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歷史書上的深圳圖片是哪裡
擴展閱讀
巴戟天圖片價錢是多少 2025-01-27 12:41:37

歷史書上的深圳圖片是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5-03 09:52:39

1. 深圳的歷史,是靠什麼發展的,最早的劃分地,當初咋來的(名字以前)

改革之前你自己查查網路,改革的時候主要是靠政策,主要的政策是成立特區容許外商投資增加就業,生產產品再出口創匯。後面全國各省市的企業支援深圳的建設,組建進出口公司,建酒店搞服務業等等。最早的劃分東至沙頭角、西至南頭、南至羅湖橋漁民村沙嘴蛇口一線,北至沙灣布吉白芒一線。深圳的意思是「一條很深的溝」,深---深淺的深,圳----溝。可能是源於布吉河。
有個笑話,當初領導來深視察,講解員是個廣東人。在介紹深圳地理的時候普通話說得不好,領導聽完開玩笑說深圳的風水不好,說:「往前走是「殺頭角」(沙頭角),往後走入「蛇口」,往右走「上也殺,下也殺」(上沙、下沙),往左走「不吉」(布吉)。留在原地就「上不去」,走也不行,不走也不行。」(原來的市府在上步區,後來把上步區改成福田區)。
以上憑記憶,不對請指正。

2. 誰知道 深圳 以前的歷史啊 (還要有以前的黑白圖片!)

從史料來看 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區就曾有過移民浪潮,內地人曾為開發新安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東官郡所轄六縣中,第一個就是寶安縣,縣治與郡治同在一處,系江海交通要沖,海防軍事重鎮。新安故城開創了深圳城市發展的源頭,成為深圳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中心。歷史的變遷經常表現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發展變化也是如此。梁天監六年(507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陳將郡治移至增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將寶安縣名改為東莞,縣治從南頭移到今天的東莞市。到了五代,宋、元以後,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隸屬關系都發生過一些變化。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南頭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廣州左衛千戶崔皓在原舊城址上修建的「東莞守御千戶所城」。明萬曆元年(1573年)從東莞縣又分設新安縣,以該所城為縣城。/據近幾年的考古發現,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歷史。據有關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遺址的資料表明,深圳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大黃沙、大梅沙沙丘遺址發現的陶器、石器顯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創造了深圳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遺址103處,古墓葬234處,古建築和歷史紀念建築68處,近現代史跡和革命紀念建築97處,舊海關稅 站和界碑等有12處。經過篩選,市政府已分3批公布了36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大鵬城和「中英街」界碑於1989年被省政府確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深圳地處南中國海之濱,椰風海韻,細浪白沙,景色怡人,歷來被視為「華夏南大門、連陲風景線」。自東晉以來,深圳在政治、文化、經濟、交通及海防軍事等方面就有重要的地位。考古材料證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勞動、生息、繁衍在深圳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自秦之後,深圳百越族居民已統屬封建中央集權統制,漢在深圳已有鹽官之設,在南頭、西鄉、沙井、大鵬以及香港李鄭屋村等地,均發現漢代墓葬。從葬禮及出土文物看,當時已融合了先進的中原文化。

東晉南朝250多年間,是深圳鼎盛時期,置東官郡,領寶安、興寧等六縣,管轄范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陽一帶,當時的寶安縣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東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地區。

唐代深圳水域成了海路交通要沖。在南頭設屯鎮,駐有嶺南節度兵;宋代設「巡海水師營」,宋代以來,深圳成了中國南方海路交通貿易的樞紐,經濟上有著重大的發展。

明代是深圳歷史上的中興時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築南頭東莞守御千戶所城和大鵬守御千戶所城。稍後立南頭寨,形成寵大的軍事機構,為「虎門之外衛,、省會之屏藩」,抵禦倭冠、海盜以及其他外來侵略者。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南頭軍民在巡海道汪宏的率領下,在南頭海域殲滅了葡萄牙艦隊。

到了清朝嘉慶年間,新安縣居民已達到225979人。人口大增,農業生產和漁、鹽業得到很大的發展。

民國二年(1913年),新安縣復名寶安縣,治所仍設在南頭城。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才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深圳人民為民族解放寫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別是抗日東江游擊縱隊,活躍在惠東,寶一帶,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並將困於香港的文化人士護送到解放區,為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深圳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因此文物古跡豐富,風景名勝屯為數不少,如晉、隋時期的「晉績隋園」廟,唐代的海光寺,靈渡寺南唐的懷度寺,宋代的赤灣天後廟,明清兩面代的「新安八景」,以及伶仃山、龍岐澳、七娘山等。

到20世紀80年代,深圳被辟為中國第一經濟特區後,旅遊業發展異常迅猛,新建的旅遊景點及設施獨具魅力,並以其新奇、特、異的風格蜚聲海內外。

http://ps.luohue.net/szwh/

3. 舊深圳布局以及簡介

說「改革開放之前的深圳是一個小漁村」的人是沒有文化的在元代明代,今天的深圳羅湖東門老街,其實不是一條街,而是指深南東路以北,立新路以南,新園路以東,東門中路以西176萬平方米范圍內的17條街道和所有商業設施的這些范圍。老街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明代中期。當時,羅湖一帶相繼出現了赤勘村(今蔡屋圍)、羅湖村、隔塘村(今水貝村)、湖貝村、向西村、黃貝嶺村和南塘村等客家村落,由於需要,幾個村的族人在村落之間建起了集市,按照習慣,人們就在這些村落接近中間位置的南塘村與葉屋村之間的農田邊上,擺攤設點,慢慢形成了一個小的集市——「墟」,既然成「墟」,就要有個名字吧,由於當時集市西邊的水溝較深,於是,人們就稱此地為「深圳墟」。圳,客家話就是「田野間的水溝」,「深圳」就是深的水溝。「深圳」這條水溝,是當時的人民與周邊的其它條河溝相比,認為較深才來的,這就是「深圳」產生的重要地理人文特徵。當時的深水溝慢慢為深圳河–也就是今天的清水河。而今天的深圳河,過去因從梧桐山發源來來,叫梧桐河。「深圳墟」,最早由民縫街、上大街、鴨仔街、養生街等幾條街市構成,初具一個小鎮的規模。晚明始,老街一直是方圓數十里名聲顯赫的商業墟市。現在「深圳」的名字來源於客家集市「深圳墟」,深圳墟的名字來源於西門外的「深圳河」。清朝自康熙元年至三(1662年~1664年),清廷施行「遷海」政策,一遷再遷,開始遷三十里,後來是五十里。深圳墟也隨著遷海令的執行而沉寂下來。但遷海政策造成了經濟的巨大蕭條,新安縣的人口驟減,最後連新安縣也被撤掉。鑒於這種情況,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特准在新安進行復界。原籍居民及大批嘉應、潮州、福建、江西人開始遷入。深圳墟又開始漸漸恢復。「深圳墟」這三個字,最早出現在清康熙27年間(1688年)由縣令靳文謨署名編纂的《新安縣志》。
1911年,廣九鐵路建成通車,羅湖車站啟用,深圳成為內地與香港的交通門戶,賣農產品的谷行街(今解放路)、賣小吃和雜貨的維新路(今人民北路)、永新街、南慶街等處商業街迅速發展起來,形成了今天的羅湖舊城。深圳建特區後,老街又理所當然地成為最早的商業中心,長期引導和左右著深圳的消費潮流。透過次第林立的店鋪,熙攘的客流,擺滿街面的各色傳統商品和曲折幽深的小巷,可見具有鮮明嶺南特色的民居,騎樓、廟宇、書院、祠堂、古鍾、石板路和有百年生命的古樹。
清嘉慶道光年間,深圳地區有平湖墟、深圳墟、王母墟等等36個墟,每個墟每3天一個墟日,鄰近墟市墟日相互錯開。深圳墟的「墟日」就是逢農歷的二、五、八。深圳墟成為當時重要的物資集散地。鴉片戰爭後,英國殖民主義者逐漸割佔了香港。自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英國侵略者與清政府簽訂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以後,英國人取得了「新界」的租借權,將香港的邊界自九龍界限街以北擴展到深圳河南岸,深圳墟遂對外有了更大的接觸——這在客觀上刺激了深圳墟的魚埠、鹽埠和繒(絲織品)埠等貿易場所的崛起。
1910年10月1日,廣九鐵路從九龍尖沙嘴至深圳羅湖橋的一段通車。此後商賈往來更趨頻繁,又將中外貿易向前推進了一步。其時,深圳墟的酒店、魚店、餅店和米鋪、肉鋪、雜貨鋪以及茶樓飯館等的服務行業大量涌現。每逢「墟日」。農、工、商等各界人士均雲集在上大街、鴨仔巷和油榨頭等處交易農副產品,景象非常熱鬧。位於英國殖民地香港和大清國分界線邊上的深圳墟,位置變得十分重要起來,產生了巨大的商業要求,晚清深圳墟有了多家商號。
1911年8月14日,廣九鐵路通車後,香港和深圳地區貨物進出大為方便,拉動了深圳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廣九鐵路在羅湖橋兩側英華界均設有火車站。據民國初年管轄寶安縣的粵海道道尹王典章的日記記載:深圳墟是寶安縣商品最為繁盛之區。商人之間組織了商會,墟內商店240家,從深圳運往香港的為農副產品,「以蚝豉最佳,油、糖、花生、菠蘿、沙梨、蘿卜、荔枝亦出品之大宗雲」。從香港購回紡織、日用品、化工產品等物資,再運銷往各地。
保留在香港歷史檔案館的一張二十年代的舊照片上,可以看到深圳墟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
這時,深圳墟已經發展成為寶安縣中、東部最大的墟鎮。又因為深圳墟是香港至廣州、惠州等城鎮的「中轉站」,所以不少商旅都喜歡在此駐足流連,其中亦不乏「冒險家」在這里大發其財,建於羅湖火車站旁邊大利公司的「大攤」(賭場)在深圳墟內開設了五家分館,
東門確有「門」
現在我們說東門,但大家都沒有見過真正的「東門」的「門」在哪裡。張一兵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還就此專門到香港的下村墟考察了一番,下村墟比深圳墟小多了,但確實有門,過去一到晚上,還要關上門,以防偷盜。
深圳墟「百年老字型大小––東生源」的主人梁柏合老人也回憶說,在解放前,深圳墟確實有門,晚上也要關的。東門的位置就在今天解放路和東門中路的交叉點,西門的位置大致在今天解放路和廣深鐵路交叉點東側100米處,南門在今天的深南大道,北門在今天深圳中學和財經學校南邊的沼澤地。
西門一帶店鋪很少,北門一帶是荒地,南門一帶有一個南塘市場,因為東門一帶的谷行街、上大街、東新街等商業最為發達,所以後來人們都說「去東門買點東西」,東門的叫法就是這樣來的。
老東門「是建築多樣化典型的地方」
深圳墟的建築多為晚清至民國時期所建,雖然房屋低矮,街道狹窄,但是門類齊全。
1953年,因深圳鎮連接廣九鐵路,交通便利,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比較興旺,寶安縣政府從南頭遷至深圳墟。縣政府就在蛟湖路一帶,也就是東門老街西北面的一片沼澤地。縣政府的舊樓在1979年以後被用作了深圳經濟特區管委會的辦公樓,再後來拆掉了舊樓,蓋起了迎賓館。
東門舊事
1912年夏天,一隊日本間諜以普通人的身份通過羅湖橋從「新界」進入深圳墟,在深圳墟的旅館里住了一晚。他們在游記中寫到了:深圳很熱,蚊子很大、很多。
1925年,廣東國民政府兩度東征廣東軍閥陳炯明、楊希閔、劉震寰,由於地理位置重要,深圳地區的平湖墟和深圳墟是兩軍必爭的軍事重鎮。
1925年6月,香港工人舉行大罷工。19日凌晨,香港電車工人分別乘火車或步行到深圳。中華全國總工會派員在深圳墟南慶街22號思月書院(即張氏宗祠、私塾)設立香港罷工工人招待站,招待從香港過來的工人。每日由深圳乘火車回廣州的罷工工人有1000多人。
1927年,中共寶安縣委領導農民運動,一度佔領了深圳墟。
1931年,設立了隸屬寶安縣的深圳鎮。民國時,深圳墟的半殖民地色彩非常濃郁。二三十年代,廣東軍閥陳濟棠的胞兄和妾在羅湖火車站附近開設大賭場,並在深圳墟開設了5個小賭場。賭場里吃喝嫖賭樣樣都有。賭具除了骰寶、牌九外,還有當時國內少見的輪盤。賭場還規定,凡是買籌碼1000元以上的,可以免費享受賭場提供的奢侈生活。輸完了錢,賭場還可以發給回家的路費,並「歡迎下次光臨」。
1938年12月,日本侵略軍從大亞灣登陸。為了抗擊日軍入侵,葉挺率東江游擊隊把位於南慶街的鴻安酒店作為游擊指揮部,上面是指揮部,下面是政治部,但是僅僅運作了7天就不得不從大局出發撤走了。後來,鴻安酒店經常接待愛國志士和港澳台同胞,足以媲美「阿慶嫂」的茶館。被人們稱為「鴻安婆」的店老闆何華益,也成為了深圳的「阿慶嫂」。
1942年日軍侵佔深圳後,日軍的崗田部隊又將司令部設在這里。解放後,鴻安酒店曾作為寶安縣郵電局和郵電工會會址。梁柏合、陳敏學等幾位老人都清楚地記得,當年許多人趕深圳墟的時候因為沒有面對日軍行九十度鞠躬禮,被日軍兩個巴掌打趴在地上後,胸部再被踩上一腳,甚至被殘暴地打死在街頭。
1940年,深圳墟設有電報局。現位於福田區上梅林的基督教深圳堂原來位於深圳墟(遺址在今新安酒家西側),為1896年德國萊茵公會所創建,二戰中被日本侵略軍燒毀。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深圳墟鎮先後盤踞著國民黨駐深圳總隊、國民黨縣政府駐深圳警察大隊、稅警團、聯防大隊、護路大隊以及梁基團、蕭天安大隊等兵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侵華日寇的鐵蹄又殘酷地踐踏著老東門這片土地……
1949年10月19日深圳鎮和平解放,寶深軍管會主任劉汝琛率領駐扎在布吉的人民解放軍,乘火車進駐深圳墟。
1953年,寶安縣委、縣政府機關從南頭搬到深圳鎮,老東門便成為全縣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活動的中心。深圳戲院、新安酒家和寶安汽車站等一批頗具規模的建築也相繼在五六十年代崛起。 [ 本帖最後由 珠江東岸 於 2010-3-9 11:29 編輯 ] <h2>說「改革開放之前的深圳是一個小漁村」的人是沒有文化的</h2>在元代明代,今天的深圳羅湖東門老街,其實不是一條街,而是指深南東路以北,立新路以南,新園路以東,東門中路以西176萬平方米范圍內的17條街道和所有商業設施的這些范圍。老街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明代中期。當時,羅湖一帶相繼出現了赤勘村(今蔡屋圍)、羅湖村、隔塘村(今水貝村)、湖貝村、向西村、黃貝嶺村和南塘村等客家村落,由於需要,幾個村的族人在村落之間建起了集市,按照習慣,人們就在這些村落接近中間位置的南塘村與葉屋村之間的農田邊上,擺攤設點,慢慢形成了一個小的集市——「墟」,既然成「墟」,就要有個名字吧,由於當時集市西邊的水溝較深,於是,人們就稱此地為「深圳墟」。圳,客家話就是「田野間的水溝」,「深圳」就是深的水溝。「深圳」這條水溝,是當時的人民與周邊的其它條河溝相比,認為較深才來的,這就是「深圳」產生的重要地理人文特徵。當時的深水溝慢慢為深圳河–也就是今天的清水河。而今天的深圳河,過去因從梧桐山發源來來,叫梧桐河。「深圳墟」,最早由民縫街、上大街、鴨仔街、養生街等幾條街市構成,初具一個小鎮的規模。晚明始,老街一直是方圓數十里名聲顯赫的商業墟市。現在「深圳」的名字來源於客家集市「深圳墟」,深圳墟的名字來源於西門外的「深圳河」。清朝自康熙元年至三(1662年~1664年),清廷施行「遷海」政策,一遷再遷,開始遷三十里,後來是五十里。深圳墟也隨著遷海令的執行而沉寂下來。但遷海政策造成了經濟的巨大蕭條,新安縣的人口驟減,最後連新安縣也被撤掉。鑒於這種情況,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特准在新安進行復界。原籍居民及大批嘉應、潮州、福建、江西人開始遷入。深圳墟又開始漸漸恢復。「深圳墟」這三個字,最早出現在清康熙27年間(1688年)由縣令靳文謨署名編纂的《新安縣志》。<br /> 1911年,廣九鐵路建成通車,羅湖車站啟用,深圳成為內地與香港的交通門戶,賣農產品的谷行街(今解放路)、賣小吃和雜貨的維新路(今人民北路)、永新街、南慶街等處商業街迅速發展起來,形成了今天的羅湖舊城。深圳建特區後,老街又理所當然地成為最早的商業中心,長期引導和左右著深圳的消費潮流。透過次第林立的店鋪,熙攘的客流,擺滿街面的各色傳統商品和曲折幽深的小巷,可見具有鮮明嶺南特色的民居,騎樓、廟宇、書院、祠堂、古鍾、石板路和有百年生命的古樹。<br /> 清嘉慶道光年間,深圳地區有平湖墟、深圳墟、王母墟等等36個墟,每個墟每3天一個墟日,鄰近墟市墟日相互錯開。深圳墟的「墟日」就是逢農歷的二、五、八。深圳墟成為當時重要的物資集散地。鴉片戰爭後,英國殖民主義者逐漸割佔了香港。自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英國侵略者與清政府簽訂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以後,英國人取得了「新界」的租借權,將香港的邊界自九龍界限街以北擴展到深圳河南岸,深圳墟遂對外有了更大的接觸——這在客觀上刺激了深圳墟的魚埠、鹽埠和繒(絲織品)埠等貿易場所的崛起。<br /> 1910年10月1日,廣九鐵路從九龍尖沙嘴至深圳羅湖橋的一段通車。此後商賈往來更趨頻繁,又將中外貿易向前推進了一步。其時,深圳墟的酒店、魚店、餅店和米鋪、肉鋪、雜貨鋪以及茶樓飯館等的服務行業大量涌現。每逢「墟日」。農、工、商等各界人士均雲集在上大街、鴨仔巷和油榨頭等處交易農副產品,景象非常熱鬧。位於英國殖民地香港和大清國分界線邊上的深圳墟,位置變得十分重要起來,產生了巨大的商業要求,晚清深圳墟有了多家商號。<br /> 1911年8月14日,廣九鐵路通車後,香港和深圳地區貨物進出大為方便,拉動了深圳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廣九鐵路在羅湖橋兩側英華界均設有火車站。據民國初年管轄寶安縣的粵海道道尹王典章的日記記載:深圳墟是寶安縣商品最為繁盛之區。商人之間組織了商會,墟內商店240家,從深圳運往香港的為農副產品,「以蚝豉最佳,油、糖、花生、菠蘿、沙梨、蘿卜、荔枝亦出品之大宗雲」。從香港購回紡織、日用品、化工產品等物資,再運銷往各地。<br /> 保留在香港歷史檔案館的一張二十年代的舊照片上,可以看到深圳墟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br /> 這時,深圳墟已經發展成為寶安縣中、東部最大的墟鎮。又因為深圳墟是香港至廣州、惠州等城鎮的「中轉站」,所以不少商旅都喜歡在此駐足流連,其中亦不乏「冒險家」在這里大發其財,建於羅湖火車站旁邊大利公司的「大攤」(賭場)在深圳墟內開設了五家分館,<br /> 東門確有「門」<br /> 現在我們說東門,但大家都沒有見過真正的「東門」的「門」在哪裡。張一兵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還就此專門到香港的下村墟考察了一番,下村墟比深圳墟小多了,但確實有門,過去一到晚上,還要關上門,以防偷盜。<br /> 深圳墟「百年老字型大小––東生源」的主人梁柏合老人也回憶說,在解放前,深圳墟確實有門,晚上也要關的。東門的位置就在今天解放路和東門中路的交叉點,西門的位置大致在今天解放路和廣深鐵路交叉點東側100米處,南門在今天的深南大道,北門在今天深圳中學和財經學校南邊的沼澤地。<br /> 西門一帶店鋪很少,北門一帶是荒地,南門一帶有一個南塘市場,因為東門一帶的谷行街、上大街、東新街等商業最為發達,所以後來人們都說「去東門買點東西」,東門的叫法就是這樣來的。<br /> 老東門「是建築多樣化典型的地方」<br /> 深圳墟的建築多為晚清至民國時期所建,雖然房屋低矮,街道狹窄,但是門類齊全。<br /> 1953年,因深圳鎮連接廣九鐵路,交通便利,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比較興旺,寶安縣政府從南頭遷至深圳墟。縣政府就在蛟湖路一帶,也就是東門老街西北面的一片沼澤地。縣政府的舊樓在1979年以後被用作了深圳經濟特區管委會的辦公樓,再後來拆掉了舊樓,蓋起了迎賓館。<br /> 東門舊事<br /> 1912年夏天,一隊日本間諜以普通人的身份通過羅湖橋從「新界」進入深圳墟,在深圳墟的旅館里住了一晚。他們在游記中寫到了:深圳很熱,蚊子很大、很多。<br /> 1925年,廣東國民政府兩度東征廣東軍閥陳炯明、楊希閔、劉震寰,由於地理位置重要,深圳地區的平湖墟和深圳墟是兩軍必爭的軍事重鎮。<br /> 1925年6月,香港工人舉行大罷工。19日凌晨,香港電車工人分別乘火車或步行到深圳。中華全國總工會派員在深圳墟南慶街22號思月書院(即張氏宗祠、私塾)設立香港罷工工人招待站,招待從香港過來的工人。每日由深圳乘火車回廣州的罷工工人有1000多人。<br /> 1927年,中共寶安縣委領導農民運動,一度佔領了深圳墟。<br /> 1931年,設立了隸屬寶安縣的深圳鎮。民國時,深圳墟的半殖民地色彩非常濃郁。二三十年代,廣東軍閥陳濟棠的胞兄和妾在羅湖火車站附近開設大賭場,並在深圳墟開設了5個小賭場。賭場里吃喝嫖賭樣樣都有。賭具除了骰寶、牌九外,還有當時國內少見的輪盤。賭場還規定,凡是買籌碼1000元以上的,可以免費享受賭場提供的奢侈生活。輸完了錢,賭場還可以發給回家的路費,並「歡迎下次光臨」。<br /> 1938年12月,日本侵略軍從大亞灣登陸。為了抗擊日軍入侵,葉挺率東江游擊隊把位於南慶街的鴻安酒店作為游擊指揮部,上面是指揮部,下面是政治部,但是僅僅運作了7天就不得不從大局出發撤走了。後來,鴻安酒店經常接待愛國志士和港澳台同胞,足以媲美「阿慶嫂」的茶館。被人們稱為「鴻安婆」的店老闆何華益,也成為了深圳的「阿慶嫂」。<br /> 1942年日軍侵佔深圳後,日軍的崗田部隊又將司令部設在這里。解放後,鴻安酒店曾作為寶安縣郵電局和郵電工會會址。梁柏合、陳敏學等幾位老人都清楚地記得,當年許多人趕深圳墟的時候因為沒有面對日軍行九十度鞠躬禮,被日軍兩個巴掌打趴在地上後,胸部再被踩上一腳,甚至被殘暴地打死在街頭。<br /> 1940年,深圳墟設有電報局。現位於福田區上梅林的基督教深圳堂原來位於深圳墟(遺址在今新安酒家西側),為1896年德國萊茵公會所創建,二戰中被日本侵略軍燒毀。<br />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深圳墟鎮先後盤踞著國民黨駐深圳總隊、國民黨縣政府駐深圳警察大隊、稅警團、聯防大隊、護路大隊以及梁基團、蕭天安大隊等兵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侵華日寇的鐵蹄又殘酷地踐踏著老東門這片土地……<br /> 1949年10月19日深圳鎮和平解放,寶深軍管會主任劉汝琛率領駐扎在布吉的人民解放軍,乘火車進駐深圳墟。<br /> 1953年,寶安縣委、縣政府機關從南頭搬到深圳鎮,老東門便成為全縣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活動的中心。深圳戲院、新安酒家和寶安汽車站等一批頗具規模的建築也相繼在五六十年代崛起.

4. 哪位知道圖片上是深圳哪個地方

不是深圳的,這是潮州廣場數碼影城,依稀可見的是湘橋區人民醫院。

5. 圖片里的地點是深圳哪裡呢

圖應該是南山區的深圳大學城。
可以去確認一下。

6. 30年前深圳會是什麼樣子的

深圳位於中國南部海濱,毗鄰香港,地處廣東省南部,珠江口東岸,東臨大亞灣和大鵬灣;西瀕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邊深圳河與香港相聯;北部與東莞、惠州兩城市接壤。遼闊海域連接南海及太平洋。深圳位於北回歸線以南,東經11346至11437,北緯2227至2252,陸地最東端位於東南部南澳街道東沖海柴角,最西端位於西北部沙井街道民主村,最南端位於西南面珠江口中的內伶仃島,最北端位於西北部松崗街道羅田社區

1980年深圳歷史老照片:當年的羅湖火車站(美國人拍攝的1980年深圳:想不到成為特區前的深圳是這樣子)

勵志名言:為明天做准備的最好方法就是集中你所有智慧,所有的熱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盡善盡美,這就是你能應付未來的唯一方法。

勵志名言:這個世界並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夠經受得住嘲笑與批評不斷往前走的人手中。

7. 為什麼我在一些歷史書上的地圖中沒有看見深圳,卻看到了許多不知名的小城市標注著

深圳市改革開放才發展起來的,以前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而已,古人怎麼知道他將是「一線城市」之一,至於你說的小城市,當時他們可是重要的大城市、地理位置重要或者是有特殊歷史事件發生的地方。

8. 請問誰知道圖片是深圳哪裡

應該是龍華一帶吧!我也是猜的。幹嘛。你的 朋友在這邊嗎?還是住在這一帶。

9. 圖片是深圳哪裡

從圖片上看像是深圳的蓮花山,從圖二看像是深圳蓮花山人行景觀廊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