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女人為家庭付出的詩句
1. 關於家庭女人賢內助的詩句
關於家庭女人賢內助的詩句 1. 描寫賢內助的詩句
蘇軾《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 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
此時詩人四十歲,題目上「乙卯」,指的就是這一年。題「記夢」,是夢後記事,內容是「夢亡妻」。
「十年生死兩茫茫」,詞一開始即點出夫妻死別的時間--十年。蘇軾的妻子王弗死於治平二年,距詩人寫此詞時正好十年。
十年時間,不論長短,都是有限的,但只就它橫亘在生與死之間這一點說,就是永無休止的了。誰都明白,生者與咐跡氏死者是永遠不能會面的。
這里「生死」兩字,道出兩個世界,用得十分沉痛。使其後的「兩茫茫」不僅有了「全無所知」之感,而且有了「永無所知」之感。
「不思量,自難忘」,寫生者對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細領會,卻是詩人的更深一層的情懷。
說不思量,即是思量。因為這種思念,既是一種有意識的每時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種難以中斷的無意識的思念,可謂「此情無計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王弗死後,遷葬於四川眉山(蘇軾的家鄉),而此時蘇軾則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沒有昔日的伴侶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靈,連訴話凄涼的地方也沒有。
這該多麼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過生者與死者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隔離,表達了對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遠不得相逢的遺恨。「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這是詩人的一個假想。「相逢」,死者依然故我,而生者呢?這十年,正是圍繞王安石變法,革新派與守舊派的斗爭愈演愈烈的時候。
蘇軾被卷進了這場漩渦之中,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斷地放外任,左遷,流徙,歷盡蒼桑,備嘗艱辛,已是「塵滿面,鬢如霜」了。此時此刻,生者與死者若能相逢,也肯定是「不識」了。
這里有詩人的那種相逢不識的遺恨,更多的則是詩人回首往事,倍覺辛酸的慨嘆。 下闋承接「相逢」寫夢,境換而意相連。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正是由於「不思量,自難忘」的那種刻骨銘心的想念,才產生了詩人所繪下的夢境。夫妻相逢在夢中,現實中時間與空間的距離都沒有了。
往昔的美好時光出現在眼前--窗下,妻子對鏡理妝,似乎是靜謐、幸福的。然而,是「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這里與起句「十年生死兩茫茫」相映照。一說情思縈繞,悵惘空虛,一說縱使相逢,苦不堪言。
夢畢竟是夢,夢中還有著生死夫妻相逢的浪漫情調,哪怕這種浪漫是苦澀的,悲愴的。而在現實中,丈夫對亡妻的不可遏止的思念,則又是另一種情調了。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詩人的思緒又回到了上闋的「千里孤墳」處。
短松崗,即指王弗的墓地。唐代開元年間,幽州衙將張某之妻孔氏死後,一日忽從冢中出,題詩贈張曰:「欲知腸斷處,明月照松崗」。
(《本事詩·征異第五》)蘇軾化用其意,遙想亡妻在清冷的月光下「千里孤墳」的凄涼處境。此典用得貼切衡散,不著痕跡。
並由於州模作者刻意用了「料得」這樣一個主動詞和「年年」這樣一個漫長的時間單位,使之不僅含有死者對生者的懷念,而且增加了生者對死者的懷念,使本詞產生了雙重的生死懷念之情,詞的重量頓時倍增。王弗十六歲時嫁給蘇軾,她天資聰穎,知書懂詩。
據《侯鯖錄》記載,在一個正月夜裡,王弗見庭前梅花盛開,月色霽清,對蘇軾說:「春月勝與秋月色。秋色讓人慘凄,春月令人和悅。
可召趙德麟輩飲此花下。」東坡聽了高興地說:「此乃詩家語也。」
王弗賢淑端莊,曾對蘇軾的事業、為人處事進行過多次有識見的告誡、囑咐。這些都被蘇軾一往情深地寫進了王弗的墓誌銘。
這說明,王弗生前,不但是蘇軾生活上的伴侶,而且是文學上的知音,事業上的賢內助。不幸的是王弗二十六歲時就謝世了。
這無疑在生活上、感情上對詩人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正是由於與妻子的情篤,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樣的持久。
這點在《江城子》詞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縱觀全詞,詩人用朴實無華、近似白話的言詞,寫實情真,記夢意深;虛實相間,輕重結合,全無雕琢痕跡,卻意義深遠。
詩人選用《江城子》詞調寫悼亡之作,恰如其分。《江城子》詞調,凡是有韻腳的地方,皆為平聲,三、五、七言間用、迭用『這樣音韻諧協而又起伏不平。
從內容上看,所表達的正是深沉而又復雜的感情。如上闋「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由於句式參差,雖明白如話,卻韻味醇厚,使人倍感沉痛。
蘇軾在其後的一首與其胞弟子由久別相見的詩中曾有「猶勝相逢不相識,形容變盡語音存」,顯然沒有達到此種的意境。再如詩人化用「欲知腸斷處,明月照松崗」,填出「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與上闋中「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相呼應,充分利用詞中長短句的長處,使人讀後有一種回味無窮的感受。
以悼亡為題材作詞,在蘇軾是第一首,在詞的發展史上也是第一首。這在詞的內容的開拓上有它的獨特意義。
2. 什麼樣的女人可以當賢內助
其實,說句實話,一個優雅的女人,有味道的女人,則是每個女人殊途同歸的美麗夢想,一個有智慧的女人,首先是愛自己的家,愛丈夫,愛孩子,愛親人,和愛自己的愛人,共同營造和藹的家庭,能夠成為一位真正的好女人她的標准也是非同一番,她有著一顆龐大的胸襟,有著一顆遠大的理想和志向,有著人生的追求和拼搏事業的胸懷,她不但有著事業的追求而且還要有著家庭的責任感,有著女人的天性和女人味的氣魄,溫柔善良,成熟簡練,善解人意,寬容理解大度,有著良好的道德修養及文化素質,有品位,有良知,敬孝父母,體貼丈夫,疼愛子女,能夠擔負起一個家庭的重任,懂得感恩和回報,為人正派,做人忠厚誠實,優秀的女人身上會散發著誘人的光彩,她不但吸引你,同樣也吸引著和你同樣有著鑒賞能力的人。
這樣的女人甚稱是一位真正的好女人,備受人們的尊敬和愛戴,這樣的女人才無愧於人生。
B. 一個女人微博上寫」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什麼情況
想起以前的人或事了,而且很傷感。
C.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化凄涼...縱然...生奉因不時...淚滿面...畢如霜...
【作品名稱】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1] 【創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蘇軾 【作品體裁】詞
編輯本段原文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2]
編輯本段注釋
(1)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寧八年。 (2)孤墳:孟啟《本事詩·徵異第五》載張姓妻孔氏贈夫詩:「欲知腸斷處,明月照孤墳。」其妻王氏之墓。 (3)幽夢:夢境隱約,故雲幽夢。 (4)小軒窗:指小室的窗前。 (5)顧:看。 (6)明月夜,短松岡:蘇軾葬妻之地。 (7)十年:指結發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8)思量:想念。 (9)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與蘇軾任所山東密州,相隔遙遠,故稱「千里」。 (10)「塵滿面」兩句,形容年老憔悴。 (11)短松:矮松。 (12)軒:門窗
編輯本段譯文
兩人一生一死,隔絕十年,音訊渺茫。剋制自己不去思念吧,卻本來難忘。妻子的孤墳遠在千里,沒有地方跟她訴說心中的凄涼悲傷。即使相逢也料想不會認識,因為我四處奔波,灰塵滿面,鬢發如霜。 晚上忽然在隱約的夢境中回到了家鄉,只見妻子正在小窗前對鏡梳妝。兩人互相望著,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只有相對無言淚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著、長著小松樹的墳山,就是與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斷腸的地方。[3]
編輯本段詞牌
【江城子】[4] 唐詞單調,始見《花間集》韋庄詞,單調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韻。或謂調因歐陽炯詞中有「如(襯字)西子鏡照江城」句而取名。宋人改為雙調,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韻。歐陽炯單調詞將結尾兩個三字句加一襯字成為七言句,開宋詞襯字之法。後蜀尹鶚單調詞將起首七言句改作三字兩句,開宋詞減字、攤破之法。晁補之改其名為《江神子》,韓淲調有「臘後春前村意遠」句,故又名《村意遠》。
編輯本段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5]
編輯本段作者
作者蘇軾
蘇軾[6] (1037~1101)著名文學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故又名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亂扮,召直史館。公元1079年(神宗元豐二年)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次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公元1094年(紹聖元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歸,次年卒於常州。 蘇軾詩、詞、文、書、畫皆工,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詞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庄詞媚嘩侍灶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作品今存《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詞有《東坡樂府》等。
編輯本段評解
這是蘇軾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寫的一首悼亡詞,表現了綿綿不盡的哀傷和思念。上片寫詩人對亡妻的深沉談困的思念,是寫實。下片記述夢境,抒寫了詩人對亡妻執著不舍的深情。上篇記實,下篇記夢,突出襯托出對亡妻的思念,加深本詩的悲傷基調。全詞情意纏綿,字字血淚。既寫了王弗,又寫了詩人自己。詞中採用白描手法,出語如話家常,卻字字從肺腑鏤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著真淳。這首詞思致委婉,境界層出,情調凄涼哀婉,為膾炙人口的名作。
編輯本段輯評
張燕瑾《唐宋詞選析》:晁無咎曾經說蘇軾之詞「短於情」,由這首《江城子》來看,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陳後山曰:「風韻如東坡,而謂不及於情,可乎?」 艾治平《宋詞名篇賞析》:從這首詞看,蘇軾追求的似是一種更高的生活情趣,是能夠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因此他雖寫的只是個人生活范圍的感傷,卻不粘不滯,冰清玉潔,在悼亡詞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為公悼亡之作。真情鬱勃,句句沉痛,而音響凄厲,誠後山所謂「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也。 王方俊《唐宋詞賞析》:此詞通篇採用白描手法,娓娓訴說自己的心情和夢境,抒發自己對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見雕琢痕跡;語言樸素,寓意卻十分深刻。——引自惠淇源《婉約詞》
編輯本段賞析
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王弗年輕美貌,且侍親甚孝,二人恩愛情深。可惜天命無常,王弗二十七歲就去世了。這對東坡是絕大的打擊,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蘇軾在《亡妻王氏墓誌銘》里說:「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趙郡蘇軾之妻王氏(名弗),卒於京師。六月甲午,殯於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於眉之東北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於平靜語氣下,寓絕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 」(陳師道語)且傳誦千古的悼亡詞。 中國文學史上,從《詩經》開始,就已經出現「悼亡詩」。從悼亡詩出現一直到北宋的蘇軾這期間,悼亡詩寫得最有名的有西晉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隱亦曾有悼亡之作。他們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寫愛侶去後,處孤室而凄愴,睹遺物而傷神;或寫作者既富且貴,追憶往昔,慨嘆世事乖舛、天命無常;或將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憶之情,用恍惚迷離的文字和色彩抒發出來,讀之令人心痛。而用詞寫悼亡,是蘇軾的首創。蘇軾的這首悼亡之作與前人相比,它的表現藝術卻另具特色。這首詞是「記夢」,而且明確寫了做夢的日子。但雖說是「記夢」,其實只有下片五句是記夢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訴悲懷的,寫得真摯樸素,沉痛感人。 題記中「乙卯」年指的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寧八年),其時蘇東坡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年已四十。這首「記夢」詞,實際上除了下片五句記敘夢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開頭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語,感人至深。「十年生死兩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對人世是茫然無知了,而活著的人對逝者呢,不也同樣嗎?恩愛夫妻,撒手永訣,時間倏忽,轉瞬十年。「不思量,自難忘」,人雖雲亡,而過去美好的情景「自難忘」懷呵!王弗逝世轉瞬十年了,想當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給了十九歲的蘇東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說,更難得她蕙質蘭心,明事理。這十年間,東坡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頗受壓制,心境悲憤;到密州後,又逢凶年,忙於處理政務,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維持的地步,而且繼室王潤之(或許正是出於對愛妻王弗的深切思念,東坡續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潤之,據說此女頗有其堂姐風韻)及兒子均在身旁,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掛在心間呢?不是經常想念,但絕不是已經忘卻。這種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難以消除的。因為作者時至中年,那種共擔憂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彌篤,是一時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將「不思量」與「自難忘」並舉,利用這兩組看似矛盾的心態之間的張力,真實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內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觸動人心的日子裡,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聰慧明理的賢內助呢。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難以遏止。於是乎有夢,是真實而又自然的。「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想到愛妻華年早逝,感慨萬千,遠隔千里,無處可以話凄涼,話說得極為沉痛。其實即便墳墓近在身邊,隔著生死,就能話凄涼了嗎?這是抹煞了生死界線的痴語、情語,極大程度上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凄涼無助而又急於向人訴說的情感,格外感人。接著,「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三個長短句,又把現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把死別後的個人種種憂憤,包括在容顏的蒼老,形體的衰敗之中,這時他才四十歲,已經「鬢如霜」了。明明她辭別人世已經十年,卻要「縱使相逢」,這是一種絕望的、不可能的假設,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無奈的,表現了作者對愛侶的深切懷念,也把個人的變化做了形象的描繪,使這首詞的意義更加深了一層。 蘇東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銘》記述了「婦從汝於艱難,不可忘也」的父訓。而此詞寫得如夢如幻,似真非真,其間真情恐怕不是僅僅依從父命,感於身世吧。作者索於心,托於夢的確實是一份「不思量,自難忘」的患難深情。 下片的頭五句,才入了題開始「記夢」。「夜來幽夢忽還鄉 」,是記敘,寫自己在夢中忽然回到了時在念中的故鄉,在那個兩人曾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軒窗,正梳妝。」那小室,親切而又熟悉,她情態容貌,依稀當年,正在梳妝打扮。這猶如結婚未久的少婦,形象很美,帶出蘇軾當年的閨房之樂。作者以這樣一個常見而難忘的場景表達了愛侶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恆的印象。夫妻相見,沒有出現久別重逢、卿卿我我的親昵,而是「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這正是東坡筆力奇崛之處,妙絕千古。正唯「無言」,方顯沉痛;正唯「無言」,才勝過了萬語千言;正唯無言,才使這個夢境令人感到無限凄涼。「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之勝,全在於此。別後種種從何說起?只有任憑淚水傾盈。一個夢,把過去拉了回來,但當年的美好情景,並不存在。這是把現實的感受溶入了夢中,使這個夢也令人感到無限凄涼。結尾三句,又從夢境落回到現實上來。「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料想長眠地下的愛侶,在年年傷逝的這個日子,為了眷戀人世、難舍親人,該是柔腸寸斷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設想此時亡妻一個人在凄冷幽獨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謂用心良苦。在這里作者設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這種表現手法,有點像杜甫的名作《月夜》,不說自己如何,反說對方如何,使得詩詞意味,更加蘊蓄。東坡此詞最後這三句,意深,痛巨,餘音裊裊,讓人回味無窮。特別是「明月夜,短松岡」二句,凄清幽獨,黯然魂銷。正所謂「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語)。這番痴情苦心實可感天動地。 這首詞運用分合頓挫,虛實結合以及敘述白描等多種藝術的表現方法,來表達作者懷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對亡妻的哀思中又糅進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將夫妻之間的情感表達得深婉而摯著,使人讀後無不為之動情而感嘆哀惋。[7] 宋神宗駕崩後,宋哲宗繼位,任用司馬光為宰相,蘇東坡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龍圖閣學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讀。這時的蘇東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後和年僅十二歲的小皇帝的賞識,政治上春風得意。蘇東坡不時懷念起死去的結發妻子王弗: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冷。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由此成就了一闕悼妻懷思的傳世之作。 蘇東坡對於王弗是痛徹心肺的悲情。「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陰陽相隔,重逢只能期於夢中,也只有夢是沒有時空限制的,可以超越一切的界限和有限。樸素真摯的深情,沉痛的生離死別,每讀一次就更為其中的深情所感動。 應該說,蘇東坡再次得寵多少有些幸運的成分。這么個大詞人,大文學家,被政治牽絆得頭暈目眩,蘇子的一生常常讓人有點啼笑皆非的意思,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一段相對安穩適意的生活中,蘇東坡的精神狀態是輕松和愉悅的,但蘇東坡也斷斷不能忘記王弗曾經陪伴著自己度過的那些艱難的時光。王弗在蘇東坡的一生中作扮演的角色絕非一個主婦那麼簡單,在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中也曾有過這樣的落筆:……蘇東坡……由氣質和自然的愛好所促使,要變成一個隱士。社會,文化,學問,讀歷史的教訓,外在的本分責任,只能隱藏人的本來面目。若把一個人由時間和傳統所賦予他的那些虛飾剝除凈盡,此人的本相便呈現於你之前了。……他偶爾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這時他成了自然中偉大的頑童——也許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這副面貌吧。「頑童」,這里林語堂先生固然是在一種嘉許的語氣在點評蘇東坡的自由性靈,然而蘇東坡實際上又何嘗不是一個頑皮的孩子呢?不諳世事,興致所至,聰明有餘而內斂不足。 夫人穩健,而丈夫往往不能。丈夫往往急躁,灰心喪氣,喜怒無常。高興了把酒言歡,不高興了也要罵罵娘。麻煩的是丈夫有了曠世的才氣,就不是罵罵娘這么簡單了。蘇東坡常常會在自己的詩作里流露一些「不合時宜」的論調,自找禍端。由此可見在日常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中,這等人物將是何等的低才。倘若沒有一個得體大度,端莊典雅的夫人為丈夫張羅這些「不入眼」俗事,怕蘇先生不會有幾天清閑。在密州,他們正過苦日子,蘇東坡對新所得稅至為憤怒,孩子揪著他的衣裳對他曉曉不休。他說:「孩子們真傻!」蘇夫人說:「你才傻。你一天悶坐,有什麼好處?好了。我給弄點兒酒喝吧。」在一首詩里記這件事時,蘇東坡覺得自己很丟臉,這時妻子洗杯子給他熱酒。這當然使他很歡喜,他說他妻子比詩人劉伶的妻子賢德。因為劉伶的妻子不許丈夫喝酒。蘇夫人也是用了好幾年的工夫才摸清楚丈夫性格,那是多方面的個性,既是樂天達觀隨遇而安,可是有時又激烈而固執。蘇夫人聰明解事,辦事圓通。 她是進士的女兒,能讀能寫,但是並非一個「士」。做妻子的也知道要管家事,要撫養孩子,要過日子。正因為如此,蘇東坡的生活中是不能沒有一個這樣的女人把握船舵的。只有在妻子的無微不至的照顧下,蘇東坡才有更多的閑情逸致去「沐於沂,浴乎舞雩」。也正因為如此蘇夫人也成為蘇東坡最為信任依賴的人,很多事情埋藏在蘇東坡的心靈深處,別人大都不知道,蘇東坡的妻子一定知道。同過患難,共過生死,日日的關心和愛護,充滿信任的等待和撫慰。王弗給與蘇東坡的是所謂「相濡以沫」的質朴而深厚的情感。 在這首小詞中,讀不到一句令人感覺「矯情」之語,詞語的運用簡練凝重。每一個音節的連接都有冷澀凝絕之感,猶如聲聲咽泣,壓抑沉重的氣氛就在這「幽咽泉流」中彌散開來,讓人艱與呼吸,又難以逃避。 蘇東坡用了十年都舍棄不下的,是那種相濡以沫的親情。他受不了的不是沒有了轟轟烈烈的愛情,而是失去了伴侶後孤單相吊的寂寞。「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在夢里能夠看見的,也全是逝去親人往日生活里的瑣碎片斷。因為在那些瑣碎里,凝結著化不去的親情。 在紅塵中愛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執子之手是一種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種境界,生死相許也是一種境界。在這世上有一種最為凝重、最為渾厚的愛叫相依為命。那是天長日久的滲透,是一種融入了彼此之間生命中的溫暖。 面對這樣的深情,解讀都似乎是一種傷害,那是需要在生命里反復吟唱,靜夜中不斷懷思的樂音。無數的人毫不吝惜地把「絕唱」這個詞贈與了這首詞,然而,時光流轉了千年,我們又聽到了一聲相似的嘆息,那嘆息給予了我們有一篇值得反復玩味的美文,也讓我們更深切地領會了蘇子心中的創痛,兩個文人千年的唱和,訴說著人世間最值得感念的深情。這就是巴金先生所寫的《懷念肖珊》和《再憶肖珊》。不再過多的評說什麼,我摘錄了其中兩個段落,作為本文的結尾,這是《江城子》最深沉的詮釋,在這樣一個濫情的年代,我們慶幸還有這樣的情感值得我們永遠的祭奠: 她不僅分擔了我的痛苦,還給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勵。……我進了門看到她的面容,滿腦子的烏雲都消散了。我有什麼委屈、牢騷都可以向她盡情傾吐。……她不斷地給我安慰,對我表示信任,替我感到不平。……今天回想當時的情景,她那張滿是淚痕的臉還歷歷在我眼前。我多麼願意讓她的淚痕消失,笑容在她那憔悴的臉上重現,即使減少我幾年的生命來換取我們家庭生活中一個寧靜的夜晚,我也心甘情願! 她離開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麼長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門口,眼前就出現一張笑臉,一個親切的聲音向我迎來,可是走進院子,卻只見一些高高矮矮的、沒有花的綠樹。上了台階,我環顧四周,她最後一次離家的情景還歷歷在目…… 我彷彿還站在台階上等待著車子的駛近,等待著一個人回來。這樣長的等待。十二年了。甚至在夢里我也聽不見她那清脆的笑聲。我記得的只是孩子們捧著她的骨灰盒回家的情景。這骨灰盒起初給放在樓下我的寢室內、床前五斗櫥上。 悲傷沒有用。我必須結束那一切夢景。我應當振作起來,哪怕是最後的一次。骨灰盒還放在我的家中,親愛的面容還印在我的心上,她不會離開我,也從未離開我。做了十年的「牛鬼」,我並不感到孤單。我還有勇氣邁步走向我的最終目標——死亡。我的遺物將獻給國家,我的骨灰將同她的骨灰攪拌在一起,撒在園中給花樹作肥料。
D.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是什麼意思
一晃十年過去了,扮慎生死未知,下落不明
很長時間了,難以余緩忘記你
假如死去了,千里之外的孤墳
也豎缺模沒有人能夠跟我說話
凄涼啊!
E. 「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多是少年人」,怎樣理解這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在黃泉路上已經死了的人時,不分他們的年齡大小的。
F.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有沒有哪首詞里有這句
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十年來你我隔絕在兩個世界裡,不能相見也不能知道彼此的狀況。即使不去想你,也忘不了你。你的墳孤零零在那麼遙遠的地方,我心中的悲傷的到哪裡和誰去說呢?即使能和你相見,你也可能認不出我了,因為我已經風塵滿面,鬢發花白了。夜裡忽然夢到自己回到從前,看見你正在座在小軒窗前梳妝打扮。和你相視良久難以言語,只有攜笑彼此眼淚不斷的流。想起你來就到了每年最心碎的地方,在這明月的夜裡栽者著松樹的小山崗上你的墳前,看你……
《唐宋詞簡釋》唐圭璋:此首為公悼亡之作。真情鬱勃,句句沉痛,而音響凄厲,誠後山所謂「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也。這首思念其愛妻的詩篇已成為千古名篇,令千百年後的人們讀起來都感動萬分。蘇軾的妻子名叫王弗與蘇軾琴瑟調和同甘共苦,十年後不幸亡故。在她亡故後十多年的一個乙卯正月二十夜裡,當時名士大學者的蘇東坡半夜在夢里到自己的妻子而醒來,然後到妻子的墳前寫下這首詩。孤獨的蘇東坡,可憐的蘇東坡卜隱攜,偉大的蘇東坡,曾愛型伏過一位偉大的女人……
G. 一杯濁酒敬紅塵,一座孤墳葬情深
這一次,她終於自作主張地為他們的將來尋到了一個地久天長,只是那代價卻是換了大郎和她自己的命!——
二郎,我終究還是如願以償了;還記得我曾經跟你說過的『今生若是不能和你在一起,那能夠死在你的手裡奴家也就知足了』。
想當初在遇到你之前,我以為我自己這一生也就那樣了——頂著被載入史冊的淫賤浪盪之名聲、守著一個個漫無邊際的清寒和孤寂,然後送大郎擔著炊餅出門、等大郎挑著擔子歸家,日復一日、周而復始……直至風燭殘年。
那一日,我只見遍山花開爛漫;那一日,我不知愛恨風雨欲來。當我甫一開門看到你的那一時刻,我心裡的樓城突然就以排山倒海之勢向你的懷抱傾斜,同時內心翻江倒海般洶涌澎湃。誰說命苦的女人就沒有資格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誰說已婚的女人就不能勇敢地打破世俗的桎梏?
我偏要!
盡管你一次次的把我狠狠推開,可我還是義無反顧、飛蛾撲火般地想方設法去向你靠近,哪怕千夫所指、即使遺臭萬年,即使 最後落得的結局是烈火焚身、粉身碎骨,我潘金蓮此生也在所不惜!
可是呵!你卻狠心的連那一絲絲的希望和念想都不屑於給我留下。當聽到大郎說你要一個人搬到縣衙去住的消息時,我手中的水瓢哐當落地,顧不上濺得我一身的濕,我咬緊牙關伸手捂住了腹部上面點的位置,明明沒有一絲一寸的傷口,明明沒見一點一滴的殷紅,但心尖尖上就像是被誰硬生生地剜去了一大塊般疼到窒息、痛到麻木。
我甚至都沒能聽清楚你臨出門前跟大郎的所有叮囑和交代,但鬼使神差的卻又聽清楚了你轉身離去前對我說的:「嫂子,與哥哥好好保重。好自為之!」
你看,女人多傻!我在自我幻想的愛情里意亂情迷得 差點就忘了你我在世俗的關系裡只不過是叔嫂,我們之間居然還有一個大郎的存在。不對,准確的說你我之間何止是遠隔山海,中間橫亘著咫尺天涯?!
看你瀟灑的頭也不回,我悄無聲息的伸出舌尖舔去了嘴唇上的腥咸。沒讓任何人看出我心底城池的轟然倒塌、堆滿一地的斷壁殘垣!
罷了!既然靈魂的所求所愛皆不可得,那我就轉而追逐物質與慾望的滿足;既然求不得內心的安全感,那我至少也得求一個肉身的安放地。
所以當某天西門大官人又一次經過我們樓下的時候,我支窗的撐竿好巧不巧的掉落了下去、又好巧不巧地剛好砸到了他者凳的頭上。
其實我想,後來即使沒有王婆的穿針引線,我與西門大官人的緣分也必定躲都躲不掉。因為他能提供給我愛情以外的一切物質方面的需要和滿足,我亦能給到他婚姻以外的激情,還有作為一個男人無上的虛榮與驕傲。大家各取所需,誰也不會埋怨誰;誰也不必瞧不起誰。一對淫男盪女、姦夫淫婦罷了!
至於大郎,在這過程中則完完全全地被忽視殆盡了。沒有辦法,生活對於弱者總是精打細算的吝於浪費長句短詞!
二郎,你不要怪嫂嫂心狠。一個從首神旅心底里不再奢望明天和愛情的女人,一旦決絕起瞎唯來 我想連風雲都會變色;二郎,你也別罵金蓮是盪婦。想我當初也曾把自己的心掏出來遞到你的手裡過,是你沒有理睬、是你把它隨手丟棄於地,最後摔得粉碎,再難拾起!
再說自古以來,女人要麼就是成為了你們男人因自己無能而亡國的借口,比如說妺喜、蘇妲己和褒姒;要麼就是你們男人征戰天下勝利之後的點綴,比如說西施、虞姬和貂蟬;要麼 就是你們自己不屑於擁有還偽君子一樣不希望別人得到的所謂『紅顏禍水』。
歷史對於我們女人從來就挑剔且苛刻,它所留給我們的空間總是逼窄而局促,像是一出被預算限制了舞台大小的情景劇,歌聲斷斷續續的,因此原本想要在舞台上大展拳腳的我們卻也只能艱難騰挪、低眉斂袖間黯然退場。
二郎,今生不能相愛,我們下輩子也別再遇到了吧!別的女人相戀一場,最多流的是淚;而我還沒戀到,最終卻落了血。這樣的結局,實非我所願;這樣的愛情,我再也不會去期待和奢望了。
我潘金蓮,今生悟了。可也晚了!
「不愛我你幹嘛要騙我/你不能陪我走到最後你幹嘛要說你愛我/你不愛我你幹嘛騙我說你離不開我/你幹嘛說要娶我/你幹嘛說聖誕節我們就在一起那樣的承諾/你幹嘛拿我當傻瓜一樣/你幹嘛分手了也不能直接告訴我/你幹嘛連一句抱歉都沒有就這樣把我丟下了/我討厭你 /我討厭你 /我討厭你/我討厭你讓我愛上瞭然後又丟下我一個人/我討厭你/我討厭你/你知不知道我有多討厭你/我討厭你/幹嘛要丟下我一個人/我討厭你/我討厭你/我討厭你/一輩子都不會原諒你的/Ha~ha~ha~/我愛過你 /是我的錯/我的錯……」——夏婉安《記事本》
H.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你我夫妻訣別已經整整十年,強忍不去思念可終究難相望。千里之外那座遙遠的孤墳啊,竟無處向你傾訴滿腹的悲涼。
出自《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寫的一首悼亡詞,表現了綿綿不盡的哀傷和思念。此詞情意纏綿,字字血淚。
原文如下: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氏或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譯文如下:
你我夫妻訣別已經整整十年,強忍不去思念可終究難相望。千里之外那座遙遠的孤墳啊,竟無處向你傾訴滿腹的悲涼。縱然夫妻相逢你也認不出我,我已經是灰塵滿面兩鬢如霜。
昨夜我在夢中又回到了家鄉,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妝皮蔽。你我二人默默相對慘然不語,只有流出淋漓熱淚灑下千行。料想得到我當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岡。
(8)女人孤墳口型圖片擴展閱讀:
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王燃核州弗年輕美貌,且侍親甚孝,二人恩愛情深。可惜天命無常,王弗二十七歲就去世了。這對東坡是絕大的打擊,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陳師道語)且傳誦千古的悼亡詞。
十年忌辰,觸動人心的日子裡,他不能「不思量」那聰慧明理的賢內助。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難以遏止。於是乎有夢,是真實而又自然的。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想到愛妻華年早逝,感慨萬千,遠隔千里,無處可以話凄涼,話說得極為沉痛。其實即便墳墓近在身邊,隔著生死,也是不能話凄涼的。這是抹煞了生死界線的痴語、情語,極大程度上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凄涼無助而又急於向人訴說的情感,格外感人。
接著,「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三個長短句,又把現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把死別後的個人種種憂憤,包括在容顏的蒼老,形體的衰敗之中,這時他才四十歲,已經「鬢如霜」了。
明明她辭別人世已經十年,卻要「縱使相逢」,這是一種絕望的、不可能的假設,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無奈的,表現了作者對愛侶的深切懷念,也把個人的變化做了形象的描繪,使這首詞的意義更加深了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