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軍用直升機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p圖軟體p的圖片 2024-11-17 18:56:33
男人圖片女人相冊 2024-11-17 18:40:58
擁抱自己圖片唯美圖片 2024-11-17 18:22:39

軍用直升機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5-06 21:30:59

Ⅰ 有一張不知道是哪國特種部隊海上訓練,在直升機繩梯上,掠海飛行。突然躥出一個鯊魚的圖片

是這張,但後來被證明是PS的

Ⅱ 戰爭之王里的武裝直升機是什麼型號

就是米-24雌鹿

米-24VM(「雌鹿」VM)改進了夜戰能力,採用了部分西方電子設備,實際上是米-35出口型的基型。俄羅斯軍隊目前暫時無法裝備這一改型。

目前最新的出口型為米-35M。米-35M型改裝米-28武裝直升機的旋翼、尾槳和傳動系統,全機重量減輕300千克,發動機輸出推力增大300千克。裝備包括機頭右下方烏拉爾光電工廠(UOMZ)光電觀瞄系統在內的電子設備。該觀瞄系統包括白光、夜視、激光等通道。米-35M炮塔最初仍沿用12.7mm機槍,但到了2001年巴黎航展時,米-35M已改用GSH-23L機炮。可掛裝使用S-13型130mm火箭彈的B-13L1發射器。

米-35M於2004年上半年成功首飛。它擁有更高的作戰效能,這引起了俄羅斯國防部和訂購米-35M的外國用戶的廣泛興趣。由於採用了延長使用壽命模塊,米-35M技術壽命為4000多個飛行小時,就是說米-35可服役到2020 年,比原機延長使用壽命15年。採用改善飛行性能模塊,米-35M換裝了功率更大的TBЗ-117BMA發動機,配裝全玻璃鋼旋翼槳葉和氣動效率更高的X 型尾槳。改進使米-35M比米-24減輕300公斤,航程增加100公里,達到700公里;實用升限達5100米,增加了600米;爬升率由9.6米/秒提升到12.4米/秒。它顯示出的機動靈活的低空、超低空飛行性能讓行家驚嘆。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米-35M採用的增強機載武器系統效能模塊。它使米-35M可掛16枚更為先進的9M120空地導彈。9M120導彈用無線電指令制導方式,以取代激光駕束制導方式,具有抗自然和人為干擾能力。它的串聯式戰斗部威力強大,不單能攻擊空中目標,也可攻擊地面目標,足以擊穿有850毫米厚裝甲防護的坦克。米-35M裝備「針」-B型空空導彈,擁有與敵低空飛行戰斗機及武裝直升機進行空戰的能力。米-35M用雙管23毫米航炮代替了米-24的4管12.7毫米機槍,使其對小目標的殺傷能力提高了60%。 採用夜間作戰能力模塊把米-35M推進當今世界先進直升機行列。它加裝了全晝夜多通道光電觀察瞄準系統,具有很強的夜間觀察和搜索能力。它的飛行員配備了前視紅外頭盔顯示系統,使飛行員在夜戰時能與地面保持目視接觸。機上裝置的衛星導航系統可將導航數據實時傳到頭盔顯示器上,以利飛行員及時修正航向。有了夜間作戰能力模塊,米-35M似獲得某種魔法一樣,擁有了可靠的全晝夜作戰能力,也使全機整體作戰效能大幅提升。

1999年8月,以色列飛行器工業公司的塔曼姆分部展示了一架改進的米-24,該機採用一套稱為「任務24」的航空電子裝置,拓展了晝夜作戰能力。同時,該公司宣布了一項合同,為一個未名用戶(據信是印度)的大量米-24/35直升機裝備「任務24」裝置。IAI公司塔曼姆分部設計的任務24裝置用來改進現有的「雌鹿」機群,而不用對直升機的主要結構進行改動。該裝置包括:·直升機多任務光電負載(HMOSP),包括用於晝夜觀察和瞄準的前視紅外、電視攝像機和自動跟蹤設備。·一個頭部運動感測器,從動於安裝在機頭的四聯12.7mm炮塔,以便快速有效地與目標交戰。·組合在一個頭盔中的夜視鏡和頭盔顯示器,用於駕駛員和炮手的安全低空夜間飛行作戰。·一個集成了數字移動地圖和鍵盤/顯示裝置的GPS/多普勒導航系統,用於飛行任務計劃。·每個座艙中用於導航、瞄準、飛行數據與視頻記錄的多功能顯示器。·一個操作新系統的任務計算機,以減小乘務員的工作負荷。HMOSP中還配裝一個激光測距儀。每個座艙都具有充分的夜視功能。除了雷達、激光器以及導彈報警系統外,「雌鹿」直升機也裝備了駕駛員控制的鉑條/曳光彈干擾投放系統,該系統安裝在尾架上用以自衛。直升機的武器裝備保持不變,包括使用原來的俄羅斯9M114ShtumV8反坦克制導武器系統和各種反制導火箭吊艙。一個小口徑機槍安裝在機艙窗的左前方。此外,該飛機還攜帶拉法爾公司的「長釘」光電制導、發射後不管的反坦克導彈,表明「雌鹿」直升機的武器容納能力強於俄羅斯原型。

米-24是蘇聯陸軍的第一種專用武裝直升機,由米里設計局於60年代後期開始研製。蘇聯陸軍最初於1968年提出設計要求,米里本人親自擔任總設計師。1972年西方首次報道這種直升機的情況,1972年底試飛並投入批生產,次年1973年裝備部隊。 米-24在蘇聯陸軍近距支援及特種作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1970年,在米里逝世後接任其職務的季申科主持設計了真正大量裝備部隊的米-24D。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代號為「雌鹿」(Hind)。

點擊查看:米-24阿富汗實戰 | 車臣戰爭使用教訓 | 陸軍航空兵使用經驗 | 米-24實戰視頻

點擊查看大圖

設計的背景是美國陸軍在越戰中裝備了AH-1型武裝直升機,是世界上第一種專用武裝直升機,取得了很好的作戰效果,因此蘇軍決定仿效其設計思想研製自己的武裝直升機。正如AH-1是由UH-1改進而來,米-24也是在成熟的米-8運輸直升機上發展來的,後機身幾乎照搬了米-8設計。

米-24設計時規劃的主要任務包括,為己方坦克集群提供掩護,壓制地面敵軍和防空火力,強行空降少量步兵部隊,壓制空降區敵人的先頭部隊。但經過長期訓練和使用,米-24更多的擔當了反坦克任務,並具有了一定反直升機的能力。米-24還可以擔負為米-8和米-17機群護航的任務。

米-24生產裝備數量巨大,據統計蘇聯阿爾謝涅夫和羅斯托夫的兩家直升機工廠已生產了2300多架各種型別的米-24直升機。現約有120架仍在俄羅斯和周邊國家服役,各軍區都編有直升機中隊。單價約為550萬美元。其出口型還出口到阿富汗、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古巴、印度、伊拉克、利比亞、尼加拉瓜、越南、葉門等國家,參與了兩伊戰爭等多次局部戰爭。

由於米-24A並未大量裝備部隊,我們研究一下成熟的米-24D的機體結構。米-24D所有的動部件以米-8相應部分為基礎。5片槳葉的旋翼採用等弦長翼弦,翼型為NACA230。3片槳葉的尾槳類似米-8,但在改進型上,尾槳均改裝在尾斜梁的左側,與米-8演變為米-17相似。

歡迎您對本文進行評論:

開始評論@ Controls(Powered by JS-Kit)

旋翼大梁採用鈦合金,敷以玻璃鋼蒙皮,以蜂窩結構夾芯填充。旋翼槳轂為鍛造/機加工鋼制槳轂,採用傳統的全鉸接式旋翼。槳葉大梁充增壓氮氣,以便檢查裂紋。每片槳葉安裝液壓擺振阻尼器、平衡調整片、前緣防冰裝置和標準的剎車裝置。尾槳使用鋁合金材料。

米-24延續了米-8寬大的機身,有一個裝8名步兵的運兵艙,這是米-24與AH-1為代表的西方武裝直升機的重大差異。這一運兵艙使得米-24能先以自身火力壓制地面敵軍,然後迅速將步兵空投到特定區域,非常適合用於陸軍部隊協同空降作戰。但這也使得米-24機體臃腫,比AH-1要碩大得多,飛行性能下降,被敵方命中的幾率增大。

在多年的阿富漢戰爭中,米-24反復使用上述戰術攻擊游擊隊,能有效的克服高山峻嶺的阻礙,甚至直接攜帶航空炸彈進行轟炸。但米-24也被游擊隊擊落了不少。

機身為普通全金屬半硬殼式短艙尾梁結構。機身前部根據任務不同可作不同配置。機身兩側有比西方設計大得多的全金屬懸臂式短翼,平面為梯形,具有大約16°下反角和20°安裝角,翼面為固定翼面。

在巡航飛行時,短翼大約可提供25%的升力。垂尾偏置3°,兼作尾斜梁,水平安定面可調。旋翼槳葉和尾槳槳葉均裝有電加熱防冰系統。米-24採用米-8的可收放前三點起落架,前起落架為雙輪,主起落架為單輪,低壓油-氣減震支柱和低壓輪胎。主起落架向後收在機身短艙後部。尾梁下面有管狀的三角尾橇,可保護尾槳。

米-24D採用兩台單台最大功率為1640千瓦(2230軸馬力)TV3-117渦輪軸發動機,並排安裝在座艙上面。該發動機與米-8MT、米-17的發動機屬於同一系列,便於減低陸航地勤的維護工作量。發動機經由輸出軸、並車減速器驅動旋翼軸。動力系統關鍵部位裝有8毫米厚的淬火裝甲鋼板。機艙後機身內裝有主油箱,機艙底部有軟油箱。機艙中可安排1000千克輔助油箱,使內部燃油量增加到1500千克。同時可帶4個外掛油箱,每個外掛油箱容量為500升。外掛油箱只可裝在短翼兩個靠內的掛點上。可選用轉向器和分離器濾除進氣中的異物和沙塵。旋翼槳轂整流罩尾部裝有輔助動力裝置,橫向安裝。

米-24的步兵艙

米-24A和D的駕駛艙有所不同。A型採用並排式布局平板玻璃大型座艙,D型採用不同於西方平板玻璃艙蓋的縱列氣泡式艙蓋,前部為平直防彈風擋玻璃。駕駛員在後,射手在前,均有裝甲座椅。兩個鉸接式座艙蓋是分別獨立的,向右打開。後座比前座高,兩人視野良好。前後艙之間有防碎片屏蔽。運兵艙設有8個可折疊座椅,或安排4個長椅。兩側各有一個鉸接主艙門,分兩部分向上和向下打開。艙內備有加溫和通風裝置。

機內系統包括3台發電機,相關的雙套電氣系統和增穩系統。機載設備包括甚高頻和特高頻無線電台、自動駕駛儀、雷達高度表、盲目飛行儀表設備,以及有地圖顯示器的無線電羅盤。

米-24的武器配備火力強大。機頭下方炮塔裝有一挺可俯仰旋轉的12.7mm四管「加特林」機槍,部分後期型號採用了雙聯23mm或30mm機炮。短翼翼尖武器掛架可掛4枚AT-2「蠅拍」反坦克導彈,其他掛架可攜帶UV-32-57 32管57mm火箭發射器、其他大口徑火箭發射器、1500千克常規/化學炸彈等。

米-24系列共有7種型號。機體構架,動力裝置和傳動系統都是一樣的,武器、作戰設備和尾槳位置有所不同。簡述如下:

米-24A(「雌鹿」A)。該型號是原型,保留了較多米-8的特點。平板玻璃大型駕駛艙(見下圖)內可乘3名機組人員——駕駛員、副駕駛員兼射手和隨機工程師。主艙搭載8名全副武裝士兵。機身兩側短翼後掠角為20°,下反角為16°,每側短翼各有4個武器掛架。翼尖掛架可掛4枚AT-2「繩拍」反坦克導彈。機頭裝一挺12.7mm「加特林」機槍和瞄準系統。左側內武器掛架的上部裝有攝像機。原型機尾槳位於尾斜梁右側,後來的改進型移至尾斜梁的左側。A型並未大量裝備,其三人機組也未被正式裝備的米-24沿用。

米-24B(「雌鹿」B)。B型的短翼無上、下反角,其它與「雌鹿」A相同。每側短翼內側有2個武器掛架。「雌鹿」B性能優於「雌鹿」A,但沒有大量生產。

米-24U(「雌鹿」C)是一種教練型。基本上與「雌鹿」A相似,但沒有機槍、天線整流罩和導彈發射器。

米-24D(「雌鹿」D)是第一個真正大量裝備的米-24。裝TV3-117渦輪軸發動機,駕駛艙裝甲增厚。尾槳改在尾斜梁左側。由於A型的駕駛艙不利於機組執行攻擊任務,前機身進行了重新設計,溶入了西方設計思想。駕駛艙改為縱列式布局,射手在前,駕駛員在後。前艙水平視野為270°,前下方視野為45°;後艙視野水平視野為20°,前下方視野為15°。機頭防彈玻璃右上方裝有探測器,用於指示火箭彈最大散布面的最佳條件。前起落架支柱加長,以適應機頭下方體積更大的探測器。前起落架收起後半露在機體之外。

短翼掛架,有兩個57mm火箭發射器和兩個AT-2反坦克導彈發射器。掛有一串12.7mm槍彈。

機頭下方裝一挺12.7mm加特林機槍炮塔,旁邊是KPS-53A光電瞄準具艙。備彈1470發。12.7mm槍彈雖然威力小於西方通常的20mm炮彈,但射速高達4000到4500發/分;備彈量大,適合對付游擊隊等目標。機槍的方位角和俯仰角增大。機頭下方裝有雷達和微光電視系統。採用的AT-2「蠅拍」反坦克導彈採用紅外測角半主動無線指令制導方式,整個發射到命中的過程必需由射手手動瞄準。D型的教練型不裝炮塔。D型真正具有了空空和空地攻擊能力,大量裝備部隊使用。

D型的座艙

米-24BMT是掃雷改型。

米-24V(「雌鹿」E)採用無線電制導的9K114「螺旋」(Shturm,北約代號AT-6)反坦克導彈,改裝TV-3-117A發動機。相應的在機頭下方左側改裝大型制導設備艙。有4個翼下掛架,可選裝R-60紅外製導空空導彈。駕駛艙加裝平視顯示器,代替了以前的反射式射擊瞄準具。其出口波蘭型號稱米-24W。出口型為米-35。

9K114反坦克系統同樣採用紅外測角半主動無線指令制導方式,但性能遠優於AT-2,使得米-24的作戰能力有較大提高。

米-24E,民用生物勘查型,用於探索水面上油污染及季節性水位變化。

米-24R(「雌鹿」G1)。G1是用於原子戰、生物戰、化學戰的改型。可進行土壤樣本採集工作,每次可採集6個土壤樣本。在1986年烏克蘭共和國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發生事故後,首次被西方發現。該型去掉了翼尖武器掛架,在翼下加長的武器掛架上加裝機械爪,用於執行核/生物/化學戰用途。該型單獨部署,不編入陸軍航空兵一般部隊。

米-24P(「雌鹿」F)在1982年首次被西方發現。該型與E型相似,但機頭右側裝一門以GSH-230機炮為原型的AO-18型雙管30mm機炮,取消了機槍炮塔。該炮採用30×165mm炮彈,彈重400克。初速850到950米/秒,射速3000發/分,炮重105千克。可掛AS-10空地導彈。出口型為米-35P。下圖為俄陸軍航空兵飛行表演隊。

美軍擁有的一架可使用的米-24P。用於為美軍提供相關防空、對空觀瞄設備的訓練。

GSH-230機炮及炮彈

米-24PS是警用/半武裝改型。注意米-24獨特的主艙門。下門可作為跳板。

米-24K(「雌鹿」G2)類似於同米-24R。機艙中有大型照相機,右側開有鏡頭艙門,用於偵察和高炮射擊觀測。

米-24VP(「雌鹿」V)機頭炮塔改裝雙聯GSH-23L型23mm機炮,出口型為米-35VP。GSH-23L炮採用23×115mm炮彈,炮重50千克,射速3200發/分。該炮可看作12.7mm機槍和30mm機炮之間的優化選擇,能較好的兼顧空戰和對地攻擊要求。

GSH-223

按蘇聯的慣例,出口型性能不如蘇軍相應裝備。自1978年起,已經有25個國家進口了約600架米-35。下圖為印度的米-35。

米-24VM(「雌鹿」VM)改進了夜戰能力,採用了部分西方電子設備,實際上是米-35出口型的基型。俄羅斯軍隊目前暫時無法裝備這一改型。

目前最新的出口型為米-35M。米-35M型改裝米-28武裝直升機的旋翼、尾槳和傳動系統,全機重量減輕300千克,發動機輸出推力增大300千克。裝備包括機頭右下方烏拉爾光電工廠(UOMZ)光電觀瞄系統在內的電子設備。該觀瞄系統包括白光、夜視、激光等通道。米-35M炮塔最初仍沿用12.7mm機槍,但到了2001年巴黎航展時,米-35M已改用GSH-23L機炮。可掛裝使用S-13型130mm火箭彈的B-13L1發射器。

米-35M於2004年上半年成功首飛。它擁有更高的作戰效能,這引起了俄羅斯國防部和訂購米-35M的外國用戶的廣泛興趣。由於採用了延長使用壽命模塊,米-35M技術壽命為4000多個飛行小時,就是說米-35可服役到2020 年,比原機延長使用壽命15年。採用改善飛行性能模塊,米-35M換裝了功率更大的TBЗ-117BMA發動機,配裝全玻璃鋼旋翼槳葉和氣動效率更高的X 型尾槳。改進使米-35M比米-24減輕300公斤,航程增加100公里,達到700公里;實用升限達5100米,增加了600米;爬升率由9.6米/秒提升到12.4米/秒。它顯示出的機動靈活的低空、超低空飛行性能讓行家驚嘆。

下圖為阿富汗戰爭時的米-24圖片,包括乘員在機艙內架設了一挺7.62mm機槍。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米-35M採用的增強機載武器系統效能模塊。它使米-35M可掛16枚更為先進的9M120空地導彈。9M120導彈用無線電指令制導方式,以取代激光駕束制導方式,具有抗自然和人為干擾能力。它的串聯式戰斗部威力強大,不單能攻擊空中目標,也可攻擊地面目標,足以擊穿有850毫米厚裝甲防護的坦克。米-35M裝備「針」-B型空空導彈,擁有與敵低空飛行戰斗機及武裝直升機進行空戰的能力。米-35M用雙管23毫米航炮代替了米-24的4管12.7毫米機槍,使其對小目標的殺傷能力提高了60%。 採用夜間作戰能力模塊把米-35M推進當今世界先進直升機行列。它加裝了全晝夜多通道光電觀察瞄準系統,具有很強的夜間觀察和搜索能力。它的飛行員配備了前視紅外頭盔顯示系統,使飛行員在夜戰時能與地面保持目視接觸。機上裝置的衛星導航系統可將導航數據實時傳到頭盔顯示器上,以利飛行員及時修正航向。有了夜間作戰能力模塊,米-35M似獲得某種魔法一樣,擁有了可靠的全晝夜作戰能力,也使全機整體作戰效能大幅提升。

1999年8月,以色列飛行器工業公司的塔曼姆分部展示了一架改進的米-24,該機採用一套稱為「任務24」的航空電子裝置,拓展了晝夜作戰能力。同時,該公司宣布了一項合同,為一個未名用戶(據信是印度)的大量米-24/35直升機裝備「任務24」裝置。IAI公司塔曼姆分部設計的任務24裝置用來改進現有的「雌鹿」機群,而不用對直升機的主要結構進行改動。該裝置包括:·直升機多任務光電負載(HMOSP),包括用於晝夜觀察和瞄準的前視紅外、電視攝像機和自動跟蹤設備。·一個頭部運動感測器,從動於安裝在機頭的四聯12.7mm炮塔,以便快速有效地與目標交戰。·組合在一個頭盔中的夜視鏡和頭盔顯示器,用於駕駛員和炮手的安全低空夜間飛行作戰。·一個集成了數字移動地圖和鍵盤/顯示裝置的GPS/多普勒導航系統,用於飛行任務計劃。·每個座艙中用於導航、瞄準、飛行數據與視頻記錄的多功能顯示器。·一個操作新系統的任務計算機,以減小乘務員的工作負荷。HMOSP中還配裝一個激光測距儀。每個座艙都具有充分的夜視功能。除了雷達、激光器以及導彈報警系統外,「雌鹿」直升機也裝備了駕駛員控制的鉑條/曳光彈干擾投放系統,該系統安裝在尾架上用以自衛。直升機的武器裝備保持不變,包括使用原來的俄羅斯9M114ShtumV8反坦克制導武器系統和各種反制導火箭吊艙。一個小口徑機槍安裝在機艙窗的左前方。此外,該飛機還攜帶拉法爾公司的「長釘」光電制導、發射後不管的反坦克導彈,表明「雌鹿」直升機的武器容納能力強於俄羅斯原型。

東歐各國正在尋求改進自己的米-35。圖為其中一種方案,採用西方觀瞄吊艙、機炮。2002年5月,捷克、匈牙利、波蘭和斯洛伐克四國國防部長簽署了關於共同改進米-24的協議。改進按照北約的標准進行,延長其服役期限。由波蘭負責協調,樣機在18個月之內完成,批量生產將在2004年開始,費用總額約需1000萬美元,每個國家將承擔開支的四分之一。

2002年10月,俄軍表示未來的15年,很可能繼續由米-24擔當武裝直升機的主力。米里設計局計劃對米-24進行延壽和換裝制導和導航系統,加裝新武器。新型號為米-24P型,計劃使用米-28的復合材料主旋翼和X型尾槳。採用新型裝甲和其他一些新型設備,生存性將大大提高,同時飛行高度和機動性等飛行特性也將有明顯改善。2004年1月,俄羅斯方面表示今年上半年將進行改進型米-24PM的首飛。根據2004年俄羅斯國家國防訂貨,莫斯科米里直升機製造廠研製了米-24PM,使用性能大為提高,並且擁有更高的作戰效能。不僅安裝了功率更大的新型VK-2500發動機,也安裝了改進型機載設備。預計改進型直升機的聯合國家試驗將持續一年時間,計劃於2005年中期結束。直升機的改進是利用國防部資金完成的,未來將對俄羅斯武裝力量直升機進行改進的還包括改進型米-35。俄羅斯空軍裝備的5架米-24PN型的交接儀式將於1月28日在羅斯托夫直升機公司舉行。

2003年9月,捷克共和國計劃年底前開展現代化它的18架老齡俄制米-24作戰直升機的招標。捷克國防部官員近幾年裡與匈牙利、波蘭和斯洛伐克等夥伴國就聯合開展米-24現代化項目進行了討論,以延長該機使用壽命到35年。為克服各國立法不同帶來的問題,4國最近同意開展框架寬松的合作。捷克共和國是首個宣布招標的國家,知情人士未排除該國未來與匈牙利開展密切合作的可能。捷克國防部9月9日稱,正在准備招標的全套資料,與俄羅斯的升級該直升機航電系統的談判也一直在進行。國防部不能確定有多少架直升機需要升級,但熟悉情況的消息靈通人士稱可能多達18架。包括BAE系統公司在內共有7家防務公司對該項目表示了興趣。斯洛伐克國防部長Ivan Simko最近暗示,該國可能與波蘭合作開發米-24改進型原型機。

2004年12月,保加利亞國防部選擇埃爾比特系統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領導的小組作為保加利亞直升機改進項目的中標方。該改進項目包括改進12架米-24武裝直升機和6架米-17運輸直升機,使它們滿足北約標准。埃爾比特公司將作為該改進項目的主合同商,該項目的金額對埃爾比特公司來說也非常重要。不過,該項目還有待於完成談判並正式簽署合同。2005年12月6日,保加利亞國防部日前授予以色列Elbit系統公司一份為期3年、價值5730萬歐元合同,為其12架MI-24型作戰直升機以及6架MI-17型運輸直升機提供升級,與北約標准兼容。Elbit系統公司在過去數年內為蘇制裝備升級,使其與西方/北約標准相兼容。在2004 年3月加入北約後,保加利亞一直在進行將其裝備進行升級以與北約標准兼容並確保護操作性方面的工作。保加利亞2006年國防預算達到6.87億美元,約佔GDP的2.6%。目前計劃逐步實現其裝備的現代化,計劃於2015年結束。

AT-9反坦克導彈

12.7mm加特林機槍吊艙和雙頭12.7mm彈

2004年1月,俄羅斯空軍副總司令兼航空兵司令捷林中將表示,俄空軍開始裝備專門用於實施夜間作戰行動的改進型米-24PN型武裝運輸直升機。到目前為止,空軍已經裝備了數架米-24PN型機,現已開始這些直升機的飛行人員培訓。這些直升機將首先配備給部署在北高加索地區的第4空防集團軍。他表示,該型直升機的能力大為擴大,打擊的精確度也得到提高,無論是白天,還是在夜間,都可對目標進行有效的打擊。同時,中國、委內瑞拉等國都對該型機極感興趣。米-24PN(PN意指帶機炮的夜間型)直升機的改進工作由「羅斯托夫直升機」廠進行實施,它是由米-24P型直升機改進而成。在米-24PN型直升機上安裝有BREO-24型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系統和「鏡子」型夜視熱成像瞄準引導分系統。這一系統包括有「彩虹-SH」型搜索瞄準系統,它與「鏡子」熱成像儀聯合工作。在直升機的瞄準系統中,還加入有熱成像分系統、激光測距儀和反坦克導彈控制通道。BREO-24型一體化系統包括有液晶顯示器、夜視儀並與駕駛艙的光學技術設備配合使用。新型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可保證直升機的全天候作戰使用,並且可使用所有編制內的武器系統,夜間條件下在50~200米的高度飛行,由於採用有數字地圖,故有較高的導航精確度。該直升機的武器系統包括全天候使用的、高精確制導的「沖鋒」或「攻擊」反坦克導彈、火箭彈發射裝置,以及內置和懸掛式射擊武器,包括帶有23毫米口徑 GSH-23型機炮的NPPU-23型固定式機炮裝置。該直升機的懸掛武器包括「攻擊-V」系統16枚9M-120型反坦克導彈或9M-120F或9M- 114型導彈;10枚S-13型火箭彈;80枚S-8型火箭彈;帶23毫米機炮的懸掛式機炮裝置,帶彈450發;數枚空空導彈。改進型直升機的作戰效能要比基本型米-24高出50%~70%。俄羅斯共製造了620架米-24P型直升機。

Ⅲ 給我殲7飛機的詳細介紹

殲-7戰斗機
[編輯本段]前言
米格-21「魚窩」以其多用途、高效率,尤其是驚人的壽命,在戰斗機發展史冊上,寫下了自己的一頁。這種飛機,經不斷改進,以從容的發展步伐,從一種輕型晝間戰斗機,發展成為一種重量較重;功用較多的全天候攻擊戰斗機;同時,其機動性和其它優良性能卻從未降低。米格-21在前蘇聯停產一段較長時期以後,經許可在印度生產,並在該國HAL的Nasik工廠離開了生產線。印度製造的最後一批米格-21飛機,是在1987年完成的。
今天,仍有大量後期改進型米格-21戰斗機在世界各地一線服役。而且,在東德和西德重新統一後,有許多國家熱衷於購買去掉東德標志的「魚窩」戰斗機。第一代米格-21F,即「魚窩-C」, 現在已成為罕見之物。最初,雖然有少量這種飛機作為一種高級教練機在一些國家服投,如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等國,但是由於該型機的續航能力和戰斗載重量都很有限,所以很快就得到了一個「超音速運動飛機」的名聲,這使得大約在2O年前,就導致了用來代替它的具有前線作戰功能的型號的誕生;在這種背景下,米格-21被引進到中國,並得到許可一直持續生產到今天,的確頗使人們感到意外。中國改進生產的主要型號就是仿製「魚窩-C」(米格-21F-13)的產物。
更令人驚奇的 也許是這樣一個事實,即這種在20年前就被大多數西方國家拒絕的米格-21,卻被中國用來向巴基斯坦出口。並且在巴基斯坦與F-16戰斗機一起,用來對抗諸如印度的高級戰斗機米格-29、「幻影」2000和「美洲虎」的威脅,以保衛自己國家的領空。 中國現稱的J-7,即殲七,是殲擊機七型的簡稱,J是殲字漢語拼音的第一個字母;用於出口的編號為F-7,F即英文戰斗機Fighter的第一個字母。中國能夠生產殲七,還得歸功於中國和前蘇聯這兩個共產主義國家有著緊密關系的那段日子。
實際上,蘇聯是在1961年同意允許中國製造米格-21F-13及該機所用的圖曼斯基R-11F-300發動機。並且有少量的蘇制該型機作為示範飛機交付中國使用。隨同這批飛機一起交付中國的還有一些拆除了武器的該型機,具體數量不詳。但是兩國關系的破裂嚴重地影響了中國製造該機的計劃,因為蘇聯沒有交給中國該機的任何技術文件和資料。蘇聯曾給過中國優先製造米格-19, 即殲六的權利,所以所提供的有關技術文件和資料也比較完善。蘇聯許可中國生產該機之後不久,中國就開始著手生產殲七。
為此,中國沈陽飛機設計所接受了要充分研究米格-21的任務,以便制定殲七飛機的生產計劃。米格-21的原型機於1964年初開始生產,1965年l1月完成機體靜力試驗。第一架生產型殲七,象早期製造的殲七一樣,由沈陽飛機工廠製造,並於1966年1月17日,由試飛員葛文塘駕駛進行了首次飛行。到當年4月底,中國就製造了12架殲七戰斗機。在這段時間,試飛中的原型機,前後共完成了29個起落,飛行速度達到了M2.02。中國最初生產的殲七,由一台渦噴-7渦輪噴氣發動機驅動。該發動機是在蘇聯R-11F-300發動機的基礎上,經多方面改進製成的。他們採用了 新加工方法來製造發動機的渦輪葉片和其它重要零部件,但加力燃燒室和壓縮器是重新設計的。後期的發動機,渦輪葉片從31片減少到24片,更大地提高了可靠性,減少了發動機對喘振和失速顫振的敏感性。殲七原型機於1967年獲得生產許可證。 生產轉移初期的殲七型機,全部由沈陽飛機製造廠生產。
[編輯本段]殲七家族族譜
(以英文編號的代表出口型)

MiG-21F-13->殲七I->F-7A->F-7B
MiG-21F-13->」>殲七II
MiG-21F-13->」>」>殲七IIA->F-7M
MiG-21F-13->」>」>殲七IIA->」>F-7MP
MiG-21F-13->」>」>殲七H
MiG-21F-13->」 」>殲教七
MiG-21F-13->」>」>原稱殲七III
MiG-21F-13->」>」>」>殲七D(原稱殲七III改或殲七IIIA)
MiG-21F-13->」>」>殲七E->F-7MG
MiG-21F-13->」>」>殲七FS
殲七I 早在1964年,中國就已決定將其轉移到成都和貴州生產。殲七I晝間防空型是由成都飛機公司製造的殲七飛機的第一種型號,該機的基本方面與沈陽製造的殲七型機相似。1976年6月首次試飛,試飛員景正華。與原型(MiG-21F-13)相比,主要改進有:機身左側增加一門航炮(原型的主要武器為一門右側機身行炮和兩枚外掛導彈),加強了近戰火力;進氣道調節錐由3級調節改為無級機調節,改善了平飛加速性能;近期道唇口的圓弧半徑由0.5毫米增加到2毫米,改善了低速飛行時的氣流流動特性,提高了起飛推力。 主要技術數據:機長:14.89米 翼展:7.15米 機高:4.1米 機翼面積: 空重:5275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8655千克 最大使用速度:2.0M 升限:8000米 爬升率:180米/秒 最大航程:1400公里
F-7A 殲七I的出口型,也由沈陽飛機廠製造,並有少量出口到阿爾巴尼亞和坦尚尼亞。與殲七I比較其改進有發動機由原來的渦噴-7型改為渦噴-7乙型,加力推力從56.39千牛增加到58.8千牛,發動機壽命延長;著陸阻力傘艙由機腹移到了垂尾根部,這樣就可以提前放傘,以進一步縮短著陸滑跑距離;改裝部分機載電子設備;後期產品為外掛近距導彈敷設了電纜。 F-7B 專為出口設計的F-7B,已向埃及和伊拉克出口。殲七的這些早期型號,與後期的米格-21F-13型機相同,具有寬翼弦垂直尾翼,並且保留了早期米格-21F飛機裝備的兩門30毫米口徑航空機炮。伊拉克的F-7戰斗機,在該國與伊朗長期進行的兩伊戰爭中,發揮了主力作用。其中,有一批飛機還參加了前幾年進行的那次海灣戰爭, 但當時有不少都損失在地面,其它的也被多國部隊的戰斗機擊落。象伊拉克其它所有的戰斗機一樣,能飛的F-7也少得可憐。而且,事實也證明,即使它們參戰,也只不過是多國部隊那些在數量上具有壓倒優勢的、性能優良戰斗機的犧牲品。 初期的殲七,在中國使用並不普遍,主要是由於米高揚設計局獨特的座艙彈 射救生系統造成的。這種系統,其鉸接式前座艙蓋是與駕駛員座椅連在一起的,在彈射救生過程中,可對駕駛員起到屏蔽保護作用。由於這種聯動系統比較復 雜,加上加工質量粗糙,所以中國製造的這種救生系統彈射很容易失敗。盡管如此,也一直未能提供一種新的彈射救生系統。直到1978年,新的救生系統才裝備 在殲七飛機上使用。 事實上,用於殲七II型飛機的新型II型彈射座椅於1975年就開始研製。這種彈射座椅安排在兩塊可拋放座艙蓋座艙之中。
殲七II 在殲七I基礎上的進一步改進型(曾稱殲七I改),1978年12月30日首飛,試飛員余文明。主要改進有:以自行研製的火箭彈射座椅代替了原來蘇聯設計的帶離式彈射救生裝置,新型彈射座椅裝有一枚大推力彈射火箭,彈射時,它不僅加速平穩,使飛行員脊柱受傷的可能性較小,而且還能使其具有更高的彈射軌跡。飛機在地面零高度,時速超過260公里的條件下,該系統也能進行彈射。在空中彈射時,飛機的最大飛行速度可達到890公里/小時。有意思的是,這種新的彈射座椅直到1984年才被使用。受到中國空軍青睬的這種彈射座椅,在1985年所進行的5次彈射均告成功。其中最後一次彈射除座椅的常規性能不錯外,其它也很順利。座艙蓋由整體向前開啟改為向後開啟,前風擋固定;著陸阻力傘艙上移至垂尾根部,縮短了飛機的著陸滑跑距離;在機腹內沿縱向中心線,還設有 一個容量為720升的燃油箱,增加了載油量,以擴大作戰半徑。 更重要的是,殲七II採用了一台渦噴-7乙(WP7-B)新型禍輪噴氣式發動機,靜推力為61O0公斤。原來的渦噴-7發動機在整個生產壽命期間,只進行過一系列小的改進,但渦噴-7乙則標志著中國已在發動機研製上已取得了重大的進步。由於渦噴-7乙發動機利用了已在渦噴-7A發動機上應用的一些改進材料、結構和機械加工工藝方面的優勢,所 以使其維修間隔時間得到成倍增加,達到200小時,而且發動機推力也有所提高。渦噴-7A發動機是專為中國自行研製的殲八戰斗機所開發的。渦噴-7乙採用了新的燃燒室火焰筒、新的高溫軸承、密封技術和合成燃油。重新設計的加力燃燒室,採用了新隔熱措施,可免除後機身被燒事故。後機身被燒事故曾經是殲七/米格-21F飛機普遍存在的問題。在進一步改進的延壽渦噴-7乙發動機上,原來以汽油為燃料的起動裝置已被使用煤油的起動裝置所取代。這種發動機不僅重量有所減輕,而且還提高了可靠性,也更有利於維護。改裝了型發動機,解決了後機身溫度過高的問題。
殲七IIA 在殲七II的基礎上加裝了引進的火控設備,1984年3月7日完成試飛,試飛員余文明。結構上有以下改進:機頭空速管支臂縮短,由機頭下方移至機頭右側上方,並改為固定式;改進了雷達天線罩;垂尾頂部安裝了甚高頻(VHF)天線。
F-7M 在殲七IIA基礎上發展的出口型,F-7M即已知的「空中衛士」戰斗機。該機已出口到伊朗、辛巴威,可能還有伊拉克,但幾乎可以肯定沒有巴基斯坦和盂加拉國。F-7M 「空中衛士」飛機研製始於1981年,1983年8月31日首飛,F-7M裝一台進一步輕量化的WP-7B(BM)發動機,兩翼冀下各增加了一個外接點,具有更強的防鳥撞風擋玻璃和一副加強的起落架。該機適合攜帶PL-7、PL-2和PL-3導彈。PL-7是馬特拉公司的R550「魔術」導彈的仿製品,PL-2和PL-3則是降低了性能的蘇聯AA-2「環礁」導彈的仿製品。也許,最重要的是,F-7M裝有西方各種航空電子設備,其中包括GEC航空電子公司的一種平顯儀和目標瞄準計算機,即956HUDWAC;一部經改進提高了反電子干擾性能的新型遠距測距雷達;一台新型大氣數據計算機,以及雷達高度表和敵我識別系統、更安全的無線電通訊收發兩用機等。在外觀上,通過重新安置的空速管,也容易將這種飛機與殲七II相區別:F-7M的空速管移到了機頭錐的上方,偏置在右側;殲七II則設在機頭下面。按國內空軍要求改裝的稱殲七IIM型。
殲七H 增強了對地攻擊能力的一種改型,1985年3月試飛,主要改進項目有:改用通用外掛梁;改裝煤油啟動的渦噴-7乙延壽發動機;主起落架支柱加強,採用無內胎輪胎;改裝了發射控制電路。
F-7MP 殲七M的改進型,1988年6月9日試飛,試飛員盧國堂。主要改進:加裝了電子設備和後視鏡等座艙設備;改裝了外掛系統,可掛不同型號的空空導彈、火箭和炸彈;駕駛桿縮短50毫米,減輕了飛行員的手臂疲勞。F-7P、F-7PG、F-7MB和F-7N都是由F-7MP發展而成的出口型飛機;此外,還有由殲七II改進的殲七II出口型和殲七IIK出口型。
天空閃電
專為滿足巴基斯坦空軍需要而設計的F-7P,被稱為「天空閃電」,是一種與F-7M極為相似的飛機,但作了進一步改進,改進項目有24項。早在70年代,巴基斯坦就看好米格-21,其空軍有一批高級軍官也積極鼓動裝備這種飛機。這批軍官曾輪換派駐過阿拉伯各國空軍,有飛行米格-21飛機的經驗。例如,巴空軍准將薩塔爾.阿爾維(Sath rLVI)就曾駕駛敘利亞的一架米格-21飛機,擊落了以色列的一架「幻影」III戰斗機。這種事例,使他們對蘇聯這種戰斗機有很好的印象。
基斯坦在1965年和1971年兩次對印度作戰所取得的經驗,對裝備該機一事也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在這兩次戰爭中,米格-21「魚窩」都有出色的戰斗記錄。巴基斯坦初期購買的20架F-7P,大概是在1985年提出定貨的。預計, F-7P作為一種能夠大量生產的價格便宜,並且能迅速作出反應的截擊機,可以同航程和續航力較大的F-16戰斗機配合使用。
殲七III 全天候作戰型,曾稱為殲七大改或殲七甲;兼有對地攻擊能力。殲七III從1981年開始設計,重新設計的部分佔82%,只有18%保留原設計。1984年4月26日原型機首次試飛。與以前的殲七II相同,新飛機的試飛員也是餘明文,實際上是首席試飛員,但當時的中國還沒有這種稱呼。殲七III是由成都飛機公司和貴州航空工業公司聯合研製的,後者主要負責飛機機翼和前起落架的設計。該機的主要改進有:採用新的全天候雷達設備,提高了飛行控制系統的性能水平,改裝IV型彈射座椅(F-7P也使用這種座椅),增加機內燃油量,以及改裝新的渦噴-13型發動機,推力64.72千牛。這種型號的發動機是在渦噴-7的基礎上發展的,不但體積更小,而且改進了壓氣機和軸承(大大降低了發動機的振動水平),在結構材料上增加了鈦合金,同時在燃料系統中安裝了集成電路金屬探傷設備(防止滲漏)。這些改進對發動機的可靠性和壽命有明顯的影響。另外配備了全天候雷達和比較先進的火控系統;翼下可掛多種型號的空空導彈、火箭和炸彈;機內燃油量增加;機翼後緣裝有吹氣襟翼;改裝新型的座艙蓋,向右開啟,上方有後視鏡;裝有零高度、零速度火箭彈射救生坐椅。 經過改進後生產的殲七III飛機,表面上看起來象米格-21MF「魚窩」-J(Fishbed-j),如起落架處的凸包、迎角感測器和冀刀相同,機頭進氣道和中心錐整流罩加大了也一樣,但實際上有了很大的變化。該祝還在翼根下安裝了兩門機炮,代替了以前安裝在機腹短艙內一門23毫米機炮。飛機上還裝有「附加扦」式的敵我識別天線。在中國空軍服役的殲七III飛機,其外表塗裝主要由藍、褐和淺褐色組成。
殲教七 殲七II的基本雙座教練機是殲教七。「殲教」是殲擊機教練機的簡稱。這種飛機是為殲七、殲八飛機飛行員訓練及改裝需要而設計的,在外觀上,它與米格-21U「蒙古人-A」飛機很相似。研製這種教練機的想法產生於1979年,使用需要則是在1981年提出的。該機由貴州航空工業公司負責研製。引人注目的是,其研製進度快,且進展順。1985年7月5日首飛,試飛員嚴秀福。主要特點是前後座艙蓋均向右開啟,後座艙蓋上部裝有電動收放的前視潛望鏡;後機身下方有雙腹鰭。 殲教七的前座艙裝有一套先進的故障模擬系統,該系統也可由後座艙進行控制。據報道,該機機背部分還設有一個大的「馬鞍」形油箱,以便執行長航時任務。其機炮空間也被附加的內部油箱所佔用,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少見的。殲七II保持著小批量的生產規模,每年平均大約生產14架。
殲七D(原稱殲七III改或殲七IIIA) 殲七D曾用名殲七III改或殲七IIIA。為了發揮殲七III的優點,彌補它的不足,由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對殲七III進行改進設計,換裝了推力更大的發動機,更新了座艙設備,改進了火控系統和武器。由此發展而成的殲七D型飛機,在全天候作戰效能方面大為提高。
殲七E 由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和院校合作在殲七II基礎上,進行較大的改進設計,發展而成的晝間殲擊機。選擇了新的雙三角平面形狀的機翼,增設了機翼前後緣機動襟翼,提高了亞、跨音速機動性能;增加發動機推力,降低油耗,將原渦噴-7乙發動機換為渦噴-13F發動機;加裝了平顯武器瞄準系統,大氣數據計算機等;換裝了航姿系統,無線電羅盤,信標接收機,無線電高度表,超短波電台等;加掛高性能空空導彈;增加武器外掛能力,在機翼兩端各加一個外掛點,增強了空對地火力;增加了壓力加油系統,液壓系統採用密閉加油,以及對平尾和副翼載荷進行設計改進等。改進後的飛機其低空格鬥能力,起降性能,對地火力,續航時間都有了顯著的提高,並對未來電子戰有一定的適應能力。我國「八一」特技飛行表演隊已於1994年7月選用該型飛機作為表演機另編為殲七EB(B為表演之意)。
從殲-7E的改進改型來看,該機最突出的改進是近距格鬥能力的大幅提升。提高穩定盤旋角速度要受三個條件的限制:一是最大載荷限制,一般不超過8-9個g;二是失速限制,要求盡量提高Cy,並盡量降低翼載荷;三是可用推力的限制,要求盡量提升推重比。由於殲-7E將原三角翼改為雙三角翼,並安裝了前後緣機動襟翼,使該機的Cy大幅提升;別外,由於換裝了渦噴-13F發動機(發動機推力6560kg)可用推力增加460kg,這些都對穩定盤旋性能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時由於渦噴-13系列發動機中更大推重比的新機型已批量生產,殲-7E的機動性能還有進一步提升的餘地,改進後的殲-7E在中低空穩定盤旋性能與F-16A基本相當,這對於持續空中格鬥尤為重要。 水平機動性能的另一項重要指標是瞬時盤旋性能,通常是以減速來達到,因此不受可用推力限制,只受承載能力和失速限制。由於殲-7E的翼載荷較小,因此,殲-7E在瞬時機動性上佔有優勢。殲-7E由於Cy大幅提升,翼載荷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估計該機的失速錶速將會比殲-7II的210-220km/s有較大程度的放寬,這無疑將對提升殲-7E的瞬時盤旋性能起到重要作用。
F-7MG 殲七系列的最新改型。採用雙三角形機翼(內翼後掠角57度,外翼後掠角42度),有前後緣機動襟翼,翼下有2對外掛梁,可以靈活地換裝武器。 主要技術數據:最大速度:Mach 2.0.作戰半徑:700公里,最大 航程:2200公里,最大升限:18200 米,主要武器: 兩門30mm機炮,五個外掛點,PL-2A,PL-7法制R5 50空對空導彈,57-2,90-1型火箭彈,50,150,250 ,500Kg炸彈。
殲七FS 1998年6月8日,由成都飛機工業公司等9家單位合作研製的殲七FS首飛成功,試飛員為錢學林。該型飛機將主要用於關鍵技術的驗證飛行。從外形上看,殲-7FS與原有殲-7系列戰斗機的最大區別是,改變了原機頭進氣方式,即演變為下頜式進氣,這種進氣方式與美國的A-7「海盜」攻擊機類似。這種改進有兩個優點:首先增加了機鼻的容積,便於安裝大功率的機載雷達;其次,提高了大仰角飛行時的進氣效率,從而使飛機的姿態機動能力增強。
原來的殲-7系列戰斗機的機載雷達只能裝在直徑狹小的進氣口整流錐內,雷達掃描天線的大小受到嚴格限制(若太大會造成進氣量減小,無法滿足發動機的正常工作要求),所以僅裝備小功率的測距雷達,如GEC-馬可尼公司的「空中巡邏兵」226型火控雷達。它的作用距離基本在20千米左右,而且只能跟蹤/攻擊單一目標,無法賦予戰斗機進行視距外空戰能力,從而影響作戰效能的發揮。殲-7FS通過上述巧妙改進之後,雷達艙允許裝置的雷達掃描天線直徑超過了600毫米。完全可以選用類似於俄羅斯「甲蟲」系列的先進火控雷達作為標准裝備。「甲蟲」雷達為多功能脈沖多普勒雷達,可以制導多種導彈,其對雷達反射截面為3平方米的目標的搜索/跟蹤距離,前半球超過70千米,後半球為40千米。它還具有上視、下視能力,可以同時跟蹤10個目標,並能引導中距空空導彈同時攻擊其中的2個目標,這賦予了殲-7FS視距外空戰能力。 此外,為了進一步改善動力性能,殲-7FS換裝了渦噴-13FII型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是黎陽發動機公司在原殲-8II型戰斗機上裝載的渦噴-13型發動機的基礎上進行適應性改進的雙轉子渦輪噴氣發動機。推力進一步增加到78千牛(約8000千克),這使得殲-7FS的機動能力較原殲-7系列戰斗機有了大幅提高。如最大爬升率從139米/秒增加到199.8米/秒;在5000米高度,從0.6馬赫加速到1馬赫的時間由35秒減少到28.7秒;起飛滑跑距離也縮短了200米等等。 殲-7FS還將逐步改善其機載電子設備,計劃更換雷達冷卻系統、電路系統、飛行參數記錄系統、武器管理系統、GPS導航系統和多功能座艙顯示器。<U>並准備將機翼修改為與殲-7MG相同的「雙三角翼」,以進一步提高其近距格鬥時的機敏性。</U>
網站你可以到網路上搜一下,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說了,呵呵

Ⅳ 太空梭的圖片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BA%BD%CC%EC%B7%C9%BB%FA%CD%BC%C6%AC
上這個網吧。

Ⅳ 抖音視頻里合成飛機怎麼弄的

1、首先我們打開抖音,點擊屏幕下方的「+」,如圖所示。

Ⅵ 美國最先進的戰斗機圖片和解釋

研製國家:美國名稱型號:F/A-22(LOCKHEEDF-22)「猛禽」戰斗機研製單位:美國洛克希德公司造價:F/A-22單價1.2億美元(不含研製成本)。

一、概述

F/A-22是美國空軍研製的新一代戰斗機,也是除美國的F-35以外目前唯一面世的「第四代戰斗機」,它將成為21世紀初的主戰機種。它的任務包括:奪取制空權,向美軍作戰提供空中優勢,在戰區空域有效實施精確打擊;防空火力壓制和封鎖、縱深遮斷,近距空中支援。與第三代戰斗機相比,F/A-22飛機最具里程碑意義的技術特性是:採用全隱身與氣動綜合布局、持續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過失速機動、短距起降、先進的機載設備和火控系統與綜合航空電子系統。

1、研發背景

1981年11月,美國空軍正式提出了研製作為F-15後繼機的新型制空戰斗機的要求。1983年年9月美國空軍與7家公司簽訂了概念研究合同,同時與普•惠公司和通用電氣公司簽訂發動機的驗證和鑒定合同。1985年9月,空軍公布了正式的先進戰術飛機的戰、技術要求,同年11月空軍要求在先進戰術飛機的設計中要把隱身作為一項指標,也是專家們所指的目前唯一面世的「第四代戰斗機」,它將成為下世紀初葉的主戰機種。主要用途是壓取戰區制空權,因而也是F-15的後繼型號。1990年9月原型機首飛,最初計劃采購750架,經過兩肖減最後確定的采購數量是438架。1997年9月EMD型飛機首飛,預計2002年開始交付生產型飛機,2004年形成初步作戰能力,2013年交付第438架飛機。該計劃原稱ATF,始於1982年,ATF要求,也是首次要求將以下五個特點集在一架飛機上,即低可探測性(隱身性)、高度機動性和敏捷性、使用軍用推力即可作超音速巡航(而不是只滿足於以往老型號的短時間超音速沖刺)、有效載重不低於F—15和具有飛越包括第三世界戰區在內的所有戰區的足夠遠的航程。面對如此先進的設計要求,F—22採用一切已有的世界級航空頂尖技術是毫無疑問的。

2、研發歷程

1986年10月31日洛克希德、波音和通用動力3家公司聯合研製小組的YF-22中標,並按要求製造兩架原型機。1990年9月29日,第1架YF-22首飛,10月26日進行了第1次空中加油。10月30日第2架原型機進行首次飛行。11月3日YF-22原型機進行了不使用加力的超音速飛行。隨後於11月28日在加州的中國湖海軍武器試驗中心首次發射了未裝彈葯的「響尾蛇」導彈,12月20日在加州的太平洋導彈試驗場發射未裝彈葯的AIM-120「阿姆拉姆」導彈。

1991年8月2日空軍正式授予研究洛克希德公司一份95.5億美元的工程發展合同,製造13架試驗型飛機。1991年12月16日,空軍確定了F-22戰斗機的外形,並製造了風洞試驗和測定雷達反射截面使用的模型;開始准備內部設計和飛機製造用的工具。

1992年6月4日,洛克希德公司完成了F-22的設計修改。同月,進行了F119型試驗型發動機部件的關鍵性設計評審,完成了發動機詳細設計階段的工作,決定進行F119發動機的生產和組裝。12月27日F119的第1台工程發展階段的發動機開始進行試驗。

1994年10月6日,洛克希德航空系統公司開始製造第1架F/A-22的部件。1995年6月,F-22的關鍵設計評審工作全面完成,至此F/A-22飛機機身的詳細設計階段的工作完成。

1997年3月6日,第1架F-22基本組裝完畢,開始進行加註燃料和發動機試車。4月9日洛克希德•馬丁航空系統公司首次公開了F-22戰斗機,並正式公布了「猛禽」的綽號。1997年9月7日,該機在羅賓斯空軍基地進行了58分鍾的首次試飛。隨後,該機於1998年春返回愛德華空軍基地,交由空軍試驗。

2001年8月,F-22研製成功10年後,美國終於下定決心投入巨資批量生產F-22戰斗機。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承接生產295架F-22的生產訂單,如果價格成本令軍方滿意,五角大樓將會增加訂數。

2002年1月,美國空軍官員宣布F-22"猛禽"戰斗機的首支作戰聯隊將駐扎在弗吉尼亞州的蘭利空軍基地。首批F-22戰斗機計劃於2004年9月抵達蘭利空軍基地,2005年12月將具備初始作戰能力。蘭利基地成立三個F-22戰斗機中隊,共擁有72架飛機和6架備用機。

2002年5月31日,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完成F-22靜力試驗之後,又成功地進行了F-22的疲勞試驗。F-22機體要求使用壽命為20年或8000飛行小時。

2002年8月,美國空軍宣布,將F-22更名為F/A-22,以更准確地體現F/A-22的使命,包括對地攻擊能力,同時也是為了配合空軍提出的FB-22轟炸機型的任務。

2002年11月,F/A-22已完成初始飛行試驗,在試驗中,F/A-22實現了以2倍音速飛行;飛行高度15240米以上,並完成了高過載機動飛行,如9g轉彎。在3048米以上高度進行了亞音速飛行。

2003年7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將困擾多時的F/A-22軟體問題予以解決。這標志著F/A-22項目又取得一次顯著的進展。改進版本的軟體安裝在F/A-22上後,顯著改善了座艙系統的可靠性。而在此之前,由於軟體的問題,座艙系統每運行兩小時就要關閉一次,現在則可以連續運行21小時以上。

2003年9月19日,一架F/A-22試驗飛機在例行試飛時差點墜毀,據空軍初步調查稱,事故是因駕駛員沒按原定程序進行飛行機動而致,並非飛機本身出現問題。

2004年3月,空軍決定略微增加訂購F/A-22的數量,主要的原因是該項目在削減成本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並認為當前的項目估算支持采購277架F/A-22,而此前美空軍確定的采購目標是276架。2004年4月29日,美國空軍宣稱F/A-22進入初始作戰試驗與鑒定階段,這為擴大「猛禽」戰斗機的采購掃清了障礙。

2004年6月,美國空軍宣布授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一項價值4.92億美元的固定價格確認合同,用於購買製造24架F/A-22所需的先進器材和相關設備,這標志著第五批「猛禽」戰斗機即將投入低速初始生產。

2004年9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對F/A-22的生產速度作了進一步的調整,加快了戰斗機的生產步伐。該公司的目標是2004年生產19架戰斗機,並計劃在大批量生產階段每年生產24架F/A-22戰斗機。2004年12月21日,一架美軍F/A-22「猛禽」戰斗機墜在美國內華達州南部的內利斯空軍基地墜毀。

雖然美國防部還未正式宣布,但據消息靈通人士透露,國防部已經批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的F/A-22戰斗機進入全速生產。F/A-22單價1.2億美元(不含研製成本)。5月12日,首架作戰型F/A-22已交付給位於弗吉尼亞州蘭利空軍基地的第1戰斗機聯隊第27戰斗機中隊。

二、性能指標:

F—22尺寸:翼展13.56米;機身18.92米;機高5.00米;機翼面積78.80米。重量:額定起飛重量27.216公斤。動力裝置:兩台普惠公司的F119-PW-100帶加力的渦輪風扇發動機(2×13,900公斤力)。飛行特性:最高飛行速度1950公里/小時;近地最高飛行速度1480公里/小時;實際最大飛機高度18,000米;作戰半徑1,300~1,500公里;最大使用過載9.0。

F/A-22的起落架由於該機配備了兩台高推重比的F-119渦扇發動機,在不使用加力的狀態下,就能以M數1.5-1.6的速度巡航飛行,最大飛行速度M數為2.0,最大飛行迎角75度,最大起飛重量28000公斤,實用升限15240米,作戰半徑達1450公里,航程為F-15飛機一倍。

F/A-22艙蓋

三、結構特點

在平面內為帶高位梯形機翼的帶尾翼的綜合氣動力系統,包括彼此隔開很寬和帶方向舵並朝外傾斜的垂直尾翼,並且水平安定面直接靠近機翼布置。按照技術標准(小反射外形、用吸收無線電波的材料、用無線電電子對抗器材和小輻射的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裝備戰斗機,其設計最小有交錯射面為0.1平方米左右。F/A-22是美國戰斗機中使用鈦合金與復合材料最多的機型。其中鈦-64合金約36%、熱定型復合材料約24%、鋁合金約16%、鋼約6%、鈦-52222合金約3%、熱塑復合材料約1%、其它約15%。F-22機身蒙皮全都是高強度、耐高溫的BMI復合材料。新研究開發的高強度鈷-62222合金,初問世就用在F—22上。主起落架使用鋼材。武器艙門與起落架艙門使用熱塑復合材料。兩側翼下菱形截面發動機進氣道為不可調節的進氣道,為敷設發動機壓氣機冷壁進氣道呈S形通道。發動機二維噴管,有固定的側壁和調節噴管橫截面積及按俯仰±20°角偏轉推力矢量而設計的可動上調節板和下調節板.

F/A-22的F119-PW-100發動機

F119-PW-100發動機在場內例試

四、電子系統和武器裝備

1、電子系統

航空電子:F/A-22配備綜合航空電子系統。綜合航空電子系統是第四代戰斗機的主要特點之一,它通過數據匯流排進行信息傳送,採用模塊化結構實現結構的簡化和資源共享,通過感測器數據融合獲取更豐富、准確、質量更高的目標信息,所有作戰信息通過平面顯示器和多功能顯示器顯示,為飛行員提供關鍵的飛行及作戰信息,明顯降低飛行員的工作負擔,通過機內自檢和系統重構,使系統具有容錯能力,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和可維修性。高性能的綜合航空電子系統使F/A-22具有良好的識別、選擇、瞄準、快攻和幫助飛行員決策的能力。航空電子共分以下幾部分:通用合成處理器、ADA軟體、高級數據合成座艙顯示器;合成電子戰系統、合成通信、導航和識別系統、光纖數據傳輸系統;AN/APG-77主動相控陣多功能火力控制雷達。

通用合成處理器:通用合成處理器由休斯公司製造,負責將雷達、電子戰和識別感測器數據、通信、導航、武器和系統狀況等數據合成到一起,並通過多功能顯示器向飛行員顯示。每架F/A-22有兩台通用合成處理器,每台處理器中有66個模塊化插槽。F-22的所有信號和數據處理需求可僅由7類處理器完成,這些處理器都是通過一個容錯網路連接在一起。目前,第1通用合成處理器中66個插槽中有19個、第2通用合成處理器中有22個未被使用,以供未來升級使用。F/A-22通用合成處理器的主任務電腦每秒能發出105億條指令、其內存為300兆。

Ada軟體:Ada軟體有4種版本:版本0是首次試飛階段使用的版本。只有基本功能,有27.2萬行源語言代碼;版本1是工程發展型4號機試飛時使用的版本,有86.6萬行源語言代碼;版本2將是1999年底擴充雷達功能後的版本,有102.4萬行源語言代碼;版本3是首批批產型使用的版本,有155.6萬行源語言代碼。

這些軟體負責通訊、導航、識別處理功能,雷達處理功能,電子戰處理功能,任務處理功能,慣性基準處理功能,外掛物管理處理功能,控制和顯示處理功能,核心處理功能,飛行器管理功能,通用分系統功能。

座艙顯示器:平視顯示器,顯示戰術信息和飛行儀表信息。戰術信息顯示武器和目標狀態、射擊標記、武器包線和探測器標記。總視場為20°×30°,由英國GEC-馬可尼航空電子公司研製。

綜合控制板,裝在平視顯示器的駕駛員顯示裝置的組合玻璃下方,其上的鍵盤和行顯示器用於輸入數據和系統控制。上前方顯示器,是通訊、導航、識別系統的顯示器。顯示系統狀態、綜合提示、注意、告警信息。上前方顯示器,是備用飛行儀表,顯示關鍵的飛行信息:姿態、空速、高度、航向和燃油。兩個上前方顯示器的功用可以互換。輔助多功能顯示器,是防禦電子系統顯示器。顯示空中和地面威脅的平面視圖及其探測器的作用距離,使駕駛員能對威脅作出反應和迴避。輔助多功能顯示器,是攻擊顯示器。顯示空中威脅的平面視圖並標出其相應的高度、射擊清單、目標航跡、導彈發射包線、武器控制標記和導彈射出標記。輔助多功能顯示器,是外掛物管理系統顯示器。顯示有關發動機、武器和投放外掛物的信息。主多功能顯示器,是戰術信息顯示器。顯示戰術態勢的平面圖,包括竄航跡、地面上的陣地和F-22探測器的搜索范圍。目標符號的形狀和顏色表示威脅的屬性、目標航跡特性和射擊的優先次序。

電子戰系統:電子戰系統是探測、電子和處理設備的集合,它能探測和確定來自其它飛機的信號,並且控制F/A-22的箔片和曳光彈等干擾設備。電子戰系統還包括雷達預警接收機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的「檀木」導彈發射探測器,為飛機提供全方位保護。

通信、導航和識別系統:F/A-22通信、導航和識別系統負責履行通信、導航和識別功能,它使用通用合成處理器進行信號和數據處理。

飛行中數據鏈:飛行中數據鏈可使所有F/A-22在飛行中自動共享目標和系統數據,而不需無線電呼叫。在飛行中數據鏈的幫助下,飛行員能更自主飛行。長機可以通過數據鏈告訴僚機其油料、武器狀態,以及敵機狀況。只要一按按鈕,就能自動地按優先順序排列打擊目標,並且建立打擊清單。長機和僚機的導彈飛行狀態都能在座艙顯示器上監控。根據這些能力,基於視覺識別和編隊機動等傳統的戰術可能會完全得到改變。數據鏈同樣允許另外的F/A-22加入網路進多機協調攻擊。

AN/AGP-67雷達系統:AN/AGP-67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由諾斯羅普•格魯曼與雷聲公司合作研製。天線與機身完全合成到一起,提高了頻率的捷變、降低雷達的橫截面積、增加了帶寬,從而更好支持F/A-22的空中主宰任務。雷達對F/A-22的合成航空電子和感測器的能力至關重要,它在敵雷達發現飛機前就能向飛行員提供多個敵目標的詳細信息。

APG-77雷達

APG-77雷達掃描跟蹤示意圖

APG-77雷達系統:最大特點是合成了捷變光束控制,它允許一部雷達同時履行搜索、跟蹤和目標瞄準任務。捷變光束控制同樣使雷達搜索其它空域,而同進可能繼續跟蹤優先打擊的目標。另外,雷達的低截獲率能力使F/A-22在瞄準裝備有雷達警報接收機和電子干擾設備的敵機時,而敵機還不知道其已被瞄準。

APG-77雷達的主要特性:工作頻率:8至12GHz;掃描范圍:電子掃描,±方位90°;真實波束地形測繪:148公里;多普勒波束銳化:18.5公里、37公里或74公里;活動目標指示:74公里;邊測距邊搜索:296公里(迎頭);邊速度搜索邊測距296公里(迎頭)。平均故障間隔時間450小時(預測值)。

2、武器裝備

F/A-22除執行空中優勢任務外,也能使用聯合直接攻擊彈葯等精確制導武器進行精確對地攻擊。由於隱身和超音速巡航的需要,F/A-22的基本武器裝備安置在機內。不過它也有用於掛副油箱和導彈的4個翼下掛點,用於在非隱身狀態掛載副油箱和武器。

(一)機炮

F/A-22戰斗機原計劃裝備1門新研製的先進技術機炮,但在該型機炮實用前,目前裝備的是1門改進的M61A2機炮。機炮安裝在飛機右進氣口上方的炮艙內。射擊時,炮艙的前部艙門必須向後打開,以便射擊和排除廢氣。炮艙內除安裝M61A2機炮外,還安裝有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的無殼彈葯線性供彈系統,並備有480發炮彈。

武器艙內的6枚空空導彈

(二)空對空導彈和空對地武器

F/A-22戰斗機的空空武器有AIM-9「響尾蛇」短程和AIM-120「阿姆拉姆」中程導彈。每加裝1枚AIM-120導彈,武器系統將增重205公斤,其中導彈重160公斤,發射裝置重45公斤。由於武器掛在機身武器艙內,飛行阻力和雷達反射面積並不增大。空對地武器主要是454公斤的GBU-32聯合直接攻擊彈葯。也可以掛載由MK84或BLU-109/B的改裝的聯合直接攻擊彈葯。為改善F/A-22的主武器艙中攜帶未來彈葯的能力,美國空軍進行了武器的優化研究。所考慮的方案包括:兩枚精度在3米以內的改進型聯合直接攻擊彈葯;兩枚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研製的風力修正彈葯布撒器;8枚115公斤的小口徑精確彈葯;或者24枚激光/雷達復合制導自主式子彈葯。

打開主武器艙的F/A-22戰斗機

(三)武器艙和武器懸掛裝置

機身武器艙。F/A-22戰斗機前部機身下有1個主武器艙,在機身兩側各有1個副武器艙,因此,除了炮艙外,F/A-22機身內部共有3個武器艙,保證所有的武器都能安裝在飛機內部。

武器掛架和導彈發射器。F/A-22安裝了由EDO公司研製的LAU-142/A「阿姆拉姆」導彈垂直彈射發射器,主武器艙內共安裝了6具這樣的發射架。這種轉向彈射器可以減小武器艙體積,從而節省重量,並能在所有飛行條件下發射導彈。彈射器使用氣動液壓裝置在1秒內發射導彈。另外,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戰術飛機系統部在F-16飛機的翼尖發射軌的基礎上,為F/A-22飛機研製了LAU-141A掛架式發射器發射AIM-9導彈。這種發射器能迅速地伸縮,但不能彈射導彈,而是從側武器艙的前端射出「響尾蛇」導彈。從而增大了導彈紅外導引頭的視場。這種發射器也適應F/A-22的較新的AIM-9X導彈要求。

外部掛架。F/A-22有4個翼下掛點,每個掛點能掛載2270公斤重量。翼下掛點在不掛武器時能掛載4個2270升副油箱,也可在掛2個副油箱時攜帶4枚導彈

武器懸掛裝置示意圖

五、作戰使用

(一)作戰任務

根據設計,F/A-22戰斗機將要承擔的三類任務:一是對付蘇-30等空優戰斗機;二是對付現代的地空導彈,打擊時間敏感目標;三是參與巡航導彈防禦。由於F/A-22具有超聲速巡航能力,在對巡航導彈實施第一次攻擊不中之後,可以發起第二次攻擊。

(二)作戰范圍

可能隨時從駐地快速轉場至世界的各地區執行作戰任務。並依靠隱形性能突擊敵防護嚴密的縱深或核心目標。但是為了避免潛在對手可能動用精確制導武器對美國空軍基地的打擊,「猛禽」一般不會部署在一線機場,這決定了其將採取遠程奔襲的戰術,從後方基地到戰區襲擊後返回。

(三)兵力使用

在美國空軍全球打擊的戰略行動中,將首先利用F/A-22的隱身優勢,壓制敵地面防空系統,然後用B-2A隱身轟炸機進行突防轟炸,打擊敵防空和指揮系統,摧毀其防禦體系,為隱身和非隱身作戰飛機向戰區部署,並實施大規模的空中突擊行動創造條件,保持戰區的空中優勢,為後續聯合打擊部隊開辟通道。按照美國空軍的戰略,執行全球打擊特遣任務將由48架F/A-22戰斗機(兩個中隊)和12架B-2轟炸機組成。另外,在美國本土防禦中,美空軍將出動E-10飛機和F/A-22協同行動,實施巡航導彈防禦。

(四)武器使用

F/A-22可以攜帶「阿姆拉姆」中距空對空導彈、「響尾蛇」近程空對空導彈、聯合直接攻擊彈葯和小口徑炸彈,根據不同的作戰任務,F/A-22攜帶不同的彈葯:F/A-22以內掛方式攜帶兩枚450公斤聯合直接攻擊彈葯,在主武器艙內側與2枚AIM-120並排懸掛。在作戰中典型的武器配備方案如下:

隱形作戰狀態:20毫米M61A2機炮(480發)+4枚AIM-120A「阿姆拉姆」導彈(掛主武器艙內)+2枚AIM-9M「響尾蛇」導彈(掛在側武器艙內);空空作戰:20毫米M61A2機炮(480發)+6枚AIM-120C「阿姆拉姆」導彈(掛在主武器艙內)+2枚AIM-9M「響尾蛇」空對空導彈(掛在側武器艙內);對地攻擊20毫米M61A2機炮(480發)+2枚AIM-120C「阿姆拉姆」導彈(掛在主武器艙內)+2枚GBU-32聯合直接攻擊彈葯(與AIM-120並排掛在主武器艙內)+2枚AIM-9M「響尾蛇」空對空導彈(掛在側武器艙內);

非隱形作戰狀態:轉場時,最多可在機翼下掛4個副油箱和8枚AIM-120「阿姆拉姆」導彈;空對地攻擊時,20毫米M61A2機炮(480發)+2顆GBU-32聯合直接攻擊彈葯(掛在主武器艙內)+2枚AIM-9M「響尾蛇」空對空導彈(掛在側武器艙內)+機翼下掛載空對地武器。

缺點:

F-22可帶2枚+4枚=6枚

這么先進的戰機只帶這么少的導彈,就算是發射後不管的AIM-120也太少了。

F-22的致命弱點:全部電子化、一體化

F-22作戰系統全部電子化、一體化。然而,眾所周知,電子系統很脆弱。其中,俄羅斯等國研製的微波武器將是「猛禽」一大剋星。「猛禽」的隱形主要針對紅外探測系統和紅外製導武器。微波導彈作戰時,微波可以鑽到「猛禽」內部毀傷其電子系統,形成「軟殺傷」。一旦如此,F-22很難繼續作戰,甚至可能墜毀。

至於空空導彈技術,中美兩國空軍在技術層面相差不大,特別是近幾年中國空空導彈已經發展到第四代,完全與世界先進技術水平同步,基本上你有的我也有,美國空空導彈在技術上的形不成絕對優勢!

F-22戰斗機是針對米格29和蘇-27戰斗機的出現而設計的新一代具有空中優勢的先進戰斗機。這種飛機集隱身、敏捷、速度、多用途、高可靠性和可維護性於一體,代表了今後戰斗機發展方向。該機採用了翼身融合體、邊條翼、自動增升前後緣襟翼和外傾雙立尾等先進氣動設計技術。廣泛使用鈦合金結構材料、復合材料、吸波性材料和塗層,二元推力矢量噴管等隱身技術。矩形傾斜式進氣道,進氣道向上向內伸呈S形,上方裝有篩形排氣口和可操縱輔助進氣門。採用內部掛裝武器方案,從而大大減少了雷達、紅外線和可見光特徵,雷達反射截面僅為0.065-0.08平方米,為F-15飛機的1%。良好的紅外、聲、光隱身措施使其具有全譜頻隱身性能。

由於該機在設計中不僅考慮到以爭奪制空為主,還考慮了對地攻擊型和海軍型,因而又具有多用途特性。從該機型目前的進展情況看,其工程樣機將於1997年首飛,2001年全面投產,2004年開始裝備部隊,形成批量裝備而取代F-15戰斗機的地位,約在2008年以後。根據美國空軍的采購計劃,由於經費短缺和國際形勢的變化,已由原計劃采購648架而削減到442架,總投入約700億美元。

圖片是F22戰斗機的圖片:

Ⅶ 我知道美國軍隊飛機上的圖案是什麼

航空兵誕生之初,幾乎沒有誰會認識到機徽的重要性,美國人也是如此。在1906年四五月間的美西戰爭中,美國的軍用飛機還沒有任何國別標志。

從無到有


逐漸地,美國航空兵開始在寇蒂斯R-3和R-4飛機上施加紅星標志,紅星的尺寸差異較大,而且邊緣呈微凸的曲線,更像是樹葉的邊緣。這樣的標志只使用了三個月便被廢止。美國通信兵部隊曾一度繼續使用該標志,但五星的邊緣改為直線,有時背景採用白色圓底,這樣的標志一直使用到1917年。
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航空部隊迫切需要採用合適的國別標志。紐約國民警衛隊第一航空中隊提交了設計方案,這一設計在1917年5月被批准採納。新標志由藍色圓底、白色五角星和中央的紅色圓形組成,塗在飛機的兩翼
上下表面。後來中央的紅色圓形還被略微加大,但仍然和五角星的五個內接點保持1/24倍直徑的間距。
1917年10月,美軍開始使用標準的60英寸(152.4厘米)直徑標志,白五角星中心的紅色圓形和五角星內五邊形呈內切關系。如果機翼弦長小於152.4厘米,則使用和機翼弦長相等直徑的標志。也是在這一時期,美軍開始採用由等寬的藍白紅條紋構成的方向舵垂直識別條紋。
全新設計的國別標志在法國卻發生了問題。美國駐法遠征軍發現他們的白五角星標志在遠距離上很容易和當時德國空軍採用的帶有彎曲輪廓的十字徽志混淆——這兩種標志都有著典型的中央放射狀特徵,為此他們建議採用一種類似法國空軍和英國皇家空軍以及海軍航空兵的同心圓標志。據此產生的新標志直徑和機翼弦長相等,從外到內依次為等寬的紅藍白三色,相等其使用位置仍然是兩翼的上下表面。
1918年1月11日,新的紅藍白三色同心圓標志得到正式批准,美國海軍和陸軍飛機開始統一採用。同年3月5日以後,該標志又被統一成直徑60英寸(152.4厘米),而方向舵識別條也改為前紅後白藍。

圓底上的五角星

1919年5月17日,美軍飛機標志再次修改,改為圓底加五角星,並於10月開始使用,方向舵識別條也改為前藍後白紅。1926年1月21日,標志的尺寸也進行了修改,改為直徑相當於機翼弦長的三分之二,最大不得超過60英寸(152.4厘米)。
1927年1月24日,美軍飛機方向舵識別條進一步規范化,改為13條紅白相間的水平條紋,方向舵前三分之一寬度塗成藍色。
後來,人們又認識到飛機在空中作戰需要偽裝,因此標志也不是越大越醒目越好。1940年10月26日,美軍決定取消飛機方向舵識別條,同時在機翼標志之外開始採用直徑不超過48英寸(122厘米)的機身標志。原來兩翼上下表面都塗有標志,現在也進行了修改,改為只在左上翼面和右下翼面使用。美軍當時要求採用了機身迷彩塗裝的作戰飛機應優先採用這樣的標志方案。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人發現自己飛機的國別標志還是有問題——這一標志很容易被戰時情緒緊張的美軍飛行員誤認作是日本飛機上那紅彤彤的「日之丸」標志。於是,美軍只能再度修改。1942年5月28日作出決定,取消標志中心的紅色圓形圖案。實際上,早在這一決定作出之前,有些作戰部隊已經自行「先斬後奏」了。
1942年11月美英盟軍發動進攻北非的「火炬行動」,美軍為此在10月1日決定,在飛機國別標志外圍增加了一圈1英寸(2.54厘米)寬的黃邊。有意思的是,當時一些英國皇家海軍飛機也在自己的標志外圍增加了黃邊。英國皇家空軍在北非也廣泛使用過這種標志,此外還增加了垂尾識別徽,這讓一些人猜測,英國人之所以這么做,可能是為了表現英美盟軍團結的象徵。

再來個橫條

1943年6月29日,美國飛機標志發生了一次重大變化——在藍色圓底和白色五角星兩側增加了兩條白色矩形橫條,整個圖案外部輪廓都採用紅色描邊。矩形橫條的長度和藍色圓底的半徑相等,寬度則為長度的一半。外部的紅色描邊寬度為藍色圓底半徑的八分之一。標志的使用位置保持不變。
可惜的是,新標志啟用不久再次發生了識別混淆問題——這次惹禍的是那扎眼的紅色描邊——太平洋戰場煩躁不安的飛行員還是常常會把友軍的飛機當成是日本鬼子的。美國人必須再變。1943年8月14日,美軍決定把紅色描邊改為藍色。當然,最先改變的是太平洋戰區,歐洲戰區的飛機則要晚數月才完成修改。
1947年美國空軍正式建立,成為獨立的兵種,其飛機國別標志也隨之增加了新的元素,這次美軍在白色矩形橫條中心增加了紅色橫條,其寬度為五角星半徑的六分之一。直到今天,美軍飛機仍在沿用這樣的基本標志風格,只是進行了少許修改以適應當前的需要。
20世紀60年代越戰期間,美國出於偽裝的需要減小了飛機國別標志的尺寸。20世紀80年代以來,作戰飛機的塗裝更加強調低可視度,不僅國別標志的尺寸再度減小,連標志的用色也改為迷彩對比色,到今天大部分標志都採用黑色或深灰色,這就是所謂低可見度標志。

Ⅷ 米格飛機和F-16那個更強悍

F-16好。
米格: 米高揚和格列維奇,這是倆人的名字. 這個設計局設計的飛機稱為米格機.
米格設計局設計的米格戰斗機 是前線戰斗機, 也就是說重量不太大,航程不太長,起降條件要求不高.精品: 其著名的機種有Mig-9, 15, 17, 19, 21, 23, 27, 29, 31. !

俄羅斯有「蘇霍伊」、「米格」、「卡莫夫」等十幾家著名的飛機設計局,這些設計局的名字都是以該設計局創始人或最著名設計大師的名字命名的,比如「蘇霍伊」設計局就是以著名飛機設計大師蘇霍伊的名字命名的。各設計局均使用本設計局俄文名字的第一個音節加序號為本設計局研製的飛機命名。
俄制戰斗機的著名設計局有兩家———「蘇霍伊」和「米高揚/格列維奇」設計局(簡稱」米格「設計局),它們分別設計「蘇氏」戰斗機,如蘇—27、蘇—37,以及「米格」系列戰斗機如米格—29等。俄制最常見的「圖」系列運輸機(圖—154)、轟炸機(圖—160)等都是由「圖波列夫」設計局研製的。軍用運輸機的另外一家著名設計局是「安東諾夫」設計局,其傑作如安—22、安—70運輸機在世界上都是響當當的。而「伊留申」設計局則是與前兩個擅長研製運輸機的設計局並駕齊驅的第三家設計局,該設計局研製的運輸機如伊爾—76等同樣蜚聲國際軍火市場。「雅可夫列夫」設計局是設計截擊機、教練機的高手,它研製的雅克系列截擊機和教練機也聞名於世。俄羅斯直升機研製單位主要有「卡莫夫」設計局(研製的有卡—50、卡—52武裝直升機等)和「米里」設計局(研製的有米—8、米—26直升機等)。蘇聯/俄羅斯的飛機設計局 蘇聯飛機按設計局簡稱命名,
蘇: 蘇霍依. 多數是防空軍用的截擊型戰斗機, 還有殲擊轟炸機. 精品: 蘇 7, 9, 15, 截擊機, 蘇 17/19/22, 蘇 24, 蘇25 殲擊轟炸機, 還有全宇宙都知道的蘇27系列.
圖:圖波列夫, 多數是轟炸機和大型客機. 精品:圖 2, 4, 95, 160 轟炸機, 圖 104, 144, 154, 204 客機.
安: 安東諾夫, 運輸機. 精品: 安 12, 24, 22, 70, 124, 225.
伊爾: 伊留申. 多數是大型客貨機. 精品: 伊爾 62, 76, 86, 96. 還有伊爾 2 強擊機, 伊爾 28 輕轟炸機.
雅克: 雅克夫列夫. 包括重型截擊機, 教練機, 精品: 雅克 28, 126 截擊機, 雅克系列教練機, 還有航母上用的雅克36 垂直起降飛機.
米亞: 米亞西謝夫, 重轟炸機. 精品: 米亞 4
別: 別里也夫, 水上飛機. 精品: 別 6, 12
米: 米里, 直升機, 這是人們常搞錯的名字,好多人把他當米格了. 精品: 米 6, 8, 17, 24, 28
卡: 卡莫夫, 海軍用直升機. 精品:卡28, 32, 卡50戰斗直升機.
補充:

補充:

補充:
研製國家:美國
全稱:F-16「戰隼」(Fighting Falcon)輕型戰斗機
研製單位:美國通用動力公司/洛馬公司
造價:F-16A/B單位為1460萬美元(1998年幣值),F-16C/D1880萬美元(1998年幣值)
服狀狀況:現役,美國空軍共約采購了2231架(截至2005年3月)

F-16是美國通用動力公司為美空軍研製的單發單座輕型戰斗機,主要用於空戰,也可用於近距空中支援,是美國空軍的主力機種之一。冷戰後,美國空軍對軍機的需求量下降,通用動力公司於1992年12月宣布將F-16的生產線賣給了洛克希德公司。

【性能參數】

F-16A技術數據

翼展:9.45m
全長:15.09m
高度:5.09m
空重:7,070kg
最大起飛重量:16,057kg
內載燃油量:3,160kg(4,060L)
最大掛載能力:6,800kg
發動機:P&WF100-PW-200型渦輪風扇發動機一具,
發動機推力:11,350kg
最大平飛速度:Mach2.0
最大爬升率:15,240m/min
升限:15,240m(46,250ft)
最大航程:3,890km

電子系統:
火控雷達:WestinghouseAN/APG-66(V)2A
最大搜索距離:185km(100nm)
導航系統:LittonLN-93型激光陀螺儀

電子戰系統:
雷達預警系統(RWS):LittonAN/ALR-56M型雷達預警系統
電子對抗系統(ECM):AN/ALE-47紅外誘餌、干擾絲撒布器、RaytheonAN/ALQ-184(v)2型電子對抗吊艙

武器系統:
固定武裝:GEM61A120mm機關炮
武器掛點:左右翼端各一、翼下各三;機腹掛點一;計九個掛點
F-16C裝有一台F-100-PW-200(3)型渦扇發動機,加力狀態可達11338公斤。最大時速2120公里,馬赫數2.0。最大航程3219公里以上。實用升限15240米以上。
【研製改進】

1、研製背景

20世紀60年代中期,越南戰爭全面爆發,美國的第二代戰斗機F-4等投入實戰。這代飛機的特點是強調高空高速性能和多用途,對機動性能重視不夠。從實戰效果來看,第二代戰斗機研製並不很成功;甚至可以說走了一段彎路。這倒並不是說它的技術水平和性能沒有提高,也不是研製工作本身有問題,而是由於對作戰方式的預測與實際情況不符。於是,美國從60年代中後期就開始考慮研製第三代戰斗機。1972年1月,美國空軍正式提出「輕型戰斗機」研製計劃,目的是驗證在戰斗機上採用新技術,並沒確定要發展一個投產型號。1972年4月,美國空軍從向「輕型戰斗機計劃」投標的五家公司中選定通用動力公司的401和諾斯羅普公司的P-600兩個方案,並簽訂合同由求兩家公司各製造兩架原型機,進行試飛競爭。通用動力公司的401方案軍用編號為YF-16;諾斯羅普公司的P600軍用編號為YF-17。

第三代戰斗機有以下一些主要設計特點:
(l)有優良的飛行性能,強調中低空跨音速機動性能和遠程作戰能力;
(2)機載電子設備先進,有良好的全天候作戰能力,下視下射能力大為提高;
(3)機載武器毀傷威力強。有相當強的近戰火力,還普遍配備了中遠距全向全高度攔射導彈;
(4)突出空戰能力,但也多兼有良好的對地攻擊能力;
(5)飛機的可靠性和可維護性能好,改進發展潛力大。
F-16在設計製造之初,就採用了不少新的技術,這在當時來說,也是甚為先進的。
這些新的技術主要有:邊條翼。沿前機身裝有大後掠角、前緣銳利的邊條翼,在機翼和機身連接部分提供可控渦流,因而即使在大迎角時也可保持附面層不分離,提高了升力和安定性。前緣機動襟翼。這種襟冀使機翼翼型有可變彎度,在持續大過載轉彎中能提高升阻比。翼身融合體。F—16的外形據說是從50多種方案中挑選出來的,特點是機翼機身結合處經過仔細整流,使之平滑過渡,融為一體。主要優點是減小波阻,提高升阻比和跨音速顫振邊界,增強剛度,使飛機具有良好的機動性。並且增大機內容積和減輕飛機重量。
高過載座艙。普通座椅向後傾斜12一13度,而F—16採用高過載座艙,其座椅向後傾斜30度,腳蹬提高。這種姿勢能提高飛行員抗過載能力至少0.6-1G,一般均可承受到9G,超過原來允許的7.3g。此外,還可以維持飛行員的視覺功能。電傳操縱系統.主要由信號轉換裝置、飛行控制計算機、電纜和動作裝置組成。這種操縱系統是將飛行員發出的操縱信號,經過變換器變成電信號,再通過電纜直接傳輸到自主式舵機勸一種系統,優點是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易於安裝,維修,改善了飛機操縱品質,提高了操縱系統的可靠性,減輕了飛行演的工作負擔。
使用復合材料。 F—16飛機的尾翼採用復合材料,比採用鋁合金材料的尾翼輕30%。
F—16飛機的座艙它採用氣泡式座艙蓋,飛行員的視界很寬,其上半球的視野達36O度,側向為260度,前後為195度,側下方40度,前下方15度。飛行員的坐椅能向後傾斜30。這有利於提高飛行員的抗過載能力,據稱其短時間的抗過載能力可達8—9g。為便於飛行員在身體後傾狀態下操縱飛機,F—16採用了前所未有的「側桿」方案,即將駕駛桿裝在坐椅的扶手上。這樣也提高了在高機動環境下,駕駛員對飛機的控制能力。 這使 F—16具有結構重量輕,外掛載荷大,對空和對地作戰能力比較好等特點。
由於F—16飛機的氣動布局先進;發動機的推重比高,因而其飛行性能、尤其是機動性能是相當不錯的。F—16的最大飛行速度與大多數第二代戰斗機差不太多,約在M2左右;但其最大飛行錶速大,可達1480公里/小時。由於F—16飛機的推重比大、翼載荷低,因而機動性能相當好。F—16在M1.5前的水平增速性能是相當好的。在高度6000米時,從 M0.9增速到M1.2僅需19秒鍾,增速到M1.5需48秒鍾。F—16的可用升力系數較大、翼載荷又低,所以瞬時盤旋角速度較大。超低空低速飛行時,其瞬時盤旋角速度可達25.5度/秒。穩定盤旋性能也較好,在飛行速度為M0.7時,其盤旋半徑僅為650米。當飛行高度超過11000米、特別是進行超音速飛行時,其盤旋性能下降較為明顯。

1972年4月,美國選中了通用動力公司和諾斯羅普公司的方案,並簽訂合同要這兩家公司各研製兩架原型機進行試飛競爭。通用動力公司方案的軍用編號為YF—16,諾斯羅普公司方案的軍用編號為YF—17。1974年4月,美國政府決定從YF—16和17兩種原型機中選擇一種投人生產,與F—15飛機搭配使用,即充當「高低搭配」中的低檔飛機。1975年1月,美國空軍宣布YF—16中選,正式確定飛機的軍用編號為F—16。1978年末,F—16開始裝備美國空軍,目前生產總數已達4000架左右,F-16現已成為美國空軍的主力機種之一,共訂購了1859架。且向向多個國家出口,國外用戶有比利時、丹麥、荷蘭、娜威等四國,以及以色列、埃及、希臘、土耳其、巴基斯坦、南朝鮮、泰國、印尼、新加坡、巴林和委內瑞拉等.前四國還與美國合作生產.外國用戶訂購總數超過千架,難怪F—16有"國際戰斗機"之譽,F16生產型機 技術特點
1974年4月,美國政府決定從YF-16和YF-17中選擇一種機型繼續發展,使之成為實用的輕型戰斗機,與重型戰斗機F-15搭配使用,以彌補由於後者復雜昂貴而造成的購置數量不足,1975年1月,美國空軍宣布通用動力公司的YF-16中選,並與通用動力公司簽訂製造15架(後改為8架)試驗型飛機,進行工程發展研究。
第一架YF-16原型機於73年12月出廠,74年2月首次試飛。F-16試驗型飛機於1976年12月首飛,1978年底開始交付美國空軍部隊使用。美空軍原計劃總共訂購650架,截至2001年3月,共生產了2216架。
F-16A/B 674 121 795
F-16C/D 1,216 205 1,421
總數 1,890 326 2,216
但是F-16飛機繼續生產,總數又增加到2231架,最後1架於2005年3月18日交付。
3、發展趨勢

F-16是一種 「低檔配置」的輕型戰斗機,其機體結構限制了其性能的提高。F-16採用機體較小巧的單發布局,比起雙發戰斗機自然大大減少了采購和維護的費用,但在實際使用中的可靠性隨之降低.而且單發布局限制了F-16增大航程、載重、機動性能的改進潛力。因此,F-16的改進一般集中於電子設備和武器系統方面。由於F-16的先進性能、多樣化的作戰能力、充分的改進餘地,美國空軍計劃在21世紀的頭25年內繼續使用和改進F-16戰斗機。
2002年1月起,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美國空軍完成了F-16「共同配置實施計劃」第一架飛機的改裝工作。該計劃改進美國空軍的約650架F-16「布洛克- 40、50」戰斗機的座艙和航空電子設備,使得這些F-16具有硬體和軟體上的通用性,以簡化未來改進升級、後勤保障的工作,減少維護費用。第一階段為部分「布洛克- 50/52」換裝新的核心計算機和彩色座艙顯示器。2002年9月,該批次F-16開始加裝先進敵我識別器,並能夠使用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狙擊手」XR先進前視紅外瞄準吊艙。第二階段從2003年7月開始,加裝鏈路-16數據鏈、聯合頭盔提示系統。從2006年開始,F-16「布洛克-40/42」戰斗機將全部接受上述改進,預計到2010年結束。

2002年6月,美空軍開始對F-16C/D的新型APG-68(V)9雷達進行飛行測試。這種新式雷達在探測范圍、解析度、和可保障性方面都得到了重大提高,而且加強了雷達在密集電磁環境和抗干擾條件下的作戰能力。空空作戰時,V9型雷達探測范圍增加30%;誤警率和相互干擾大大減弱;在態勢感知模式下可以在搜索四個目標的同時跟蹤兩個目標;在跟蹤掃描模式下搜索半徑加大,跟蹤能力增強;改進了在單目標跟蹤模式下跟蹤性能。空地作戰時,新型合成孔徑雷達模式下解析度達到0.6米;在海上偵察模式下探測范圍增大;在地面移動目標識別模式下改進了目標檢測與地圖質量。空軍2004年7月份授予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一份合同,開發AN/APG-68(V)9多模火控雷達的新增強型。預計新雷達將在2009年9月開始裝備。

2003年4月28日,美國空軍授給洛克希德•馬丁航空系統部一項總額1.255億美元新合同,實施F-16國際化軟體升級項目,包括對先進武器饋電系統、數據鏈通信、精確導航系統和先進瞄準吊艙等系統進行升級。升級還包括支持鏈路-16數據鏈系統、聯合頭盔提示系統和瞄準吊艙的通用件升級,同時還為美國空軍F-16「布洛克-40/42/50/52「的精確制導武器提供支持。經過升級後,美國空軍F-16經可使用聯合空地防區外導彈、EGBU-27、高速反輻射導彈,以及先進的瞄準吊艙。

2003年5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導彈和火控分公司開始為F-16飛機交付「狙擊手」XR先進瞄準吊艙。「狙擊手」XR吊艙首先裝備美國空軍的F-16 CJ「布洛克-50」和空軍國民警衛隊的F-16 「布洛克-30」戰斗機。以後陸續裝備F-16「布洛克-40」。這是空軍「全部吊艙、所有批次」計劃之一。空軍計劃使「布洛克30、40和50」飛機都將能使用「藍盾」、「蘭亭」或「狙擊手」吊艙。

2003年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成功完成了F-16「布洛克-60」採用新型發動機的初始階段飛行試驗。該發動機是通用動力公司的F110-GE-132渦扇發動機,最大加力推力約為5000公斤。該飛發動機性能非常好,即使在F-16飛行包線的邊界,發動機的推力也有所增加。操縱品質和空中加油特性非常好。新發動機的特點是三級風扇採用整體葉盤技術,提高了性能和維修性。該發動機還採用一種增強耐久性的徑向火焰穩定器加力燃燒室和排氣噴管,並對控制軟體進行了修改以使發動機的性能在各種飛行條件下都達到最佳。第60批飛機和發動機還具有自動油門的能力。

2004年9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加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完成了F-16戰斗機上的戰術機載偵察系統吊艙的合成孔徑雷達測試。該計劃重點是用於空軍國民警衛隊F-16C 「布洛克-30」。如果把合成孔役雷達安裝到戰術機載偵察系統吊艙內,只需要少量的工程安裝,而且在必要時可以拆除。吊艙從飛機上拆除或安裝僅僅需要幾分鍾。同時,整個戰術機載偵察系統還具有數據傳送能力和對信號和數據的處理能力。這種合成能使F-16具有在各種復雜氣象條件下的偵察能力。

Ⅸ 求飛機內部圖片,作為小品背景板

我有好多,你要那些的?能具體點嗎?下面是一些樣圖

Ⅹ 這是什麼

研製國家:美國名稱型號:B-2「幽靈」(Spirit)研製單位:美國諾斯羅普�6�1格魯曼軍用飛機系統部造 價:每架飛機約合6億美元。最終加上研製費用,每架超過20億美元。現 狀:現役。目前共裝備21架。

一、概述
B-2「幽靈」(Spirit)是美國空軍重型隱形轟炸機,它能從美國本土或前沿基地起飛,在無需支援飛機護航的情況下、穿透敵復雜防空系統,攻擊高價值、強防禦、最急迫的目標。它是美國空軍在21世紀的一支有效的威懾和作戰力量。目前B-2隻有B-2A型。
美國諾斯羅普�6�1格魯曼軍用飛機系統部是B-2轟炸機的主要承包商,負責飛機全部系統設計和合成。波音、休斯、通用電力公司也參與了飛機各類部件和訓練設備的研製。
由於B-2的先進性、保密性和可維護性的緣故,加上產量少、通貨膨脹,B-2的造價是昂貴的。1995年,根據美國空軍與諾思羅普公司的合同規定,廠家以每年3架的生產速度製造出20架B-2A,每架飛機約合6億美元。最終加上研製費用,購買一架B-2A的費用超過20億美元。
B-2從1978年開始研製,首架飛機於1989年7月首飛,第1架B-2轟炸機「密蘇里幽靈號」於1993年12月交付。美國空軍目前共裝備21架。

1、研發背景
研製B-2隱身轟炸機的構想始於1975年。當時美國國防部所屬的先進計劃局出籠了代號為「哈維」的項目,落實到空軍,就派生出了XST(意思是實驗,隱身,戰斗)計劃。在這一計劃中美軍工科研界首次提出了將隱身技術運用到飛機上的設想。富有研製軍用飛機經驗的洛克希德公司捷足先登,率先獲得了軍方的研製合同,並很快拿出兩架全尺寸XST樣機,初步證明了隱身技術應用在飛機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當時冷戰仍酣,為能隱秘的突破蘇聯防空網,尋找並摧毀蘇軍的機動型洲際彈道核導彈發射架和其它重要戰略目標,美國空軍提出要製造一種新的戰略轟炸機,強調突防能力,要求能夠避開對空雷達探測,潛入敵方縱深,以80%的成功率完成任務。為此,空軍擬制出了「軍刀穿透者」計劃,把隱身技術的應用列入了具體議事日程。由於洛克希德公司不久前提交的樣機受到好評,空軍將生產F-117A隱身戰斗機的合同交給了這家公司。隨著隱身戰斗機的投產,美國國防部和國會要人也開始接受了「隱身轟炸機」這一概念,並於1977年正式批准了空軍提出的研製這種飛機的申請報告。隨後,美國空軍把新型隱身轟炸機的研製項目正式定名為「先進技術轟炸機(ATB)」。這就是B-2隱身戰略轟炸機的最初名稱。

2、研發歷程

1980年9月美國空軍要求洛克希德公司與諾斯羅普公司針對先進技術隱身轟炸機計劃,就性能、成本、後勤支援、項目管理與保安等五個方面提出建議書。洛克希德的方案為SeniorPeg(老假腿人),諾期羅普公司為Senior lce(老鑽石)。1981年10月20日,諾斯羅普公司獲得競爭勝利,將代號改為老CJ,以紀念死於癌症的主管隱身飛機的美國空軍副部長CJ·凱利。美國各大航空技術公司很快都投入到了隱身轟炸機計劃中,波音公司負責鈦合金的飛翼後中段、外機翼、燃油系統、武器發射系統和起落架。LTV公司負責飛翼中段,鋁與鈦合金結構及復合材料結構。通用電氣公司專門改造的F119-GE-110渦輪風扇發動機。諾斯羅普公司負責製造前中段與駕駛艙及總裝配。
80年代初,B-2經歷了幾次大的設計更改。1984年,對主翼設計進行了重大改動,因為空軍不僅要求飛機能從高空突入,而且還要能超低空突防,從而帶來了提高飛機升力、增強機械結構強度、進一步降低其雷達反射截面等一系列問題,上述拖延使飛機的設計歷經數年才得以定型。
B-2的研製過程是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之後美國保密程度最高的軍事科研工程。1982年4月8日諾斯羅普公司購置了洛杉磯郊區的畢柯萊佛拉地區的一座閑置廠房,並將其改裝成保密工廠。軍隊與保安人員24小時進行監控。為防止蘇聯潛艇潛入加利福尼亞近海監聽計算機軟體系統發出的電磁輻射,畢柯萊佛拉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輔助製造終端裝置所在的房間,都採用了特製金屬板進行電磁屏蔽。每台計算機都裝有特製的罩套,未經批準的人員無法看到熒幕。關鍵崗位上的工人全部進行測謊試驗,嚴防間諜與吸毒者。只有少數高級管理人員知道計劃的細節,且監控更加嚴格。參與計劃的諾斯羅普公司的一位副總裁的加拿大籍夫人被迫入籍美國。在遠離廠區的地區注冊了假公司,用於交接從轉包商運來的部件。這些部件在深夜用無標記的卡車轉運到畢柯萊佛拉。空軍官員訪問畢柯萊佛拉一律要換穿便服。更甚的是偌大的國會中只有8名議員知道此事。
外界首次得知B-2是在1988年4月20日,美國空軍首次展示了一幅B-2飛機的不準確的手繪彩圖,世界為之一震。同年11月22日,編號為AV-1的B-2原型機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一時成為美國公眾爭相一睹的怪物。這期間,B-2原型機經歷了軍方進行的多次秘密試飛和嚴格檢驗,生產廠家不得不根據空軍方面提出的種種意見和各種苛刻要求不斷進行設計修改。83年研製計劃的修改使B-2由高空突防變為低空突防轟炸機。1987年1月起,在KC-135上安裝B-2的電子設備進行試飛。據計劃6架B-2被指定用於研究發展的試驗試飛,將進行3600小時的試飛。除第二架試驗機外,剩餘5架在完成試飛計劃後將被改裝成標准型進入服役。另外還製造了兩架用於靜力試驗的機體。首架原型機1988年11月出廠,1989年7月首次進行了2小時20分的試飛。首架原型機主要進行氣動及適航試飛;第二架原型機主要進行載荷試飛及擴大包線試飛,該機沒有標準的隱身構形;第三、第四架原型機裝有全套電子設備,主要進行電子設備、隱身及武器試飛;第五、第六架主要進行武器和實際服役試飛。在歷時整整5年之後,1993年12月美國空軍終於接收了第一架作戰型的B-2A型飛機。1997年4月2日,首批6架B-2A隱身轟炸機正式服役。
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