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大臣向皇上行禮是什麼姿勢
古代大臣一般向皇上行跪拜禮,跪拜禮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行稽首禮時,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
跪拜禮是古代的一種交際禮儀。舊時使用年代最長、最頻繁的一種禮節。古人認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按照周代禮儀的規定,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對象,作了嚴格的規范。
行頓首禮時,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時必須急叩頭,其額觸地而拜。一般用於下對上的敬禮。(「頓首」兩首,後來也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對人家恭敬。)
行空首禮時,雙膝著地,兩手拱合,俯頭到手,與心平而不到地,故稱「空首」,又叫「拜手」。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禮的一種。
其他如振動,不僅要跪拜、頓首,拜後還要「踴」,即跳踴,一般都在喪事時,拜者往往捶胸、頓足,跳躍而哭,表示極度悲哀,凶拜,即行禮時,先頓首,後空首;吉拜,則在行禮時,先空首,後頓首;奇拜,奇為單數,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為重。
(1)國王臣子卡通圖片擴展閱讀:
跪拜禮究竟始於哪朝哪代?史書上似乎沒有確切的記載。比較流行的說法是,進入文明社會之初,中國人沒有桌椅,大家席地而坐,帝王與平民之間亦是如此。向君主、尊長表示尊重時,「伸腰及股而勢危者為跪,因跪而益至其恭,以頭著地為拜」。
可見,最初這是一種由坐姿派生出來的表示尊重的動作。隨著等級制度日益森嚴,這種禮節逐漸制度化、繁雜化,成為等級制度的規范性禮節。到了清朝,封建專制主義達到極致,跪拜成為高度普及的全民運動。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發布文告,改革舊俗、保障民權,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條就是——「廢止跪拜」。南京臨時政府明確規定,從民國元年開始廢除跪拜制度。當時在廢除跪拜制度的細節操作上是非常有技巧的,只規定官員之間、官員和民眾之間不行跪拜,對民眾在私人場合則不加干涉。
關於民國初年跪拜禮的廢除,有一個流傳甚廣的傳說:孫中山擔任臨時大總統期間,有位80多歲的姓蕭的鹽商特地從揚州到南京來瞻仰大總統的風采。見到孫中山後,老先生突然放下手杖,跪下去對著大總統恭恭敬敬地行起了三跪九叩首的舊禮來。
孫中山連忙拉他起來,告訴他:「總統在職一天,就是國民的公僕,是為全國人民服務的。」蕭老先生高興極了,笑著說:「今天我總算見到民主了。」這個傳說是否屬實難以考證。但是,中國從專制向民主轉型的艱難歷程,從不讓老百姓下跪開始,卻是不爭的事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跪拜禮
㈡ 請問這圖片來自哪裡有何寓意
在久遠年代以前,有一個很有智慧的國王,名叫「鏡面」。在他的國家裡,除了他一人信奉佛法的真理之外,臣民們卻信仰那些旁門左道,就好像懷疑日月的光明,反而去相信螢火的微亮一樣。因此,這位國王常常感到很苦悶,他想:「我總得想出一個辦法來教育他們,使他們舍邪歸正才好!」有一天,國王突然召集他的臣子說:「你們去把國境內所有生下來就瞎了眼睛的人,找到宮里來吧!」於是這些臣子們便奉命分頭在國內遍處找尋,隔了不多幾天,臣子們都帶著尋找到的瞎子回來了。鏡面王很高興地說:「好極了,你們再去牽一頭象,送到那些盲人那裡去吧!」許多臣民聽見了這個消息都十分奇怪,不知道國王今天將要做些什麼事,因此,大家都爭先恐後的趕來參觀。鏡面王在心裡暗暗地歡喜:「真好,今天該是教育他們的機會了。」於是他便叫那些盲人去摸象的身體:有摸著象腳的,有摸著象尾的,有摸著象頭的……。國王便問他們:「你們看見了象沒有?」盲人們爭著說:「我們都看見了!」國王又問:「那麼你們所看見的象是怎樣的呢?」摸著象腳的盲人說:「王啊!象好像漆桶一樣。」摸著象尾的說:「不,它像掃帚!」摸著象腹的說:「像鼓呀!」摸著象背的說:「你們都錯了!它像一個高高的茶幾才對!」摸著象耳的盲人爭著說:「像簸箕。」摸著象頭的說:「誰說像簸箕?它明明像一隻笆斗呀!」摸著象牙的盲人說:「王啊!象實在和角一樣,尖尖的。」……因為他們生來從沒有看見過象是什麼樣的動物,難怪他們所摸到的,想到的,都錯了。但是他們還是各執一詞,在王的面前爭論不休。於是,鏡面王哈哈大笑地說:「盲人呀,盲人!你們又何必爭論是非呢?你們僅僅看到了一點,就認為自己是對了嗎?唉!你們沒有看見過象的全身,自以為是得到了象的全貌,就好比沒有聽見過佛法的人,自以為獲得了真理一樣。」接著國王又問一般來參觀的人說:「臣民們啊!專門去相信那些瑣屑的淺薄的邪論,而不去研究切實的、整體的佛法真理,和那些盲人摸象,有什麼兩樣呢?」從此,全國臣民便舍邪歸正,都虔誠地信奉佛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