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學前兒童常見心裡行為
學前兒童生理、病理及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不良影響都會阻礙學前兒童的心理的正常發展,從而導致他們產生問題行為。學前兒童的問題行為是兒童發展過程中特有的。例如學前兒童會產生情感或者行為方面的問題。問題行為在學前兒童中表現的比較嚴重,持續的時間也很長。
兒童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由於對特定實物懷有不同的看法,或者被人否定等。學前兒童常見的心理疾病包括強迫症、恐懼症、兒童精神疾病等。今天我們主要來講問題行為。
學前兒童的問題行為有情緒障礙、品行障礙、睡眠障礙、飲食障礙等。情緒障礙又分為兒童期恐懼、兒童期焦慮、暴怒發作、屏氣發作等;品行障礙有攻擊性行為、兒童偷竊、說謊、拒絕上幼兒園等;睡眠障礙有夢魘、夜驚、夢游症等;飲食障礙主要是異食癖等。
兒童期恐懼是除非兒童的恐懼情緒使他們難以適應社會,不然一般不需要進行治療。對於兒童期恐懼的預防,關鍵是平時不要恐嚇兒童,特別不能讓他們看恐懼書刊、電影、圖片等。不要像老一輩人一樣哄騙兒童,說什麼不睡覺外面的收垃圾的老伯伯就把你收走了之類的話。
兒童焦慮也是如此,不是特別嚴重就不用就醫,應該在心理上給予支持及教育,弄清楚兒童焦慮的原因,並且引導他們克服,多參加集體活動,培養學前兒童堅強的品格,培養學前兒童活潑開朗的性格,暴怒發作顧名思義,這類問題行為應該提前注意,從小培養兒童懂道理、講道理的品質,這時,尤其不能溺愛和遷就兒童。從小教兒童一些發泄自己情緒的方法,並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運用。
如果嚴重的話,可以帶著兒童去看心理醫生進行治療。屏氣發作應該及時消除兒童周圍環境對兒童情緒影響大的不良因素,及時帶兒童就醫,進行心理治療。
攻擊性行為大多是兒童通過觀察而模仿的,所以我們要從自身做起,家長不在家看一些有暴力畫面的電影等。對於攻擊性行為較嚴重的兒童,應及時就醫。兒童期偷竊的行為絕對不可以輕易原諒,一定要懲罰,讓兒童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及時疏導兒童的心理緊張。說謊對於兒童來說,他們總是把想像與現實混淆,家長只需要讓他們明白「該怎麼說」就可以了。
拒學是家長應充分了解其生活環境和心裡狀況,不習慣與父母分離,要從小培養兒童獨立的性格。夢魘是兒童內心矛盾沖擊等引發的,所以家長要緩解兒童心理緊張。夜驚一般不需要葯物治療,多開導疏通兒童心理便可。夢游症,夢游的人可以從事白天或平常從事不了的相當復雜的活動,會自己避開障礙物。
『貳』 初級篇:訓練自閉症孩子上廁所
自閉症兒童的如廁問題,可以說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有些孩子總是尿褲子,有些孩子坐不上馬桶,有些孩子離不開尿不濕,有些孩子連衛生間都不願進。上廁所,是我們生活中的一件重要的事情,也與個人衛生緊密相關。
我們這一期將跟大家分享【初級 | 上廁所】的操作參考,提供一些培養孩子獨立上廁所的參考。
在開始進行上廁所的訓練之前,我們需要觀察孩子的行為及可能遇到的問題,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制定訓練方案。
健 康
孩子可能因為某些疾病,導致如廁困難。如果孩子出現身體異常,家長需要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檢查並配合治療。
衣 服
孩子能否自己穿脫衣服(主要是褲子),以及衣服本身是否便於穿脫。
表 達
孩子通常是如何表達自己「想上廁所」或者「正在上廁所」的?有些孩子語言能力有限,但或許會有其他的動作、手勢、發音、表情等等「信號」。
恐 懼
孩子是否有對上廁所過程中的某個環節展現出害怕?比如進入衛生間、坐上馬桶、沖水、洗手等等。
感 知
有些自閉症孩子不能意識到自己要上廁所,或者不知道某些身體反應是代表要上廁所,還有些孩子不知道或者不在意褲子被排泄物弄濕弄臟。
刻 板
有些孩子有自己已經形成的獨特上廁所方式,進行改變非常困難。
盡管孩子們可能有這樣那樣的困難,訓練上廁所並非要等一一解決上述問題後才能開始。
什麼情況下我們就可以開始訓練孩子上廁所了呢?
《孤獨症和相關障礙人士如廁訓練指南》一書羅列了在生理、意識方面,孩子在訓練前應達到的水平。
生 理
①孩子是否每次都能夠保持衣物乾燥整潔1 2個小時
意 識
①當尿布或衣服被弄濕或變臟時,孩子的行為是否會有異樣?或者是否會注意到這一點?
②孩子對與盥洗室、廁所、洗手、穿衣、脫衣有關的行為或其他相關任務有興趣嗎?或者他的這些行為有變化嗎?
③當看到其他人在上廁所或者擺弄與如廁有關的物品時,他是否表現出有興趣?或者行為上是否有變化?
上述三個問題,只要任意一項的答案是「是」,這就意味著孩子的意識水平已經適合開始訓練上廁所了。
其 他
①身體能夠坐起來,並且可以維持基本垂直的狀態。
②具備在如廁時脫衣服的基本協調能力,以便能在排便前直接將焦慮最小化。
③沒有禁止參加如廁訓練計劃的醫療限制。
除了孩子自身的因素外,家庭和家庭成員也要考慮進去,在開始訓練孩子上廁所之前,家庭環境最好是穩定的,家長有充足的時間安排來完成計劃。
磨刀不誤砍柴工,當我們看完了、想好了,完成了前面兩個部分的內容,就可以開始制定計劃付諸行動了。
如果沒有進行前兩步,直接開始行動,並不能有效地幫助孩子哦!
記 錄
在穩定、規律的生活下,記錄孩子的排便時間,了解孩子的排便習慣。
多長時間要尿尿一次?多長時間要大便一次?如果孩子不能提前告知家長,會尿褲子,那我們可以定時去檢查孩子的褲子,比如每隔半小時檢查一次。連續記錄3-5天。
設 定 目 標
結合記錄,為孩子設定每天的上廁所目標,比如每天6次小便,1次大便。
調 整 飲 食
如果孩子存在便秘、尿床等問題,我們需要根據孩子的問題來安排合理的飲食,調整飲食的內容、次數、時間。
常 規 程 序 化
我們一直向大家強調「程序時間表」的重要性,現在又輪到它登場啦!我們在為孩子計劃一天的活動、飲食時,也要把上廁所的時間安排進去(結合前面記錄的孩子習慣)。
需要注意的是,每天安排上廁所的時間都要相同,不要隨意更改。
我們也可以把上廁所和其他的常規活動結合起來,更有助於讓孩子形成規律。比如:早上起床後立即上廁所、下午喝完果汁1小時後上廁所等等。
可 視 化 流 程 圖
除了「宏觀」的程序時間表,針對上廁所行為本身,我們也可以製作一套流程圖片來輔助孩子理解和記憶,把卡片貼/掛在衛生間內相應的位置。
練 習 交 流
即使在我們的安排下,孩子是定時定點地去上廁所,但我們仍然不能忽視「交流」這一步,教孩子表達「我想上廁所」。
每次上廁所訓練都使用相同的簡單語句、手勢或圖片。這樣有助於孩子學會與上廁所有關的語言。
制 定 獎 勵
好的行為在獎勵下會得到強化。當孩子完成上廁所流程,我們可以給他什麼獎勵?這就要靠家長們去觀察和發掘了。
我們可以在上廁所的流程圖或者日程表後面,加上「獎勵」這一項,用圖片的形式更直觀地讓孩子感受到,並把上廁所和獎勵關聯起來。獎勵要及時地給出哦!
堅 持
當我們制定好一套程序和方法後,堅持向著同一目標努力至少3個星期,不要隨意更改。
1. 對孩子要以正面鼓勵、獎勵為主。不可因為孩子弄臟衣服,或者做錯哪一個步驟而表現出憤怒、嫌棄、不耐煩等,切忌打罵嘮叨,這會讓孩子更加緊張焦慮。
2. 結合孩子的實際能力設定恰當的目標,分階段實現。要求孩子在一個階段內既學會坐馬桶,又學會沖馬桶,還學會洗手,難度太高。
3. 從孩子到家長,從家庭到學校,對於已經制定的上廁所計劃保持一致,流程、表達方式都不變。
4. 不盲目照搬,充分了解孩子的特點、問題,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計劃。
除了家長制定計劃、製作各種流程圖之外,我們還可以用到一些其他的方法來幫助孩子學習上廁所。
1.繪本、社交故事
挑選兒童上廁所主題的繪本,或者自己編寫關於上廁所的社交故事並配上圖片,以故事的形式講述給孩子聽。
2.視頻觀看
挑選卡通片或教孩子上廁所的教學視頻,和孩子一起觀看。比如巧虎系列、寶寶巴士系列有專門的上廁所篇章及兒歌,家長可以和孩子共同學習。
3.錄像分析
錄制孩子或家長成功上廁所的完整流程(避免身體隱私暴露),和孩子一起觀看學習。也可以在每次上廁所之前,快速和孩子瀏覽。
1.如何教孩子獨立穿衣
逆向連鎖法
2.如何引導孩子坐馬桶
引導孩子坐馬桶的Tips
3.推薦書籍
《孤獨症和相關障礙人士如廁訓練指南》
『叄』 怎樣有效培養智障學生的注意力
有位教育家說過:「注意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經過它才能進來。」只有那些進入注意狀態的信息,才能被認知,並通過進一步加工而成為個體的經驗,其目標、范圍和持續時間取決於外部刺激的特點和人的主觀因素。在教學中,注意力對學生來說無疑是幫助其掌握知識的金鑰匙,尤其對智障學生來說顯然更為突出。那麼,作為特校教師就必須學會盡可能地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有效地進行學習、掌握知識。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為了培養學生的注意力,作了一些努力和嘗試。
智障兒童在認識特點上具有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穩定性差、轉移不靈活、注意力分配難等問題,這些注意力的缺陷造成智障兒童學習上的困難。因此,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培養智障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有效課堂教學。
一、重視導課引入,喚起學生注意力
一堂課在開始時就要讓學生感興趣,抓住學生的心,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學內容上來,智障學生的課堂教學尤為重要。智障學生在認識特點上具有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穩定性差、注意力分配難、轉移不靈活等問題,這些注意力的缺陷造成智障學生學習上的困難。有鑒於此,我們可以根據智障兒童愛唱、愛表演的特點,設計教學課題的引入法,通過巧妙地引出課題,把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吸引到教學過程中,使學生主動、自覺地學習。如猜謎引入法、游戲引入法、直觀引入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喚起學生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同時,刺激大腦興奮中樞,使學生處於興奮狀態,迅速進入角色,主動參與課堂活動。
筆者在中低年級實用生活教學中,根據不同課例類型,分別採用了故事引入法、提問引入法、猜謎引入法等不同的課題引入法。如教學《鞋子》一課時,筆者採用了猜謎語的方法來導入新課:兩艘小船真稀奇,不用槳來不用帆,白天載人走四方,夜晚停泊在床前。學生看到這個謎語很感興趣,很積極的想像,當他們猜到謎底的時候,筆者及時導出課題,並且課件上顯示一雙漂亮可愛的鞋子。接著,提出問題:鞋子是我們的必需品,我們每天行走都要用到它,那你們知道還有哪些樣式的鞋子?根據季節、時間不同,應穿哪些鞋子?由問題的答案引出本課的學習目的。這樣,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有主動參與學習的意願,就能集中注意力去聽老師講課,並能就老師提出的問題樂於去思考, 樂於回答。
二、變換多種教學方式,喚醒學生注意力
由於智障兒童注意的穩定性差,上課易走神,走神之後很難收回來,個別的連三五分鍾的注意力都無法集中。注意轉移也不靈活,他們上課時往往身心分離,這一方面,因為他們神經不夠靈活;另一方面,與他們神經過程的惰性嚴重,學習心理內驅力弱,身體狀況不良等有關。令學生耳目一新的「新異刺激」,可以有效地強化他們的感知律度,吸引他們的注意指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變換教學方式來吸引智障兒童的注意,把教學內容設計成游戲的形式,或創設情境,讓智障兒童扮演角色把課文內容表演出來,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自主學習,而且能喚醒注意力,挖掘其潛在的能力。如上語文課《餅干》一課時,筆者嘗試收集了大量餅乾的宣傳紙,又准備了好多種餅干。
在教學中,先讓學生看看、聞聞、嘗嘗,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如在學習《小馬過河》一課時,我分別讓4個學生扮演不同角色上台表演,一個扮演小馬,一個扮演老馬,一個扮演老牛,一個扮演松鼠,並配上音樂及對白,通過做游戲學習課文內容,智障兒童興趣盎然。如此動靜結合,課堂教學氣氛濃厚,智障兒童始終處於積極學習的狀態,較快鞏固了所學知識。對於培養智障兒童的注意力,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三、注重環境熏陶法,吸引學生注意力
教學活動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其展開有賴於一定的教學環境。從社會心學的角度看,教學過程是教師有目的地選擇或創設適宜的教學環境,激發主體的求知慾, 調動積極的情感,從而主動掌握知識技能、發展職能互動的過程。所以,注重教學環境對教學過程的影響,充分發揮它對教學的積極作用。智障學生感覺知覺之間聯系少,不易在不同物體之間建立聯系。他們的思維直觀具體,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很差。為此,筆者常把有關單元內容的圖片、文字或實物布置在教室的四周,以加強環境熏染,增加感官刺激的頻率。如在教學「水果」一詞時,在教室後的植絨板上,貼上了一棵「大樹」,上面掛滿了「果實」(畫有蘋果、桔子、荔枝、梨子等有關的圖片),使學生對「水果」一詞意思加深了認識,並了解「水果」涵蓋的果類,引導學生進行知識上的遷移。同時,教師要十分重視教學的情感環境。由於班級中學生殘疾程度不同、類型多樣,有的智障孩子常常處於無注意力狀態,且注意力的穩定牲差;有的自閉症兒童上課不聽指令,甚至大叫大鬧。在教學時,像傳統教學那樣安排教學時間、安排學生的座位是行不通的。因此,我們就應該嘗試「扇形座位親情教學法」、「跪式教學法」,這樣可以縮短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給學生以平等、寬松的環境,促進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促進了學生之間的正常交流,也促進了學生個性的發展。
四、運用多媒體音圖色彩,增強學生的注意力
兒童是通過「形象、聲音、動作、色彩」來思維的,對於弱智學生來講更是如此。所以由其認識、思維的特點所決定,更要加強直觀的音圖色彩刺激教學,展現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錄音、幻燈,投影、錄像等多媒體手段可以化抽象為直觀形象,恰當運用,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而且能一下子吸引學生的目光, 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直觀、形象的認識,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興趣。當投影一出現,學生們的眼睛齊刷刷地盯著圖畫,他們如見其人、如觀其景,如置身其中,喚起了他們的形象思維。在課文理解、回答問題時,學生的發言率很高,多媒體手段引起了學生的觀察興趣、學習興趣。如教《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教師出示了動畫課件,學生都能仔細地觀察動態畫面,聽著配音,然後教師領學生輕聲讀課文,學生在讀時能集中注意力,興致很高,在解決老師問題時,學生均能踴躍發言,效果良好。又如,筆者運用多媒體教學,當學生正確解答時,多媒體課件畫面上會呈現一個喜洋洋的卡通像並且還伴有鼓勵性的語言或掌聲,如你真棒!你真聰明!或掌聲等,當學生回答出現問題時,多媒體課件畫面給予提示、幫助,使其重新獲取成功。這種些生動形象而有刺激性的信息傳遞,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他們對知識的識記,而且有力地增強了刺激強度,加強學生的注意穩定性。
注意力不穩定、轉移不靈活是智障學生學習障礙的瓶頸,作為老師,把呆滯的眼神變靈活,把分散的注意變集中,把東張西望變成凝神靜聽,是我們完成教學的首要任務。教師要根據智障孩子注意力的特點,採取適當的方法,有計劃、有目的地訓練和培養他們的注意力。只要我們採取科學的方法和態度,努力去嘗試,一定會有事半功倍的收獲。
『肆』 五歲自閉症孩子的症狀
五歲自閉症孩子的症狀
五歲自閉症孩子的症狀,五歲的幼童是活潑可愛的年齡段,但是有的孩子表現卻好靜不好動,而這種異常表現往往也會讓家長比較擔心,怕和兒童自閉症有關系。下面來看看五歲自閉症孩子的症狀。
五歲自閉症孩子的症狀1
1、缺少正常的情感反應,存在較為明顯的社交障礙,並且不會通過眼神或一些肢體動作來進行交流情感和表達自己的訴求。常表現出對新鮮的玩具,靚麗的色彩沒有明顯反應,對陌生人往往並不會感到害怕,同時對於自己的父母也不會有過度依賴感。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喜歡獨處。
2、語言方面表現出發育遲緩,多數自閉症兒童不愛說話,其語言交流障礙較為明顯。而且對家長的詢問往往表現出無動於衷。即使表達自己某些訴求時,也往往會用詞不正確,出現較為明顯的語言錯誤。
3、喜歡做一些重復性的動作。而且總喜歡把某些物體放在相同位置,若有明顯變動時,往往此時會表現出有異常不安,焦慮等反應。
4、常會對某些奇怪的物體產生過度依賴感,比如一塊小石頭,或者是一隻小勺,水杯等,無論去哪裡都要放在身上,而這些均是自閉症兒童所常具有的一些表現和行為。
如何判斷兒童自閉症
一、非語言性交流行為:家長可以試試這個動作,看著孩子的眼睛如果孩子可以與大人直視,說明孩子有可能不是自閉症,相反如果孩子和你交流的眼神一直很呆板而且身體姿勢很僵硬,這就要考慮孩子是不是患了自閉症。
二、試著與孩子語言交流:大部分孩子遇到新奇的.食物會和其他小朋友及時分享的,如果孩子遇到新食物並產生樂趣,卻不和其他小朋友分享也沒有語言交流,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就要考慮孩子是否是自閉症。
三、行為怪異:自閉症的孩子性格上往往表現的很怪異,正常孩子喜歡玩玩具,自閉症孩子一般會表現為對玩具沒有興趣,很冷漠,但是對棍棒、筷子等不是玩具的物品產生依賴感,另外自閉症的孩子肢體表現的很僵硬,如果孩子出現這些情況要考慮自閉症了。
四、情緒激動:自閉症孩子一般在溝通上會表現得有困難,他們容易受情緒和環境因素刺激,和其他小朋友相比會表現得很沖動並且有傷害性的行為,他們會表現得異常活躍、來回四處走動、有時候會尖叫,有時候受天氣和環境因素自閉症的孩子會表現為特別煩悶和焦作,伴有扯頭發、咬手等行為。
五、不願與人親近:正常的孩子不管和大人還是周圍的小朋友都很親近,總希望得到父母的擁抱、關愛和呵護,而自閉症的孩子表現得不太願意接近身邊的人,總喜歡一個人呆著,對任何事情總提不起興趣等。
五歲自閉症孩子的症狀2
1、無法正常情感交流:患兒可能無法區分哪個是親人,哪個是陌生人,此外,他們在和人說話的時候也不看對方的臉,會迴避別人的眼睛。不喜歡跟別人玩耍,喜歡自己一個人玩,這樣才覺得舒服,而且患兒也沒有什麼同情心。
2、不能模仿:大多數孩子都喜歡模仿各種人的動作好、語言。通過模仿孩子們可以學會了很多語言、手勢和表情,但是患有自閉症的兒童就不會模仿。
3、語言障礙:自閉的兒童在語言方面會比較得比較奇怪,對語言的表達和理解能力很差,無法正確用詞語表達問題,甚至發音也錯誤,甚至經常自己一個人在說話,口音也很奇怪。年齡越大的孩子變得越不願意說話。
4、對食物缺乏興趣:自閉的兒童和其它孩子不同,他們的興趣愛很少好,只專注於一件事,正常孩子喜歡的游戲、卡通電影,他們不感興趣。許多患兒每天重復做同樣事情。
5、多動不安:自閉的兒童總是坐不住,經常踮著腳尖走路,注意力很難集中。經常環顧四周,伸長脖子,舉止顯得很奇怪。
兒童自閉症有哪些症狀?
說話比較遲。
如果兒童患了自閉症,說話方面會有問題,很可能到了2-3歲都還不會說話,或者一開始會說話,越後面越不愛說話。
眼神不關注別人。
如果兒童患了自閉症,在和別人交流的時候,目光比較游離,不會聚焦在別人身上。
對情感不依戀。
如果兒童患了自閉症,對父母就不會特別黏黏膩膩,不會一直要抱抱,對所有人態度都差不多。
更喜歡獨處。
如果兒童患了自閉症,就不喜歡和別的小朋友玩,更喜歡一個玩,玩一下他自己喜歡的東西,不喜歡湊熱鬧。
喜歡玩的玩具比較少。
如果兒童患了自閉症,喜歡玩的東西異於普通小朋友,更喜歡觀察風扇啊、門啊、瓶蓋啊這些「有點不同尋常的」東西。
做事的態度特別一板一眼。
如果兒童患了自閉症,他的專注度特別強,正常的小朋友通常是比較好動的,無法像自閉症兒童一樣,專心做一件事很長時間。如果他做的事情被打斷,他還會特別生氣、哭鬧、抓狂。
表現出稍微呆滯。
如果兒童患了自閉症,大部分智商會比正常兒童低,有少數會和正常人智力一樣,極少數智商能高於正常兒童。通常來說,智商低的兒童,會讓人感受到呆滯。
五歲自閉症孩子的症狀3
自閉症都有哪些症狀?
1、智力障礙
出現自閉症之後,比較常見的表現就是智力障礙,一般在兒童患病期間智力水平表現不一致,少部分患者會出現智力障礙,甚至會出現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因此發現兒童有智力方面的問題時,需要警惕起來,很有可能和自閉症有關。
2、興趣范圍狹窄
一般出現自閉症後,患兒會出現興趣范圍狹窄的情況,對正常人熱衷的玩具、游戲等都不會感興趣。平時一些兒童不喜歡的物品則會表現出廣泛的興趣,例如喜歡觀察電風扇、瓶蓋等異常的物體,而且可能關注時間會持續很長,沒有厭倦感,而對正常人喜歡的玩具卻沒有任何興趣,這些也和自閉症有一定的關系。
3、刻板行為
自閉症患者通常會有刻板的行為模式,比如每天上床的時間需要固定,而且外出時喜歡走相同的路線。這些行為比較刻板,如果被制止,通常會表現出不愉快,焦慮情緒,甚至會反抗,這些都和自閉症有關。並且,部分患者還會重復地出現某些刻板的動作。一旦有發現這些異常表現,需要警惕自閉症的發生。
4、語言障礙
自閉症在發展過程中會出現語言障礙,這是該疾病比較常見的表現。在語言障礙發展的過程中,通常會出現語言能力遲緩的情況,可能到了兩三歲依然不會說話。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能會出現沉默、語言少、表達能力降低的情況。
5、社交障礙
一般出現自閉症之後,比較明顯的表現就是社會交往障礙。患者無法正常和別人建立人際關系,而且無法正常與他人溝通,一般缺乏朋友,而且分不清具體的親疏關系,對待親人與其他人都是同樣的態度,這些都和自閉症有關。嚴重的情況下,跟同齡兒童也無法建立正常的夥伴關系,因此會出現孤獨自閉的情況。
自閉症家長怎樣在家製作簡單教具訓練孩子三種方法效果好
1、訓練孩子認識五官:家長可以根據人體的五官, 自製一些卡片,每張卡片分別畫上跟人體某個部位一模一樣的圖片,然後下面標註上名字,隨意拿一張卡片,跟自己的某一部位對比,讓孩子有圖片跟真人相一致的概念,然後耐心地教孩子讀取卡上的漢字,這樣,通過輕松訓練讓孩子認識五官上的每一部位的圖片跟名字,掌握五官的知識。
2、訓練手指的靈活性:自閉症的孩子除了行為呆滯語言遲鈍外,其動手能力也是很差的,訓練時可以取一些敞口容器,裡面放上孩子已經識別的人體五官的圖片,告訴孩子需要從容器內拿出哪一個卡片,拿對了可以給予獎勵,這樣反復練習,可以增強孩子的動手能力,增加手指的靈活性,同時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3、訓練身體的靈活性:可以拿一些空心皮球,當然了重量要輕,以免孩子承受不住而絆倒孩子,在房間內畫一個大圓圈,把這些空心皮球都放進大圓圈中,圓圈前方設定一個標志物,引導孩子用腳試著踢皮球,踢到標志物位置,然後用手撿回,繼續踢,這樣通過反復訓練機會增加孩子全身的靈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