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位一個月就暴斃身亡,被稱為一月天子,明光宗朱常洛的真正死因是什麼
明光宗朱常洛,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1620年8月28日至1620年9月26日在位,的的確確只在位一個月然後就死亡了,由於他只在位一個月,因此關於朱常洛的記載很少,因此關於他的死亡原因,也記載很少。大部分記載都是說他是吃了紅丸,也就是一種毒葯,中了劇毒,因此不治身亡。
影視劇圖片
但是身為皇帝,朱常洛雖然只登基了1個月的時間,可他也為江山做出了一些貢獻,還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他犒勞邊關將士,廢除了萬曆時期定下的礦稅,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還有就是他恢復了了一些被誤判入獄的一些官員的官職。由於當時官吏不足,他又從新進行官吏的選拔,並提拔了一批新的官吏,才使得朝廷又重新運作起來。至於他最後到底是怎麼死的,還真的是一個迷。
Ⅱ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這句詩歌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回答這個問題先需要知道句這句詩的出處。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其四》全詩內容為: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全詩格調雄渾蒼涼,展現了那種遼闊的邊塞風光。
「青海長雲暗雪山,」中點名了地方是在青海。青海地區的山川連著山川。一座座雪山之上雲層很厚。厚的感覺天氣都暗了許多。而此時的天氣是陰沉沉的。邊關戰事緊急,戰士們的心情也是舒展的。
Ⅲ 《從軍行》王昌齡翻譯及賞析是什麼
【作品概述】
《從軍行七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
第一首詩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情景;第二首詩描寫征戍者在軍中聽樂觀舞所引起的邊愁;第三首詩描寫古戰場的荒涼景象,寫將軍上表請求歸葬戰死將士骸骨,表現將帥對士卒的愛護之情;第四首詩表現戰士們為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詩描寫奔赴前線的戍邊將士聽到前方部隊首戰告捷的消息時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軍強大的戰鬥力;第六首詩描寫將軍欲奔赴邊關殺敵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詩主要描寫山巒疊嶂、烽火遍布的邊塞景觀。全組詩意境蒼涼,慷慨激昂,充分顯示出盛唐氣象。
Ⅳ 王昌齡《出塞》的翻譯以及賞析
王昌齡《出塞》的譯文以及鑒賞如下:
【譯文】
其一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徵人未回還。
倘若攻襲龍城的衛青和飛將軍李廣而今健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其二
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戰斗結束後戰場上只剩下凄涼的月色。
城頭上的戰鼓還在曠野里震盪回響,將軍刀匣里的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干。
【作品鑒賞】
其一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帆旁良將的邊塞。
詩從寫景入手。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致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遼闊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徵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里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後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於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於是在第三、四兩句,詩人給出了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桿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徵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復雜的。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願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人並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地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畫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其二
這首詩描寫了一驚心動魄的戰斗剛剛結束的情景。棗紅馬剛剛裝上白玉裝飾的馬鞍,戰士就騎著它出發了。戰斗結束的時候天已經很晚,戰場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頭上催戰的鼓聲仍在曠野上回盪,刀鞘里的鋼刀血跡態戚橡未乾。詩人用寥寥數筆,就把將士們的英武氣概,勝利者的神態生動地描繪出來。
驊騮駿馬,是再好不過的馬了,還要給它配上再美不過的白玉鞍橋,可以想見這馬上騎手的威風。這英武的騎士是手持「金刀」(即金錯刀)奮戰沙場的。這騎士披一身月色,頂凜冽寒風,鏖戰而歸。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煙塵滾滾的沙場,那咚咚的進擊鼓聲還響徹耳畔。這風度軒昂、勇武不凡、充滿自信的騎士,就是詩人心目中唐軍將官的形象,也是詩人矢志抗敵、無時無刻不意欲拼搏戰場的心靈寫照。「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乾。」這實在是一個堅定的愛國者從耿耿赤心發出的雄壯的吶喊,也分明寄寓著詩人的殷切希望。
這首詩抒寫自信、進取、開拓為特徵的傳統尚武精神,風格剛健、清新。詩人描寫戰爭的勝利,不在於字面,而在於構成一種氣氛。詩歌選取戰斗生活的一個片段,以「騮馬」「沙場」「鐵鼓」「金刀」等戰爭意象串成一系列戰斗生活的畫面,戰斗的激烈與戰場的肅殺盡在其中。詩頭「新跨」一詞將戰士風風火火、迎接戰斗的激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而詩尾以「血未乾」這樣一幅看似血腥的場景描寫戰士的內心——熱血並未因為戰斗的結束而仔蠢冷卻。這種激烈肅殺的氣氛,生動地表現出戰士的颯爽英姿和激昂振奮的風貌。
作者在這首詩中抓住戰斗剛剛結束的場面加以描寫,塑造了一個英姿颯爽、勇猛善戰的將軍形象,熱情地歌頌了將士們為國殺敵立功的勇敢精神。
詩人描寫勝利,不在於字面,而在於構成一種氣氛。把戰士的颯爽英姿,激昂振奮的風貌寫了出來。
【出處】
《出塞二首》——王昌齡
【原文】
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其二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振,匣里金刀血未乾。
【關鍵詞註解】
其一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其中每次匈奴重點進攻的漢地天子幾乎都是派遣李廣為太守,所以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
不教:不叫,不讓。教,讓。
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在漫長的邊防線上,戰爭一直沒有停止過,去邊防線打仗的戰士也還沒有回來。要是攻襲龍城的大將軍衛青和飛將軍李廣今天還依然健在,絕不會讓敵人的軍隊翻過陰山。
陰山:昆侖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橫貫綏遠、察哈爾及熱河北部,是中國北方的屏障。
其二
騮馬:黑鬣黑尾巴的紅馬,駿馬的一種。新:剛剛。
沙場:指戰場。
震:響。
【創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做,《出塞》是樂府舊題。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
組詩的第二首,《全唐詩》同時也錄入李白詩作下,作《從軍行》或《行軍》。但《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沒有《軍行》一首。歷來對此詩真實作者存有不同意見。
【作者簡介】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Ⅳ 古代發配犯人到邊關的時候,衙役是不是也要同行為什麼呢
是的,主要是怕這些犯人在路途中跑了。
這是一個肥差
因為分布的地方大多偏僻、在古代都屬於環境非常惡劣的地方。至少要走一年半的路,在此期間衙役和囚犯們要吃喝,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然後在古代,是押解犯人流放的差事,裡面的油水非常大。首先,朝廷已出了護送囚犯的錢,護送的衙役可以從這筆費用中扣除,給囚犯最差的食物和衣服。最後,這筆費用直接進入了衙役的口袋裡。因此,許多負責護送和送囚犯流亡的衙役都會爭相這樣做。在生產力不高的古代,人們的生活非常困難。可以看出,這些衙役也願意努力做護送和流放囚犯的苦差事。畢竟,他們這趟差事下來,賺岩亮的錢非常豐厚。所以,衙役是非常樂意護送這些被指派的囚犯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Ⅵ 《出塞》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子的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出塞》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出塞》教學設計範文一
教材簡析:
《出塞》是一首優秀的邊塞詩。作者是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後人曾把這首詩推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評價甚高。這首詩的主旨看上去是一首歌頌守邊將士、懷念守邊名將的詩,但是構思巧妙,把意境引向了深遠。詩人從千年以前的秦漢、萬里之外的關山寫起,形成了一種雄渾蒼茫的獨特意境,很自然地讓讀者聯想到:明月依舊,關山仍在,連年戰爭不斷,將士們為國捐軀,百姓們流離失所。自古以來,戰爭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災難。這首詩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寫出了詩人對現實的憂患,對英雄的懷念和歌頌,更寫出了戰勝敵人、保衛祖國的堅強信念和祈求和平安寧生活的強烈願望。
教學目標:
1.會寫1個字.
2.了解詩的意境,感受詩人的愛國情懷。
3.體會語文學習的快樂,掌握感悟古詩的方法。
4.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感悟古詩的方法。
教學准備:
1.查找有關詩人王昌齡的資料。
2.收集和閱讀其他的邊塞詩。
一、引入
1.你知道現在世界上哪些國家還存在戰爭?我們希望戰爭早日結束,希望人類和平,在古代,各民族間經歷了無數次戰亂。今天,我們就學習一首邊塞詩《出塞》,我們從詩中了解當時的戰爭情況,體會察御遲詩人的情感。
2.齊讀課題《出塞》(板書),多音字「塞」還讀什麼?有關詩人,你知道什麼?
二、學習古詩
1.教師范讀,聽准字音。不理解的詞語畫出來。結合注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2.檢查自學情況。
3.齊讀第一句,找出書中哪一幅圖是寫這句詩的?「關」指什麼?「明月」代表什麼?還學過那些帶有明月的詩句?古人借明月寄託思念,今天,我們仍可以把它寫進作文里。
4.過渡:明月和關塞還在而戰爭的人呢?哪一句能看出來?理解第二句。假如你是戰士,會想些什麼?戰士的家人又會說些什麼?可以用哪個詞來形容戰士的心情?
5.引導學生自由說敗李一說。
6.過渡:詩人有感於戰士遠赴邊疆不再歸還的悲劇命運,產生了強烈的感想,齊讀最後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結合圖理解。「飛將」指誰?有關李廣你都知道什麼?「教」是什麼意思?字里行間寄託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希望朝廷啟用良將,讓人們不再戰爭。指責了統治者的無能,詩人關心國家安危,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7.愛國,你能做到什麼。
三、感悟古詩
1、讀全詩,第一句「明月,關塞」寫什麼?(景物)在描寫景物的過程中,寄託了深厚的情感。第二句,聯想到人,人不在,採用借古諷今的寫法,借古代李廣諷刺當今守邊將領的無能,語言含蓄,感情深沉。
2.再讀幾遍,體會詩人的情感。
四、指導書寫本課生字
五、小結:齊背古詩
板書:
明月 關塞 依舊 渴望和平
出塞 龍城 飛將 不在 關愛生命
《出塞》教學設計範文二
教學目標:
1、學習《出塞》,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教學重點、難點:
1、了解古詩的意境,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讀課題「出塞」。你為什麼讀sài,詩題中「塞」是什麼意思?(邊塞、關塞)
從詩題中我們就可以知道這首詩寫的是反映邊塞生活和戰爭的詩。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王維、李益等)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征戰生活,後人稱他們為「邊塞詩人」,形成了所謂的「邊塞詩派」,邊塞詩是唐代這個詩歌大國的一束奇拆陪葩。在邊塞詩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眾多的邊塞詩,我們今天學的王昌齡的《出塞》是眾多邊塞詩中的極品,被尊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提到邊塞,你想到了什麼?
(大漠、烽煙、黃沙、荒草……)
可見邊塞自然環境惡劣,怪不得王維寫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昌齡寫過「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這樣的詩句。
(將士、血戰、兵戈……)
戰爭是慘烈的,王昌齡曾寫過「黃塵足古今,白骨亂蓬蒿」;王翰也曾寫過「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詩句。
[評:人文性,不管怎樣理解,說成是人類、文化、文明也罷,說成是人性、修養、情操也罷,總之,必須承認,它在本質上還是一種意識,一種精神活動,一種思想活動。它的物質基礎仍然是語言。而且,語言本身就能給人以想像,給人以情感,給人以更多的人生感悟。學生對古代戰爭的苦了解並不深刻,因此要結合一些資料讓學生有更深的感悟。]
二、新授
1、學習「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出塞》是怎樣描寫邊塞生活的?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這句詩中「人」指的是――?(戍邊的徵人)
從詩句中你體會到了什麼?(邊塞遠,離家時間長)從哪個詞體會到的?
條件艱苦,戰爭殘酷,離家的徵人只有什麼相伴?讓我們從上一句詩中找答案。(明月,邊關)
那「秦時明月漢時關」你怎樣理解呢?
學生回答。
為了理解這句詩,讓我們先看一段資料:我國在秦、漢時代便修築長城防禦匈奴入侵。匈漢的戰爭自秦起,至漢,至唐,一直沒有間斷,在陰山一帶,匈奴在此常常入侵中原。
看來詩人想告訴我們的是:依舊是秦漢時的明月,依舊是秦漢時的邊關,一批又一批的徵人依舊是萬里長征久未還。
假如你是徵人,仰望明月心中會想些什麼?
是呀,「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徵人們這一切一切感受,都化成了一個願望,那就是——回家(生答)要知道,這徵人是千百年來的千百萬徵人啊!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縈繞心頭的夢,卻都只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過渡:徵人在萬里之外喋血沙場,在同一輪明月之下的他們的家人可能在做些什麼呢?
讓我們一同來看一看,(出示)
①徵人白發蒼蒼的父母,一臉,相互攙扶著,地來到村口,站在一棵老樹下,遙望,忍不住喊一聲;
②徵人柔弱無助的妻子,替別人洗完一筐又一筐的衣服,遙望著,忍不住別過臉去,偷偷擦拭去眼淚;
③徵人無依無靠的孩子,看見別人的爸爸百般愛護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流下了淚水,稚嫩的心靈在吶喊;
這千百年來千百萬白發雙親、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可憐的妻子、這千百年來千百萬孤苦無依的孩子,對兒子、丈夫、父親的期盼,卻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評:通過想像,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徵人的苦,以及詩歌中詩人所表達的一種情感。讓學生真正地走入到情境中去,感受到戰爭給廣大的'老百姓帶來無盡的痛苦。]
徵人們回家有望嗎?我們來看一段資料。
據《資治通鑒·唐紀》載,玄宗時,改府兵為募兵,兵士戍邊時間從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終於成為久戍之役,「天寶以後,山東戍卒還者十無二、三」。
古代的邊塞詩,也有很多就反映了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我們一起輕聲讀讀,感受感受。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唐·李頎《古從軍行》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晚唐·曹松《已亥歲二首》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唐·李頎《古意》
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徵人「戰骨埋荒外」「白骨亂蓬蒿」,自秦至漢,自漢至唐,多少親人「望穿雙眼,哭斷心腸」。王昌齡面對這千百年來千百萬人的悲劇,發千古之感慨,寫下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的不朽佳句。讓我們齊讀。
2、感悟「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文後兩句講了什麼?
「龍城飛將」指的是誰?(漢朝李廣將軍)
秦漢至唐,將軍無數,詩人為什麼單單提到漢朝的李廣將軍的?
讓我們看一段資料:漢朝李廣將軍以英勇善戰聞名。西漢武帝時,封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聽說後,稱其為飛將軍,一連好幾年不敢入犯右北平地區。
結合資料,說一說從這兩句詩中你讀出了什麼?
這兩句是王昌齡的殷切希望,來,我們來表達一下詩人的希望,引讀──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兩句詩僅僅表達了王昌齡的希望嗎?還表達了誰的希望?教師提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是啊,這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徵人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也是千百年來千百萬徵人父母的希望,他們希望——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3、小結
然而,戰爭停止了嗎?是啊,沒有,但歷史卻留下了王昌齡的《出塞》,一個良知者渴望和平、關愛所有生命的最強音。一齊讀全詩。
[評:在這節課中學生深深地體味到詩人對徵人的同情,對良將的思慕,對國家的愛,這一切都是對和平的渴望。在人文性體驗上,給學生一個正確地認識,從小樹立對和平的熱愛]
三、結課升華
學習這首詩,我們不僅僅從字面上理解古詩,更結合了大量資料,讀出了詩人對徵人的同情,對良將的思慕,對和平的渴望,這些詩文深處的內容。我還有一些資料可作為這首詩的補充。
漢王朝、匈奴河南之戰後,匈奴人失去了陰山以南的廣闊區域,痛心疾首,每過於此,無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戰後,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豐美的河西地,經濟上蒙受的損失更為嚴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漢武帝時,漢王朝、匈奴在漠北大會戰,經過數月搏殺,匈奴損兵十幾萬,這幾乎是匈奴當時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戰後,匈奴幾無壯年男丁。
師:時光流轉到了今天,透過歷史的天空,從秦漢一直延續到唐乃至到明清的漢民族政權對北方游牧民族的「千年戰爭」讓我們感慨,讓我們唏噓,這讓我們看到了和平的可貴,我們呼喚和平。
《出塞》教學設計範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習《出塞》,理解古詩的含義,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極力營造詩意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品悟字詞,聯系所學詩歌理解詩意,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戍邊將士的同情、以及建設祖國保衛祖國的豪情壯志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的朗讀古詩,藉助注釋理解詩歌大意,讀悟結合,體味詩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溫故知新
1、師:同學們,我們學過了邊塞詩的名篇——王之渙的《涼州詞》,誰來背誦?
我們一起背誦《涼州詞》。
(出示該詩,並配邊塞圖片)
誰來說一說學了這首詩後的體會嗎?(邊塞的的荒涼、孤獨、寂寞)
師:是啊,邊塞,長河落日、大漠孤煙、茫茫戈壁、荒涼孤寂。
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輕的詩人來到西域游歷,看到了邊塞的風光,見證了邊塞的金戈鐵馬,於是,他揮筆寫下被歷代詩評家視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出塞》,這位詩人就是27歲的王昌齡。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這首詩歌(點擊課件,板書課題:出塞,齊讀課題。)
二、讀通詩歌,理解詩意
1、出示整首詩
師:請大家打開課本,自由朗讀《出塞》這首詩。注意,仔仔細細地讀上四遍。讀前兩遍的時候注意詞當中的生字和多音字,爭取把它讀得字正腔圓。讀後兩遍的時候,爭取把詩歌讀通順。
師:好,誰來讀一讀《出塞》。請你,其他同學注意聽,這首詞當中的一個生字和一個多音字,聽他有沒有念錯。
師:讀的字正腔圓,請坐。(讀的真不錯,讀出了節奏……)
師:我們一起來讀。(生齊讀)
2、師:讀古詩不但要讀正確,讀出節奏,而且要盡可能地讀出詩的味道來。誰再來讀一讀,(指名讀,師評價)
師:我們一起來讀,讀出詩的味道。(生齊讀)
師:同學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請閉上眼睛,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的眼前彷彿出現怎樣的畫面?(配樂《涼州曲》朗讀)
(預設:明月,邊關,師板書)(講解:秦時明月漢時關,互文的寫法,秦漢時期的明月照著秦漢時期的邊關)
師:這是怎樣的邊關?(荒涼,冷清,孤獨,寂寞)
師:夜深了,一輪明月照耀著清冷荒涼的的邊關,提起這明月,我們就會想起在中國的古典詩歌中描寫明月的詩句,請看:
(出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師:大詩人李白這樣寫明月——
大詩人杜甫這樣寫明月——
詩人白居易這樣寫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這樣寫明月——
大家一定能夠發現,詩人筆下的明月與什麼聯系在一起?
(思念家鄉,思念親人)
5、師:是啊,遠離家鄉和親人,守衛邊關的將士們把思鄉之苦,懷人之情都寄託在了這一輪皎皎的明月上。他們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鄉嗎?他們能回家與親人團聚嗎?(不能)所以作者發出這樣的感慨,萬里長徵人未還。(生齊讀)
師:從秦朝到漢朝再到唐朝,經歷了多少年?(八百多年,將近一千年)
Ppt出示
秦朝——————漢朝——————唐朝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2年 公元618年
6、師:將近一千年過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漢時的明月,邊關依舊是秦漢時的邊關,時光穿越千年,不變的是什麼?(明月,邊關)
在遙遠的邊塞,還有什麼沒變?(引導說出,還有戰爭沒變)
這就是邊塞的戰爭,出示: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里人。——(唐)陳陶《隴西行》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唐)李頎《古從軍行》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唐)王翰《涼州詞》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唐)王昌齡《塞下曲》)
師:誰來讀一讀?(指名讀)
師:你讀懂了什麼?(戰爭的殘酷,守關將士的痛苦)
Ⅶ 「秦時明月漢時關」出自那首詩,全文是什麼
「秦時明月漢時關」出自唐代王昌齡寫的《出塞》。
原文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翻譯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夫未回還。
只要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一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賞析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對《出塞》的評價歷來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
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塞當作求取功名的一種出路。一些大都有邊塞生活經歷的知識分子,他們的詩歌以描寫邊塞生活為主要內容,這就形成了所謂「邊塞詩派」。王昌齡是這個流派中的重要成員。
詩從寫景入手。「秦時明月漢時關」,皓月當空,照耀著萬里邊疆的關塞,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加以修飾,使意境更加高遠,把我們引到了遙遠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漢以來邊防戰爭連續不斷,一直持續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這是從時間上描寫邊塞的悠久。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徵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這里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後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於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第三、四兩句就是詩人的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直接抒發了邊防士卒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只要有衛青李廣那樣的名將,敵人的馬隊就不會度過陰山。這兩句寫得意在言外。意思就是說:由於朝廷用人不當,使將帥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長燃、徵人不還的局面。
注釋
但使:只要。
龍城飛將:《漢書·衛青霍去病傳》載,元光六年(前129年),衛青為車騎將軍,出上谷,至籠城,斬首虜數百。籠城,顏師古注曰:「籠」與「龍」同。龍城飛將指的是衛青奇襲龍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認為龍城飛將中飛將指的是漢飛將軍李廣,龍城是唐代的盧龍城(盧龍城就是漢代的李廣練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帶,為漢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縱觀李廣一生主要的時間都在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這里指英勇善戰的將領。
教:令,使。
胡馬:指侵擾內地的外族騎兵。
度:越過。
陰山:位於今內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
創作背景
《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王昌齡所處盛唐,所以在其邊塞詩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但是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願望。
作者簡介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而立之年,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