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幼兒園建構區環境創設的調查研究的訪談提綱怎麼寫
現階段大家都在強調避免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強幼兒的自主性發展,強調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各地的幼兒園也越來越重視區域環境的創設和材料的投放。建構區作為幼兒園的常規性區域,對幼兒數學能力和空間智能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結合本班幼兒的活動情況,教師主要從建構區的環境創設方面進行了思考和調整。
一、「建構區」的三次變遷
初期環境:我們的建構區是放在教室的走廊上的。主要投放的材料是木質積木,主要目的是讓幼兒利用積木蓋房子、大橋修路等,為了支持幼兒更好地表現搭建題材,我們還為幼兒提供了輔助材料——樹、小汽車、花草等,幼兒基本上會利用拼接、圍合等方法來進行搭建游戲。但是在活動時也出現了問題,就是走廊比較地狹窄,幼兒搭建好的基本一不小心就被走過的小朋友撞倒,而且在講評的時候也不太容易讓幼兒來觀察,所以在中班我們進行了調整。
第一次調整:中班我們將建築區搬到了教室里,自從搬到教室里以後我們明顯感受到孩子積木倒塌的次數變少了,幼兒在游戲時比較定心。為了孩子跪在地上的問題,我們還在建築區鋪上了地墊。但是隨著天氣的逐漸降溫,我們發現孩子脫了鞋進入建築區已經不太適合,而且穿脫也比較地麻煩,我們就把墊子拿掉了。
隨之而來的問題:
①受班級空間的局限,我們發現孩子總是想繼續搭的時候地方不夠了,只能一次次拆掉,一次次地重建。所以我們在思考:是不是可以讓建構區變得更大一些能?
②到了中班我們也為幼兒提供了一些小型建構類材料,讓幼兒利用個體較小的雪花片積木在桌上建構,讓幼兒把作品展示在建築區的窗檯上。但是我們的雪花片取放不是很方便,幼兒要跨過木製積木區才能獲取材料,怎麼辦呢?
第二次調整:
我們的創造性游戲適合區域游戲分開的,那可不可以效仿中6班把點心店和建築區的場地合並起來呢?於是我們把隔著建築區和點心店的桌子搬開,讓兩個地方的空間公用,這樣孩子搭積木的空間就更大了。我們空出了三個窗檯,目的就是讓幼兒在課間的時候也能自主選擇小型建構材料進行建構游戲。
問題:幼兒建構的東西多了,都放在窗檯上展示的話下次拼搭的空間就小了,而且窗檯上也放不下那麼多的作品。
第三次調整:針對幼兒的作品展示我們進行了思考怎樣才能即節省空間又能讓幼兒很好的把作品展示出來。我們利用廢舊的箱子做了兩層的櫃子,考慮到作品有高有矮,我們的櫃子也設置了不同的高度,便於幼兒陳列他們的作品。還有我們把幼兒搭的好的作品也用照片的形式記錄了下來,粘貼在了窗沿便於幼兒觀察、學習別人的作品。
二、幼兒的發展現狀
幼兒能根據喜好和需要選擇合適的游戲材料,基本上能夠掌握簡單的插接技能並接出簡單的造型。能力強的幼兒能夠與同伴合作完成較為復雜的拼搭主題。比如今天一個幼兒自己在搭建的時候,其他人一起幫忙,後來他們討論出要搭個糖果樂園,於是從上午開始他們在課間有空就一起拼搭作品,在下午吃完點心的課間活動中順利完成了他們的作品,收獲了共同搭建的愉快體驗。
㈡ 如何創設符合幼兒的區角游戲環境
區角活動為個性相對突出的托班幼兒提供了充分表現能力的機會。在區角活動中,幼兒通過親自擺弄和操作去感知事物,增長知識經驗,激發主動活動的動機,產生更高級活動的需要,從而促進身心的和諧發展。
關注活動空間,創設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支持性區角環境:托班幼兒由於年齡小,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因此,為他們提供的區角環境應該充分考慮以下幾點:安全在區角環境中,教師為了分割不同的區域難免用到一些大型的櫥櫃與桌椅,而教師與幼兒間由於存在身高上的差異,往往會忽視桌椅邊角帶來的安全隱患。
因此,教師要從幼兒的角度出發,對於有邊角突出的櫥櫃與桌椅可進行位置移動,因實際需要不能改變位置的,則可用軟包、海綿等加以包紮裝飾。
另外,為幼兒提供的各種操作材料也必須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在選材時可多用些質量輕、體積小的操作材料,切不可圖自己一時省事,隨意選取操作材料或是在牆飾、活動材料中用小釘子、別針等危險物品。
幼兒園區角游戲區域簡介:
1,益智區
益智區是幼兒園中、大班幼兒喜愛的一個區域活動,益智區的玩具多半是需要幼兒開動腦筋的,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
2,美工區
美工區活動內容豐富,有繪畫、印畫、版畫、折紙、剪紙、粘貼等等,需要的材料和工具也很多,各式各樣的筆、紙、顏料,各種工具以及輔助材料等。
3,角色區
角色區是幼兒比較偏愛的區域,因為它與生活相貼近,處處體現親近感,所以我們創設一個與幼兒生活相關的場景,讓幼兒通過操作扮演的游戲,從側面了解社會,增加社會生活經驗。
4,表演區
表演區是孩子們喜愛的一種區域活動。在表演游戲中,孩子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並努力去營造快樂的氛圍,與同伴交往並獲得快樂體驗。
㈢ 如何有效的進行幼兒園區域的創設
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的情況直接影響著幼兒是否有興趣自願參與區域活動,也直接影響著幼兒在區域里是否能夠獲得個體的自主的發展等等。如何創設一個美觀有序、尊重幼兒發展差異的、支持幼兒持續發展的屬於幼兒自己的區域活動環境?如何使班級里的區域成為幼兒樂意參加的個性化學習的快樂天地?以下是我們在實踐中的一些思考。 一、區域環境創設中的空間規劃 區域活動把活動室的空間劃分成幾個活動區角,各種空間是促進幼兒交往、促進探索型主題開展的催化劑,若空間沒有適當的分隔,則容易使幼兒感到雜亂無序,從而產生不穩定的情緒。設置科學、合理的區域分隔,建構豐富的區域布局,是區域設置中一定要考慮的。 (一)區域的數量 區域數量的多少主要依據活動空間和幼兒人數而定。如果區域數量過少則會造成活動擁擠的現象,如:娃娃家人數過多則容易引起角色的分配不均而爭吵;區域數量過多則會出現區域的人數太少,幼兒之間缺乏交往合作,或造成區域活動空間太小,使得各區域間易互相干擾。因此,一般設置5~7個區域為宜。 (二)區域的劃分 結合區角活動,首先,我們把教室設計、劃分為若干個區域。其次,充分利用材料,使各個區域活動相對獨立而又開放。如:利用一些矮櫃,圖書架等作為區域之間的隔牆,使每個區域有家的感覺,各區域既保持通暢又互不幹擾。再次,設置多區單一內容或是多區多種內容。多區單一內容,即圍繞一種主題內容設置多個活動區域,如:在大班的「春夏秋冬」這個主題活動中,教師在秋天的季節背景下,設置了「有趣的蟲子」「秋天的樹林」「秋天的果園」「水果店」等活動區域。多區多種內容,是按照多個活動內容設置不同的區域活動,如:壘高屬於建構區,閱讀、講故事屬於語言區,時裝表演屬於表演區,繪畫剪紙屬於美工區。 (三)區域活動格局 教師應充分利用教室、櫥櫃、桌面等室內空間和走廊等室外空間,創設有利於幼兒發展的區域活動格局。如:用櫥櫃、矮櫃分隔出大小不同的區域,提供不同顏色和形狀的花和葉子讓幼兒製作、粘貼成門簾,以分隔益智區和美工區。我們充分利用室外空間,將「劃龍舟」「抬轎子」等比較熱鬧的區域設置在教室外,以免干擾教室內各區域的活動,有利於形成和諧、寧靜的氛圍。 二、區域環境創設中的教師支持策略 操作材料,是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便是操作材料,是區域游戲開展的物質基礎。教師在區域活動材料的提供上,應注意以下幾種策略。 (一)不斷替換和更新材料 單調、枯燥、一成不變的材料,會使幼兒失去興趣,在每個主題活動中,教師可有意識地先投放一部分材料,在觀察到幼兒對材料的興趣減弱時,再投入一些新的材料,以滿足不同幼兒的興趣和發展的需要,推動主題的不斷深入和開展。如在中班「秋天」的主題活動中,我們投放了很多各種各樣的材料,有樹葉、畫好輪廓的水果、水粉顏料、毛筆等。剛開始,幼兒對印樹葉、塗畫水果很感興趣,塗上顏料拓印在紙上,再貼上各種畫好的水果,後來他們的興趣逐漸減弱,該區的幼兒也越來越少,為了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滿足其發展的需要,我們投放了新的活動材料:小材料筐、皺紋紙、扭扭棒、報紙、毛線等,幼兒對新材料產生了興趣,有的用蠟筆描畫樹葉,有的用皺紋紙粘貼菠蘿,有的把毛線剪碎粘貼獼猴桃。隨著主題活動的深入,幼兒充分發揮想像,用樹葉粘貼、添畫出了富有童趣的動物、人物、房子等各種畫面。 (二)提供有層次性或遞進性的材料 材料的提供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根據主題開展的情況和幼兒能力發展的不同水平,提供相應的層次性或遞進性的材料。如在「蘋果與橘子」主題活動中,首先,把不同水果放入不同水果盒子里,邊放邊說說水果的名稱、顏色、形狀和特徵;其次,把不同的水果棒棒糖分到相應點數的盒子里。再次,把不同點數的水果棒棒糖分到相對應點數的盒子里。 (三)提供可以與幼兒互動的材料 材料一般蘊涵著教育的目標和內容。讓幼兒在動手、動腦中與物體相互作用,不僅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而且有助於幼兒獲得有益的經驗。我們在探索區增加了「沉與浮」的實驗,並為幼兒提供了紙、回形針、玻璃、橡皮泥、鐵塊、海綿、橡皮、木頭等材料。幼兒在自己動手記錄和探索中,發現有的東西會沉,有的東西會浮,這引發了他們對沉與浮的興趣。再如,在益智區,我們提供了兩個粗細一樣的杯子和兩個粗細不一樣的杯子。幼兒在反復玩倒水的游戲中發現:一樣多的水在粗細不同的杯子里水位的高低不同;在不同形狀大小的杯子里的水看似不一樣多,倒進相同的兩個杯子里卻是一樣多,幼兒在反復操作中了解了液體容積守恆的概念。 三、區域環境創設的幼兒本位體現 區域是幼兒非常喜歡去的一個場所,因為這里很多東西是屬於他們自己的:自己的興趣、自己的選擇、自我的游戲,還有自己的成果。 在區域游戲內外的環境布置中要盡量體現幼兒本位。布置一個屬於幼兒自己的環境。一般有三類: 1.幼兒的作品展示。 幼兒在區域中的作品一定要在環境中展示出來,平面的可以張貼,立體的可以陳列在桌櫃上,擺放的、建構的可以拍攝圖象。這樣一方面是對幼兒勞動成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讓幼兒體驗成就感的重要途徑,這些能激發幼兒持續參與活動的願望。 2.暗示引導幼兒的圖文。如:服裝設計區可以張貼幼兒收集來的時裝式樣,汽車城可以掛上師幼共同收集的汽車圖片,美工區里張貼上折紙的圖示……這些是他們收集的、關注的、支持他們學習游戲的環境展示。都和他們的游戲息息相關的,同樣也是屬於幼兒自己的環境元素。 3.幼兒的設計圖紙或規則標志。區域的規則是小朋友自己商定不斷變化的,為了提醒大家遵守規則,幼兒自己畫了標志放在了區域里。 四、區域環境中氛圍的營造。 例1:在區域活動「揚州工藝坊」中,教師根據揚州工藝創設了剪紙鋪、玉器坊、漆器室三個游戲區。由於年齡特點,自主操作對於孩子們來說具有一定挑戰性。因此教師在背景牆上布置了親手製作的漆器、玉器、剪紙作品。一來起到了美觀的作用,二來可以幫助、提示能力較弱的孩子,讓他們在模仿的基礎上提升能力。 例2:又如區域活動「木偶小劇場」中,教師製作了屏風,以便在表演過程中遮住孩子的身體,增加表演時的趣味性、神秘感。並且由於孩子年齡小,多人合作有一定的難度,教師便將故事內容以圖片的形式,按順序張貼在背景牆上,可以幫助忘記台詞的孩子回憶、表演。 例3:再如「淮揚風味館」內,教師准備了自製美食(手工製作),張貼了醒目的淮揚特產圖片,上面寫著名稱價格。這樣的布置能夠充分的調動孩子的興趣,讓他們身臨其境的游戲著,彷彿自己就是飯店的小廚師亦或是即將大飽口福的美食家。 以上的這些都是為了營造一種氛圍,再現部分生活場境,讓幼兒游戲時的情境更加逼真,角色意識更加強烈,實踐操作更加深入,活動效果更加突出。 區域游戲的開展,對每個幼兒個性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區域活動中環境的創設可以優化對幼兒自我學習的服務,讓我們創設最優化的環境,使之更接近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為幼兒營造一個更為自由發展的空間。
㈣ 幼兒園大班建構區開展活動時會遇到哪些困惑提出問題
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區域活動的創建和材料的投放不合理
雖然教師知道材料投放要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能力水平,但往往很盲目,無法真正做到追隨孩子發展的需求,而有計劃地投放和調整區域與材料,主要原因在於:一是教師缺少有目的的觀察;二是教師對幼兒缺少適時的介入指導和系統的評價。
2、自製教具大多過於粗糙,幼兒缺少操作的興趣
由於教育經費緊張或一時難以購置適宜的教具,教師經常花費大量時間自製教具,但由於設計和製作的經驗太少,時間又過於倉促,致使製作出來的教具往往很粗糙,不便於幼兒反復操作,容易損壞,如果教師沒有及時更換,幼兒就會對教具失去興趣,課程也就無從發展。
解決策略:
1、應根據兒童年齡特徵設置和安排區域區域的創建要根據幼兒的發展特點,例如小班幼兒缺少生活經驗,動手能力較弱,因此區域設置不宜太多、太復雜,一般設置兩至三個區域即可。
中班幼兒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動手操作能力有所發展,區域的數量可以適當增加,以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認知興趣;大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強、邏輯思維能力發展較快,教師不僅要增加區域的數量,而且投放的材料應更富有挑戰性。
2、教師應有必要的操作演示
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能力,將之劃分成不同的小組,這樣幼兒在進入區域活動前,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分組向幼兒演示、推薦新的教具,一方面讓幼兒了解教具正確的操作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㈤ 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反思
對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的反思
區域活動,是教師根據教育的目標和幼兒發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創設活動環境,投放活動材料,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能力以操作擺弄為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的活動。它是教師從幼兒的興趣出發,為使幼兒行高效學習,獲最佳發展而精心設計的環境;它可以讓幼兒自由地進出各個區域,開展游戲活動;它有著相對寬松的活動氣氛,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能滿足幼兒發展的不同需要。我們幼兒園也認識到了開展區域活動的重要性,因此都想方設法獨具匠心的為幼兒開辟了活動場所。可往往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未能發揮出其應有的效應。為此我對其進行了反思:
一、區域設置形式化
在區域設置上我們教師通常是根據自己的想法和意願,結合教室的結構來布置些固定的形式。未能顧及幼兒的意願興趣,因此孩子就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區域活動,形成了某些區域的創設只是一種擺設,經常出現沒有人玩的現象。
建議:老師多觀察了解幼兒區域活動的情況,了解孩子們喜歡玩什麼,不喜歡玩什麼,並採取相應的措施,放手讓孩子們大膽地去參加區域活動,去布置活動的場所,並且逐漸把集體活動內容融入到區域活動中,使他們在區域同伴之間共同學習、共同操作、共同探索,從而得到發展,得到提高。
二、材料投放目的性不明確
我們有些活動區域的材料有的一放就是一、二個月,甚至一學期毫無變化,缺少經常性的變化是不能吸引幼兒主動多與活動的,活動材料單一,不豐富,滿足不了幼兒的需要,引發不起孩子去想、去操作,從而阻礙了區域活動的深入開展。另外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視了幼兒的年齡特點,無難易差異。
建議:我們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最近教育目標及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投放材料。對材料的投入要有計劃、有目的,不要把材料一下子投入進去,應分期分批的不斷更新,由易到難,不斷吸引孩子主動參與活動的趣,使他們有新鮮感。
三、教師指導欠恰當
(1)我們有些教師在活動中所充當的角色是「知識的傳授者,紀律的維持者,矛盾的調節者」,東走走西看看,未能注意觀察了解幼兒的活動情況,指導隨意性大。
(2)區角活動中老師置身參與和孩子們共同活動的較少,走走看看巡視的多,不能引發孩子主動參與活動的興趣。
(3)老師的觀察不夠,深入了解的不全面。有的甚至不知道幼兒在想什麼,想干什麼,不了解孩子已有的經驗和水平,只是看著他們在安靜地擺弄物品。
建議:在游戲活動中,我們老師要成為幼兒的好朋友、好夥伴,與他們平等相待,將老師是「傳授者、維持者、調解者」的角色轉向幼兒活動中的支持者、合作者與引導者。要認識到游戲過程是幼兒探索和發展的過程,我們不能急於求成,要學會觀察等待,給幼兒自由選擇與自己決定的權利,使我們組織的活動成為幼兒「真正的游戲」,而不致使游戲失去「靈魂」。
總之,我們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區域活動觀念,把區域活動作為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基本活動,不斷開拓活動空間,解放孩子,讓孩子們在玩中求發展,發揮區域活動的實效性,使每個區域真的活起來,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㈥ 大班如何豐富建構區
大班幼兒比較喜歡玩一些有一定主題的建構活動。因為大班幼兒對建構游戲已有一定的基礎,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也有較大的發展,主體意識突出,想像力和創造力有了一定的發展,同時具有一定的合作能力。只要老師投放合適的操作材料,再適時地進行引導和給予一定的主題,幼兒就能有目的地主動進行游戲活動,而且玩的很開心。建構區中投放具有可隨意變化的材料和半成品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如收集的廢舊瓶蓋、易拉罐瓶以及可隨意拼插的玩具等等。<proinsight-br>材料是游戲的前提和基礎,有了必備的材料,才能引發幼兒游戲的興趣和願望。但游戲材料的投放並不是一次性能完成的工作,教師要在幼兒游戲中,認真觀察和指導,並針對游戲情節的發展對材料做適當增加或調整,以保證幼兒長時間的游戲興趣。在材料的提供不僅要有積木等基礎性材料,還要有可以具有可替代性和可發展性的半成品、廢舊物品。 例如:飲料瓶、紙盒、這一類的材料給孩子們的自由發揮創造了機會,大大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可以滿足他們的成功感。<proinsight-br>大班幼兒雖然能力上有所增強,也學會了與人合作。但若缺少教師有效的幫助,常常會陷入盲目搭建當中,且搭建水平不能得到提升。建構的最高境界就好似作畫一樣,最高境界脫離復制與模仿的創作。根據大班幼兒的學習特點,要達到這一點,必然經歷一個階段:建立經驗看圖模仿自由創作。因此,之前的鋪墊必須要使幼兒具備一定的操作、結構與形成作品的經驗,比如鋪平、圍合、疊高、架空等技能教師要給予指導,這樣幼兒搭建的事物造型才能更豐富。另外就是要對所建構事物的外形特徵有經驗,比如各式各樣橋梁的造型。當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達到最高階段,但是教師要將幼兒的發展目標、能力水平、游戲情節發展置於心中才可能為幼兒的建構水平提供扶手,讓幼兒的建構的過程更有目標性。<proinsight-br><proinsight-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