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副畫,好像是油畫,反應內容是戰爭時候,好像是法西斯的,士兵槍殺平民,一個男人張開雙臂現在前面
《1808年5月3日夜槍殺起義者》
作者:戈雅
尺寸:266×345cm
類別:布面油畫
收藏: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
這幅畫反映了1808年人民反抗拿破崙侵略的歷史事件。在這幅油畫人物中,戈雅並沒有把起義者看做是失敗者,而是把他們描繪成為英勇頑強、臨危不懼的英雄,這與那些內心怯弱的劊子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畫面上被屠者的前排里站著三個人,右邊的一個是僧侶,正在作最後的祈禱,中間是一個神情堅定的農民,他抬頭望著夜空,在農民身旁站著的是一個起義的市民,他正暴怒地舉起了雙手,好像在厲聲咒罵敵人。而畫中刑場的背景是馬德里的郊外,作品畫面上的色彩對比強烈,光源從下面照射上去,更渲染了動盪不安的氣氛。
Ⅱ 一幅著名油畫的名字是畫的是一對白人夫婦 男的拿著叉子
著名油畫的名字是:《美國哥特式》。
一個黑人女子表情嚴肅的拿著一個掃把,背靠拖把和美國國旗站在白宮某處。這是這幅作品的一句話說明。這幅照片是美國著名黑人攝影家、著名電影導演戈登·帕克斯在1942年拍攝的,模特艾拉·沃特森是當時在白宮的清潔女工。
油畫《美國哥特式》畫面上男人的眼睛直直地向前平視,雙唇緊閉,黃瘦的臉上表情十分嚴肅,鼻樑上一絲不苟地架著圓圓的眼鏡。他沾滿泥巴的手裡拿著一個叉。從構圖上來看,這個叉與人物橢圓形的臉和人物身後哥特式窗戶的線條相呼應。
(2)油畫里的男人圖片擴展閱讀:
繪畫背景:
這幅作品完成於1930年的大蕭條時期。當時的美國藝術家們拒絕歐洲現代主義藝術的影響,深入鄉村地區創作現實主義作品,強調一種樸素的真實。這種風格後來被稱為地方主義。在倫敦皇家美術學院在展,蕭條之後,美國20世紀30年代繪畫」上即展出了大量美國地方主義藝術家的作品。
實際上在帕克斯拍攝這張照片的12年前,一個叫做格蘭特·伍德(Grant Wood)的畫家用了兩個月畫了一幅油畫,就叫做《美國哥特式》。巧的是1942年是這幅照片的誕生之年,也是畫了《美國哥特式》油畫的伍德去世之年。
作者:
格蘭特·伍德在20多歲時曾經在當時的前衛藝術中心巴黎和慕尼黑學習繪畫。他對現代主義繪畫十分熟悉,也曾經以印象派的風格創作。但當伍德回到了美國之後,他很快地拋棄了在歐洲所得的現代主義繪畫技巧和手段。他的創作受到了15世紀佛蘭德畫家凡·戴克那細致的寫實繪畫的影響。
又加入了個人的性格與色彩,從而投入到美國地方主義繪畫的潮流之中。盡管伍德藝術的本源仍然是歐洲傳統繪畫,但他和其他地方主義藝術家所做的,是盡可能從歐洲文化殖民主義中把美國的本土藝術解放出來。
在抽象表現主義繪畫出現之前,這是美國爭取藝術獨立的一次重要的嘗試。而盡管《美國哥特式》已經成為一個美國文化符號,地方主義繪畫卻未在美國藝術史上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Ⅲ 一幅大鬍子男人側臉的肖像油畫
樓主描述的不夠詳細我只能找到我最熟悉的兩張,第一張是梵高第二張是倫勃朗
Ⅳ 一幅畫,一個男人站在山崖上面對雲海,只有背影,金發穿燕尾服,求畫名
霧海上的漫遊者 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 1818
德國畫家: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Ⅳ 西方名畫 畫的是山頂上一個人的背影,手上有一直手杖,周圍是一片在雲海中的山峰
《霧海上的漫遊者》,1818年,德國,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木板油畫,74.8x94.8m,漢堡藝術館藏
《霧海上的漫遊者》(The 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是一幅大名鼎鼎的油畫作品,代表德國浪漫主義繪畫的成就。對這幅畫的解讀五花八門。有的說,弗里德里希的這幅畫,強調的是知識人的孤獨感,可以看到在斷崖上拄著拐杖的一個人的背影,他正自信地注視著茫茫雲海環繞著的群山。有的說,這個形象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我們對未來及其風險的感受。如果我們和畫中人一樣,想穿透時間的迷霧,展望未來,就會發現眼前的景物狂亂不羈,混沌不明,如墜五里霧中,只能辨認出模糊的輪廓。還有的說,這是勝利的攀登者,他提著一根手杖,霧靄在他身周繚繞,他踏著嶙峋的岩石,不停向上、向上,終於越過重重雲靄,登上山巔, 俯視著下方無限壯觀、變幻萬千的雲海。而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歌德則從這幅畫中看到弗里德里希如此迷戀大氣、雲、廢墟和墓地,認為這些浪漫主義元素是不健康的。
畫面上,男人背對我們,站在石頭頂端。他的位置如此之高,面前的風景都已消失在雲下。他到達的所在,與其他任何目的地絕不相同,這里群峰會聚,是一切之中心。長長的手杖杵在石中,他一條腿踏前,表現出社會上紳士的優雅。他毫無賣弄之姿態,但人們卻能從中看出英勇果決的味道,一種達成功業的感覺。一場狩獵之後的獵人會做出同樣姿勢,或是剛剛戰勝歌利亞的大衛,正像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那樣,也許巨人沾滿血的頭就在他腳下。這姿態屬於英雄,聖經中的王,屬於男人中的領袖。石頭的尖角讓他看到無限。他是船首人像,在一艘無形的船上。賞畫者受邀與他分享這一獨特時刻的完美,經過漫長而又危險的攀登之後收獲的完美。因為,即使沒有其他征服的事跡,這穿著大衣的男人至少攀爬了這座高山,達到如此高度,讓他一覽無上美景。
畫中圖景充滿誘惑,但它卻建立在荒謬之上。什麼樣的男人,穿成這種樣子,還能爬這么高?不可否認,畫家加入了一些不協調的元素:幾縷亂發飄在風中。但這說明不了什麼,只是表明某種浪漫的能量,某個冷眼旁觀傳統習俗的人表現出的受到克制的熱情:他的頭發可能在風中飄,但他堅強有力的手掌控著大局,秩序佔了上風。雲隱藏大地,遮蔽高險的懸崖,把一切簡化。景色中一切細節都已消失,世界遙遠難及:他從遠處觀察。他看到了,或者在想像它,彷彿一個和諧的空間因為某些不幸的事故、某些歷史中的失敗和問題,碎為幾片。石頭從這里那裡冒出來,提醒我們:下面,戰火彌漫,障礙叢生,直面自由和層出不窮的理想。
弗里德里希的漫遊者似乎在思考:是什麼把自己和完整的自我實現分開?但是他為自己選擇了一種不同的人生觀,一種令人驕傲的孤獨,將自己置身於平庸的日常生活之上。在這里,在擁有成就的高度上,他享受不可思議的自由,這都出自於單純的景色,它們沐浴在雲中。
Ⅵ 周迅18歲「人體模特」油畫曝光,價值上百萬元,這幅畫是什麼樣的
周迅,在很多影視劇中有精彩的表現。年輕的時候,還當過模特,據說她當模特的油畫,價值是上百萬。這幅畫里的周迅,靈動有魅力。
一、畫中的她,清新的氣息,撲面而來
周迅在演戲的過程中,遇到過挫折,也經歷過失敗,但她沒有灰心喪氣,而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收拾好心情,再次出發。這樣的周迅,真的是魅力動人。大家覺得周迅這樣,可愛嗎?
Ⅶ 一個戴帽子的人含著煙斗的油畫是什麼人畫的
這幅作品的作者是荷蘭畫家梵高伏卜。
梵高於割耳事件後,增畫過數張缺喚穗包著傷口的自畫像。這幅畫中橙紅綠三色產生活潑的色彩效果。叼著煙斗的梵高神情有些呆滯。裊裊白煙對畫面中因為色彩濃重而產生的壓迫感,有減輕的作用。
下面是鏈喊梵高割耳時期的另一幅作品。
Ⅷ 美國哥特式的美國哥特式油畫
一、《美國哥特式》油畫作品簡介
《美國哥特式》油畫,由艾奧瓦人格蘭特∙伍德繪制,《美國哥特式》與《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野牛鎳幣》和《山姆大叔》稱為美國文化的五大象徵。
美國人很容易就辨認出這幅藝術品,數十年來在美國的電視、電影、音樂、劇院、廣告和政治卡通中被戲仿。它已經成為了一個文化圖標,很像列奧納多∙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伍德花兩個月的時間完成了這幅作品,及時趕上了芝加哥藝術學院的展覽。
這幅油畫的構圖簡單並易於記憶:一個男人,一個女人,一把乾草叉,一棟房子。這幅畫創作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當時美國大蕭條。那時候的艾奧瓦人感到被這幅兩個農民的畫像冒犯了,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在嘲笑他們。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人支持繪畫,這幅畫就成為了鄉村美國人的象徵。
男人嚴肅的舉止和女人焦慮的表情可以體現出大蕭條時期的困難,當時許多農民被趕出他們的農場,失去生計。它也能表現出農民忍受艱辛以及在其土地上堅定留下來的決心。他們強有力地抵抗逆境,這是許多美國人所尊崇的品質。
二、哥特式美術
哥特式美術,指 12至15世紀的中世紀歐洲美術。義大利文藝復興學者認為此期美術野蠻怪誕,缺乏藝術趣味,故用「蠻族」——哥特人一詞,稱之為哥特式。其最早產生於法國,之後風靡整個歐洲。
哥特式被廣泛地運用在建築、雕塑、繪畫、文學、音樂、服裝、字體等各個藝術領域,藝術是誇張的、不對稱的、奇特的、輕盈的、復雜的和多裝飾的,以頻繁使用縱向延伸的線條為其一大特徵,主要代表元素包括蝙蝠、玫瑰、孤堡、烏鴉、十字架、鮮血、黑貓等等。
哥特式繪畫以錯綜復雜的方式,在13世紀中葉出現在彩色玻璃窗、手抄本插圖、北歐的板上畫和義大利的濕壁畫中。它與哥特式雕刻一樣,經歷了日益自然主義化的演變。
哥特式時期的工藝美術以法國為最突出。如教堂內的聖體盒、聖物盒和枝形燈架,以及傢具安樂椅、洗臉台等,其裝飾都表現出對哥特式建築或建築裝飾紋樣的極大興趣。此外,巴黎的鑲嵌的珠寶、塗彩的骨雕,以及繪制的壁毯等也都享有盛名。
Ⅸ 一副油畫,畫面中主體是兩個男人,背景有惡魔,其中一個男人咬住另一個男人的喉嚨
這是油畫大師波格羅的作品,原作名字是「Danteandvirgilinhell」,原作尺寸是281x225cm,圖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