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培根隨筆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背景是文藝復興時期,所以他通過對人與社會、人與自己、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獨到見解,使許許多多人從中獲得熏陶指導,帶來理性的光輝。
B. 培根隨筆寫作背景,急
《培根隨筆》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經驗主義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所著。這位被馬克思稱之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的科學家,出生於豪門,自修獲得律師資格並步入政界,幾經波折後成為了國家重臣,最後又因一樁受賄案被國會彈劾去職。《培根隨筆》主要講敘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態度和想法。本書的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宗教 、愛情、婚姻、友誼、藝術、教育和倫理等,對於各種方面的內容培根都寫出了自己的想法,從字里行間透露出培根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式。
C. 培根的《談讀書》的寫作背景
其寫作背景為:
培根的《談讀書》是《培根隨筆》當中的一部分。《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以其簡潔的語言、優美的文筆、透徹的說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據了重要的地位,被譯成多種文字出版。1985年被美國《生活》雜志評選為「人類有史以來的20種最佳書」之一;同年入選美國《優良讀物指南》的推薦書目。
弗朗西斯·培根出生於豪門,自修獲得律師資格並步入政界,幾經波折後成為了國家重臣,最後又因一樁受賄案被國會彈劾去職。《培根隨筆》主要講敘培根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態度和想法。
(3)培根寫作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談讀書》評論:
在讀書的意義和作用方面培根有十分精闢的論述:「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於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於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於處世判事之際。」「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辨,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培根說:「人的天性像是野生的花草,讀書像是修剪移栽。一個沒有目標沒有重點盲目讀書的人,最終只能成為書的奴隸。」
讀書方法上培根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這是一門技藝,不經實驗就不能學到。」培根說:「有的書只要讀其中的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對一些好書則要反復地讀。
《培根論讀書》對讀書的意義、作用和方法都作了透徹的論述,今天,無論是讀書治學還是掌握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我想,做到愛讀書,會讀書,這樣才能讀好書,才能學好知識。
D. 培根生活的時代背景
培根被認為是現代科學時代的始祖。他是第一個意識到科學技木能夠改造世界面貌的哲學家,熱情支持實驗科學研究。
l561年,培棍生於倫敦。他是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代一 高級職員的長子。12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但不久離開 那裡,沒有獲得大學畢業證書。16歲開始工作,隨英國駐注大使去巴黎在使館工作過一段時間。18歲時父親去世,沒留下什麼錢,培根被迫去上學學習法律。21歲開始從事律師業。23歲時被選為英國下議院議員。伊麗莎白女王向議會 提出增加稅收計劃,培根表示反對通過這個提案,女王因而討厭培根,培根成了伊西克斯的朋友和參謀。伊西克斯是個貪婪的貴族分子,同情培根,他決定發動反對伊麗莎白女王的政變。培根勸告他應該忠於女王,但伊西克斯不聽,政變以失敗而告終。因為培根在伊西克斯受審及被判死刑一案中起了某種作用,致使各階層人民對培根有些不滿情緒。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去世,培根當上繼任國王詹姆斯一世的顧問,雖然詹姆斯—世沒有受培根勸言的約束,但卻很喜歡他。因此在詹姆斯一世執政期間,培根平步青雲,節節高升,1617年擔任掌璽大臣,1618年就任大法官,1620 年受封為子爵。
不期災難降臨了。培根被指控受賄,其實受賄在當時已是司空見慣,絕非新鮮,但培根在議會里的勁敵抓住這個機會,將他趕出了官場。培根對受賄供認不諱,被判在倫敦塔坐牢,交付大批罰金,終生禁止做官。但國王釋放了他,免除了他的罰金,培根只不過喪失了政治生命。培根這樣評論議會決定:「我是英國50年來最公正的法官,而議會對我的判決是200年來議會所作出的最公正的判決。」
培根的若干著作為他贏得了聲譽。他的第一部著作《論說文集》發表於1597年。這部著作用辛辣評論風格寫成,但卻閃閃發光,引入入勝,在世界流傳極廣。即本精品文摘。
培根的最偉大的哲學著作之一名叫《偉大的復興》。該著作包括6個部分,已完成的部分有:序言、《新工具》(對一種 新的邏輯方法的描述)、《自然史和實驗史概論》組體現了作者某些觀點及不同風格的科學和哲學沉思錄.
培根從1605年起開始寫作,但沒有完成的《科學推進論》 被認為是自亞里士多德時代以來最偉大的著作。
E. 《培根隨筆》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享受這美好的時光。
聞啊,聞——
我想把鼻子
F. 培根的資料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國著名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和科學家。他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巨人中被尊稱為哲學史和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馬克思稱他是「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第一個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人。
一.培根生平
培根於1561年1月22日出生於倫敦一個官宦世家。父親尼古拉.培根是伊麗莎白女王的掌璽大臣,曾在劍橋大學攻讀法律,他思想傾向進步,信奉英國國敦,反對教皇干涉英國內部事物。母親安尼是一位頗有名氣的才女,她嫻熟的掌握希臘文和拉丁文,是加爾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培根成熟較早,各方面都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才智。12歲時,培根被送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深造。在校學習期間,他對傳統的觀念和信仰產生了懷疑,開始獨自思考社會和人生的真諦。
在劍橋大學學習三年後,培根作為英國駐法大使埃米阿斯.鮑萊爵士的隨員來到了法國,在旅居巴黎兩年半的時間里,他幾乎走遍了整個法國,接觸到不少的新鮮事物,汲取了許多新的思想,這對他的世界觀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1579年,培根的父親突然病逝,他要為培根准備日後贍養之資的計劃破滅,培根的生活開始陷入貧困。在回國奔父喪之後,培根住進了葛萊法學院,一面攻讀法律,一面四處謀求職位。1582年,他終於取得了律師資格,1584年當選為國會議員,1589年,成為法院出缺後的書記,然而這一職位竟長達20年之久沒有出現空缺。他四處奔波,卻始沒有得到任何職位。此時,培根在思想上更為成熟了,他決心要把脫離實際,脫離自然的一切知識加以改革,把經驗觀察、事實依據、實踐效果引入認識論。這一偉大抱負是他的科學的「偉大復興」的主要目標,是他為之奮斗一生的志向。
1602年,伊麗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繼位。由於培根曾力主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合並,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贊賞。培根因此平步青雲,扶搖直上。1602年受封為爵士,1604年被任命為詹姆士的顧問,1607年被任命為副檢察長,1613年被委任為首席檢察官,1616年被任命為樞密院顧問,1617年提升為掌璽大臣,1618年晉升為英格蘭的大陸官,授封為維魯蘭男爵,1621年又授封為奧爾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和志趣不在國務活動上,而存在與對科學真理的探求上。這一時期,他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並出版了多部著作。
1621年,培根被國會指控貪污受賄,被高級法庭判處罰金四萬磅,監禁於倫敦塔內,終生逐出宮廷,不得任議員和官職。雖然後來罰金和監禁皆被豁免,但培根卻因此而身敗名裂。從此培根不理政事,開始專心從事理論著述。
1626年3月底,培根坐車經守倫敦北郊。當時他正在潛心研究冷熱理論及其實際應用問題。當路過一片雪地時,他突然想作一次實驗,他宰了一隻雞,把雪填進雞肚,以便觀察冷凍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於他身體孱弱,經受不住風寒的侵襲,支氣管炎復發,病情惡化,於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培根死後,人們為懷念他,為他修建了一座紀念碑,亨利·沃登爵士為他題寫了墓誌銘:
聖奧爾本斯子爵
如用更煊赫的頭銜應
稱之為「科學之光」、「法律之舌」
……
二.培根的哲學思想
培根的哲學思想是與其社會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他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代表,主張發展生產,渴望探索自然,要求發展科學。他認為是經院哲學阻礙了當代科學的發展。因此他極力批判經院哲學和神學權威。他還進一步揭露了人類認識產生謬誤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說」。他說這是在人心普遍發生的一種病理狀態,而非在某情況下產生的迷惑與疑難。第一種是「種族的假相」,這是由於人的天性而引起的認識錯誤;第二種是「洞穴的假相」是個人由於性格、愛好、教育、環境而產生的認識中片面性的錯誤;第三種是「市場的假相」,即由於人們交往時語言概念的不確定產生的思維混亂。第四種是「劇場的假相」這是指由於盲目迷信權威和傳統而造成的錯誤認識。培根指出,經院哲學家就是利用四種假相來抹煞真理,製造謬誤,從而給予了經院哲學沉重的打擊。但是培根的「假相說」滲透了培根哲學的經驗主義傾象,未能對理智的本性與唯心主義的虛妄加以嚴格區別。
培根認為當時的學術傳統是貧乏的,原因在於學術與經驗失去接觸。他主張科學理論與科學技術相輔相成。他主張打破「偶像」,鏟除各種偏見和幻想,他提出「真理是時間的女兒而不是權威的女兒」,對經院哲學進行了有力的攻擊。
培根的科學方法觀以實驗定性和歸納為主。他繼承和發展了古代關於物質是萬物本源的思想,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具有運動的特性,運動是物質的屬性。培根從唯物論立場出發,指出科學的任務在於認識自然界及其規律。但受時代的局限,他的世界觀還具有樸素唯物論和形而上學的特點。
三.培根的論著
1597年,培根發表了他的處女作《論說隨筆文集》。他在書中將自己對社會的認識和思考,以及對人生的理解,濃縮成許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1605年,培根用英語完成了兩卷集《論學術的進展》。這是以知識為其研究對象的一部著作,是培根聲稱要以知識為其領域,全面改革知識的宏大理想和計劃的一部份。培根在書中猛烈抨擊了中世紀的蒙昧主義,論證了知識的巨大的作用,提示了知識不能令人滿意的現狀及補救的辦法。在這本書中,培根提出一個有系統的科學網路全書的提綱,對後來十八世紀的狄德羅為首的法國網路全書派編寫網路全書,起了重大作用。
1609年,在培根任副檢察長時,他又出版了第三本著作《論古人的智慧》。他認為在遠古時代,存在著人類最古的智慧,可以通過對古代寓言故事的研究而發現失去的最古的智慧。
培根原打算撰寫一部六卷本網路全書式的著作——《偉大的復興》,這是他要復興科學,要對人類知識加以重新改造的巨著,但他未能完成預期的計劃,只發行了前兩部份,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是該書的第二部份。《新工具》是培根最重要的哲學著作,它提出了培根在近代所開創的經驗認識原則和經驗認識方法。這本書與亞里士多德的《工具篇》是相對立的。
培根在結束其政治生涯後,僅用幾個月時間就完成了《亨利七世本紀》一書,這部著作得到後世史學家的高度評價,被譽為是「近代史學的里程碑」。
大約在1623年,培根寫成了《新大西島》一書,這是一部尚未完成的烏托邦式的作品,由羅萊在他去逝的第二年首次發表。作者在書中描繪了自己新追求和嚮往的理想社會藍圖,設計了一個稱為「本色列」的國家,在這個國家裡,科學主宰一切,這是培根畢業所倡導的科學的「偉大復興」的思想信念的集中表現。
此外,培根在逝世後還留下了許多遺著,後來,由許多專家學者先後整理出版,包括《論事物的本性》、《迷宮的線索》、《各家哲學的批判》、《自然界的大事》、《論人類的知識》等等。
四.培根在科學史上的地位
弗蘭西斯.培根是近代哲學史上首先提出經驗論原則的哲學家。他重視感覺經驗和歸納邏輯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開創了以經驗為手段,研究感性自然的經驗哲學的新時代,對近代科學的建立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人類哲學史、科學史都做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為此,羅素尊稱培根為「給科學研究程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
G. 培根 論求知 寫作背景
求知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 當你孤獨寂寞時,閱讀可以消遣。當你高談闊論時,知識可供裝飾。當你處世行事時,正確運用知識意味著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實際經驗的人雖能夠辦理個別性的事務,但若要綜觀整體,運籌全局,卻唯有掌握知識方能辦到。 求知太慢會弛惰,為裝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書本條條辦事會變成偏執的書獃子。 求知可以改進人和天性,而實驗又可以改進知識本身。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實習嘗試則可檢驗修正知識本身的真偽。 狡詐者輕鄙學問,愚魯者羨慕學問,唯聰明者善於運用學問。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這是一門技藝。不經實驗就不能學到。不可專為挑剔辯駁去讀書,但也不可輕易相信書本。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 有的知識只須淺嘗,有的知識只要粗知。只有少數專門知識需要深入鑽研,仔細揣摩。所以,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對於少數好書,則要精讀,細讀,反復地讀。 有的書可以請人代讀,然後看他的筆記摘要就行了。但這只限於質量粗劣的書。否則一本好書將象已被蒸餾過的水,變得淡而無味了! 讀書使人的頭腦充實,討論使人明辯是非,作筆記則能使知識精確。 因此,如果一個人還原做筆記,他的記憶力就必須強而可靠。如果一個人只願孤獨探索,他的頭腦就必須格外銳利。如果有人不讀書又想冒充博學多知,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飾他的無知。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僅如此,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改善----正如身體上的缺陷,可以通過運動為改善一樣。例如打球有利於腰腎,射箭可擴胸利肺,散步則有助於消化,騎術使人反應敏捷,等等。同樣,一個思維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習數學,因為數學稍不仔細就去出錯。缺乏分析判斷力的人,他可以研習經院哲學,因為這門學問最講究繁瑣辯證。不善於推理的人,可以研習法律學,如此等等。這種種頭腦上的缺陷,可可以通過求知來療治
H. 培根簡介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國哲學家和科學家。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論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推崇科學、發展科學的進步思想和崇尚知識的進步口號,一直推動著社會的進步。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在邏輯學、美學、教育學方面也提出許多思想。著有《新工具》、《論說隨筆文集》等。後者收入58篇隨筆,從各個角度論述廣泛的人生問題,精妙、有哲理,擁有很多讀者。
著有《學術的進步》(1605)和《新工具》(1620)等。培根尖銳地批判了中世紀經院哲學,認為經院哲學和神學嚴重地阻礙了科學的進步,主張要全面改造人類的知識,使整個學術文化從經院哲學中解放出來,實現偉大的復興。他認為,科學必須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規律。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以感官經驗為依據。他提出了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原則,認為知識和觀念起源於感性世界,感覺經驗是一切知識的源泉。要獲得自然的科學知識,就必須把認識建築在感覺經驗的基礎上。他還提出了經驗歸納法,主張以實驗和觀察材料為基礎,經過分析、比較、選擇、排除,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