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軍迷文字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max動態圖片 2025-01-24 05:39:38
早上倒立的背景圖片 2025-01-24 05:27:39

軍迷文字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5-08 01:47:51

1. 隱身無人機載彈量為兩噸!起飛重量13噸算厲害嗎

俄軍最新的「獵戶座E」型察打一體無人機最大起飛重量為1.2噸,載彈量200公斤。

圖片:點贊彩虹,點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目前美國已經裝備了MQ25「黃貂魚」大型無人艦載機,而彩虹-7無人機也可能成為中國首款大型無人艦載戰斗機!

2. 論一個軍迷的自我修養注意有所謂有所不為

《中國國防報》近日刊發的一則「軍迷因收藏槍支被檢察院起訴」的消息被多家網站轉載。

‍廣大軍迷還需要有較強的自律意識,要知道你在網上炫耀的那些軍事基地、設施和裝備的照片,也許在你看起來並不那麼重要,但在境外情報分析人員看來,卻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須知我國軍事迷們上傳圖片、發表評論的各類軍事網站,正是國外情報部門經常光顧的地方,如果僅僅為了追求轟動效應就偷拍相關圖片放在網上,恰恰為國外情報部門提供了「得來全不費功夫」的便利,更觸犯了法律紅線。

為此,作為一個軍迷,還要有安全意識和警惕性。如果有人看似無意但其實有心向你打聽相關軍事信息,特別是他們對你的簡單付出給予超出預期的高額回報,甚至以此為誘餌要求你前往附近某一軍事基地進行拍照和觀察,或者要求你查詢、提供相關軍事資料時,你應該提高警惕,必要時應上報當地公安機關請求幫助。

軍事愛好無國界,但軍事愛好者有國家,國家防衛安全涉及每一名公民的切身利益,如果以軍事愛好為借口,肆意妄為地與國外間諜機構相勾結竊取國家軍事秘密,損害國家安全利益,等待這樣的偽軍迷的將是法律的嚴懲,還有親人、朋友的鄙視和唾棄。

3. 軍迷的現狀

我國的軍迷,不光有軍隊現役及退役官兵,更多的是從沒進過軍隊但是對軍隊有特殊情節的軍事愛好者,他們時刻關注著我國國防建設及世界各國軍事建設的發展及最新動態,並在一些軍事軍迷論壇上交流心得、意見,一些大學的大學生們還自發成立了軍事愛好者協會。他們往往對軍事文化極為熱愛,是軍事題材影視劇、圖片、軍事模型、軍品的忠實愛好者。

4. 部隊開裝甲車攻擊政府視頻是怎麼回事

這是電視劇中的鏡頭。

一段「裝甲車炮轟政府大樓」的視頻在網上傳開。視頻中,兩輛裝甲車駛向一座政府機關的院子,院子里瞬間爆炸四起,硝煙彌漫。與視頻一同轉發的文字稱,軍隊開裝甲車炮轟政府大樓。

經過深度搜索,記者在安徽省滁州市當地的一個網路論壇上發現一組照片。照片中諸多場景與網傳視頻畫面極為相似。其中一張圖片里,還出現了一台專業的攝像機。有網友指出,這是一次演習;也有網友表示,《戰狼3》開拍了;另有網友說,這是電視劇《藍軍出擊》正在攝制的場景。

記者在微博上發現,微博認證為電視劇作品《我是特種兵》、《冰是睡著的水》等演員的「@演員洪衛」於8月26日晚發布微博圖文稱:「《藍軍出擊》拍攝中…… 」定位就在滁州。 這一圖文微博的發布時間與網傳視頻悄然在網上流傳的時間一致。

此外,有軍迷網友給記者推送了一段名為《藍軍出擊側記》的視頻。據悉,這段視頻由網友自製,是電視劇《藍軍出擊》拍攝過程的花絮。視頻其中一幕,與網傳視頻相仿的裝甲車正在行駛,而那一幕背景中的建築物,恰是在網傳視頻拍攝地點的正對面。

通過以上證據,基本可以確定,網傳視頻所拍攝的內容應該是正在攝制的電視劇《藍軍出擊》中的一個場景,並非網傳的「裝甲車炮轟政府大樓」。

(4)軍迷文字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藍軍出擊》是由南京軍區政治部電視藝術中心出品,鄭方南自編自導,於震、梅婷、侯勇領銜主演的現代軍事軍旅劇。

該劇講述了韓鵬率領的藍軍「山豹旅」甘當紅軍「磨刀石」,在實戰演練中提升全軍戰鬥力的故事。

該劇於2020年9月4日在江蘇衛視首播,並在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等平台同步播出。

5. 那位軍迷有全地形迷彩的電腦桌面壁紙啊!找了好久都沒找到😭

什麼壁紙比動態壁紙更炫酷???此壁紙採用了視頻製作。把視頻當電腦壁紙用……。(超清視頻效果更爽)

6. 圖片中是什麼東西

戶外高壓真空斷路器ZW23-12/630A戶外柱上智能隔離開關、斷路器,這個是淘寶上有掛的。網頁鏈接

7. 請軍迷告知下面圖片中美軍制服上的軍銜等級如何識別,不要抄來的,如圖。

我軍目前實行的軍銜制,不同於上述三種類型。我軍軍官銜級的設置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共設三等十級:

將官三級: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四級、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三級:上尉、中尉、少尉。

·尉官(一杠)

一杠一星:少尉

一杠二星:中尉

一杠三星:上尉

·校官(兩杠)

兩杠一星是:少校

兩杠二星是:中校

兩杠三星是:上校

兩杠四星是:大校

·將軍
沒有用杠,而是用金色的松葉,直接加上金星。

一顆金星:少將

二顆金星:中將

三顆金星:上將

8. 有沒有軍迷的朋友給我科普一下這圖片里的子彈

9毫米手槍彈,5.45步槍彈5.56步槍彈,7.62中間威力彈,7.92大威力步槍彈,12.7反器題材狙擊步槍彈,30毫米航空機炮穿甲彈

9. 中我國軍艦的近防炮到底有多強

當然,能否在實戰中具備類似電影里的表現,取決的不僅僅是武器自身,同時還有人員操作以及當時的戰場態勢(比如:火箭彈發射時與艦艇之間的距離等等),因此一切還是留給未來的實際戰場來檢驗吧。

10. 關於俾斯麥號的一個問題

老大:翻箱子終於給我翻出來了!相信你!(鑒於網路對篇幅的限制和圖片一次只能傳一張,只發了第一張還有很多內容請與我聯系)

意志的武力與藝術——二戰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性能解析

前言:

N粹德國的武力象徵之一的俾斯麥戰艦,在它戰沉後的六十多年裡一直倍受世人贊譽,從作為敵人的英國首相到全世界大多數軍迷都折服於它帶來的巨大震撼,在多數海軍專家心中它也是一艘優秀的戰艦,被譽為不沉的海上鋼鐵城堡。但掌聲和歡呼中難免會有誇大,一些軍迷把俾斯麥硬推上了世界戰列艦的王座(注1),使它在盛名之下其實難符,隨即遭到另一部分逆反心理嚴重的軍迷所仇視,他們聚集到一起,書寫各種尖酸的文字貶低這艘軍艦,稱之為全世界性能最糟糕的新式戰列艦。這些矯枉過正、非紅即黑、極端情緒化對待學術問題的態度貽害深遠,現在國內的軍史論壇和書籍上,但凡關於俾斯麥戰艦的文字不是極度的褒揚就是極度的貶損,竟難以找到一篇適中反映實際的。筆者所以寫此文,是希望通過從技術和實效上解析這條戰艦,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

一、建造背景及過程

1935年3月德意志帝國元首阿道夫.XTL發表重大宣言,宣布廢棄凡爾賽條約恢復徵兵制,德國再武裝正式開始。同年6月,為了表示無意向英國挑戰,德國主動向英國提出把德國海軍艦艇的總噸位限制在英國海軍的35%,英國馬上同意並與之簽訂了《英德海軍條約》。這解除了德國海軍的最後一道枷鎖,德國海軍開始大擴軍,在建造5隻舊戰艦代艦中的第4、5艘的同時在1935、1936年度開工建造代號為「F」級的戰艦,一級真正的戰列艦,它就是後來聞名遐爾的「俾斯麥」級。

在1934年德意志級裝甲艦服役後德國開始對真正的新式戰列艦進行設計論證,同年克擄伯公司開始了280mmSKC/34、380mmSKC/34、403mmSKC/34三種新型主力艦炮的設計工作。到了1935年XTL發表德國再武裝宣言時,德國開始正式進行新戰艦的建造,首先就是5隻老式戰艦替代艦中的第4、5艘,預定從1935年開始在1937年-1941年完工,於是從1935年3月開始了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的建造工作,這離一戰結束相隔16年半時間。同年6月隨英德海軍條約的簽訂,德國能夠建造3.5萬噸級裝備406mm主炮的新型戰列艦,隨即開始了俾斯麥級的建造。

德國主力艦的劃分標准與英國不同,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的區別主要在於火力和航速,而裝甲以及艦體結構是按照相同的標准設計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的艦體設計直接來源於一戰末期德國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的增強型約克級戰列艦,而俾斯麥的艦體設計是在沙恩霍斯特級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而來。這一點從約克級、到沙恩霍斯特級、到俾斯麥級的線形以及艦體結構圖的變化上也可以看出來,並不是一些人誤傳的直接改進自巴伐利亞級戰列艦,巴級和俾級在線形、尺度以及裝甲布置上相去甚遠,最多可以算是俾級的一個鼻祖

從上至下為巴伐利亞級、約克級、沙恩霍斯特級、俾斯麥級的線圖(圖一)

俾斯麥級戰列艦隨噸位的加大採用了更多的水密隔倉和更厚的隔倉鋼板,艙室布置、裝甲布置、防雷結構布置以及上層建築布置則大量參照了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注2)。採取以上措施後德國人在沙級開工後不到8個月也就是1935年11月就開始了俾級的建造工作,這離一戰結束正好相隔17年時間。

1938年5月德國海軍得到指示將於1948年對英開戰,1939年1月XTL選定「Z計劃」為德國海軍發展計劃,隨即開始實施。同年4月德國宣布廢棄英德海軍條約,全力開始了大艦建造,分別於同年7月、8月開始為兩艘更強大的標准排水量高達6.25萬噸的「H」級超級戰列艦鋪設龍骨。從科隆到柯尼斯堡密布的高爐群日夜加溫,強大的工業帝國再次爆發出驚人的能量,一直下去它們將熔化整個歐洲大陸和英倫三島。但在不久以後,第二次世界大戰隨著德國石勒蘇宜格-霍爾斯坦因號舊式戰列艦上11英寸大炮的鳴響而提前爆發,宏偉的Z計劃成為浮雲,完成大半的兩條「H」級超級戰列艦被解體去打造蘇德戰場的滾滾鋼鐵洪流,只剩下碩果僅存的兩條俾斯麥級戰列艦,它們在戰爭中成為一代傳奇。

1939年2月14日這個光榮的日子,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艦完工下水,德國人以創造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偉人「鐵血首相」奧托.馮.俾斯麥命名這艘戰艦,希望它能開創德國海軍的新篇章。俾斯麥戰艦偉岸而優雅的艦體緩緩劃下船台,起源於東方古老文明的圖騰符號刻畫在它的甲板上,其無所畏懼的裝甲和所向無敵的炮群即將成為對手心中的夢魘。它是引領電氣工業革M的帝國工業技術的展示品,是條頓民族意志、武力與藝術的承載體,內在本質與外部歷史都推動著它去書寫齊格菲式的悲劇英雄故事,天生如此。

二、基本技術數據和圖紙(*為提爾皮茨號)

1、建造

建造公司Blohm&Voss

建造地點Hamburg(漢堡)

建造代號BV509

開工時間1935年11月16日

完工時間1939年02月14日

服役時間1940年08月24日

2、艦體

官方公布排水量35000噸

實際標准排水量41700噸

設計滿載排水量49400噸

實際滿載排水量50900噸

實際滿載排水量52900噸*

艦體長度250.5米

水線長度241.55米

艦體寬度36米

艦體型深15米

實際標准吃水9.00米(at41700t)

設計滿載吃水10.2米(at49400t)

實際滿載吃水10.4米(at50900t)

實際滿載吃水10.7米(at52900t)*

艦體次要結構用鋼St42造船鋼

艦體主要結構用鋼St52造船鋼

防雷裝甲用鋼Ww高彈性勻質鋼

水平裝甲用鋼Wh高強度勻質鋼

舷側、炮座、炮塔立面、指揮塔立面裝甲用鋼KCn/A表面滲碳硬化鋼

艦底縱向主龍骨17條,高度1.7米,鋪設寬度25米,平均間隔1.56米(舯部)

3、動力系統

鍋爐12個高壓鍋爐(壓力55Kg/cm2溫度475oC)

主機3台渦輪蒸汽輪機

推進軸3

螺旋槳3(直徑4.7m)

舵2

最大設計穩定馬力138000shp

最大實測穩定馬力150170shp

最大實測極速馬力163026shp

最大設計巡航速度28節

最大實測巡航速度30.8節

最大實測航行極速31.5節

4、航程

燃料標准3200M3

燃料最大7400M3

航程8525海里/19節

航程6640海里/24節

航程4500海里/28節

5、裝甲

俾斯麥裝甲布置全析圖(圖二)

上部舷側裝甲145mmKCn/A

主舷側裝甲320mmKCn/A

艦尾水線裝甲80mmWh

艦首水線裝甲60mmWh

主防雷裝甲45mmWw

首尾橫向裝甲100-320mmKCn/A

內部橫向裝甲20-60mmWh

內部縱向裝甲30mmWh

上裝甲甲板50-80mmWh

主裝甲甲板80-120mmWh

尾裝甲甲板110mmWh

彈葯庫側壁裝甲30mmWh

彈葯庫底部裝甲40mmWw

主炮座露天340mmKCn/A上部艦體內220mmKCn/A下部座圈50mmWh

主炮塔正面360mmKCn/A側面220mmKCn/A頂部130-180mmWh背面320mmKCn/A

副炮座露天80mmWh上部艦體內20mmWh

副炮塔正面100mmKCn/A側面40mmWh頂部40mmWh背面40mmWh

高炮塔正面15mmWh側面15mmWh頂部15mmWh背面—

指揮塔立面350mmKCn/A頂部220mmWh底部70mmWh

備用指揮塔立面150mmKCn/A頂部50mmWh底部30mmWh

裝甲瞭望塔立面60mmWh頂部20mmWh底部20mmWh

艦體側面裝甲總厚度475-485mm(不考慮傾角的絕對厚度)

艦體水平裝甲總厚度130-200mm

防雷系統抵抗力300kghexanite烈性炸葯

主裝甲區長171米占水線全長70%

舷側裝甲高8.4米占舷側全高56%

6、武器裝備

主炮8門380mm/L52(4座雙聯)

副炮12門150mm/L55(6座雙聯)

重型高炮16門105mm/L65(8座雙聯)

中型高炮16門37mm/L83(8座雙聯)

輕型高炮18門20mm/L65(2座4聯、10座單裝)

輕型高炮78門20mm/L65(18座4聯、6座單裝)*

魚雷6管533mmG7aT1(2座3聯)*

7、彈葯儲備

380mm炮彈960發(每門120發)

150mm炮彈1800發(每門150發)

105mm炮彈6720發(每門420發)

37mm炮彈32000發(每門2000發)

20mm炮彈由20mm機炮數量決定

533mmG7aT1魚雷24枚*

8、火控設備

10.5m基線測距儀4(1940)5(1941)

7m基線測距儀1

6.5m基線測距儀2

4m基線測距儀4

3.7cmflak炮上

2cmflak炮上

9、探測設備

FuMO23雷達3

探照燈7

10、航空設備

彈射器艦體中間1部

水上飛機4架Ar196A-3

11、輔助裝備

起重機2大2小

錨32船首1船尾

12、人員

103軍官

1962水兵+27人

13、重量分配:

艦體結構11691噸(占標准排水量的28%)

裝甲17450噸(占標准排水量的41.85%,不包含炮塔旋轉部分裝甲)

動力2800噸(占標准排水量的6.7%)

輔助裝備1428噸(占標准排水量的3.45%)

武器裝備5973噸(占標准排水量的14.3%,包含炮塔旋轉部分裝甲,每座主炮塔旋轉部分重1052噸)

以上總和為空載排水量,合計39342噸

航空設備83噸

自衛武器8噸

普通裝備369.4噸

船員居住設備8.6噸

桅桿和索具30噸

彈葯1510.4噸(占標准排水量的3.6%)

自衛武器的彈葯25噸

一般消耗品155.4噸

人員和個人物品243.6噸

以上總和為法定標准排水量,合計41775.4噸

預備物品194.2噸

一般出海任務

飲用水139.2噸

設備用水167噸

鍋爐用水187.5噸

重油3226噸

柴油96.5噸

潤滑油80噸

航空用油17噸

長期出海任務(如不攜帶會注入等重的海水或淡水,以維持軍艦的穩性)

鍋爐用水187.5噸

重油3226噸

柴油96.5噸

潤滑油80噸

航空用油17噸

以上總和為法定滿載排水量,合計49489.8噸

預備用水389.2噸

俾斯麥在萊因演習時額外加了1000噸燃油,實際滿載排水量增大到約50900噸。

三、裝甲及艦體構造材料

在漢堡建造中的俾斯麥的照片:(圖三)

St42(Schiffbaustahl42)造船鋼,於1931年在傳統的二號造船鋼基礎上改進而成,用於建造俾斯麥的上層建築和非裝甲艙段艦體結構。其硬度為140-160HB,抗拉強度為420-510MPa,屈服強度為340-360MPa,延展率21%,性能不低於其它國家的同類產品。

St52(Schiffbaustahl52)造船鋼,於1935年在著名的三號造船鋼基礎上改進而成,用於建造俾斯麥的裝甲艙段和輕裝甲艙段艦體結構,是當時最先進的船舶結構材料。其硬度為160-190HB,抗拉強度為520-640MPa,屈服強度為360-380MPa,延展率21%,同時具有極佳的韌性和彈性,具有很強的抗斷裂和撕裂能力。雖然其較軟的材質抵抗動能穿甲彈的能力較弱,但它擁有優秀的構造強度保持能力和優良的魚雷爆破沖擊波抵抗能力。St52是二戰各國造船鋼中性能最優秀的材料,戰後被全世界造船界廣泛采購,至今仍是德國和奧地利的重要出口鋼材。它也被用於U型潛艇的耐壓艙殼制.造,從當時德國潛艇與其他國家潛艇的潛深差距上,也可以看出St52鋼的明顯性能優勢。

Ww()高彈性勻質鋼,於1925年在傳統的KNC裝甲基礎上發明,用於建造俾斯麥的主防雷裝甲。其硬度為190-220HB,抗拉強度為650-750MPa,屈服強度為380-400MPa,延展率27%,是專職抵抗魚雷爆破沖擊波的優秀材料,同時對速度較慢的動能穿甲彈也具有良好的防禦能力,能夠有效抵擋從水下射入防雷隔艙的炮彈進入內艙。

Wh()高強度勻質鋼,於1925年在傳統的KNC裝甲基礎上發明,其中的高性能部分(WotanStarrheit,簡稱Wsh)被用於建造俾斯麥的所有水平裝甲和首尾水線裝甲帶以及內部縱橫向裝甲。到二戰時代,它們仍然是硬度、抗拉強度和屈服強度最高,抗彈性能最好的艦用勻質裝甲。其硬度高達250-280HB,抗拉強度為850-950MPa,屈服強度為500-550MPa,延展率20%,是同時兼顧對炮彈和航空炸彈的穿甲防禦以及抵抗大型彈片和爆破沖擊波的最理想材料。與St52造船鋼的地位相似,Wh裝甲的高性能部分明顯超過美國ClassB、英國NCA和義大利NCV(後三者性能基本相等),位於世界最高水平,這在各方面的資料上都沒有爭議。依靠材料質量優勢,提爾皮茨號戰列艦的水平裝甲以優異的防彈性能給對手留下了深刻印象。

KCn/A(KruppcementitenewtypeA)表面滲碳硬化鋼,於1928年在傳統的KC裝甲基礎上發展而成,用於建造俾斯麥的舷側、炮座、炮塔立面、指揮塔立面裝甲,是二戰時代表面硬度最高,在中等厚度下防彈性能最好的艦用表面硬化裝甲。其表面硬度高達670-700HB,遞減滲碳深度為40-50%,基材硬度為240HB,基材抗拉強度為835-880MPa,基材屈服強度為635-670MPa。大部份人看了《JamesCameron'sExpeditionBismarck》、《探索歐洲最大戰列艦俾斯麥》上的文字以及考察隊發行的畫冊上的圖片加上網站warships1上的火炮穿甲數據以後,都確信俾斯麥的320mmKCn/A主舷側裝甲板抵擋住了絕大部分理論上擁有450-550mm勻質裝甲穿深力的盟國戰列艦炮彈。克虜伯裝甲的領先地位,要追溯到1895年它的發明之時。新生的德國鎳鉻錳合金錶面滲碳硬化鋼立即壓倒了全世界所有的裝甲,它等效於125%厚度的當時最新式的美國哈維裝甲,等效於208%厚度的之前普遍使用的英國人基於施奈德鋼發明的鐵鋼復合裝甲,成為這一時代裝甲領域的最高成就。在此後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克虜伯裝甲始終在同時期同類產品中佔有極高的地位。二戰時代在更大厚度上性能唯一超過KCn/A的只有英國用於喬治五世級戰列艦立面防護,發明於1935年的P1935CA(post-1935casehardeningarmor)表面滲碳硬化鋼。該裝甲鋼的表面硬度為600HB,遞減滲碳深度為30%,基材硬度為225HB,基材抗拉強度為895MPa,基材屈服強度為635MPa。雖然P1935CA在大部分性能指標上都不如KCn/A,但是它的基材具有更好的韌性和延展性,結合硬度不高的表面和厚度比例不大的遞減硬化層,在厚度大約超過350mm時,P1935CA具有最高的抗彈性能,這是因為在硬化層絕對厚度達到可觀水平的前提下,更大厚度的基材的高韌性和高延展性又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在厚度約為220-350mm的范圍內,則是KCn/A抗彈性能最高,這得益於克虜伯能更精確的調整加工工藝來確保裝甲品質的優良與均一。而在厚度更小時,美國同時代的ClassA鋼性能有明顯提升,該裝甲鋼的表面硬度為650HB,遞減滲碳深度達到55%,基材硬度為220HB,基材抗拉強度為745-850MPa,基材屈服強度為545-685MPa。盡管其基材性能一般,表面硬度也只是中上水平,但它擁有二戰時代厚度比例最大的裝甲硬化層,對戰列艦APC炮彈的破壞能力甚至超過硬度最高的德國KCn/A和義大利引進克虜伯技術生產的P1930KC。這使得在180mm以下的厚度,ClassA擁有較好的防彈能力。但是在戰列艦舷側裝甲級別的厚度下,ClassA鋼板容易發生碎裂,防彈能力明顯不及英國P1935CA和德國KCn/A。美國佛吉尼亞海軍基地,戰後對各國艦用表面硬化裝甲進行綜合性能測評,結論是P1935CA位居世界第一,KCn/A以微弱劣勢屈居第二,ClassA則明顯劣於前兩者。《USNI》一書中明確記載喬治五世級戰艦的P1935CA鋼抗彈能力比同時期美國的ClassA鋼高25%左右。介紹俾斯麥戰艦的專題網站文章也說KCn/A鋼僅略微次於英國的P1935CA鋼,遠遠優於同時期美國的ClassA鋼(原文:anBritishcementedarmour(CA),)。這些都是基於戰列艦舷側裝甲級別的厚度得出的結論。而依照自身裝甲的特性,各國艦船設計師都做了所能做的最優選擇。英國戰列艦選擇了349-374mm大厚度的單層垂直裝甲;德國戰列艦則選擇了300-350mm中等厚度的垂直裝甲加上一層強有力的Wh水平裝甲;義大利戰列艦的KC板受技術限制無法做得太厚,就在280mmKC板外面再加上一層70mm的全厚度硬化板,也要力求保證每層鋼板的質量;美國人自從1933年發明了新式的ClassA裝甲之後,他們的北卡羅來納級、南達科它級和衣阿華級新式戰列艦的舷側裝甲板都恆定在307mm而不越雷池一步。對於裝甲抗彈性能,涉及的因素非常多,從各國的實際做法來看,保證裝甲質量的意義十分重大。而在保證裝甲質量的前提下,並不是想做多厚就能做多厚(注3),這就是很多國家的軍艦裝甲厚度為什麼並不符合軍迷的數字感觀需要的原因。

造艦冶金材料主要分為結構用鋼、勻質裝甲鋼、表面硬化裝甲鋼三個類別。綜上所述,最好的船舶結構用鋼和最好的艦用勻質裝甲鋼均出自德國。剩下的艦用表面硬化裝甲,在戰列艦舷側裝甲級別的厚度上由英德兩國平分秋色。至此世界造艦冶金材料技術領域顛峰地位的六分之五已被德國獨自占據,這是打造不沉之艦的堅強後盾。

二戰各國冶金材料的性能水平並非一些人想像或者寧願的都差不多,而是差別巨大。即使是戰列艦舷側裝甲級別的厚度上的美國ClassA鋼,其「國際地位」也並不低,同樣是美國佛吉尼亞海軍基地的戰後測評,日本1942年生產的信濃留下的備用於舷側裝甲的VH鋼,性能只有同時期美國ClassA鋼的83.9%。而VH鋼是日本最好的艦用表面硬化裝甲,日本新式軍艦使用得最普遍的不是VH鋼而是改進自英國VC鋼的NVNC鋼(注4),性能比VH鋼還要差不少。前面對比的還僅僅只是表面硬化裝甲之間的性能差距,即使是其中已知最差的NVNC鋼,也是基於扎制勻質合金鋼板加工而成的表面熱處理硬化裝甲,優於普通的扎制勻質裝甲,而普通的扎制勻質裝甲又優於普通的鑄造裝甲。在此不妨想想蘇聯人那些IS2、IS3和T34坦克在極簡易條件下由非熟練工人生產的鑄鋼炮塔的裝甲質量如何呢?是不是一些人所說的「都差不多」?如果是,那麼蘇聯鑄鋼是與MNC、ClassB、ClassA、KCn/A這些性能相差很多的裝甲中的誰差不多?這是題外話了。我們回到主題,即使僅以艦用表面硬化裝甲為例,在戰列艦舷側裝甲級別的厚度上,英德鋼的性能比美國鋼高出25%左右(注5),日本鋼則除了最好的少部分與美國鋼相當外,大部分都在美國鋼的85%以下,也就是說英德裝甲比日本大部分裝甲的性能至少高出47%,而二戰各國新式戰列艦舷側裝甲厚度最低300mm和最高410mm之間僅相差了37%,兩者對抗彈能力的影響正好差不多。即使按照這個很保守的估計,評估戰列艦裝甲的抗彈能力,對比材料質量的重要性也絕不低於對比材料厚度。這一點很多人都因為缺乏相關資料而忽略了,他們去依照幾十毫米甚至幾毫米的戰列艦舷側裝甲厚度差為其防護水平排名,今人啼笑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