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物圖片 » 維族男人圖片
擴展閱讀
員工狀告公司卡通圖片 2025-02-13 02:31:25

維族男人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5-31 16:17:09

❶ 各民族的服飾和生活習慣

1、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回族男子服飾「回回帽」,回族婦女的衣著打扮也是很有特點的。一般頭戴蓋頭(也叫搭蓋頭)。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等三大節日。

(1)維族男人圖片擴展閱讀:

民族風情

1、滿族

滿族主要分布在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回族居第三位。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黑水靺鞨是滿族的直系祖先,蘆中後發展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2、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3、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西遼遷入黃河流域,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4、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較為重要,最為隆重的當屬牯藏節(13年一度)。

5、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

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除夕那天,人們穿上艷麗服裝,戴著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嗩吶、海螺、大鼓奏樂,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

7、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

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8、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

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四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9、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貴州、重慶。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重陽節打粑粑。

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尤其崇拜祖先,以祖先為正神,眾神之首,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土家族是少有的過兩個大年的民族,即趕在漢族過大年的前一天多過一個大年,俗稱「趕年」。張家界土家族人有這樣的俗語:「三十六,跌跟頭」;「人滿三十六,喜的喜, 愁的愁」。因為土家人認為,36歲死人的比例最高,出禍事的幾率最大,故民間凡事總要迴避「36」。

10、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1、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2、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3、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

14、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僳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縣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15、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主要從事畜牧和農業,少數從事狩獵業。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

16、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 「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

17、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18、門巴族

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縣、林芝市、錯那縣等地。「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19、白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市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

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自古以來,白族人民把「6」看得非常神聖。其原因主要有:一說白族是6詔(唐初居住在雲南大理洱海一帶烏蠻6個部落的總稱)的後裔。6詔年年要給大唐帝國上貢,每詔一份,共6份。大唐也回贈禮品6份,各詔均得一份。所以,白族民間往來禮品必帶「6」字;一說取漢語「有福有祿」(既有福氣,又有錢財)一詞之義。

20、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積石山縣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1、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22、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市。「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3、德昂族

(崩龍族)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24、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准,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5、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 水牛王」。

參考資料:網路-少數民族

❷ 為什麼新疆人長的和內地的不一樣

因為新疆地處我國西北部,靠近中亞地區,而且新疆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國接壤,也是我國維吾爾族的居住的聚集區,所以在新疆的少數民族的長相和內地人有所不同,有著獨特的西域風情。

新疆維吾爾族人的外貌特徵是比較明顯的,雖然他們是黃種人,但是由於種族的形成,通婚等使他們保留了大量的白種人的血統,高鼻樑,大眼睛。維吾爾族男子體毛較發達,喜留胡須,兩眼間距離較近,眼窩內陷,身材較高大,臉型多呈長方臉(國字型)、尖鼻子較多,大部分杏核眼、雙眼皮較多,發色、眼色較淺,女性80%以上是雙眼皮大眼睛,瓜子臉較多(甲字型),眼裂較長、鼻子尖、發色、眼色呈黃褐色。

(2)維族男人圖片擴展閱讀:

新疆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地區,新疆原有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回族、柯爾克孜族、哈薩克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滿族、達斡爾族、俄羅斯族、塔塔爾族等13個歷史悠久的民族。

截止2014年,自治區總人口為2322.54萬人。維吾爾族人口為1127.19萬,佔新疆人口48.53% 。漢族人口為859.51萬,佔新疆人口37.01%;哈薩克族人口為159.87萬,佔新疆人口6.88%;回族人口為105.85萬,佔新疆人口4.56%。

❸ 每個民族的生殖方式一樣嗎

男性生殖器因民族、種族的不同也不太一樣,有些民纖攜族的人生殖器很大,比如黑人。中國的漢族人因為其民族成份來源不同所以有些男性的生殖器很大,有些男性的生殖器很小,少數民族相對於漢族人來說,民族成分相對要純一些,所以男性生殖器大體上差不多。但是民族的不同,他們男人的生殖器也不同,大小各異,北方的少數民族男性生殖器就大一些,南方的少數民族由於身材比較矮小,所以男性的生殖器也就小一些。我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因為生活習慣的問襲激題,別的男人那玩意有多大沒有見過,我身高只有165厘米,那玩拍豎襪意勃起時最粗的部位的直徑是4.6厘米、長度是20厘米。

❹ 維吾爾族男孩是不是有點大男子主義阿- -

其實,他們的大男人主義是可能跟我們的風俗習慣有關的,再說,又是我覺得挺好的,男人就有男人的尊嚴,他的氣質嗎。你們同意嗎?

❺ 維族大叔自拍表情包什麼意思

維族大叔自拍表情包的意思就是維族大叔自拍的魔性笑容。維族大叔自拍就是今年一個男人光著膀子躺在床上,他突然仿胡段心血來潮舉起手機按下快門,向這個世界備譽輸送了兩張照片,表情包就是照片的魔性笑容。所以維族大叔自拍表情包的意思就是維族大做坦叔自拍的魔性笑容。

❻ 巴郎是什麼意思小巴郎,巴郎子

「巴郎子」譯文是「孩子」的意思,來源於維吾爾語,是維吾爾族長輩對晚輩的稱呼。

維吾爾族人拼寫「巴郎子」為:balangzi或بالام。「兒娃子」和「兒子娃娃」是新疆本地的回族土話,「兒子娃娃」代點「男子漢」的形容比較「二」敢做敢當的成年男子。

擴世雹展資料:

維吾爾族語的語法:

現代維吾爾語共有32個字母,其中有8個母音,24個輔音空返顫。基本特徵:

1、存在母音和諧律。舌位合諧比較嚴整,唇狀和諧比較鬆弛。

2、有母音弱化現象。

3、構詞和構形附加成分很豐富。

4、名詞有數、從屬人稱、格等語法范疇。

5、動詞有態、肯定否定、語氣、時、人稱、數、形動詞、動名詞、副動詞等語法范疇。表示各種情態的動詞很發達。

6、片語和句子有嚴格的詞序:主語在謂語之前,限定語在中心詞之前。

7、詞彙中除有突厥語族諸語言的共同詞外,還有一定數量的漢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和俄語的借詞。備斗敗註:維吾爾文是一種拼音式文字,採用改進後的阿拉伯字母,是從右向左書寫的。

❼ 中國西北地區人們主要的性格特徵

西北人大體上可以概括為豪爽、 義氣 、直來直往 、沒有心眼、 為人熱情。西北人做事講究氣勢,灑脫和不屈,要的就是如戈壁灘般寬廣,相黃河水一瀉千里的氣勢。

西北人用胸腔的共鳴來表達自己,每句話的前面都要加一個「啊」,或者在後面綴一個「嘛」字,「是嘛」,「對嘛」等等。

行政區劃上的西北地區包括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5個省、自治區。

1、陝西人:

陝西人四肢發達,身體健壯,"國"字型臉的人很普遍,朴訥溫厚而又爽直豪放。在艱苦的環境中,人們是用音樂排解心中的苦悶,用歌聲表達自己不能隨便告於他人的情感,所以我們聽到的陝北民歌才會感覺那麼悠遠,綿長,聽到《走西口》才會讓人肝腸寸斷。

陝西人喜歡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聲吆喝。陝西男人戀家,陝北女孩溫柔順從,但內心剛烈,熾熱如火。

2、甘肅人:

甘肅自古為邊塞,地貌多為黃土和戈壁。地處西北一隅,歷史上動盪不安,政權交替,民族交匯。也許是歷史上戰事紛爭,讓這里承受了太多外來的創傷,對甘肅人的性格影響很大,過於保守,性格呆板,少創新,對於新的東西,甘肅人接受總是慢半拍。

年輕人穿著時髦,緊跟新潮,女孩子言談舉止都非常開放。甘肅人因其風沙的緣故,多為紅臉蛋,身體健魄。

3、青海人:

高原上紫外線強烈,當地人膚色大多紅黑紅黑的,性格豪爽,民風淳樸,善良厚道。

4、寧夏人:

寧夏為中國最大的回民聚集地,回民占本地三分之一。回民是來自中亞型卜的"色目人"與各民族雜居形成的,因信仰伊斯蘭,食品為清真,好吃牛羊肉,忌諱談豬,喜歡戴白色無沿帽。寧夏地況多為戈壁,適合枸杞生長,寧夏人常以此自豪。卜兄穗與其他西北省份一樣,這里的人性格憨直。

5、新疆人:

地域遼闊,資源豐富,是西北地區最富裕的省份。血統和民族成分尤為復雜,最早淵源於匈奴,至於突厥,又與韃靼、蒙古混雜,形成今日的維吾爾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維族人為人豪爽,熱情好客,一旦結交朋友,會把美酒佳餚悉數拿出待客,使客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維族男人長相一般都很英俊帥氣,身材高大勻稱,面部稜角突出,男人氣質明顯,新疆的遼闊地域和氣候,使各民族普遍性格憨直,熱情好客。漢族人多聚居在烏魯木齊、石河子、克拉瑪依。

(7)維族男人圖片擴展閱讀:

西北地區省區介紹:

1、陝西

陝西,簡稱陝或秦,又稱三秦,為中國西北一省級行政單位,省會古都西安,位於中國內陸的腹地,屬於黃河中游和長江上游,地理坐標處於東經105°29′~111°15′,北緯31°42′~39°35′之間。面積約21萬平方千米,人口3733萬,下轄10地級市及1農業示範區。

東鄰山西、河南,西連寧夏、甘肅,南抵四川、重慶、湖北,北接內蒙古,為連接中國東、中部地區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樞紐。西周初年,周成王以陝原為界,陝原以西由召公管轄,後人遂稱陝原以西為「陝西」。陝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歷史上較長時期一直簡稱為「秦」。

2、甘肅

甘肅省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塵皮,地處黃河上游,地理坐標位於北緯32°3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東接陝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內蒙古、寧夏。甘肅省因甘州(今張掖)與肅州(今酒泉)而得名,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以西。

唐代曾在此設置隴右道,故又簡稱甘或隴。轄12個地級市和2個自治州,省會蘭州。古屬雍州,是絲綢之路的鎖匙之地和黃金路段,與蒙古接壤,跨越中國中部的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東西蜿蜒1600多千米,縱橫45.37萬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4.72%。

3、寧夏

寧夏位於「絲綢之路」上,歷史上曾是中國東西部交通貿易的道,作為黃河流經的地區,這里同樣有寧夏回族自治區古老悠久的黃河文明。早在三萬年前,寧夏就已有了人類生息的痕跡,公元1028年,黨項族的首領李元昊在此建立了西夏王朝,並形成了獨特的西夏文化。

寧夏是中國回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居民大都信仰伊斯蘭教,是中國最大的伊斯蘭教聖地。首府銀川是自治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4、青海

青海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總面積72.23萬平方公里,人口568.17萬人,民族成份55個,其中有漢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6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人口的46.98%。

其中藏族分布最廣,全國90%的土族和撒拉族分布在本省,多民族獨特的風俗形成了青海人文景觀的一大特色。大河、大湖泊、大草原、大盆地、大鹽湖,構成了青海獨特的自然景觀。

5、新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位於亞歐大陸中部,地處中國西北邊陲,總面積166.49萬平方公里,佔中國陸地總面積的六分之一,周邊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個國家接壤。

陸地邊境線長達5600多公里,佔中國陸地邊境線的四分之一,是中國面積最大、陸地邊境線最長、毗鄰國家最多的省區。境內與甘肅、青海、西藏相鄰。地形以山地與盆地為主,地形特徵為「三山夾兩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