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肝鬱氣滯後背脹痛艾灸哪裡圖片
擴展閱讀
ps怎麼收起一個組的圖片 2024-11-16 13:22:51
高清美女傷感圖片素材 2024-11-16 13:17:30
額頭好的女人圖片 2024-11-16 13:11:33

肝鬱氣滯後背脹痛艾灸哪裡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23 21:05:14

⑴ 肝鬱氣滯血瘀,拔罐要把哪裡的穴位

你好,
肝氣不舒,首要的是太沖穴,
不過這個穴不是拔罐,是按,不拘時的按推,
太沖穴找穴方法是從大腳趾丫順腳背上推,
推到兩根筋或者骨頭交叉的地方(肉窩)就是太沖穴。
按的方法是先大拇指垂直按痛了後再往腳指丫方向推,
按之前塗點潤滑油(護手霜、大寶S0D蜜即可),
把大拇指指甲剪與肉平,首先按的時候一定會發紅,可能會起水皰,
前期會出現一條暗紅的印痕,最重要是很痛.
沒有關系,待水皰好了繼續按,要推按到太沖穴到腳丫這條通道都不痛,
推按之後的皮膚顏色與周邊相同了,你會感覺到明顯的效果的
其實這個效果是隨著第一次按摩太沖穴就開始了的。
慢慢的你會發現脾氣沒有那麼大了,
以前只要一點小事,那個火就噌噌噌噌的冒,現在可以感覺自己能主動壓制下來
且壓制下來後自己並沒有慪氣和很不舒服的那種感覺。
晚上睡前務必按一次

以上是第一步,
第2步,拔罐,主要是後背脊椎的兩邊的俞穴(也就是膀胱經),
一個月拔上個一次,不要次數太多,
如果長期在同一片地方拔罐,你的這片肉上會長毛,長長的黑毛(我也不知道原理,不相信自己可以試一下)。
其實比拔罐更好的方法是刮痧,在後背刮痧,讓你媽拿個勺子,舀上蛋清,重重的刮,一氣呵成的刮,
刮到你痛不可支,完了喝個烏雞湯,曬曬太陽,那個暢快淋漓,你的心胸都感覺寬廣了很多。

第3步,晚上睡覺前按摩完太沖穴後,洗手睡覺
平躺在床上,攥緊手指頭(記得剪指甲),從心窩那個地方沿著中心線(任脈)開始一個點一個點的往下身垂直用力按,直到小腹,
一路上你會感覺到肌肉有的地方硬有的地方軟,我說的硬不是肌肉收縮,而是肌肉下有一個結(此處經絡不通),
按的時候肌肉要放鬆,不要緊張收縮,
哪個地方痛就多按下,你如果還有興趣,就在痛的地方再多按,
按到你喜歡 ,你還會再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你按的那個地方有水聲,咕嚕咕嚕嘩啦嘩啦的水聲,很大聲的,象拉肚子的前兆現象,其實你並不會感覺到要拉肚子哦,
不是你晚上喝的水多,也不是你肚子里有空氣,不過確實是你在排氣,
這個氣可能是你的怒氣、也可能是你的怨氣等等----看起來好象有點忽悠,你盡管試就行了,有效果就繼續)。

第4部,拍你的兩腰和腹部兩側,也就是女人的帶脈,
這個我就不多說了,網上大把的搜索。

最後一步,排毒。
說白了點,就是把你腸子裡面的大便(主要是宿便)排出去。
請參考:http://..com/question/173652373.html,
你試過一次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次數多了你就掌握訣竅了。

以上所謂的第幾步,並不是說要循序漸進,是可以交叉配合的。
哪步先哪步後都沒有關系。
最重要就是:不要生氣,否則哪步都沒用。

看你的描述,估計跟我老婆也就一德性,因此這個我還是比較有經驗的。
月底事情少,打發時間,壓箱底的招都掏出來了,希望對你有用,
再送你幾個字:心胸開闊/求同存異/不要生氣

突然想起來拉,去看下醫生,是否有甲亢,這個非常重要.
不過即便有甲亢也不要緊張,上面的方法照樣有效.

⑵ 肝不好能做艾灸嗎

春季養肝艾灸哪些穴位

1、神闕穴

神闕穴位於腹部中 央,這個穴位是常見的養生穴位。中醫認為,艾灸神闕穴可以起到培元固本、調理腸胃的功效,同時它對於養肝也有一定的效果。春季艾灸此穴還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幫助人們抵抗疾病。

2、魚際穴

魚際穴是手部的一個穴位,中醫認為,魚際穴具有瀉火的功效,所以當我們感到肝氣旺盛的時候可以通過艾灸、按摩此穴達到降肝火的目的。另外,如果我們在春季感覺體內氣血、經脈受阻,那麼也可以艾灸魚際穴來通經脈、活氣血。

3、中封穴

很多朋友對中封穴不了解,中封穴位於腿部,在中醫上,這個穴位能抑制肝火過旺,艾灸中封穴還有保養精血的功用,對於男性朋友來講,多多養護此穴是很有必要的。

4、太沖穴

太沖穴是養肝的一個重要穴位,這個穴位是肝經氣血運行的根源所在,建議人們在春季多艾灸太沖穴,這樣做能起到刺激肝臟,讓肝臟氣血更加活躍,改善肝血不足的目的。

5、三陰交穴

人們對三陰交穴應該不陌生吧,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艾灸三陰交穴也能養肝。這是因為三陰交穴有調肝補腎、調節脾胃的功效,所以在春季艾灸此穴對肝臟也有不錯的養護功效。
除了艾灸穴位以外,春季多注意生活細節也能起到養護肝臟的功效哦。

⑶ 肝氣郁結的症狀艾炙什麼穴位

您好!中醫認為肝氣郁結則表現為情志抑鬱,肝經所過部位發生脹悶疼痛,腹脹,胸悶,婦女可見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痛經。這類情況要針灸按摩中封、太沖、行間、大墩這四個穴位,肝鬱的症狀會改善很多。艾灸的穴位有:膈俞、肝俞、心俞、脾俞、膻中、中脘、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太沖等。

⑷ 肝氣郁結可以艾灸嗎 艾灸哪些穴位呢 賜教謝謝

用純陽雷火灸法灸中脘,可以順氣具體方法和視頻可以在互聯網下載《純陽雷火灸》電子書,下邊附錄一點點書里內容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23純陽雷火灸之中脘穴
中脘穴治療胃病,效果非常快。一般患者在第一次灸中脘時,就會感覺非常舒服,症狀緩解。輕的胃病兩三天,重的胃病一周左右,一般都有非常明顯效果。臨床體會,不論胃熱胃寒,重灸中脘,都能有非常好的效果。
中脘配合關元,驅寒扶陽效果更加快。
【穴位取法】:臍上四寸,當鳩尾與神闕連線的中點取之。
灸法直論說;對於胃來說,其功能是以降為順,即使陽明燥火強盛(但沒有燥屎),也是因寒邪凝胃而產生的,應該輔助陽明燥火來去除寒邪,寒邪既祛,陽明燥火自消。所以不論胃寒還是胃熱,只需一味的放手灸下去,待邪氣祛除,胃的正常功能自然會恢復。
在灸中脘時,患者哪裡有病,艾炷的熱量就會主動「通竄」到哪裡,一般會首先「通竄」到十二指腸的位置,然後「通竄」到賁門、胃部、幽門,若有肝病的患者,艾炷的熱量就會自然「通竄」到肝區(這就是灸中脘可以治療各種胃病、肝炎或胃癌、肝癌的原因)。
此時患者會覺得喉嚨異常干痛,這是病邪(寒邪)逐漸外發時的必然症狀(病邪被驅趕到哪裡,哪裡就會出現西醫所謂的炎症,此時許多中醫專家都會任認為灸過火了,會立即停止治療,使得功虧一簣),待灸至二三百壯以後,胃部會在忽然間有一股清涼的感覺向下流動,「通竄」感就會在瞬間消失,津液會在同時湧上來,喉嚨干痛的感覺也就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而後,患者就會覺得胃部溫熱舒服,腹中就像有個熱水袋一樣,或有溫水流動的感覺,此時絕對不會感到疼痛。從此,再灸50~100壯鞏固一下即可。
現在將近有三分之二的人(包括3歲的孩子),鼻子旁邊、眼睛下邊的臉蛋兒部分,都有一個或幾個很突出的黑痣、肉疙瘩或較密集的斑點,這就是很嚴重的胃病,這就是常年飲食不節或常吃冷飲的結果,這些人平時都愛喝涼水、喝可樂,而且,還要「加冰的」(廣告中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話,而

且,著名的大明星們也推波助瀾,在廣告中常見他們「瀟灑痛快」地喝著剛從冰塊里拿出來的飲料,實在是害人不淺)。因為黑痣和肉疙瘩有礙美觀,就用激光或冷凍法去除,但多數人還在旁邊長出新的。這是因為足陽明胃經的起始循行部分正好在臉蛋兒部分,鼻翼旁就是迎香穴,胃的病邪會通過經脈在臉部表現出來(其實,在哪條臟腑的經脈上長有黑痣或紅點,哪個臟腑就必然已經或將要患病),黑痣、肉疙瘩雖然可以用手術方法去掉,但病邪並沒有去掉,所以還會長出新的。要想除根,只有重灸中脘的方法,可以治癒胃病,黑痣、肉疙瘩也就會自行脫落

⑸ 胃疼艾灸哪個部點陣圖,胃疼艾灸有用嗎

胃疼艾灸有用,局部選穴和遠端選穴胃疼艾灸有治療效果。
胃疼的主要原因與足陽明胃經或任脈經有關,所以在艾灸時可選擇多氣多血的足陽明胃經,正中線的任脈選擇的穴位主要有局部選穴和遠端選穴。中醫認為胃疼主要與脾胃有關,病位在胃而及於脾,寒邪客胃,飲食傷胃,肝氣犯胃,脾胃虛弱,血瘀凝滯等,這些原因最易引起脾胃氣運行不通暢,不通則痛,艾灸特定穴位可以疏通運行不暢的脾胃之氣,增強疏通的力量,從而達到緩解胃疼的作用。
有關艾灸的知識可以向專業人員了解,以傳艾健康公司為例,公司的名師精通懸灸、溫針灸等灸法,對面診、手診、推拿、拔罐、刮痧等多種中醫外治療法也頗有研究,經驗豐富。
更多問題歡迎咨詢傳艾健康客服。

⑹ 肝氣郁結氣滯血瘀證艾灸怎樣調理

可以艾灸這些穴位調理:中脘、天樞、關元、足三里

⑺ 肝氣郁結的人,為什麼後背會不舒服呢

肝氣運行不暢還可能導致乳腺增生、乳腺結節甚至乳腺癌的發生。所以還是心放寬一點,真的生氣了,該發火還是要發火,該發泄還是要發泄。

肝氣郁結會導致失眠,表現為難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多夢易驚。無法保證睡眠質量,使女子氣血失榮、皮膚粗糙,臉色暗沉。這樣的失眠,通常是因為白天太過惱怒,容易生氣。

而肝的功能是主生發。同時肝五行屬木,就好比是樹木,所以樹木在生長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充足的水肥來滋養,可能就不會那麼茂盛,或者條達。

身體的肝膽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充足的水肥來滋養,那麼肝膽也會出問題。而身體的水肥就是津液,所以我們就理解,肝膽問題背後的原因是津液不足。這時你可以再說肝氣郁結,因為你知道這個背後的原因是了。

⑻ 肝氣郁結可以艾灸嗎

可以的。肝氣郁結首先選用的穴位是肝經的原穴太沖穴。另外也可以選擇肝經上的行間穴,章門穴,期門穴。另外也可艾灸膻中穴,膻中穴為氣之會穴,功能是善於理氣。另外肝膽經互為表裡經,膽氣下降有利於肝氣調達,因此也可以配合膽經陽陵泉穴,可以疏肝利膽。肝氣郁結不能只調理肝臟,肝氣郁結經常犯脾胃,所以患者可以配合艾灸足三里以疏肝健脾。

⑼ 肝鬱氣滯 艾灸

內關穴 太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