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道士的道符有沒有關於這個東西的介紹,詳細點的帶圖片的
「符咒」是中國道教用以傳道修持的主要手段之一。所謂「符咒」是符籙與咒語的合稱。一般地說,「符」指的是用朱筆或墨筆所畫的一種點線合用、字圖相兼、且以屈曲筆畫為主的神秘形象 ,道門中人聲稱它具備了驅使鬼神、治病禳災等眾多功能;「咒」指的是具有特殊音頻效應的口訣,道門廣泛地用以養生輔助、祈福消災或者召驅鬼神以達到施行者的特殊目的。符咒法術經籍在《道藏》中佔有很大的份量,這些著述內容博雜,體例也不盡一致;但從總體上看,它們攜帶了諸多的易學信息則是可以肯定的。所謂「法術」首先是指以符和籙為本的道術秘法。由於符籙在體式上已有象徵的特點,這就很自然會引入易學的思想理念。故而,符籙無論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都蘊含著易學的旨趣。作為與符籙相輔助的一種重要法術,咒語融攝易學象數理念,也是有案可稽的。在道教中,咒語與符籙有時是可以互相轉換的,一種理念通過符字書寫與勾畫就成為符籙,而當這種符籙以特殊音頻念頌的時候也就成為咒語。因此,那些本來具備了易學象數符號表達的符籙當它們被轉換為咒語時自然就攜帶了易學的信息。
符咒法術,本質上是古老巫文化的變形。
道教符咒大全
落幡咒
幡懸寶號 普利無邊 諸神衛護 天罪消愆 經完幡落 雲旆回天 各遵法旨 不得稽延 急急如玉皇上帝律令
九星神咒
九曜順行 元始徘徊 華精塋明 元靈散開 流盼無窮 降我光輝 上投朱景 解滯豁懷 得駐飛霞 騰身紫微 人間萬事 令我先知
土地神咒
此間土地 神之最靈 升天達地 出幽入冥 為吾關奏 不得留停 有功之日 名書上清
甘露咒
悲夫長夜苦 熱?廊龎T中 猛火出咽喉 常思飢渴念 一灑甘露水 如熱得清涼 二灑法界水 魂神生大羅 三灑慈悲水
斗母玄靈秘咒
玄靈節榮 永保長生 太玄三一 守其真形 五臟神君 各保安寧
延內真咒
天地同生 掃穢除愆 煉化九道 還形太真 百官納靈 ??受新 清虛掩映 內外敷陰 度命延生 吉日良辰 金童玉女 為我執巾 玄台紫蓋 冠帶其身 使我長生 天地同根
破地獄咒
茫茫酆都中 重重金剛山 靈寶無量光 洞照炎池煩 九幽諸罪魂 身隨香雲幡 定慧青蓮花 上生神永安
凈身神咒
靈寶天尊 安慰身形 弟子魂魄 五臟玄冥 青龍白虎 隊仗紛紜 朱雀玄武 侍衛我軒
破酆都離寒庭咒
功德金色光 微微開幽暗 華池流真香 蓮蓋隨雲浮 千靈重元和 常居十二樓 急宣靈寶旨 自在天堂游
祝香神咒
道由心學 心假香傳 香爇玉爐 心存帝前 真靈下盼 仙旆臨軒 今臣關告 逕達九天
凈口神咒
丹朱口神 吐穢除氛 舌神正? 通命養神 羅千齒神 卻邪衛真 喉神虎賁 氣神引津 心神丹元 令我通真 思神鍊液 道�常存
凈心神咒
太上台星 應變無停 驅邪縛魅 保命護身 智慧明凈 心神安寧 三魂永久 魄無喪傾
解冤結咒
眾生多結冤 冤深難解結 一世結成冤 三世報不歇 我今傳妙法 解除諸冤業 聞誦志心聽 冤家自散滅
羅�真君神咒
神首循黑道 冥冥超至靈 暗明期朔望 陽德晦陰精 高鎮黃幡闕 茅戢耀霜? 至心俟多福 稽首諷真經
三光化食咒
浩精生法� 氤氳凝天中 兩曜共澄澈 五緯相交通 三光煥已明 寶�凝三宮 帝鄉會九老 咽服百骸豐 金華照光景 身與日月同 念道上聖前 萬劫壽無窮
甘露法食咒
冷冷甘露食 法味食無量 騫和流七珍 冥冥何所礙 受此法飲食 升天登紫微 福德高巍巍 供食令清凈 一切有為事 普皆成代命 拔汝三塗苦 施汝九玄慶 臨當受食時 諸天皆贊? 寒庭多悲苦 回首禮元皇 女青靈寶符 中山真帝書 一念升太清 再念皈虛無 功德九幽下 旋旋生紫微
回度往生咒
勤修大道法 精心感太冥 黃華真�降五臟結胎嬰 幽魂生天堂 飛升朝上清 福慧無不遍 此食施眾生
安土地神咒
元始安鎮 普告萬靈 岳瀆真官 土地袛靈 左社右稷 不得妄驚 迴向正道 內外肅清 各安方位 備守壇庭 太上有命 搜捕邪精 護法神王 保衛誦經 皈依大道 元亨利貞
沐浴度魂咒
巍巍道德尊 功德已圓成 降身來接引 師寶自提攜 慈悲灑法水 用已洗沉迷 永度三清岸 常辭五濁泥
薦拔往生神咒
塵穢消除 九孔受靈 使我變易 返魂童形 幽魂超度 皆得飛仙
救苦往生神咒
太上敕令 超汝孤魂 鬼魅一切 四生沾恩
有頭者超 無頭者生 槍殊刀殺 跳水懸繩 明死暗死 冤曲屈亡 債主冤家 叨命兒郎 跪吾台前 八卦放光 湛汝而去 超生他方 為男為女 自身承當 富貴貧賤 由汝自招 敕就等眾 急急超生 敕就等眾 急急超生
凈天地神咒
天地自然 穢氣分散 洞中玄虛 晃朗太元 八方威神 使我自然 靈寶符命 普告九天 乾羅答那 洞罡太玄 斬妖縛邪 度人萬千 中山神咒 元始玉文 持誦一遍 卻病延年 按行五嶽 八海知聞 魔王束首 侍衛我軒 凶穢消散 道氣長存 急急如律令
符咒分四大要訣:
符:就是書符,代表靈界公文和法規。
咒:就是咒語,代表靈界密碼與歌誦號令、說服作用。
印:就是手印,代表靈界的權威和印信。
斗:就是步罡斗,分五行、七星、八卦等各種不同罡步,是代表不同作用威力。
符咒是中國道家靈修的哲學,也是心靈最高藝術升華。古雲:『若知書符窮、惹得鬼神驚。不知書符窮、惹得鬼神笑。』
一道符的構成有五個主要部份組織而成:
點符頭:符咒開筆最為重要,就如同人的眼睛一般。
主事符神:每道符的功用各有不同,什麼事就該找什麼主事之神符,如同現今使用者權威或教授。
符腹內:此道符功用要用於何事作用、斬妖除邪或鎮宅,在此處即可明了。
符膽:為一道符的精華所至[生魂及靈魂],符能不能靈驗全在此訣。
符腳:[覺魂]為請兵將鎮守之意,符腳變化很多,全看此道符本身用途而定,叉符腳也有口訣。
⑵ 如何將一張普通LOGO背景透明
1、在PS裡面插入一張LOGO圖片;
2、把滑鼠移動到PS左側的工具欄的橡皮擦工具,單擊右鍵看到彈出小菜單,選擇背景橡皮擦工具,然後移動到上方紅圈位置,選擇「取樣:一次」,如圖所示;
⑶ 清明上河圖所有資料
《清明上河圖》介紹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作者張擇端。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這幅長卷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方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迷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
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春光。疏林薄霧,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令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有間"王家紙馬店」,是賣掃墓祭品的。河裡船隻來往,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緊張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因狀若飛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或用竹篙撐,或用長竹鉤住橋梁,或用麻繩挽船,或忙著放下桅桿以順利通過橋拱。鄰船的人也指指點點像在大聲吆喝著什麼。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緊張議論,期盼大船順利通過。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屋宇鱗次櫛比。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的專門經營,還有醫葯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整面修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綵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做生意的商賈、看街景的士紳、騎馬的官吏、叫賣的小販、乘轎的大家眷屬、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問路的外鄉遊客、聽說書的街巷小兒、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計描繪了五百五十多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
《清明上河圖》景物繁多,巨細無遺,卻並不顯得瑣碎繁縟,表現出畫家對大場面宏觀把握的能力,以及於真放中見精微的繪畫境界,令人無法不欽佩其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和生動傳神的表現力。
這幅是清明上河圖的仿本,(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1736年)合作畫成,可以說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時代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如戲劇、猴戲、特技、擂台等等,畫的事物繁多,雖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卻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缺的材料。同時,由於西洋畫風的影響,街道房舍,均以透視原理作畫,並有西式建築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鮮麗明亮,用筆圓熟細致,界畫橋梁、屋宇、人物皆細膩嚴謹,是院畫中極精之作。
歷盡劫難的《清明上河圖》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繪制的不朽傑作《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它是一幅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致描繪,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承平時期的繁榮景象。此畫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體親筆在畫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傑作,在問世以後的800多年裡,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是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歷盡劫難……《塵埃歷盡———中國珍貴文物蒙難紀實》一書(山東畫報出版社),記述了《清明上河圖》歷盡劫難的遭遇。以下是摘自該書的部分內容。
奸臣嚴嵩奪畫釀冤案
嚴嵩是明代大奸臣之一。他與其子嚴世蕃依仗權勢,巧取豪奪了大批書畫古玩。
明代李日華《味水軒日記》載:陸完死後,他的夫人將《清明上河圖》縫入枕中,不離身半步,視如身家性命,連親生兒子也不得一見。陸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辭乖巧,非常會討夫人歡心。王某擅長繪畫,更喜歡名人書畫。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圖》。反復懇請後,夫人勉強同意,但不許他帶筆硯,只許他在夫人閣樓上欣賞,而且不許傳給別人知道。王某欣然從命,往來二三個月,看了十餘次以後,竟臨摹出一幅有幾分像的畫來。當時專橫跋扈的嚴嵩正四處搜尋《清明上河圖》,都御史王忄予得知後,便花800兩紋銀從王某手中購得贗品,獻給嚴嵩。嚴嵩府上有一裝裱匠湯臣,認出畫是假貨,便以此要挾王忄予,令其出40兩銀子賄賂自己,但王忄予對其不予理會。湯臣惱羞成怒,在嚴嵩設宴歡慶時,將圖上舊色用水沖掉,嚴嵩在眾人面前大為窘迫,以後便尋機將王忄予害死,臨摩此畫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牽連,被抓去餓死獄中。
明代另一人沈德符所著《野獲編補遺》中卻是另一種說法:嚴嵩黨羽鄢懋卿總理淮、浙鹽政,胡宗憲總督吳、越兵事,他們都為嚴嵩搜羅名字畫。他們得知《清明上河圖》在已故內閣首輔王鏊家時,便去索購,但王家富甲一方,不為錢財所動。無奈之中,二人找嚴嵩府上裝裱匠湯臣商議,湯與當時鎮防薊州的王忄予素有來往,對王忄予之子世貞、世懋有仇,因此鼓動王忄予買畫,但王忄予亦購不來。湯臣便設計讓王忄予把蘇州人黃彪臨摹本買來獻嵩,又在嚴嵩高興時將真情告知,嚴嵩窘怒,遂殺王忄予。
清代人《清夏閑記》上又載:太倉王忄予收藏有《清明上河圖》,嚴嵩子嚴世蕃知道後強行索要,王忄予便送去摹本,當時湯臣恰好在旁。從前王忄予巡撫兩浙時,見湯貧困潦倒,便將他推薦給嚴世蕃。湯臣不思報恩,反想構陷王忄予以求發達,便對嚴雲:此畫他曾在王忄予家中見過,王忄予送來的是贗品,如若不信,只看屋角雀是否一腳踏二瓦便可證實。嚴世蕃細看,果如其言,心中深恨王忄予。恰好此時俺答部進犯中原,王忄予為薊、遼總督,嚴嵩父子乘機將他害死。後人曾據此寫過《一捧雪傳奇》一戲,只是將《清明上河圖》改成了「一捧雪」白玉杯,王忄予改成了莫懷古。
以上幾種說法雖然各執一詞,但都與事實有些出入。實際上,陸完死後,其兒子急等錢用,便將《清明上河圖》賣至崑山顧鼎臣家,後被嚴嵩父子強行索去。這之前嚴嵩確曾托王忄予買過「名畫」,王忄予也確曾買蘇州人王彪之摹本獻給嚴嵩,後被識破。只是南方人「王」、「黃」不分,黃彪應是王彪而已。
隆慶時,嚴嵩父子被御史鄒應龍彈劾,終於官場失勢,嚴世蕃被斬,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入皇宮。
度盡劫波終得歸宿
《清明上河圖》到清朝後先由陸費墀(安徽相鄉人)收藏。陸費墀是乾隆時進士,他得圖後也在上面矜印題跋。後被畢沅購得。畢沅(1730—1797),鎮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進士。畢沅生平喜愛金石書畫,家中收藏頗為豐富。他得《清明上河圖》以後,與其弟畢瀧(清代收藏鑒賞家)同賞,現今畫上有二人印記。
畢沅在關中任職時,對地方上的文物盡心修繕保護,不料這些卻成了他的「罪行」。畢沅死後不久,湖廣人民反清,清廷認為畢沅任湖廣總督期間,「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費」,不但將畢家世職奪去,而且將其全家百口全部殺掉,家產也被抄沒入宮。
清廷將《清明上河圖》收入宮以後,便將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閣內。嘉慶帝對其珍愛有加,命人將它收錄在《石渠寶笈三編》一書內。此後,《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雖然經歷1860年英法聯軍以及1900年八國聯軍兩度入侵北京,洗劫宮室,但居然逃過了劫難,均未受損。
1911年以後,《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傑為名盜出宮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內的張園內。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儀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見大事不好,便乘飛機逃往大栗子溝,偽滿皇宮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亂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機進宮「搶洋撈」,偽皇宮的大批珍貴之物便在這場動亂中流散到了民間,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
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長春。解放軍幹部張克威同志,通過當地幹部收集到偽滿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十餘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1947年,張克威同志調到東北行政委員會工作,臨行前他將這十餘幅卷軸交給了當時開辟東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林楓同志。
《清明上河圖》經林楓之手進了東北博物館,後來又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存。從那以後,這兒便成了它的最後歸宿地。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幹將之一李作鵬,曾利用權勢將《清明上河圖》強行從故宮博物院「借」出,據為己有。他還夥同邱會作、吳法憲等人一起,霸佔了其他一大批珍貴文物。林彪倒台以後,《清明上河圖》才又重見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⑷ 恩戈庄園寫作背景
黃山記
【教學目的】1、品味本文用獨特的手法勾勒的黃山美景,明確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方法及運用。
2、領略本文華美如詩的語言,豐富的聯想和想像。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領會「只有勇於攀登、探索的人才能征服自然、創造自然」的主旨。
【教學重點】1、通過不同角度的描寫展示黃山「奇」「美」「險」「峻」的特點。
2、結合多種表達方式,形散神不散的特點。
【教學難點】能准確提煉文章主旨,明確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
【教學方法】賞析法 對比分析法 【教學課時】4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導入:展示黃山圖片以及「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詩句,引入對黃山的介紹:
黃山,古稱黟(yī)山,唐朝改名黃山(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此山修身煉丹,黃山因此得名)。在今安徽省歙縣、太平、休寧、黟縣之間,是我國最著名的風景區之一。這里山峰劈地摩天,雲凝碧漢,氣象萬千;青松蒼郁虯勁,剛毅挺拔;煙雲翻飛縹緲,波瀾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羅棋布,維妙維肖;溫泉終年噴涌,無色無臭,可飲可浴。奇松、怪石、雲海、溫泉,被稱為「黃山四絕」。兼具「泰岱之雄偉」、「華山之峻峭」、「衡岳之煙雲」、「匡廬之飛瀑」、「雁盪之巧石」、「峨嵋之清涼」,無怪明代徐宏祖贊譽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歷代文人學者多來此游覽,並留下了諸多名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黃山記》更是獨特的一篇。
二、作者簡介:
徐遲(1914~1996)浙江省天興人。現代詩人、報告文學作家。原名徐高壽。他前期作品有詩集《二十歲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後,寫有特寫集《我們這時代的人》、《慶功宴》,1978年寫的報告文學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獻給全國科學大會的厚禮。
三、通讀全文,把握生字詞。
詞語: 煞費苦心:辛辛苦苦地費盡心思。 皖:安徽的別稱。 摺(折)皺:折縫。
慳吝:過分愛惜,捨不得拿出自己的(東西)。 糗(qiǔ):干糧。 載(沉載浮):又。
卓越:非常優秀,超出一般。卓絕:超過一切,達到極點。 狹仄(zè):狹窄。詭奇:奇異。
四、參照閱讀提示,討論概括各部分寫作的主要內容。(內容大意)
第一部分:大自然精心安排黃山勝景(介紹黃山的概況);第二部分:回顧古人攀登黃山的歷史;
第三部分:記敘從溫泉賓館至天都峰頂的歷程;第四部分:在天都峰頂所見的奇觀。
五、小結並布置作業:
1、 認真研讀前三部分,思考作者為何這樣寫?(對照課後練習一)
2、 為什麼作者要寫黃山的攀登史,有何用意,找出關鍵句。
第二課時
一、 復習提問課文主要內容。
二、研讀前三部分。
(一)閱讀第一部分,然後思考下面的問題。
1.作者為什麼要用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為主人來描寫它是怎樣安排黃山的呢?
2.對「雲海」的描寫用的是什麼手法?
3.找出這一部分寫出的詞語,用一個字來概括黃山的特點。
4.作者寫大自然對黃山的「賞賜」,列舉了雲、松、音樂鳥、靈芝、肉芝和攝身光等,這是黃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黃山風景的______。
提示:這樣安排比自己介紹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紹顯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來寫就顯得獨辟蹊徑,給讀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這樣寫更能突出黃山確是人間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費心機」安排的。再次,便於以居高臨下的氣勢、簡練的筆觸,把黃山的絕境和細微之處全都寫到了。
明確: 1、採用側面描寫的手法,以山峰來襯托雲海,使雲海——黃山最有特色的景緻的變幻莫測、令人神往的特點生動地表現出來。
2、「高峰下臨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風峻骨」,「處處懸崖絕壁,無可托足」。特點是「險」。
3、填「奇」字。從「打開它的雲庫」,「特意委託風神帶來名貴的松樹樹種」,「組成無窮無盡幻異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果」、「格外賞賜了」、「極罕見」等詞語可見。
(二)第二部分寫的是古人攀登黃山的歷史,討論以下問題。
1.寫黃帝在這里飛升是「傳說」,和李白等人有詩文留下為證,顯然不同,為什麼要選用「傳說」這一材料呢? 2.寫李白等人的詩、文有什麼作用?
3.這一部分與全文中心有什麼關系? 4.這一部分和其他部分有什麼聯系?
明確: 1、增加黃山的神秘色彩,使黃山顯得更有魅力。 2、表現了黃山的險峻,登山的艱難,也豐富了文章的內容。 3、本段回顧幾千年來,只有少數像李白這樣不畏險阻的人才能登上,其餘的人都是只能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這就為下文歌頌我們的時代和人民伏下一筆。 4、承第一部分黃山風光的「險」而來,是大自然「不肯隨便地將勝景給予人類」及「封山」這一意旨的具體體現。又與第三部分「勝景已成公園,絕處已經逢生」的現實情況相互比照。可見這部分使文章結構波瀾起伏,而又貌斷實續。
(三)第三部分是怎樣突出文章的中心的?
(1)對比:把前人攀緣險峰的石級與現在有鐵欄桿的寬闊的石級作對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與我們「直上,直上,直上」「卻無可戰栗」作對比,
(2)詳略處理得當,如「過了立馬亭,龍蟠坡,到半山寺,便見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為最險的地方,鯽魚背、閻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呵,天都峰,蓮花峰,玉屏峰,蓮蕊峰,光明頂,獅子林,這許多許多佳麗處,都在公園中。」詳寫登天都峰,其餘略寫,重點突出。
(3)記敘與議論相結合,記敘為議論作依據。寫天都峰之險,而今天卻化險為夷,這是石工們的功勞,所以引出議論,「我們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屬於少數人的幸福已屬於多數人。雖然這里歷代有人開山築道,卻只有這時代才開成了山,築成了道。」
三、布置作業:研讀第四部分,完成課後練習二、四
第三課時
一、 回顧上節內容,特別把握第三部分對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二、分析第四部分。
(一)對照完成課後練習二
(二)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黃山景觀的「奇」而來。 「奇」在何處?
明確:奇就奇在「變化無定」上,雲海漂泊無定,景物瞬息萬變,群峰時隱時現,忽而旭日東升,忽而傾盆大雨,從彩虹到神奇的攝身光,寫盡黃山的險與奇,還有神秘感,又如寫松樹,「從峰頂俯視,它們如苔蘚,披覆住岩石;從山腰仰視,它們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著岩壁折縫,一個個的走將出來,薄紗輕綢,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雲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麼想從這兒揚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這樣險惡,……」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異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三)本文描寫日出壯觀時怎樣抓住光影的千變萬化進行生動描述的?與其他有關的日出景觀描寫相比有什麼特點?(對照練習四)
(1)《黃山記》中日出的描寫突出光影的千變萬化。寫霞光的「紫藍青綠」;寫第一道光芒的「紅」「鮮』;寫火球騰空時的「彩霞掩映」;寫百道光柱的「豪光四射」;寫琉璃寶燈高懸時的「奇異光彩」如「大放」的「焰火」。
本段描繪時運用比喻、生動形象,語勢激越奔放,氣勢磅礴。
(2)徐霞客寫日出側重著筆於雲海,借雲海來襯托日出的美景。抓住光、色的變化,寫日出的經過,簡潔生動。
(3)海涅的描寫既著筆於雲海,又重主觀感受,襯托日出美景
三、課堂檢測,復習回顧。(如時間不夠,留作課後練習)
1.《黃山記》選自《 》,是一篇構思謀篇 的佳作。全文分四部分,寫出四部分的段意:
一、 。
二、 。
三、 。
四、 。
2.填空: 黃山的地理位置: ,成因 。,范圍:______、______這段介紹突出一個「______」字。
3.第二自然段從幾方面說明黃山的「奇」?第三自然段怎樣再次突出黃山的「險」?文章以大自然「不肯隨便把勝境給人類。它封了山」作結,有什麼作用?
4.第二部分寫數千年來人類極少能攀上黃山之巔,這段敘述有什麼作用?
5.閱讀第三部分,按登山經過填充下表:
溫泉賓館
天都峰
6.文章寫登山經過時,為什麼處處都寫古人登山途徑?這樣寫與下文的抒情議論有什麼作用?
7.第三部分中的抒情段里,哪句話是文章點題的句子?
8.第四部分寫雲海、松樹、日出、攝身光等奇觀,以雲海為主。有集中著筆之處,有時夾在其他景物之中寫。作者寫雲海的飄泊無定,變化多端,哪些詞語最富表現力?作者怎樣描寫在風的作用下雲海的千姿百態?以後還有哪些句子直接描寫雲海?
9.寫黃山的松奇,突出描寫在雲海中______的特點。先把它放在______的條件下寫它的矯健多姿。它的根______顯示其______;以______比喻樹冠,以______比擬在風中的姿態。然後作者變換觀察角度,從多方面去寫。從峰頂______,______;從山腰____,______; 翩然起舞!這松該是多奇!
10.作者關於雨後彩虹的描寫真是妙極了,美極了,作者彷彿覺得可以從長虹之腳登級而上。在這飄然欲仙之時寫「寶光」「忽生」,給人以奇異之感。攝身光究竟是什麼?能用一兩句話概括出來嗎?______。
參考答案:
1.《徐遲散文選集》獨出機杼 一、從黃山勝景的布局贊嘆大自然崇高卓越
二、回顧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歷史 三、記作者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經過
四、1、寫雲海、松樹、日出,攝身光等奇觀 2.皖南山區 火山噴發 周圍一百二十公里 面積千餘平方公里 險3.雲海,草木鳥獸,泉流及攝身光等物為處處懸崖絕壁 增添黃山的神奇色彩
4.極力烘托一個「險」字5.溫泉賓館 人字瀑 立馬亭 龍蟠坡 半山寺 鯽魚背 閻王坡 小心壁 天都峰
6.文章處處都將今天的登山道路與古人登山途徑作對比,強調今天的登山道路已「化險為夷」,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張本。7.「我們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屬於少數人的幸福已屬於多數人」
8.飛升 飄拂 彌漫 瞬息萬變 飄來拂去 藏雲霧或散或聚,群峰忽隱忽現;剛才是傾盆大雨,迷天霧,而千分之一秒還不到,全部散去;雲海滾滾,直拍賓館前面的崖岸,吞沒諸峰,有的成了小島,有的游泳在雪浪花間。 雪浪滔滔,浩瀚一片,了無邊際,濃雲四集,八方茫茫
9.溶入溶出 大風呼嘯 盤入岩石 堅貞 華蓋 飛翔之翼翅 俯視 如苔蘚披覆住 岩石 仰視 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薄紗輕綢 露出身段
10.雨過天晴時,陽光經雲霧折射形成的自然奇觀。
第四課時
一、 點撥作業。
二、深入探究。
(一)質疑:
1.作為游記文章,本文確實在構思上獨出心裁,分析一下本文在寫法上與一般游記有什麼不同?
2.課文四部分各寫什麼?它們之間有沒有聯系?怎樣聯系?
3.第二、三兩部分寫登山的情況,它跟黃山的特點,以及表達主題的關系是什麼?
4.本文寫作特色是什麼?
(二)疑難討論:
1.明確:其一,開頭落筆不凡。本文不像一般游記那樣從登山寫起,而是居高臨下,從大自然如何安排黃山勝景這個角度起篇,氣勢磅礴。在介紹黃山概貌後,又寫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歷史,數千年中極少有人能攀上黃山之巔的史實,烘託了「險」字。在記游之前寫了這樣兩段內容,是作者獨具匠心之處。第一部分做為全文的總起,暗寫「險」、「奇」二字;第二、三部分承「險」字展開,形成古今虛實相映之勢。一二部分能引導讀者從宇宙變遷、人類發展的宏觀高度去認識黃山,能增加本文的大氣磅礴的特色和深透的思想意義。
其二,寫游山經過時作者突破了一般由近及遠或由下而上地去寫,作者選擇最能突出黃山特色的幾種景物重點描寫。
2.分析:「一」想像大自然怎樣創造形成黃山這處勝境,實質上介紹了黃山景物的特色:雲海、奇松、溫泉、飛瀑,寫出黃山「奇、險」的特點,給第二部分埋下伏筆,也給「三、四」作鋪墊。它是全文的總起。「二」分三階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後)寫黃山的登山史,呼應「一」黃山的「險」,為後文寫今天黃山化險為夷作反襯,表明時代不同,風景區已能為全民所享用。「三」著重按游蹤寫登天都峰的過程,與「二」對比,形成古今、虛實相映,點明題旨:「屬於少數人的幸福已屬於多數人。」「四」寫在黃山之巔所見黃山的四大景觀:雲海、蒼松、日出、攝身光,和「一」的「奇」緊扣。這四部分聯系是很緊密的,全文採用總分結構的組織形式。借用書上的句子來概括:一、大自然安排勝境;二、不可攀登的黃山;三、幸福已屬多數人;四、這是何等的公園!
3.分析:第二部分寫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簡要歷史,看似與寫黃山的特點無關,實則是妙筆,幾千年來很少有人登上黃山最高峰,是因為其險峻,這里側面烘托黃山的險。第三部分寫「我們」登山時的情況,正面直接寫其「險」,同時,也處處與第二部分比較,以突出「換了人間」之意,表達了主題。
4.分析:
本文引證廣泛,材料豐富,而文章結構卻脈絡分明,嚴謹有度。作者將豐富的材料分成幾類,然後依據表現主題的需要,借抒情議論,把它們聯綴成篇。
聯想豐富是本文的突出特點。作者的聯想方式主要有:因果聯想,如由「土地」的今天,想到「土地」的歷史和未來;關系聯想,如由「土地」想到「土地」上的人物和事跡;對比聯想,如由剝削階級對「土地」的掠奪,想到勞動者對「土地」的珍惜;相似聯想,如由公子重耳接受土塊,想到古代皇帝的封疆儀式,再想到殖民強盜強迫太平洋島嶼上的土人接受的投降儀式。如此等等。作者嫻熟自如地交替運用這些聯想方式,思緒飛揚,無所不至。
三、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四、附結構板書:
聽聽那冷雨 期末復習
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哪些地方哪些時代的雨?作者喜愛的是哪裡的雨?
古大陸瓦上的雨。鄉愁、故國之思、古典文化情思、古典詩意生活的嚮往
作者為什麼要選 「雨」作為自己情感的寄託?為什麼要加「冷」字?
「雨」可以表現故國之思的纏綿悠長。「冷」有兩層含義:
(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給人的外在的實在的感受。
(2)表現作者遠離大陸內心產生的凄涼。
作者通過對台灣春寒料峭中漫長雨季的細膩感受的描寫,真切地勾畫出一個在冷雨中孑然獨行的白發遊子的形象,委婉地傳達出一個漂泊他鄉者濃重的孤獨和思鄉之情,表現了一個遠離故土的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的深情依戀和贊美。
作者的故鄉在哪?
江南,從「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舐舐那冷雨」可見 四川、江南
讀一讀,找一下所用的修辭(通感 打通了聽覺和觸覺)
點評學生的朗讀 斷句是否正確 斷句時停頓好還是連續好?(作者為何不加標點?) 連續好,長句一氣呵成,讀出一種纏綿,可體現他回憶時的萬千思緒。作者的回憶如此細膩而清晰,可見他對故鄉深深的、綿綿的思念(板書)
中心思想: 抒發了遊子思鄉之情,對十年前夭折的幼子的懷念,對祖國的,…作者通過對雨的細膩感受的描寫,委婉地傳達出一個漂泊他鄉者濃重的思鄉之情,表現了對傳統文化的深情依戀和贊美。
「題解」
本文選自聽聽那冷雨。作者身逢家國之變,作品常流露濃厚的家國之思。本
文以微寒潮濕的春雨象徵心情,並以雨聲、雨景為引子,回憶自己半生漂泊的經
歷,文中屢引古人詩詞,以襯托出對故國河山與傳統文化的追思嚮往之情。行文
時空交錯,句式多變,實驗性極強。
主旨:藉雨聲雨景,回憶生平往事,以寄託對故國河山與傳統文化的向慕之
情。
「賞析」
以描寫望著雨中的家的心情終,作者在中間各段採取時空交錯的寫法:忽而
過去,忽而現在;忽而故國,忽而異域,又隨時回到台灣,回到廈門街,文理知
錯綜,是作者企圖以此表達訴說不盡的復雜情緒;而其無礙的文才,足令讀者的
心情隨作者的心靈轉換而起落,卻不會感到凌亂無章。
細讀之後發現主旨、內涵很簡單,都在表達作者的中國意識、對中華文化的
贊美與眷戀。該文特殊之處其實在於形式,解構文字,打破書寫的秩序,以敲打
樂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長短組合變化,達成絕對的音樂感。大量運用中文的長短
句,造成結構上的美感,又用同音異義的字造成錯綜變化。
一氣呵成,不能中斷,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後一句「清明這季雨」
忽然收短,與之前的長句一同形成強烈的節奏感,以及無限的感嘆. 完全用作詩
的方法,句子的長正好表現出雨下個不停,形象上的淅淅瀝瀝呼之欲出。
這篇文章是那個充滿著昔日家國憂愁之思年代的文字。時日久遠,但今日讀
之,仍然覺得是所讀過的音樂性韻律最強的一篇文字。詩人為文,文字特別凝斂
生動而富有韻律感。許多人評論感覺上喜愛餘光中的散文更甚於他的詩。
《聽聽那冷雨》的修辭技巧從聽聽那冷雨中可以學到最多的應該就是" 豐富
的修辭" 技巧吧(一)生動的比喻比喻是一種「借彼喻此」的修辭法,有二件或
二件以上事物中有相類似之處,以「那」件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說明「這」件
事物的,就叫「比喻」。通常用" 像" 、" 如" 等喻詞來聯接兩件事物。
例如:△美國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乾旱,天,藍似安格羅?薩克遜人
的眼睛,地,紅如印地安人的肌膚,雲,卻是罕見的白鳥. △據說住在竹樓上面,
急雨聲如瀑布,密雪聲比碎玉……。
(二)勻稱的對偶語文中在形式上,上下兩句的字數相等,句法相似,結構
相同,平仄相對的,就叫「對偶」。就內容上而言,意義相近者為「正對」,意
義相反者為「反對」。
例如:△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
潮潮地濕濕,即連在夢里,也似乎把傘撐著。
△那雪,白得虛虛幻幻,冷得清清醒醒,………。
(三)鮮明的轉化描述一件事物時,轉變其原來的性質,化為另一種本質截
然不同的事物,來加以形容敘述,叫作「轉化」,又稱為「比擬」。可以分為擬
物為人、擬人為物和擬虛為實三種. 例如:△索性把濕濕的灰雨凍成乾乾爽爽的
白雨,六角形的結晶體在無風的空中回迴旋旋地降下來,等須眉和肩頭白盡時,
伸手一拂就落了。
△雨來了,雨來的時候瓦這麼說,一片瓦說千億片瓦說,說輕輕地奏吧沉沉
地彈…………。
(四)整齊的排比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地表出同范圍、同性質的意
象,叫做「排比」。
例如:△殘山剩水猶如是。皇天後土猶如是。紜紜黔首紛紛黎民從北到南猶
如是。
△那裡面是中國嗎?那裡面當然還是中國永遠是中國。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
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
(五)秩序的層遞凡要說的有兩個以上的事物,這些事物又有大小輕重的比
例,而且比例又有一定的秩序,所以在說話行文時,依序層層遞進的,叫做「層
遞」。
例如:△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
港在防波堤在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
△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一打少年聽雨,紅
燭昏沉。兩打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三打白頭聽雨在僧廬下,這便是亡
宋之痛,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裏,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六)和諧的類疊同一個字詞或語句,接二連三反復地使用,稱為「類疊」。
例如:△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
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雨氣空濛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
(七)鮮活的倒裝語文中故意顛倒文法上的順序的句子,稱為「倒裝」。
例如:△因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樂從記憶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樂
器灰濛蒙的溫柔覆蓋著聽雨的人,瓦是音樂的雨傘撐起。
△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裏風裏,走入
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雨,該是一滴濕漓漓的靈魂,窗外在喊誰. 「感想」
散文要引起讀者的共鳴,不像小說可以藉助故事情節的變化多端取勝。不過,
作者在行文運筆之際,可以引起讀者各種感官的刺激,使讀者如聞如見,如履其
境,造成感同身受的效果,也能使散文具有引人的魅力。餘光中的散文常常要讀
者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同時「享受」所以,聽聽那冷雨便是一篇富有
「感覺性」的文章。既然寫文章時,要引起讀者的各種感官刺激,所以在閱讀散
文的同時,也要將自己的心境融入文章作品中,用感官的感覺去了解散文真正的
用意,從這一課,讓我體會到了散文的維妙維肖之處,不再有古板或是死氣沉沉
的感覺,散文的目的不一定是要闡述什麼大道理,作者或許也只是因為一時的突
發奇想合靈感涌現,這樣子寫出來的文章擁有「真實感」。
不愛看書的我,對餘光中的現代詩和散文卻有幾分的興趣,到底是哪些特點
吸引我,我想大概是因為他的作品給予我輕快活潑且充滿生命力的感覺,在近代
作家中,有誰能像餘光中一樣,將他那像萬花筒一樣變化多端的想像力詮釋給讀
者。縱使是同一篇文章,每次的讀後感總是不一樣,如果我能學到他一絲一毫運
筆的巧妙,那一定是受用無窮. 最近的我,學會了將自己的感覺寫下來,一方面
可以抒發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可以讓自己的好同學好朋友了解" 我" 是一個怎
樣的人,有時候有些話可能說不出口,所以" 寫" 變成了一種最好的表達方式。
中國歷史文化五千年的傳承不就是靠一個字一個字累積下來的嗎?如今的世界變
的多采多姿,那也就代表著有更多的空間等著我們去著色呢!
曹植的這首樂府詩可分四節來理解其內容。第一節,從開頭至「幽並游俠兒」,概寫主人公游俠兒英俊豪邁的氣概;第二節,從「少小去鄉邑」到「勇剽若豹螭」,補敘游俠兒的來歷和他超群的武藝;第三節,從「邊城多警急」到「左顧凌鮮卑」,寫游俠兒在戰場上沖鋒陷陣、奮勇殺敵的英雄事跡;第四節,從「棄身鋒刃端」至結束,寫游俠兒棄身報國、視死如歸的崇高思想境界。全詩塑造了一個武藝高強又充滿愛國情感的游俠形象。
作品運用了鋪陳的筆法。這正是樂府詩突出的藝術特點。如詩中寫游俠兒的武藝:「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左的」、「月支」、「馬蹄」,都是練習射箭的靶子,作者這樣鋪陳地寫,就從左、右、上、下不同的方位表現了他高強的射箭本領。再如寫他的戰功:「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軀蹈匈奴,左顧凌鮮卑。」「羽檄」就是命令,他聞風而動,立即投入浴血的戰斗當中。他平定了邊亂,保住了四境的安全。這種鋪陳的寫法,前後句文意互應,渲染了氣氛,給讀者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
這種鋪陳的寫法,也表現了作者對游俠兒由衷贊羨之情。如在第四節,作者連用了意思大致相同的四句話,反復詠嘆,贊揚游俠兒棄身報國、視死如歸的高尚思想品德,可見其敬仰之深。其實,曹植這樣寫,也是借詩抒懷,借寫游俠兒,來表達自己為國建功立業的豪邁情懷。
有些亂
多給點分吧
⑸ 介紹清明上河圖和歷史背景等
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早年游學汴京,後習繪畫,宋徽宗趙佶(1101年—1124年在位)時期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中國畫中以界筆、直尺劃線的技法,用以表現宮室、樓台、屋宇等題材,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他的畫自成一家,別具一格。張擇端的畫作,大都散佚,只有《清明上河圖》卷完好地保存下來了。這幅畫高24.8厘米,長525厘米。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通過這幅畫,我們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總之,《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北宋年間的汴京極盛,城內四河流貫,陸路四達,為全國水陸交通中心,商業發達居全國之首,當時人口達100多萬。汴京城中有許多熱鬧的街市,街市開設有各種店鋪,甚至出現了夜市。逢年過節,京城更是熱鬧非凡。為了表現京城的繁榮昌盛,張擇端選擇了清明這個重要節日的景象進行59表現。《清明上河圖》著重描繪了北宋首都水陸運輸和市面繁忙的景象。
《清明上河圖》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面組成。粗粗一看,人頭攢動,雜亂無章;細細一瞧,這些人是不同行業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大橋西側有一些攤販和許多遊客。貨攤上擺有刀、剪、雜貨。有賣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許多遊客憑著橋側的欄桿,或指指點點,或在觀看河中往來的船隻。大橋中間的人行道上,是一條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趕毛驢運貨的,有推獨輪車的……大橋南面和大街相連。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作坊。街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街道向東西兩邊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較寧靜的郊區,可是街上還是行人不斷: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車的,有駐足觀賞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來往船隻很多,可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有的停泊在碼頭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駛。有的大船由於負載過重,船主雇了很多纖夫在拉船行進。有隻載貨的大船已駛進大橋下面,很快就要穿過橋洞了。這時,這只大船上的船夫顯得十分忙亂。有的站在船篷頂上,落下風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勁撐篙;有的用長篙頂住橋洞的洞頂,使船順水勢安全通過。這一緊張場面,引起了橋上遊客和鄰近船夫的關注,他們站在一旁吶喊助威。《清明上河圖》將汴河上繁忙、緊張的運輸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畫作的生活氣息。
張擇端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圖》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清明上河圖》豐富的內容,眾多的人物,規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清明上河圖》的畫面疏密相間,有條不紊,從寧靜的郊區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街市,處處引人入勝。
北宋以前,我國的人物畫主要是以宗教和貴族生活為題材。張擇端雖然是在翰林圖畫院供職,創作的作品都稱為「院體畫」或「院畫」,但他卻把自己的畫筆伸向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之中,創作出描寫城鄉生活的社會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畫了大量各式各樣的人物。而且,張擇端對每個人物的動作和神情,都刻畫得非常逼真生動。這充分說明,張擇端生活的積累非常豐厚,創作的技巧非常嫻熟。
清明上河圖詳細介紹
《清明上河圖》畫卷,北宋風俗畫作品。傳世名作、一級國寶。《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
《清明上河圖》以精緻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葉、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該圖描繪了清明時節,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和自然風光。作品以長卷形式,采 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500多,衣著不同,神情各異,其間穿插各種活動,注重戲劇性,構圖疏密有致,注重節奏感和韻律的變化,筆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圖分為三個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
汴河是北宋國家漕運樞紐,商業交通要道,從畫面上可以看到人煙稠密,糧船雲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還有"王家紙馬店",是掃墓賣祭品的,河裡船隻往來,首尾相接,或纖夫牽拉,或船夫搖櫓,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地卸貨。橫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規模宏大的木質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有一隻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梁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人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隻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地象在大聲吆喝著什麼。船里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而忙碌著。橋上的人,也伸頭探腦地在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這里是名聞遐邇的虹橋碼頭區,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名副其實地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會合點。
後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以高大的城樓為中心,兩邊的屋宇鱗次櫛比,有茶坊、酒肆、腳店、肉鋪、廟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綾羅綢緞、珠寶香料、香火紙馬等的專門經營,此外尚有醫葯門診,大車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業,應有盡有,大的商店門首還扎「綵樓歡門」,懸掛市招旗幟,招攬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賈,有看街景的士紳,有騎馬的官吏,有叫賣的小販,有乘座轎子的大家眷屬,有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有問路的外鄉遊客,有聽說書的街巷小兒,有酒樓中狂飲的豪門子弟,有城邊行乞的殘疾老人,男女老幼,士農工商,三教九流,無所不備。交通運載工具:有轎子、駱駝、牛馬車、人力車,有太平車、平頭車,形形色色,樣樣俱全。繪色繪形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橋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描寫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現實主義的風俗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都認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畫作,均為後來的摹本或偽托張擇端的臆造本。
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的畫卷本幅上,並無畫家本人的款印,確認其作者為張擇端,是根據畫幅後面跋文中金代張著的一段題記。張著的題記也僅寥寥數語:"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也。幼讀書,游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不過,張擇端的姓名並未見於北宋後期成書的《宣和畫譜》,有人推測說,可能他進入畫院時間較晚,編著者還來不及將其收編書中。
《清明上河圖》在細節描繪上有著巨大的藝術魅力! 臨摹畫製作精美,也是一種商業藝術,它更是你收藏,贈給親朋好友的絕佳藝術禮品!
白壽彝任顧問的《中國通史(彩圖本)》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全卷所繪人物五百餘位,牲畜五十多隻,各種車船二十餘輛艘,房屋眾多,道具無數,場面巨大,段落分明,結構嚴密,有條不紊。技法嫻熟,用筆細致,線條遒勁,凝重老練。反映了高度精純的繪畫功力和出色的藝術成就。同時,因為畫中所繪為當時社會實錄,為後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簡明不列顛網路全書》在「張擇端」條內對《清明上河圖》的評價是一幅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風俗長卷。畫家成功地描繪出汴京城內及近郊在清明時節社會上各階層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現的是勞動者和小市民。對人物、建築物、交通工具、樹木、水流之間的相互關系的處理,非常巧妙,整體感很強,具有極大的考史價值。此後歷代繪制的都市風俗畫,無不受其影響。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繪制的不朽傑作《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無價之寶。它是一幅用現實主義手法創作的長卷風俗畫,通過對市俗生活的細致描繪,生動地再現了北宋汴京承平時期的繁榮景象。
張擇端,字正道,南北宋之交的畫家,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清明上河圖》是張擇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畫院畫史時所作。這幅長卷為絹本,淡著色,畫幅高24.8厘米,長528.7厘米。
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歷史長卷後,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作為中國歷史上書畫大家的宋徽宗酷愛此畫,用他著名的「瘦金體」書法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並鈐上了雙龍小印(今佚)。
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傑作,在問世以後的800多年裡,曾被無數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是後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幾經戰火,歷盡劫難……它曾經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歷經劫難,演繹出許多傳奇故事。
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圖》轉到長洲人陸完的手裡(陸完字全卿,成化年間中進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名重一時)。明代李日華《味水軒日記》載:陸完死後,他的夫人將《清明上河圖》縫入枕中,不離身半步,視如身家性命,連親生兒子也不得一見。陸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辭乖巧,非常會討夫人歡心。王某擅長繪畫,更喜歡名人書畫,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圖》。反復懇請後,夫人勉強同意,但不許他帶筆硯,只許他在夫人閣樓上欣賞,而且不許傳給別人知道。王某欣然從命,往來兩三個月,看了十餘次以後,竟臨摹出一幅有幾分像的畫來。當時專橫跋扈的大奸臣嚴嵩正四處搜尋《清明上河圖》,都御史王忬得知後,便花800兩紋銀從王某手中購得贗品,獻給嚴嵩。嚴嵩府上有一裝裱匠湯臣,認出畫是假貨,便以此要挾王忬,令其出40兩銀子賄賂自己,但王忬對其不予理會。湯臣惱羞成怒,在嚴嵩設宴歡慶時,將圖上舊色用水沖掉,嚴嵩在眾人面前大為窘迫,以後便尋機將王忬害死,臨摩此畫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牽連,被抓去餓死獄中。
實際上,陸完死後,其兒子急等錢用,便將《清明上河圖》賣至崑山顧鼎臣家,後被嚴嵩父子強行索去。這之前嚴嵩確曾托王忬買過「名畫」,王忬也確曾買蘇州人王彪之摹本獻給嚴嵩,後被識破。
隆慶時,嚴嵩父子被御史鄒應龍彈劾,終於官場失勢,嚴世蕃被斬,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入皇宮。
《清明上河圖》到清朝後先由陸費墀(安徽相鄉人)收藏。陸費墀是乾隆時進士,他得圖後也在上面鈐印題跋。後被畢沅購得。畢沅(1730-1797),鎮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進士。畢沅生平喜愛金石書畫,家中收藏頗為豐富。他得《清明上河圖》以後,與其弟畢瀧(清代收藏鑒賞家)同賞,現今畫上有二人印記。
畢沅在關中任職時,對地方上的文物盡心修繕保護,不料這些卻成了他的「罪行」。畢沅死後不久,湖廣人民反清,清廷認為畢沅任湖廣總督期間,「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費」,不但將畢家世職奪去,而且將其全家百口全部殺掉,家產也被抄沒入宮。
清廷將《清明上河圖》收入宮以後,便將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閣內。嘉慶帝對其珍愛有加,命人將它收錄在《石渠寶笈三編》一書內。此後,《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雖然經歷了1860年英法聯軍以及1900年八國聯軍兩度入侵北京,洗劫宮室,但居然逃過了劫難,均未受損。
1911年以後,《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傑為名盜出宮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內的張園內。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於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儀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見大事不好,便乘飛機逃往大栗子溝,偽滿皇宮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亂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機進宮「搶洋撈」,偽皇宮的大批珍貴之物便在這場動亂中流散到了民間,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
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長春。解放軍幹部張克威通過當地幹部收集到偽滿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十餘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1947年,張克威同志調到東北行政委員會工作,臨行前他將這十餘幅卷軸交給了當時開辟東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林楓同志。
《清明上河圖》經林楓之手進了東北博物館,後來又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存。
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幹將之一李作鵬,曾利用權勢將《清明上河圖》強行從故宮博物院「借」出,據為己有。他還夥同邱會作、吳法憲等人一起,霸佔了其他一大批珍貴文物。林彪倒台後,《清明上河圖》才又重見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清明上河圖》究竟畫了些什麼內容呢?為什麼千百年來,它的魅力一直不衰?
據齊藤謙所撰《拙堂文話·卷八》統計,《清明上河圖》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動物208頭(只),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1191人)、《紅樓夢》(975人)、《水滸傳》(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繪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圖》全圖可分為三個段落,展開圖,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繪的是上土橋及大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後段則描繪了汴京市區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細品察,個個形神畢備,毫纖俱現,極富情趣。
《清明上河圖》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車人物、攤鋪、擺設、市招文字皆統組一起,真實自然,令人有如臨其境之感。整部作品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有如一氣呵成,充分表現了畫家張擇端的過人筆力,不愧為中華藝術寶庫中的稀世珍寶。
據圖後明人李東陽的題跋考據,《清明上河圖》前面應還有一段繪遠郊山水,並有宋徽宗瘦金體字簽題和他收藏用的雙龍小印印記,而今這些在畫上都已不見。原因有兩種,一種可能是因為此圖流傳年代太久,經無數人之手把玩欣賞,開頭部分便壞掉了,於是後人裝裱時便將其裁掉;一種可能是因宋徽宗題記及雙龍小印值錢,後人將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畫賣掉了。
還有許多專家猜想《清明上河圖》後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為畫不應該在剛進入開封城便戛然而止,而應畫到金明池為止。
《清明上河圖》
中國古代書畫上除了作者 的題跋和鈐印外,往往還有收藏者的題款和鈐印。我國有這樣一幅名畫,上署有許許多多人的題跋,蓋有密密麻麻的鑒藏印章。可見它經過了許多官方和私家收藏者之手。這就是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它歷經八、九百年的歲月滄桑,飽經劫難,有的收藏者為其而遭不幸,作品終於倖免於難而保存下來。
《清明上河圖》的作者是宋代畫家張擇端。張擇端是山東人,早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學習繪畫,後為北宋畫院畫師。雖然有關他的記載很少,但這幅了不起的作品,使後人永遠地記住了他。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絹本設色長卷,高248厘米,長528厘米。圖中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時節的繁華熱鬧的景象。清明上河是當時的民間風俗,如像今天的節日集會,人們藉以參加商貿活動。全圖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大致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是市郊景畫,第二段是汴河,第三段是城內街市。
先是汴京郊外的景象。農民在田裡耕作,有錢人掃墓歸來。路上,馱隊、挑夫、騎馬坐轎的人物正匆匆進城。接下去是最精彩的部分--汴河。汴河上的拱橋如一道彩虹,橋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磨肩擦踵,橋下舟楫相競相爭。許多細小情節刻劃得極有情趣。如橋頭一匹驚馬造成險情,毛驢被驚嚇,好奇的人在圍觀。接著又描繪汴京的街市。汴京作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中官府衙門、民居宅院、作坊店鋪、茶肆酒樓,屋宇錯落,林林總總,街上車水馬龍,九流三教,應有盡有,百業興隆,熱鬧非凡。畫面又展開一幅從容的景象,有張有馳,形成有趣的對比和節奏感。畫家通過對汴京城內建築、商貿、交通、運輸幾個方面的描繪,再現了北宋都城的繁華和發達。
《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五百五十餘人,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隻,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也有二十多件。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可貴的是,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藝術修養和表現能力。 《清明上河圖》既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築,交通工具等豐富的形象資料,因此,它還具有歷史文獻的價值。
在中國美術史上,《清明上河圖》可謂是一幅最具傳奇色彩的作品,也是歷朝歷代被臨摹最多的一幅作品。從古至今關於《清明上河圖》版本的考證、真偽的爭辯有著許許多多的傳說和不解之謎;千百年來歷朝歷代的皇宮貴族、文人墨客,對於《清明上河圖》的掠奪和收藏從未停息過。《清明上河圖》真跡是如何現世的?它的作者張擇端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清明上河圖》真跡驚現世間
公元1912年2月12日這一天,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走下了皇帝寶座,它宣告了中國封建王朝兩千多年的統治大夢,頃刻間土崩瓦解。根據「優待條例」,溥儀仍然住在皇宮紫禁城內。溥儀同中國任何一位封建皇帝不同,他少年時期接受英國老師庄士敦的教育,從小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響,因此他一直有出國留洋的夢想。為了離開皇宮後能有充足的經費實現自己的願望,他想到了皇宮中收藏的大量珍寶、字畫。由此,歷經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清明上河圖》,四次被收進皇宮,又一次次神秘失蹤,這一次又開始了它神秘而漫長的旅程。
離開了皇帝寶座的溥儀利用自己的皇權,從1922年11月16日開始,到1923年1月28日的73天時間里,以「賞賜」其弟愛新覺羅·溥傑的名義,將書畫手卷1285件,冊頁68件移出皇宮。這些中國歷代珍貴的書畫精品,每一件都價值連城。其中,《清明上河圖》就有四卷之多,包括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明代畫家仇英仿畫的《清明上河圖》,以及明代其他畫家以蘇州為背景仿畫的「蘇州片」《清明上河圖》等。尤其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堪稱中國美術史上的稀世神品,是歷朝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的珍品。
1925年2月24日,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龍抬頭」的日子,溥儀打扮成商人的模樣,在日本人的監護下,來到天津法租界的張園,他以「賞賜」其弟溥傑為名移出紫禁城的大量珍寶、字畫,也秘密地轉移至天津,《清明上河圖》陪伴著溥儀在天津度過了七年多的時光。
1932年3月8日,溥儀在侵華日軍的操縱下,帶著他的家眷和大量珍寶、字畫,從天津遷往長春,就任偽滿洲國皇帝。《清明上河圖》又陪伴著溥儀,在長春度過了長達13年4個月的歲月。長春偽皇宮的「輯熙樓」,見證了溥儀和他的家眷在長春度過的時光。「輯熙」的名字是溥儀自己起的,「輯熙」二字出自於《詩經·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輯熙敬止。」然而溥儀認為,「輯熙」的「熙」字,與康熙皇帝的「熙」字相同,溥儀非常崇拜康熙皇帝的才華和治國方略,因此,「輯熙」二字的含義不言而喻,溥儀是想秉承先祖康熙皇帝之志恢復滿清大業。為此,人們不難揣測出溥儀如此喜愛《清明上河圖》的原因;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清明上河圖》的目的,無不是被《清明上河圖》中這夢幻般的繁華祥瑞之氣所迷醉。
1945年,日本關東軍司令官山田乙三通知溥儀遷都通化,溥儀心中明白,所謂的遷都實際上是逃亡,溥儀請山田乙三寬限3天的時間打理行裝。實際上,溥儀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從北京故宮帶出來的珍寶、字畫。13年來,《清明上河圖》和大量的珍寶、字畫,一直封存在長春偽皇宮後面的書畫樓里,只有溥儀和少數貼身隨從知道書畫樓裡面封存的秘密。溥儀和貼身隨從匆匆忙忙進入這座神秘的「小白樓」,他從大量的珍寶、字畫當中精選了一些珍品逃往通化,剩下的珍寶、字畫被一些侍衛哄搶。其中,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有哪一卷被溥儀帶在身邊?哪一卷流失於民間?人們不得而知……
溥儀帶著一部分珍寶、字畫和家眷,匆匆逃往通化長白山腳下的小山村——大栗子溝。溥儀在大栗子溝僅僅住了3天,之後又匆匆忙忙趕往沈陽,准備從沈陽逃往日本。溥儀又從長春偽皇宮帶來的珍寶、字畫中再一次進行甄選,只選了少量的珍寶、字畫,帶著弟弟溥傑和兩個妹夫、三個侄子、一個醫生、一個隨侍逃往沈陽,而將大部分家眷和一些珍寶、字畫留在了大栗子溝,這些被遺棄在大栗子溝的珍寶、字畫,有的被瓜分,有的被燒毀,最後被解放軍收繳。
1945年8月19日,溥儀在沈陽機場乘飛機准備逃往日本,飛機起飛後被蘇聯紅軍迫降,溥儀和他的隨從人員,以及隨身攜帶的珍寶、字畫被蘇聯紅軍截獲,溥儀被蘇聯紅軍遣往蘇聯赤塔,後轉至伯力,五年之後,溥儀被遣送回國,四個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下落不明。
1950年冬天,東北局文化部開始著手整理解放戰爭後留下的文化遺產,書畫鑒定專家楊仁愷先生負責對從各方收繳來的大量字畫進行整理鑒定,有些書畫作品保持完好;有些書畫作品已經破損。當楊仁愷先生打開一卷殘破的畫卷時,頓時驚呆了,這幅長卷畫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畫中描繪人物、街景的方法,體現著獨特古老的繪畫法式,楊仁愷先生隨後對這幅畫卷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和細致的考證,這幅長卷氣勢恢弘,筆法細膩,人物、景物栩栩如生,這幅畫上雖然沒有作者的簽名和畫的題目,然而歷代名人的題跋豐富、詳實,歷代的收藏印章紛繁復雜,僅末代皇帝溥儀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尤其是畫卷之後金代張著的題跋中明確地記載:「翰林張擇端,字正道,東武人也,幼讀書,游學於京師,後習繪事,本工其『界畫』,尤嗜於舟車市橋郭徑,別成家數也,按向氏《評論圖畫記》雲,《西湖爭標圖》,《清明上河圖》,選入神品,藏者宜寶之。大定丙午清明後一日。」難道這就是被歷代皇宮、貴族爭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嗎?
楊仁愷先生將這幅畫卷的照片,發表於東北博物館編印的《國寶沉浮錄》中,立即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高度關注,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先生,將這幅畫卷調往北京,經專家學者進一步考證、鑒定,確認這幅繪畫長卷就是千百年來名聞遐邇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遺失多年的稀世國寶終於再一次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長卷,縱24.8厘米,橫528厘米,根據專家統計,《清明上河圖》共畫有人物684人,牲畜96頭,房屋122間,樹木174株,船25艘,車15輛,轎8頂。如此浩瀚的畫卷,畫面結構嚴謹,有條不紊,人物的各種活動,刻畫的非常細致生動,前後呼應,一氣呵成。「界畫」畫法,嫻熟自然。《清明上河圖》共有歷代13個收藏家寫的14個跋文,鈐章96方。僅末代皇帝溥儀的鈐章就有3枚之多,足以證明溥儀對《清明上河圖》的青睞;只有《清明上河圖》這樣的煌煌巨制,才可以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夢。
·《清明上河圖》
國寶《清明上河圖》歷經兵火,幾遭劫難,歷代收藏家和鑒賞家曾把玩、鑒賞留下了幾許妙語佳話,更有許多待揭之謎。
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長卷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是譽滿中外的藝術珍品。它和唐人韓�創作的《五牛圖》一樣,被稱為畫苑「國寶」。其最早收藏者是宋徽宗(趙佶),他用瘦金體書寫的「清明上河圖」真跡和雙龍小印(宋代皇帝的閑章,用於鑒賞或收藏藝術品時鈴記),可證畫成後最初收藏在皇宮,公元1126年汴京陷落後,宮中所有名貴文物包括這幅名畫,統統被金人掠去,金人初不識此畫的價值。又過了59年,即金世宗大定26年(1186),金人張著最早在《清明上河圖》上撰跋文轉引《向氏評論圖畫記》說,證實宋人張擇端有《清明上河圖》及《西湖爭標圖》,這樣《清明上河圖》的名稱始定下來。
歷史上對張擇端創作《清明上河圖》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記號曾有過一些爭論,對畫中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從金代以來,似無異議。明代的《味水軒日記》中記載,這幅畫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體題簽、雙龍小印,並且還有宋徽宗的題詩;詩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這樣一來,這畫卷描繪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懷疑了,近代及當代美術史家鄭振鐸、徐邦達、張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說。但是,也有人對此提出異議。
對春景之說首先懷疑者是開封市教師孔憲易先生。他在1981年《美術》雜志第二期上發表《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一文,列舉了八項理由,認定《清明上河圖》上所繪是秋景。
一、畫卷右首有馱負10簍木炭的驢子。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農歷十月,汴京始「進暖爐炭,幃前皆置酒作暖會」,若說清明節前後進暖爐炭,違背宋人生活習俗。孟元老和張擇端生活在同一時代,《東京夢華錄》是研究北宋汴梁風土民俗的重要資料,所述史事當是可信的。
二、畫面有一農家短籬內長滿了像茄子一類的作物,更為有趣的是幾名孩童赤身嬉戲追逐
⑹ 圖中的是什麼少數名族的
那藏語音譯叫「隆達」,翻成漢語叫經幡,風馬旗風馬旗是西藏高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在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的藏族聚居區以及尼泊爾、錫金、不丹、克什米爾等鄰邦,人們隨處都能見到一串串、一叢叢、一片片以經咒圖像木版印於布、麻紗、絲綢和土紙上的各色風幡。這些方形、角形、條形的小旗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門首、繩索、族幢、樹枝上,在大地與蒼穹之間飄盪搖曳,構成了一種連地接天的境界。 成串成串拉掛在亭子和松樹間的彩旗,印滿密密麻麻的藏文咒語、經文、佛像、吉祥物圖形。它們就是風靡藏區的「風馬旗」。風馬旗不但有著許許多多的宗教含意,還是一片片很有水平的藝術品。目錄 簡介 釋義 來歷 製作方法 分類 流派 溝通世俗與靈界 相關傳說 風馬旗藝術展開編輯本段簡介風馬旗是西藏高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在四川、青海、甘肅、雲南的藏族聚 [風馬旗]風馬旗居區以及尼泊爾、錫金、不丹、克什米爾等鄰邦,人們隨處都能見到一串串、一叢叢、一片片以經咒圖 [飄動的經幡-譚翃晶國畫作品]飄動的經幡-譚翃晶國畫作品[1]像木版印於布、麻紗、絲綢和土紙上的各色風幡。這些方形、角形、條形的小旗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門首、繩索、族幢、樹枝上,在大地與蒼穹之間飄盪搖曳,構成了一種連地接天的境界。它同銀光閃閃的雪峰、綠毯茵茵的草甸、浩闊茫茫的漠野、金光燦燦的廟宇一樣,成為藏區自然和人文環境的一種獨有而鮮明的象徵。藏區各山河路口寺廟民舍等處都可見到印有經文圖案成串系於繩索之上的小旗,這一面面小旗在藏語中稱為「隆達」,也有人稱之為「祭馬」、「祿馬」、「經幡」、「祈願幡」,不過,人們更習慣稱它為「風馬旗」,因為「隆」在藏語中是風的意思,「達」是馬的意思。顯然,風馬旗在這里是直譯。風馬源於一種原始祭祀文化,主要由對動物魂靈的崇拜而來。最初的風馬是直接將羊毛系掛於樹枝草叢,如今在大大小小的瑪尼堆上仍可看到牛羊頭顱等物。藏族原始宗教認為,山神是地方保護神,它無時無刻不在注視著本地區眾生的安全,常騎馬巡視轄區,保 [飄舞的經幡]飄舞的經幡[2]護一方水土和人畜平安。藏族認為,「風馬」在深層意義上指人的氣數和運道,或者特指五行;在靈氣聚集之處(神山聖湖等),掛置印有敬畏神靈和祈求護佑等願望的風馬,讓風吹送,有利於願望向上蒼神靈的傳達和實現。為報答山神和上蒼神靈,每到祭日,人們便虔誠地舉行煨桑儀式,獻上「隆達」。所以製作插掛「隆達」成為不可或缺的儀軌。和西藏一切有形與無形的藝術一樣,風馬旗的創作與傳播,也首先是受宗教意念驅使並為之服務的,它是僧俗信眾精神世界與神靈交通的一種媒介物。藏區人民無論喜慶生辰、逢年過節,都要插掛五彩風馬旗,象徵著天、地、人、畜的和諧吉祥;逐水草而居的牧人,每遷徙一次,搭完帳篷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系掛 [風馬旗]風馬旗風馬旗,以祈得周圍神靈的許可和福佑;朝聖者結伴跋涉荒漠野嶺,也一定扛一面醒目的風馬旗,祈求免入迷途遇災難;江畔湖邊人們遍插風馬旗,以示對樹靈水神的敬畏與供奉;生活於莽林峻嶺間的人們高懸風馬旗,以示對山神岩神的虔誠與供奉;在聖跡古剎張掛五彩風幡,表示對神佛祖魂和先哲賢聖的崇拜與禮贊;陽春三月開犁播種,耕牛的頭角上一定插掛風馬旗,那是向土主地母致敬和祈禱,祈望五穀豐登;山河路口張掛風馬是希望舟車無礙;天葬台附近張掛風馬則是超渡亡靈寄託哀思……等等。總之,在他們看來,風馬旗是溝通世俗與靈界的通用媒介。甘肅、青海藏區還有在隘口與山頂放飛紙風馬旗的習俗。適逢正月,寒風勁吹,紛紛揚揚的風馬旗雪片般飄入雲端愉悅天神。風馬旗還有一項不易見到的功能,即遇有活佛尊者圓寂,家家戶戶須將房頂上的風馬旗置放傾斜,以示致哀。細心的人不難發現,藏族人每每將自己或逝者的手鐲、帽子、須發或一團羊毛系於風馬旗上,則是希冀能藉助其力牽引升騰,而使運氣增長,福星高隨。藏族非常看重風馬旗,旅遊者經過這些地方時可往瑪尼堆上添加一些石頭,但切記不可亂動和不敬。[3]編輯本段釋義藏區各山河路口寺廟民舍等處都可見到印有經文圖案成串系於繩索之上的小旗,這一面面小旗在藏語中稱為「隆達」,也有人稱之為「祭馬」、「祿馬」、「經幡」、「祈願幡」,不過,人們更習慣稱它為「風馬旗」,因為「隆」在藏語中是風的意思,「達」是馬的意 [風馬旗]風馬旗思。顯然,風馬旗在這里是直譯。風馬旗亦稱為「風馬經幡」。「風馬」的確切意思是:「風是傳播、運送印在經幡上的經文遠行的工具和手段,是傳播運送經文的一種無形的馬,馬即是風。」藏民族認為雪域藏地的崇山峻嶺、大江莽原的守護神是天上的贊神和地上的年神,他們經常騎著風馬在雪山、森林、草原、峽谷中巡視,保護雪域部落的安寧祥和,抵禦魔怪和邪惡的入侵。這種意識是用經幡上印有一匹背馱象徵福祿壽財興旺的「諾布末巴」(圓錐形火焰圖案)行走的馬,以及印在經幡上的咒語、經文或祈願文的圖像來表達的。編輯本段來歷和西藏一切有形與無形的藝術一樣,風馬旗的創作與傳播,也首先是受宗教意念驅使並為之服務的,它是僧俗信眾精神世界與神靈交通的一種媒介物。關於風馬旗的源初,西藏宗教界、學術界雖各有掌故,但公元十二世紀初許多噶舉派寺院為廣布其教義而懸掛風馬旗,是各家各派都首肯的。一般認為風馬源於一種原始祭祀文化,主要由對動物魂靈的崇拜而來。最初的風馬是直接將羊毛系掛於樹枝草叢,如今在大大小小的瑪尼堆上仍可看到牛羊頭顱等物。藏族原始宗教認為,山神是地方保護神,它無時無刻不在注視著本地區眾生的安全,常騎馬巡視轄區,保護一方水土和人畜平安。藏族認為,「風馬」在深層意義上指人的氣數和運道,或者特指五行;在靈氣聚集之處(神山聖湖等),掛置印有敬畏神靈和祈求護佑等願望的風馬,讓風吹送,有利於願望向上蒼神靈的傳達和實現。為報答山神和上蒼神靈,每到祭日,人們便虔誠地舉行煨桑儀式,獻上「隆達」。所以製作插掛「隆達」成為不可或缺的儀軌。風馬旗的祭祀活動,與其圖像象徵內涵有關。經幡的中心是一匹駿馬,駿馬形象是神速的象徵。祈願受五種自然物制約的世間一切事物,由對立轉向和睦,由壞轉向好,由惡轉向善,由凶兆轉向吉兆,由厄運轉向幸運。不僅能夠轉變,而且轉變得迅速。經幡四角畫的四獸圖像,老虎棲息在森林中,老虎的形象象徵著木或風;獅子居於山上,獅子的形象象徵著土;鵬鳥飛翔在天空,雙角 [風馬旗]風馬旗噴發出火焰,這種形象象徵著火;龍生活在大海中,魚龍的形象象徵著水。風無處不在,風即天。在這里沒有把森林、高山、大地、天空、河水、大海作為六種自然物直接畫上去,而把在這些環境中生活的動物形象作象徵,可見它不是僅僅表現六種自然物,而是把它們作為主要內容。而馬背上畫的那個象徵財運的「噴焰末巴」,就是促成實現人們心願的如意吉祥。除開分別不同的五色象徵之外,一般還有一面主幡,形制要大於五種不同單色的經幡。主幡與邊鑲布條顏色搭配,是根據藏族歷算關於母子生克學說中相生原理來決定的,如主幡的顏色是綠色,邊鑲布條的顏色應該是藍色,主木水相生。故而馬經幡象徵著生命的本源,具有深奧的意義,整個經幡完全是融情感與理性為一體的產物,完全是表現人們美好精神願望的載體。但在最初的實際運用中,風馬旗並不是寄託藏人祭祀神靈、祈祥祛難的心願的,而是軍隊的標志。根據才情橫溢的根敦群佩著作《白史》稱:大部分臣民皆為游牧,每戶門上都立一根旗矛,這是藏族獨有的習俗。此亦最早是軍戶的標識,後演變成為一種宗教習俗行為。哪怕是一戶也要在門上插經幡,一直保持到現在。[4]編輯本段製作方法材料及懸掛形式常見的風馬旗多由布製成,也有用麻紗、絲綢及土紙的。風馬有方形、角形、條形等,通常為10-60厘米不等的長開或正方形。風馬小可到一條一縷,大可到整匹整幅的棉布,或串掛於繩,或隨意拋灑。勁風吹拂之時,成片成串的風馬在藍空、雪山及明湖的背景中漫天飛舞。顏色風馬旗的顏色分白、黃、紅、綠、藍五種。民謠中唱道:黃幡象徵自現蓮,紅幡象徵雨調和,青幡象徵後裔長;紅幡插在草坪上,如鹿角光耀眼;紅幡插在屋頂上,如紅火永興旺……布的顏色在這里是有明確的寓意的,即所謂西赤、東青、南黃、北綠的宇宙四方之說。在藏族人心目中,白色純潔善良,紅色興旺剛猛,綠色陰柔平和,黃色仁慈博才,藍色勇敢機智。因為色彩的象徵涵義,故而農家過年在房頂換插五色經幡時,也有搞得十分簡化的,僅在一根分叉很多的樹枝上,從上到下分色系掛單色布片,布片上並不印上圖像,一種色布橫著排列系掛五片。故而五色風馬經幡,是完全表徵著天地萬物眾神。五色彩箭、五色空行母、五色毛線和四色護法神等,都與此種象徵意義有關。圖案常見風馬旗的圖案中心大都為一匹矯健寶馬,馬背上馱著燃著火焰的佛法僧三寶。四角環刻著可以排除消極影響的四尊保護神,它們是象徵深刻圓滿的金翅鳥,象徵穿透力的龍,象徵警戒狀態的老虎和象徵勝利的獅子。這種構圖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寓意五行循環往復、生命經久不息。另還有佛像、八寶吉祥和佛經等圖案,它們大多由木刻雕版印成,但也有用石刻版和金屬刻版的。苯教認為:風馬中的五種動物象徵人類的五種組成部分,即馬象徵靈魂(或吉祥),鵬象徵生命力,虎象徵身體,龍象徵繁榮,獅象徵命運。一段或一句經咒散置其間,圖與文相映成趣。印製拉薩附近的幾家傳統作坊和寺院、後藏日喀則以及康區德格是風馬旗的三大雕版印製中心。一塊風馬旗版雕刻完畢(以木質版居多,也有石刻版和金屬版)即分別印刷於白、黃、紅、綠、藍等各色布面上,一面面風馬旗隨即誕生了。 [製作風馬旗的木雕版]製作風馬旗的木雕版風馬旗的印製過程並不復雜,但卻是充滿宗教嚴肅感的。如所用的布、紙、油墨(前後藏地區喜用黑色油墨)必須潔凈,木版用過一次必須經過熏桑方可再用,工匠亦應於工作前焚香凈手頌經,並應盡量選擇朝東南方向的房屋做工作間,否則就會減損風馬旗的神聖力。[5]編輯本段分類按用途分類一類就是布印「風馬」旗。它是在長方形、三角形或正方形的各個單色布片上印刷上紅色或黑色的拼圖和經文,大者二尺余,小者尺余不等,主要用於懸掛或插掛。每五色為一組,數組為一掛,視環境地勢需要,可長可短,長者達百米以上,短者猶如片片活脫鮮亮的小彩旗,插於草原帳篷、農家宅院、城鄉居民的屋頂上。僅以插於每戶藏家房頂的經幡來說,每年都要換新。換新的日子是根據藏族歷算,選擇藏歷新年初一過後的某個良辰吉日。這天早上太陽剛升起照到房頂的時候,全院老老少少,都穿著節日盛裝,聚集在樓頂上,舉行一年一度的隆重而歡樂的換插經幡、祭神、祈福的「托散」儀式。 另一類是紙印「風馬」片。主要用作對天神、山神、贊神和龍神以及佛事祭祀活動時祭獻拋撒的吉祥物,也可作為供奉物成組懸掛或張貼於室內外。大者尺余,小者僅幾厘米。最常見的就是風馬圖像印在四五公分見方的紙片上,這種風馬紙片成千上萬地印製,它也作為一種祭祀用品,煨桑時撒在噴吐飄飛的煙縷上,隨著香煙飛升起來。每逢宗教節日,在所有大小寺廟包括拉薩大昭寺前的煨桑灶旁,往往是風馬紙片到處飛舞,飄落積存到地面上就是厚厚的一層。第三類就是各種經幡,根據色彩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用黑色或硃砂色將經文圖符印製在整匹白布上;一類是同「風馬旗」一樣,在藍、白、黃、紅、綠布塊上用經文圖符相間組合的經幡。風馬旗還有一項不易見到的功能,即遇有活佛尊者圓寂,家家戶戶須將房頂上的風馬旗置放傾斜,以示致哀。其他分類根據其地點場景、信仰儀軌、祈禱功能的不同,一般又分為四種。第一種是懸掛式的,視其環境、地勢、用途張掛,可長可短,可疏可密,長者達數百米以上,密者數十上百層懸掛,有的還組合形成了規模宏大、佔地面積數百上千平方米的經幡城。這些懸掛式的經幡,具體形狀各種各樣,有在長條形的布上印上四方形的風馬旗圖案;也有網狀條幡。第二種插掛式的,在豎長方形的紗布或絲巾上印以風馬旗圖案,一邊縫在旗桿上,另一邊綴上很多條直的飄帶。這些風馬經幡主要插在村口、屋頂、十字路口、山頂或山道上。 [經幡塔]經幡塔第三種就是經幡塔,可以用不同色彩的布塊做,也可以用哈達一樣的絲巾來做。在康定、道孚等縣區,每一個村莊都有一座用絲質風馬經幡層層系掛、片片重疊而成的撐天大傘般的經幡塔,用作集體祭祀的場地。在黃河源頭瑪多縣的一座經幡塔,高10餘米,方圓百餘米,用無數條氂牛繩呈放射狀牽連起,由幾十層經幡呈環狀圍繞中心嘛呢堆上高大的經幡柱,整體呈現出寬大的金字塔造型,真是蔚為壯觀。第四種是立柱式經幡,常見於寺院、佛殿、經塔、山頂、宅院、神山、聖湖等地。其形制巨大者達數十米,如阿里岡仁波欽神山下的經幡柱、江孜白居寺「十萬吉祥多門塔」前的經幡柱等。柱頂裝飾有銅鑄鎦金日月、寶瓶、五彩華蓋、氂牛尾,然後就是數十米長條的風馬經幡,在風的吹拂下發出嘩嘩的巨響。[6]編輯本段流派縱觀西藏各地的風馬旗,盡管其主體形象近乎是符號般的相對不變,但其風格流派大致是可一望而知的。拉薩地區拉薩地區的風馬旗,雕版和印刷大致集中於郊縣的幾家傳統作坊和幾大寺院,所以形制風格較為統一,風馬圖案嚴謹而富麗,無論宗教感還是藝術感都顯得正統一些。雕版偏重嚴謹、富麗,表現內容很寬泛,小至一字一馬一塔、一句咒語,大至描繪「天界神靈居處」、「如意寶樹供養圖」等。形象紛繁,線條細密,刀工考究,印刷上選布擇色一絲不苟。從橫貫於布達拉山與葯王山之間那一串串萬國旗般隨風飄舞的風馬旗,人們更多能感受到的是政治、宗教、經濟、文化中心區所特有的正統氣象。後藏地區後藏地區(泛指日喀則地區所屬的廣闊地域)的風馬旗,在表現內容與形式手法上和拉薩近似,但更世俗生活化,形式、內容較為自由靈活,新年時多在 [風馬旗]風馬旗鄉間寺廟民舍的屋頂以及村口張掛。前後藏地區的人們喜歡在房頂與門首掛風馬旗,這是對人畜興旺時運亨通的企望。在金沙江兩岸,特別是金沙江上游兩岸,風馬旗成林、成塔。層層疊疊、密密麻麻地覆蓋於風水寶地,歲歲年年、日日夜夜在風中飄揚,猶如無數僧眾日以繼夜地誦頌著真經。後藏地區一些遠離城鎮的鄉野間的風馬旗,文字圖像多是隨形就勢,有意或無意地掙脫著規范:飛臨天界的神駒寶馬變成了與農牧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小馬、小驢;龍往往變成石上爬的四腳蛇之類;虎和獅子則更像是對家貓和豹貓的描摩;金翅鳥有時變成藏雞,有時又變成雄鷹。總之,這些普通而親切的形象使這種神秘性的供敬品反更貼近人間煙火了。後藏地區當屬嚴肅規范之作的風馬旗也不少,但與拉薩風馬旗相比,藝匠們創作自由度要多些。藏北地區粗獷、自由、兼融、變異,這八個字可以概括藏北地區風馬旗的風格。木版在藏北地區是很珍貴的,無論從藏南河谷林區運來,還是從祖國內地運來,都須經過數千里的艱難跋涉。所以當地藝匠往往就地取材從瑪尼石上直接拓印,這便出現了瑪尼石刻藝術。這類作品,往往構成與 [風馬旗]風馬旗圖像豐厚飽滿,大刀闊斧,尤顯粗獷豪放,張揚灑脫,可視為風馬旗藝術中的一枝奇秀。藏北草原險惡的自然環境孕育出一代代驍勇善戰如格薩爾式的英雄,這種文化也反映到了風馬旗藝術上。草原上馳騁的駿馬,被駕輕就熟地搬進了畫面,馬的形容氣質已沒有了前後藏風馬旗上那種非驢非馬的尷尬相,而是一派矯健軒昂。經咒和圖像更加擺脫了固定的格局,被隨心所欲地布置排印於畫芯內外。更為別開生面的是牛、羊、羚羊形象的登堂入室,當地藝匠們對這些在宗教殿堂中沒有地位寓意的牲畜情有獨鍾,既擴展了人們的審美視野,也豐富了草原民俗學的內容。藏東地區就瑪尼石和風馬旗藝術而論,藏東地區當屬一流。就風馬旗而言,這里既有鄰近川西重鎮德格印經院的文化優勢,又有取用不竭的原始森林作後盾,更重要的是有一支相對穩定的雕版隊伍。所以蔚為壯觀的藏東風馬旗陣容與魅力決非未臨其境者所能想像出的。另外,盡管藏東各縣一般屬富庶地區,但寺院的分布卻少於雪域腹地。正因如此,廣大信眾便將一處處有來歷、有靈性的仁山智水精心地用風馬旗、瑪尼石裝點起來。藏東風馬旗不是拉薩那種五顏六色的小風幡,而是以一塊或數塊雕版回環往復地印於幾丈長的白布上。印色為赭紅和黑兩種,單純而強烈,日曬雨淋後更顯渾然。林芝地區林芝地區,舊稱工布。有著山高、水急、溝深、林密的自然環境,為珞巴族、門巴族、登人與藏族雜居區,所以民俗風情與文化形態迥異於前後藏地區。通常意義的寺院廟宇在這里並不多見,但神湖、神山、神石、神樹、神壇等原始崇拜物卻比比皆是。工布地區風馬旗的形制與面貌和藏東地區大同小異,不同點只是將藏東的橫掛式風馬旗,改為豎掛在一棵棵參天古柏之上,遠遠望去恰似一片片凱旋般的幡海旗林,在雪峰翠谷的襯托下,非常別致壯觀。康區康區的風馬大片大片回環往復,色澤鮮明,視覺沖擊力強烈,如安多、湟中一帶分布於黃河源的風馬直如幡城一般。[7]編輯本段溝通世俗與靈界人們無論喜慶生辰、逢年過節,都要插掛五彩風馬旗,象徵著天、地、人、畜的和諧吉祥;逐水草而居的牧人,每遷徙一次,搭完帳篷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系掛經幡,以祈得 [風馬旗]風馬旗周圍神靈的許可和福佑;朝聖者結伴跋涉荒漠野嶺,也一定扛一面醒目的風馬旗,祈求免入迷途遇災難;江畔湖邊人們遍插風馬旗,以示對樹靈水神的敬畏與供奉;生活於莽林峻嶺間的人們高懸風馬旗,以示對山神岩神的虔誠與供奉;在聖跡古剎張掛五彩風幡,表示對神佛祖魂和選取哲賢聖的崇拜與禮贊;陽春三月開犁播種,耕牛的頭角上一定插掛風馬旗,那是向土主地母致敬和祈禱,祈望五穀豐登;山河路口張掛風馬是希望舟車無礙;天葬台附近張掛風馬則是超渡亡靈寄託哀思……等等。總之,風馬旗是溝通世俗與靈界的通用媒介。前後藏地區的人們喜歡在房頂與門首掛風馬旗,這是對人畜興旺時運亨通的企望。在金沙江兩岸,特別是金沙江上游兩岸,風馬旗成林、成塔。層層疊疊、密密麻麻地覆蓋於風水寶地,歲歲年年、日日夜夜在風中飄揚,猶如無數僧眾日以繼夜地誦頌著真經。甘肅、青海藏區還有在隘口與山頂放飛紙風馬旗的習俗。適逢正月,寒風勁吹,紛紛揚揚的風馬旗雪片般飄入雲端娛悅天神。風馬旗還有一項不易見到的功能,即遇有活佛尊者圓寂,家家戶戶須將房頂上的風馬旗置放傾斜,以示致哀。細心的人不難發現,藏族人每每將自己或逝者的手鐲、帽子、須發或一團羊毛系於風馬旗上,則是希冀能藉助其力牽引升騰,而使運氣增長,福星高隨。藏族非常看重風馬旗,旅遊者經過這些地方時可往瑪尼堆上添加一些石頭,但切記不可亂動和不敬。編輯本段相關傳說關於風馬旗,有著很多種美麗的傳說。最常聽到的有兩種,一種是:當年佛祖坐在菩提樹下,手持經卷閉目思索時,一陣大風刮來,吹走了佛祖手中的經書。它們在風力的 [風馬旗]風馬旗作用下,碎成了千萬片,被風兒帶到世界各地,帶到了那些正在遭受苦難的勞苦大眾手中。凡是得到佛祖經書碎片的人都得到了幸福。人們為了感謝佛祖的恩賜,便[8]用彩布製成三角形,上面印上經文和佛祖的像,把它掛在風吹得著的地方,以求消災祈福,祈求平安。另一個傳說是:一個藏族僧人在印度取得真經,回來的路上過河時把經書弄濕了,他把經書全攤開涼曬,自己坐在一棵大樹下打坐入定。突然間,天地響起法鑼、法號,陣陣梵音回盪,微風拂面,天宇盤旋。僧人感覺渾身通泰,大徹大悟。他微微睜開眼睛,原來一陣風起,颳得經書滿天滿地滿河面。據說人們為了紀念這個僧人的頓悟和頌揚佛經,就把經書印在布上,直接掛於天地之間。是那些飄揚在風中的彩旗天長日久便成了如今祈禱用的經幡。以此來表達他們對上天的虔誠和敬意。故而風馬旗成為藏族民間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亦是藏族苯教與藏傳佛教互相融合後文化精神的外化象徵。編輯本段風馬旗藝術風馬旗,象徵著天、地、人、畜的祥和;牧民們在剛搭好的帳蓬上系拴風馬旗,是為了求得逐水草而遷徙的福佑;朝聖者跋涉荒漠扛著醒目的風馬旗,為的是祈求旅途平安;江畔湖邊人們遍插風馬旗,顯示著對水神的敬畏;生活於莽林峻嶺間的人們高懸風馬旗則是對山神的供奉。前後藏地區的人們喜歡在房頂與門首掛風馬旗,這是對人畜興旺時運亨通的企望。在金沙江兩岸,我們可以看到一處處以整匹整幅棉布印成的巨型風馬旗,層層疊疊、密密麻麻地覆蓋於風水寶地,一任東西南北風的吹拂,猶如無數僧眾日以繼夜地誦頌著真經。 甘肅、青海藏區還有在隘口與山頂放飛紙風馬旗的習俗。適逢正月,寒風勁吹,紛紛揚揚的風馬旗雪片般飄入雲端娛悅天神。風馬旗還有一項不易見到的功能,即遇有活佛尊者圓寂,家家戶戶須將房頂上的風馬旗置放傾斜,以示致哀。
⑺ 讀讀下面的語言,概括孫悟空的形象。(1)、吾乃花果山天生聖人孫悟空,是你老龍王的緊鄰,為何不識 (2)、老
1) 桀驁不馴,藐視權貴
2)誠實,不畏
3)有實力,自傲
⑻ 蘇州林園寫作背景
創作背景:
《蘇州園林》是葉老為一本蘇州園林圖片冊寫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紹蘇州園林的攝影集,約葉老寫一篇序文。葉老22歲以前,一直生活在蘇州,課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覽蘇州園林,對蘇州園林的情趣和特徵有深刻的體會。
《蘇州園林》是著名作家葉聖陶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從游覽者的角度,概括出數量眾多、各具匠心的蘇州園林共同特點,進而從多方面進行說明。這篇課文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蘇州園林之美的奧秘之門。
(8)心裡全是軒寶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葉聖陶,江蘇蘇州人。原名葉紹鈞,字聖陶。現代作家、教育家、編輯家。1911年11月,改為現名葉聖陶。筆名有葉錦、聖陶、斯提、桂山、秉丞、郢生等。1911年中學畢業後,成為鄉鎮小學教師。1916年進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尚公學校執教。
1919年加入北京大學學生組織的「新潮社」,開始發表小說、新詩、文學評論和話劇劇本。1921年與周作人、沈雁冰、鄭振鐸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共同舉起「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旗幟。「五卅」運動,與胡愈之等人創辦《公理日報》,進行反帝愛國宣傳,後又主編中國濟難會的《光明》半月刊。
⑼ 葉聖陶的《蘇州園林》的寫作背景
創作背景:
《蘇州園林》是葉老為一本蘇州園林圖片冊寫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紹蘇州園林的攝影集,約葉老寫一篇序文。葉老22歲以前,一直生活在蘇州,課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覽蘇州園林,對蘇州園林的情趣和特徵有深刻的體會。
寫作這篇序文時又參閱了陳從周教授編撰的《蘇州園林》一書。序文寫好後交給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圖片冊一直不見出版。《網路知識》編輯部知道葉老有這樣一篇文章,便要求讓他們先發表,於是,這篇序文發表在《網路知識》1979年第4期上。
發表時刪去了序文最後的幾句話。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編入語文課本時,又刪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題「拙政諸園寄深眷——談蘇州園林」也隨之改為「蘇州園林」。
(9)心裡全是軒寶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1、《蘇州園林》賞析
作者從游覽者的角度,概括出數量眾多、各具匠心的蘇州園林共同特點,進而從多方面進行說明。這篇課文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蘇州園林之美的奧秘之門。
2、《蘇州園林》原文:
蘇州園林據說有一百多處,我到過的不過十多處。其他地方的園林我也到過一些。倘若要我說說總的印象,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各地園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蘇州園林的影響。因此,誰如果要鑒賞我國的園林,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
設計者和匠師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園林當然各個不同。可是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台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
他們唯願游覽者得到「如在畫圖中」的美感,而他們的成績實現了他們的願望,游覽者來到園里,沒有一個不心裡想著口頭說著「如在畫圖中」的。
我國的建築,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麼樣,右邊也怎麼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東邊有了一個亭子或者一道迴廊,西邊決不會來一個同樣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樣的迴廊。這是為什麼?
我想,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築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蘇州園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
或者是重巒疊嶂,或者是幾座小山配合著竹子花木,全在乎設計者和匠師們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覽者攀登的時候忘卻蘇州城市,只覺得身在山間。至於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園林池沼寬敞,就把池沼作為全園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著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樣,往往安排橋梁。假如安排兩座以上的橋梁,那就一座一個樣,決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邊沿很少砌齊整的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還在那兒布置幾塊玲瓏的石頭,或者種些花草:這也是為了取得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
池沼里養著金魚或各色鯉魚,夏秋季節荷花或睡蓮開放,游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蘇州園林栽種和修剪樹木也著眼在畫意。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落葉樹與常綠樹相間,花時不同的多種花樹相間,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沒有閱兵式似的道旁樹 :因為依據中國畫的審美觀點看,這是不足取的。有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幹就是一幅好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使游覽者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悅,可是沒法說出來。
游覽蘇州園林必然會注意到花牆和廊子。有牆壁隔著,有廊子界著,層次多了,景緻就見得深了。可是牆壁上有磚砌的各式鏤空圖案,廊子是兩邊無所依傍的,實際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緻的深度。
有幾個園林還在適當的位置裝上一面大鏡子,層次就更多了,幾乎可以說把整個園林翻了一番。游覽者必然也不會忽略另外一點,就是蘇州園林在每一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階砌旁邊栽幾叢書帶草。牆上蔓延著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
如果開窗正對著白色牆壁,太單調了,給補上幾竿竹子或幾棵芭蕉。諸如此類,無非要游覽者即使就極小范圍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蘇州園林里的門和窗,圖案設計和雕鏤琢磨功夫都是工藝美術的上品。大致說來,那些門和窗盡量工細而決不庸俗,即使簡朴而別具匠心。
四扇,八扇,十二扇,綜合起來看,誰都要贊嘆這是高度的圖案美。攝影家挺喜歡這些門和窗,他們斟酌著光和影,攝成稱心滿意的照片。蘇州園林與北京的園林不同,極少使用彩繪。梁和柱子以及門窗欄桿大多漆廣漆,那是不刺眼的顏色。
牆壁白色。有些室內牆壁下半截鋪水磨方磚,淡灰色和白色對襯。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這些顏色與草木的綠色配合,引起人們安靜閑適的感覺。花開時節,更顯得各種花明艷照眼。可以說的當然不止以上寫的這些,這里不再多寫了。
⑽ 真的有鬼么,我總是很疑惑
信則有,不信則沒。
鬼
鬼,又稱亡靈,傳說是死亡所留下的的魂魄,常被認為是死人的幽靈。科學來說是沒有鬼存在的,所謂的鬼只是人們對外界凶險的臆斷;
知道裡面總有人好問有沒有鬼,到底有沒有呢?不知道,因為很多問題科學還無法證實,比如中醫學,西醫科學無法解釋,但就是治病。
鬼魂的定義:「一種能脫離肉體獨立存在的思維或意識體,神學上將它視為生命延續的一種方式。」 這是千百年來神學屆和科學界最具爭論的名詞,世界上幾乎每個民族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關於鬼的傳說。絕對唯心主義者他們相信鬼的存在,絕對唯物主義者不相信鬼的存在。但是由於沒有充分證據證明各自的觀點,使得相互都無法說服對方。至今這兩大陣營都有各自的擁護者,客觀一點的看法是:"由於沒有充分證據,我們既不否認也不承認鬼的存在!科學的精髓是實事求是,而不是單憑個人的主觀臆想"。要得到確切的答案,還需要未來的人們長期艱苦努力的探索。
鬼是不存在的,至少人們以前想像中的「鬼」是不存在的。人們總是再說人分為肉體和靈魂,而鬼一般又稱為「鬼魂」,即只是人的靈魂,人的靈魂,又多為依附於肉體之上的,肉體的死亡,也就昭示著靈魂的附帶死亡,或是思維的死亡。人的明示思維(如語言、行為等)是有方式保存下來的,而暗示思維,是無法保存的,也就確定了「鬼」是不存在的。
鬼guǐ
ghost;jumby;dirty trick;spook;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個「人」字,上面象一個可怕的腦袋(非「田」字),是人們想像中的似人非人的怪物。「鬼」是漢字部首之一,從「鬼」的字大多與迷信、鬼神有關。本義:迷信的人認為人死後有「靈魂」,稱之為「鬼」)
(2)同本義 [devil;apparition;ghost]
鬼,人所歸為鬼。――《說文》
眾生必死,死必歸士,此之謂鬼。――《禮記·祭義》
載鬼一車。――《易·睽》
為鬼為蜮。――《詩·小雅·何人斯》
蒼頡作書鬼夜哭。――《淮南子·本經》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楚辭·屈原·國殤》
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林覺民《與妻書》
(3)又如:鬼伯(鬼王);鬼雄(鬼中的強者);鬼物(鬼怪,鬼魅。有別於生人,故稱鬼物);鬼教(說陰間鬼神之事)
(4)萬物的精怪 [goblin;demon;spirit]
鬼者,老物之精也。――《論衡·訂鬼》
庶人庶士無廟,死曰鬼。――《禮記·祭法》
山鬼吹燈滅,廚人語夜闌。――唐·杜甫《移居公安山館》
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毛澤東《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5)又如:鬼王(群鬼的首領);鬼車(傳說中長有九頭的妖鳥);鬼名(神靈統率之兵。即神兵);鬼卒(即鬼兵、神兵)
(6)沉迷於不良嗜好或患病已深的人 [devil]――通常用於罵人語。如:酒鬼;色鬼;煙鬼;鴉片鬼;懶鬼
(7)不可告人的打算或計謀 [dirty trick]。如:搗鬼;心裡有鬼
(8)用於對小孩等表示愛昵的稱呼 [fellow]。如∶小鬼;機靈鬼
(9)對人表示輕蔑的稱呼。如∶小氣鬼,吝嗇鬼
(10)蠢人,莽漢―― 用於罵人話 [fool]。如:死鬼;老鬼
(11)姓
鬼guǐ
(1)隱密不測 [secret;stealthy;surreptitious]
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韓非子·八經》
(2)又如:鬼促促(鬼鬼祟祟);鬼諢(應酬;應付);鬼慌(暗裡著急;心慌)
(3)慧黠,機警 [clever;smart;exquisite;strange and changeful]
這孩子真鬼
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唐·岑參《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
(4)又如:鬼工(形容製作的精巧,非人力所能及);鬼才(才情怪譎,資質出眾的人);鬼幻(似鬼神般變化莫測);鬼出電入(比喻出沒迅速而難測)
鬼把戲guǐbǎxì
[gimmick;trick;plot] 把戲,比喻花招。指陰險的手段或暗中捉弄人的行為
他搞的一些鬼把戲被揭露出來了
鬼筆guǐbǐ
[phallaceae] 生長在潮濕地方的一種真菌。菌蓋帶紅色,表面有粘液,味臭,不可食。有的地方叫「狗尿苔」
鬼吵鬼鬧guǐchǎo-guǐnào
[make noisy] [西南方言]∶ 亂吵亂鬧
我拿件衣裳賠你好了,不要這樣鬼吵鬼鬧的!
鬼點子guǐdiǎnzi
[wicked idea;trick] 壞主意
他這個人鬼點子真多
鬼風疙瘩guǐfēnggēdɑ
[urticaria; hives] [方]∶蕁麻疹
鬼斧神工guǐfǔ-shéngōng
[uncanny workmanship;superlative craftsmanship;be extraordinary as if done by the spirits] 形容建築、雕塑等技能的精巧,非人工所能為。也說「神工鬼斧」
黃山的怪峰奇石,形狀千變萬化,無怪乎人們要嘆為鬼斧神工了。
鬼勾當guǐgòudàng
[fishy] 骯臟交易
辦公室里正進行著某種鬼勾當
鬼怪guǐguài
[ghosts and monsters] 鬼魅妖怪。比喻惡人或小人
掃除一切妖魔鬼怪
鬼鬼祟祟guǐguǐ-suìsuì
[stealthy;deceitful;clandesive;devilish;furtive;shifty;sneaking] 行事曖昧而不光明
他們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接下手,真要令我笑死。――《狂人日記》
鬼話guǐhuà
[lie;deception;humbug] 編造的不真實的謊話
鬼魂guǐhún
[soul;disembodied spirits] 人死後的魂魄(迷信)
鬼混guǐhùn
(1)[hang around;lead an aimless existence]∶糊里糊塗地混日子
鬼混了一輩子
(2)和些不三不四的人鬼混
[be gallavant]∶與異性過不正當的生活
離開他的妻子與其他婦女一起鬼混
(3)[hoodwink]∶矇混
舊勢力的虛偽的中庸,說些鬼話來羼雜在科學里,調和一下,鬼混一下,這正是它的詭計。――《魯迅的精神》
鬼火guǐhuǒ
[will-o'-the-wisp; jack-o'-lantern] 夜晚時在墓地或郊野出現的濃綠色磷光。世俗迷信,以為是鬼點的火
鬼機靈guǐjīling
[clever] [口]∶非常機靈(多含詼諧意)
鬼佬guǐlǎo
[foreigner] [方]∶對外國人的謔稱
母親又改嫁一個鬼佬,做軍火生意的
鬼哭狼嚎guǐkū-lángháo
[cry and whine;mail like ghosts and howl like wolves;set up terrifying cries and howls] 似鬼哭泣,如狼嚎叫。形容慘凄的哭聲或悲涼的場景
將士們懷著破釜沉舟的決心,英勇地沖向敵人,一場激戰,只殺得天昏地暗,鬼哭狼嚎
在黃洋界和八面山上,還用它擺過三十里竹釘陣,使多少白匪魂飛魄散,鬼哭狼嚎。――《井岡翠竹》
鬼臉guǐliǎn
(1)[wry face;grimace]∶怪異、詼諧的面貌
(2)[funny face]∶故意做出來的滑稽的面部表情
他舌頭一伸,做個鬼臉
(3)[mask used as a toy]∶用厚紙做成的假面具,是一種兒童玩具,多按照戲曲中的臉譜製作
鬼魅guǐmèi
[ghosts and goblins; forces of evil] 泛指鬼怪之物
(畫)鬼魅最易。夫犬馬,人所知也,旦暮罄於前,不可類之,故難。鬼魅,無形者,不罄於前,故易之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鬼門關guǐménguān
[the gate of hell] 迷信傳說中的陰陽交界的關口,比喻凶險的地方
泄灘青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長江三峽》
鬼迷心竅guǐmíxīnqiào
[be haunted;be possessed by ghost] 比喻一時糊塗
唉!我這個死腦筋,剛才真是鬼迷心竅了,連這個彎兒也轉不過來
鬼摸腦殼guǐmōnǎoké
[get confused temporarily] [方]∶ 一時糊塗
剛才我是鬼摸腦殼了!竹妹,你只放心,往後我再不得這樣了
鬼魔guǐmó
[ghosts and monsters] 鬼怪;妖魔
鬼魔三道guǐmósāndào
[indecent] [北方口語]∶形容狡猾、很不正派的樣子
二十七歲的三姨奶,見孔武珠那鬼魔三道的樣子,風風騷騷瞟他一眼,做個鬼臉
鬼使神差guǐshǐ-shénchāi
(1)[unexpected happenings] 有鬼使喚,有神差遣。比喻人做事在不自覺之中投入
爭奈一個似鬼使神差,一個似失魂落魄。――《拍案驚奇》
(2)也作「神差鬼使」
總是王四窮凶極惡,天理必除,故神差鬼使,做出這樣勾當。――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
鬼祟guǐsuì
[(of conct) dishonorable, tricky] 偷偷摸摸;不光明正大;鬼物作祟
鬼胎guǐtāi
[sinister design] 比喻不可告人的念頭;惡念
心懷鬼胎
鬼剃頭guǐtìtóu
[alopecia areata] 斑禿的俗稱
鬼頭guǐtóu
(1)[口]
(2)[clever and lovely]∶頑皮可愛(多指兒童)
(3)[clever and lovely child]∶指聰明惹人愛的小孩子
王家的兩個小鬼頭,長大了一定有出息
鬼頭鬼腦guǐtóu-guǐnǎo
[furtive] 形容人狡猾陰險或言行舉止躲躲閃閃
鬼屋guǐwū
[soul house] 陶瓷做的一種房屋模型,古埃及人將它放在墳墓上作為鬼魂的住宅
鬼黠guǐxiá
[cunning] 狡猾;鬼靈精
鬼蜮guǐyù
(1)[evil spirit]∶害人的鬼和怪物
妖為鬼蜮必成災
為鬼為蜮,則不可得。――《詩·小雅·何人斯》
鬼蜮實難測,魑魅乃不若。――黃遵憲《逐客篇》
(2)[treacherous person]∶比喻陰險的人。因鬼與蜮都是暗中害人之物(蜮:傳說中在水裡暗中害人的怪物)
鬼蜮欲出籠,九天有霹霧。――《天安門詩八首》
身受鬼蜮陷害,斗爭不屈不撓。――《周總理辦公室的燈光》
鬼蜮伎倆guǐyù-jìliǎng
[malicious intrigues;underhand trick;evil tactics] 蜮是一種名叫短狐的蟲。指鬼蜮能害人。比喻作惡之人以陰險的手腕陷害他人
今天,群眾的覺悟提高了,已經識破了他們這種鬼蜮伎倆,因此,盡管他們花言巧語,矇混視聽,還是無濟於事
鬼眨眼guǐzhǎyǎn
[glitter] 指眨巴眼(多指光閃爍不定)
鬼主意guǐzhǔyì
[evil plan;wicked idea;cunning device] 邪惡的想法或打算
鬼子guǐzi
[devil] 對侵略我國的外國人的憎稱;亦指害人的精怪,表深惡痛絕之意
洋鬼子
鬼guǐ
(1)
某些宗教或迷信的人所說的人死後的靈魂:~魂。~魅。~蜮(a.鬼怪;b.陰險害人的)。
(2)
陰險,不光明:~話。~黠。~胎。
(3)
對人的蔑稱或憎稱:酒~。煙~。~子。吝嗇~。
(4)
惡劣,糟糕(限做定語):~天氣。
(5)
機靈,敏慧(多指小孩子):~精靈。
(6)
表示愛昵的稱呼:小~。機靈~。
(7)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鄭碼:NJ,U:9B3C,GBK:B9ED
筆畫數:9,部首:鬼,筆順編號:325113554
ghost;jumby;dirty trick;spook;
—————————————————————————————————————————
鬼的說法
人死後有鬼魂的存在,鬼魂是一種什麼東西呢?其實,鬼魂和身體的關系就象電磁波和對講機的關系。鬼魂也就是一種磁場,有記憶的磁場。鬼魂和肉體是這樣的關系:人分肉體和鬼魂兩部分,身體為鬼魂服務,鬼魂又依賴於身體,器官的存在是為了身體健康保留,這樣才使鬼魂不消失。
鬼魂的形成--當胎兒在母體的時候,開始的前三個月是很弱的,甚至可以說沒有的,它的來源取決於大腦活動和體液(最主要的是血液,體液都是帶有電離子的)的流動而形成的。對所有的動物死後都有鬼魂,也就是只要有電離子流動的生物個體都會形成電流,有電流就有磁場。當胎兒三個月後,大腦逐漸的發育並且於母體的血液流動增多,漸漸形成了鬼魂。初生嬰兒的身體接近於原始,所以很多的小孩(6歲)以下會看到鬼魂,他們不是在用眼睛看,而是自己的鬼魂和鬼魂的交流(3歲以下的小孩的視力范圍是很近的),這時的小孩的身體和鬼魂的結合不是很融洽,容易受驚嚇等原因而分離,這就是俗語的「丟魂兒」。
鬼魂的成長和成熟:隨著人身體的增長,鬼魂逐漸的和身體緊密結合,人所有的記憶由鬼魂儲存,大腦起介質的作用,就好像磁碟上的信息和磁碟上的磁粉的關系,但又不完全相同,鬼魂又不完全依賴大腦而存在,它有自己**的磁場記憶方式。就好比磁碟上的信息以電磁波的方式發送出去了,它們任何時候都可以被自己的大腦接收顯示。需要說明的是磁場記憶依賴大腦的構造(磁碟上的磁粉位置和排列),如果不恰當就產生了白痴。如果記憶只是單純的象某些科學家說的「大腦褶皺」起作用的話,有報道說白痴的大腦褶皺為什麼不比正常人少呢?有科學家試驗說,人每天攝取食物所應該產生的能量遠遠大於人每天發熱所消耗的能量,那麼相差的能量去哪兒了呢?就是被大腦以電磁波的形式發送出去了。有人可能要問,那電磁波為什麼我沒有接收到呢?帶著這個問題,請您繼續往下看。
鬼魂與身體的分離--當人的器官損壞或身體虛弱衰老的不能產生足夠的能量時,鬼魂便與身體脫離了,確切的說,是身體先死亡,鬼魂才離開身體,而不是鬼魂離開身體後人才死亡。鬼魂才離開身體後會繼續的存在,它們可能會被與它們原先身體有相同屬性的個人身體接收,這就是人們說的鬼魂附體,所以這些被鬼魂附體的人會知道很多鬼魂原身體個人的秘密。有人會擔心鬼魂會不離開所附的身體,這是多餘的,雖然它是暫時附體了,但是它所附的身體和原來的畢竟沒有完全相同,所以不會提供給它能量使它延續,它在附體後也就會消失了,能量被耗盡。還有人會疑惑,那從古到今,世界上該有很多鬼魂了吧,到處都是啊?回答是「不是的」,鬼魂是一種磁場,當遇到強大的其他磁場的打擊後會被打碎,譬如遇到雷電所產生的強大磁場。所以很多的鬼魂被消滅了。這就是人在「丟魂兒」後如果沒有遇到雷電的天氣還可以找回來的原因。
世界就是由物質組成,其中也包括時間、鬼魂,時間、鬼魂只是我們沒有完全認識的的一種的物質形式。
鬼魂也是物質的,它是一種跟磁場差不多的場,我姑且叫它「鬼魂場」,跟兩個磁石之間有磁場是一樣的。而這種場一旦被我們人類認識和利用後將產生歷史上的重大變革。
鬼魂有自己的活動。當我們的身體休息的時候,有時它們不休息,到處亂逛,並模糊的存儲下來,但是它沒有藉助身體的幫助,所以是模糊的。不知道你有這種感覺沒有:某天你到某個地方或發生某件事情時你會驚奇:咦!這個地方(這個經歷)我好像經歷過呀!
人所歸為鬼,從人,象鬼頭,鬼陰賊害,從厶。」——《說文解字》
鬼,這一子虛烏有卻又無處不在的精神怪物,歷久不衰,經世不滅。談鬼、說鬼、論鬼、寫鬼、信鬼、怕鬼、祭鬼、罵鬼、驅鬼、打鬼、斗鬼、斬鬼、降鬼、扮鬼、用鬼的大有人在,形成了一套中華獨特的鬼文化。本文將從鬼的來源、社會屬性、地位,尤其是鬼書等方面對中華鬼文化作一番粗淺的探討。
實際上鬼的來源是多重性的,復雜多變。首先,鬼是跟靈魂聯系在一起的,而靈魂又和夢境密切相關。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中指出:「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構造,並且受夢中景象的影響,於是就產生一種觀念:他們的思想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寓於這個身體之中而在人死亡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從這個時候起,人們不得不思考這種靈魂對外部世界的關系。既然靈魂在人死時離開肉體而繼續活著,那麼就沒有任何理由去設想它本身還會死亡;這樣就產生了靈魂不死的觀念。」這樣,遠古時代的人們便得出了人是由「肉體」和「靈魂」兩部分組成的這一結論。肉體可以死亡,但靈魂是永遠不死的。人在死亡時其靈魂就脫離了人的肉體,便成為了鬼。只是一種對人鬼產生原因的解釋。
還有一種是自然鬼神,其產生原因是因為過去的人們對雷電、地震、淫雨等自然現象無法理解,認為是一些鬼神在操縱著這些自然現象,每一種自然現象都是一種鬼神的惡作劇。馬克思說過:「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人們同它的關系完全象動物和它的關系一樣,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服從它的權利。」
隨著社會的發展,鬼也漸漸具有了社會屬性。在階級社會里,人們對在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下產生苦難的根本原因不了解,誤以為是鬼神在主宰著人間的貧富和禍富,把自己不能支配的社會力量加以神化,賦予「神權天授」的美名,剝削和壓迫勞動階級。各種樸素的原始宗教也無法抗拒這種社會力量,許多宗教演變為政教合一,成為統治階級的工具。
我們所說的鬼神無外乎是人對自身的不理解、對復雜的自然現象不理解、對具有社會和政治屬性的宗教的本質不理解所生成的。
自從人類的意識形態中出現了鬼的概念後,極大地影響了社會群眾心理、倫理、道德、價值觀、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政治斗爭、經濟建設以及藝術創作等諸多方面的發展歷程。
在中國,還有一種特殊現象不得不注意到,通常中國人在鬼與神的選擇中寧可信鬼而不信神,經常是在遇到災難、冤屈、誣陷等事情時求鬼(主要是祖宗鬼)來幫助解決。
造成這種事實是中國特殊的文化積淀的結果。
首先,中國政治統治上的神太多了。中國奴隸制和封建制的時間都特別長,這樣各帝王君侯按君權神授理論來講都是神。帝王如此之多,神也就如此之多,多神亦無神。諸神在紛爭中相互抵消化為烏有。
其次,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特殊情況,諸多的民族產生了諸多圖騰神,這是每一個民族形成過程中的必然結果。多元化了就沒有一元性,隨意性了就沒有專一性,多神了就等於無神。
第三,中國兩千多年來是一個多教合流的國家。各宗教都有自己的神,儒教信奉孔子,佛教信奉釋迦牟尼,道教信奉老子,基督教信奉上帝等等。多教並立,多神並排,沒有哪個神能在九州占霸主地位。
中國諸神互爭權勢,互相攻訐,反而各損其威,於是鬼的地位便相應提高了。
尤其是在眾多鬼神中,有一種鬼是特殊的,這就是祖宗鬼。一般來說,人們對祖宗鬼的懷念和崇敬遠勝過其他的鬼神。
這種狀況,除了有牢固的血緣情結因素外,還有其復雜的政治和社會人文條件。對祖先鬼的崇拜首先是服從了封建統治者超穩定統治的政治需要,其次是為了維系生命的繼承財產和繼承權利的需要,再此是滿足和適應這些需要的復雜的心理需要。
這種「神追祖上」表現在對祭祀祖先的重視上。孔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這話點破了祭鬼的要害所在。祭祀祖先實際上是要表明自己的存在和這種存在的權威。
說到底,組總歸是在「正名」和宗法制度的旗幟下,在禮教缺禮、法律不法、民主無民、神靈失神的復雜社會背景下顯示出其十分獨特的地位來。
盡管是人創造了鬼,但鬼並沒有服從於人,而是多與人為敵,加害於人的。數千年來,人鬼之爭沒有停息過。而人們對鬼的態度是有不同的層次的。大致上我們可以分為:祭鬼、驅鬼、斗鬼和用鬼四個層次。祭鬼是鬼在主宰著人們;驅鬼則是人們的一種自衛本能;斗鬼則體現了人的力量和主動性;用桂則完全是在駕馭鬼為人們服務了。
而人們一切對鬼事的了解除了口頭相傳外就主要藉助於鬼書了。
鬼怪故事也被稱為「齊諧」故事或者「夷堅」故事。「齊諧」和「夷堅」分別語出《莊子·逍遙游》和《列子·湯問》。可以說中國很早就有了寫鬼怪之人。
作為鬼怪的專書,在中國各朝各代皆出現了不少。下面筆者就將收集到的一些書籍的名錄介紹給大家,其中需要說明幾點;一,有一些作品不一定現在還存在,只要歷史上出現過即收入;二,作者、朝代有可能是後人假託,但筆者仍按照其本身所注為准,不做其他考究;三,並不是所有作品皆為鬼書,有一些屬於收錄有大量鬼故事或很難區分開來的妖怪故事的作品集,一並收入。
戰國時代的鬼怪書主要有:
《歸藏》
《黃帝說》(40篇)
《汲家瑣語》
《穆天子傳》
《山海經》(郭璞注)
《禹本紀》
《伊尹說》(27篇)
……
兩漢時期的鬼怪書主要有:
《漢武洞冥記》(郭憲著,四卷六十則)
《漢武故事》(班固著,存一卷)
《漢武內傳》(班固著,存一卷)
《括地誌》
《列仙傳》
《神仙記》
《神異經》(東方朔著,一卷)
《十洲記》(東方朔著,一卷)
《蜀王本紀》
《徐偃王志》
《玄黃經》
《虞初周說》(943篇)
《異聞記》
……
六朝時期的鬼怪書日益增多,主要有:
《博物志》(張華著,400卷)
《集靈記》(顏之推著)
《旌異記》(侯白著)
《列異傳》(魏文帝著,3卷)
《靈鬼志》(荀氏著)
《靈異記》
《冥祥記》(王琰著,10卷)
《齊諧記》(東陽無疑著,7卷)
《神仙傳》
《神異記》(王浮著)
《拾遺記》(王嘉著,10卷)
《述異記》(祖沖之著,2卷)
《搜神後記》(陶潛著,10卷)
《搜神記》(干寶著,20卷)
《續齊諧記》(吳均著,1卷)
《宣驗記》(劉義慶著)
《研神記》
《異林》(陸氏著)
《異苑》(劉敬叔著,存10卷)
《幽明錄》(劉義慶著,30卷)
《冤魂志》
《甄異傳》(戴祚著)
《志怪》(祖台之著)
……
唐代的鬼怪小說得以發展,主要有:
《博異志》
《補江總白猿傳》(1卷)
《傳奇》(裴鉶著)
《獨異志》
《古鏡記》(王度著)
《河東記》
《集異記》
《秦夢記》(沈亞之著)
《湘中怨》(沈亞之著)
《續玄怪錄》(李復言著,10卷)
《宣室志》
《玄怪錄》(牛僧孺著,10卷)
《異夢錄》(沈亞之著)
《遊仙窟》(張文成著,1卷)
《酉陽雜俎》(段成式著,20卷)
《酉陽雜俎續集》(段成式著,10卷)
《枕中記》(沈既濟著,1篇)
《周泰行記》(韋瓘著)
……
宋代的鬼怪故事主要有:
《太平廣記》(344種,含鬼40卷)
《稽神錄》(徐鉉著,6卷150事)
《江淮異人錄》(吳淑著,3卷)
《乘異記》(張君房著)
《括異志》(張師正著)
《洛中紀異》(秦再思著)
《幕府燕閑錄》(畢仲詢著)
《睽車志》(郭彖著,5卷)
《夷堅志》(洪邁著,420卷)
《唐太宗入冥記》
金元時期的鬼怪作品有:
《潮海新聞夷堅續志》
《誠齋雜記》
《續夷堅志》
《子不語》
……
明代神魔小說等作品盛行,主要有:
《汴京勼異記》
《封神傳》(許仲琳著,100回)
《後西遊記》(6卷40回)
《剪燈新語》
《剪燈余話》
《三寶太監西洋記》(羅懋登著,100回)
《涉異志》
《四游記》(吳元泰《上洞八仙東游記傳》、余象斗《五顯靈官大帝華光天王傳》、《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傳》、楊志和《西遊記傳》)
《松窗夢話》
《西遊補》(董說著,16回)
《西遊記》(吳承恩著,100回)
《續西遊記》
《庚巳編》
《語林》
……
清代鬼怪小說則主要有:
《池上草堂筆記》(梁恭辰著,24卷)
《遁窟讕言》(王韜著,12卷)
《耳食錄》(樂均著,12卷,《二錄》8卷)
《耳郵》(俞樾著,4卷)
《後聊齋志》(王韜著)
《蕉軒摭錄》
《客窗偶筆》(金捧閶著,4卷)
《聊齋志異》(蒲松齡著,8卷431篇)
《里乘》(許奉恩著,10卷)
《六合內外瑣言》(黍食余裔孫,20卷)
《覓燈因話》
《平妖記》
《三異筆談》(許元仲著,4卷)
《淞濱瑣話》(王韜著,12卷)
《淞隱漫錄》(王韜著,12卷)
《挑燈新錄》
《聞見異辭》(許秋垞著,2卷)
《昔柳摭談》(馮起鳳著,8卷)
《洗愁集》(鄒徶�?卷)
《諧鐸》(沈起鳳著,10卷)
《新齊諧》(袁枚著,24卷,續10卷)
《夜譚隨錄》(和邦額著,12卷)
《夜雨秋燈錄》(宣鼎著,16卷)
《翼駒稗編》(湯用中著,8卷)
《蟫史》(屠紳著)
《印雪軒隨筆》(俞鴻漸著,4卷)
《螢窗異草》(浩歌子著,3編12卷)
《影談》(管世灝著,4卷)
《右合仙館筆記》(俞樾著,16卷)
《閱微草堂筆記五種》(紀昀著,《灤陽消夏錄》6卷、《如是我聞》4卷、《槐西雜志》4卷、《姑妄聽之》4卷、《灤陽續錄》6卷)
……
綜而觀之,鬼書汗牛充棟、不可勝數。這除了有一定的經濟制度、社會文化及上層建築諸因素的相互影響之外,相當重要的原因恐怕是鬼怪有其獨特的誘惑力和鑒賞價值。
其一,鬼怪滿足了人的求新好奇的心理。人的心理本能是好奇心強,這是人類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而鬼書則恰好能起到滿足人的好奇心的作用。鬼書一般採用紀異、志怪、夢幻、想像等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故事比較生動、曲折,富有感染力。以鬼為題材的文藝作品符合了文藝創作求新求異的發展規律,也就相互得以促進。
其二,鬼怪便於寄託歸屬作者的情思。在封建統治者的專制統治下,大興文字獄。人們很難表達自己的理想、願望,於是人們採用非人間的形式隱晦曲折地表達出來。這實際上也是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一種抗爭手段。因此上在繁多的鬼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譴責貪官污吏的、譏諷人情冷暖的、嘲笑世風淡薄的等等。
其三,鬼怪作品是人和社會的一面鏡子。作者把人和社會的本質對象化在鬼怪之中,使人們在這些作品中能夠觀照自身,也觀照到人間社會。瓮山逸士在給《斬鬼傳》作的序中,就直白地寫道:「若夫人而鬼矣,未鬼而為鬼,則不盡心人道,日趨鬼途,已非人類,焉得與安分化人之真鬼比?是必斬絕此等。」
可見,歸屬因其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