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927年,被"白色恐怖"籠罩著,這個"白色恐怖"指的是什麼
1927年的"白色恐怖"是指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7年4月12日,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右派在上海發動反對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的武裝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及革命群眾。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使中國大革命受到嚴重的摧殘,標志著大革命的部分失敗,是大革命從勝利走向失敗的轉折點。同時也宣告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失敗。
(1)1927年白色恐怖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四·一二事件的影響
蔣介石通過此事成為了被國民黨內右派的多數派支持,成了最高領袖,國民黨左派遭到排斥或者鎮壓。國民黨右派認為共產黨破壞北伐統一,清黨使掃除軍閥統一全國的事業嚴重破壞,延緩了成功的時間。
四·一二事件對國民黨的組織發展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清黨前,國民黨普通黨員人數(不含軍政和海外黨員)約121萬,其中有國民黨員身份的共產黨員不超過5萬。
四·一二事件使共產黨的發展嚴重受挫。共產黨認為,這標志著國共合作的失敗。四·一二事件之後,共產黨內堅持和國民黨妥協的早期領導人陳獨秀等人被認為右傾投降主義被撤職。
⑵ 「白色恐怖」是怎麼的一個情況(民國時期)
指反動統治者大規模逮捕﹑屠殺革命人民﹐破壞革命組織﹐殘酷鎮壓人民革命運動﹑民族解放運動的恐怖行為。
白色恐怖,指由體制方所發動的恐怖活動。在目前的中文語境中,它往往被用來指中國國民黨的蔣介石政權執政期間曾經實行的恐怖統治。
⑶ 雨巷的背景資料
雨巷的背景資料是雨巷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
雨巷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正處於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
心中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一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的賞析:
《雨巷》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我」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願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我」似乎在期待什麼、追求什麼,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
「她」出現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一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詩中的「姑娘」,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郁的姑娘。
但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
⑷ 國民黨的白色恐怖究竟有多恐怖
發動四一二政變直至1949年敗退台灣期間對共產黨以及其他政治異見人士進行迫害。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直至1949年敗退台灣期間對共產黨以及其他政治異見人士進行迫害。1927年 - 1937年以及1946年 - 1949年的壓迫「左翼」作家。1931年國民黨左派人士鄧演達被處決。1936年中期的七君子事件。1946年中國民主同盟領導人李公朴、聞一多被當局暗殺的李聞慘案。
台灣「白色恐怖」時期專門審問、囚禁政治犯和刑事重犯的「調查局」安康接待室內部存有大批重要檔案數據。但媒體日前現場直擊,發現接待室有如廢墟毫無管理,包括民進黨已故黨主席黃信介、已故作家柏楊等在戒嚴時期被審問的珍貴資料竟被如垃圾棄置。
(4)1927年白色恐怖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國民黨白色恐怖的相關內容:
1、在日本政府的督促下,蔣介石定下「整頓國民政府內部」的決心,即首先解除上海工人的武裝,然後以在滬的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取代武漢派,奪取中央黨部,排除共產黨」。
2、同時,蔣介石向上海大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表示,在勞資問題上,「決不使上海方面有武漢態度」。大資產階級答應在財政上給他以全力支持,並立即為蔣提供300萬元資助。
3、吳稚暉在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常委會上誣蔑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員「謀叛國民黨」,提出對共產黨「應行糾察」。
⑸ 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是什麼
指反動統治者大規模逮捕、屠殺革命人民,破壞革命組織,殘酷鎮壓人民革命運動、民族解放運動的恐怖行為。
白色恐怖,指由體制方所發動的恐怖活動。在目前的中文語境中,它往往被用來指中國國民黨的蔣介石政權執政期間曾經實行的恐怖統治;在美國,它則用來指麥卡錫時代的反共恐慌。
蔣介石及其中國國民黨政府在1927年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及後來在各地清黨,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在各地大肆屠殺中國共產黨人。一些愛國人士,民主人士和知識分子也受波及。
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後,中國國民黨政府為了維護其獨裁統治,通過暗殺綁架秘密逮捕等手段鎮壓學生運動和民主運動。
(5)1927年白色恐怖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白色恐怖」歷史階段
1、中國大陸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直至1949年敗退台灣期間對共產黨以及其他政治異見人士進行迫害。
1927年 - 1937年以及1946年 - 1949年的壓迫「左翼」作家。
1931年國民黨左派人士鄧演達被處決。
1936年中期的七君子事件。
1946年中國民主同盟領導人李公朴、聞一多被當局暗殺的李聞慘案。
2、中國台灣
台灣「白色恐怖」時期有兩種說法,一說是1947年發生「2·28」事件,兩年後人心浮動,當局決定整肅,該年到1987年解除戒嚴的38年之間。另一說是1949年至1991年,當局廢除《懲治叛亂條例》和《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的42年之間。
台灣「白色恐怖」時期專門審問、囚禁政治犯和刑事重犯的「調查局」安康接待室內部存有大批重要檔案數據。但媒體日前現場直擊,發現接待室有如廢墟毫無管理,包括民進黨已故黨主席黃信介、已故作家柏楊等在戒嚴時期被審問的珍貴資料竟被如垃圾棄置。
⑹ 六年級下冊第九課16年前的回憶什麼叫白色恐怖,了解李大釗的生平,什麼叫革命工作了解課文的時代背景
」白色恐怖「形容專制社會執政者迫害政治異見人士而導致的社會不安氛圍;
李先生原名壽長(關於李大釗的名字,據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釗傳》附錄《李大釗生平活動簡表》記載:1895年,李大釗的私塾先生單子鰲為他起學名耆年,字壽昌。以後改名大釗,字守常。這里所說的壽長,究竟是有其名,或是記錄、印刷之誤,尚待查證),直隸藍田人(李大釗實為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人。此處記錄稿有誤。因「樂亭」與「藍田」讀音相近,故將「樂亭」誤寫為「藍田」)。七歲時即父母俱亡(關於李大釗父母逝世的時間,現有兩種說法:一是「兩歲喪父、三歲喪母」說。這主要根據李大釗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時,在英語班上寫的一篇題為《我的自傳》的作文(載《革命文物》1980年第3期)中說:「當我剛剛兩歲的時候,我的父親就去世了,第二年我的母親又去世」。另外,李大釗1927年被捕後,在監獄中寫了一份《獄中自述》(見《黨史研究資料》1980年第6期),其中也說:「在襁褓之中即失怙恃,既無弟兄,又鮮姊妹,為一垂老之祖父教養成人。」二是「遺腹子」說。這主要根據河北省樂亭縣李大釗故居紀念館保存的李家祭祀牌位。這個牌位記載李大釗父親李任榮逝世於「光緒十五年三月」,公元為1889年3—4月間,而李大釗出生於1889年10月29日,故稱「遺腹子」。另外,李大釗的女婿賈芝研究李大釗生平多年,許多材料出自李大釗的長女李星華的回憶,他在《李大釗戰斗的一生》(見《河北革命烈士史料》第一集)中也說:「大釗同志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里。在他降生以前,他的父 親只有二十三歲就夭折了;母親生下他以後不滿一百天,也因丈夫的死亡而悲痛致病,不久離開了人世。」此處所說「七歲時即父親俱亡」,如果記錄和印刷無誤的話,似可作為「兩歲喪父、三歲喪母」之說的佐證),親舊亦甚少,孤苦異常。十五歲入北洋法政學堂(此處有誤。李大釗考入北洋法政學校的時間為1907年,即其十八歲的時候),曾領導全體學生從事立憲運動,與同學白堅武等有該校三傑之稱。民二(年)二次革命失敗後,先生以為非實行第三次革命,徹底革命不可,遂決心赴日本留學,入早稻田大學,研究政治(據《李大釗傳》記載,李大釗1913年冬東渡日本,1914年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民五(年)陳獨秀先生在上海主辦新青年雜志,先生常執筆為文(陳獨秀於1915年9月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後改為《新青年》)。李大釗發表在《新青年》上的第一篇文章是1916年春在日本寫的《青春》,登在1916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二卷一號上)。(民)六年,辦民彝雜志(《民彝》雜志是留日學生總會的機關刊物。1916年春開始編輯,5月15日出版,李大釗在創刊號上發表了《民彝與政治》的論文)。先生曾在日本組織神州學會反對袁氏,旋又組織政治經濟學會從事研究,可見先生之熱心政治運動(關於神州學會成立的時間,有的說是在「二十一條」簽訂之後(賈芝:《李大釗戰斗的一生》),還有的說是在1916年(見《李大釗傳》第228頁腳注)。但這里說的是在政治經濟學會成立之先,而政治經濟學會成立於1914年,那麼,神州學會成立最遲在1914年。另外,高一涵後來在《回憶五四時期的李大釗同志》中清楚地寫道:「那時東京留學生反對袁世凱的斗爭,可分為兩個階段:『二十一條』簽定以前,反對是秘密進行的,守常組織神州學會,秘密進行反袁活動,這個學會我參加過:『二十一條』簽定後,人心憤怒,我們留日學生組織起留日學生總會,公開反對袁世凱。」據此,可以斷定神州學會成立的時間當在1915年1月「二十一條」簽定之前。那種認為神州學會成立於「二十一條」簽定之後或成立於1916年的說法是不確切的)。袁氏死後,先生返國(關於李大釗從日本回國的時間,據《惺庵日記》(惺庵即李大釗在北洋法政學校的同學白堅武)記載,是1916年5月。(轉見劉野:《李大釗同志自日本歸國的日期》《黨史研究資料》1980年第8期)%〉。時湯化龍欲搜羅國外留學生鼓吹革命,創辦晨鍾報,請先生舉其事(李大釗在《晨鍾報》任職的時間為1916年6月至9月)。後因湯與孫洪伊意見沖突,湯漸與保守派接近,先生乃毅然脫離該報(即現在的晨報)。旋又與章士釗編輯甲寅,因章勾結政學系,不久亦去(李大釗擔任《甲寅》日刊編輯的時間為1917年1月至5月。在這五個月里,他在《甲寅》日刊上發表文章七十篇)。嗣入北大,任圖書館主任,兼授唯物史觀,及社會進化史(1918年1月,李大釗到北京大學擔任圖書館主任)。此為先生思想激變之時。時陳獨秀先生因反對段祺瑞入獄三月,出獄後,與先生同至武漢講演,北京各報均登載其演辭,先生亦因此大觸政府之忌(此處所謂「與先生同至武漢講演」有誤。據高一涵自己後來寫的《回憶五四時期的李大釗同志》記載:「1919年6月,我們散發《北京市民宣言》的傳單,主張推翻段祺瑞政府,並宣布京師衛戍司令段芝貴死刑。守常與陳獨秀都去散發。當場,陳獨秀被捕,三個月左右,釋出,仍受監視。守常設法送他逃走。他們扮作商人,帶了帳簿,套一輛騾車,守常坐在外面,陳獨秀坐在裡面,悄悄地把陳獨秀送到天津,乘船回到上海。」這說明李大釗並沒有到武漢講演。據查,1919年9月21日李大釗應覺悟社邀請曾到天津講演過。這里所說的「到武漢講演」,可能是到「天津講演」之誤)。返京後則化裝同行避入先生本籍家中(據李星華:《回憶我的父親李大釗》(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記載,1919年暑假,李大釗曾經回到故鄉樂亭,後來又去了昌黎五峰山)。在途中則計劃組織中國共產黨事(此處「途中」指的1920年1月護送陳獨秀去天津登輪赴上海的途中。 由於乘坐的是騾車,從北京到天津需要好幾天時間。當時,李大釗和陳獨秀都深感有組織起來的必要,因此,在途中共同商討了組織中國共產黨的問題)。奉直戰後,白堅武與吳佩孚勾結,下令通緝先生等,先生乃逃往蘇俄,至國民軍入京時方返國在京主持北方民眾運動(1924年5月,李大釗遭到北洋軍閥政府明令通緝,不得不避往昌黎五峰山。6月秘密回到北京後,即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初冬回國。年底,中共北方區委執行委員會成立,由李大釗負總責)。三一八慘案,先生與群眾在人叢中為士兵擊倒,幸而逃出(據《李大釗傳》和李星華著《回憶我的父親李大釗》中記載,1926年3月18日那天,李大釗親自參加了在天安門舉行的反對八國最後通牒示威大會,並發表了講話。之後,又帶領群眾赴執政府請願。當反動軍警向請願群眾開槍鎮壓時,李大釗曾被人群擠倒,頭部和手上還受過傷,並曾一度被捕,只因回答機警才得脫險)。先生溫和渾厚中有俠義氣,故朋輩多敬而畏之。至其學術思想,文字散見各報章雜志者甚多不贅。
⑺ 1927至什麼是候白色恐怖
並沒有具體的結束時間,如果說結束,只能是國民黨結束的大陸統治的時候.
白色恐怖
bái sè kǒnɡ bù
指反動統治者大規模逮捕、屠殺革命人民,破壞革命組織,殘酷鎮壓人民革命運動、民族解放運動的恐怖行為。
概念的來源
1870年,由於普法戰爭的爆發,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年-1870年)的拿破崙三世被俘,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年-1940年)宣布成立。然而,新政府不但對抵禦普魯士軍隊的入侵採取消極態度,而且還相繼鎮壓了巴黎人民1870年10月31日和1871年1月22日的兩次起義(藍博洲 1993,13-4)。
1871年3月28日,身為「工人階級實質上政府」的「巴黎公社」正式成立,政府軍竟然在普魯士軍隊的幫助下,對公社成員發動攻擊。「公社成員也群起反抗。因為一時找不到代表公社的旗幟,公社裡的一名女工於是從自己身上的紅裙,撕下一塊紅布,作為公社的標志。從此以後,紅色便引用為一切進步熱情、反抗不義的階級解放之符號。與此相對,代表反動、保守的勢力,便是『白色』,而由其發動的一切恐怖鎮壓行動,就是所謂『白色恐怖』」(引自藍博洲 1993,15-6)。
所謂恐怖主義,是指「意在全體居民中散布恐嚇、驚慌和毀滅的一系列行為」。它的施暴量往往不成比例,表面上是任意的、蓄意的象徵性行動,意在「殺一儆百」。「白色恐怖」一詞,通常意味著擁有政權的統治者,運用國家機器中的直接暴力手段,針對反抗現有體制的革命或革新勢力,所進行的超制度的摧毀行為。「白色」表示它保守、反動的性格(藍博洲 1993,17)。【按:白色原本指的是法國波旁王朝的徽章—白百合】
另外也有一說,白色恐怖源於1830年代法國波旁王朝復辟期間,整肅異己,由於王室旗幟為百合白,此時的恐怖統治,遂以白色名之。
中國國民黨的「白色恐怖」
在中國大陸的「白色恐怖」
蔣介石及其中國國民黨政府在1927年在上海發動四一二政變及後來在各地清黨,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在各地大肆屠殺中國共產黨人。一些愛國人士,民主人士和知識分子也受波及。
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後,中國國民黨政府為了維護其獨裁統治,通過暗殺綁架秘密逮捕等手段鎮壓學生運動和民主運動。
⑻ 1927年的時代背景
1927年,軍閥張作霖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率兵進關,佔領河北、山東等地,以武力威脅正在勝利北閥的國民革命軍,還下令通緝在北京堅持革命斗爭的李大釗同志,但李大釗同志毫不畏懼,在極端危險的情況下仍然留在北京從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張作霖逮捕,受盡酷刑,始終堅貞不屈,在獄中繼續領導黨的工作,4月28日被敵人絞死。
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部分國民革命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行的武裝起義。
起義由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領導。1933年7月1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6月30日的建議,決定8月1日為中國工農紅軍成立紀念日。從此,8月1日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和後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歷史背景
1927年3月,蔣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國民黨在武漢的汪精衛集團和南京的蔣介石集團的矛盾公開化(即所謂「寧漢分裂」)。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影響不斷擴大,從4月起南京等地的國民黨開始大量逮捕和處決共產黨人,發動了四一二政變,武漢的國民黨在7月亦決定「清黨」,即七一五事變。一方面解聘共產國際中國代表鮑羅廷的顧問職務,一方面通知各政府部門和軍隊驅逐共產黨人。
蔣介石集團和汪精衛集團與帝國主義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勾結,殘酷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使中國人民從1924年開始的國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敗。
⑼ 故都的秋白色恐怖是指什麼
故都的秋白色恐怖是指
1927年4月12日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為止的這段時間被稱為白色恐怖時期。
⑽ 什麼是白色恐怖
白色恐怖,形容專制社會執政者迫害政治異見人士而導致的社會不安氛圍。
白色恐怖始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羅伯斯庇爾實行的大規模屠殺異己革命分子與保皇黨人。另一說來源巴黎公社時期,革命者旗幟為紅色,而大肆屠殺革命者的政府軍旗幟為白色,因此得名「白色恐怖」。
(10)1927年白色恐怖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在美蘇兩大超級大國的政治角力下,「冷戰」的溫度在1950年接近於沸點,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全球決戰似乎將要一觸即發,美國政壇的反共輿論也甚囂塵上。美國國會的鷹派參議員麥卡錫開始大聲鼓噪渲染「紅色恐怖」,將這場反共運動推向了高潮,一時間席捲了整個美國。
1953年4月1日,麥卡錫(左一)在聽證會上質問加州阿卡塔市市長肖恩·布魯諾(右一)。布魯諾在17歲時曾加入共產黨,如今被指控為同情共產主義分子。
中美朝三方於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簽署《朝鮮停戰協定》,朝鮮戰爭告一段落。這場戰爭不僅對遠東格局產生了重要的作用,對美國政治及軍事也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