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卡通圖片 » 教師賽課圖片卡通
擴展閱讀
女人勵志正能量圖片 2025-01-10 03:53:18
腎在哪裡哪個位置圖片 2025-01-10 03:53:06
ps去除手機圖片塗鴉 2025-01-10 03:50:16

教師賽課圖片卡通

發布時間: 2024-11-07 18:06:54

①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1.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在教學「噸的認識」之前,學生已經有了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感性認識,他們對1千克等於1000克的進率也比較清楚。然而,對於生活中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用什麼單位表示,學生只能說出是用「噸」作單位,但對1噸到底有多重,學生並沒有感性的認識和直觀的參照。教材上只是借用10袋大米,每袋100千克的圖片來說明,10袋這樣的大米重1噸。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模式去教學,學生雖然能了解1噸有多重,但顯然缺少了體驗和感悟過程,很難說他們真正弄懂了1噸的重量有多重?要解決這一難點,就要設計一些學生熟知的生活實例,給學生一定的經歷、體驗和感悟過程,使他們真正理解1噸的重量。
基於課前的反思,我設計了拎一拎、背一背兩個體驗環節。環節一:我讓學生從家拿來了10千克一桶的色拉油,讓學生在課堂上試著拎一拎、說一說。弱小的女同學幾乎拎不起來,她們直喊太沉了;力氣大些的男生們雖然拎離了地面,但也堅持不了多長時間。他們抱怨道,太重了手都拎酸了,還紅了一道印子。於是,我順勢利導,「才小小的一桶10千克重的色拉油,都把大家累成這樣,要是100桶這樣的色拉油,你估計我們班誰能拎的動?你們知道多重嗎?」學生紛紛表示,100桶這樣的色拉油1個人不可能拎的動。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我板書著:一桶10千克100桶( )千克。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出1000千克就是1噸。
環節二:在學生中找幾個25千克重的同學。我讓班上一些同學嘗試背一背這些25千克的同學,看看歷耐誰能背的動,誰背的不止一個同學。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有的同學能背動一個25千克的同學,有的能一邊背一個,一邊抱住一個,大家在笑聲和叫聲中感受到體驗的快樂。再問他們多少個25千克的同學是1000千克,也就是( )噸時,學生很快說出答案。接著,我「借題發揮」,讓前後的男生或女生分別告訴對方體重,再相互背一背,估計多少個××的重量是一噸。
教學完後,我注意到這兩個環節上學生的情緒高漲,注意力比較集中。這說明,學生非常喜歡這樣的體驗環節,他們通過體驗,能進一步加深對1噸有多重的感性認識。但是,我也反思到在環節一上,有些力氣小的學生沒有充分體驗到10千克的重量,而且環節一的10千克與環節二的25千克差別不大,有重復之感,很難說學生的體驗有多明顯。我想,環節一如果改為用5升的色拉油(重5千克),多准備幾瓶這樣的色拉油,讓學生兩手拎一拎,看看各種學生拎起的不同瓶數後,再引入多少瓶這樣的色拉油重1000千克,也就是1噸時,效果會更好。而且,這樣的處理後環節一和環節二能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既能節省教學時間,也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具的有效性,突破教學難點。
在教學的拓展環節中,我給的問題是:信息窗中告訴我們,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條藍鯨大約重150噸,它相當於多少個同學的體重?(體重25千克的)……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既加深了對新知識的鞏固,又對學生進行了保護環境,保護動物的教育。
2. 噸的認識教學反思
今年區「五四杯青年教師賽課」增設了一個新項目:評課,我有幸為那些參加比賽的老師上了節《認識噸》。我是剛工作三年的年輕教師,由於經驗不足,所在的學校是小班化學校,為了凸顯我們小班特色,最終選擇了《認識噸》這節課。因為參加比賽的老師很多是教學上的精英,所以讓他們來聽我的課,評我的課,心情很緊張,也很重視這次難得的學習機會。
上過這節課,看過老師們的點評,我也來談談上過這節課後自己的一些感想:
一、整個教學過程思路清晰,設計巧妙,突破重難點,環環相扣
導入部分:用現在流行的「奧運會火炬手選拔賽」切入,既新穎有具有時代特色,引人入勝。同時通過選拔賽對體重要求這一矛盾情境,讓學生填蜜蜂3( ),小兔3( ),既讓學生復習了舊知,同時為下面大象3( )作鋪墊,從直觀上可以知道大象不可能填「克」或「千克」,當很重的物體就用「噸」作單位,學生初步認識了噸。然後通過圖片讓學生了解到「大宗物品」也用「噸」作單位。
新授部分:設計了三個小組活動環節,讓學生通過拎一拎,抱一抱等形式讓學生體會到一個這樣的物體有多重,由此通過感受、想像來感知1噸有多重。這三個活動分別是:拎50千克的大米、抱體重大約是25千克的小朋友、拎10千克的水,第一次拎米讓學生初步感知1噸有多重,同時引出「1噸=1000千克」,第二次背或抱同學,進一步強調噸的重,加深學生的感受,第三次讓學生先拎水再猜重量,培養學生的數感。活動後通過現實中1噸的物體進一步讓學生體會1噸很重。
練習部分:通過小結什麼時候分別用「克」、「千克」、「噸」為下面練習填合適的單位作了很好的鋪墊。通過復習克、千克、噸的進率讓學生能正確的換算。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能學以致用,真正掌握所學內容。
二、小組活動開展得有序、有效
由於我們學校是小班教學,所以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培養他們小組合作能力,五到六人一組,桌子圍成一定的形狀。這節課主要設計了三個感知的環節,活動過程中由組長領導學生排好對,有秩序地去拎大米、抱同學以及拎水,課堂熱鬧而不亂,受到聽課老師的好評。在很多環節還採用了同桌互說,找最喜歡的一個或兩個好朋友互說等形式,讓學生充分地交流,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從課堂反映來看,學生的小組活動並沒有走過場,流於形式,每個合作環節學生都認真有效地完成了。
三、教學注重分層,有些細節處理比較細致
針對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對教材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和補充,因此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把「想想做做」1和2做了調整,先完成第2題,再完成第1題,因為第2題是直觀題,學生可以通過數的方式得出答案,而第1題學生只能依靠千克和噸之間的關系進行推理,思維難度加大,所以通過第2題做鋪墊 ,學生通過小組說再交流的形式,為後面做好充分的准備。再如:對學生描述多少個這樣的物體是1噸時,注重學生表述完整;填單位名稱中:一頭大象是3000( ),我追問學生:「大象不是很重嗎?為什麼這里不用噸呢?」引導學生體會到填單位不但要看單位,還要把前面的數合起來才能填出正確的單位。
四、有效地運用多媒體,加強學生的感知
通過卡通的課件,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幫助學生直觀地感受1噸有多重。如:通過課件演示由1袋50千克的大米到20袋這樣的大米,由2個25千克重的同學到4個、40個這樣的重的同學過程,讓學生對1噸有直觀而強烈的感受。
五、重視評價激勵體制,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我把全班分成了四個小組,並給四個組取上名字:「開心隊」、「快樂隊」、「智慧隊」、「機靈隊」,對表現好的小組通過「樹上畫蘋果」的形式進行激勵,還有同桌互評,在習題紙上畫笑臉,及時表揚等形式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當中。
當然這節課還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
一、重「體驗」,但設計的環節沒運用到最大
雖然設計了三個環節的活動體驗,但教學時過快,學生可以感受再充分些,對於「1噸重不重」之類,渲染得不夠,學生感嘆得沒那麼的強烈。教學完這三個環節後,可以追問:1噸相當於多少袋這樣的大米?到少個這樣重的同學?等,讓學生建立起1噸的重量相當於多少個身邊的熟悉的事物的概念,讓教學落到實處,其實之前設計有個環節,試上時學生答不上刪掉了,事後再問學生時學生都能很好地舉出實例,可能是低估了學生的實際情況。
二、預設與生成發生矛盾時,處理不夠機智
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學生講「大鯨魚」的時候,我想到的是「金魚」才會讓聽課老師覺得我沒有注意傾聽學生的回答,還有請學生舉例說生活中哪些物體可以用噸表示,學生說:大米,我當時想的是1袋大米,其實一粒大米用「克」,多少大米用「噸」,這樣處理更直接、有效、水到渠成,當時根本想不到那麼多,很大的一敗筆。
由於第一次教三年級,對於一些說法我不知道是正確的,導致我還是按照教案的說法教學,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