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洋務運動國際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圖片里找東西的軟體 2024-11-17 23:14:54
游戲建築場景圖片素材 2024-11-17 23:14:44
寶馬汽車圖片大全 2024-11-17 23:10:16

洋務運動國際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28 02:54:31

❶ 洋務運動產生背景

一、政治方面: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及太平天國的打擊,清朝的一部分官僚開始認識到西方堅船利炮的威力。為了解除內憂外患,實現富國強兵,以維護清朝統治。

開始學習西方文化及先進的技術,這樣一部分人被稱為洋務派。他們在藉助外國侵略者對太平天國的「華洋會剿」中,親眼看到了外國侵略者堅船利炮的巨大威力。

從而感受到一種潛在的長遠威脅。面臨中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他們繼承了魏源等「經事派」提出的「師夷長技」的思想並極力將這種思想付諸於實踐他們「師夷長技以自強」的目的。

二、經濟方面:

在經濟貿易領域,由於工業文明下的大機器生產,專業化、規模化的生產經營模式使得西方的工業產品和加工後的農產品無論是產品質量還是生產成本。

都遠遠優越於傳統農耕文明下的小門小戶的小農經濟所生產出的產品,因此,中國長期以來的貿易大國的地位和國際貿易上的優勢漸漸喪失,經濟發展遭到了新興經濟模式的嚴峻挑戰。

三、思想文化方面:

最先提出中體西用這一思想的是洋務派思想家馮桂芬。他於1861年在《校邠廬抗議》一書中說:「以中國之倫常名數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

他以「本」「輔」的主從關系來處理中學與西學的關系。從字面上,一字不差地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人,是《萬國公報》的編者沈壽康。

1896年四月,他在《匡時策》一文中說:「中西學問術自互有得失,為華人計,宜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中學」、「西學」,最初都是作為學問提出來的。

「中西學問」 對於社會,對於一個政權,對於統治者來說,本來都是「用」,沈壽康在此以「體」「用」處分,並非是作為目的與手段之分,而只表明主次。這種主次之分,是「為華人計」。

(1)洋務運動國際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洋務運動的歷史作用:

洋務運動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當時的清王朝面臨著內憂外患的殘酷局面。洋務派的一部分人在朝廷擔當要職,他們經常同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打交道。

因此思想比較開明,能夠很快的接受國外的一些先進知識和技術。19世紀60年代他們開始打著「自強」和「求富」的旗號,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模仿西方製造武器。

值得一提的是,在朝廷官員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的帶領下他們創建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近代企業,譬如:安慶內軍械所、湖北織布局等。

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清王朝早期工業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1962年,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創設洋炮局,他與曾國藩等人積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

當時的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看到這一場景,認為清王朝懂得西方技術的人很是稀缺,決定專門派人員到國外學習。洋務派也組織人翻譯了一系列西方書籍,供人們學習。

這一舉措既傳播了先進的知識、打開了人們的視野,又直接促進了中國教育的發展,也是中國近代教育的開端。

甲午中日戰爭後,洋務運動宣告失敗。不可否認的是,洋務運動引起了人們價值觀念的改變,使中國歷朝歷代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得到了很大的沖擊。

洋務運動的口號:

在19世紀60年代初期,以曾國藩、李鴻章和左宗棠等人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人士,開始對中國現狀有了危機意識,他們開始動用自身的權力試圖挽救清朝統治。

用以鞏固自身利益,他們被稱為洋務派,其展開的一系列活動也被稱之為「洋務運動」。關於這場救亡圖存運動,洋務派打出了兩張大旗,分別是「自強」和「求富」。

並且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具體來說,洋務運動的口號分為兩個時期,前期的口號是「自強」,在他們看來,西方列強之所以強大,是他們的武器強大。

晚清政府的軍隊大多使用的是冷兵器,而西方侵略者則是堅船利炮。所以他們祭出了「自強」這張大旗,用以號召人們學習西方的器物已達到自救的目的。

在「自強」的號召下,洋務派建立了一系列的軍工企業,但是面對生產製造所需要的高費用,他們無力承擔,所以在後期,他們又進一步的提出來「求富」這一口號。

企圖通過「求富」來引領更過的民族資本家加入到機器製造的行業,發展民族資本主義,賺取更過的資金用以購買軍工製造所需要的原材料,以及運輸費用。

❷ 洋務運動的背景是什麼

兩次鴉片戰爭失敗和太平天國進攻後,清朝的一些官僚開始意識到西方硬船和尖槍的力量。為了排憂解難,富國強軍,維護清朝統治,他開始學習西方文化和先進技術。

在自強不息的旗幟下,我們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建立了新的軍事工業,培養了新的海軍和軍隊,建設了北洋海軍這樣的現代化海軍。其中,最大的現代軍工企業是在上海成立的江南製造總局。在追求財富的旗幟下,建立了船舶、鐵路、電報、采礦、紡織等各種新型民用工業。例如,在上海成立的最大的民間企業是船舶投資促進局。同時,也促進了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新建學校,留學生出國深造,培養翻譯人才、軍事人才和科技人才。1862年在北京建立的首都同文博物館是中國最早的官辦新學校。

❸ 洋務運動的歷史背景

洋務運動的歷史背景包括國內背景、國際背景:
1、國內背景: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及太平天國的打擊,清朝內外交困,清朝的一部分官僚開始認識到西方堅船利炮的威力。為了解除內憂外患,實現富國強兵,以維護清朝統治,開始學習西方文化及先進的技術。
2、國際背景:從15世紀開始,世界的大環境開始發生變化。西方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在新航路的開辟,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資產階級革命,產業革命的。推動下,至洋務運動發生時,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已初步完成,人類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3)洋務運動國際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洋務運動的相關成果:
1、以「自強」為旗號,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海陸軍,建成北洋水師等近代海軍。其中規模最大的近代軍工企業是在上海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
2、以「求富」為旗號,興辦輪船、鐵路、電報、采礦、紡織等各種新式民用工業。如在上海創辦的最大的民用企業是「輪船招商局」。同時推動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3、創辦新式學校,選送留學生出國深造,培養翻譯人才、軍事人才和科技人才。1862年在北京設立的京師同文館,就是中國最早的官辦新式學校。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洋務運動

❹ 洋務運動興起的背景

英法聯軍攻佔北京令清朝統治者驚惶失措。大清國在《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用領土、主權以及一系列經貿特權暫時滿足了歐洲侵略者之要求,同時太平天國也進入低潮,局勢暫時穩定。

清政府中一些大臣痛定思痛,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以及在中央執掌大權之恭親王等人,認為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他們繼承了魏源等「經事派」提出之「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主張摹習列強之工業技術和商業模式,通過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模式發展近代工業,以獲得強大之軍事裝備、增加國庫收入、增強國力,維護清廷統治,此等人因此被稱為「洋務派」。

1861年1月11日,咸豐帝批准了恭親王奕䜣,會同桂良、文祥上奏之《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以富國強兵為目標之洋務運動從此開始。

(4)洋務運動國際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在洋務運動初期,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通過引進大機器生產技術,在各省成立了新的軍事工業,以加強軍事力量。如安慶內軍械所(安徽安慶,曾國藩)、天津機器製造局(天津,崇厚)、江南製造總局(上海,李鴻章)、漢陽兵工廠(湖北漢陽,張之洞)、金陵機器製造局(南京,李鴻章)、福州船政局(福州,左宗棠、沈葆楨)和西安機器局(西安,左宗棠)等。

但由於生產管理方式是官僚主義舊式管理,加上產品僅供政府使用,不計成本,使得這些軍事工業的產品大多沒有利潤,因而很少有再繼續投資擴大生產的。

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完全屬於官辦性質,其經費主要來源是海關關稅、軍餉和厘金。所生產的產品不經過市場流通領域而直接調撥給湘軍,淮軍與沿海各省軍用。19世紀80年代後因為各局廠經費短缺,以往那種不計價格的調撥方式有所改變。

例如南洋和廣東先後向福州船政局訂造兵船,均以協款名義先行預付船價半數左右。此後沿海各省中那一省需兵船就由何省籌款。並按照福州船政局為南洋代造快船成例辦理。江南製造總局和天津機器局的每年歲入中都有各省解還的軍火費用。

同時,各軍火工廠的生產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國際軍火市場價格的影響,如果所產某種武器成本和售價過多高於國際市場價格,就會停止生產。這說明雖然是官辦的和不為交換而進行的軍火生產,也無法完全規避價值規律的制約。因此,這些軍事工業逐漸帶有資本主義的性質。

❺ 洋務運動的國際背景

背景: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的統治階級對如何解決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分裂稱為「洋務派」與「頑固派」,洋務派主張利用資本主義發展的工商業的手段來維護清的封建統治。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改良運動「洋務運動」。

內容:洋務運動發軔於1861年初。當時留守北京議和的欽差大臣恭親王奕欣,領銜上奏《統籌全局折》,經過王公大臣會商同意和咸豐批准,正式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從此,洋務運動便正式開場。1894年9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洋務派苦心經營十餘載的新式陸軍和北洋艦隊一敗塗地,清政府被迫於次年4月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洋務運動從此而宣告破產。

洋務運動持續的時間長達35年,作為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受到史學界的普遍重視。洋務運動可謂中國近代化的第一炮,可是這第一炮並沒有放響,基本上是失敗了,沒有把中國改變成為獨立的近代資本主義社會,因而引起了對洋務運動不同評價的持續論爭。

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的影響
洋務運動是清王朝統治階級為了謀求封建國家的「富強」而進行的改革運動,在客觀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資本主義傾向。洋務派是這場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其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為了應付中國「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以消除「內憂外患」的嚴重危機。其內容雖然十分廣泛,但核心一直是創辦軍事工業和編練新式陸海軍的軍事活動。
洋務派對清朝軍隊進行武器和訓練的革新,與頑固派的愚昧守舊態度相比較,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在中國軍事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1865年到1895年,洋務派在各地創辦了20多個製造槍炮、彈葯和船艦的工廠。在自製和外購的基礎上,19世紀70年代,淮軍已「盡棄中國慣用之抬鳥槍,而變為洋槍隊」。中國軍隊武器裝備的改善,使其戰鬥力有所增強。洋務派的海軍建設成效尤為卓著。經過苦心經營,洋務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師。尤以北洋水師實力最強,其規模時居世界第4,其中定遠、鎮遠艦的購置,給日本以很大的威懾,推遲了日本向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時間。甲午戰爭爆發後,北洋海軍在黃海海戰中重創日本海軍,阻止了日本侵略軍的長驅直入。因此,洋務運動中的近代軍事工業,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國防力量,起到了「禦侮」的作用。
洋務運動的主觀目的,雖然不是旨在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但它引進西方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創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客觀上卻沖破了中國封建主義的桎梏,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的發展進程。洋務運動不僅使中國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力,而且間接導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洋務派企業為中國資本主義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並且孕育了新的階級力量,這些都在客觀上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了促進作用,為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西學的大量引進和新式學堂的建立,不僅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專業人才,而且也開拓了中國人的眼界,傳統的思想觀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變。洋務運動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現在對其茫然無知的中國人面前,使人們開始耳聞目睹和親身體會這些成果的優越之處,從而逐步澄清了對「西學」的種種誤解,由一味抵拒,漸至批判地吸取。盲目自大的心態日見改變,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客觀地面對現實,承認兩方科技的進步,不再反對把「西學「引入中國。
但是,洋務運動所具有的封建屬性,決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點的存在。首先,因為洋務運動由清王朝統治集團中的洋務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又在於維護封建專制統治,所以,他們大規模引進的只是西方的物質文明與科學技術,對西方的社會經濟制度諱莫如深,對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則堅決抵制和反對。這就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近代社會歷史的發展方向。其次,洋務派所興辦的企業均由洋務官僚操縱,經營管理大權都被其委派的總辦、會辦、幫辦或提調等把持,他們經營不善,管理腐敗,不可避免地使企業內部充滿了封建性和資本主義的矛盾。這些企業在封建性的嚴重束縛下,或癱瘓停辦,或被帝國主義侵吞,或轉讓私人經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再次,洋務運動的變革措施與中國傳統的義利觀和本末觀發生了沖突,受到傳統心理的束縛。中國是農業大國,重農抑商是歷代統治者沿襲的基本國策,重義輕利是歷代統治者提倡的修身准則,深深植根於傳統文化之中。僵化少變的生活方式,使人們習慣於安定平靜的生活,具有較強的心理惰性,面對社會變革,求穩怕亂,抗拒抵制。盡管西學的輸入打亂了中華民族獨立發展的軌跡,但長期以來民族發展的慣性,使很多中國人仍然按照本民族特有的觀念去看待世界和社會,這就妨礙著他們去接受新的東西,同時也妨礙著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總之,洋務運動處於中國近代社會新舊交替的特殊歷史階段,它對於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既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又有消極的不良影響。

❻ 洋務運動的國際背景是什麼呢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內外交困。統治集團內部一些較為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統治。 1860年12月曾國藩上奏摺說,目前借外國力量助剿、運糧,可減少暫時的憂慮;將來學習外國技藝,造炮製船,還可收到永久的利益。第二年他對上述看法加以發揮,主張購外國船炮,訪求能人巧匠,先演習,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成為官民通行之物,那時可以剿發(指太平軍)、捻(捻軍),勤遠略,這是救時第一要 務。1862年李鴻章到上海後,得到外國侵略者幫助訓練洋炮隊、設洋炮局。他認為,清軍作戰往往數倍於外敵,仍不能勝,原因在於武器不行,槍炮寙(yǔ)濫,如能使火器與西洋相埒,則「平中國有餘,敵外國亦無不足」,今起重視,最後可達自主 (《李文忠公全書》朋僚函稿,第3卷)。奕看到曾李兩人學造外國船炮,決定派員前往學習,在奏摺中說,治國要做到自強,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我能自強,可以彼此相安」《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
奕等人認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進一些西洋先進技術,可以鎮壓人民,可以自主自強,封建統治便可長治久安,並認為籌辦洋務,必定能得到列強的支持。

以大學士倭仁為首的頑固派,高唱「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主張「以忠信為甲胄,禮義為干櫓」,抵禦外侮。他們攻擊洋務派學習西方先進生產技術是「陳甚高,持論甚正」,然而「以禮義為干櫓,以忠信為甲胄,無益於自強實際。二三十年來,中外臣僚正由於未得制敵之要,徒以空言塞責,以致釀成庚申之變」。洋務派與頑固派互相攻擊,斗爭十分激烈。總理衙門是推動洋務運動的中央機構。但洋務派勢力主要不在清朝中央,而在掌握地方實權的總督和巡撫。慈禧明白,在內外交困的形勢下,要保持清朝的統治地位,必須依靠擁有實力並得到外國侵略者賞識的洋務派。所以她暫採取了支持洋務派的策略。」
與此同時,日本明治維新結束,俄國廢除農奴制,美國內戰正在進行著

❼ 洋務運動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洋務運動的歷史背景包括國內背景、國際背景:

1、國內背景: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及太平天國的打擊,清朝內外交困,清朝的一部分官僚開始認識到西方堅船利炮的威力。為了解除內憂外患,實現富國強兵,以維護清朝統治,開始學習西方文化及先進的技術。

2、國際背景:從15世紀開始,世界的大環境開始發生變化。西方資本主義開始萌芽。在新航路的開辟,文藝復興,宗教改革運動,資產階級革命,產業革命的。推動下,至洋務運動發生時,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已初步完成,人類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7)洋務運動國際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洋務運動的相關成果:

1、以「自強」為旗號,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海陸軍,建成北洋水師等近代海軍。其中規模最大的近代軍工企業是在上海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

2、以「求富」為旗號,興辦輪船、鐵路、電報、采礦、紡織等各種新式民用工業。如在上海創辦的最大的民用企業是「輪船招商局」。同時推動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3、創辦新式學校,選送留學生出國深造,培養翻譯人才、軍事人才和科技人才。1862年在北京設立的京師同文館,就是中國最早的官辦新式學校。

❽ 洋務運動的內容和影響是什麼.

內容:

1、以「自強」為旗號,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海陸軍,建成北洋水師等近代海軍。其中規模最大的近代軍工企業是在上海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

2、以「求富」為旗號,興辦輪船、鐵路、電報、采礦、紡織等各種新式民用工業。如在上海創辦的最大的民用企業是「輪船招商局」。同時推動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3、創辦新式學校,選送留學生出國深造,培養翻譯人才、軍事人才和科技人才。1862年在北京設立的京師同文館,就是中國最早的官辦新式學校。

影響:

1、對近代軍事的影響:洋務派一致主張師夷長技以富國強兵,抵抗外國侵略,挽救民族危機。

2、對近代經濟的影響:在洋務派的倡導下,許多達官顯貴以興辦洋務為榮,深深的動搖了從商鞅變法開始的,中國幾千年文明中「重農輕商」的概念。

促使中國近代經濟、資本主義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在社會經濟中明顯增長,對中國近代企業、民族資本主義的誕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3、對近代政治的影響:洋務運動的創辦者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導致了洋務運動的失敗,而洋務運動的失敗使中國近代化過程中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務運動的缺陷,刺激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4、對近代文化的影響:洋務運動是近代教育的開端。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社會文化風氣,為後面科舉制的廢除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派遣留學生,為了更系統的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洋務派向西方派遣 200 多位留學生,為洋務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具有西學知識的新式人才。

一方面也對中國的教育近代化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為中國社會邁向近代化准備了最初始的文化條件。

(8)洋務運動國際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背景:

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政府內部看到了自身的問題,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他們開始反思,開始結合先進的學者提出的一系列主張,如「師夷長技以制夷」等進行改進。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因為清政府用領土主權和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例來跟西方列強談條件,同時農民戰爭進入低谷,所以國內出現了短暫的「穩定」局面。

也就是常說的「中為和好」的「和局」。就李鴻章、曾國藩等執掌大權的洋務派人士而言,他們在「和局」期間,並沒有放鬆對農民運動的警惕。

甚至藉助西方列強的侵略用以剿滅當時轟動一時的農民運動「太平天國」。簡單來說,國內的背景就是洋務派打著「自強」、「求富」的旗號,在國內環境「和局」的狀況下,謀求中興,並且打壓太平天國。

洋務運動的國際背景是從十三世紀開始,西方資本主義開始萌芽,農業以及手工業者經過長期的勞動,積累經驗,從而改進了生產工具。

紡織業和冶金業等開始出現機器生產,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等級的分化。在新航路開辟以後,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等一系列的資產階級的改革,推動了西方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在洋務運動發生時,西方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已經初步完成。世界局勢開始向整體化邁進,屬於守舊行列的中國則是被動的卷進了整體化的局勢中。

關於這場救亡圖存運動,洋務派打出了兩張大旗,分別是「自強」和「求富」,並且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具體來說,洋務運動的口號分為兩個時期,前期的口號是「自強」。

在他們看來,西方列強之所以強大,是他們的武器強大,晚清政府的軍隊大多使用的是冷兵器,而西方侵略者則是堅船利炮。

所以他們祭出了「自強」這張大旗,用以號召人們學習西方的器物已達到自救的目的。在「自強」的號召下,洋務派建立了一系列的軍工企業。

但是面對生產製造所需要的高費用,他們無力承擔,所以在後期,他們又進一步的提出來「求富」這一口號。

企圖通過「求富」來引領更過的民族資本家加入到機器製造的行業,發展民族資本主義,賺取更過的資金用以購買軍工製造所需要的原材料,以及運輸費用。

說到洋務運動的口號,很多人首先想到了恐怕是「師夷長技以制夷」,但是這並不是洋務運動的口號,他是魏源的思想,先進的洋務派在打出了「自強」和「求富」的口號之後,主張借鑒了魏源的思想,用以吸引更多的有識之士共同參與。

❾ 洋務運動的背景是什麼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05

❿ 洋務運動的背景、內容、代表人物及性質

背景: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及太平天國的打擊,清朝內外交困,清朝的一部分官僚開始認識到西方堅船利炮的威力。為了解除內憂外患,實現富國強兵,以維護清朝統治,開始學習西方文化及先進的技術,這樣一部分人被稱為洋務派。

內容:

1、以「自強」為旗號,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海陸軍,建成北洋水師等近代海軍。

2、以「求富」為旗號,興辦輪船、鐵路、電報、采礦、紡織等各種新式民用工業。

3、創辦新式學校,選送留學生出國深造,培養翻譯人才、軍事人才和科技人才。

代表人物: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樞執掌大權的恭親王奕䜣等人。

性質:洋務運動是清朝封建統治階級中的洋務派為了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而實行的一場自救改革運動,即具有進步性,也具有落後保守性。

(10)洋務運動國際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積極作用:

1、洋務運動推動了近代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2、洋務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

3、洋務運動打開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

4、洋務運動促使了國防的近代化。

歷史局限:

洋務派雖然自我標榜「自強新政」,但由於他們都是封建傳統思想的衛道者,根本無意於學習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只主張學習西方技術,極力反對對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進行任何形式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