注。
2018年9月19日晚因突發心梗與世長辭,終年58歲。
G. 以前古代蒙古人是什麼發型
蒙古人的頭發是辮發,他們的一大半頭發都會被剃掉,僅留下前額上的一撮頭發。這撮頭發一直垂到眉毛,並把多餘部分剔除,稍留些耳邊上的頭發。這里的頭發盡量留起來,梳成辮子,長長地垂於耳側。總體的樣子就是兩束辮子垂於耳側,僅留前額一撮頭發非常可愛。蒙古的女人結婚作了新娘,剃去前半部分頭發,僅留後半部分並紮起來然後戴上類似於朝鮮人的那種帽子。帽子就像倒扣的缽盆使他緊貼於頭上突出帽沿,蒙古人叫Bocca,帽子用樹皮做成邊上裝飾漂亮的絲綢和羽毛。
蒙古男士的梳頭辮發與修飾胡須等都有古老的傳統習俗。古代蒙古人都留一種叫做「呼和勒」的發式。漢文獻中稱作「婆焦」。它的樣式像漢族小兒在頭頂留的三搭頭,將頭頂四周一彎頭發剃去,留當前發而剪短散垂,將兩邊的頭發辮做兩髻,垂懸於左右肩之間。或者將額頂的散垂發剃掉,後腦上的頭發編成一到數股,下垂於後背或系成垂鬟的習俗。這種發式通過元太祖、元成宗、元世祖的畫像可知大概。民間傳說中認為蒙古男士留有如此發式的原因在於模仿了部落的象徵鳥——游隼或海東青的緣故。
伴隨著時代的變遷,蒙古男人放棄了留「呼和勒」發式的傳統,直至解放為止都留有一種「貼別」的發式。貼別是把前額部分的頭發剃掉,剩餘頭發分三股編成一條辮子,平時下垂與後背,參加勞動或走路時以順時針方向盤繞在頭頂上。男人的貼別發式的主要部分是從未剃過的「胎發」保留下來的。蒙古男孩子第一次剃發留貼別的行為叫做「烏日波」儀式。由於蒙古人認為奇數是陽數,偶數是陰數,所以一般在
小孩長到三、五、七、九歲時,選擇吉日由德高望重的長者或小孩的接生婆操刀剃發舉行「烏日波」儀式。把剃下來的頭發用哈達或白布包好珍藏終生。烏日波儀式是男人成長歷程上的第一個慶典。所以盡量進行得嚴肅而隆重。在慶典上長者或接生婆給孩子品嘗鮮奶和朗誦祝贊詞,預祝孩子一生平安、健康、富足。男孩子長到十三至十五歲就意味著進入少年時代,從這時開始在辮子上系扎黑色線穗兒,從成年開始男人可以在貼別辮子上戴假發套。
蒙古男人剃頭時要選擇吉日良辰而且必須在上午的時間里進行。一般年長者為年少者理發。如果沒有條件的話,年長者自己拿剪子(刀子)動了自己的頭發之後,年少者才可以開始理發。忌諱親生兒女為自己的父輩理發。理發時從右側往左側剃,不能動腦後的辮子。把剃下來的頭發丟放在房屋西北方向的高地上。不能踩踏剪下來的頭發,不能把頭發與垃圾混在一起丟棄。也不能把兩個人的頭發混放在一起。
蒙古男人不能夠長時間不理發或披散著頭發走路。只有守孝期間不理發。過年或參加重大慶典活動前必須理發。
胡須是蒙古男人成年的標志。所以留胡須或留什麼樣的胡須有約定俗成的年齡規定。如果少年留胡須的話,馬上就聽到:「你跟爺爺是同輩?和父親是弟兄?」等別人的嘲諷言語。男人到了二十五歲可以留上嘴唇的胡須。把胡須兩端撮好略讓往上翹,這種胡須稱作「老虎鬍子」,是年輕力壯的象徵。男人到了三十七歲,被認為是進入了成熟老練,智勇雙全的年齡,可以留下巴的胡須。到了四十九歲以後就可以留絡腮胡,六十歲以後,對胡須不加以特別修飾,順其自然,但是注重一種「五縷全胡」(兩腮、下巴、上唇胡須下垂兩角),認為這種胡須是德高望重,有福之人的標志,受到眾人的尊敬。可是有些地方習俗中,保存著爺爺和父親去世以前不能留胡須的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