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筷子的發展過程
筷子的發展演變過程
這一時期是宋至今,其基本特徵是箸文化的廣泛普及,箸料廣泛,工藝的高度發展,圖文飾的充分發揮,25——30厘米長和上方圓箸體的基本定格等。其間,一個典型的歷史事件是「筷」稱謂的出現和普及。「筷」稱謂的普及過程與一筷為助食具在中華民族共同體中普泛使用的過程是同步的。
物理功能 對各種食料進行恰如其分的夾、拔、挑、分、攪、拌、刺、剝、剃、切、拆、撕、撈、眷、托、放、壓、穿、運。事實上,它是大腦智力指揮下的手技能的延長和升華。
生理功能 筷子的使用,會牽動手指、手腕、手臂直至肩膀等30多處關節和50多處肌肉,由此牽動的神經組織多達萬條左右。因此,長期以筷子助食對手的靈活性訓練和智力的發展都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尤其是對幼兒智力的開發更具重要性。
二、規范的執筷方法
規范的執筷姿勢的取位處,以成人為例.一般應是拇指捏按點在上距筷頭(頂)約占筷長三分之一(或略少於三分之一)處為宜。
正確的執筷姿勢應是五指協調並用,頗類毛筆握管姿勢的變異。不同的是,握管與執筷的拇指方向相反,執筷時中指兼有上撐下按的更為復雜靈巧的變化。
五指的分工合作,若分解開來說,則是拇指、食指、中指三指主要負責上支筷,拇指、中指、無名指主要負責下支筷,小指通過支撐無名指以協調其他四指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