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永剛說圖片在哪裡
擴展閱讀
轉載男人陰莖博客圖片 2025-01-28 01:18:16
哪個app可以p圖片底圖 2025-01-28 01:03:13

永剛說圖片在哪裡

發布時間: 2022-05-03 04:09:32

❶ 我們老師說錢學森有「三問」,是哪三問

錢學森一輩子都不看電視。去年年底,他因為耳背的原因,突然對兒子提出要看電視,還問永剛:(買電視)多少錢?貴不貴啊?永剛說:孝敬您了,買汽車,錢可能緊一點,買電視的錢還是有的。聽這父子對話很有意思,可知錢老姓錢真不愛錢,而且錢家的錢也真不太多。

錢老看上電視後也有故事。據兒子永剛回憶說:「汽車廣告,一看,都是外國汽車,他就說,泄氣泄氣。我說中國汽車也是『外國心』。他說這些人怎麼了……聽到這,他就不高興了,說,人都干什麼去了?現在生活水平高了,更有條件出成果,為什麼還弄不成?」

看到電視上的外國汽車廣告,錢老連說「泄氣泄氣」,正和我們很多人相反。我們很多人看見外國汽車廣告「激動激動」,開上外國汽車「帶勁帶勁」。錢老這樣的愛國科學家,就是和一般人想的不一樣。錢老大概不知道今年中國汽車產銷已經突破一千萬輛,知道的話不知是笑了,還是對那些裝上「外國心」的汽車感到「泄氣」。

錢老問:這些人怎麼了?……人都干什麼去了?……為什麼還弄不成?這三個問題也正是我們都十分關心的問題,同時,又是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錢老在晚年的最後歲月,始終關心創新人才的培養問題。中國的汽車、大飛機買外國發動機的問題,成為錢老生前關注的問題之一,其實是創新人才這個大問題下面的子問題。

要回答錢老的三問,可能需要有膽有識的記者深入采訪,寫一篇長篇通訊。首先,要了解中國有多少大學開設汽車製造專業,從何時開設的,有多少教學科研人員。新中國60年,他們花了多少錢,研究出了哪些成果,自己的發動機現在研究得怎麼樣了,與外國的發動機還有多大差距,等等。上述一系列同樣的問題,還要到中國的汽車製造廠去采訪,了解我們那些比中國航天、導彈起步還早的汽車工業歷史,聽一聽他們對錢老的三問怎麼回答。其次,要千方百計搞清「這些人」都是些什麼人,他們的學問究竟如何,他們到底適合不適合或者說能不能自主研發出我們的國產發動機。在摸清「這些人」的真實水平後,才能知道「這些人怎麼了」。這些人可能就是與航天科技人員不一樣的話,或許應當從航天部門派幾個人過去支援一下,別老讓他們「自產自銷」,自己玩、玩自己。

「人都干什麼去了」這個問題不難搞清。一種情況是,人都在干汽車呢,就是干不出來自己的汽車發動機。另一種情況是看著是在干呢,而且還都快忙死啦,其實是忙著開會呢、出國呢,參加各種各樣的會議、論壇,寫著各種各樣的論文、講話,搞著各種各樣的兼並、重組。我們現在有許多事情不盡如人意,原因就是不知道「人都干什麼去了」。收稅收了60年了,地方政府竟然連一個給納稅人看的賬本都拿不出來,財政局的人都干什麼去了?有的地方提出2012年拿出公開預算來,似乎成了新聞大報特報。為什麼明年拿不出來,裡面藏著什麼樣的「機密」不可告訴納稅人?錢學森的三問,可能有普世價值,對各行各業都適用。

❷ 三個為什麼 三大懸案

回顧三毛一生:三個為什麼 三大懸案


少年時期叛逆的三毛

青春時期美麗的三毛

三毛在成都老茶館

陳家首度出書披露三毛諸多故事

昨日,三毛離開塵世整20周年。我們推出了《滾滾紅塵,三毛逝世20周年祭》專題。

今天,面對網路如潮的追思與懷念,還有對於三毛「故事」的種種議論,我們為您梳理三毛人生的軌跡、情感的豐富與內心的孤獨。我們無意八卦,也無意「以正視聽」,我們只是提供一個視角,並喚醒你內心對與三毛有關記憶的重新緬懷。

毫無疑問,在閱讀三毛的歲月里,氤氳著我們自己的青春!

他們眼裡的三毛

■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痛快地活過

我女兒常說,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是否痛快地活過。我想這個說法也就是:確實掌握住人生的意義而生活。在這一點上,我雖然心痛她的燃燒,可是同意。——— 三毛父親陳嗣慶

■在她的世界裡,不能忍受虛假

在我這個做母親的眼中,她非常平凡,不過是我的孩子而已。三毛是個純真的人,在她的世界裡,不能忍受虛假,就是這點求真的個性,使她踏踏實實地活著。也許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夠完美,但是我們確知:她沒有逃避她的命運,她勇敢地面對人生。——— 三毛母親繆進蘭

■她太不注意保護自己

三毛曾說過很羨慕我和秦漢恩愛,也想找一個關心自己、可以談心的以及工作上的伴侶,可惜未能找到理想對象。對於死去的丈夫,她仍然十分懷念。她太不注意保護自己……我曾經勸她不要太過任性,就算自己不在乎自己的身體,也要為父母保養身體。 ———林青霞

■藝術靠征服而存在

三毛不是美女,一個高挑著身子,披著長發,攜了書和筆漫遊世界的形象,年輕的、堅強而又孤獨的三毛對於大陸年輕人的魅力,任何局外人作任何想像來估價都是不過分的。許多年裡,到處逢人說三毛,我就是那其中的讀者,藝術靠征服而存在,我企慕著三毛這位真正的作家。 ——— 賈平凹

■還是稱她為奇女子吧

有些本來是含義美好的名詞,用得濫了,也就變成庸俗不堪了。才子才女滿街走是一個例子,銀幕、熒屏上的奇女子頻頻出現也是一個例子。我本來不想把這種已經變得俗氣的頭銜加在三毛身上的,但想想又沒有什麼更適合的形容,那就還是稱她為奇女子吧。「奇」的正面意思應是「特立獨行」,按辭海的解釋,即志行高潔,不肯隨波逐流之謂也。 ———梁羽生

■她的「美麗的」愛情故事,是她真人不勝負荷的

三毛很友善,但我對她印象欠佳。三毛說她「不是個喜歡把自己落在框子里去說話的人」,我看卻正好相反,我看她整天在兜她的框框,這個框框就是她那個一再重復的愛情故事,其中有白虎星式的克夫、白雲鄉式的逃世、白血病式的國際路線和白開水式的泛濫感情。如果三毛是個美人,也許她可以有不斷的風流余韻傳世,因為這算是美人的特權。但三毛顯然不是,所以,她的「美麗的」愛情故事,是她真人不勝負荷的…… ——— 李敖

■三毛選擇自殺,一定有她的道理

三毛對生命的看法與常人不同,她相信生命有肉體和死後有靈魂兩種形式。她自己理智地選擇追求第二階段的生命形式,我們應尊重她的選擇,不用太悲哀。三毛選擇自殺,一定有她的道理。——— 倪匡

為什麼學繪畫?

患自閉症休學,學繪畫是人生拐點

12歲進入台灣省立第一女子中學的三毛是一個膽怯的孩子。因數學老師懷疑她考試作弊,用毛筆在她眼睛四周畫了兩個大黑圈,三毛患了自閉症。

三毛剛休學時,被父母轉進美國學校,送去學插花、鋼琴、學國畫。然而,沒有一件事能打開三毛心中的枷鎖。直到她遇到一生最重要的拐點——年輕畫家顧福生的出現。顧福生是台灣「五月畫會」的畫家,將門之後的顧福生當年只有25歲,三毛對顧福生非常折服。她曾寫道:許多年過去了,半生流逝之後,才敢講出:初見恩師的第一次,那份「驚心」,是手裡提著一大堆東西都會嘩嘩掉下的「動魄」。如果人生有什麼叫做一見鍾情,那一霎間,的確經歷過。

學西畫的基本功是畫素描,三毛上課之前需要准備新鮮的饅頭,用饅頭擦掉炭筆的筆跡。因為總是期待去上顧福生的課,三毛竟然緊張地要母親三天前就替她買好饅頭。自學畫後,三毛日漸開朗。三毛後來的工作卻與繪畫無關。據《三毛:1943-1991》的作者之一師永剛說,三毛從文化大學哲學系畢業後,為自己找的第一份工作是廣告公司的文員。三毛還曾寫過一句廣告詞,初戀好滋味,比爾可斯。

為什麼流浪遠方?

對於戀情,有一份純粹的執著追隨

三毛的情感世界一直為大家所津津樂道。大家所熟知的是三毛與荷西的感情故事,然而,大家也許料想不到,三毛的流浪始於初戀。

而在父親陳嗣慶的眼中,情竇初開的三毛非常特別:在她16歲時,她的各方男朋友開始不知從哪裡冒了出來。她很大方,在家中擺架子——每一個男朋友來接她,她都要向父母介紹。不來接她就不出去。這一點,作為父親深以為榮。

三毛真正的初戀是在文化學院(即後來的文化大學)開始的。三毛在《我的初戀》一文中曾這樣寫道,「我對這個男孩,如同耶穌的門徒跟隨耶穌一樣,他走到哪裡我就跟到哪裡。他有課,我跟在教室後面旁聽;他進小面館吃面條,我也進去坐在後面」。三毛筆下的這個男孩叫舒凡,當時是戲劇系二年級的學生。三毛發現,幾乎所有的女生都會稱贊他。舒凡當時已出版了兩本書,是學院的大才子。兩年的初戀以分手告終。「她堅持要走,原因是那位男朋友。」父親把三毛送到了西班牙,從此三毛開始了一生的流浪。

為什麼從事創作?

受到白先勇賞識,給她啟蒙與鼓勵

三毛還有一位老師,台灣當代著名作家白先勇。白先勇和顧福生是摯友。白先勇一生中幾部重要小說的封面插畫總是用顧福生的畫作。顧福生很快看出來三毛的才華不在繪畫上,他給了三毛一本《筆匯》合訂本,幾本《現代文學》雜志。這些刊物,是當時台灣最優秀的文藝青年熱愛的讀物。大半年後,三毛交了一篇稿件給顧福生。這篇稿件白先勇發在他主編的《現代文學》上。這是三毛的第一篇小說《惑》。這篇小說帶有意識流的意味,傾吐她內心承受的無法與這世界溝通的重壓。

白先勇曾自豪地說,他應該是三毛文學道路上的啟蒙老師。1961年,白先勇收到顧福生帶來的三毛的文章,發現她文字也很漂亮,行文中隱約流露出非凡的文學潛質,他非常喜歡。「三毛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當年《惑》被我刊發後,她激動地懷揣《現代文學》一路狂奔回家,獨自關在屋裡淚流滿面。」白先勇說。宗和

情感之謎

與王洛賓是友誼還是愛情?

作家司馬中原:王洛賓會錯了意

三毛新疆之行與王洛賓的相會,是她感情世界的一段懸案。她在新疆時,曾與家人失去聯系,以致台灣《民生報》發了她與家長失去聯系的消息。對於這段情感花絮,作家司馬中原認為,王洛賓會錯了意表錯了情。三毛並未愛上王洛賓。「三毛寫信常用『親愛的』、『最愛的』字眼,更把『愛死了』當成掛在嘴邊的口語。王洛賓把她的博愛當成了愛情。」

「試想一個早想和荷西在另一個世界會合的人,會在死前『求嫁』嗎?」司馬中原撰文分析。三毛的氣憤也告訴了司馬中原,「我這次去看王洛賓,他並不像你說的那樣,我去他家,一屋子媒體人和當地幹部,我有被耍的感覺。我原本只是想和他單獨聊聊的。」

作品真假之謎:

是小說還是散文?

研究者:隨心所欲的寫作成為她的負擔

有人懷疑三毛作品的真實性,討論她寫的東西到底是小說還是散文。也有人說三毛寫的不是真實的,只能算是小說。又或是荷西與三毛兩個人的愛情多是她自我想像,幻覺的結果。三毛曾辯解說:「我的作品幾乎全是傳記文學式的,不真實的事情我寫不來。我很羨慕一些會編故事的作家,我有很多朋友,他們可以編出很感人的故事,你問他:『這是真的還是假的?』他們說真真假假摻在一起的。我認為這也是一種創作的方向,但我發表的東西一定是不假的」。

三毛回到台灣後成為「大家的三毛」。研究者發現,隨心所欲的寫作方式成為她的精神負擔。她長時間地冥思苦想,卻寫不出一個字來。

台灣也曾傳言荷西未死,只是三毛與荷西感情不和離婚了。三毛去世後,父親陳嗣慶回答《聯合報》采訪時說,「三毛曾經說過,如果有新聞界亂發布這種消息,她一定和對方抗爭到底。三毛有荷西的死亡證明,西班牙政府也曾給她微薄的撫恤金。荷西的葬禮,我和陳媽媽親自參加,親眼看到他大殮、下葬。」

死因之謎

是自殺還是誤亡?

父親:她走上川端康成自絕之路

三毛生前好友、《聯合報》副刊主編、詩人痃亞不相信三毛是自殺死去的。

痃亞認為,三毛的過世不是自殺,是吃安眠葯太多了。那個時候三毛實在是太有名了,所以醫院里也不敢說三毛不是自殺的。正好醫院沖涼的地方有個不銹鋼桿子,她搭了個尼龍絲襪,然後就在絲襪上做文章說三毛是弔死的。

父親的解釋更加詩意。他說,三毛的作品,距離川端康成、海明威的成就還有一大段距離,但是也像他們那樣走上了自絕之路。

作家瓊瑤與三毛有著20多年的友誼。瓊瑤常常在深夜傾聽三毛訴說人生的無奈與傷痛。瓊瑤的丈夫平鑫濤曾說,1979年荷西去世後,三毛一直有自殺的想法,瓊瑤曾花了7個小時勸她不要自殺。瓊瑤認為三毛的自殺與疾病無關,更多是內心深度的孤獨與絕望。 宗和

好友出版《三毛的最後一封信》

三毛「最後的聲音」曝光

為了紀念三毛逝世二十周年,三毛生前的忘年交台灣才子眭澔平,昨日在《三毛的最後一封信》新書發布會上,披露20年前三毛死前的最後一封信和最後一個電話。

最後一封信里有12個密碼

三毛死後並未留下任何遺書,但在她離世的前幾天,偷偷地將她人生中的最後一封信夾在她的最後一本新書《滾滾紅塵》中,送給了來醫院看望她的眭澔平,並在臨死前的最後一天將電話打到眭澔平家,可惜眭澔平並未在家,電話留聲機真實地記錄下了三毛生前最後的聲音。直到三毛離開人世,眭澔平才在西伯利亞飛馳的火車上意外發現了三毛偷偷藏匿給他的最後一封信,而該信被心思巧妙的三毛夾在了書中男女主人公生離死別的一場戲中……

信中共含有12個密碼,包括:「小熊」、「敦煌飛天」、「自製心太強」、「那批三百七十五把鑰匙」、「起碼一百把交給誰」、「白色的那隻小熊」、「我要走了」、「愛人」、「同志」等。

眭澔平認為「小熊」是三毛對他的昵稱;「敦煌飛天」則是對生死的另類而美麗的解讀,因為三毛說過如果將來死了,埋在敦煌的月牙泉那裡是最好的;「愛人」、「同志」是對人生伴侶的嚮往……

《康熙來了》現場很多人沒聽說過三毛

眭澔平曾是家喻戶曉的台灣電視台新聞主播,後來因為受到了三毛影響,開始了他20年的環球之旅,到三毛筆下的非洲撒哈拉沙漠,寫作了20個與三毛有關的故事、20幅追溯三毛一生的圖畫、20首紀念三毛的歌曲。他說:「和三毛有過約定——合出一本書,合走一段路,合作一張唱片。這本書里都有,一本書,一張碟片,附帶她最後時刻留在我電話錄音機里的錄音,還有旅行和圖片。我完成了這個約定。」

有人質疑眭澔平現在把這段錄音和信出書的目的,眭澔平說:「我在三毛剛過逝的那幾年,總聽到一些關於她的微詞,比如『一個自殺的人有什麼可紀念的』,那時我再說話,很容易得到別人的誤解,我只是默默去寫,經過時光的篩洗,現在我們才能理解。在她去世前的一個星期,不停地給我介紹書、介紹詩歌,我說你不要著急,出院以後再介紹,可她非常著急,但我想她不是要自殺,而是覺得可能要發生什麼事情。」

眭澔平曾到《康熙來了》做節目公開過三毛的信,但他說:「我很遺憾當時現場有一半人沒聽說過三毛,所以我找到了這樣一個機會出版這本書,紀念三毛。我感謝有這樣的機會來解釋。」

眭澔平:三毛就像我的母親

台灣文壇大師司馬中原表示,三毛曾親口說過,台灣有位深知她心的老弟,但他太痴太傻,我根本不可能嫁給他,但不能不說:我真的很愛他。而三毛所說之人被認為就是眭澔平。「司馬中原寫到了嫁與不嫁的問題,三毛保守自己的秘密,我真的是不知道的。之前我一直把她當成我的母親一樣。她對我像母親對孩子一樣的關心,這是和一般世俗的愛不一樣的,是惺惺相惜的文人的愛。」

眭澔平還提到三毛去世前的細節,他說:「她在人生的角落裡活得非常辛苦。有說她沒得到金馬獎,有說她思念荷西。但她不是那麼在意獎項的人,她那晚打電話給我時說她很難過,但不是難過自己沒得獎。還有一種說法是她久病厭世。我個人的想法是憂鬱症,有種解離的狀態,她後來可能是安眠葯量太大,又心情抑鬱,所以可能是心肌梗塞。」

從1990年1月9日到1991年1月4日,雖然只認識了近一年的時間,眭澔平認為自己延續著三毛的愛一直走下去。他說:「三毛不只代表一代人,還橫跨幾代,有著每代人的精神和夢想。」

❸ 三毛和眭澔平有怎樣的故事誰能提供

三毛和眭澔平是摯友。

現在談到與三毛的關系,眭澔平說:「1990年認識三毛,我覺得她就像我的媽媽一樣,我們之前的愛不是俗氣的『愛』,是惺惺相惜的文人的愛。

」他說,當年三毛給了他放棄功名遠走他方的勇氣,在他出國讀博時,三毛要他把她最喜歡的咖啡色的小熊帶走,「我後來才知道,她對我像母親對孩子一樣的關心,這是和一般世俗的愛不一樣的」。

在台灣,眭澔平是家喻戶曉的電視台新聞主播和電台音樂總監,他曾被評為台灣三大電視新聞主播、台灣十大報告文學作家,並因為豐富的人生經歷而被票選為「台灣人最羨慕的人生」。

此外,眭澔平獲得過台灣五座傳媒「金鍾獎」、五座唱片「金曲獎」,至今這項紀錄未被突破;已經出版的書有三十餘本;台灣大學現用校徽的美術設計人之一。

他和三毛相識於1990年,所擁有的交情也不過區區一年。但他卻是她非常信賴的朋友。28年前,她從電視上看他播新聞,他也像一個忠誠的粉絲一樣讀她的文章。

因為當時要寫《台灣風雲人物聚點》,眭澔平選了三毛等8個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對三毛進行過深度采訪。

「請進,不必脫鞋了──我覺得鞋子是人整體的一部分,擦擦乾凈就可以了!」

「冷不冷?我都穿男孩子的衣服,給你套一件?」

「肚子一定餓!我去舀碗熱的桂圓湯給你喝。」......

眭澔平初見三毛,她便以她的明快與熱情,爽朗與率真讓他激賞不已。其後彼此亦有酬酢往來。雖然兩人相差十幾歲,但扺掌而談,相處甚歡,遂成莫逆之友。有人廝守一生,仍是咫尺天涯;有人不過是竹林之遊,卻成過命之交。

當時眭澔平在辦理香港赴俄羅斯的簽證,因為沒有手提,也沒有BB機,所以三毛棄世前打給他的最後一個電話,他根本沒有辦法接到。

三毛和眭澔平的家住的很近,走路只需十分鍾,有時候她心情不好就會給他打電話。因為每一個西方孩子都有一個Happybear,她覺得可以給予失意人最好慰藉的就是小熊,所以她就叫他「小熊」。

三毛一直都說她希望將來有錢了以後,要做一個很大很大的小熊,在台北街頭。如果任何人感覺到孤獨、無助,需要一個擁抱的時候,投10塊錢,就可以去抱一抱。每一次她絮絮不止,他都安靜地聆聽。

於她而言,他更像她的一個溫暖的「樹洞」。她不擔心他泄密,不擔心他嘲笑,她妥帖地在他那裡寄放她的脆弱與憂傷。在電話的留言里,她稱她自己是小姑,「小姑獨處」的「小姑」。

荷西葬身於大海後,她一直是孑然一身。她曾和眭澔平說,她從來不覺得自己是一個作家,她就是一個小女人,只希望跟一個愛的人,生一大堆孩子好好過一生。一個再尋常不過的小女人願望,對她來說,都是此生無法實現的烏托邦。

(3)永剛說圖片在哪裡擴展閱讀:

三毛對眭澔平:

母親對孩子一樣的愛

從三毛寫給眭澔平的信,就可以看出三毛跟眭澔平關系非同一般,而當時更有人稱眭澔平是三毛「愛但不能嫁」的人。眭澔平比三毛小17歲。

現在談到與三毛的關系,眭澔平說:「1990年認識三毛,我覺得她就像我的媽媽一樣,我們之前的愛不是俗氣的『愛』,是惺惺相惜的文人的愛。」

他說,當年三毛給了他放棄功名遠走他方的勇氣,在他出國讀博時,三毛要他把她最喜歡的咖啡色的小熊帶走,「我後來才知道,她對我像母親對孩子一樣的關心,這是和一般世俗的愛不一樣的」。

1993年,眭澔平成立了三毛紀念館,直到今天都在苦苦支持。現在,他在新書《三毛的最後一封信》中用20年的時光、20個三毛的故事、20首紀念三毛的歌曲、20段三毛塵封的錄音、20幅為三毛創作的畫卷以及20年180多個國家的旅行記錄,為天堂中的三毛寄出了一封回信。

他說:「我相信在今天,我用這樣的方式來紀念她,她會感到非常安慰。」遼沈晚報:三毛和荷西的感情究竟怎樣呢?

人物軼事

1、與西部歌王王洛賓

三毛曾到過當時西部歌王王洛賓居住的城市烏魯木齊兩次。其中一次,三毛居住在王家,並接受了當地電視台的訪問。與其說是所謂的「忘年愛」,不如說是我三毛善良、單純的一廂情願,被好事者塗抹成了茶餘飯後的無聊談資。

曾經有過一段短暫的「忘年情」。三毛從小就愛唱《在那遙遠的地方》、《達板城的姑娘》,她把這些中國民歌帶到西班牙,帶到撒哈拉去唱,一直唱了幾十年。當她有機會去新疆旅遊時,特地去拜訪了這些民歌的原作者王洛賓先生,此時的王洛賓已經70多歲了。

海峽兩岸,鴻雁傳書。短短的3個多月,往來6封信件。王洛賓寫信告訴三毛:蕭伯納有一柄破舊的陽傘,早已失去了傘的作用,他出門帶著它,只能當做拐杖用。王洛賓自嘲而誠懇地說:我就像蕭伯納那柄破舊的陽傘。之後,王洛賓延緩了寫信的日期。

三毛急匆匆來信,責怪洛賓:「你好殘忍,讓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 幾個月後,三毛再次來新疆時,直接就住在了王洛賓的家裡,憧憬著一份美好的生活。然而人生經歷,生存環境,觀念形態,諸多的不同,使她和洛賓之間,無法疏通30多歲年齡差距造成的鴻溝。

三毛明白了:年近80的洛賓,生活給他刻下的傷痕太深太深;她的一顆愛心,遠不能撫平這位老人深重的心靈創傷。14天後,三毛提著行李,落寞的回到台灣。

然而不到一年,卻傳來三毛的死訊。為了永遠紀念這段情誼,王洛賓寫下了一首感人的詩歌《等待——寄給死者的戀歌》。

在《1943-1991 三毛》傳記一書中,三毛的友人澄清了這段被三毛迷不得不提的故事。事實上三毛與王洛賓的相處很不愉快,更沒有忘年情這一說。

2、與張樂平

三毛生性浪漫,三歲時讀張樂平《三毛流浪記》,印象極深,後遂以「三毛」為筆名。為了追尋心中的那棵「橄欖樹」,她踏遍萬水千山。然而,無論是異國都市的生活情調,還是天涯海角的奇風異俗,都沒能消解她心中的中國情結。

盡管她嫁給了一個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是一個完整的東方女性。三毛從來不刻意追求某一種技巧和風格,一切都顯得平實與自然。然而在她信筆揮灑之中,卻又蘊涵無限。 有讀者認為「流浪」才是她的真正的名字。

3、母親

曾經,三毛的母親繆進蘭在一篇題為《我的女兒,大家的三毛》的文章提及,在四個兄弟姊妹里,次女三毛的性格最為特行卓立、不依常規,及不能忍受虛假。所以,父母要在她身邊看守著每一腳步是否踏穩。

❹ 安徽亳州市永剛飲片廠有限公司的中葯浮小麥是假葯嗎批號是110918,我今天買了一包一斤,謝謝各位!

我經常吃葯。有經驗的。事實上,中國中葯飲片葯材質量,你只需要看看在他們的家熟地,黃精,陳皮,可以判斷的質量。熟地精。熟地希望有光澤的黑色,干硬的真葯為優等品的味道。左濕黏氣味異味或有異味,或手感柔軟表面上看起來有很多的灰塵之類的話,你不想。
精是干硬的葯物,卓越的產品,否則濕,柔軟而沾沾自喜,氣味不好的味道。

我需要長期使用調理身體,讓他跑了多家葯店,買回來一點點地做了測試。陳永剛更好。其他實在不敢恭維。即使是同仁堂熟地,黃精,和陳永剛比差遠了,我扔了。

我去到同仁堂(深圳市南山區南油大道,旁邊的房子,不知道其他的店是不是這樣的,反正,我不會去同仁堂買了。)購買像上面說的。陳皮是橘紅色的絲狀,甚至聞到的氣味的陳皮不應該新會和永剛新會差遠了,一起來看看。建議你買新會買陳皮,是一種黑暗的,一般3-4瓣,折疊起來,強烈的氣味(可一試掰開,掰開時有強烈的氣味,卓越的產品)。陳皮也可以去超市挑選。

同仁堂買熟地不提的氣味臭無味,粘糊糊的,用水泡底部的糟粕塵真的有害。黃精也是粘糊糊的,無異味,有異味,部分白眼。

透露,我知道陳永剛:我買上述三種草葯友和醫葯商店點鍾每次回家一試,那麼好,所以下一次我去深圳市南山區白石洲以上,他們店裡買一整包(500克)的耕地面積,發現上面寫的是永剛飲片廠,產地河南,黃精整袋(500克),還寫了永剛飲片廠原產地貴州。我去網上查看,知道永剛飲片廠。還有一個發現:件進行分級,是我的包裝袋上標。不知道一個或兩個,應該是一個產品更好。後來我准備買的產品直接從永剛飲片廠件不管怎樣,我想用長期的,一次多買一些,應該指出的是還便宜。

順便說一下,在深圳市福田夫樺路邊小店醫葯友,從自己的家熟地是粘糊糊的,臭的時間。

這是我要購買中國中葯給別人的經驗。四川,一個新的Lotus的飲片不知道如何。從網路上的圖片可以看到熟地圖片還沒有嘗試過。

❺ 錢學森在美國 地位

1947年,剛剛36歲的中國科學家錢學森,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聘為終身教授。這是一個很高的榮譽,它預示著錢學森的優厚待遇和遠大前程。

美國為什麼如此器重錢學森呢?因為他是美國研究航空科學最高專家馮。卡門的優秀學生,是美國最早研究火箭組織——加州理工學院火箭研究小組的5成員之一。

在馮。卡門的指導下,火箭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在那些艱苦的日子裡,錢學森顯露出卓越的才能。一項在航空科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航空科學公式:即著名的「卡門——錢公式」誕生了。這是由馮。卡門提出命題,錢學森做出結果,至今仍在航空技術研究中廣泛使用的一項公式。

❻ 龍廣主持人永剛照片

網路里搜吧,實在不行就SOSO或愛問知識人都不錯或者谷歌、搜狐、網易了什麼的吧

❼ 《士兵突擊》成才兩次攔住吳哲發火,卻不願意拉住27號,這是為何

在《士兵突擊》中27號挑戰袁朗,其實袁朗給了他機會,要麼入列歸隊,要麼袁朗做到了他認為不可能做到事,27號滾蛋。

成才本身是趨利避害類型的人,在不妨礙自身利益的情況下,他還是願意遵守兄弟義氣的原則的,並不是完全的自私自利。

就像老A選拔賽里,伍六一受傷了他也依舊沒有放棄伍六一,哪怕這可能會影響他的成績,但當已經有人超過他們的時候,他就立刻動搖了,從理性的角度上講名額只剩下兩個,他們三個不可能全進老A了,所以他選擇拋下了許三多和伍六一,確保自己能入圍。

他從來沒想過去掩飾他想要成為全軍最優秀狙擊手的野心

成才吳哲和27號在這里有了一個矛盾的交匯。成才兩次攔住吳澤發火,卻獨獨不願拉著,而實力相當的兩個人比較起來,誰勝誰負,最好的方式就是看誰先失誤。在這一點上,很明顯,成才看到了27號失物的契機。

27號因為自身的優秀,有些目中無人,看不起出身差的成才,讓成才非常不滿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在這一刻也迸發出來,成才面對許三多的質問,就說出了實情,是因為他先看不起我,我必然沒有必要幫他。

我們可以看到同業的競爭是非常強烈的,在一個團隊中每個人或多或少會出於私心,但最主要的還是自身的融入,是否符合團隊的需求。在這一點上,27號明顯沒有做好,而成才的私心雖然情有可原但並不值得贊賞。

❽ 葛優演的那個編輯部的故事中的問題

你說咱長這么大容易嗎?說別人我不敢說,反正我是真不容易。你說打在胎里,就隨時有可能流產,當媽的一口煙就可能畸形。長慢了心臟缺損,長快了就六指兒。好容易扛過十個月生出來了,一不留神,還得讓產鉗把腦袋壓扁了。都躲過去了吧,什麼小兒麻痹、百曰咳、猩紅熱、大腦炎還在前面等著。哭起來嗆奶,走起來摔跤;摸水水燙,碰火火燎;是個東西撞上,咱就是個半死。鈣多了不長個,鈣少了羅圈腿。總算混到會吃飯能出門了,天上下雹子,地下跑汽車;大街小巷是個暗處就躲著個壞人,你說趕誰都是個九死一生。這都是明槍,還有暗箭呢。勢利眼、冷臉子、閑言碎語、指桑罵槐;好了遭人嫉妒,差了讓人瞧不起;忠厚的人家說你傻,精明的人家說你尖;冷淡了大夥兒說你傲,熱情了群眾說你浪;走在前頭挨悶棍,走在後頭全沒份;這也叫活著,純粹是練tm一輩子輕功。

❾ 怎樣評價邱少雲

本文摘自《文史精華》2005年第5期,作者:秦興旺、杜明禮,原題:《邱少雲的排長說邱少雲》

在所有關於特等英雄邱少雲的文章中,都沒有提到一個人,他就是先後擔任邱少雲所在的1班副班長、所在的1排排長的曾紀有,而他恰是與邱少雲最親密的人。作為邱少雲的排長,曾紀有的回憶與公開報刊媒體所說的邱少雲有著極多的不同。

簡陽小伙參軍來

曾紀有是廣西興安縣人,今年已是78歲的老人。

1946年9月,剛結婚不久的曾紀有被國民黨軍隊抓壯丁,從此離開故里,轉戰南北。1949年4月在與解放軍作戰時,已是國民黨軍隊排長的曾紀有率12名士兵投誠,從此成了一名解放軍戰士。隨著解放大軍節節勝利,曾紀有所在的10軍一路南下、西進,到達四川。四川解放後,駐扎在簡陽縣(今簡陽市)的部隊(29師87團3營9連)改為簡陽縣大隊,負責在簡陽剿匪。曾紀有在這支部隊里擔任9連1排3班副班長。

「1950年3月的一天,我從醫院看病回來,」曾紀有回憶說,「連隊的一名幹部將三個小夥子領到我面前說,部隊招了一批新兵,這三個分到你班裡。其中一個就是邱少雲。邱少雲那時18歲,他說是簡陽縣養馬河山茶村人。他一米六五左右的個子,一臉肉疙瘩,人長得很結實,但不愛說活,在班會上有時要點他的名才發言說幾句。」

新兵入伍要參加培訓,沉默寡言的邱少雲表現不算很積極;在參加勞動時還有些自私,拿著一把好鍬就不願跟其他人換,有一次因跟一名老兵爭鐵鍬,黨打了起來。見此情況,作為副班長的曾紀有要拉他一把,就將他列為自己的「聯系對象」,經常給他開「小灶」,談心。漸漸地,邱少雲紀律性有了很大好轉。

一段時間培訓後,邱少雲便參加了剿匪斗爭,曾紀有把他帶在自己身邊。5月的一天,這個組外出執行任務,途經山茶村時,發現村旁有一座奇怪的屋子,它的屋頃一半是瓦一半是草,屋前一位中年婦女拉著一名10多歲的男孩站著。曾紀有心生懷疑,問邱少雲:「這房子怎麼這么怪,會不會是土匪的觀察哨?」邱少雲有些不好意思地答:「這是我的家。」曾紀有有些驚訝,說:「是嘛,那歸女是誰?男孩又是誰?」「是我媽和我弟。」「你爸呢?」「我爸已死了。」「想不想回家看看?」曾紀有問,邱少雲答『想」。但曾紀有沒答應他,因為剿匪時期,不宜暴露家人目標。曾紀有看到邱少雲眼裡溢滿了淚水,他也只有在心裡嘆一聲氣。

當年10月,在朝鮮戰爭爆發後,第10軍改為志願軍第15軍,師以下編號不變,從簡陽開進朝鮮參戰。此時曾紀有任1排排長。

采訪曾老之前,筆者收集了不少有關邱少雲英雄事跡的文章,曾老的回憶與這些文章有很大差異。「很多文章說邱少雲是重慶市銅梁縣關濺鄉(今少雲鎮)人,他怎麼是四川簡陽人?而且邱少雲紀念館也是建在銅梁縣。」筆者問。

「這我就不知道了,多年來我也幾次尋找過這個謎。」曾老說。

在391高地他伏在 邱少雲身後

進入朝鮮後,部隊加強了訓練和思想教育,邱少雲進步很快,他對武器特別有悟性,部隊裝備的蘇式武器如轉盤沖鋒槍、爆破筒、莫洛托夫手雷,他二摸就會,成為了一名標兵。

1952年10月,志願軍決定打響上甘嶺戰役,而要取得戰役勝利,必須炸掉敵軍增援必經的康平橋;要炸掉康平橋,又必須先拿下391高地。391高地半山腰敵軍布下了一個加強營,不僅火力強大,還構築了堅固的地下碉堡,強攻是不可能的。指揮部決定派一支部隊秘密潛入敵軍後面的半山腰,埋伏24小時,一旦進攻時間到,迅速搶佔391高地。曾紀有所在的一排擔起了此重任。
10月23日下午6時,我軍向敵軍陣地猛烈發射炮彈,趁敵軍慌亂之機,1排52名官兵(本為48人,上級臨時增加4名醫護及話務人員)渾身插滿蘆草匍匐前進,3小時後,部隊靜悄悄地進入預定地點,我軍炮擊也停止了。

「這次行動特別重要,上級對我們的要求也十分嚴。進入陣地後,我們只能臉埋在地上,雙手趴在地上,一動也不能動地待命。因為我們只距離敵人陣地30米左右,稍發出點聲響,弄出點動靜,就可能被發現。即使敵人發現了我們中的哪個人,包括他本人,誰也不能有任何動靜,更不能反擊,任由敵人像撿死魚一般將他拎起。」

時隔50多年了,曾老對那段經歷仍歷歷在目,如發生在昨天。「那天是個太陽天,剛下完一場雪,萬物蕭瑟,大地一片寂靜。也許是太沉靜了,敵人反覺得不安,懷疑我軍搞什麼名堂,可是又不敢出來巡邏,就不時地對周圍地帶進檸騷擾。先是從碉堡里打出十幾發煙幕彈和毒氣彈。我們戴上口罩,敵人沒弄著我們,反嗆著了自己,我們能清楚地聽到他們咳嗽、說話聲。下午2時左右,敵人又向周圍打出數百發炮彈,其中不少落在了我們的潛伏區,一些人受傷了,也有人陣亡了,但我們一個個還是紋絲不動。」

「邱少雲是不是你們犧牲的第一個戰士?」筆者問。

「不是。」曾老接著說,「下午約4時,敵人又打出來數十發燃燒彈,其中有4發落在了我們埋伏區,頓時火熊熊燃燒起來。其中一發正落在了邱少雲身邊,火很快燒著了他身上的草。我就埋伏在他身後5米的右方,看得清清楚楚。我心提到了嗓子眼,因為邱少雲是尖刀班戰士,負責戰鬥打響後剪斷敵人的鐵絲網,所以埋伏較靠前,在第3排,離敵軍鐵絲網只5米左右。他只要稍動一下,就有可能被發現,整個排也就會被發現,整個行動也就失敗。但是英勇的邱少雲同志自始至終沒有動一下,任由全身在燃燒。我看到他的手指深深地抓進土裡,我想他在承受著不知多大的痛苦呵。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淚,心裡想:邱少雲,你是最堅強的戰士!我當時心裡說不出有多急,眼睜』睜看著自己心愛的戰士在受煎熬,生命垂危,卻不能救他。軍令使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動。現在想起來,我的心仍在顫抖。戰斗中免不了犧牲,如果是一槍過來,中彈身亡,讓人還好受點,可邱少雲是被大火一分一分地吞噬生命呵。火在邱少雲身上燃燒了半個多鍾頭,』眼睜睜看著邱少雲由一個活生生的人慢慢變成一具焦體,心裡難受得像刀在剜。」

「有些文章上說邱少雲身邊有一條水溝,他若滾進溝里就能活命。是這樣嗎?」

「不是這么回事。我們在半山腰,哪來水溝?就是有水溝,在那寒冬也沒有水。」

「有文章說,當時有些士兵為救邱少雲,向連長程子英請示打響戰斗……」

「這是不可能的,當時陣地上最高指揮官就是我。我們的任務就是埋伏待命,誰也不準亂動,話也不能說一句。」

戰斗的時刻終於到來了。下午5時40分,我軍向敵人陣地發起了猛烈地炮擊。5分鍾後,轟炸轉移了,1排要在炮火轉移的15分鍾內迅速佔領391高地主峰,因為15分鍾後炮火將轟炸他們潛伏的地方,以斷敵人增援之路。由於在敵人的幾次「騷擾」中,1排出現了嚴重傷亡,但戰士們鬥志高昂,冒著槍林彈雨沖了上去。佔領主峰後,曾紀有向空中發射了3顆傳達勝利的信號彈。突然一個暗堡里射來一排子彈,曾紀有中彈倒下了……

「很多文章里說,當時你們有一個營500多人潛伏到敵方前沿陣上,怎麼才52人?」筆者問。

「那是錯誤的,就52個,也不是潛伏到敵方前沿,而是後山腰。」曾老拿出筆,畫了一張當時的地形圖,「這項任務極為秘密,不可能派那麼多人去。我是這支隊伍的最高指揮官,師部單線直接和我聯系,除了我和師部領導,誰也不知這項任務。當時師部還派了一名幹部來監督我,可惜戰斗一打響他就犧牲了。」

報刊上的邱少雲和他知道的多有不同

曾紀有醒來時,已是在國內的醫院里。他的左手腕處被打穿,頸部也受了傷。

在療傷的日子裡,護士經常讀報紙給他聽。有一天,他聽到了邱少雲的事跡,這便是1952年12月4日《人民日報》刊登的《偉大的戰士邱少雲》。他的戰友邱少雲被授予了特等英雄的稱號,作為排長的曾紀有感到欣慰。

在這篇文章里,他開始注意到描述邱少雲的一些誤差,如說邱少雲身上背著爆破筒,其實當時邱少雲並沒有帶武器,只拿著把大鉗子,他的任務不是沖鋒,而是掃除鐵絲網障礙。他不知道是誰提供這些材料的,因為他與戰友們已失去了聯系,部隊也沒人知道他活了下來。這篇文章不長,他所了解到的內容也不多。

後來,他間接了解到那場戰斗後,1排只有幾名戰士活了下來,幾經周折,他仍無法與活著的戰土聯繫上。1958年,曾紀有帶著三級傷殘證書轉業了。

「在15軍軍史中,我們這個排至今只有邱少雲一個人的名字。」曾老說。

「為什麼找不到全「可能檔案在部隊調動過程中丟失了。戰士們的檔案都是在連部保管,戰爭年代,檔案丟失是難免的事。」

也許是因為檔案丟失了,部隊上不僅沒有人知道曾紀有還活著,關於邱少雲的資料也出現了許多與曾紀有所知道的很不一樣的內容。

1975年,已轉業到柳州工作的曾紀有接受學校的邀請,給學生們講戰斗故事,講邱少雲的故事。那時的學生課本上登有邱少雲的故事,雖然已讀過,但由邱少雲的戰友來講述他的故事,同學們還是聽得津津有味。可聽著聽著,同學們就發現了「曾爺爺」講的與書上說的很多不一樣,一個個爭相提問。

這讓曾紀有大吃一驚。因為課本上的文章他並沒有讀過,於是他找來教材查看,果然有很多不同。後來他又找來有關報刊翻看,同樣存在很多不同。他歸納了一下,大致有:

報刊上的邱少雲是重慶市銅梁縣關濺鄉(今少雲鎮)人(但未提是哪個村的人),而他所知道的邱少雲是四川省簡陽縣(今簡陽市)養馬河山茶村人。

報刊上的邱少雲是志願軍第15軍29師168團3營9連1排3班,他所知道的邱少雲是志願軍第15軍29師87團3營9連1排3班。

報刊說的邱少雲赴朝作戰是1951年3月28日,他所記得的是1950年10月23日。

報刊上的邱少雲犧牲時為26歲,犧牲時間是1952年10月12日下午,他所知道的邱少雲犧牲時為20歲,犧牲時間是1952年10月24日下午4時。

報刊上的邱少雲家中有父母,有3個兄弟,他所知道的邱少雲的父親去世,家中只有母親和弟弟。

報刊上的邱少雲參加解放軍前被國民黨軍隊抓過壯丁,在川軍十八團劉義的部隊當伙夫,但曾紀有從未聽邱少雲提起過他有這段經歷。那時連隊經常舉行訴苦會,邱少雲在會上也只提他家庭的苦難,未提到他的個人經歷。

報刊上的邱少雲在剿匪斗爭中多次立功,在資陽隻身抓獲匪首劉義,但曾紀有的記憶中,他們奔赴朝鮮前從未離開過簡陽,且簡陽縣大隊在剿匪期間並沒有抓獲過一個土匪。「當時有嚴格的紀律,我們外出執行任務是不許單兵作戰的。」曾紀有說。

多方查證無結果

曾紀有想方設法,聯繫上了課文的作者,作者稱提供材料人為邱少雲的戰友李元新和李世夫(應為李元興和李仕虎)。曾紀有對這兩人還有記憶,他們確實是邱少雲的戰友,自然也是他的戰友。當時李元興是邱少雲的副班長,也是四川人;李仕虎是邱少雲的戰友。按說他們應該對邱少雲是很了解的,怎麼會弄錯呢?

曾紀有百思不得其解,決定尋找這兩個人。自受傷回國後,他只知李仕虎也因燒傷回國了(戰場上他與邱少雲並排埋伏,因此也燒傷了),現在又知道了一名還活著的戰友,曾紀有心裡十分高興,不僅是為核實,更想與老戰友敘舊。他寫信去四川省民政廳,請求幫助查找李元興,然而四川省民政廳回信說查無此人。

李仕虎是吉林人,曾紀有委託吉林的朋友打聽,得知李仕虎也已病逝。

後來曾紀有又從師永剛寫的《從「國軍」伙夫到志願軍一級英雄》中看到了邱少雲被授獎的經過。原來。戰斗結束後,9連指導員王明時(應為王世民)被師部評為模範指導員,王世民在材料介紹中,談到如何做邱少雲的工作,使他由後進變先進的故事,邱少雲的事跡始為上級所知。原來連隊是為邱少雲報三等功的,志願軍領導機關最後授予邱少雲特等功。《人民日報》記者鄭大藩正在部隊采訪,得知此事,便采訪了王世民、李仕虎、李元興,從而形成了那篇最早報道邱少雲的文章。

後來,曾紀有得知銅梁縣有個邱少雲紀念館,便去信提出他的疑問。紀念館支部書記王星富回了信。信中說;

邱少雲,經四川省民政部門多次調查、是銅梁縣關濺鄉(現改為少雲鎮)人確實,他的哥哥邱東雲(解放前由別人抱養,現還在世),三弟邱少全於1991年病逝,小弟邱少華現仍住在少雲鎮農村,每年都來一次紀念館。

邱少雲生前部隊經改編後,現駐扎在甘肅省武威市,編號是XXXXXX部隊168團,只要去信該部組織科,就能聯繫上。

邱少雲當過國民黨壯丁,是成都戰役解放了他,當解放軍時是秦基偉的部隊。郭安明最清楚這段歷史。

邱少雲參加解放軍後,在內江、資陽一帶剿匪,他化裝成農民,生擒了匪首劉毅。

看了這封信,曾紀有更糊塗了,因為信中的邱少雲和他所知道的邱少雲相差太大了。信中說的當過邱少雲文化教員的郭安明,他也不認識。他想,既然組織認定了這些歷史,就以組織的為准吧。信中還告知,李元興已死於「文革」中。最後王星富要求曾紀有提供一些有關邱少雲和他的戰友的一些材料。曾紀有將他保存多年的那段時期的工作筆記復印寄了去。此後,紀念館再沒回信。

筆者也曾幫曾紀有寫信到簡陽市委、養馬河鎮、武威師部及寫過邱少雲文章的師永剛(武威師部的宣傳人員)查詢,但均未得到回信。

抗美援朝結束後,邱少雲獲得了巨大的榮譽,他的家人、他的家鄉也獲得了巨大的榮譽。1953年6月1日,志願軍領導機關再次授予邱少雲「一級英雄」稱號,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員。接著,朝鮮追贈邱少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授予金星獎章和一級國旗勛章一枚,並建立邱少雲烈士紀念碑。1959年,銅梁縣建立邱少雲紀念館,銅梁縣關濺鄉更名為少雲公社。50年來,朝鮮方及我國領導人不斷慰問邱少雲在關濺鄉的家人。

不論他的故鄉在哪裡,英雄用生命換來的榮譽當之無愧,英雄的榮譽也是全國人民的榮譽,這是不容置疑的。不過筆者覺得,英雄的歷史應該是一部全部真實的歷史,不應有一點兒差池。
排的名單呢?當時的檔案在哪?」筆者問。

❿ 台灣已故作家三毛,生前為什麼選擇在成都體驗民居,民俗生活

是教會我們如何幸福地浪費時間。數不盡的茶館和龍門陣,節奏迥然於現代都市的急管繁弦。曾在成都大街窄巷裡行走的三毛, 在那裡留下了一生中最愛的一組照片。

陳憲人提供了一些私家照片,師永剛又找了不少台灣作家參與,采訪了三毛的姐姐陳田心與弟弟陳傑,將以往對三毛本人的種種說法與猜測做了一次全面的澄清。最大亮點 曝光百張成都遺照而本書中的最大亮點就是攝影師肖全曾在三毛去世前在成都

為其拍攝的上百張圖片故事,這組圖片塵封若干年。那是三毛去世前三個月的影像,她仍然是長裙曳地,在成都的茶館與河邊流連,臉上仍是流浪女的浪漫與不羈,偶爾有柔美燦爛的笑容,也透露出某種滄涼的和憂郁,讓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