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抗戰英雄資料
抗戰英雄楊靖宇將軍的英雄事跡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1905年出生於河南省確山縣,是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和領導人。學生時代積極投身反帝愛國運動。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7年4月參與領導確山農民暴動,同年5月轉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組織確山起義,任農民革命軍總指揮。
1928年後,在河南、東北等地從事秘密革命工作。曾5次被捕入獄,屢受酷刑,堅貞不屈。
大革命失敗後,組織確山起義,任農民革命軍總指揮。1928年秋到開封、洛陽等地從事秘密革命工作。
1929年春赴東北,任中共撫順特別支部書記,領導工人運動。在河南和東北曾5次被捕入獄,屢受酷刑,堅貞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任中共哈爾濱市道外區委書記、市委書記、兼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
1932年秋被派往南滿,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南滿游擊隊,任政治委員,創建了以磐石紅石砬子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
1933年9月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第1獨立師師長兼政治委員。1934年4月聯合17支抗日武裝成立抗日聯合軍總指揮部,任總指揮。同年11月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軍長兼政治委員。
1936年6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1軍軍長兼政治委員。7月任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率部長期轉戰東南滿大地,打得敵人心驚膽戰,威震東北,配合了全國的抗日戰爭。
日偽軍連遭打擊後,加緊對東北抗日聯軍的軍事討伐、經濟封鎖和政治誘降,同時對楊靖宇懸賞緝捕。
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他以「頭顱不惜拋掉,鮮血可以噴灑,而忠貞不二的意志是不會動搖」的崇高氣節,繼續堅持戰斗。
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曾致電以楊靖宇為代表的東北抗日武裝表示慰問,贊之為「冰天雪地里與敵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斗之模範」。
1939年在東南滿地區秋冬季反「討伐」作戰中,他與魏拯民等指揮部隊化整為零、分散游擊。
自己率警衛旅轉戰於蒙江一帶,民族英雄楊靖宇在山林中與敵人激戰數日,受傷多處,後被敵人圍住,在只剩下他一個人的情況下,仍毫不害怕,堅強抗擊,擊敵死傷20餘人。
他以難以想像的毅力,堅持和敵人進行頑強斗爭,直至彈盡,於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壯烈犧牲。
楊靖宇獻身後,敵人殘忍地鍘下了他的頭顱,又剖開了他的腹部,驚駭地發現胃腸里盡是未能消化的枯草、樹皮和棉絮,沒有一粒糧食,日寇無不轟動。他用鮮血澆灌著平和之花,用生命保衛了人類的公理。
為紀念他,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通化支隊改名為楊靖宇支隊,蒙江縣改名為靖宇縣。
(1)壯士的男人圖片擴展閱讀:
8年抗戰一般指抗日戰爭(中華民族全面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 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B. 革命英雄人物事跡
1、楊開慧
楊開慧, 1901年11月6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縣板倉一個進步知識分子家庭。1920年下半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是年冬與毛澤東結婚。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一直追隨毛澤東同志從事革命活動,在極為艱苦、險惡的條件下從事黨的機要和交通聯絡工作,開展農民運動、工人運動、婦女運動和學生運動。
大革命失敗後,在嚴酷的白色恐怖中,楊開慧按照黨的安排,帶著孩子回到板倉開展地下斗爭。在與上級組織失去聯系的情況下,參與組織和領導了長沙、平江、湘陰邊界的地下武裝斗爭,努力發展黨的組織,堅持斗爭整整3年。
1930年10月,楊開慧被捕。面對窮凶極惡的長沙警備司令部「鏟共隊」的種種威逼利誘,嚴刑拷打,楊開慧堅貞不屈,大義凜然:「你們要打就打,要殺就殺,要想從我的口裡得到你們滿意的東西,妄想!」「砍頭只像風吹過!死,只能嚇膽小鬼,嚇不住共產黨人!」
敵人逼問她毛澤東的去向,要她公開宣布與毛澤東脫離夫妻關系,楊開慧斬釘截鐵地回答:「要我與毛澤東脫離關系,除非海枯石爛!」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英勇就義於瀏陽門外識字嶺,年僅29歲。
2、夏明翰
夏明翰(1900-1928)男,漢族,湖南省衡陽縣人,中共黨員。1920年秋,經過「五四運動」洗禮的夏明翰來到長沙,結識了毛澤東。1921年冬,經毛澤東、何叔衡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入黨後,在長沙從事工人運動,參與領導了人力車工人罷工斗爭。1924年,擔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員,負責農委工作。他十分注意培養農運幹部,保送革命青年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為湖南農民運動培養了大批骨幹。
1926年2月,被黨調往武漢工作,擔任全國農民協會秘書長,兼任毛澤東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秘書。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長沙馬日事變後的嚴重白色恐怖中,1927年6月,受黨派遣回湖南任省委委員兼組織部長。同年7月大革命失敗後,參與發動秋收起義。
1928年初,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協助省委書記郭亮參與省委領導工作。由於叛徒出賣,同年3月18日被敵人逮捕。3月20日清晨,他被敵人押送到漢口余記里刑場。
當敵執行官問他還有什麼話要說時,他大聲說:「有,給我拿紙筆來!」遂寫下了那首大義凜然的就義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英勇就義,年僅28歲。
3、趙一曼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趙一曼被中國共產黨派到東北地區領導革命斗爭。1934年擔任中共珠河中心縣委委員兼鐵道北區委書記,組織抗日自衛隊,與日軍展開游擊戰爭。1935年擔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第1師第2團政委,11月,與日偽軍作戰時不幸因腿部受傷被捕。
日軍為了從趙一曼口中獲取到有價值的情報,找了一名軍醫對其腿傷進行了簡單治療後,連夜對其進行了嚴酷的審訊。應對凶惡的日軍,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趙一曼忍著傷痛怒斥日軍侵略中國以來的各種的罪行。
兇殘的日軍見趙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馬鞭很戳其腿部傷口。身負重傷的趙一曼表現出了一個共產黨員堅強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決心,痛的幾次昏了過去,仍堅定地說:「我的目的,我的主義,我的信念,就是反滿抗日。」沒說出一字有關抗聯的狀況。
1935年12月13日,因趙一曼腿部傷勢嚴重,性命垂危,日軍為得到重要口供,將她送到哈爾濱市立醫院進行監視治療。趙一曼在住院期間,利用各種機會向看守她的警察董憲勛與女護士韓勇義進行反日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兩人深受感動,決定幫忙趙一曼逃離日軍魔掌。
1936年6月28日,董憲勛與韓勇義將趙一曼背出醫院送上了事先雇來的小汽車,經過輾轉後,趙一曼到了阿城縣境內的金家窩棚董憲勛的叔叔家中。6月30日,趙一曼在准備奔往抗日游擊區的途中不幸被追捕的日軍趕上,再次落入日軍的魔掌。
趙一曼被帶回哈爾濱後,兇殘的日本軍警對她進行了老虎凳、辣椒水等更加嚴酷的刑訊,但她始終堅貞不屈。日軍知道從趙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報,決定把她送回的珠河縣處死「示眾」。8月2日,趙一曼被押上去珠河縣(現尚志市)的火車,她知道日軍要將她槍斃了。
此時,她想起了遠在四川的兒子,她向押送的警察要了紙筆,給兒子寫了一封催人淚下的遺書:「母親對於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職責,實在是遺憾的事情。
母親正因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這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期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在你長大成人之後,期望不好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中國人民會永遠牢記女民族英雄趙一曼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跡。
4、江竹筠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鎮江家灣人,中國共產黨地下時期重慶地區組織的重要人物,為中國共產黨追認的女烈士。
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與彭詠梧結婚,婚後負責中共重慶市委地下刊物《挺進報》的組織發行工作。1948年,彭詠梧在中共川東臨時委員會委員兼下川東地委副書記任上戰死,江竹筠接任其工作。
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萬縣被捕,被關押於位於重慶的國民政府軍統渣滓洞集中營,遭酷刑仍拒屈、拒不交出軍統所要的中共地下黨情報。
1949年11月14日,重慶被中國人民解放軍重重包圍之際,被國民政府軍統於渣滓洞監獄所殺並毀屍。
5、王德三
王德三,原名王懋廷,又名王正麟 。雲南祥雲人。先後就讀於大理中學、昆明成德中學。1921年考入北京大學,參加學生愛國運動,加入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1922年經鄧中夏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春赴廣州到黃埔軍官學校第三期任政治教官,同年冬兼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留守處政治訓練班主任。
1928年夏赴蘇聯莫斯科,6、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曾被選入大會組織、宣傳、軍事等委員會並在大會上發言。
成立中共雲南省委,被選為省委書記。他是雲南農民武裝起義主要領導者組織者。因叛徒出賣被捕,1930年12月31日於昆明英勇就義。
C. 古代男人都要留胡須嗎
古代男人並不需要都留鬍子,不過留鬍子是當時的習慣。
中國古代男子,到了一定年齡,都是要留鬍子的。不留鬍子的,要麼是「天閹」,生理上有問題,要麼乾脆就是太監,沒法「行人道」,頦下容不了一部胡須。
所以東漢末年,袁紹派兵入宮,盡殺無須之人,因為無須便是宦官,然而亦頗有誤殺,許多男人胡須本不盛,倉促之間,便被當作閹人斬殺了。
清朝亡後橘高寬,經過時代的洗禮,再經過新文化運動的震盪,人們觀念變了,男人留須的就少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傳統文化一變而為新文化,除了一些老人和舊軍閥、舊官僚,留鬍子的男人已不多見。
(3)壯士的男人圖片擴展閱讀:
古代留鬍子的講究:
在古時候,男子臉上的胡須是十分有講究的,不同部位長出來的毛發叫法也不同。如果是生長在下巴上的毛發就叫做須,如果是在兩鬢下方生長的毛發就叫做鬢,鼻子下面生長的毛發叫做胡,而在嘴角上面的叫做髭,古代人對留胡須是一件非常重視的事情。
通常在古時候,晚輩是不可以蓄須的,其實這個我們也都能理解,就像現在的年輕男士一樣,留胡須之後就會顯得更加老成。不過古時候年輕男子不留胡須可不是為了美觀,而是念備為了表示尊敬,父母都還健在,怎麼可以打扮的比長輩還要老成,因此年輕男子留胡須是一種不恭敬的行為。
但是如果家中的父母已經去世,就必須要留胡須了,這也是一種表達哀思的方法。如果是父親去世,就要將上唇部位的胡須留下來;如果是母親去世,就要將下巴上的胡須留長;那麼如果父母都去世,就要將這兩個部位的胡須全部都留下來,並且不能夠剃光,不過平時可以進行適當的修剪。
其實鬍子一詞的也有著一個傳說,在我國隋唐時期,經常管外圓亮族人叫做胡人,因為當時的外國人都會留著濃密的鬍子,甚至有些人滿臉都是絡腮胡,看起來就像一個大蒲扇一樣,由於這樣的差異,才會管外國人叫做胡人。
D. 八佰謝團長原型
謝晉元,黃埔軍校第四期,歷任國軍排長、連長、營長、師參謀、旅參謀主任、副團長、團長等職,著名抗日英雄。
1925年,謝晉元在聲援「五卅運動」示威大遊行的斗爭中,目睹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暴行,進一步認識到中國封建軍閥作亂,人民不得安寧。
同時,也看到了人民的革命力量,看到了周恩來親自組織黃埔軍校學生參加示威遊行。於是,謝晉元毅然投筆從戎,並賦從戎詩一首:「河山破碎實堪傷,休作庸夫戀故鄉。投筆願從班定遠,千古青史尚流芳」。
(4)壯士的男人圖片擴展閱讀
「那邊是天堂,這邊是地獄」,這是在《八佰》中,謝晉元說過的一句旁白。謝晉元歷任國軍排長、連長、營長、師參謀、旅參謀主任、副團長、團長等職。為掩護十萬大軍西撤,他受孫元良之命,堅守上海最後一片陣地,即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
在這里,他率領將士們浴血奮戰,展示了中華兒女誓死保衛家園的信心和熱血,而八百壯士的事跡也在中華大地上廣為流傳。
E. 狼牙山五壯士的地點在哪
「狼牙山五壯士」發生地:保定易縣狼牙山
從熱鬧繁華的易縣縣城往西幾步之遙,就是一片蒼松翠柏的清西陵,再折向西南沒有多遠,巍峨聳立的狼牙山就像不屈的巨人一樣豎立在你的面前。棋盤坨頂峰巍然矗立著五勇士紀念塔,塔高21米,正面刻有聶榮臻元帥書寫的「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9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塔底層有5勇士頭像浮雕。
狼牙山秀美風光
對於當年五勇士跳崖的壯舉,聶榮臻司令員,楊成武司令員非常重視,給予了高度評價,聶榮臻司令員及時報告軍區總部,在1941年10月18日,軍區政治部就頒發了訓令,號召全軍學習五勇士精神,並授予葛振林、宋學義「模範青年」的光榮稱號。在當時,五勇士的精神就迅速傳遍了抗日根據地。
慷慨五壯士,捨身赴國難,革命先烈大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讓人欽敬。在五壯士紀念雕塑前,媒體考察團向狼牙山五勇士致以三鞠躬,表達內心涌動的緬懷之情,感恩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