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口腔常用什麼麻醉
拔下牙時常用的阻滯麻醉方法有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舌神經阻滯麻醉及頰神經阻滯麻醉。
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常用口內注射法。病人張大口時,可見磨牙後方、咽齶弓之前,有一縱行索條樣粘膜皺襞,即翼下頜韌帶。它與上下頜牙槽嵴相距的中點線外側3~4mm的交點即為注射標志。注射時,讓病人張大口,將注射針放在對側口角,即第一、二雙尖牙之間,與中線成45°,注射針應高於下頜牙牙合面1cm,並與之並行,從注射標志處進針直達骨面,約深2.5cm,回抽無血即可注入適量麻葯,而麻醉下牙槽神經。由於舌神經位於下牙槽神經前內方約1cm處,此時將注射針退出1cm,注射0.5~1ml麻葯,即可麻醉舌神經。若將針退至肌層、粘膜下時注射麻葯0.5~1ml,即能麻醉頰神經。拔下頜牙時需同時麻醉同側的下牙槽神經及舌、頰神經,才能達到拔牙時無痛的目的。上述操作結束5分鍾後,感到同側口角、下唇及舌尖麻木、腫脹,即表示麻醉生效,可進行拔牙手術。
拔上頜牙時常用上牙槽後神經阻滯麻醉、齶前神經阻滯麻醉及鼻齶神經阻滯麻醉。上牙槽後神經支配除第一磨牙頰側近中根外的同側磨牙、牙槽突及其相應頰側粘骨膜、牙周膜。齶前神經支配同側雙尖牙和磨牙的齶側牙槽骨和牙齦等。鼻齶神經支配兩側尖牙齶側連線前方的牙齦、齶側粘骨膜和牙槽骨。拔雙尖牙及前牙、第一磨牙時,還須在相應齦頰溝處行浸潤麻醉。
行上牙槽後神經阻滯麻醉時,一般從上頜第二磨牙遠中頰側根部的前庭溝進針,使注射針與上頜牙的長軸成40°,使針尖一直緊貼上頜骨表面向後上內方刺入2cm,回抽無血,即可注入麻葯。
齶前神經阻滯麻醉的注射標志為齶大孔表面粘膜的小凹陷處,從頜平面觀,齶大孔位於上頜第三磨牙齶側齦緣至齶中線連線的中外1/3處。注射時,先讓病人頭後仰,大張口,使上頜牙頜面與地面成60°,注射針在注射標志稍前方刺入齶粘膜,向上後方推進至骨面,回抽無血,即可注入0.5ml麻葯,由於齶粘骨膜瓣與齶骨附著緊密,注射時較為用力,可見粘膜發白。注射麻葯不可過量,注射點不可偏後,以免麻醉齶中、後神經,使軟齶、懸雍垂麻木不適而出現惡心、嘔吐。
鼻齶神經阻滯麻醉的注射標志是左右尖牙連線與齶中線交點處的梭形齶乳突。讓病人張大口,頭向後仰,把注射針從齶乳突側緣刺入粘膜,然後把針擺向中線,平行於中切牙長軸方向,向後上方推進約0.5cm,注入0.5ml麻葯。由於該處組織緻密,注射麻葯時需用較大壓力。
2. 新生兒的齒齦邊緣或上顎中線附近有些乳白色顆粒,是怎麼回事
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千萬不要給寶寶綁腿,這種陋習要不得的。另外,新生兒肋骨外翻也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這是因為新生兒寶寶的腹壁肌肉發育不完善,加上餵奶和摟抱長期保持一個姿勢所導致的,只需要正常補充維生素d就可以了。腸脹氣進一步發展,就會成為腸絞痛。腸絞痛的發作更有規律性:每周發作三天,每天不少於三小時,一般都在每天相對固定的時間。新生兒腸絞痛也被稱為新生兒夜啼,或者叫黃昏哭。
3. 口腔內上顎中線的那塊骨頭叫什麼,
那是兩塊骨在中線形成的,叫上頜骨,後邊有顎骨
4. 硬鄂和軟鄂和上齒齦在哪裡圖片解釋
一、伸出舌頭,先舔上面的門牙,向牙齦方向移動, 上邊門牙的牙齦即上齒齦。舌頭繼續向後,舔到口腔的上部,這里是硬的,是硬齶。繼續向後,一直到盡頭(舌頭向後舔能達到的極限位置),這是口腔上部快到咽的部分,是軟的,感冒時常常會腫痛,這就是軟齶。
二、上齒齦簡介:脊椎動物復蓋在牙頸和牙槽突表面的口腔粘膜。正常健康的齒齦應該是堅實而粘附著牙槽下的骨,不同種族的人齒齦顏色也有所不同,通常是淡粉紅色,而黑人的齒齦可能是啡色或灰色。
三、硬鄂和軟鄂簡介:軟齶是在兩側各向下方,前方一對為齶吞弓,延續於舌根的外側,後方的一對為齶咽弓。齶垂、齶帆游離緣、兩側的齶舌弓,它是口腔通向咽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間的狹部。軟齶的上提運動主要由齶帆提肌的收縮來完成的。
四、圖片:
5. 軟齶在哪
軟齶:齶(口腔的上膛)的後部,由結締組織和肌肉構成。指口腔上壁的後1/3,主要由肌、肌腱和黏膜構成。附著於硬齶後緣,向後下方延伸,為齶的能活動部分,又名齶帆。主要由黏膜、黏膜下層組織、齶腱膜及齶肌所組成,厚約1cm。
軟齶前部幾近水平,後部斜向後下,稱齶帆。後緣游離,中央有向下的圓形突起,即懸雍垂。自齶帆向兩側有前、後兩條皺襞:前方者向下移行於舌根,稱舌齶弓;後方者移行於咽壁,稱咽齶弓。兩弓間的三角形凹陷,稱扁桃體竇,容納扁桃體。
解刨結構:
軟齶可看作是一個大而肥厚的粘膜皺襞,其粘膜下含有齶腱膜、血管、神經、縱橫交錯的橫紋肌纖維束和大量腺體等。軟齶向前附著於硬齶後緣,而硬齶的骨膜向軟齶內延伸,並夾雜有齶帆張肌的腱纖維。
軟齶向後下方懸垂呈帆狀,故稱齶帆,其向前下面凹陷,後上面略凸隆。軟齶後緣游離而下垂,中央有一個乳頭樣的突起,叫齶垂,其形狀大小均有個體差異。自齶垂兩側沿著軟齶游離緣向咽側壁下降,形成前後兩條弓狀皺襞,前者叫齶舌弓,其末端以三角皺襞止於舌緣;後者叫齶咽弓,較齶舌弓顯著,下降並消失於咽側壁內。在兩弓間有一隱窩,稱扁桃體竇,齶扁桃體位於其中。
由左右兩對齶弓、軟齶的游離緣和舌根之間所圍成的狹窄區域,稱為咽峽,此乃口腔入咽腔的隘道。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軟齶
6. 能幫忙給找一份詳細的口腔結構圖嗎學習音標用.謝謝了
口腔結構(圖)
口腔(oral cavity)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分。前借口裂與外界相通,後經咽峽與咽相續。口腔內有牙、舌等器官。口腔的前壁為唇、側壁為頰、頂為齶、口腔底為黏膜和肌等結構。口腔借上、下牙弓分為前外側部的口腔前庭(oral vestibule)和後內側部的固有口腔(oral cavity proper);當上、下頜牙咬合時,口腔前庭與固有口腔之間可借第三磨牙後方的間隙相通。臨床上當病人牙關緊閉時,可藉此通道置開口器或插管,注入葯物或營養物質,同時防止舌的咬傷。
(一)唇與頰
口唇(oral lips)構成口腔的前壁,分為上、下唇。兩唇之間的裂隙稱口裂,其兩側結合處稱口角。上唇的外面正中線上有一縱行的淺溝稱為人中,是人類特有的結構,昏迷病人急救時常在此處進行針刺或指壓刺激,促使病人蘇醒。
頰(cheek)構成口腔的兩側壁,與上唇之間的淺溝為鼻唇溝。
(二)齶
齶(palate)構成固有口腔的頂。其前2/3為硬齶,主要由骨齶為基礎,覆蓋黏膜而成。軟齶後部斜向後下,稱齶帆(pala- tine velum)。齶帆後緣游離,中央有向下的突起稱齶垂(uvula)。齶垂的兩側有兩對黏膜皺襞分別連於舌根和咽的側壁,前方的一對稱齶舌弓(palatoglossal arch),後方的一對稱齶咽弓(palatopharyngeal arch)。兩弓間的窩稱扁桃體窩(tonsillar fossa),內容納齶扁桃體。齶垂、兩側的齶舌弓與舌根共同圍成咽峽(isthmus 0f fau- ces),是口腔與咽的分界線。
(三)舌
舌(tongue)位於口腔底,是一肌性器官,具有感受味覺、協助咀嚼和吞咽食物以及輔助發音等功能。
1、舌的形態 舌分為上、下兩面。上面稱舌背,其後部以呈「八」形的界溝(terminal sulcuc)分為前2/3的舌體(boay of tongue)和後1/3的舌根(root of tongue),舌體的前端稱舌尖(apex of tongue)。舌的下面正中線上有一連於口腔底的黏膜皺襞,稱舌系帶(lingual frenulum),其根部的兩側各有一小黏膜隆起,稱舌下阜(sublingual caruncle),是下頜下腺與舌下腺大管的開口處。舌下阜的後外方延續為舌下襞(sublingual fold),其深面埋舌下腺。
2、舌的構造 舌主要以骨骼肌作基礎,表面覆以黏膜而成。
舌背的黏膜呈淡紅色,有許多的小突起,稱舌乳頭(1ingual papillae)。根據形態與功能的不同分為四種:絲狀乳頭(filiform papillae)數量最多,呈白色,具有一般感覺功能;菌狀乳頭(fungi—form papillae)呈鈍圓形,鮮紅色;輪廓乳頭(vallate papillae)體形最大,排列在界溝的前方;葉狀乳頭(foliate papillae)在人類為退化的結構;後三種乳頭中含有味覺感受器。
舌根的黏膜內,有由淋巴組織構成、大小不等的小結節,稱舌扁桃體(1ingual tonsil)。
舌肌為骨骼肌,分舌內肌與舌外肌。舌肌收縮時改變舌的形狀。舌外肌收縮時改變舌的位置。舌外肌中最重要的是頦舌肌(genioglossus mus-cle)。該肌起自下頜體內面中線的兩側,肌纖維呈扇形止於舌。雙側頦舌肌同時收縮拉舌向前下方(伸舌);單側收縮時可使伸向對側。當一側頦舌肌癱瘓時,舌尖偏向癱瘓側。
(四)牙
牙(teeth)嵌於上、下頜骨的牙槽內,分別排成上、牙弓。
1、牙的形態 牙分為牙冠、牙頸、牙根三部分。暴露於口腔內的牙冠(crown of tooth),色白而光澤;嵌於牙槽內的稱牙根(root of tooth);介於牙冠與牙根之間的部分被牙齦包繞,稱牙頸(dental neck)。
牙的內部空腔稱牙腔(dental cavity),位於牙根內的稱牙根管(root canal of tooth),與牙槽相通。牙腔內有牙髓(dental pulp),其中富含有血管和神經,當牙髓發炎時,可引起劇烈的疼痛。
2、牙的構造 牙主要由淡黃色的牙質(dentine)構成,牙冠表面覆有一層白色光澤的釉質(enamel),牙根與牙頸表面覆有一層黏合質。牙齦、牙周膜和牙槽骨共同構成牙周組織,對牙有保護、支持和固定作用。
3、牙的名稱及萌出時間 人的一生中有兩套牙發生。人出生後,一般在6個月左右開始萌出乳牙(decious teeth),3歲左右出齊,共20個。乳牙分切牙、尖牙和磨牙。6歲左右乳牙開始脫落,更換成恆牙(permanent teeth),在12~14歲出齊。恆牙分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第三磨牙萌出較晚,有些人到成年後才萌出,稱遲牙,甚至終生不萌出,成人恆牙有28--32個。
4、牙的排列與牙式 牙呈對稱性排列。臨床上為了記錄牙的位置,以被檢查者的方位為准,用「+」記號記錄牙排列形式稱牙式,並用羅馬數字I~V表示乳牙,用阿拉伯數字1--8表示恆牙。
(五)口腔腺
口腔腺(salivary dand)是開口於口腔的各種腺體的總稱。口腔腺分大、小兩類,能分泌唾液。小唾液腺包括唇腺、頰腺等。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三對。
腮腺(parotid gland)為三對大唾液腺中最大的—對,整體略呈三角楔形,居外耳道的前下方。腮腺管(parotid ct)發自腮腺的前緣,在顴弓下一橫指處向前越過咬肌表面,最後穿頰肌,開口於上頜第二磨牙牙冠相對的頰黏膜上。
下頜下腺(submandibular gland)位於下頜體的深面,略呈卵圓形,腺管開口於舌下阜。
舌下腺(sublingual gland)位於舌下襞的深面,腺管開口於舌下阜與舌下襞。
7. 問一個口腔問題,齶大孔在哪裡
通俗的講就是:上面最後一個大牙與上牙堂子中間那個條線連線的中點位置上那個坑!望採納!
8. 鄂骨在人臉的什麼地方
簡單的說...在嘴裡面的,舌頭往上頂的到的叫上鄂,那是外面可以看到地,再往裡面就是鄂骨拉
9. 新生兒的齒齦邊緣或上顎中線附近,常會長些乳白色顆粒,是什麼東西呢
另外,新生兒肋骨外翻也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這是因為新生兒寶寶的腹壁肌肉發育不完善,加上餵奶和摟抱長期保持一個姿勢所導致的,只需要正常補充維生素d就可以了。我仔細觀察,發現順產的那個寶寶也會有這樣現象,後來聽醫生講這叫驚跳發射,剛出生的寶寶都這樣,等寶寶到3、4個月,驚跳反射就會逐漸消失了。我是靜美的百合,從事月嫂多年,點擊關注我,我們共同探討育兒話題。
實際上,有很多都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在一個月內常見,出了月子基本就消失了,我們可不要大驚小怪。只是暫時性的,等到新生兒吸奶能力提高,媽媽乳汁大量分泌時,體重並以每天30克~40克的速度增加。對於毫無經驗的新晉爸爸媽媽來說,小寶寶的每一個舉動都牽引著他們敏感細膩的神經,對於新生兒表現出的一些「異常」,手足無措,甚至經常被嚇趴。
排在第一位的是:口腔上皮珠。大家可以看到下圖孩子右側牙齦處有顆粒狀突起的。有的寶爸寶媽不覺技癢,拿起針尖就去挑。結果導致感染發生。原本不需要處理的問題變成了需要處理的問題的。部分新生兒在出生後2天左右檢測出黃疸,新爸媽們不要過於擔心,只要黃疸值不過分高(一般非病性黃疸值在7~12),新爸媽們無需多處理,正常喂養就好,多喝水,多曬太陽,可以給寶寶喝一些少量冰糖沏的水,有助於黃疸隨著尿液排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