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卡通圖片 » 葡萄卡通圖片
擴展閱讀
手機可以下載微信的圖片 2024-12-23 14:58:35
畫畫圖片大全花朵 2024-12-23 14:57:40

葡萄卡通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1-07 00:12:12

㈠ 廣州初中學校用的都是什麼版本的教科書

我們廣州地區的初中生物用的是蘇教版本的教材。以下是詳細的解說。
《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標准)突出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教育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學技術的最新進展;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並增加實踐環節。現行的各個版本的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教科書,都力求體現標準的這些要求。每個版本的教材都是圍繞義務教育階段生物課程的10個主題進行編寫的,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特色。在新課程改革中,選用什麼樣的教材應該都一樣,關鍵是在教學中落實標準的要求。如何根據標准用教材,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教材,筆者在近幾年的課改實驗實踐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1取各種版本教材之長,為我所用

教材版本多種多樣,但各地區的各個學校不可能同時選用多種教材,只能根據標準的要求和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選用其中的一種教材。教材多也是一件好事,備課時,可以根據標准,以一本為主,取各種版本教材之長,為我所用。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各種版本的特點。

1.1江蘇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簡稱「蘇教版」)的主要特點和優勢

每個章節都有學習目標的提示,導圖設計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簡明扼要,這一點是蘇教版所特有的。課後練習題的設計獨特,科學合理,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設計,有自我評價、思維拓展、課外探究等,層次豐富、形式多樣、題目新穎,既考慮了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狀況,又兼顧了一部分學有餘力的學生。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當前的科技動態,時代感強,更新知識快,每年的教材都有更新(有圖片、有內容)。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實驗選材容易獲取,探究活動設計形式多樣,可操作性強。教材編寫文字量少,語言敘述簡練,給教師以創造的空間。教材圖文並茂,生動活潑,以學生為本,降低了難度,注重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探究能力、收集信息和資料的能力、分析資料的能力、實驗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等)。

1.2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簡稱「人教版」)的主要特點和優勢

教材內容新穎,圖片豐富,比蘇教版的多一些,選用的都是實際觀察到的圖片(如紅細胞、白細胞、白細胞吞噬病菌的圖片等),還有卡通圖片等。教學內容豐富,體系完整。邏輯性比較強。設計的幾個版塊適合學生的學習。如觀察思考: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探究活動:提供了知識背景,引導性強;資料豐富,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很多資料和信息,減輕了課後尋找資料的負擔。語言文字優美,經過加工和錘煉,滲透了文學藝術的意境,可讀性強,體現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環境保護等社會熱點。實驗、探究等活動的設計體現了生物學和生活緊密聯系,生物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實驗選材和探究活動方面,選材容易,可操作性強。課後補充的課外閱讀材料較多。練習題步步深入,有拓展性,考察學生學習知識的情況和運用的能力,注重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應用能力。題目新穎、有創新,綜合性強,難度大。

但是教材中知識點面面俱到,過細,偏深。如果不進行整合、刪減,每節內容都講授,課時就不夠。

1.3河北少兒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簡稱「河北版」)主要特點和優勢

該教材有6大板塊:身邊的事、探究竟、知識鏈、大家談、實際運用、想一想。教材積極探討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強調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學科知識有落腳點,知識的呈現通過活動後的總結進行詳細的歸納。這是其他教材所沒有的。設計了「開眼界」欄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有餘力的學生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圖文並茂,示意圖設計得巧妙、直觀。教材內容選擇側重與生產、生活的聯系,尤其偏向農村(家禽、農作物、觀賞植物、動物等)。

但是教材中知識點過多、過細、過深,對知識目標要求偏高、偏難、繁瑣。有些內容陳舊,如實驗觀察還保留了解剖家兔、觀察蛔蟲、豬肉絛蟲、製作植物標本和昆蟲標本等內容。

1.4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簡稱「北師大版」)的主要特點和優勢

系統性強,史料豐富,介紹了許多生物科學家和他們的經典實驗。如義大利醫生弗朗西斯科·雷迪的實驗,法國學者巴斯德的「鵝頸燒瓶」實驗等(八下)。版塊分層,圖片清晰。每章有這樣幾個版塊:「學習目標」、「知識點」、「思考與練習」、「活動」、「小資料」或「課外讀」等。根據教材內容所配的插圖針對性強,新穎清晰、生動活潑。每個「活動」目的明確,方法清楚,貼近學生實際。

上述各個版本的教材都打破了傳統教材的編寫結構,知識的呈現不再像以往的教材那樣有較強的系統性,減少了許多繁、雜、難的內容,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由於各個版本教材都各具特色,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以一本教材為主,其他的教材可以作為資料,在備課時參考,以優化教學設計、豐富教學內容、擴大學生視野。

2根據標准用教材

以前,我們總是按照教材編排的內容和順序,以及教學大綱和考試范圍來進行教學,考什麼,就教什麼。如果不轉變教育觀念就會穿新鞋走老路,以至於拿到新版本的教材,仍然按老的教材和老的方法去教。為減輕學生負擔,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新教材都大幅度刪減了一些偏、繁、難的知識點,而有的老師,生怕有些知識點沒講到,學生結業時考不好,就不停地在課堂上增加教學內容。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轉變以往的「教教材」教學觀念,必須弄清楚教師應該教給學生什麼。這實際上還是課程理念問題。作為生物學教師,要通過生物的教學,教給學生終身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健康的生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就要求教師要按照標准用教材,教材是知識的載體,為教師所利用,而不能單純的就教材來教教材。如何根據標准用教材呢?

2.1細讀標准,全面分析教材

初中生物課程內容標准包括10個一級主題,每個版本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這10個主題來編寫的。如蘇教版的《生物》七年級上冊主要有2個主題(生物體的結構層次和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七年級下冊只有1個主題(生物圈中的人);八年級上冊主要有3個主題(生物的生殖、發育和遺傳、動物的運動和行為、健康地生活;八年級下冊主要有2個主題(生物的多樣性、生物技術)。另外,生物與環境和科學探究2個主題貫穿在四冊教材中。科學探究的主題從七年級上冊開始一直到八年級下冊都有關於科學探究的內容,以循序漸進地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生物與環境則也是貫穿四冊教材,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突出了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七年級上下冊的內容跟蘇教版的編排順序基本一致。八年級上冊和下冊的內容跟蘇教版的編排順序有所不同(兩冊內容與蘇教版的正好相反)。教材內容的編排順序並不影響標準的實施。關鍵是熟悉課程標準的內容,用好教材。

2.2結合教學實際,合理調整教材內容的前後順序

以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為例,談一談如何利用教材。該冊教材共有3個單元34個學時:第一單元6個學時——探索生命的奧秘,可以說是學生接觸到生物學這門學科的序言,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科的主要有哪些內容?學習《生物》有什麼意義?《生物》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聯系等,這部分內容可以激發學生探索生命奧秘的好奇心,引導學生進入生物科學的殿堂。第二單元6個學時一一生物體的結構層次,從植物細胞、人和動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到生物體的組成。第三單元22個學時一一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從種子的結構、種子的萌發到植物的生長開花結果,描述了綠色植物的一生以及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還有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從教材的編排順序分析,內容是一環緊扣一環,由序言到方法,由微觀的細胞結構到宏觀的植物體,再到生物圈。按照這個順序教學從理論上說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會碰到很多問題。首先是季節問題。因為,新學年開學基本上在每年的9月。如果教師按照教材編寫的順序來上課,上到有關光合作用的內容時已經是12月份。這時,安徽合肥地區的天氣已經很冷,光照少,且多陰雨天。這時光合作用產生氧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以及光合作用產生澱粉的實驗探究就很難完成。另外,在上到植物的開花和結果的內容時,也已進人11月份,植物的花早沒了,學生很難觀察到花的結構。為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大膽嘗試調整教材的教學順序,根據適合的季節天氣,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具體安排略)。

這樣調整可以把第一章第一節作為生物課學習的緒言,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科的主要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在第二章第一節「探索生命的器具」的教學中,讓學生認識顯微鏡,初步學會使用顯微鏡,學會製作臨時裝片,掌握一些觀察微觀世界的基本操作技能。而「探索生命的方法」一節內容可以結合「植物光合作用的發現」的教學,讓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把第六章有關光合作用的內容調到前面來,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的光能,完成「綠葉在光下產生氧氣」、「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的實驗。如果按部就班,放在後面進行教學,這些實驗就無法完成。「綠葉在光下產生氧氣」、「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2個實驗可以讓學生在家進行,然後再到課堂是驗證。

把第五章的第五節「植物的開花和結果」也調到前面來,可以在秋季尋找到一些植物的花和果實,以便解剖和觀察花的結構以及果實的結構等。果實里有種子,接著上種子的萌發到根的生長等內容也很順理成章。

另外,有些章節也可以合並。如第3章的第一和第二節內容可以合並學習,用比較的方法學習植物和動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2.3根據標准拓展教材的內容

如在學習蘇教版生物八年級下冊「第23章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第26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內容時,可以安排一個課時,讓學生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安排一個課時,進行演講比賽。根據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學生有目的的在網上查找資料,認真准備演講比賽稿。通過自主學習、上台演講,學生對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圈的相關知識掌握的很好,並且增強了環境保護意識,提高了愛護花草樹木、愛護小動物的自覺性。

3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按照課程標准提出的課程理念,積極倡導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各種機會和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平台,讓學生主動學習和實踐。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做了如下的探索。

(1)制訂一學期教學計劃,並將計劃發給學生。這樣做是讓學生事先就了解本學期要學習的內容,知道教師調整教材前後順序的教學意圖。

(2)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先學一步。為此,我把八年級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梳理分類,並進行了前後內容的調整。例如,八下第一個單元里有釀制酒釀的實驗內容。製造酒釀需要一定的溫度,對用具的消毒比較嚴格。而且,八下剛開學(2月份),氣溫較低。於是,我將這個單元的內容放到後面,同時,改釀制酒釀為製作酸奶或果酒。有的學生對製作酸奶感興趣,有的學生對製作果酒感興趣,我便將如何製作酸奶和果酒的資料印發給學生,這些學生回家後立即著手製作,並且獲得成功。當時製作酸奶,氣溫比較低,這位學生通過多次製作,總結和摸索出製作酸奶的規律,寫出了製作酸奶的小論文。另一個學生非常想做葡萄酒,可當時不是葡萄上市的季節,市場上沒有葡萄出售,他問:現在買不到葡萄,我能不能用其他水果比如用蘋果來釀酒呢?對學生的發問我感到非常高興,這正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好機會。我高興地說:你可以試一試,根據釀制果酒的原理,我想是可以的。這個學生回家後真的就用蘋果釀酒了,每天都向我報告發酵瓶中蘋果的狀態。當酒釀成後,他興奮地裝了一小杯帶到學校,給我品嘗,味道可真不錯。別的學生也搶著品嘗,並說回去也做。後來,我又組織學生在實驗室分小組製作酸奶,這時氣溫在30℃左右,第一天製作,第二天即可品嘗。

4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新課標下的初中生物教學,學生的學習應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過程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而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導」。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探究、觀察、實驗。在這幾年的課改實踐中,我們摸索出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9種。

4.1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

開學伊始,每個班都編好小組,每組4—5人,選好小組長。組編好後一般固定不變。小組成員自由組合,給學生民主的權利。組長可以推選,也可以自薦。

4.2校園調查課

有些內容可以在校園內進行。比如,身邊生物的調查和觀察、校園植物種類的調查、觀察螞蟻的覓食行為、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校園生態系統的觀察等內容都可以安排學生在校園內上課。

4.3網路學習課和用多媒體課件上課

利用網上資源進行課堂教學。如「毒品的危害」這部分內容,教師可以直接上網查找有關知識,網上大量的真實的圖片、資料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毒品的危害性。又如,「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保護生物圈」等內容,也可以讓學生自主上網搜索資料,因為網上的資料比教材上的內容豐富得多,學生也感興趣。結合教學內容,製作生動活潑、直觀的多媒體課件上課,在教學容量增多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

4.4「模擬醫學專家咨詢」課

比如,「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一節內容,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學,掌握相關知識後,回答「病人」或「病人家屬」的「咨詢」。在上一節課結束時,布置本節課的學習活動內容和安排。全班選出6位「醫學小博士」,分成2組每組3人,一組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專家組」,另一組是「防治癌症專家組」,負責回答咨詢者的問題。這樣課上學生積極性很高,而且都自學了不少內容,課堂上的氣氛非常熱烈。最後,選出最佳「醫學小博士」和最會提問題的同學。

4.5演講比賽課(論壇演講)

這種課可以讓每個同學都有上台發言的機會。我們在八年級下學期安排2-3個課時,給學生演講。一次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演講,一次是「保護生物圈」國際論壇演講。這樣教師講得少,但學生的收獲多。我所教的4個班每個學生都上台進行了演講。學生演講時,由各個小組的組長擔任評委,給演講的學生評分,然後計算出均分、排序,最後根據得分多少,評出一、二、三等獎,發給獎狀。

4.6辯論課

如:「關注生物技術」一節里有關於「生物技術的安全和社會倫理問題」的內容,可以開展辯論,通過學生的自我學習辨析而關注生物技術,達到學習的目的。

4.7常規的實驗課、探究課等

這些實驗課一定要上,不能只在黑板上講實驗,做實驗,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

4.8課外書籍閱讀課

為擴大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生物學知識,教師利用學校圖書館,用生物課的課時帶學生到圖書館看書。讓學生在閱讀課上了解圖書館的功能,學會利用圖書館的藏書,學會查找有關生物方面的資料。

4.9開展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為課堂教學服務

總之,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使學生學起來不感到枯燥乏味,從而提高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學到了知識的同時,形成了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了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和創新精神,增強了學生關注生物圈、保護生物圈的環境保護意識,並付諸實踐形成自覺的行為。

㈡ 如何把握《指南》實施的整體性原則

「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出的首要實施原則。除了綜合性較強的主題活動、方案活動、單元活動之外,我們應將「整體性」原則融入到幼兒一日生活環節中、把握幼兒一日生活各環節的教育契機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例如,進餐環節是幼兒園一日生活的重要環節之一,但由於重復性、頻繁性、單調性等特點,許多教師往往容易忽略該環節的教育價值,而僅僅將其作為常規培養的一個手段,尤其在小班階段。
健康領域的教育價值
進餐環節的健康領域教育價值歷來受到較高重視,這也是進餐環節較為直接教育契機。《指南》中對小班幼兒進餐環節提出的健康領域目標主要體現在「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方面,具體提到「在引導下,不偏食、挑食。喜歡吃瓜果、蔬菜等新鮮食品」的目標。實際觀察中,筆者發現,多數小班教師採用說教方式,例如針對某個挑食孩子進行口頭教育,但對於處在直覺行動思維階段的小班孩子來說,這樣的說教方式往往發揮不了較好的效果。
事實上,對小班幼兒進行均衡健康飲食的教育形式可以更加生動形象化。例如,利用幼兒喜愛的卡通形象以及繪有食物的卡通圖片製成布書。每天用餐前,請孩子根據當餐菜譜找出相應的食物圖片,「喂」給卡通形象吃,給予幼兒積極的心理暗示,鼓勵不偏食、不挑食,樣樣都愛吃。
另外,多數教師在進餐前也都會向幼兒介紹當天的食譜,但大部分僅僅是報一遍菜名,顯得乾巴巴的,不太有趣味性,幼兒大多聽過就忘了。其實,介紹食譜的方法得當會明顯影響孩子的食慾。比如,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製作生動有趣的食物製作和營養的視頻,在進餐前的過渡環節播放,會激發幼兒的食慾。有條件的話,適當地開展讓幼兒參與簡單食物的製作過程或者讓廚房的炊事員到班裡介紹當日食譜,都是較為有效的餐前食譜介紹方式。
通過這些方式,孩子們無形中對於健康飲食方式、進餐習慣等就有了較深的印象和豐富的經驗。
語言領域的教育價值
進餐環節中的語言領域的教育價值往往在國內多數幼兒園都被忽略或不被認可。一方面,中國自古就有「食不言,寢不語」的古訓;另一方面,大多數幼兒教師也認為進餐過程中說話不僅影響幼兒消化,更容易引起嗆食等危險情況。因此,大多數幼兒園都要求幼兒在進餐環節保持安靜。
事實上,小班幼兒對新事物較感興趣,好奇心強,喜歡嘰嘰喳喳。即使教師反復強調進餐時不能說話,但幼兒悄悄交談的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因此,不妨在進餐前,利用過渡環節,讓幼兒通過講述、念兒歌、相互交流等多種形式開展活動,使語言表達的機會更加充分。比如,在餐前分享有關進餐、營養、習慣培養等方面的故事和兒歌,像「大公雞和漏嘴巴」、「大力水手」等。
筆者在日本學習期間,曾多次觀察日本幼兒園的進餐環節,許多日本幼兒園餐前都開展「小播報員」活動。每天一名幼兒到教室前面向大家介紹自己喜歡的一種食物,並簡單地說出理由。例如,有的小朋友自豪地說:「我最愛吃媽媽做的飯團,因為裡面有我愛吃的肉鬆!」其他小朋友都熱烈鼓掌。這樣的簡單活動既培養了幼兒的表達能力,又增強其自信心。另外,日本的不少幼兒園在午餐環節採用自帶便當的形式,進餐過程中教師往往鼓勵幼兒互相交流各自的特色食物。同事,日本的幼兒教師都和幼兒一同進餐,並隨時回答幼兒有關的提問,氣氛像家庭一般輕松愉悅。這些進餐環節的做法有效地促進了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以及同伴交往能力,同時也創造了平等、愉悅的就餐環境,是對我們傳統的就餐環節的一種啟發。
社會領域的教育價值
每年的九月、十月是小班幼兒分離焦慮的嚴重階段,尤其是在入園、午餐、午睡等生活環節,表現更為明顯。小班進餐環節,經常會看到一些幼兒邊吃飯邊掉眼淚說要回家,還有的幼兒哭鬧著說不喜歡幼兒園的飯菜、要吃媽媽做的飯等。這些場景恰恰為幼兒的社會學習與發展提供了契機。
例如,對於進餐時情緒不好的幼兒,教師可以先讓其說一說媽媽是怎樣照顧自己吃飯的,然後坐在其身邊,安撫情緒,適當喂飯,同時適時引導幼兒說一說老師又是怎樣照顧自己吃飯的,讓幼兒體會到老師像媽媽一樣喜歡自己,讓幼兒對教師產生信任感和依戀感。為盡快讓小班幼兒熟悉班裡的小夥伴,進餐環節最要不要固定就餐位置。
再如,餐前餐後的排隊洗手、取餐、依次入座等過渡環節,則對培養小班幼兒的規則意識和獨立進餐能力有著很好的教育價值;適當讓小班幼兒做一些簡單的餐後擦桌子等小任務,能夠讓幼兒進入中大班後較快適應值日生制度;餐後的安靜區域活動則是培養幼兒樂於與同伴分享、交流、游戲的良好時機。
此外,有條件的幼兒園還可以嘗試每月組織一次幼兒自助餐,改變平時的進餐模式,讓進餐環節變得更加富有趣味。幼兒在自助餐的過程中,體會到與同伴一同進餐的愉悅、同時通過有序排隊取餐以及按需取餐的要求,初步體會到秩序的概念以及產生愛惜糧食尊重農民勞動的意識。教師還可以在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向幼兒介紹傳統食物,使幼兒初步認識民族文化,樹立一定的民族自豪感。
科學領域的教育價值
進餐環節蘊含著科學教育的豐富契機,可以讓小班幼兒在進餐時通過觀察事物的顏色和形狀、觸摸食物的大小形狀和組織結構、品嘗食物的味道、聞食物的香味、甚至輕拍水果聽聲音等方式多次體驗,不斷感知食物的各種特點,讓小班幼兒的感覺器官得到充分的應用和鍛煉。在這樣的活動中、幼兒的感官得到提高、為早期的生長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吃午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幼兒充分感知水果的不同形狀、大小、數量等特徵,讓幼兒學習形狀、數量和體積等數學概念。比如,吃葡萄時,請幼兒數數自己有幾個,並感知葡萄的是橢圓的;吃橘子時,讓幼兒感知橘子是圓的、橙色的、有著特有的甜香味等。這些簡單而又基本的常識正是小班幼兒需要積累的關鍵經驗。進餐活動中所蘊涵的這些科學內容既可以提高小班幼兒進餐的積極性,又能擴展其科學知識,還可以激發其探究科學的興趣。
藝術領域的教育價值
小班幼兒的進餐環節看似與藝術領域關聯性不大,但只要教師善於發現,同樣可以挖掘出藝術教育的價值。
例如,柔和的餐前音樂為幼兒創造了溫馨的用餐氣氛,同時讓幼兒逐漸平靜進入用餐准備狀態,給予幼兒一定的暗示作用——音樂能讓人一個人心情愉悅,也讓幼兒明白如果大聲的講話,好聽的音樂就聽不清楚了。
此外,在進餐過程中引導幼兒欣賞品嘗美味可口的菜餚、水果、五穀等的獨特線條、顏色、形狀之美,逐漸鍛煉幼兒發現美的能力,提升幼兒的審美情趣,還能激發幼兒的藝術想像空間。
同時,通過觀察,筆者發現小班幼兒對於形狀卡通可愛、顏色鮮艷的餐具具有很濃的興趣。有條件的幼兒園可以准備形狀、色彩豐富又安全的餐具,激發幼兒的食慾,同時初步滲透幼兒審美意識的培養。這一點也可以從日本幼兒園造型生動活潑、色彩搭配豐富多彩的便當中得到一定啟發。
除了進餐環節,教師在組織幼兒一日生活的各環節時,都不應局限在固定的思維模式中,例如戶外活動就是健康教育、早期閱讀就是語言教育,而應該把每一個環節都當做有效融合多領域教育價值的整體。這也是把握《指南》整體性原則的關鍵所在。

㈢ 一個帶著黃色的帽子的小女孩的表情 特別可愛 女個女孩叫什麼

森迫永依,扮演真人版櫻桃小丸子的那個小女孩

㈣ 卡通葡萄怎麼畫

  • 馬克筆24色

  • A3列印紙

  • 鉛筆

  • 橡皮擦

  • 方法/步驟

  • 1、先用尺子畫出一個梯形,將邊緣畫圓順。

㈤ 如何把握指南

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是《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出的首要實施原則。《指南》中的「說明」部分強調,實施時「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而不應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展」。因此,除了綜合性較強的主題活動、方案活動、單元活動之外,將「整體性」原則融入幼兒園的一日生活環節、把握一日生活各環節的教育契機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生活中的任何事件都真實而自然地融合著各領域的知識。進餐環節是幼兒園一日生活的重要環節之一,但由於重復性、頻繁性、單調性等特點,許多教師往往容易忽略該環節的教育價值,而僅僅將其作為常規培養的一個手段,尤其在小班階段。比如,針對小班幼兒進餐環節主要存在的問題,包括心理焦慮不願吃飯、獨立進餐有困難、部分幼兒偏食挑食、基本進餐習慣尚未養成等,教師一般會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大領域分別設計活動,卻容易忽視餐前、用餐、餐後三個環節所蘊含的豐富的學習與發展契機。
健康領域的教育價值
進餐環節的健康領域教育價值歷來受到較高重視,這也是進餐環節較為直接的教育契機。《指南》中對小班幼兒進餐環節提出的健康領域目標主要體現在「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方面,具體提到「在引導下,不偏食、挑食,喜歡吃瓜果、蔬菜等新鮮食品」的目標。實際觀察中,筆者發現,多數小班教師採用說教方式,例如針對某個挑食孩子進行口頭教育,但對於處在直覺行動思維階段的小班孩子來說,這樣的說教方式往往發揮不了較好的效果。
事實上,對小班幼兒進行均衡飲食的健康教育形式可以更加生動形象。例如,利用幼兒喜愛的卡通形象以及繪有主食、蔬菜、肉、河(海)鮮、水果和點心等六大類食物的卡通圖片製成布書。每天用餐前,請孩子根據當餐菜譜找出相應的食物圖片,「喂」給卡通形象吃,給予幼兒積極的心理暗示,鼓勵不偏食、不挑食,樣樣都愛吃。同時,在班級張貼人體每日所需食物的寶塔圖,通過環境潛移默化也是一種無形的健康教育。
另外,多數教師在進餐前也都會向幼兒介紹當天的食譜,但大部分僅僅是報一遍菜名,顯得乾巴巴的,不太有趣味性,幼兒大多聽過就忘了。其實,介紹食譜的方法得當,會明顯影響孩子的食慾。比如,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製作生動有趣的食物製作和營養的視頻,在進餐前的過渡環節播放,會激發幼兒的食慾。有條件的話,適當地開展諸如讓幼兒參與簡單食物的製作過程或者讓廚房的炊事員到班裡介紹當日食譜的活動,都是較為有效的餐前食譜介紹方式。
通過這些方式,孩子們無形中對健康飲食方式、進餐習慣等就有了較深的印象和豐富的經驗。語言領域的教育價值
《指南》在語言領域中明確提出,要為幼兒創造說話的機會並體驗語言交往的樂趣。語言交往貫穿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但進餐環節中語言領域的教育價值往往被忽略或不被認可。一方面,中國自古就有「食不言,寢不語」的古訓;另一方面,大多數幼兒教師認為進餐過程中說話不僅影響幼兒消化,更容易引起嗆食等危險情況。因此,大多數幼兒園都要求幼兒在進餐環節保持安靜。
事實上,小班幼兒對新事物較感興趣,好奇心強,喜歡嘰嘰喳喳。即使教師反復強調進餐時不能說話,但幼兒悄悄交談的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因此,不妨在進餐前,利用過渡環節,讓幼兒通過講述、念兒歌、相互交流等多種形式開展活動,使語言表達的機會更加充分。比如,在餐前分享有關進餐、營養、習慣培養等方面的故事和兒歌,像《大公雞和漏嘴巴》、《大力水手》等。
筆者在日本學習期間,曾多次觀察日本幼兒園的進餐環節,許多日本幼兒園餐前都開展「小播報員」活動。每天,有一名幼兒到教室前面向大家介紹自己喜歡的一種食物,並簡單地說出理由。例如,有的小朋友自豪地說:「我最愛吃媽媽做的飯團,因為裡面有我愛吃的肉鬆!」其他小朋友都熱烈鼓掌。這樣的簡單活動既培養了幼兒的表達能力,又增強其自信心。另外,日本的不少幼兒園在午餐環節採用自帶便當的形式,進餐過程中教師往往鼓勵幼兒互相交流各自的特色食物。同時,日本的幼兒教師都和幼兒一同進餐,並隨時回答幼兒有關的提問,氣氛像家庭一般輕松愉悅。這些進餐環節的做法有效地促進了幼兒語言能力以及同伴交往能力的發展,同時也創造了平等、愉悅的就餐環境,是對我們傳統做法的啟發。社會領域的教育價值
《指南》指出,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的主要內容,也是其社會性發展的基本途徑。每年的九月、十月是小班幼兒較普遍出現分離焦慮的階段,尤其是在人園、午餐、午睡等生活環節表現更為明顯。小班進餐環節,經常會有幼兒邊吃邊掉眼淚,還有的幼兒哭鬧著說不喜歡幼兒園的飯菜、要吃媽媽做的飯等。這些場景恰恰為幼兒的社會學習與發展提供了契機。
例如,對於進餐時情緒不好的幼兒,教師可以先讓其說一說媽媽是怎樣照顧自己吃飯的,然後坐在其身邊,安撫情緒,適當喂飯,同時適時引導幼兒說一說老師又是怎樣照顧自己吃飯的,讓幼兒體會到老師像媽媽一樣喜歡自己,讓幼兒對教師產生信任感和依戀感。為盡快讓小班幼兒熟悉班裡的小夥伴,進餐環節最好不要固定就餐位置。
再如,餐前餐後的排隊洗手、取餐、依次入座等過渡環節,對培養小班幼兒的規則意識和獨立進餐能力有著很好的教育價值;適當讓小班幼兒承擔一些簡單的餐後擦桌子等小任務,能夠讓幼兒進入中大班後較快適應值日生制度;餐後的安靜區域活動則是培養幼兒樂於與同伴分享、交流、游戲的良好時機。
此外,有條件的幼兒園還可以嘗試每月組織一次幼兒自助餐,改變平時的進餐模式,讓進餐環節變得更加富有趣味。幼兒在自助餐的過程中,體會到與同伴一同進餐的愉悅,同時通過有序排隊取餐以及按需取餐的要求,初步體會到秩序的概念以及產生愛惜糧食、尊重農民勞動的意識。教師還可以在端午節等傳統節日向幼兒介紹傳統食物,使幼兒初步認識民族文化,樹立一定的民族自豪感。
科學領域的教育價值
《指南》在科學領域提出讓幼兒「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的目標,並提出了「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和現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的教育建議。進餐環節蘊含著科學教育的豐富契機,可讓小班幼兒在進餐時觀察食物的顏色和形狀、觸摸食物的大小形狀和組織結構、品嘗食物的味道、聞食物的香味、甚至輕拍水果聽聲音等,不斷感知食物的各種特點,讓小班幼兒的感覺器官得到充分的鍛煉,為早期的生長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吃午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幼兒充分感知水果的不同形狀、大小、數量等特徵,讓幼兒學習形狀、體積和數量等數學概念。比如,吃葡萄時,請幼兒數數自己有幾個,並感知葡萄是橢圓的;吃橘子時,讓幼兒感知橘子是圓的、橙色的、有著特有甜香味的。這些簡單而又基本的常識正是小班幼兒需要積累的關鍵經驗。進餐活動中所蘊涵的這些科學內容既可以提高小班幼進餐的積極性,又能擴展其科學知識,激發其探究科學的興趣。
藝術領域的教育價值
《指南》在藝術領域的說明中強調,引導幼兒進行藝術領域學習的關鍵在於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像力和創造力。小班幼兒的進餐環節看似與藝術領域關聯不大,但只要教師善於發現,同樣可以挖掘出藝術教育的價值。
例如,柔和的餐前音樂為幼兒創造了溫馨的用餐氣氛,同時讓幼兒逐漸平靜,進入用餐准備狀態,給予幼兒一定的暗示——音樂能讓人心情愉悅,也讓幼兒明白如果大聲地講話,好聽的音樂就聽不清楚了。
此外,在進餐過程中引導幼兒品嘗美味,欣賞菜餚、水果、五穀等的線條、顏色、形狀之美。這樣可以逐漸鍛煉幼兒發現美的能力,提升其審美情趣,還能激發其藝術想像空間。
同時,筆者發現小班幼兒對於形狀可愛、顏色鮮艷的餐具有很濃的興趣。有條件的幼兒園可以准備形狀、色彩豐富的安全餐具,激發幼兒的食慾,初步培養幼兒的審美意識。這一點也可以從日本幼兒園造型生動、色彩搭配豐富的便當中得到啟發。
《指南》各領域的目標與幼兒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這也是《指南》實施所強調的「重視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原則的體現。除了進餐環節,教師在組織幼兒一日生活的各環節時,都不應局限在固定的思維模式中,例如戶外活動就是健康教育、早期閱讀就是語言教育,而應該把每一個環節都當做有效融合多領域教育價值的整體。這也是把握《指南》整體性原則的關鍵所在。

㈥ 韓國可愛卡通圖片小女孩

韓國出品的娃娃冬已

㈦ 如何解讀初中生物《新課程標准》

初中生物《新課程標准》中指出: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內容。在新課程實施中,學生學習的過程性和情感因素被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更全面、更准確地理解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內涵,以保證新課程的理念和目標能真正落到實處。《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標准)突出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教育教學理念,注重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學技術的最新進展;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並增加實踐環節。現行的各個版本的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教科書,都力求體現標準的這些要求。每個版本的教材都是圍繞義務教育階段生物課程的10個主題進行編寫的,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特色。在新課程改革中,選用什麼樣的教材應該都一樣,關鍵是在教學中落實標準的要求。如何根據標准用教材,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教材,本人在近幾年的課改實驗實踐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1、取各種版本教材之長,為我所用
教材版本多種多樣,但各地區的各個學校不可能同時選用多種教材,只能根據標準的要求和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選用其中的一種教材。教材多也是一件好事,備課時,可以根據標准,以一本為主,取各種版本教材之長,為我所用。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各種版本的特點。
1.1江蘇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簡稱「蘇教版」)的主要特點和優勢
每個章節都有學習目標的提示,導圖設計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簡明扼要,這一點是蘇教版所特有的。課後練習題的設計獨特,科學合理,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設計,有自我評價、思維拓展、課外探究等,層次豐富、形式多樣、題目新穎,既考慮了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狀況,又兼顧了一部分學有餘力的學生。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當前的科技動態,時代感強,更新知識快,每年的教材都有更新(有圖片、有內容)。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實驗選材容易獲取,探究活動設計形式多樣,可操作性強。教材編寫文字量少,語言敘述簡練,給教師以創造的空間。教材圖文並茂,生動活潑,以學生為本,降低了難度,注重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探究能力、收集信息和資料的能力、分析資料的能力、實驗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等)。
1.2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簡稱「人教版」)的主要特點和優勢
教材內容新穎,圖片豐富,比蘇教版的多一些,選用的都是實際觀察到的圖片(如紅細胞、白細胞、白細胞吞噬病菌的圖片等),還有卡通圖片等。教學內容豐富,體系完整。邏輯性比較強。設計的幾個版塊適合學生的學習。如觀察思考: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探究活動:提供了知識背景,引導性強;資料豐富,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很多資料和信息,減輕了課後尋找資料的負擔。語言文字優美,經過加工和錘煉,滲透了文學藝術的意境,可讀性強,體現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環境保護等社會熱點。實驗、探究等活動的設計體現了生物學和生活緊密聯系,生物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實驗選材和探究活動方面,選材容易,可操作性強。課後補充的課外閱讀材料較多。練習題步步深入,有拓展性,考察學生學習知識的情況和運用的能力,注重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應用能力。題目新穎、有創新,綜合性強,難度大。但是教材中知識點面面俱到,過細,偏深。如果不進行整合、刪減,每節內容都講授,課時就不夠。
1.3河北少兒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簡稱「河北版」)主要特點和優勢
該教材有6大板塊:身邊的事、探究竟、知識鏈、大家談、實際運用、想一想。教材積極探討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強調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學科知識有落腳點,知識的呈現通過活動後的總結進行詳細的歸納。這是其他教材所沒有的。設計了「開眼界」欄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有餘力的學生提供了發展的空間。圖文並茂,示意圖設計得巧妙、直觀。教材內容選擇側重與生產、生活的聯系,尤其偏向農村(家禽、農作物、觀賞植物、動物等)。但是教材中知識點過多、過細、過深,對知識目標要求偏高、偏難、繁瑣。有些內容陳舊,如實驗觀察還保留了解剖家兔、觀察蛔蟲、豬肉絛蟲、製作植物標本和昆蟲標本等內容。
1.4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簡稱「北師大版」)的主要特點和優勢
系統性強,史料豐富,介紹了許多生物科學家和他們的經典實驗。如義大利醫生弗朗西斯科·雷迪的實驗,法國學者巴斯德的「鵝頸燒瓶」實驗等(八下)。版塊分層,圖片清晰。每章有這樣幾個版塊:「學習目標」、「知識點」、「思考與練習」、「活動」、「小資料」或「課外讀」等。根據教材內容所配的插圖針對性強,新穎清晰、生動活潑。每個「活動」目的明確,方法清楚,貼近學生實際。
上述各個版本的教材都打破了傳統教材的編寫結構,知識的呈現不再像以往的教材那樣有較強的系統性,減少了許多繁、雜、難的內容,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由於各個版本教材都各具特色,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以一本教材為主,其他的教材可以作為資料,在備課時參考,以優化教學設計、豐富教學內容、擴大學生視野。
2、根據標准用教材
以前,我們總是按照教材編排的內容和順序,以及教學大綱和考試范圍來進行教學,考什麼,就教什麼。如果不轉變教育觀念就會穿新鞋走老路,以至於拿到新版本的教材,仍然按老的教材和老的方法去教。為減輕學生負擔,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新教材都大幅度刪減了一些偏、繁、難的知識點,而有的老師,生怕有些知識點沒講到,學生結業時考不好,就不停地在課堂上增加教學內容。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轉變以往的「教教材」教學觀念,必須弄清楚教師應該教給學生什麼。這實際上還是課程理念問題。作為生物學教師,要通過生物的教學,教給學生終身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健康的生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就要求教師要按照標准用教材,教材是知識的載體,為教師所利用,而不能單純的就教材來教教材。如何根據標准用教材呢?
2.1細讀標准,全面分析教材
初中生物課程內容標准包括10個一級主題,每個版本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這10個主題來編寫的。如蘇教版的《生物》七年級上冊主要有2個主題(生物體的結構層次和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七年級下冊只有1個主題(生物圈中的人);八年級上冊主要有3個主題(生物的生殖、發育和遺傳、動物的運動和行為、健康地生活;八年級下冊主要有2個主題(生物的多樣性、生物技術)。另外,生物與環境和科學探究2個主題貫穿在四冊教材中。科學探究的主題從七年級上冊開始一直到八年級下冊都有關於科學探究的內容,以循序漸進地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生物與環境則也是貫穿四冊教材,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突出了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人教版的生物教材七年級上下冊的內容跟蘇教版的編排順序基本一致。八年級上冊和下冊的內容跟蘇教版的編排順序有所不同(兩冊內容與蘇教版的正好相反)。教材內容的編排順序並不影響標準的實施。關鍵是熟悉課程標準的內容,用好教材。
2.2結合教學實際,合理調整教材內容的前後順序
以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為例,談一談如何利用教材。該冊教材共有3個單元34個學時:第一單元6個學時——探索生命的奧秘,可以說是學生接觸到生物學這門學科的序言,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科的主要有哪些內容?學習《生物》有什麼意義?《生物》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聯系等,這部分內容可以激發學生探索生命奧秘的好奇心,引導學生進入生物科學的殿堂。第二單元6個學時一一生物體的結構層次,從植物細胞、人和動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到生物體的組成。第三單元22個學時一一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從種子的結構、種子的萌發到植物的生長開花結果,描述了綠色植物的一生以及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還有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從教材的編排順序分析,內容是一環緊扣一環,由序言到方法,由微觀的細胞結構到宏觀的植物體,再到生物圈。按照這個順序教學從理論上說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會碰到很多問題。首先是季節問題。因為,新學年開學基本上在每年的9月。如果教師按照教材編寫的順序來上課,上到有關光合作用的內容時已經是12月份。這時,安徽合肥地區的天氣已經很冷,光照少,且多陰雨天。這時光合作用產生氧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以及光合作用產生澱粉的實驗探究就很難完成。另外,在上到植物的開花和結果的內容時,也已進人11月份,植物的花早沒了,學生很難觀察到花的結構。為此,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大膽嘗試調整教材的教學順序,根據適合的季節天氣,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具體安排略)。這樣調整可以把第一章第一節作為生物課學習的緒言,讓學生了解生物學科的主要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在第二章第一節「探索生命的器具」的教學中,讓學生認識顯微鏡,初步學會使用顯微鏡,學會製作臨時裝片,掌握一些觀察微觀世界的基本操作技能。而「探索生命的方法」一節內容可以結合「植物光合作用的發現」的教學,讓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把第六章有關光合作用的內容調到前面來,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的光能,完成「綠葉在光下產生氧氣」、「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的實驗。如果按部就班,放在後面進行教學,這些實驗就無法完成。「綠葉在光下產生氧氣」、「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2個實驗可以讓學生在家進行,然後再到課堂是驗證。把第五章的第五節「植物的開花和結果」也調到前面來,可以在秋季尋找到一些植物的花和果實,以便解剖和觀察花的結構以及果實的結構等。果實里有種子,接著上種子的萌發到根的生長等內容也很順理成章。另外,有些章節也可以合並。如第3章的第一和第二節內容可以合並學習,用比較的方法學習植物和動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2.3根據標准拓展教材的內容
如在學習蘇教版生物八年級下冊「第23章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第26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內容時,可以安排一個課時,讓學生上網查閱相關資料,安排一個課時,進行演講比賽。根據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學生有目的的在網上查找資料,認真准備演講比賽稿。通過自主學習、上台演講,學生對生物多樣性和生物圈的相關知識掌握的很好,並且增強了環境保護意識,提高了愛護花草樹木、愛護小動物的自覺性。
3、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按照課程標准提出的課程理念,積極倡導探究性學習,給學生提供各種機會和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平台,讓學生主動學習和實踐。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做了如下的探索。
(1)制訂一學期教學計劃,並將計劃發給學生。這樣做是讓學生事先就了解本學期要學習的內容,知道教師調整教材前後順序的教學意圖。
(2)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先學一步。為此,我把八年級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梳理分類,並進行了前後內容的調整。例如,八下第一個單元里有釀制酒釀的實驗內容。製造酒釀需要一定的溫度,對用具的消毒比較嚴格。而且,八下剛開學(2月份),氣溫較低。於是,我將這個單元的內容放到後面,同時,改釀制酒釀為製作酸奶或果酒。有的學生對製作酸奶感興趣,有的學生對製作果酒感興趣,我便將如何製作酸奶和果酒的資料印發給學生,這些學生回家後立即著手製作,並且獲得成功。當時製作酸奶,氣溫比較低,這位學生通過多次製作,總結和摸索出製作酸奶的規律,寫出了製作酸奶的小論文。另一個學生非常想做葡萄酒,可當時不是葡萄上市的季節,市場上沒有葡萄出售,他問:現在買不到葡萄,我能不能用其他水果比如用蘋果來釀酒呢?對學生的發問我感到非常高興,這正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好機會。我高興地說:你可以試一試,根據釀制果酒的原理,我想是可以的。這個學生回家後真的就用蘋果釀酒了,每天都向我報告發酵瓶中蘋果的狀態。當酒釀成後,他興奮地裝了一小杯帶到學校,給我品嘗,味道可真不錯。別的學生也搶著品嘗,並說回去也做。後來,我又組織學生在實驗室分小組製作酸奶,這時氣溫在30℃左右,第一天製作,第二天即可品嘗。
4、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新課標下的初中生物教學,學生的學習應是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過程是以學生為主體的,而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導」。根據教學內容,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探究、觀察、實驗。在這幾年的課改實踐中,我們摸索出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9種。
4.1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
開學伊始,每個班都編好小組,每組4—5人,選好小組長。組編好後一般固定不變。小組成員自由組合,給學生民主的權利。組長可以推選,也可以自薦。
4.2校園調查課
有些內容可以在校園內進行。比如,身邊生物的調查和觀察、校園植物種類的調查、觀察螞蟻的覓食行為、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校園生態系統的觀察等內容都可以安排學生在校園內上課。
4.3網路學習課和用多媒體課件上課
利用網上資源進行課堂教學。如「毒品的危害」這部分內容,教師可以直接上網查找有關知識,網上大量的真實的圖片、資料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毒品的危害性。又如,「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保護生物圈」等內容,也可以讓學生自主上網搜索資料,因為網上的資料比教材上的內容豐富得多,學生也感興趣。結合教學內容,製作生動活潑、直觀的多媒體課件上課,在教學容量增多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
4.4「模擬醫學專家咨詢」課
比如,「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一節內容,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學,掌握相關知識後,回答「病人」或「病人家屬」的「咨詢」。在上一節課結束時,布置本節課的學習活動內容和安排。全班選出6位「醫學小博士」,分成2組每組3人,一組是「預防心血管疾病專家組」,另一組是「防治癌症專家組」,負責回答咨詢者的問題。這樣課上學生積極性很高,而且都自學了不少內容,課堂上的氣氛非常熱烈。最後,選出最佳「醫學小博士」和最會提問題的同學。
4.5演講比賽課(論壇演講)
這種課可以讓每個同學都有上台發言的機會。我們在八年級下學期安排2-3個課時,給學生演講。一次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演講,一次是「保護生物圈」國際論壇演講。這樣教師講得少,但學生的收獲多。我所教的4個班每個學生都上台進行了演講。學生演講時,由各個小組的組長擔任評委,給演講的學生評分,然後計算出均分、排序,最後根據得分多少,評出一、二、三等獎,發給獎狀。
4.6辯論課
如:「關注生物技術」一節里有關於「生物技術的安全和社會倫理問題」的內容,可以開展辯論,通過學生的自我學習辨析而關注生物技術,達到學習的目的。
4.7常規的實驗課、探究課等
這些實驗課一定要上,不能只在黑板上講實驗,做實驗,要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
4.8課外書籍閱讀課
為擴大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生物學知識,教師利用學校圖書館,用生物課的課時帶學生到圖書館看書。讓學生在閱讀課上了解圖書館的功能,學會利用圖書館的藏書,學會查找有關生物方面的資料。
4.9開展課外興趣小組活動,為課堂教學服務
總之,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使學生學起來不感到枯燥乏味,從而提高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學到了知識的同時,形成了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了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和創新精神,增強了學生關注生物圈、保護生物圈的環境保護意識,並付諸實踐形成自覺的行為。

㈧ 五年級200字周記的範文在哪

我的發現
大自然就像一個萬花筒,我們身邊不時出現各種各樣的稀奇古怪的自然現象 ,但在一個個妙趣橫生的問號中,最使我難忘的就數我發現了含羞草怕羞的秘密。
去年,媽媽買了一盆含羞草,長得很茂盛,我非常喜歡,而且我覺得他的名字很有趣,像我一樣內秀吧。我很想知道它是怎樣怕「羞」的。 有一次,我輕輕去摸它的葉子,結果,它的葉子馬上合攏,我很好奇,就用手去摸其它的葉子,也發生了同樣的情況,我走到一旁,不再去動它,過了一會兒,沒想到它的葉子又慢慢的舒展開了。而且,我還發現在雨天和強風時,它的葉子也會合攏。
「含羞草的葉子為什麼會合攏呢?」「它在雨天和強風時為什麼也會合攏?」「難道它真和人一樣會害羞?」我百思不得其解,懷著疑問去問媽媽,媽媽說:「你自己去找答案。」我就去查資料,查了好久,終於查到了原因:原來含羞草的葉子和葉柄里含有很多水,當你用手觸摸它時,葉子上的水便流到其它地方,所以葉子便向上捲曲。相反,葉柄被手碰時,下面水流走得多,整個葉子便向下垂。在雨天和強風時它的葉子下垂,是它保護自己不被狂風暴雨折斷的方法。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含羞草並不是真的怕羞啊!我此時感到非常興奮,因為在科學的園地里我又摘到了一朵小花,在知識的海洋里,我又捕到了一條小魚,我將永遠不忘記這件事。
世界上還有許多自然之謎,等待我們去揭開,我要努力學習,長大探索大自然中更多的奧秘。

㈨ 頭像設為水果是什麼性格

頭像設為水果的人性格成熟,比較沉穩。

頭像設為水果的人還有以下特點:外人緣很好,和身邊人的關系都很好,容易交朋友,也比較受喜歡;遇到事情不慌不忙,能快速的反應,沉穩的應對即將發生的事情,有較強處理問題的能力,是典型的「水晶球」型的人物。

(9)葡萄卡通圖片擴展閱讀:

1、用自己或者家人照片做頭像這樣的人通常有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不容易被別人所左右。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為人較固執。

2、卡通圖片做頭像此類人士比較懷舊,拒絕成長,容易被外界事物左右,思想比較理想化。但是此類人的創造性意識很強。

3、動物寵物圖片做頭像此類人也具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容易和其他人產生矛盾,有自閉,自抑傾向。

4、俊男美女照片做頭像心理年齡偏小的表現,雖然為人熱情,但是缺乏理智,情緒容易大起大落。

5、恐怖圖像做頭像內心有恐懼和不安全感,為人容易悲觀,知心朋友極少甚至沒有。情緒起落很大,十分敏感。

6、搞笑整人圖片做頭像為人滑頭,做事出人意料,不怎麼招人待見,缺乏責任感,屬於沒事挑事型。

7、政治偉人照片做頭像此類人墨守成規,做事情中規中矩,不喜歡冒險,思維非常嚴緊,比較理性,思想成熟不容易被其他人左右。

8、沒有頭像者,此類人做事情隨心所欲,沒有明確觀點和目標,是十足的樂天派。性格比較粗獷,豪放,一般有胡須,長相一般比較遺憾。使用者大多比較粗俗,但也有豪爽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