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瓦口關在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男子圖片高清 2024-11-17 16:26:40

瓦口關在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26 12:43:02

㈠ 瓦口關在哪

三國演義張飛攻打瓦口關在什麼地方

我老家是梓潼的,縣城北面的七曲山上就有一個瓦口關是古蜀道的起源地,但有人說這個瓦口關不是當時張郃駐守的瓦口關,不知是真是假

    ㈡ 三國演義中,張飛曾經鎮守過的瓦口關,是現在的哪個城市

    沿閬中去漢中古官道前行,可見石梯、石板路上有許多馬蹄形的小坑印,據當地老農說,那是張飛的戰馬踩成。至雙山埡,但見山峰重疊,溝壑縱橫,斷崖絕壁。山上原有一道順山勢起伏而成的石砌城牆,高約2米,寬約10米,長約1000米。城牆中段,有拱形石門,上刻「瓦口隘」大字,並有清代咸豐年間培修隘牆的碑記。十幾年前,由於興修水利工程,城牆和石拱門均被拆除,現僅能見隘牆痕跡和砌牆的石灰印痕。 瓦口關一帶,至今仍流傳著有關張飛的勇猛故事。瓦口關附近的棋盤山,相傳是張飛下棋之處。關下有個營盤灣,據說是張飛飲酒裝醉,大罵守關魏將張郃,誘其出戰之地。《三國演義》第七十回,對此作了生動描述,名為「猛張飛智取瓦口隘」。 地址: 閬中城東北處雙山埡

    ㈢ 三國中蜀國有哪四大關隘

    陽平關,葭萌關,涪關,綿竹關,四大關。陽平關是漢中以北的,而綿竹關是最靠近成都的。 提起蜀道,人們情不自禁地吟誦起李白的詩篇《蜀道難》:「噫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方鉤連……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講述了蜀道開鑿的歷史故事,使險奇的蜀道聞名於天下。所謂「蜀道」,是指古代從中原通往巴蜀(由秦通蜀)的道路,其中主要是開辟於懸崖絕壁之間的多段棧道,史籍稱之為「棧道千里,通於蜀漢」。陝西漢中以北為蜀道北段,主要有褒斜道、陳倉道、儻駱道、子午道;從漢中到成都為蜀道的南段,主要有金牛道(亦稱石牛道)、嘉陵故道、白水道、陰平道等。而涪縣(綿陽)就在金牛道和陰平道交匯處。蜀道上棧多、關多、名勝和故事多。棧道是中國古代部分地區特有的一種交通形式:在峭壁或河岸上隔一定的距離開鑿石孔,在石孔上橫向插入一根根大木樑,並在其下的山崖河谷上鑿洞,插立豎木作橫梁的支柱,然後在木樑上鋪木板,形成凌空的道路,通行人馬。有的棧道還在外側設扶欄,在上面蓋頂棚,如懸崖上的一層樓閣,因而棧道又被稱為閣道。它依附懸崖峭壁,雲纏霧繞;凌踞於急流湍河,十分險峻,歷代將蜀道名之曰「飛閣」「雲棧」,形容為「棧道連雲」。千里蜀道和萬里長城、大運河一樣,是一項偉大的創造,是中華民族勤勞的見證和智慧的象徵。蜀道又多關隘,可謂險上設險,畫龍點睛。成都是蜀道的終點(今仍有金牛、金牛區的地名),從成都北至漢中,有綿竹關、白馬關、涪關、瓦口關、劍門關、白水關、葭萌關、天雄關、飛仙關、朝天關、陽平關、七盤關等。首先是綿竹關(今黃許),地處川西平原的北部盡頭,臨近山區。魏將鄧艾偷渡陰平入川,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孫諸葛尚在蜀漢最後一道關口抵禦鄧艾軍,雙雙戰死。成都無險可守,蜀漢滅亡。白馬關,又名鹿頭關。劉備取西北時,軍師龐統與劉備換白馬在攻關時被劉璋部將張任射死。今有龐統墓、祠和落鳳坡,張飛點將台古跡;羅江附近還有張任墓,「孔明定計捉張任」的戰場。涪關,即涪城(綿陽),位於富樂山和大銀山之間。劉備取西川,與劉璋涪城會。三國遺跡頗多:富樂山、富樂堂、蔣琬墓祠、營盤嘴(姜維屯兵之處)、旗堡梁(諸葛亮屯兵及操練水軍之處,又稱涪水諸葛營)、五里堆(張飛屯兵之處)、飲馬渡(今雙馬大橋處),張飛飲馬之處……瓦口關,位於梓潼縣城北5公里的古金牛道「陡去平來」送險亭下。張飛領兵至此,關前留有他的兩道腳印。劍門關,在劍閣縣北。大劍山七十二峰在此中斷,兩峰對峙,形成天然狹窄隘口,遠眺宛如城門。古道沿線有姜維墓、鄧艾父子墓、武侯坡、武侯橋、「翠雲廊」、張飛柏、張飛井、阿斗柏等。葭萌關,以昭化城為關。費禕繼蔣琬之後主持蜀漢朝政屯兵於此,設置府邸,被人刺殺後就地安葬;關外鴨浮村有關羽第三子關索之妻在此屯兵築城,抗擊魏將龐會而戰死,有鮑三娘墓。天雄關,位於昭化城外牛頭山腰。有關羽廟,實為劉、關、張三人的合祀廟。七盤關,位於廣元北59公里。為古代秦、蜀交界處,金牛道穿關而過。現存「西秦第一關」岩刻,關門遺跡可辨。朝天關,在廣元北25公里朝天鎮,古名朝天峽。有老虎嘴、「清風峽」、「明月峽」棧道,地勢險要。陽平關,位於勉縣老城東關。諸葛亮北伐曾據守此關。陰平道上還有白水關、江油關(南壩)。每道關隘都有三國蜀漢悲壯的故事和遺跡。

    ㈣ 宋朝的三關是雁門關、瓦口關、雄關嗎,宋朝貌似沒有長城

    如果記得沒錯的話是雁門關,寧武關,偏關,又叫偏頭關,瓦口關在漢中,是沒有長城,長城在遼國燕州

    ㈤ 中國幾個著名的關在哪裡比如玉門關、山海關、嘉峪關、函谷關……謝謝。

    我是山海關人,我來回答你個全的吧:
    萬里長城二百關
    嘉峪關 甘肅省
    玉門關 甘肅省
    西固城
    烏鞘嶺
    鎖陽城 陽關
    殺王坡
    峽口
    頭墩營 張掖城 位於甘肅省張掖市。
    索橋堡 位於甘肅省景泰縣境內。
    蘆塘堡 位於甘肅省景泰縣境內。現稱蘆陽。多被毀掉。有些地方雖有牆址殘存,但多已毀成土脊狀的夯土堆。
    大靖城 位於甘肅省古浪縣境內。現稱大景。牆體多已坍塌,堆土僅主同於地面3~4米。過朱家灣後至趙家地溝段,夯土城牆風化嚴重,有些地方僅高於地面1米多。
    土門堡 位於甘肅省古浪縣境內。黃土夯城牆由土門東向北行,至常家莊段,毀壞十分嚴重,只很少的地方留有遺跡。
    黑山堡 位於甘肅省民勤縣境內。這段夯土城牆保存狀況較好。
    板橋堡 位於甘肅省臨澤縣境內。過去曾有夯土牆殘跡,今基本無存。
    四壩堡 位於甘肅臨澤縣境內。今已無連貫的牆體遺址。
    胭脂堡 位於甘肅省高台縣境內。城大部已不可尋。
    居庸關 北京 位於昌平縣城以北20公里長的關溝中,距市區50公里。
    司馬台 密雲縣東庄鄉。目前已開發旅遊。司馬台長城關口處建有水庫一座,庫容57.2萬立方米,長城的制高點望京樓海拔986米。
    慕田峪關
    沿河城 北京市門頭溝區沿河城鄉。1991年北京市文物局對沿河城進行保護性修建。
    將軍關 將軍石關,北京市平谷縣東北約40公里的明長城線上,東靠茅山,東南臨黃崖關,西北近牆子路關,是平谷東北的重要隘口。保存較好。
    白馬關 北京市密雲縣境內。牆體較好,白馬關西南亦以險為障,只築有空心敵樓。
    鹿皮關 北京密雲縣城北20公里處。現在關口設施已全部毀損。
    河防口 北京懷柔縣境內。今關口及關城均毀。關口遺址,僅公路西側存一敵樓的條石基礎。
    蓮花池關 北京懷柔縣境內。
    黃花城關 古稱黃花路,亦叫黃花鎮,北京懷柔縣西北約35公里。地處京師北門,東有古北口,西有居庸關,北鄰四海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今關口已所剩無幾。
    撞道口關 也稱鎮虜關。北京市懷柔縣城西北,東臨磨石口,南近黃花城
    九孔樓 北京懷柔縣與延慶縣的交界處。樓今已圯坍。九孔樓北原立有一石碑,存於延慶縣文物保管所,是長城沿線十分罕見的題詩碑刻。
    四海冶口 又名北口子。北京延慶縣境內。關口外可通珍珠泉。關口南五里為四海冶堡,居四山之內,上通獨石口,下連橫嶺,今此堡已毀壞無存。
    山海關 河北省 以威武雄壯的「天下第一關」箭樓為主體,輔以靖邊樓。臨閭樓。牧營樓、威遠堂、瓮城,東羅城、長城博物館等長城建築,展示了中國古代城防建築風格。
    井陘關 河北省 又叫土門關,位於鹿泉縣正太路旁的土門村。
    娘子關 河北/山西省
    位於平定縣城東北45公里處,雄踞於晉冀兩省的交界處,為三晉東面的門戶和交通的咽喉,形勢險要,為歷代兵家所重視,素有天險之稱,是大行山上一個著名的關隘。因唐太宗之妹平陽公主曾駐兵於此而得名,
    史稱萬里長城第九關。現存關門、城牆及古車馬道。關城座落在懸崖之上。位於東門附近還有懸流百尺的娘子關瀑布。
    雁門關 山西省 又稱西陘關,位於代縣西北20公里處,與寧武關、偏關合稱「三關」。
    偏頭關 山西省 今晉西北的偏關縣城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因其地勢東仰西伏故名。
    平型關 山西省 雁門關之東,今山西省繁峙縣東北與靈丘縣交界的平型嶺下,古稱瓶形寨。
    古北口 北京 古北口鎮是首都的東北大門,京承公路縱貫全境,為北京市對河北、內蒙古等地的重要窗口,自古有"燕京門戶"、"京都重鎮"之稱。
    喜峰口 河北省
    河北遷西縣境內西北50多公里處,是萬里長城上一座雄關險鎮。歷史上多次在這里發生大戰。走通縣,穿大廠,過馬蘭峪。喜峰口雄踞灤河河谷與長城相交,左右高山對峙,是明代洪武初年,大將軍徐達在燕山山脈首建的32座重要關隘之一。

    瓦橋關 河北雄縣
    馬水口 河北省涿鹿縣狼煙山腳下。馬水口關口建築已毀,兩側長城層疊而上,隨山勢蜿蜒起伏,十分壯觀。牆體多為條石砌築,今存毀各半。
    倒馬關 河北省
    倒馬關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內三關之一,古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楊六郎曾在此鎮守,御遼兵於千里之外。如今,舊的城牆已所剩無己,孤零零的城門洞也顯露著悲劇的色彩。
    九門口 山海關城東北15公里處。九門口,又名一片石。1992年已全面修復,並對遊人開放。
    老龍頭 山海關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董家口 河北省撫寧縣東北。現關口已毀,關城尚存。刻有「忠義」、「報國」等字。
    劉家口 河北省盧龍縣。今關口兩側城牆已拆毀,過水樓尚保存較好。
    馬蘭關 馬蘭關簡介 馬蘭關圖片
    新開口 河北省萬全縣境內。現關已殘毀,但關口一帶長城牆體尚保存較好,存高約5米。
    插箭嶺關 河北省淶源縣。今關城毀壞嚴重,東側城牆磚被拆走,夯土牆尚存。所轄長城的空心敵樓多保存較好,敵樓的門額上嵌有漢白玉石匾。
    金山嶺 河北省灤平縣與北京密雲縣交界處,始建於明洪武初年,隆慶、萬曆年磚砌。敵樓是金山嶺長城重要組成部分,在 20
    公里長城的范圍內修建有100多座各式敵樓。修復後的金山嶺長城已成為長城旅遊勝景,並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獨石口 河北省赤城縣北,因關口處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孤石而得名。
    張家口 河北省張家口市。
    馬市口 河北懷安縣馬市口村。今關口防禦建築已盪然無存,附近長城尚殘存為黃土夯築。
    羊房堡關 河北省宣化縣境內。多以碎石砌築,今均已坍塌。關口已毀,在關南2公里處有羊房堡城。
    水口關 河北省懷來縣,建於明隆慶年間。該關今尚存一磚券拱門。除個別地方圮殘外,大部分較好,很多地方的石砌垛口尚存。
    紫荊關
    位於易縣城西15公里的紫荊嶺上,海拔1080米,東連雲蒙山,北傍拒馬河,南臨寬南湖。紫荊關有九關門之稱(秦漢稱上谷關,北魏稱予庄關,隋唐稱白壁關,宋稱金坡關).

    宣化城
    明長城宣府鎮鎮城。今河北省宣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宣化城歷史悠久,歷來為北方軍事重鎮,素有「北方古城」之稱。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原宣德府土城的基礎上,將宣化城擴展為城周12公里左右的規模。現尚存城牆長1萬米左右。

    三屯營 河北省遷西縣三屯營鎮駐地。
    三道關
    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北。第一道關僅存遺址可辨。第二道關為正關。第三道關是用塊石於溝谷之中橫砌的一道障牆,作攔截用,原牆上設有一座石砌拱門,今拱門已成豁口,但牆體尚殘存。

    大毛山關 河北省撫寧縣與遼寧省綏中縣交界處。今關門已全毀,僅存遺址,城堡尚殘存,為大毛山村。
    義院口 又名義宛口,河北省撫寧縣。口東西的長城建築堅固,但今毀壞嚴重。義院口東北的板場峪和西南的花場峪保存有很多明時守戍長城所用的雷石和石炮。
    界嶺口 河北省撫寧縣,因關隘坐落於界嶺山下而得名。月城雖遭不同程度的破壞,但輪廓猶存。
    重峪口 河北省盧龍縣,為弘治十三年(1500)所建。僅在上興隆庄北有不足百米的磚牆較為完好。
    徐流口 河北省遷安縣境內。關口雙側山坡較平緩,關口建築已毀。城現雖已殘毀但遺址尚存。
    冷口關 河北省遷安縣東北35公里, 現關城城牆砌磚被人拆毀,但夯土牆殘址仍可看出原建築規模,城南門磚券拱門洞尚存。
    白洋峪關 河北省遷安縣境內。今除東牆存約200米外,其餘全部被拆毀。
    青山關 又稱青山口
    河北省遷西縣境內。南門額上有一石匾陰刻楷書:「青山關」三個大字,並題有「萬曆二年(1574)十月,吉旦創建立」。青山口南的長城為磚砌,保存很好。
    鐵門關 鐵門關簡介 鐵門關圖片
    潘家口 潘家口古稱盧龍寨。河北省遷西縣場面北60餘公里。今關及關城已完全淪於潘家口水庫。
    龍井關 河北省遷西縣。龍井關向西南的長城多為石結構,砌築堅固,保存較好。龍井關向東的長城大部分為石砌,坍毀較嚴重。
    洪山口 河北省遵化縣境內。現關隘建築設施已盪然無存,關城則僅存殘址。
    上關 河北省遵化境內。今關口全部淹沒於上關水庫之中。
    常峪口 河北省宣化縣境內。關口建築設施全被破壞,只存零星的夯土遺址。口南約3.5公里處築有城堡今堡城大部分已被拆毀,只存部分夯土殘牆。
    狼窩溝口 河北省萬全縣境內。狼窩溝口在張家口西北,接近壩上。
    新河口 河北省萬全縣境內。坍塌嚴重,關口處長城已破壞殆盡;但漁兒山一帶長城卻保存得很好。
    白石口關 河北省淶源縣下北頭鄉白石口村. 關城南門樓在河西側,保存較好,現仍可通行。
    浮圖峪關 河北省淶源縣境。今城堡已毀無存。今除個別地方零星略存遺址外,均已被毀掉。
    烏龍溝關 河北省淶源縣境內。今城牆城門均保存較好,南、西城門均有瓮城環護,瓮城門額各嵌一匾。南瓮匾陰刻橫書「栩荊門」,西瓮城匾陰刻橫書「鎮朔門」。
    飛狐口 河北省淶源境內。飛狐口兩壁陡峭,一線微通,逶迤蜿蜒,形勢險要。
    襄城驛 河南省襄城縣西城垣北段呈「匚」形者即是。
    魯陽關 河南魯山縣交口村石羊山下,山頂屯兵城堡遺址依稀可見。建築已廢,地面散存有陶、瓷、瓦殘片等。
    葉邑關 位於河南葉縣舊縣鎮。城垣遺跡今尚殘存,高3米,長2000餘米。
    繒關
    又名大關口、仙翁關,位於河南省方城縣獨樹鎮大關口村。兩面山坡上仍存有土石牆和要賽設的遺跡,1981年出土之銅戈、銅鏃均為上戰國器物,是考證楚長城的可靠依據。

    野牛嶺關 位於河南省南召縣塔灣村野牛嶺。附近墩台為楚方城遺跡。
    酈城堡 河南省內鄉縣酈城村仍有一段長200米,高2.5米,寬8米的殘垣和瓦、陶片等遺物。
    黃崖關 天津
    寡婦樓 天津薊縣境內。
    虎山長城 丹東市
    撫順關 位於遼寧省撫順市東前甸鄉。今關已毀,現存台堡遺址。撫順城,為沈陽中衛所轄千戶所城,城建於明洪武年間。
    鴉鶻關 明長城遼東鎮重要關隘,位於遼寧省新賓縣西南葦子峪鄉。又稱三道關。
    牛庄城 遼寧省海城市牛庄鎮。
    分水關 遼寧省北寧市北15公里。清代改稱分稅關。分水關城已毀,沿北關門遺址兩側有長城遺址,向西直抵醫巫閭山,山上尚存石築烽火台。
    寧遠城 遼寧省興城縣興城鎮。
    陽關 陽關簡介 陽關圖片
    平定堡城 遼寧省鐵嶺縣平定堡鄉,堡城已毀,現存有城下鎮遠南墩台遺址。
    清陽關 遼寧省昌圖縣清陽堡東4公里關門山的隘口處,關城已被採石場拆毀,只存遺跡和關城兩翼的長城。
    新安關 遼寧省開原縣慶雲堡鄉西4公里的雙樓台。雙樓台即新安關城東門遺址。
    鎮遠關 遼寧省黑山縣白土廠鄉。當地人稱雙棒台,實際為關城被毀後南關門和北關門遺址。北關門兩側長城仍存有兩米多高的土築城牆。關外有晾馬山墩台和清柳條邊遺址。
    錦州城
    明遼東鎮衛城,明稱廣寧中屯衛,位於今遼寧省西部,在大凌河之西小凌河之北岸,為山海關通向遼東的樞紐,亦是關內外走廊的要塞,它南臨渤海的遼東灣,北依虹螺山,地勢十分險要,是明遼東鎮長城海防系統的重要屯兵城。城建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由指揮曹奉在元朝時的永樂縣舊址上修築。並於天啟五年(1625)重新修繕。

    居延塞故城 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北,今遺址尚存。
    雞鹿塞 內蒙古�口市西北哈隆格乃峽谷口。東漢和帝永元元年竇憲率兵北擊匈奴,由此塞出長城。
    高闕塞 內蒙古杭錦後旗烏拉山與狼山之間的一個缺口。
    大同城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
    殺虎口 位於山西省右玉縣北,明稱殺胡口。
    威魯堡口 位於山西省左雲縣境內,明稱威虜堡。今城堡毀嚴重,但四周圍牆均有遺址。
    金鎖關 位於山西省汾陽市黃蘆嶺。長城遺址尚存石砌關和瓮城券洞。
    黃澤關 位於山西左權縣。關城已廢,僅殘存關門遺址和新建的標碑。
    黃榆關 位於山西省和順縣,因關建於黃榆山上而得名。今關城遺址尚存,關券拱門洞較好。關北依山為障,關南有兩段各長百餘米石砌成牆,坍塌嚴重。
    北樓口 位於山西省應縣,為翠微山麓的一個最大隘口,東接平型關,西連雁門關。北樓口樓峪河兩側長城牆體尚存,高約6米以上。
    寧武關 寧武關簡介 寧武關圖片
    利民堡口 位於山西省朔州市。今城堡夯土牆殘存,城東磚券拱門完整,門額上嵌有一匾,陰刻橫書「利民塞」。
    得勝口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今城堡磚牆多已不存,僅南關內磚砌券拱尚好,關門洞外十分精巧的磚雕圖案。關門內外各有一匾,分別書有「得勝」、「保障」。門洞內東西各嵌存一塊石碑。

    鎮宏堡口 位於山西省陽高縣。今堡城已毀,由鎮宏堡至邊堡長城尚存黃土夯築牆體高2--5米。
    平遠堡 位於山西省三鎮縣境內。今堡包磚已被拆,只殘夯土城牆。
    新平堡口 位於山西省天鎮縣境內。堡牆多被毀。堡東門尚殘存磚券拱。城堡中有一座磚木結構的鼓樓。
    保平堡口 位於山西省天鎮縣境內。
    樺門堡 位於山西省天鎮縣境內。當地又稱花面牆,居紅土溝村東一里的山頂上.城四周均有殘存的包磚,還有磚券城門,寬9米,高約6米。
    瓦窯口堡 位於山西省縣境內。瓦窯口堡今只存殘圮的夯土圍牆。
    鎮寧堡口 位於山西省天鎮縣境內。距白羊口長城南500米。今鎮寧堡已廢毀。
    鎮口堡 位於山西省天鎮縣境內。距水磨口長城周歲500米。今已廢毀。
    守口堡口 位於山西省陽高縣境內。今城堡已毀。長城由守口堡至鎮宏堡,破壞較少。
    鎮邊堡 位於山西省陽高縣境內。今城堡已毀。長城出鎮邊堡向西約4公里出陽高而進大同市。這段黃土夯築的長城牆體較為完整。
    鎮川堡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境內,鎮川口長城南2.5公里。破壞嚴重,砌磚全部被拆毀,夯土城牆西側、南側已毀為平地,東側牆半毀,僅北側牆多殘存。
    宏賜堡口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境內。今堡城砌磚早已被拆光,殘土牆亦破壞嚴重,城南側牆基本已平,南門原為磚砌券拱門,今已成豁口狀。
    鎮羌堡口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境內,今長城外側緊傍長城尚存馬市圍城遺址。
    拒牆堡口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境內。今已十分殘破。僅磚砌券拱南門尚殘存。
    拒門堡口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境內。堡城今已廢毀。
    助馬堡口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今堡城南牆、東牆有多處殘圮,北牆高大堅固,保存較好。
    破魯堡口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境內。破魯堡城北牆、西牆今尚殘存,南牆,東牆破壞極為嚴重。
    保安堡口 位於山西省左雲縣境內。西距長城1公里。今城堡包磚早已被拆毀,只有夯土城牆殘存。
    寧魯堡口 位於山西省左雲縣境內。原名寧虜堡。城牆包磚雖早被拆光,但整體堡城尚存。
    破虎堡口 位於山西省右玉縣境內。原稱破胡堡。黃土夯築牆尚殘存,城南磚砌券拱城門亦存。
    殘虎堡口 位於山西少左雲縣境內。今只殘存磚砌券拱南城門,及已殘損的黃土夯城牆。
    馬堡口 位於山西省右玉縣境內。今堡城砌石已被拆毀,只殘存夯土城牆。
    雲石堡口 位於山西省右玉縣境內。雲石新堡今為一村莊,城堡包磚早被拆毀,僅存夯土牆。
    少家堡口 位於山西省平魯縣境內,長城內約1.5公里。今城堡包磚已被拆毀,夯土殘牆尚存。
    大河堡口
    位於山西省平魯縣境內。居山坡之上,四面黃土夯築殘牆尚存,磚石幾乎被拆光,已無人居住。今尚存一方廟碑,僅可辨認為「大同平魯路」,「大水口堡」等字。還有一塊石匾,陰刻楷書「湯永固」三個大字。據說原嵌在關門額上。

    敗虎堡口 位於山西省平魯縣境內。城堡僅存夯土殘牆。
    迎恩堡口 位於山西省平魯縣境內。城堡僅存夯土殘牆。
    阻虎堡口 位於山西省平魯縣境內。阻虎堡城包磚早已不存,夯土牆亦無城狀,僅零星殘存幾段。
    將軍會堡 位於山西省平魯縣境內。堡城全部為石砌,大部分已被拆毀。
    丫角山 山名,現廢而不用。位於內蒙古清水河縣北堡鄉口子上村東。雖殘破,但牆體尚連貫,遠看十分壯觀。
    老營堡 位於山西省偏關縣境內。只存夯土。從高大的夯土牆尚可看出城堡原來的規模。
    紅門口 位於山西省偏關縣東北40公里。紅門口南0.5公里設有水泉堡,今亦毀,僅零星存有夯土殘牆。
    老牛灣堡 位於山西省偏關縣境內。東接滑石堡,西臨黃河岸。今堡城尚存。
    陽方口 位於山西省寧武縣北約13公里。陽方口堡城今已殘毀,尚存城北磚券拱門,用橫木支撐著,供行人來往。
    白草關口 位於山西省代縣境內。今尚存一座關樓和一個關便門。
    廣武城 位於山西省山陰縣境內。尚存夯土牆體和北門磚券拱門洞。
    北樓口亦稱碑樓口。位於山西省應縣境內,是翠微山麓的一千最大隘口,東接平型關,西連雁門關。城堡破壞嚴重,磚包牆僅西北角部分殘存。從殘存的夯土殘牆尚可辨出原堡規模。

    狼牙口
    位於山西省靈丘縣龍須台村和河北省沂淶源縣狼牙口村交界處,因建在海拔1700餘米的狼牙口而得名。關兩側建有石砌城牆,今多較好。關門尚存石砌券門,今仍為南北通道。

    龍泉關
    位於河北省阜平縣西部的龍泉鄉,距縣城約35公里的太行山一出口。東臨阜平縣城,西界五台山,北近平型關。遺存北門向南開,磚拱門洞,寬3.5米,深10米,大型條石砌基。

    固關 位於山西省平定縣境內。由娘子關南約6公里,有固關(舊關)遺址。尚好
    鶴度嶺口 位於山西省昔陽縣皋落鄉長溝村東南約1.5公里的山樑上。石城基本完好,有少許圮殘。
    馬嶺關 位於山西省昔陽皋落鄉圪瘩店村東南2.5公里處。東西牆砌有券門,今仍存,城牆及垛口大部較好,西城牆長於東城牆。
    支鍋嶺口 位於山西省和順縣小董坪村東1.5公里處。關城南側為山澗,深不可越,西側為壁立懸崖,陡不可攀,所以只在北、東兩面築有石牆。
    峻極關 位於山西省左權縣城東約60餘公里。南北峭崖陡不可攀,關門北約50米處是一深澗,石砌城牆由陡崖起止臨澗的一座小山頂,現已全坍成堆。
    榆林塞 陝西榆林
    吳旗秦長城 位於陝西省吳旗縣。牆體、墩台仍保存較好,遺址周圍散布有大量繩紋陶瓦殘片。
    魏長城南起點 位於陝西省華陰市華山峪口。
    定邊城 位於陝西省定邊縣境內。現北、南、東三面夯土城牆有部分殘存,西城牆及四座城門均毀。
    高家堡 位於陝西省神木縣境內。今城堡尚殘存,城東北兩面條石牆體較完好,城東門券拱門洞仍為出入城之通道。
    鎮北台
    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紅山最高處,東西有長城相連,為榆林南北往來的咽喉之地。鎮北台建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是榆林鎮巡撫為保護紅山馬市貿易設立的一個觀察哨所。鎮北台是萬里長城中最大的一座城台。

    統萬城 位於陝西省靖邊縣白城子村。現城址四周不同程度地為流沙所淹沒,但高達24米的西南城角敵樓卻赫然挺立於沙漠之中。
    韓城魏長城 位於陝西省韓城市。
    黃甫川堡 位於陝西省府谷縣。居黃甫河下游,西北據山,南北臨川,距長城10公里。黃甫川長城為黃土夯築,保存多較好。磚砌空心敵樓多被拆毀。
    清水營堡 位於陝西省府谷縣,清水河下游。黃土夯築,多保存較好,一般高在2~4米,保存好的地方,尚存5米余。
    孤山堡
    位於陝西省府谷縣,因居孤山川北側山坡之上,故名。今城堡外側包磚及條石基均已被拆光,只內部夯土牆殘存。城東、西、南、北各開有一門,南、北門外還圈有瓮城。除東門已毀外,其餘三門磚券拱洞尚存。

    鎮羌堡
    位於陝西省府谷縣新民堡村。今城堡圍牆包磚及條石基已被拆光。城東牆南部、南牆西部遭較大破壞。其餘部位夯土城牆基本尚存。城開東、北、南三門,均築有瓮城。東北二門已毀,南門磚券拱門洞保存尚好。

    永興堡 位於陝西省神木縣。今永興堡附近夯土長城圮坍嚴重,但遺跡尚連貫,夯土墩台多存,磚石包砌的墩台已全被毀,個別的只殘存些磚牆石基。
    大柏堡 位於陝西省神木縣。大柏堡今為小學校舍,四周堡牆尚殘存條石及磚包砌部分。
    建安堡 位於陝西省榆林市境內。現存夯土牆部分,基本保存原規模。堡城原東、南、北各七一門,門外均有瓮城。今東、南二座磚券門洞尚存。
    常樂堡 位於陝西省榆林市境內。僅南牆保存稍好,城西門已毀,尚存東門及瓮城磚券拱門洞。
    波羅堡 位於陝西省橫山縣境內。今堡城磚石砌築部分,僅西牆和南、北兩城角及北牆稍有殘存。夯土牆除南門以東基本被毀掉外,多殘存。今尚存磚砌券拱同洞及北門洞
    懷遠堡
    位於陝西省橫山縣境內。夯土北城牆保存稍好,其餘三面均成斷續的殘存狀。城南門已毀。東門磚券洞被農民改為窯洞居住。北門尚存,現為農民蓋雜草的庫房。堡內原有鼓樓已毀,僅存樓台。

    威武堡 位於陝西省橫山縣境內。今該堡內全是積沙,城堡磚石已被拆光,僅夯土牆斷續殘存,基本輪廓可辨。
    清平堡 位於陝西省靖邊縣境內。
    龍州堡 位於陝西省靖邊縣境內。現該堡為龍州村所在地。
    鎮靖堡 位於陝西省靖邊縣境內。距長城約2公里。僅殘存內部夯土。
    鎮羅堡 位於陝西省靖邊縣境內。此城堡已於清同治六年(1867)毀。
    靖邊營 位於陝西省靖邊縣境內。現靖邊營為新城鄉所在地。
    寧塞堡 位於陝西省靖邊縣境內。寧塞堡傾塌已久。
    柳樹澗堡 位於陝西省定邊縣境內。城堡遺址在今柳樹澗南的山坡上,堡內辟為農田,磚石早已拆光。所有夯土雖有坍塌,但還保存原堡形狀。
    安邊堡
    位於陝西省定邊縣境內。城堡磚石早已拆光,夯土牆體除北門向西那段大致存有原規模外,其他均殘塌的七零八落。北城牆中部牆上舊築有「魁星樓」,已毀。今呆存一約30米見方的夯土基座。

    磚井堡 位於陝西省定邊縣境內。今三門均毀成豁口。
    固原秦長城
    位於寧夏固原縣張易、紅庄、中河、西郊諸鄉。固原秦昭王長城,保存最好的地段有兩處,一為固原城西南10公里,由孫家莊東側起,至城北6公里石羊窪,分長18公里。另一處為固原城東南茹河北岸長城梁,全長約7公里。

    下馬關 位於寧夏同心縣下馬關鄉。下馬關附近長城是明固原鎮長城中保存最好的地段。
    勝金關 位於寧夏中衛縣東30公里。
    廣武營 位於寧夏青銅峽市。今已青銅峽水庫淹沒於水中,尚有城附近的108塔保存完整。
    橫山堡 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境內,舊名紅山堡。今橫山堡城已廢棄,夯土城牆尚殘存。
    花馬池營 即寧夏鹽池縣城關。
    三關口 位於賀蘭山中部,在銀川市東北約40公里,銀川至內蒙巴彥浩特公路正由關口穿過。
    賀蘭口
    位於寧夏賀蘭縣境內。兩側的山崖上,仍保存著明朝摩崖刻記兩方。溝谷北壁石刻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欽差大臣巡視賀蘭山邊防題記,南壁為萬曆三十七年(1609)重修賀蘭口時官兵所刻。

    鎮遠關 位於寧夏石嘴山市郊區。鎮遠關遺址尚存,關城居寧夏舊北長城裡側,關城北牆即是利用的長城城牆。
    打�口 位於寧夏石嘴山市區北,今稱打武口。
    興武營 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境內。今磚石被拆為民用。存夯土牆。
    長城關 位於寧夏鹽池縣城北。今關城建築已毀無。長城關附近長城亦多隻存遺址,成土脊狀。
    清水營堡 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境內。今城在清水營村西1公里處,已廢棄無人住。城堡磚石部分早被拆為民用。現僅存夯土城牆。
    橫城堡 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境內。砌築橫城堡的磚石,僅城南門及附近尚存一些,其餘多被拆走,殘剩夯土。
    固原城 位於寧夏自治區南部。今西北角處仍留有殘垣。城西5公里處有秦長城遺址,部分土城和碉堡仍舊存留。
    銀川城 位於寧夏平原中部。老城至今仍保留著許多西夏朝遺留下來的文化古跡。
    防門 位於山東省平陰縣廣里鄉。
    銅陵關 位於山東省沂源縣張家坡鄉。銅陵關及沂源縣齊長城建築已所存甚少,但石砌牆殘跡仍時有可見。轆轤嶺長城較好地段尚存高1-2米,寬6-9米的殘牆。
    錦陽關 位於山東省萊蕪市上游鎮。鎮陽關長城,今尚存0.6公里較為完整的石砌牆體,殘存城牆最高為7.5米,最厚為6米。
    三岔口 位於泰安市上港鄉的蒿灘村,是泰山山脈長城嶺下一個隘口。其地處萊蕪市、章丘縣和泰安市的交界點上,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今尚有部分遺址殘存。
    大關 位於山東省臨朐縣大關鎮,穆陵關北10餘公里,有大弁山。
    穆陵關 穆陵關簡介 穆陵關圖片
    臨淄齊國故城 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今臨淄故城地面上仍保留著不少斷壁殘牆。國務院1961年將其公布為國家級保護單位。
    齊長城入海處 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小珠山東北的於家河。今僅在小珠山附近的六汪鎮存有部分長城遺址。
    桃林關 位於山東省膠南市黑溜頂北側。膠南縣有齊長城約55公里,多已圯塌,但遺址尚清淅連貫。
    繞紫窩長城 位於諸城市桃園鄉台家溝南嶺上,隘口處極具特殊的一段城體,部分存高5米,基寬約15米。
    黃草關
    位於山東省五蓮縣松柏鎮前長城嶺村,居馬耳山與喜鵲嶺之間,村因長城而得名。長城嶺段殘牆高約1.5米,基寬約6米,東西山上各有一座直徑20米、高5米的峰火台。
    東莞長城 位於山東省莒縣東莞鎮九頂蓮花山上。現存遺址高約2米左右,寬近10米,長約8公里。
    鄭韓故城 鄭韓故城即現存鄭韓長城的主要部分,始於鄭築,韓滅鄭後,續修沿用,故稱鄭韓長城。

    ㈥ 隋唐的瓦口關和三國時期瓦口關是一個地方嗎

    時間隔了很多年了,這兩個不是同一個地方的。兩者之間的距離還是比較遠的。

    ㈦ 連桿瓦瓦口怎麼對圖解

    連桿瓦包括連桿上瓦和連桿下瓦,安裝在連桿和曲軸的連接部位,起耐磨、連接、支撐、傳動作用。連桿瓦裝配時上下的記號不能對錯,瓦口的方向不能對反,螺絲需達到相應扭力。

    連桿瓦裝配時上下的記號不能對錯,瓦口的方向不能對反,螺絲需達到相應扭力。連桿的瓦口從正面看在左邊,這與曲軸旋轉方向和油道位置設置有關。連桿瓦缺口朝油泵方向,活塞箭頭方向和連桿有字的方向朝向正時齒輪。

    連桿瓦包括連桿上瓦和連桿下瓦,安裝在連桿和曲軸的連接部位,起耐磨、連接、支撐、傳動作用。連桿上瓦的內圓柱面上沿周向設置有油槽,所述油槽對應的圓心角為80~120°,油槽部的連桿瓦壁上設置有過油孔。通過在連桿瓦上設置具有合理弧長的油槽,從而保證了在發動機工作過程中,機油可以在最恰當的時機和時間段向活塞供油,保證活塞冷卻良好,避免氣缸磨損損壞;同時其合理的油槽弧長,可保證具有最佳的機油供油量,既能保證可靠冷卻,還能避免機油浪費和過多機油對發動機工作的負面影響。連桿瓦上設置的定位凸起,使連桿瓦能裝配在合理的位置,以使連桿瓦油槽部位避開重負荷受力區,保證工作時連桿瓦磨損小。

    ㈧ 三國演義張飛攻打瓦口關在什麼地方

    三國古戰場——瓦口關,又名"瓦口隘",在今閬中城東北處雙山埡。《保寧府志》載:"瓦口關在蒼溪東15里,奇峰拱秀,遠望如練,恆侯戰張郃屯兵於此"。
    可見,三國時張飛攻打的瓦口關不在梓潼。

    ㈨ 隋唐演義l瓦口關在什麼地方

    三國古戰場--瓦口關,又名「瓦口隘」,在今閬中城東北處雙山埡。《保寧府志》載:「瓦口關在蒼溪東15里,奇峰拱秀,遠望如練,恆侯戰張郃屯兵於此」。 沿閬中去漢中古官道前行,可見石梯、石板路上有許多馬蹄形的小坑印,據當地老農說,那是張飛的戰馬踩成。至雙山埡,但見山峰重疊,溝壑縱橫,斷崖絕壁。山上原有一道順山勢起伏而成的石砌城牆,高約2米,寬約10米,長約1000米。城牆中段,有拱形石門,上刻「瓦口隘」大字,並有清代咸豐年間培修隘牆的碑記。十幾年前,由於興修水利工程,城牆和石拱門均被拆除,現僅能見隘牆痕跡和砌牆的石灰印痕。 瓦口關一帶,至今仍流傳著有關張飛的勇猛故事。瓦口關附近的棋盤山,相傳是張飛下棋之處。關下有個營盤灣,據說是張飛飲酒裝醉,大罵守關魏將張郃,誘其出戰之地。《三國演義》第七十回,對此作了生動描述,名為「猛張飛智取瓦口隘」。 地址: 閬中城東北處雙山埡

    ㈩ 楊家將鎮守的三關是哪三關

    雁門關、瓦口關、雄關。

    1、雁門關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契丹人)激烈爭奪的戰場。愛國將領楊業(又稱楊繼業)及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里大顯身手,為國立功。

    在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楊業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以後,曾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兵,當時人們譽楊業為「楊無敵」。

    2、瓦口關

    沿閬中去漢中古官道前行,可見石梯、石板路上有許多馬蹄形的小坑印,據當地老農說,那是張飛的戰馬踩成。至雙山埡,但見山峰重疊,溝壑縱橫,斷崖絕壁。山上原有一道順山勢起伏而成的石砌城牆,高約2米,寬約10米,長約1000米。

    城牆中段,有拱形石門,上刻「瓦口隘」大字,並有清代咸豐年間培修隘牆的碑記。十幾年前,由於興修水利工程,城牆和石拱門均被拆除,現僅能見隘牆痕跡和砌牆的石灰印痕。

    3、雄關

    六郎雄關是為弘揚楊六郎「一身正氣,滿門忠烈」的精神,修建了「六郎雄關」,與清代的「雄關天塹」四個摩崖刻字相得益彰,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在宜君一帶有六郎洞、六郎棋盤、楊坪等楊家將屯兵練武的遺跡和民間故事傳說。留下了楊六郎「威震三關口」,「一箭三百里,直插金鎖關」等膾炙人口的故事。

    (10)瓦口關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楊家將」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葉就已迅速流傳於天下,講述了北宋年間楊家名將楊業、楊延昭等人保家衛國的感人故事。

    戲說中,楊家名將可謂一口金刀八桿槍,令遼兵聞風喪膽,對宋朝可謂居功至偉。 怎奈奸臣當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楊家名將遭到嚴重迫害。

    遼國皇帝約請太宗,赴金沙灘 「雙龍會」,暗藏殺機,兵困行宮。聲聲怒吼,陣陣擊鳴,戰車交錯,刀光血影。大郎、二郎和三郎戰死、四郎和五郎失蹤,七郎被潘仁美萬箭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