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卡通圖片 » 卡通猴子剪紙圖片
擴展閱讀
大鵬教育圖片素材 2024-10-01 22:43:49
南京鼓樓醫院高清圖片 2024-10-01 22:00:06
寸頭動態圖片 2024-10-01 21:59:31

卡通猴子剪紙圖片

發布時間: 2024-01-14 11:37:48

『壹』 超級簡單的猴子怎麼畫

最簡單的猴子怎麼畫
推薦兩種簡單的猴子畫法:

希望能夠幫到您!
小猴子怎麼畫
怎麼畫草原背景(素描)
最簡單的猴臉畫法
步驟:

1、用鉛筆在紙上畫一個圓,作為猴子寶寶的頭部。

2、在頭部兩側膽兩個半圓,半圓裡面再分別畫上小一些的半圓,作為猴子寶寶的耳朵。

3、畫出猴子寶寶的下半身輪廓,包括胳膊、腿等。

4、將猴子寶寶的眼睛、鼻子、嘴畫出來。

5、給猴子寶寶帶上兩朵小花,手裡面畫上杯子,作喝水狀。有不好的地方用橡皮擦掉修改。
幼兒手工親子活動最簡單的猴子做法有哪些
「丸子王國」之揉紙猴+立體折紙。這時去玩了親子網上參加的親子活動,先畫好猴子原型,然後用彩紙揉好,黏貼上去就好了。

1、小丸子故事背景的代入陳述、熱身游戲;

2、老師普及紙文化,講解做手工的好處;

3、專業老師講解如何製作揉紙畫、小朋友實踐操作環節;

4、小朋友下午茶休息時間,媽媽可學習編織入門;

5、專業老師講解並教小朋友製作立體折紙賣桐穗;

6、引導小朋友將揉紙畫與折紙結合起來,並利用彩色水筆裝飾自己的創意作品(例如做一幅揉紙畫花園,折一隻紙蝴蝶,中卜最後組合成一幅作品,並用水彩筆裝飾);

7、提問環節、答對有獎品;

8、派發丸子王國紙藝理論活動勛章,拍大合照,活動結束。
怎樣畫頑皮猴子圖片
猴子的簡筆畫畫法 猴子簡筆畫圖片來源:可可簡筆畫
超萌可愛卡通猴子畫嘴巴ai里怎麼畫
以下圖真人頭像為例(註:頭像使用已經過授權),輪稿用AI將人物頭像做成卡通風格,以下是具體步驟: 1、在Photoshop中打開真人照片,首先使用套索工具選中頭部。

2、右鍵點自由變換。

然後調整頭部的尺寸,使它比身體更大。還可以把身子變小一點。
推薦畫家中國誰畫的猴子最好
向大大內衣

『貳』 猴子怎麼畫

猴子怎麼畫
吉祥物猴子的簡筆畫
動漫繪畫猴子的傳說怎麼畫
呵呵 不用謝
猴子怎麼畫?
用鉛筆在紙上畫一個圓,作為猴子寶寶的頭部。

在頭部兩側畫兩個半圓,半圓裡面再分別畫上小一些的旦塵螞半圓,作為猴子寶寶的耳朵。

畫出猴子寶寶的下半身輪廓,包括胳膊、腿等。

將猴子寶寶的眼睛、鼻子、嘴畫出來。

給猴子寶寶帶上兩朵小花,手裡面畫上杯子,作喝水狀。有不好的地方用橡皮擦掉修改。

用紅筆(或其他顏色的筆)進行描邊。

描邊完成後,用橡皮擦掉鉛筆痕跡,一幅「猴子寶寶喝水圖」就畫好了。

鉛筆畫完,用色筆描邊或填充顏兄旅色可以讓畫更漂亮。
小猴子怎麼畫
猴子的簡筆畫畫法

猴子簡筆畫圖片來源:可可簡筆畫
畫猴子怎麼畫畫猴子怎麼畫猴子怎麼畫
鵝蛋臉,招風耳,鵝蛋里邊一個桃心。大眼睛,小翻鼻孔,嘴巴大點向上翹,比較有喜感。
小猴子怎麼畫圖
1、畫出猴子的臉,耳朵,眼睛,嘴巴,及臉部分界線。2、在猴子的腦袋下,畫出長條形的手臂。3、在猴子的右側,畫出猴子彎曲的雙腿,鼓鼓的肚子。4、最後畫猴子彎彎的後背和尾巴,尾巴呈捲曲狀。5、這樣,一個活靈活現的猴子就畫好了。您知道嗎?猴子 *** 是紅色的原因:猴子是極喜歡坐的動物,所以 *** 常在地上蹭來蹭去,毛被磨模埋掉後面板也就露出來了。
最簡單的猴臉畫法
步驟:

1、用鉛筆在紙上畫一個圓,作為猴子寶寶的頭部。

2、在頭部兩側膽兩個半圓,半圓裡面再分別畫上小一些的半圓,作為猴子寶寶的耳朵。

3、畫出猴子寶寶的下半身輪廓,包括胳膊、腿等。

4、將猴子寶寶的眼睛、鼻子、嘴畫出來。

5、給猴子寶寶帶上兩朵小花,手裡面畫上杯子,作喝水狀。有不好的地方用橡皮擦掉修改。
卡通猴子怎麼畫
照著書上畫
小猴子怎麼畫
畫個猴臉,再加兩個猴腮雷。可以參考康康。
猴子怎麼畫,簡單點的
具體方法請參考dota.178/201211/146883035586

『叄』 誰能給我幾幅剪紙的名字啊

《好朋友》、《喜鵲登枝》、《踏雪尋梅》、《對候團花》、《翎花花卉》、《連年有餘》、《猴子撈月》、《和平之春》、《九鯉戲水》、《孔雀開屏》、《晴雯補裘》、《夢幻之戀》、《牛氣沖天》、《虎虎生威》、《守株待兔》、《龍騰虎躍》、《龍吟虎嘯》、《一馬當先》不知對你有沒有用。 另外告訴你一些關於剪紙的知識: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紀,但人們認為它的實際開始時間比這還要早幾百年。剪紙常用於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

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徵意義,也是這種儀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

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綉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藉助於剪刀,剪完後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 張)剪紙粘貼起來,最後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和體上,然後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

在農村,剪紙通常是由婦女、姑娘們來做。在過去,這可是每個女孩所必須掌握的手工藝術,並且還被人們來品評新娘的一個標准。而職業的剪紙藝人則常常是男人,因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勞作並掙工錢。

歷史:

據考證,從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接空刻花製作裝飾品。1950一1952年在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用銀箔鏤空刻花的弧形裝飾物。這些用銀箔鏤空而成的裝飾物,雖然不能說就是剪紙,但在刻制技術和藝術風格上,可以說是已經形成了剪紙藝術的前身。

西漢時,人們用麻纖維造紙,傳說漢武帝的寵妃李氏去世後,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於是請術士用麻紙剪了李妃的影象為其招魂,這大概是最早的剪紙。公元105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了剪紙藝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用紙剪成美麗的圖案花紋,目前最早發現而且有據可查的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先後出土了五幅南北朝團花剪紙:對馬團花;對猴團花;金銀花團花;菊花團花;八用形團花。

唐代已將剪紙圖案應用於其它工藝方面。自漢至唐出現了一種金銀鑲嵌技術工藝,是將刻鏤的金銀箔粘貼在漆器或銅鏡的背面,經填漆磨干,在漆地上顯出金光燦爛的花紋。

唐宋時期,流行「鏤金作勝」的風俗。「勝」,就是用紙或金銀箔、絲帛剪刻而成的花樣,剪成套方幾何形者,稱為「方勝」;剪成花草形者,稱為「華勝」,剪成人形者,就稱之為「人勝」。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東方朔傳·歲時節》:天地初開,一日雞,二日狗,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陰則災。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為重,又稱「人勝節」)以七種菜為羹;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於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

唐代大詩人杜甫以《人日》為題作詩:「此日此時人共得,一談一笑俗相看。尊前柏葉休隨酒,勝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也作有《人日》詩,詩中說:「鏤金作勝傳荊俗,剪綵為人起晉風。」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還有一件唐代的人勝剪紙,七個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勝用於圍飾發髻。

在日本的正倉院,保藏有兩枚唐代華勝,據日本齊衡三年(公元856年)《雜財物實錄》載:「人勝二枚……天平寶字元年閏八月二十四日獻物」,日本天平寶字元年即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為羅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頌吉語:「令節佳辰,福慶惟新,曼和萬載,壽保千春。」另一枚則用金箔刻了復雜的邊飾,並飾以紅綠羅的花葉,中心是一兒童在竹林下戲犬。

當時,還流行著一種用雙絲絹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 或稱幡勝、春勝,在立春那天,作為節日禮物,或簪於頭上,或掛在柳枝上,亦或貼於屏風。崔道融所留傳的詩中,有這樣的詞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這里所講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現在人們所熟悉的「剪紙藝術作品」。李商隱在《驕兒詩》中寫:「請爺書春勝,春勝宜春日。」意為驕兒袞師請父親在剪綵製成的春幡上寫「宜春」二字。因為立春之日為春天的首日,象徵萬物復甦欣欣向榮,所以唐宋時期,人日剪綵這一民俗活動漸漸集中到立春這天,人們剪制各種幡勝、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為節日禮物。皇帝在這一天也接見群臣,並分別賜以金銀幡勝或者羅幡勝。段成式《酉陽雜俎》說:「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為小蟠,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又剪為春蝶,春勝以戲之。

宋代關於剪紙的記載就很多了。在南宋時期,已出現了以剪紙為職業的藝人,有的善剪「諸家書字」,有的專剪「諸色花樣」。有的將剪紙作為禮品的點綴,有的貼在窗上,有的裝飾燈彩,還有的剪成所謂「龍虎」之類。這時,皮影盛行,雕鏤皮影的材料,除了動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紙製作的。周密《志雅堂雜鈔》載:當時京城沛梁「向舊天都街,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隨所欲而成。又中瓦有餘敬之者,每剪諸家書字皆專門。其後,忽有少年能於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更精於二人,於是獨擅一時之譽。」即是「開封」府,「剪花樣」指的自然是「剪紙」。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薩蠻」中寫道:「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有一種鳥,因頭項長有金黃色大羽冠很像插著一枝幡勝,而被命名為戴勝鳥,韋應物《聽鶯曲》中「伯勞飛過聲局促,戴勝下時桑田綠」,勝成為春歸大地的象徵。

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載:「元旦以鴉青紙或青絹剪四十九幡,圍一大幡,或以家長年齡載之,或貼於門媚。

宋代剪紙用於工藝裝飾的一個重要創造,是吉州窯的瓷器,產品有茶盞和花瓶等,圖案題材很多,有鳳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動、活潑,它是作者在施釉過程中,貼上剪紙,入窯燒制而成的。

現代民間藍印花布,是用鏤花紙板刮漿後仿染而呈現花紋的,這種印染工藝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清人的筆記和地方誌中也有記載剪紙名家的。如《蘇州府志》載:「趙萼,嘉靖中制夾紗燈,以料紙刻成花竹禽鳥之狀,隨輕濃暈色。溶蠟塗染,用輕綃夾之。映日則光明瑩徹,芬菲翔舞,恍在輕煙之中,與真者莫辨。」 明代的夾紗燈是很有名的。它是將剪紙夾在紗中。用燭光映出花紋,這是剪紙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應用,現在人們叫它「走馬燈」。

《嚴州建德縣志》載:「林文耀,字綱齋,幼即工書,中年失明,乃剪紙為字,勢飛動若龍蛇,點畫不差毫發。室人裝璜成軸,……人稱之日「林剪。」《保定府志》載:「名女,張蔡公之女也。有巧思,與人接談,袖中細剪春花秋菊、細草垂楊.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大+區),絕巧奪目,得之者珍藏焉。

清代陳雲伯《畫林新詠》說:「剪畫,南宋時有人能於袖中剪字,與古人名跡無異。近年揚州包鈞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鳥、草蟲,無不入妙。」並有詩曰:「剪畫聰明勝剪書,飛翔花鳥泳瀕魚;任他二月春風好,剪出垂楊恐不如。」清康熙時,有位宮廷畫家鄒元斗,畫有一幅祝福新年伊始的風俗畫《歲朝圖軸》畫的上端繪有垂掛著的五枚彩色剪紙「門籠」。門箋的形式即是由春幡演變而來。

在清代,因滿族人有剪紙的習俗,致使剪紙進入宮廷。在故宮,歷代皇帝舉行婚禮作洞房的神寧宮,牆壁按滿族習俗裱紙,四角貼著黑色的雙喜字剪紙角花,頂棚中心貼著龍鳳團花的黑色剪紙;在宮殿兩旁的過道壁上也貼有角花。據說有人用紙剪成有鹿、鶴、松的「六合春」圖案,加以彩繪,貼於朝服上,連西太後都以為是綉出來的。

可以說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就沒有中斷過。她流傳面之廣、數量之大、樣式之多、基礎之深比任何一種藝術都更加突出。在各種民俗活動中,她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附麗於生活,充實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喚起人們對生命的追求,對生活的信念,對國富民康的企盼;她將人們平凡的生活點綴得如此瑰麗多姿,充分寄託和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嚮往;她為滿足人們更高的社會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壯成長。

如今,剪紙的天地更為廣闊了,它早已走出了庄戶人的小院,走入現代設計的廣闊天地,在產品包裝設計、商標廣告、室內裝演、服裝設計、書籍裝幀、郵票設計、報刊題花、連環畫、舞台美術、動畫、影視等各個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揚四海,成為全人類的文化財富與藝術瑰寶。隨著歷史的進程,許多民族的、傳統的東西被漸漸淡化、湮沒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標志應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並存,共同發展。願這棵古老的藝術之樹常綠常新。

剪紙的表現方法

剪紙的表現方法很多,這里重點歸納為單色和彩色兩種,單色剪紙又分:

1.陽刻剪紙,通常是採用紅紙黑紙或其它顏色的材料剪刻出來的單色剪紙作品。陽刻剪紙的特徵是保留原稿的輪廓線,剪去輪廓線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條線都是互相連接的,牽一發將動全身。

2.陰刻剪紙,陰刻剪紙的特點與陽刻剪紙恰恰相反,就是刻去原稿的輪廓線,保留輪廓線以外的部分。所以陰刻 剪紙的特徵是它的線條不一定是互連的,而作品的整體是塊狀的.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紀,但人們認為它的實際開始時間比這還要早幾百年。剪紙常用於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

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徵意義,也是這種儀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

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綉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藉助於剪刀,剪完後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 張)剪紙粘貼起來,最後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和體上,然後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

在農村,剪紙通常是由婦女、姑娘們來做。在過去,這可是每個女孩所必須掌握的手工藝術,並且還被人們來品評新娘的一個標准。而職業的剪紙藝人則常常是男人,因為只有男人才能在作坊里一起勞作並掙工錢。

歷史:

據考證,從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接空刻花製作裝飾品。1950一1952年在河南輝縣固圍村戰國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了用銀箔鏤空刻花的弧形裝飾物。這些用銀箔鏤空而成的裝飾物,雖然不能說就是剪紙,但在刻制技術和藝術風格上,可以說是已經形成了剪紙藝術的前身。

西漢時,人們用麻纖維造紙,傳說漢武帝的寵妃李氏去世後,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於是請術士用麻紙剪了李妃的影象為其招魂,這大概是最早的剪紙。公元105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了剪紙藝術,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用紙剪成美麗的圖案花紋,目前最早發現而且有據可查的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先後出土了五幅南北朝團花剪紙:對馬團花;對猴團花;金銀花團花;菊花團花;八用形團花。

唐代已將剪紙圖案應用於其它工藝方面。自漢至唐出現了一種金銀鑲嵌技術工藝,是將刻鏤的金銀箔粘貼在漆器或銅鏡的背面,經填漆磨干,在漆地上顯出金光燦爛的花紋。

唐宋時期,流行「鏤金作勝」的風俗。「勝」,就是用紙或金銀箔、絲帛剪刻而成的花樣,剪成套方幾何形者,稱為「方勝」;剪成花草形者,稱為「華勝」,剪成人形者,就稱之為「人勝」。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東方朔傳·歲時節》:天地初開,一日雞,二日狗,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陰則災。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為重,又稱「人勝節」)以七種菜為羹;剪綵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於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

唐代大詩人杜甫以《人日》為題作詩:「此日此時人共得,一談一笑俗相看。尊前柏葉休隨酒,勝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也作有《人日》詩,詩中說:「鏤金作勝傳荊俗,剪綵為人起晉風。」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還有一件唐代的人勝剪紙,七個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勝用於圍飾發髻。

在日本的正倉院,保藏有兩枚唐代華勝,據日本齊衡三年(公元856年)《雜財物實錄》載:「人勝二枚……天平寶字元年閏八月二十四日獻物」,日本天平寶字元年即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為羅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頌吉語:「令節佳辰,福慶惟新,曼和萬載,壽保千春。」另一枚則用金箔刻了復雜的邊飾,並飾以紅綠羅的花葉,中心是一兒童在竹林下戲犬。

當時,還流行著一種用雙絲絹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 或稱幡勝、春勝,在立春那天,作為節日禮物,或簪於頭上,或掛在柳枝上,亦或貼於屏風。崔道融所留傳的詩中,有這樣的詞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這里所講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現在人們所熟悉的「剪紙藝術作品」。李商隱在《驕兒詩》中寫:「請爺書春勝,春勝宜春日。」意為驕兒袞師請父親在剪綵製成的春幡上寫「宜春」二字。因為立春之日為春天的首日,象徵萬物復甦欣欣向榮,所以唐宋時期,人日剪綵這一民俗活動漸漸集中到立春這天,人們剪制各種幡勝、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為節日禮物。皇帝在這一天也接見群臣,並分別賜以金銀幡勝或者羅幡勝。段成式《酉陽雜俎》說:「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為小蟠,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又剪為春蝶,春勝以戲之。

宋代關於剪紙的記載就很多了。在南宋時期,已出現了以剪紙為職業的藝人,有的善剪「諸家書字」,有的專剪「諸色花樣」。有的將剪紙作為禮品的點綴,有的貼在窗上,有的裝飾燈彩,還有的剪成所謂「龍虎」之類。這時,皮影盛行,雕鏤皮影的材料,除了動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紙製作的。周密《志雅堂雜鈔》載:當時京城沛梁「向舊天都街,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隨所欲而成。又中瓦有餘敬之者,每剪諸家書字皆專門。其後,忽有少年能於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更精於二人,於是獨擅一時之譽。」即是「開封」府,「剪花樣」指的自然是「剪紙」。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薩蠻」中寫道:「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有一種鳥,因頭項長有金黃色大羽冠很像插著一枝幡勝,而被命名為戴勝鳥,韋應物《聽鶯曲》中「伯勞飛過聲局促,戴勝下時桑田綠」,勝成為春歸大地的象徵。

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載:「元旦以鴉青紙或青絹剪四十九幡,圍一大幡,或以家長年齡載之,或貼於門媚。

宋代剪紙用於工藝裝飾的一個重要創造,是吉州窯的瓷器,產品有茶盞和花瓶等,圖案題材很多,有鳳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動、活潑,它是作者在施釉過程中,貼上剪紙,入窯燒制而成的。

現代民間藍印花布,是用鏤花紙板刮漿後仿染而呈現花紋的,這種印染工藝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清人的筆記和地方誌中也有記載剪紙名家的。如《蘇州府志》載:「趙萼,嘉靖中制夾紗燈,以料紙刻成花竹禽鳥之狀,隨輕濃暈色。溶蠟塗染,用輕綃夾之。映日則光明瑩徹,芬菲翔舞,恍在輕煙之中,與真者莫辨。」 明代的夾紗燈是很有名的。它是將剪紙夾在紗中。用燭光映出花紋,這是剪紙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應用,現在人們叫它「走馬燈」。

《嚴州建德縣志》載:「林文耀,字綱齋,幼即工書,中年失明,乃剪紙為字,勢飛動若龍蛇,點畫不差毫發。室人裝璜成軸,……人稱之日「林剪。」《保定府志》載:「名女,張蔡公之女也。有巧思,與人接談,袖中細剪春花秋菊、細草垂楊.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大+區),絕巧奪目,得之者珍藏焉。

清代陳雲伯《畫林新詠》說:「剪畫,南宋時有人能於袖中剪字,與古人名跡無異。近年揚州包鈞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鳥、草蟲,無不入妙。」並有詩曰:「剪畫聰明勝剪書,飛翔花鳥泳瀕魚;任他二月春風好,剪出垂楊恐不如。」清康熙時,有位宮廷畫家鄒元斗,畫有一幅祝福新年伊始的風俗畫《歲朝圖軸》畫的上端繪有垂掛著的五枚彩色剪紙「門籠」。門箋的形式即是由春幡演變而來。

在清代,因滿族人有剪紙的習俗,致使剪紙進入宮廷。在故宮,歷代皇帝舉行婚禮作洞房的神寧宮,牆壁按滿族習俗裱紙,四角貼著黑色的雙喜字剪紙角花,頂棚中心貼著龍鳳團花的黑色剪紙;在宮殿兩旁的過道壁上也貼有角花。據說有人用紙剪成有鹿、鶴、松的「六合春」圖案,加以彩繪,貼於朝服上,連西太後都以為是綉出來的。

可以說剪紙藝術自誕生以來,就沒有中斷過。她流傳面之廣、數量之大、樣式之多、基礎之深比任何一種藝術都更加突出。在各種民俗活動中,她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附麗於生活,充實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喚起人們對生命的追求,對生活的信念,對國富民康的企盼;她將人們平凡的生活點綴得如此瑰麗多姿,充分寄託和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嚮往;她為滿足人們更高的社會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壯成長。

如今,剪紙的天地更為廣闊了,它早已走出了庄戶人的小院,走入現代設計的廣闊天地,在產品包裝設計、商標廣告、室內裝演、服裝設計、書籍裝幀、郵票設計、報刊題花、連環畫、舞台美術、動畫、影視等各個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揚四海,成為全人類的文化財富與藝術瑰寶。隨著歷史的進程,許多民族的、傳統的東西被漸漸淡化、湮沒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標志應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並存,共同發展。願這棵古老的藝術之樹常綠常新。

剪紙的表現方法

剪紙的表現方法很多,這里重點歸納為單色和彩色兩種,單色剪紙又分:

1.陽刻剪紙,通常是採用紅紙黑紙或其它顏色的材料剪刻出來的單色剪紙作品。陽刻剪紙的特徵是保留原稿的輪廓線,剪去輪廓線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條線都是互相連接的,牽一發將動全身。

2.陰刻剪紙,陰刻剪紙的特點與陽刻剪紙恰恰相反,就是刻去原稿的輪廓線,保留輪廓線以外的部分。所以陰刻 剪紙的特徵是它的線條不一定是互連的,而作品的整體是塊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