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殷墟簡介
殷墟簡介
安陽市西北25公里的小屯村一帶,古名「北蒙」,亦稱「殷」。公元前14世紀,商朝第十代國王盤庚,從山東「奄」(今曲阜附近)遷都到「殷」,成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前11世紀,帝乙之子辛繼位,即紂王。他寵妲己,排忠良,建鹿台,驕奢淫逸,殘酷暴虐,眾叛親離。周武王聯合諸侯討伐,紂王自焚於鹿台。商王室在此共傳八代十王。歷經273載,史稱殷朝,亦稱殷商。周滅商後,國都他移,小屯一帶的繁華王都逐漸荒蕪,光華閃爍的商文化被淹沒地下,淪為一片廢墟,後人稱「殷墟」。
星移斗轉,歲月流逝。3000年過去了,19世紀末期的小屯人,辛勤地耕耘在這片古老的 土地上。他們時常翻掘出一些骨片,有的上面帶刻痕,但沒意識到是前人所為,統稱「龍骨」。剃頭師李成第一個發現並賣給葯店治療瘧疾和創傷,一斤僅值六文錢。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冬,山東濰縣古董商范春清從河南安陽購得許多「龍骨」,作為珍貴葯材販賣到京師一家葯店——北京菜市口達仁堂。次年,在京任國子監祭酒的金石學家王懿榮患瘧疾,抓了一帖中葯。他在檢認葯物時,驚奇地發現「龍骨」上有紋道,或像人或像獸,經仔細研究考證,系遠古圖象文字,多記載商代帝王之名,「始知為商代卜骨」。他追蹤尋源,曾與古文學家羅振玉,《老殘游記》作者劉鶚一起找到這位古董商,其人故意含糊其辭,未能求得「龍骨」真實產地。而范春清藉此連販近千片,大塊骨升值到二兩銀子,從王懿榮手中撈了一大筆錢。國寶甲骨文的發現不僅是對中國考古和文化史的重大貢獻,而且轟動了海內外。羅振玉第一個高價買知「龍骨」的真實產地,「殷墟」引起世界矚目。
1928年至1937年,國人對殷墟組織了15次大規模發掘;「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在殷墟進行了挖掘盜運活動。新中國成立以來,殷墟考古有計劃地進行。前後經過80多年的發掘,一座座地一下 「檔案庫」被陸續打開,基本弄清了「殷墟」的布局和數據;佔地總面積30平方公里;共出土甲骨16萬余片,其中大陸90多個單位收藏10萬片,台、港收藏3萬多片,外國收藏26萬多片;甲骨文總字數達160餘萬個,單字4500多個,能認識和隸定為漢字的1700多個。還有出土青銅器「司母戊鼎」,居世界之首:「婦好墓」等的發現,轟動了世界史學界和考古學界。1961年,國務院將殷墟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著「中國殷商文化節」的舉辦,「殷墟」這座豐姿多採的地下文物寶庫,將會更加光耀中華惠及炎黃子孫!
B. 朝歌怎麼讀
朝歌讀音:zhāo gē
朝歌(zhāo gē),是中國商朝國都 ,3000多年前的商朝武丁大帝是朝歌城市的奠基者,商王盤庚時期,將商的國都遷到了沬邑,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個帝王以沬為都,商紂王執政時期將沬改為朝歌。
在作為商紂王的國都時期,朝歌達到鼎盛,歷史記載朝歌非常繁華,「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諸侯朝靈山」。
(2)殷王墓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一、歷史記載
《史記》以後多有文獻直稱朝歌為商都,《漢書》是現存較早記載朝歌為商都的文獻。《帝王世紀》明確了帝乙遷沬的故事,帝乙的子王,即帝辛(後世稱紂),也把朝歌作為都城。
商朝後期,武丁由西亳遷沬(mei),建立沬都,是為武丁城。《史記正義》記載「沫邑,殷王武丁始都立。」後武丁遷北蒙,沬都廢置。其後武乙遷沬,文丁又都之;帝乙遷沬,紂又都之。後來殷紂王就武丁城擴而大之,並因城西朝歌山,改沬都為朝歌。
二、朝歌古跡
1、紂王墓
紂王墓位於淇縣城東12里淇河西岸,主墓刻有「紂王之墓」幾個大字。佔地面積120平方米。右臨依靈山,左近傍淇水。實為經、緯各十數丈、高兩三丈的一特大土丘,墓門石碑東側,此處並行排列著五座石碑。碑上,分書銘文、詩文和更墓為陵後之陵名。
紂王陵在今河南省淇縣城東朝歌鎮南淇河西岸。紂王在同周武王牧野大戰失敗後,登上鹿台自焚,商朝滅亡。周朝建立後,周武王為顯示他不絕人祀的仁君風范,允許紂的後代葬其遺骨。
紂王的兒子武庚遵照紂「死後葬於淇河之中」的遺命,命人截斷淇水,在河床上鑿豎穴而葬,封口後,河水照流。後因河道東移,河床日見沖刷變低,紂墓露出,又漸與堤岸連在一起。
紂王墓呈長方形,為土冢,長50米,寬15米,高7米。墓前原立一通巨碑,上篆書「殷紂辛之墓」。1987年9月,重新立碑一通,上鐫周谷城題「紂王之墓」。墓冢四周林木蔥郁,東側有清澈晶瑩,宛若玉帶的淇水縈繞,整個墓區內清凈素雅,風景宜人。紂王陵附近還有妲己墓。
2、古靈山
是女媧修真處、紂王降香處、《封神榜》故事發生地;主題文化是女媧文化和殷商文化。主要由六大游覽版塊組成:紂王降香處—女媧宮主景區,紂王採暖行宮—朝陽寺,紂王避暑行宮—清涼庵,清代古民居石頭城—涼水泉,天下第一銅頂,佛教聖地—靈光閣。
C. 秦始皇的墓在哪有圖片沒有
在陝西,告訴你,秦始皇地宮有七十八個故宮那麼大,你可以想像一下,根據幾十年的檢測,已經測出了裡面的含汞量為一百噸,這個數字相當驚人,進去者,死。另外,裡面還有弩,弩箭表面有一層氧化層,因此即使兩千年後的今天,那弩還是有效,照樣能將盜墓者至於死地。這些都是真實的,都是權威考古學家鑒定出來的。給你看一下地宮想想還原圖吧。
D. 求商朝和周朝的墓道的簡介.
夏商周代陵墓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奴隸制國家的誕生。公元前17世紀,商湯滅桀,建立商朝。它進一步的發展了奴隸制,並開始使用青銅器,直到公元前11世紀,被周朝取代。
夏商開始,歷代的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緣關系,實行"子隨父葬,祖輩衍繼"的埋葬制度,集中在一個地區。在陵墓和附屬建築的周圍通常還劃出一定的地帶作為保護、控制的范圍,稱為陵區。陵區佔地非常驚人,通常少則十數里,多則百多里,陵區的各種建築都有周密的規劃布局。陵區的設置在商代晚期已經出現,陵區一般都選在離都城不遠的地方。
現今發掘的較大的奴隸時期的陵墓為河南省安陽市的殷墟。殷墟,又名殷虛,商王朝後期都城遺址。殷墟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洹河兩岸,面積約24平方公里。據文獻記載,自盤庚遷都於此至紂王(帝辛)亡國,整個商代後期以此為都,共經8代12王、254年。年代約當公元前14世紀末至前11世紀。座落於河南安陽洹水之濱的殷墟是聞名中外的商代後期王都遺址,也是目前有文獻記載和甲骨文印證並經考古發掘證實的可以確定年代的中國最早的都城。
王陵區內已經發現的大墓有十三座,分為東西兩區:東區五座,西區八座,其中一座是建好後並沒有使用的空墓。由於文獻資料不足,不能夠考證它們各自的墓主。這些大墓中只有幾座的墓道之間有互相打破的現象,但絕沒有墓室相互打破的。由此可見,這些大墓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的。在陵墓區域內還發現有少數中型墓和大量的小型墓,應該是屬於這些大墓的陪葬墓和殉葬坑。另外,還有大量的祭祀葬坑。
這些墓都屬於土坑豎穴墓,按照平面形狀可分為:亞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三種。亞字形大墓的墓室平面呈亞字形或方形。中字形大墓,墓室平面呈長方形。甲字形的大墓只發現了一座,墓室平面呈長方形,傳說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出在這里。墓道有斜坡狀和台階兩種。墓室和墓道的面積大部分是四百到八百平方米,深度都在十米以上。其中規模最大的是 1217 號墓,墓室平面呈亞字型,總面積達到了一千八百多平方米,規模是同期普通墓葬的一千多倍。
墓室中放置著棺槨葬具。槨室平面是方形或亞字型。槨室的底部鋪設了木板,四壁用木板搭接,木板外面雕刻著花紋圖案。
商王陵的地面上沒有封土墳丘。在已經發掘的婦好墓中發現,墓口的上面有一座房基,平面是長方形的,大小與墓口差不多,上面排列著比較規整的柱穴。推斷它應該是為祭祀墓主而建造的享堂或寢殿類建築,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同類建築。
商代後期使用人牲和人殉的現象已經相當普遍。人牲是指把人當作牲畜殺死後祭祀祖先和山川神靈。被殺的人是戰俘和奴隸。人殉則是為王室貴族殉葬的人,有陪臣、妻妾、侍衛、親信和僕役等。商代王陵中使用的人牲和人殉,不但數量多,處置形式也最為殘酷。這些人牲人殉分別埋葬在墓底、槨室外和墓道和填土中。
王室祭祀祖先的公共祭祀場所在王陵區的東部,面積有數萬平方米。已發現一千多座祭祀葬坑,坑與坑之間排列有序,多數是南北向的。坑內埋的人不僅有男女還有兒童。大多數死者被砍去頭顱,有的在斷肢斷腰或肢解後扔在坑裡。有少數女性和兒童做捆綁狀,大約是被活埋的。由此可以想像,當時的奴隸主貴族是多麼的殘忍野蠻。
殷墟的大墓陪葬中,往往有車馬坑。殷代的車子有兩種用途,一是用於戰爭,二是為了出行。
殷墟發現的龜甲,據專家斷定大多產於南海,認為是來自南方的貢品,這說明三千前的交通已頗為發達,車馬的應用自然也很廣泛。
青銅器,是殷墟出土文物中又一絢麗的文化瑰寶。我國青銅文化的鼎盛時期即在商代。殷墟出土的青銅器,無論是從數量上,還是從其精美的外形,還是從質量上講,都是不可比擬的,尤其是被譽為世界青銅器之冠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在1939年由四位老農民在王陵區內挖土時發現的。它不僅是當今世界上最大最重最古老的青銅器,也是全世界的藝術珍品。鼎高1.33米,長1.1米,寬0.78米,重875公斤。另外,在殷墟范圍內還出土了大量的青銅戈、瓿、鬲、單、爵、觚、盤、壺、盂、角、尊、方彝、斧、戟、箭頭、車馬具等等。大到每件128公斤,小到1公斤以下,豐富之餘,不可勝數。
「宮殿區」位於小屯村北。這里發現有54座王宮建築基址,分布在南北長約280米,東西寬約150米的范圍內,是殷都城內經過多次修建的一項宏偉工程。宮殿的建築物,都是建立在厚厚的夯土台階上的,由夯土牆、木質樑柱、門戶廊檐,草秸屋頂等部分構成。
從小屯殷王宮區北渡洹河,到西岡,便是殷代王陵區,分為東西兩區。先後發掘十一座殷王大墓。每個陵佔地面積都很大,有的竟達1000多平方米。1982年,這里新建一座殷陵館,內有上百個祭祀坑。為讓遊人看明情景,有4個坑顯露人內架,每坑8至10人,充分說明了當時奴隸主的野蠻和殘忍。館內陳列有殷王陵規劃模型、殷王大墓模型和畫展等。
1975年春,在殷王陵區的東部,發現一座大型祭祀場。在4700平方米的范圍內,共發現250座祭祀坑。在清理的191個坑中,殺殉奴隸有1178人。這些祭祀坑,大部分南向,少部分為東西向,共22組。同排坑之間的距離、方向、坑深和骨架數目,基本上是相同的。
1976年,殷墟又發現了商王武丁妻子婦好的墓葬,這又是轟動世界考古界的一大發掘。婦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文字可考的女將軍。婦好不僅端莊嫻淑、深明大義,而且智能雙全,武藝高強。她既能主持宗廟的祭祀,又能領兵打仗。在保衛國家的戰爭國。一馬當先,統兵率將,馳騁疆場,屢立戰功,至今還有許多關於她的美麗傳說。婦好死後,為了紀念她的功績,武丁在王宮旁給她修建了一座大墓,葬進許多珍貴器物。又殺掉不少戰俘為她殉葬,並在她的墓上修建了一座漂亮的朝堂,作為祭祀她靈魂的地主。現在,殷墟博物苑內巳復原了婦好的墓葬享堂。婦好墓中出土的珍貴文物即達1900百件。
E. 舜帝陵墓在哪裡
舜帝陵墓 所知有兩處。
位於九嶷聖地、德孝之源,歷史文化名城---寧遠縣城南三十公里處的九嶷山,是中華民族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廟。舜帝陵佔地面積5萬平方米,分為兩個自然院落,九個單體建築,從外入內有玉帶橋,儀門、神道、山門、干門、拜殿、正殿、寢殿、左右廂房、左右碑房和碑廊,三面宮牆環繞;氣勢恢宏,結構嚴謹,是我國始祖陵中最高最大的陵,被稱為「華夏第一陵」。據《九疑山志》記載,最早的舜廟建於夏朝,地點在大陽溪,白鶴觀前。第二座舜廟建於秦代,舊址在玉琯岩旁,2000年該遺址被發現,01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02年經省文物考古所勘探試掘,確定佔地面積3.2萬平方米,疊壓文化層最深處約3米。遺址南北狹長,五進,九開間,完全符合古代帝陵「九五之尊」的體制,2006年被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的舜帝廟是公元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由玉琯岩搬遷而來,位於舜源峰北麓,坐南朝北。
F. 古代皇帝死了妃子怎麼辦
古代皇帝死了妃子一般是殉葬的。殉葬制度,用活人殉葬是奴隸社會的一種非常殘酷的制度。殉葬人有活埋的,也有被殺或自殺後陪葬。考古發現的中國最早殉葬制度始於商代。
據史料記載,明朝的殉葬制度規定很細,哪些妃嬪應殉葬,哪些可以不殉葬,都有明文規定。凡被刪封為貴妃等高等名號的,生過兒子並且兒子被封潘的,可以不殉葬,娘家原有功勛的也可"恩免"。其餘的皆殉葬。
(6)殷王墓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殉葬制度的起源:
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人殉風俗在殷商時期達到最高峰。當時中國的王公、貴族通常都是大奴隸主,為彰顯自己的權勢,他們在下葬時常常使用大量的奴隸殉葬。位處洹北侯家莊西北岡的殷代王陵,共有九座殷王大墓以及附屬於大墓的一千二百四十二座小墓。
這些墓地遺址是殷商奴隸主貪婪、殘暴的最好體現。在1001號大墓中,考古學家發現了許多人殉坑,將這些骸骨統計計算之後,發現足有225人被殉葬。大墓遭受過多次盜墓破壞,據學者推測,如果按照大墓的結構復原起來,那麼殉葬奴隸的總數足有三四百人。
這還只是其中一個大墓的殉葬人數,如果算上那1242座小墓的話,殷商王陵為殉葬而死去的奴隸高達兩千人之多。
G. 古代的活人陪葬,人進去以後能在墓穴里活多久呢
1、陪葬,是指以器物、牲畜或人與佣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證死者亡魂的冥福。以人陪葬是古代喪葬常有的習俗,而陪葬與殉葬不同之處在於,它是等待活人正常死亡後以葬於墓中。
2、殉葬是指以器物、牲畜或人與陶佣木俑佣同死者一同葬入墓穴,以保證死者亡魂的冥福。以人殉葬是古代喪葬常有的習俗,而殉葬與陪葬不同之處在於,它是以某種手段使活人非正常死亡後以葬於墓中,有自願或強迫兩種形式。
自明太祖朱元璋開始,明朝宮廷的嬪妃常常要為皇帝殉葬,許多史料都記述了宮廷中的這種人殉現象。
如《明史.後妃傳》記載,明太祖去世時,「宮人多從死者」。
《今言》卷二記載:「太祖陵不知祔葬幾妃,今陵祭旁列四十六案,或坐或否,大抵皆妃嬪也。」
《萬曆野獲編》記載:「太祖孝陵,凡妃嬪四十人,俱身殉從葬,僅二人葬陵之東西,蓋洪武中先歿者。」
H. 簡述中國古代陵墓的發展概況
論中國古代墓葬文化發展歷程
中國墓葬,是伴隨華夏文明誕生而同步發展的。中國文化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墓葬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地面文化的補充,又是中國幾千年歷史的縮影。通過對墓葬文化的比較、分析、研究,我們可以了解到中國數千年璀燦的文化歷史,也可以懂得中華民族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民族之一。
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人類萌芽時代就已出現原始墓葬。山頂洞遺址中下層的深處及為死者的墓地,在墓地中發現三具完整的人頭骨化石喝一些軀干骨,是兩個婦女和一個老年男子的遺骨。皆配有裝飾品,身旁安放著生產工具,骨架周圍有赤鐵礦粉末撒成的圓圈。
該墓葬反應了原始社會的多重信息。其一:中國原始人類已能簡單提煉利用礦產資源,而相比之下,西方大陸的礦產利用相對較晚。因此商周時期,中國礦產使用和利用水平高於其他世界各國是有原因的,起點不同而一定時期內發展勢必存在差距。其二:紅色赤鐵礦象徵著鮮血,是生命的來源和靈魂的寄生處。在死者周圍撒赤鐵礦粉,祈求給死者以新的生命,顯然是原始靈魂不滅的觀念的反應。因此,當時就已產生了原始宗教的崇拜。其三,死者隨葬品中的農具反應原始時期人們對農業的高度重視,而裝飾品反映出 這一時期人們的生產水平有了提高,工藝水平精湛,人類已有愛美的觀念和對美的追求。而這些商品也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見證,原始藝術的萌芽已經出現。
母系社族時期盛行對偶婚制度,對偶婚下的夫妻關系鬆弛,未形成獨立的經濟單位。反映在墓葬制度上則盛行單人葬和同性合葬,母子合葬,但沒有一對年齡相仿的男女夫妻合葬和父子合葬,女子的配偶是其他氏族的男子,男子死後必須歸葬本氏族,顯示出其對母系氏族的血緣依附關系。
父系社會時期,墓葬出現了三大特點。一:婚姻形態的變化在埋葬方式上得到充分反映,與前一時期有顯著不同。不但盛行單身葬,還出現了以男子為主的男女合葬、父子合葬。而且男女合葬墓中女子多成屈辱或侍奉男子的形態出現,反應婦女地位的下降和父系統治的確立。正如恩格斯所說:「歷史上最初的階級對立,是和個體混之下夫妻間的對抗同時發生的,而最初的階級壓迫是和男性對女性的奴役同時發生的。」
二:父系氏族墓葬中,以豬頭或其他牲畜隨葬的風氣很盛。在秦魏家和臨夏大河庄墓地隨葬豬下頜骨的現象十分普遍,表明牲畜成了個體家庭私有財產的重要來源之一,也是衡量財富的重要標志之一。其三:在一些墓地里,骨架殘缺不全,有的骨架上還帶有箭頭的,一般為青壯年,一些地方還出現利用廢井、廢坑埋人的現象,這些人很可能是戰爭中的戰俘或地位低下的奴隸。反映了原始戰爭的發生和新階級關系的萌芽發展。
奴隸制社會時期,墓葬分商墓和周墓兩種。各具特色,反映了奴隸制社會時期兩大王朝的經濟發展狀況。
商墓,墓葬中青銅器是重要代表,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的鐵器等。青銅器被用於禮器、樂器、工具、兵器等。反映當時青銅器生產數目繁多,工藝精湛。相對應的,商朝是智慧的中國人已發明了一批地下開采、提升、裝載的工具,在江西瑞昌縣銅陵發掘的商周時期采銅遺址,有地下開採的井巷遺跡和露天采礦的遺跡,采礦景象均採用木支護,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木支護開采銅礦的實證。而且在最近發現的一些陰墟遺址中,出現了原始瓷器,證明早在商代中期我國就已奠定瓷
器生產基礎。加之當時絲織品,工藝品(如編鍾)的興盛,足可見商代時我國手工業水品之高。
商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大國之一。它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對後世和世界都產生了巨大影響。但商代也保留了一些原始的野蠻習俗,如人殉和人祭。
1976年在安陽武官村北地殷王陵墓區東側發掘的一個祭祀坑中,共有1178具用作人殉的遺骸年齡由六歲至80歲不等,數量驚人。可見人祭在商代普遍存在,且殺祭量巨大,表明商代還處於奴隸制不發達階段,還無法合理利用生產力。且這一制度在秦國時期還有延續。
西周時期,出土墓葬表明,青銅器鑄造依然是手工業生產的重要部門。但數量遠遠超過商代,而且類型與商代相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其次,墓葬中各式瓷器的出土表明瓷器製作業在周有了突出的發展,安徽屯溪墓葬出土的原始瓷器,數量和種類都超過前代。
周墓重要特點在於是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有利反應,並成為禮樂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棺木依身份而有明確的規定,天子九重棺,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二重。在埋葬的時間,方位等方面也依次而有身份地位的區別。西周盛行宗族的公共墓地制,目的有公墓,邦墓之分。前者為王侯墓地,後者為家族墓地。可見,葬禮的等級是現實社會等級制度的延續。而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制瓦解,諸侯士大夫等僭越權利,提高身份地位也以墓葬規模為重要表現形式。如當時諸侯喪葬墓中使用九鼎。
出土的春秋戰國後期墓葬中,人數眾多且屍骨殘缺不全,部分還帶有兵器殘骸,可見當時戰事頻繁,死傷無數。
封建時期墓葬有一典型代表——長沙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漢墓在長沙市區東郊四千米處的瀏陽河旁的馬王堆鄉,因傳為楚王馬殷的墓地,故名馬王堆。是中國考古發掘史上的一大寶庫。向我們珍貴的展示了漢及以前的珍貴歷史資料。
馬王堆三座漢墓共出土珍貴文物3000多件,絕大多數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種漆器,製作精緻,紋飾華麗,光澤如新。更珍貴的是大量絲織品,保護完好。品種眾多,有絹、綺、羅、紗、錦等。有一件素紗襌衣,輕若煙霧,薄如蟬翼,織造技巧之高超,天工巧奪。根據馬王堆出土的絨圈錦的結構分析,當時織造工藝上已經實用分租的提花束綜裝置和雙經軸機械。由此可見,西漢不僅已使用提花機,而且提花技術已經達到很高水平。
同時,漢馬王堆出土的帛畫,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描寫當時現實生活的大型帛品。還有彩俑、樂器、兵器、印章、帛書等珍品。豐富陪葬物足可反映出西漢手 工藝技藝的高度發達和西漢時期對死者的尊重。
由於中國墓葬包容了皇權、等級、親情、為了後代繁昌、凝聚民族情感諸種復雜因素,呈現出它的多元特徵,客觀的反映了中國社會歷史的方方面面。為此, 我認為中國古墓葬是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及文化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倒影,可以稱之地下文物倉庫、地下博物館。如今,我們通過對那些不同類型的墓葬、葬具、葬式等等的發掘和考查,不僅可以研究不同地區、不同時期氏族部落,各個朝代的埋葬習俗、埋葬制度、社會組織形態、社會結構、墓葬時代和人種學諸方面的問題,還可以對研究民族學、母系社會或父系社會,以及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藝術、建築、醫學、科技、習俗、宗教、對外交流等重大問題,找到極具價值的實物實證。而這一切,正是中國古墓葬的文化傳承及意義之所在。也是中華古文化傳承發展意義之所在。
I. 誰能給我介紹一下商朝的宮殿!!!
商朝的宮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臟,是商王議事朝拜的場所。建築是「茅茨土階,四阿重屋」的建築方式,也就是茅草蓋頂,夯土台階、四面斜坡、雙重屋檐,整個大殿宏偉庄嚴。修建開始的時候在地面建檯子,台頂豎起宮殿,但頂子還是沒有瓦,一般鋪蘆 葦,或者三合土。西周初期,陝西歧山一帶宮殿已經開始在屋脊蓋瓦了,但屋脊以外還是 茅草和泥(瓦太多了會把房子壓趴下)。
偃師商城。外面是一個大的城牆,一圈,靠裡面還有一圈小的城牆,在最中間有小城,這個城就是所謂的宮城。偃師商城的宮城到偃師商城這個時代,應該說在中國古代的都城歷史上是個非常重要的時代。對中國以後都城的影響包括我們現在,現在我們說北京城有故宮,故宮外頭還有內城,外面還有大城。一圈套一圈,反正最中間是統治者的所在地,越往外頭重要性越差。它的周圍應該是官府,官府的周圍是老百姓,老百姓的周圍就成了墓地了,就這么一個規律。到了安陽殷墟大家看看,商代最晚一個都城,安陽殷墟。它北邊是商代中期的一個城址,兩年剛剛發現的四平方公里,周長約八千米,這是目前發現最大的一個城址。繼這個城址之後,在它的南部大家看看有一條河流。河流的拐彎的地方就是它的宮殿區。這是三十年代,當時國家的考古研究機構在這兒進行了發掘,發掘了將近五十多座宮殿。同時在這個宮殿的西北部,大家看到有一個綠色的東西,綠色的有一些褐色的東西,那地方叫西北崗,地名叫西北崗。這里發掘了13座大型墓葬,其中有近十座王陵,就是商代國王的墓葬。有了統治者的活動中心,有了死後的埋葬中心,那麼作為都城它應該是最完整的。就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古代先秦都城裡頭這是最完整的都城。因為都城裡邊不能光有宮殿,國王死了還有埋的地方。就跟清朝一樣,你不能光有故宮,清朝的王陵在哪兒呢?有東陵有西陵,東邊在遵化,西邊在易縣。明朝皇帝也是一樣,活著在北京,死了就擱昌平去了,當然昌平也歸北京管。一個完整的都城既要有他生前的宮殿所在地,又要有死後的陵墓所在地,而安陽殷墟是我們目前所知道最完整的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