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十五夜望月,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之情,作者是通過什麼什麼什麼什麼等景物來表達這種情感的
表達了詩人思念家鄉和懷念親人的思想感情。作者是通過庭院、樹、桂花、明月等景物來表達這種情感的。
出自:《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詩人王建創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為內容的七絕。原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譯文:
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無聲無息打濕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們都仰望當空明月,不知道這秋思之情落在了誰家?
(1)秋露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詩是詩人在中秋佳節與朋友相聚時所作。詩題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見是寄友人杜元穎的。原詩詩題下注雲:「時會琴客」,說明佳節良友相聚,並非獨吟。
賞析: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里,鴉鵲的聒雜訊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於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後進入了睡鄉。
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使人不由會聯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樹棲鴉」,主要應該十五夜望月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
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後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
「樹棲鴉」這三個字,朴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託了月夜的寂靜。「冷露無聲濕桂花」,這句詩讓人聯想到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由於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
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
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他選取「無聲」二字,細致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
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玉兔,那揮斧的吳剛,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詩句帶給讀者的是十分豐富的美的聯想。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親。在家鄉的人思念遠離的親人;離鄉之人遙望家鄉親人。於是,水到渠成,吟出了這兩句。
詩人不再正面寫自己的思親之愁,而是用一種疑問式的委婉語氣道出那綿綿的愁念會落在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點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瞭望月者的范圍。
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
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並不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
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
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並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痴情,手法確實高妙。
後兩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問句表達,這樣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許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在煉字上,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鑒賞辭典》錄此詩,末句的「在」作「落」字。徐竹心認為,「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
彷彿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全唐詩》錄此詩,「落」字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❷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何必只在朝朝暮暮,說的是什麼意思,出自哪則古文
意思是:兩顆心只要永遠相愛不變,又何必一定要每一天廝陪相伴!
出自宋代詞人秦觀所作《鵲橋仙·纖雲弄巧》,原文為: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譯文:
纖薄的雲彩變幻著精妙的圖案,飛馳的流星傳遞出精心的恨憾。牛郎和織女悄然無言,各自橫越過漫長的銀漢。秋風白露中的相會雖然短暫,卻勝過人間無數尋常的白天夜晚。
繾綣的柔情像流水般綿綿不斷,重逢的約會如夢影般縹緲虛幻,鵲橋上怎忍心把歸路回看。兩顆心只要永遠相愛不變,又何必一定要每一天廝陪相伴!
(2)秋露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詞的創作背景,揚州大學教授劉勇剛認為,此詞是秦觀為寄情長沙義倡而作,寫於湘南郴州,時間是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的七夕。
紹聖三年(1096)春,秦觀從監處州酒稅削秩編管郴州,長沙是必經之路。秦觀南遷,取道長沙,訪潭土風俗,邂逅了一位藝妓。秦觀與她繾綣數日,臨別之際,藝妓表達了侍奉左右的心願。秦觀答應她,將來北歸重逢,便是於飛之日。
紹聖四年(1097)七夕,秦觀在郴州寫下了這首《鵲橋仙》,借牛女雙星的鵲橋相會寄託了他對長沙歌女的戀情。
作者簡介:
秦觀(1049年-1100年9月17日),江蘇省高郵市人,字少游,號太虛,別號邗溝居士,學者稱其淮海居士。蘇軾曾戲呼其為「山抹微雲君」,北宋婉約詞人。
官至太學博士、國史館編修。一生坎坷,所寫詩詞,高古沉重,寄託身世,感人至深。他長於議論,文麗思深,兼有詩、詞、文賦和書法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尤以婉約之詞馳名於世。
著有《淮海集》40卷、《淮海詞》(又名《淮海居士長短句》)3卷、《勸善錄》、《逆旅集》等。為「蘇門四學士」、「蘇門六君子」之一。
秦觀是北宋文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但在秦觀現存的所有作品中,詞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詩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則達三十卷共250多篇,詩文相加,其篇幅遠遠超過詞若干倍。
❸ 十五夜望月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
這首詩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明《唐詩畫譜》中就有以這首詩為題材的版畫,但這幅版畫僅是畫家別出心裁構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並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對全詩點睛之筆——秋思未作充分表達。
在這一點上,詩歌語言藝術顯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委婉動人。
(3)秋露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言絕句。在民俗中,中秋節的形成歷史悠久。詩人望月興嘆,但寫法與其他中秋詠月詩完全不同,很有創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此詩是詩人在中秋佳節與朋友相聚時所作。詩題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見是寄友人杜元穎的。原詩詩題下注雲:「時會琴客」,說明佳節良友相聚,並非獨吟。
❹ 十五夜望月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翻譯為:
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點點無聲打濕了院中桂花。
今夜明月當空世間人人都仰望,不知道這秋日情思可落到誰家?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詩人王建創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為內容的七絕,全詩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
(4)秋露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詩是詩人在中秋佳節與朋友相聚時所作。詩題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可見是寄友人杜元穎的。原詩詩題下注雲:「時會琴客」,說明佳節良友相聚,並非獨吟。
思想主題:
全詩四句二十八字,以每兩句為一層意思,分別寫中秋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此詩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想像豐美,韻味無窮。
賞析:
「中庭地白樹棲鴉」,明寫賞月環境,暗寫人物情態,精煉而含蓄。
「冷露無聲濕桂花」,緊承上句,藉助感受進一步渲染中秋之夜。這句詩因桂香襲人而發。在桂花諸品中,秋桂香最濃。這句詩描寫了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兩句採取了忽然宕開的寫法,從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聯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賞月的活動升華到思人懷遠,意境闊大,含蓄不露。
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點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瞭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
「不知秋思落誰家」並非真不知,而是極寫秋思的浩茫渾涵,似虛而實,深得詩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並無秋思可言。
「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彷彿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
❺ 曉迎秋露一枝新,不佔園中最上春,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艷陽人,什麼意思
意思是:傍晚的秋露洗凈了花枝,爛漫的花朵占盡了天時。春風桃李繁華早就不再,艷陽伴我從暮春到秋日。
出處: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紫薇花》。
全詩如下:
曉迎秋露一枝新,不佔園中最上春。
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艷陽人。
詞句注釋
1、上春:早春。
2、艷陽人:指在艷陽春天裡開的花。
3、桃李無言: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謂桃李不說話,不誇耀自己,而人們都來欣賞他們,在桃李樹下,走出了一條條小路。
(5)秋露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經歷了從唐憲宗至唐宣宗六朝的杜牧,曾任中書舍人,因被稱為「紫薇舍人杜紫薇」。當時正處於牛李黨爭激烈的時期,詩人置於復雜斗爭糾紛中,不趨炎附勢,獨守剛直節操,恰似紫薇花,故此篇詠紫薇花似乎也不盡出於單純的玩賞。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出自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意謂桃花李花開得鮮艷靚麗,引得人人們紛紛前來觀賞,以致樹下踩出了小路。杜牧在這首詩中用此典故,卻一反其念,以桃花李花來反襯紫薇花的美和開花時間之長,極有新意。
此詩能讓人充分感覺到紫薇不與群花爭春,淡雅高潔的風骨和一枝獨秀的品格。由於設想入奇,擴大了詩的張力和戲劇效果,使人玩味不已,杜牧便得到了「杜紫薇」的雅稱。
❻ 秋露為霜 春羅被徑意思
意思是:秋露變為霜,春草覆蓋著小路,出自南朝梁文學家吳均創作的《與施從事書》,原文節選如下:
歸飛之鳥,千翼競來;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為霜,春羅被徑。「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信足盪累頤物,悟衷散賞。
譯文:
歸來的鳥,比翼競飛;喝水的猿猴,手臂相接,探頭水面。秋露變為霜,春草覆蓋著小路。「風雨突來時有如夜晚,雞叫聲連續不斷。」我深信這些景物可使人消除疲勞,恰養性情,使人心胸開闊,得到慰藉。
(6)秋露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江浙地區自古以來便是人文薈萃之地,那裡的秀水清山屢為歷來的文人墨客形諸筆端。吳均當時身在其中,面對奇絕的山水美景,不由心曠神怡,並且援筆作簡,向友人描繪了當地的美景。
文章首先總寫勾勒全景,然後分鏡頭描繪山中的飛鳥歸林和猿猴企水之景,春秋季節以及雨中之景,展現了山中變幻多姿的景象,流露出對美好的大自然的愛慕。全文寥寥數筆而極富情趣。
❼ 年年中秋,今又中秋。這首古詩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釋義: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無聲無息打濕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們都仰望當空明月,不知道這秋思之情落在了誰家?
(7)秋露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祭月,歷史久遠,是古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二十四節氣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普及於漢代,漢代是我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
不過近年來,這些習俗因為某些原因都漸漸的消散了,因為隨意敞開大門,在今天交通如此發達的時代。實在是不安全,而且燒塔容易引發火災,所以逐漸的,人們只記住了吃月餅這一個習俗,並且與時俱進,月餅餡也越來越多樣化,比如還有龍蝦、牛肉、冰淇淋等口味的。
❽ 「冷露無聲濕桂花」是什麼意思
釋義: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濕庭中的桂花。
❾ 不佔園中最上春下一句
不佔園中最上春下一句是:桃李無言又何在。
原文:
曉迎秋露一枝新,不佔園中最上春。
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艷陽人。
譯文:
一支初綻的紫薇在秋露里迎接晨光,而不是在早春與百花爭奇斗艷。無言的桃花、李花現在不知道在何處,只有紫薇花向著寒冷的秋風,笑對那些爭著在艷陽春天開放的花朵了。
此文出自唐杜牧《紫薇花》。
創作背景: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出自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意謂桃花李花開得鮮艷靚麗,引得人人們紛紛前來觀賞,以致樹下踩出了小路杜牧在這首中用此典故,卻一反其念,以桃花李花來反襯紫薇花的美和開花時間之長,極有新意。詩人雖寫紫薇但在此詩中一字不提紫薇,使讀者在驚奇之中,享受到紫薇的美麗的質感。
充分感覺到紫薇不與群花爭春,淡雅高潔的風骨和一枝獨秀的品格。所謂「反常」必須以「合道」為前題,方能構成奇趣。這首被人們譽為詠紫薇詩中的佳作,由於設想入奇,擴大了詩的張力和戲劇效果,使人玩味不已,杜牧便得到了「杜紫薇」的雅稱。
❿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啥意思
這句詩的意思是今夜明月當空世間人人都仰望,不知道這秋日情思可落到誰家?盡:都。秋思指秋天的情思,這里指懷人的思緒。
這句詩出自《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詩人王建創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為內容的七絕。全詩四句二十八字,以每兩句為一層意思,分別寫中秋月色和望月懷人的心情,展現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靜的中秋之夜的圖畫。此詩以寫景起,以抒情結,想像豐美,韻味無窮。全詩原文如下: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白話文釋義: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點點無聲打濕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當空世間人人都仰望,不知道這秋日情思可落到誰家?
(10)秋露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中庭地白樹棲鴉」寫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里,鴉鵲的聒雜訊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於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後進入了睡鄉。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
「冷露無聲濕桂花」這句詩讓人聯想到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由於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
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他選取「無聲」二字,細致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親。在家鄉的人思念遠離的親人;離鄉之人遙望家鄉親人。於是,水到渠成,吟出了這兩句。詩人不再正面寫自己的思親之愁,而是用一種疑問式的委婉語氣道出那綿綿的愁念會落在誰家。
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點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瞭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詩人卻並不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