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竹石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竹石》寫作背景:
詩人是著名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是他題寫在竹石畫上的一首詩。作者73歲4月作《竹石圖》,就是他這種傲岸和剛直人格的寫照。在他為官期間,做了不少益民利眾的好事,深得人民愛戴,但他在荒年為百姓請求賑濟,卻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紳。
他剛正不阿,心繫民眾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恥於折腰,便藐視權貴,解綬掛印,毅然辭官而歸,回揚州賣畫為生。
《竹石》的作品原文:
清代: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詩句譯文:
緊緊咬定青山不放鬆,原本深深紮根石縫中。
千磨萬擊身骨仍堅勁,任憑你刮東西南北風。
② 小石潭記中描繪了游魚的美麗圖畫,為我們展示了什麼
寫潭中的游魚,既正面寫出遊魚的自由自在,又以空比水,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此外又用「影布石上」再次將無形的水寫得有形。這是以實寫虛的寫法,借有形的魚襯托無形的水。
唐·柳宗元《小石潭記》原文: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白話釋義:
從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著竹林,可以聽到流水的聲音,好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互碰擊發出的聲音,心裡十分高興。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涼。
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來,露出水面,成為水中的高地,成為水中的小島,成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為水中的懸崖。青翠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掩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都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石頭上。獃獃地(停在那裡)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遊玩的人互相取樂。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水流像蛇那樣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見,一段暗的看不見。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我坐在潭邊,四下里竹林和樹木包圍著,寂靜寥落,空無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涼,寒氣入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因為這里的環境太凄清,不可長久停留,於是記下了這里的情景就離開了。一同去游覽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名叫恕己,一個名叫奉壹。
(2)竹樹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於山水,柳宗元貶官之後,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並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間共寫了八篇山水游記,後稱《永州八記》。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作者這樣記述當時的心情:「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寫成。
文章賞析:
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鬱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准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
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只說魚則「空游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
《小石潭記》賞析(成曾)的山水游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於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游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③ 墨梅圖題詩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元順帝至正九年至十年(1349—1350)期間。王冕在長途漫遊以後回到了紹興,在會稽九里山買地造屋,名為梅花屋,自號梅花屋主。此詩就作於梅花屋內。此時正值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前夕,作者面對現實生活中無法解決的矛盾,感慨之下作此詩。
原詩:
《墨梅》元代:王冕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
注釋:
1、墨梅:用水墨畫的梅花。也有作「淡墨色的梅,是梅花中的珍品」。
2、吾家:我家。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家。因王羲之與王冕同姓、同鄉,藉此自比。
3、洗硯池:寫字、畫畫後洗筆洗硯的池子。一說三國時期是鍾瑤年輕的時候練字,經常用家旁邊的池子洗毛筆,以致整個池子最後都是墨色了。 一說東晉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這里是化用典故自詡熱愛書畫藝術、熱愛文化。
4、頭 :邊上。
5、個個:朵朵的意思。
6、淡墨:水墨畫中將墨色分為四種,如,清墨、淡墨、濃墨、焦墨。這里是說那朵朵盛開的梅花,是用淡淡的 墨跡點化成的。
7、痕:痕跡,留下的印記。
8、流:有流傳、流布之意。有很多版本皆作「留」。
9、清氣:所謂的清氣,於梅花來說自然是清香之氣,但此處也暗喻人之清高自愛的精神,所謂清氣就是雅意,就是正見,就是和合之氣。
10、滿乾坤:彌漫在天地間。滿:彌漫。乾坤:指人間天地間。
釋義:
洗硯池邊生長的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筆後淡墨留下的痕跡而沒有鮮艷的顏色。
它並不需要別人去誇許它的顏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氣充滿在天地之間。
作者簡介:
王冕(公元1287-1359年),字元章,號煮石山農,亦號「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紹興市諸暨楓橋人,元朝著名畫家、詩人、篆刻家。
(3)竹樹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這首題畫詩。詩人贊美墨梅不求人誇,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開頭兩句「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直接描寫墨梅。畫中小池邊的梅樹,花朵盛開,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的。「洗硯池」,化用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
三、四兩句盛贊墨梅的高風亮節。它由淡墨畫成,外表雖然並不嬌艷,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內在氣質;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誇獎,只願散發一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
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於學得滿腹經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願巴結權貴,於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作畫易米為生。「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兩句,表現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不求功勛的品格。
這首詩題為「墨梅」,意在述志。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字面上在贊譽梅花,實際上是贊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這首詩中,一「淡」一「滿」盡顯個性,一方面,墨梅的豐姿與詩人傲岸的形象躍然紙上;另一方面令人覺得翰墨之香與梅花的清香彷彿撲面而來。從而使「詩格」、「畫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贊梅花的高風亮節,詩人也借物抒懷,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見認為,該題畫詩,點出創作意圖,強調操守志趣,在藝術史上甚至比《墨梅圖》本身還要出名。
④ QQ閱讀里我的書架那張帶有竹子的背景圖片
下概念版QQ
⑤ 蘇軾的枯木竹石圖產生的社會時代與背景
元豐7年(1084),蘇軾被邀至友家,乘酒興做此圖,題材為蘇軾慣用的枯木、叢竹、怪石。圖為一怪石於左,看似圓潤卻不失稜角,陰陽面的處理十分巧妙,同時地面的陰影也十分恰當,增添柔美感和真實感,使怪石不覺孤立,而是和地面相溶。而怪石本身的畫法「似卷雲皴,實則無皴法。信手寫出,不求形似,不具皴法」。7說其怪石,其實不當,蘇軾名之為「丑」。「米元章論石,曰瘦、曰縐、曰漏、曰透,可謂盡石之妙矣。東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則石之千態萬狀,皆從此出」,8無怪乎,有人贊其「觀千萬物無所不適,而尤得意於怪石之嶙峋」。9在怪石的左上方露出些許碎小叢竹。竹為蘇軾所喜,「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莊周世無有,誰知此疑神」。10然而以竹為圖者甚多,同時畫竹,其和鄭板橋則有天壤之別。鄭板橋好墨竹,往往挺勁孤直,具有孤傲、剛正之氣,筆法勁瘦挺拔,布局則疏密相間。而蘇軾認為「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11故其一反常規,解開成法的束縛,在圖中以叢竹替之。然而雖為叢竹,其畫法亦然「剔枝用行草法得參差生動」,12整個布局破具匠心,若改為成竹,則和右邊的枯木造成沖突,而其偏於一隅,卻又引人注目。清代文藝批評家劉熙載道「東坡長於趣」,這叢竹確實為圖增色不少,得自然之趣,不泥古法,惟在活而已。而圖右緊貼怪石為一株虯曲的枯木,其備為後人所稱道,「敗毫淡墨信揮來,蒼莽菌蠢移龍蛇」。13可謂枯木不枯,雖為枯木,倒給人以生機,「長公信筆作仙戲,老木搓丫動春意。信知造化在公手,一轉毫端活枯朽」。14在布局上,其右傾彎曲而上,頂部似鹿角,彌補了右邊的空白,使不顯突兀,枝椏有一種極力向右伸展的趨勢,使人的想像力突破圖的局限,向畫外延伸,有「言盡而意不止」之境,同時和左邊簇出的叢竹形成對比,保持了視覺平衡感,顯得和諧。此外,枯樹底部的雜草使圖不顯呆板,而從整個圖來看,盡管此畫並無外景烘托,但「風枝雨葉瘠土竹,龍盤虎踞蒼蘚石」15之景依然躍然紙上。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蘇軾在創作過程中,已對材料進行了嚴格的篩選和轉換。這幅圖已消除了某些不恰當和不和諧的成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完滿的整體,看似十分忠實於生活,但又如此與之不同。構圖更為清晰,對比與濃縮的特徵也比較明顯,我想他為何選用這些題材並不重要,因為古來,石、竹、木為文人慣用,重要的是他如何用其一枝健筆,給枯木、 竹、石以新的詮釋,和其詩文一般「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16從這點而言,蘇軾的與一般同題材的圖不同,它完成了兩種超逸:超逸對象的自然狀態,超逸了世人對於特定對象的通用思路,而他之所以能達到這種超逸,不僅是畫法的「絕古今畫格,自我作古」,17更重要的是滲透著「常理」。
⑥ 竹樹一堤如有礙,乾坤萬象自無窮。 的意思是什麼
此句詩的意思是喻景於情,主要由竹樹,長堤的對比,感嘆天地間萬象自有變化
⑦ 餐桌上擺放什麼擺件最好
餐桌上擺放一些乾花最好,因為乾花會散發出自然的香味,而且放在餐桌上,有種優雅的情調。
⑧ 園林造景中的借景怎麼理解
園林造景中的借景是有意識地把園外的景物「借」到園內視景范圍中來。
借景是中國園林藝術的傳統手法。一座園林的面積和空間是有限的,為了擴大景物的深度和廣度,豐富游賞的內容,除了運用多樣統一、迂迴曲折等造園手法外,造園者還常常運用借景的手法,收無限於有限之中。
借景種類
借景可分為:
1,近借。在園中欣賞園外近處的景物。
2,遠借。在不封閉的園林中看遠處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園林,在水邊眺望開闊的水面和遠處的島嶼。
3,鄰借。在園中欣賞相鄰園林的景物。
4,互借。兩座園林或兩個景點之間彼此借資對方的景物。
5,仰借。在園中仰視園外的峰巒、峭壁或鄰寺的高塔。
6,俯借。在園中的高視點,俯瞰園外的景物。
7,應時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節或一天中某一時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觀、氣象景觀、植物季相變化景觀和即時的動態景觀。
借景方法
大體有三種:
1,開辟賞景透視線,對於賞景的障礙物進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擋視線的樹木枝葉等。在園中建軒、榭、亭、台,作為視景點,仰視或平視景物,納煙水之悠悠,收雲山之聳翠,看梵宇之凌空,賞平林之漠漠。
2,提升視景點的高度,使視景線突破園林的界限,取俯視或平視遠景的效果。在園中堆山,築台,建造樓、閣、亭等,讓游者放眼遠望,以窮千里目。
3,借虛景,如朱熹的「半畝方塘」,圓明園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雲影」;上海豫園中的花牆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
借景內容
有以下幾類:
1,借山、水、動物、植物、建築等景物。如遠岫屏列、平湖翻銀、水村山郭、晴嵐塔影、飛閣流丹、樓出霄漢、堞雉斜飛、長橋卧波、田疇縱橫、竹樹參差、雞犬桑麻、雁陣鷺行、丹楓如醉、繁花爛漫、綠草如茵。
2,借人為景物。如尋芳水濱、踏青原上、吟詩松蔭、彈琴竹里、遠浦歸帆、漁舟唱晚、古寺鍾聲、梵音誦唱、酒旗高飄、社日簫鼓。
3,借天文氣象景物。如日出、日落、朝暉、晚霞、圓月、彎月、藍天、星斗、雲霧、彩虹、雨景、雪景、春風、朝露等。此外還可以通過聲音來充實借景內容,如鳥唱蟬鳴、雞啼犬吠、松海濤聲、殘荷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