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卡通圖片 » 農忙搞笑圖片
擴展閱讀
圖片賺錢的軟體叫什麼 2025-01-02 04:26:21
愛狗的好男人圖片 2025-01-02 04:26:15

農忙搞笑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1-06 10:41:03

Ⅰ 春天的圖片

春天,萬物復甦,開始農忙,柳樹開始發芽,桃花盛開,燕子銜泥,還有那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等。

Ⅱ 誰有陝西八大怪超大圖片

一怪----板凳不坐蹲起來: 由於蹲起來比坐著更方便(因為關中地區主要是以農業為主,農忙的時節比較多,所以大家在抽空休息的時候就會不自覺的蹲在地上,從而形成了一種獨到的習慣,所以人們(指農村)一般不坐板凳,即使有板凳也會蹲在上面。 二怪----房子半邊蓋: 主要關中人比較講究風水,認為「肥水不流外人田」,即使下雨也要把雨水流到自家院里,二則是為了採光的方便,三則關中地方農民閑時比較愛「串門子」(即鄰居常走動諞閑話),為了不至於鄰居看到自己的物品而蓋才成這樣;最後就是家家戶戶的廁所在屋子的最後面,以前沒有化糞池,基本是人工把糞便積攢起來用「架子車」拉到地里上肥方面,也為了更好的通風。 三怪----姑娘不對外: 關中地區嫁娶講究的是「知根知底」,舊俗認為自己的女兒嫁到外面會受欺負,而外面的媳婦娶到家裡又怕丟失,所以一般情況下姑娘是不往外嫁的,基本都會在縣內,或鄉村一級的范圍內結婚,這也和當時的娃娃親有關系(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男子或女子10歲左右就會相親找對象) 四怪----帕帕頭上戴: 夏天戴手帕,為了方便農耕作業,冬天戴手帕主要為了保暖,關中地區婦女沒有戴帽子的習慣,二則是因為關中,特別在陝西武功、乾縣、興平、楊凌一帶至今還流傳著結婚要給小叔子手帕的習慣。 五怪----面條像腰帶: 關中地區的麵食花樣繁多,大多數面條比較粗較寬,其實比腰帶要略細些。關中豪爽,愛吃寬面,厚面。 六怪----鍋盔像鍋蓋: 由於關中人喜歡用秸稈燒火做飯,而秸稈的火恰到好處,比較「文」,且不容易將鍋里的食品燒糊,而且喜歡一大家子在一起燒飯吃,避免浪費,從而用的鍋基本口徑都在80公分以上,烙的鍋盔自然就和鍋蓋一樣大了。 七怪----油潑辣子是道菜: 陝西關中地區喜愛吃辣椒,所有的麵食中都帶辣子,無辣不下飯。 八怪----秦腔不唱吼起來: 這里的唱戲指的是秦腔表演。

Ⅲ 誰有延安的風景圖片啊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9%C2%B1%B1%D2%A4%B6%B4&z=0
或者去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9%C2%B1%B1%D2%A4%B6%B4%C8%BA&z=0
外地人都這么說咱們的窯洞,不見的他們住的有多好,我在北京,很多當地人住的很擠,還不如窯洞!都是道聽途說

Ⅳ 想要關於苗族有特色的建築圖片、以及苗族的舞蹈動作圖片 (苗族的風俗習慣介紹)

吊腳樓並不是苗族的特色建築,土磚、木製、青瓦等多些
由於苗族分支比較多,多以花鼓戲揚名,其中猴兒鼓惟妙惟肖,你可以在網路搜一些,不過很多是表演性質的,不夠傳神。

Ⅳ 急求關於土家族的各種資料和圖片,我要做一份地理小報!

【簡介】
族名 「土家」在當地漢語中是本地人的意思。土家族人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
1956年才被識別為單一民族,1990年統計人口為570.422萬人,2007年為802萬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陽、黔江等縣,與漢、苗等族雜居。 土家族織錦以其色彩斑斕、織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

【服飾】
土家族女裝為短衣大袖,左襖開襟,滾鑲2~3層花邊,鑲邊筒褲;男裝為對襟短衫。「過趕年」,即提前l~2天過年,是其重要節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

【民居】
土家族愛群居,愛住吊腳木樓。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單家獨戶。所建房屋多為木結構,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懸空,木欄扶手,走馬轉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籬笆,院後有竹林,青石板鋪路,刨木板裝壁,松明照亮,一家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寧靜生活。

【習俗】
男女多經對歌相愛結婚。有「哭嫁習慣」習慣。女子在出嫁前7~20天開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罵媒人」等。開始是輕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傷。直到哭的口乾舌噪,兩眼紅腫。他們把是否善於哭嫁作為衡量女子才德的標准。
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實行火葬。土司制度時期至今實行土葬,葬禮由土老司主持操辦,土老司祭祀亡人時,將天窗口的紡車倒紡三下,念經送亡人過天橋上天廷。然後假扮亡人,圍繞「哈哈台」轉圈出門,死者子女跟隨土老司哭喪,土老司唱喪歌,吹牛角,頓時火炮連天,哭唱哀鳴,極為悲痛,歷時幾天幾夜。然後將裝好遺體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歸流至民國時期,土家族喪葬由道士主持,停屍三、五、七日後,由道士根據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級的道場,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豎桅」、「二豎桅」、「七豎桅」等名稱。一般道場都履行下柳床、開路、薦亡、交牲、上熟、散花辭解、解燈、打燒棺、辭靈、掃堂等具體操作程序。死者親屬披麻戴孝,跟隨道士行喪禮,還請人唱孝歌,以哀悼亡人。新中國成立後,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動,以開追悼會唱喪歌代替道場。

【飲食習慣】
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閑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苞谷飯最為常見。有時也吃豆飯,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 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豆製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即可食用。民間常把豆飯、苞谷飯加合渣湯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粱釀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數不高,味道純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糍粑)臘肉、油茶等食品,還有合菜;團饊;綠豆粉(米粉);油炸粑。

吊腳樓

【特點】
最基本的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餘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乾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吊樓還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這類吊腳樓比「欄干」較成功地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人還在屋前屋後栽花種草,各種果樹,但是,前不栽桑,後不種桃,因與「喪」「逃」諧音,不吉利。
【結構】
依山的吊角樓,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節約土地,造價較廉;上層通風、乾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房屋規模一般人家為一棟4排扇3間屋或6排扇5間屋,中等人家5柱2騎、5柱4騎,大戶人家則7柱4騎、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間屋結構者,中間為堂屋,左右兩邊稱為饒間,作居住、做飯之用。饒間以中柱為界分為兩半,前面作火炕,後面作卧室。吊腳樓上有繞樓的曲廊,曲廊還配有欄桿。
有的吊腳樓為三層建築,除了屋頂蓋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鑿眼,柱與柱之間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連在一起,盡管不用一個鐵釘也十分堅固。房子四周還有吊樓,樓檐翹角上翻如展翼欲飛。房子四壁用杉木板開槽密鑲,講究的里里外外都塗上桐油又干凈又亮堂。
底層不宜住人,是用來飼養家禽,放置農具和重物的。
第二層是飲食起居的地方,內設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內。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裡設有火塘,一家人就圍著火塘吃飯,這里寬敞方便。由於有窗,所以明亮,光線充足通風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側有一道與其相連的寬寬的走廊,廊外設有半人高的欄桿,內有一大排長凳,家人常居於此休息,節日期間媽媽也是在此打扮女兒。
第三層透風乾燥,十分寬敞,除作居室外,還隔出小間用作儲糧和存物。
【形式】
吊腳樓的形式多種多樣,其類型有以下幾種:
單吊式,這是最普遍的一種形式,有人稱之為"一頭吊"或"鑰匙頭"。它的特點是,只正屋一邊的廂房伸出懸空,下面用木柱相撐。雙吊式,又稱為"雙頭吊"或"撮箕口",它是單吊式的發展,即在正房的兩頭皆有吊出的廂房。單吊式和雙吊式並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經濟條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單吊式和雙吊式常常共處一地。
四合水式,這種形式的吊腳樓又是在雙吊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特點是,將正屋兩頭廂房吊腳樓部分的上部連成一體,形成一個四合院。兩廂房的樓下即為大門,這種四合院進大門後還必須上幾步石階,才能進到正屋。
二屋吊式,這種形式是在單吊和雙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即在一般吊腳樓上再加一層。單吊雙吊均適用。平地起吊式,這種形式的吊腳樓也是在單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單吊、雙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徵是,建在平壩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腳,卻偏偏將廂房抬起,用木柱支撐。支撐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齊,使廂房高於正屋。

【土家族吊腳樓】
到了張家界,都想看看土家吊腳樓。由於歷代朝廷對土家族實行屯兵鎮壓政策,把土家人趕進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條件十分惡劣,《舊唐書》說:「土氣多瘴癘,山有毒草及沙蛩腹蛇,人並樓居,登梯而上,是為干欄。」加上少田少地,上家人只好在懸崖陡坡上修吊腳樓。
土家吊腳樓多為木質結構,早先土司王嚴禁土民差瓦,只許益杉皮、茅草,叫「只許買馬,不準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歸流」後才興蓋瓦。一般為橫排四扇三間,三柱六騎或五柱六騎,中間為堂屋,供歷代祖先神龕,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據地形,樓分半截吊、半邊吊、雙手推車兩翼吊、吊鑰匙頭、曲尺吊、臨水吊、跨峽過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畫棟,檐角高翹,石級盤繞,大有空中樓閣的詩畫之意境。

Ⅵ 搞笑鬼故事

這是我看的一個鬼書上的 網上似乎找不到 我還是手寫吧
話說一個男人把他的妻子殺了並分屍,後來怕女鬼來報復,於是請教某知名道士,那道士說:「女鬼將在今夜12點來找你下去,不過你不用怕,我教你一招---你首先要把我這張符貼在你家門口和卧室門口,但是可能對她不管用,因為她是個厲鬼,怨氣很重,所以你又要把殺她時她穿的血衣服給找出來然後洗干凈就行了,但是一切都要在12點以前完成,不然一切都遲了……」
於是男人恐慌地謝過道士就回去了,在12點以前貼好符,後來又找到了血衣,但是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了,這血衣卻洗了幾百遍也不幹凈,反而越洗越臟,這男的就慌了,他搓了又搓,就是不行,眼看女鬼已經突破大門口那張符進來了,他嚇得手足無措,既而癱倒在地,那女鬼最後進來笑著說:知道為什麼洗不幹凈嗎???嘿嘿,因為你沒有用雕牌洗衣粉

還有一個------傳說
傳說在午夜12點打1234567890這個電話就會聽到女人說-------------------------------------------------------------------------------------------------------------------------------------------------------------------------------------------------------------------------------------------------------------------------------------------------------------------------------------------------------------------------------------------------------------------------------------------------------------------------------------------------------------------------------------------------------------------------------------------------------------------------------------------------------------------------------------------------------------------------------------------------你撥打的電話號碼是空號……

嘿嘿 雖然這不是我的原版 但是這些都是我打的字 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

Ⅶ 這張照片提什麼名字好

這張照片,照的是一個年過七十的農家婦女在田間地頭小熙的照片,照片上的婦女頭戴斗笠,身穿長袖褂子,還戴著套袖,坐在地頭喝水,背景是田間地頭的瓜秧架子,頭戴斗笠,身穿長袖褂子,說明她是南方福建廣東海南一帶的人,天氣炎熱,田間地頭沒有樹蔭,在烈日下喝水的瞬間。這不就是我們的母親在家裡田間勞作的鏡頭嗎!我給照片起名是(母親)。

Ⅷ 我不行了,只有紅包能救我,快給我紅包圖片

給了紅包圖片
你就會有救了嘛
想得有點多了吧
紅包控

Ⅸ 子鼠的難一點的剪紙作品,圖片發一個啊

中國的剪紙起源於漢至南北朝時期已相當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卻是在清朝中期以後。古老的剪紙多在鄉間,以剪刀鉸出為主,趣味渾朴天然,都是出自農家婦女之手;剪紙進入城市後,不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參入剪紙藝術,而千家萬戶擁擠在一起,相郊成習,需要頗巨;剪紙藝人為了省工,一刀多張便改為刻刀雕刻為主,風格轉向精巧,藝人也就不止於婦女了。然而,時代更迭生活改變和審美轉化,傳統民間藝術漸漸不能適應現實需要,所以現代新興剪紙藝術孕育而生。 剪紙是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民間藝術,它用手工刻制,再點染以明快鮮麗的色彩而成。勞動人民把它作為年節的裝飾,貼在紙窗上,所以又叫做「窗花」。
傳統的窗花所表現的內容,主要有戲曲人物,翎花花卉、草蟲魚獸,以及一些吉詳諧音的物象,洋溢著歡快,健康和熱愛生活的情感,深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剪紙藝術,相傳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了。藝術家們繼承和吸收了木板水印窗花,天津楊柳青木板年畫和刀刻刺綉化樣等民間傳統藝術形式,創造出來的一個藝術品種,經過不斷推陳出新,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剪紙藝術,深深地紮根在勞動人民之中。它的作者多是不知名的農民,他們自畫、自刻、自染,農忙務農,農閑刻窗花,通過他們靈巧的雙手,把廣大農民群眾的朴實情感,美好的願望和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傾注在自己的藝術品上,反映了作者與群眾的密切聯系,使剪紙藝術獲得了永不衰竭的藝術生命。在漫長的年月里,經過無數不知名的農民作者的千錘百煉,創造了大量日臻完美的優秀作品,培養了許多傑出的民間藝術家。剪紙藝術突出地表現在以「陰刻」為主和「色彩點染」上。它的構圖朴實、飽滿,造型生動、優美,色彩對比強烈,作品貼在紙窗上,透過戶外的陽光照射,艷麗奪目,表現出一種特有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