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漫畫假文盲作文 (有圖片)
冬天的一個早晨,北風呼嘯,寒風刺骨。某車站里的人太多了。不少入口處後面都排成了長龍,只有「母子上車處」候車的人不多。 在「母子上車處」牌子的旁邊站著一位扎著頭巾的婦女,她的個頭不算高,懷里還抱著一個大約兩三歲的孩子。她看看掛著的牌子,又看看那幾位青年,皺了皺眉頭,心想:這里明明是「母子上車處」,那幾個青年怎麼會站在這兒?這怎麼可以呢?不行,我必須得說服他們。想到這里,她走到排在前頭的長得像小雞雞的青年面前,禮貌地對他說:「先生,能請你把這牌子上的字給我讀一下嗎?」這個青年剛想說什麼,站在他身後的長得像一坨屎的青年卻不耐煩地說:「讀什麼讀!你自己不會看嗎?」那位婦女抑住心中的怒火,說道:「對不起,我是文盲,不識字。」那個高個子青年聽了,有氣無力地念道:「母——子上車——處——」「那這幾個字是什麼意思呢?」那位婦女接著問。「哼,連這個意思都不懂,你給我聽好了,」那位小個子太監輕蔑地說道,「意思是帶著孩子的婦女與孩子一起上車的地方。」那位婦女聽了,以為達到目的了,於是,她說:「那好,既然是帶著孩子的婦女與孩子一同上車的地方,你們幾個年輕人怎麼可以排在這里呢?」「哼,我們願意,你管得著嗎?」那個大個子青年蠻橫地說道。「年輕人,可不能這么說呀!」婦女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心平氣和地給他們講道理,「既然我們是社會的一員,就應該遵守社會秩序,如果每個人都像你們這樣,那整個國家還不亂了套?」這幾個青年聽了婦女這番話,慢慢地低下了頭。「你真了不起,雖然讀書不多,卻能講出這么多的道理。」那個戴口罩大使伯爵子拿下口罩,心悅誠服地說道:「我們錯了。」那位婦女聽了,微笑著說:「其實我並不是文盲,我這樣做只是想讓你們遵守公共秩序,你們不生我的氣吧?」「不,不會!」排在前頭的青年便招呼其他幾個青年去別的入口處排隊去了。 那位中年婦女看著他們的背影笑了:「這幾個假文盲還真有意思!」。 這幅圖上「母子上車處」被一群高大威武的男人們佔領了,他們心安理得的把真正的母子擠到了一邊。那位母親,農村打扮,衣著單薄,抱著一個很小的孩子,她膽怯而無可奈何地望著那些五大三粗的男人們,凍得瑟瑟發抖。 第一個男子身穿大皮襖,把手放在口袋裡,雙目緊閉;第二個戴著個大棉帽,也緊閉著雙眼,他們兩個似乎在閉目養神;第三個鼠目微睜,彷彿很害怕看到「母子上車處」幾個字;第四個身著羽絨服,戴著大口罩,故意把頭扭到了一邊。這些人為了自己舒適,全然不顧社會公德。 在標有「未成年人禁止入內」的網吧、游戲廳里,一個個小學生正在電腦桌前全神貫注地玩電腦、打游戲;「腳下留情」的草坪上還是被假文盲留下一道道黃褐色的小徑;「禁止喧嘩」的電影院里,一個個假文盲翹著二郎腿在交頭接耳;「不準亂刻亂畫」的旅遊景區,又是被一位位假文盲刻下「××到此一游」的語句……難道這些人不識字嗎?不,他們是為了自己的方便,不但違背了社會公德,而且還破壞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❷ 運城市有多少個區
至2016年,運城市轄1個市轄區:鹽湖區,2個縣級市:永濟市、河津市,10個縣:絳縣、夏縣、新絳縣、稷山縣、芮城縣、臨猗縣、萬榮縣、聞喜縣、垣曲縣、平陸縣。
(2)鹽湖區哪裡有做三歲行圈饃圖片擴展閱讀
運城市,隸屬於山西省,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北依呂梁山與臨汾市接壤,東峙中條山和晉城市毗鄰,西、南與陝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門峽市隔黃河相望。介於東經110°15'—112°04',北緯34° 35'—35°49'之間,東西長201.87千米,南北寬127.47千米,總面積13968平方千米,佔山西省總面積的9%。
運城地形比較復雜,相對高差明顯,最高峰為垣曲境內的舜王坪,海拔2321.8米;最低處為垣曲縣境內的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180米。運城具有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台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58.2%,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41.8%。主要有中條山、呂梁山、稷王山、孤峰山4大山脈,面積2674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19.1%。
截至2016年末,運城市常住人口為530.52萬人,比2015年末增加3.0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4.36(女性為100)。全年出生人口5.95萬人,出生率為11.24‰;死亡人口2.96萬人,死亡率為5.59‰;自然增長率為5.65‰。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7.65%,提高1.53%。
❸ 夢見很多生饃頭,熟饃頭自己穿的臟衣服
今天是二月二龍抬頭,
全國24地疫情新增病例為0,
這絕對是一個好兆頭 。
祈禱中國這條巨龍:
消災降福,國泰民安....
龍抬頭(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二月二,傳說是堯王的誕辰。還有人相傳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在廣西中北部壯族地區也有「二月二龍抬頭,八月二龍收尾」的說法。
龍抬頭
龍抬頭, 農歷二月初二 ,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我國農村的一個傳統節日,名曰「龍頭節」。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傳說此節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於二月初二,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的歷史傳說。又一說為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龍王三年不下雨。龍王不忍生靈塗炭,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便將龍王打出天宮,壓於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龍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禱,最後感動了玉皇大帝,於二月初二將龍王釋放,於是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實際上是過去農村水利條件差,農民非常重視春雨,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從其願望來說是好的,故「龍頭節」流傳至今!
二月初二龍抬頭的形成,也與自然地理環境有關。二月初二龍抬頭節,主要流行於北方地區(南方水多,土地少,這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社神)。由於北方地區常年乾旱少雨,地表水資源短缺,而賴以生存的農業生產又離不開水,病蟲害的侵襲也是莊稼的一大患,因此,人們求雨和消滅蟲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當中,二月初二的龍抬頭節對人們而言也就顯得格外重要:依靠對龍的崇拜驅凶納吉,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龍神賜福人間,人畜平安,五穀豐登。龍抬頭那天屬蛇的和屬龍的洗衣服好,洗去一身的晦氣。 另外一說法:二月初二,龍抬頭,相傳二月初二是軒轅黃帝出生的日子。夏歷二月初二,傳說天上掌管降雨之神龍王抬頭。意味今後雨水就會多了起來,有利於耕種。一種說法是龍王因思念失去的女兒,因此總是在農歷二月初二這天從海底抬頭出來,望著失去女兒的方向,以寄思念。
祭祀
恭祭華胥氏過「龍頭節」,充滿了崇拜龍的思想觀念,以為龍治水行雨,決定莊稼豐歉,萬萬得罪不可。舊時這天早晨,人們要敬奉碾子,傳說碾子是青龍的化身。有的還把磙子支起來,表示「龍抬頭」,以顯尊貴、圖吉利。婦女忌做針線怕「扎瞎了龍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車,怕「砸斷了龍腰、龍尾」。
二月二這天大多數農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條),俗稱「頂門棍」。為什麼吃「鼓撅」?有人說,吃了「頂門棍」,把門頂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說,過春節大家都吃悶了、玩昏了,吃一頓「鼓撅」頂靈性,就開始幹活過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這天吃攪團的,說是給龍糊鱗整甲,使龍抖擻精神升天降雨。有幾句諷刺懶婆娘的民謠說:「過了正月二十三,懶婆娘愁得沒處鑽。又想上了天,沒鞋穿;又想鑽了地,沒鏵尖;又想上了吊,丟不下二月二那頓油攪團。」當地還有在這天炒豆子的習俗,民謠曰:「二月二,龍抬頭,家家鍋里嘣豆豆,驚醒龍王早升騰,行雲降雨保豐收。」有人還在附近的葯王廟里燒香叩頭,祈保平安。
堯王喜出世
傳說堯王的父親帝嚳(帝俊)共有四個王妃:姜嫄(jiāng yuán)、簡狄(jiǎn dí)、慶都、常儀。本來常儀的地位最低,可自從生了兒子,眾人就另眼相看了。
慶都一直為沒有兒子煩惱。有人告訴她,神母廟求子很靈驗,只要真心實意,沒有不成的。慶都照女巫說的,在元宵節的晚飯後,去廟里擺上供品,然後恭恭敬敬地磕了仨頭,雙手合十,祈求神靈賜子。
話分兩頭說。有年大旱,百姓生活困苦。天上有條赤龍,看見人間的凄慘境況,產生了憐憫之心,私下裡下了一場雨。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就把赤龍壓在了一座山底下。
百姓為赤龍求情,玉皇大帝發話說:「除非金豆子開花。」到了二月二這天,不知從哪裡來了個老媽媽,一個勁地喊:「賣金豆子!」人們很納悶,買回家一看,是些黃豆。這些黃豆放在鍋里一炒,噼里啪啦地開了花。玉帝得知,只得把那條赤龍放了出來,貶下凡間。
慶都從神母廟求子後,就天天盼著好消息。一天夜裡,她夢見一條赤龍追隨,從此,就懷孕了。到了第二年的二月二,先是電閃雷鳴,後又艷陽高照。院子里一道金光照耀,孩子降生了,起名叫放勛,就是後來的堯王。
放勛聰明伶俐,從小就惹人喜愛,長大當了帝王後,每到二月二這天,就同百姓一起耕田。帝王耕田的習俗就這樣傳了下來。每逢過年的時候,集上賣的木版年畫,「皇帝爺爺使金牛」,就是由此而來
龍·怎麼抬頭
與古代西方天文學不同,中國把恆星劃分成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區。
所謂「垣」就是「城牆」的意思。「三垣」是「紫微垣」,象徵皇宮;「太微垣」象徵行政機構;「天市垣」象徵繁華街市。
這三垣環繞著北極星呈三角狀排列。在「三垣」外圍分布著「四象」: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也就是說,東方的星象如一條龍,西方的星象如一隻虎,南方的星象如一隻大鳥,北方的星象如龜和蛇。由於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天空的星象也隨著季節轉換。每到冬春之交的傍晚,蒼龍顯現;春夏之交,玄武升起;夏秋之交,白虎露頭;秋冬之交,朱雀上升。
蒼龍頭部「角宿」上有兩顆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蒼龍頭上的兩只犄角。「角宿」 之後的四顆星是「亢宿」,亢是龍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顆星排列成一個簸箕的形狀是「氐宿」,代表著龍爪。龍爪後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別代表了龍的心臟和尾巴。
古籍記載
「二月二,曰龍抬頭,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謂之熏蟲兒,謂引龍,沖、蟲不出也
。」《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
「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麵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 《燕京歲時記》
「二月二日,各村疃社醵錢獻生,謂之『扶龍頭』。提壺汲井水注之,曰『引龍頭』。」《大同府志》
傳說
民間傳說,每逢農歷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抬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山東地區
山東等地區過春龍節,用灶煙在地面上畫一條龍,俗稱引錢龍。
俗信引龍有兩種目的:一是請龍回來,興雲布雨,祈求農業豐收,二是龍為百蟲之神,龍來了,百蟲就躲起來,這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生長都是有益的。
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食「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等。
婦女們在這一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後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
北京地區
北京民俗食品,一種烙得很薄的面餅,又稱薄餅。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北京人的春餅講究有幾樣小菜:涼拌豆芽、攤雞蛋,天福號的醬肘子。
盒子里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卷進春餅里吃。佐料有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黃醬(烤鴨配甜面醬)。
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為的是吃個熱乎勁兒。若在二月二這一天吃春餅,北京人還講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在北京,還有一種豆面糕,北京清真風味小吃。用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炒熟的黃豆面,再加入赤豆餡心,捲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於清代經營食攤現制現售「驢打滾」時,隨制隨撒豆面,猶如郊野毛驢就地打滾粘滿黃土似的,故得此詼諧之名。
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歷二月買「驢打滾」品嘗,因而經營這種食品攤販和推車小販很多,以天橋市場白姓食攤和「年糕虎」(虎占福)做的最有名氣。
山西地區
晉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錢龍,選擇一棵大樹或一塊大石,用灰線圍灑一圈。再用紅線拴一枚銅錢,先將銅錢置放在灰線圈內,手拉線牽回家中,用容器蓋住即成。
陝西地區
陝西西安地區這一天,一般是外婆(舅家)給外甥(女)送爆米花及餑餑饃。媽媽會前一天炒好齊子豆,准備給家裡人。齊子豆是用油、水和面,然後切成小的立方體,再用油炒了。有的地方會把花生和齊子豆一齊炒。
廣西中北部地區
桂中、桂北壯族地區也有二月二的傳統習俗,桂中北地區的壯族都流傳這一句「二月二,拜村社;龍抬頭,祈豐收;八月二,祭村堂;龍收尾,送龍歸」,二月二和八月二過法性質是一樣的。准備的節前,會預先制定采購小組作為慶典頭領,頭領採用分組輪流制,每小組5人組成。每當塊到節時候,被輪流到的「頭領」挨家挨戶收集資金和大米。節日那天「頭領「負責買菜、做飯等一切工作。」血腸「是龍抬頭和龍收尾不可缺少的祭品。」血腸「壯語叫」bong「有禾苗速長、五穀豐登的含義。做完祭拜儀式,每家每戶都有一個代表去村社吃集體餐。吃完集體餐,「頭領」負責給每位村民評價分配一段血腸和扣肉。
芮城合河地區
有一種堅持千餘年的古會,可稱為奇俗。據傳始於漢光武帝年間,迄今已1800多年,為紀念東岳大帝黃飛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聯典慶賀,故又稱「三社典」。這天,山民們盡興狂歡,並將各自家中最珍貴的寶物都展示出來,民間又稱「亮寶會」,取寶能驅邪避災之意,希冀年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屆時,婦女們身著彩裝,演唱傳統的民歌小戲,男子們則扮演粗獷強悍的天神、地祗武將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騎馬坐轎、乘牛、抬桿;或赤身裸體,腰系野布;或土布褲衩,身背鍘刀、冰凌、粗檁、石磨,大展陽剛之氣。當地戲稱「合河二桿」。社火氛圍由鑼鼓組成並渲染,打擊法古樸、原始,俗稱「撇鑼鼓」。傳統節目尚有耍獅子、跑旱船、高蹺、背人等等。整個活動從村外出發,浩浩盪盪,一直到泰山神廟舊址結束。
沿海地區
一直流傳著二月二「剪龍頭」的習俗,這天大人、孩子都剃頭,叫「剃喜頭」。特別是男孩子,都要理發,謂之「剪龍頭」,據說在這一天理發能夠帶來一年的好運,也有要想鴻運當剃頭的寓意。
黃河三角洲地區
有「放龍燈」的習俗,不少人家用蘆葦或秫秸紮成小船,插上蠟燭或放上用蘿卜挖成的小油碗,放到河裡或灣里點燃,為龍照路。山東內陸地區對「二月二」的講究更多,其中有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那就是圍糧倉。農歷二月初二清晨,村民早早起床,家庭主婦從自家鍋灶底下掏一筐燒柴禾餘下的草木灰,拿一把小鐵鏟子鏟些草木灰,人走手搖,在地上畫出一個個圓來。圍倉的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圍好倉後,把家中的糧食虔誠地放在倉的中間,還有意撒在倉的外圍,象徵當年的大豐收。
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後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一。另據宋代的「仇池筆記」記錄的一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後,甚感飢餓,於是闖入一鄉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並為此賦詩曰:「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葯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並,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著蒸豬頭,聽著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於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看起來豬頭還真是一道佳餚呢,而且也是轉危為安平步青雲的吉祥標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扒豬臉」有三種,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一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效果。「二月二」吃現代「扒豬臉」,回味古代的餐飲歷史,真是一種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驗
過去民俗,過了青龍節,整個「過年」才算結束。
滿族二月二·方舅
滿族人十分重視這個民間節日,如同過年或過大節一般。婦女們在頭節就忙著籌備東西,首要的是「山房草」(亦稱苫房草),以及各色布塊、五彩絨線等。二月初一動手串龍頭、龍身、做龍尾。「薩滿教」認為萬物均有神靈,依照「薩滿教」的說法,各種神仙從二月二這天起,都活躍起來了。滿族人家在二月二頭幾天就磨黃米面,二月初一烀小豆餡,到二月二,早早起來炸油炸糕,做豆面卷子。頭年臘月宰的豬,先留給祖先,在年三十上供,過了初六,就把豬頭放到倉房,這個豬頭一直等到二月二磕開烀著吃,此舉為「龍抬頭」。這一天滿族人還有「領龍」之俗,用草木灰從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灰道彎曲如龍,稱「引龍」。然後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滿族人正月不剃頭,大都等二月二這天剃頭,其名曰「剃龍頭」。舊時民間有一種說法:人們要趕在年三十以前把頭剃了,是因為正月里不準剃頭。為什麼呢?據說「正月剃頭死舅舅」,既然關乎娘家人的性命,則茲事體大,也就馬虎不得了。因此,在北京,進了正月,理發館的生意是很清淡的。大家都期待著「二月二,龍抬頭」的這一天。
其實正月剪頭死舅舅是屬於誤傳。不剪頭是「思舊」,而不是「死舅」,這是從明末清初開始流傳的風俗。
二月二印脾
這天天剛亮婦女們就起來,她們在院子里和大門外的平地上,用硝灰畫上各種不同的圓圈,圈內畫個十字,在八點來鍾,她們把孩子前襟和兜肚解開,讓孩子們趴在十字中間,肚子帖地印脾,孩子媽媽則在圓圈旁邊禱告著:「印脾十字中,龍盤圈裡形,帶走腹中病,肚子永不疼」。這段禱語並不是人人都會的。一般婦女的禱詞是:「龍王爺、蛇仙,你們保佑我的孩子,不得大肚子食水病。請龍王、蛇仙順著硝龍畫的圓圈行走,多走幾遍就把孩子的食積帶走消除了」。
這種「印脾」的舉動,是提醒婦女養育孩子,飲食有節,不知己吃生冷零食,以免孩子們得上「食積」,亦稱「食水」,即腹中有硬塊等症狀,醫生亦稱此病為「痞疾」,是消化系統病症。
二月二熏香
二月二這天,滿族旗人起大早,在倉房的糧囤子里上香,一個糧囤中插十二根金錠香或綠香。因為把香插在糧食中,燒到香根就自消自滅不能出現意外火災。
婦女們到處上香,房山牆垛的牆縫中插香,有縫就插,因地而宜,把過年時所剩的香頭或是半截香,插在牆縫中,就連房子基礎石縫中也插上香。她們也很注意安全,插地牆縫、石縫中的香可以不去管它,而插在窗檯上、抱柱的柱縫中的香頭,一會兒一察看,直到香火燒盡只剩香灰才放心。
二月二熏香,從院子各處一直點到室內,有縫就插,這一天被稱為熏蟲日。因為大部分蟲子從二月二開始動彈了,這些糧食蟲、蛀蟲均屬害蟲,各家在春頭子還沒等興揚就熏起來看,婦女們認為這一熏,一年家中屋裡不遭害蟲。
(文字為古典新風尚整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全原作者所有,轉載註明出處
❹ 運城地方文化
運城市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十分豐富。現存古跡200餘處,文物景點1600餘個,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5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級森林公園2處,元代壁畫寶庫芮城永樂宮、《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永濟普救寺、中華四大名樓之一鸛雀樓、唐開元蒲津渡大鐵牛、華北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歷山原始森林及中華宰相第一村等。歷史上「黃帝戰蚩尤」、「嫘祖養蠶」、「後稷稼穡」、「舜耕歷山」、「禹鑿龍門」、以及曾顯赫揚名一時的文臣武將名人關羽、柳宗元、王通、王勃、王維、司馬光、薛仁貴、呂洞賓、楊貴妃、關漢卿等都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典故與傳說。
運城是中國古文化的搖籃,文化藝術光輝燦爛,源遠流長。有多次出訪國外引起轟動的絳州鼓樂:有上下飛舞,左旋右轉的民間花鼓;有參加亞運會開幕式名揚海外的絳縣飛龍;有爬高滾球的文武獅子舞;有奇罕驚險的高蹺;有造型優美、巧奪天工的抬閣、背閣;有飛光流瑩、壯觀迷人的河津轉燈;有多次赴京演出的山西「四大梆子」之一蒲州梆子和深受觀眾喜愛的眉戶;有做工精巧、食色鮮艷的麵塑「河東花饃」;有獨具魅力、生動逼真的民間剪紙、刺綉;有在天寒地凍之時赤腳露背的永濟長旺「背冰」等等,使遊客大開眼界。
❺ 吳磊三歲入行、五歲拍戲,現在的吳磊在娛樂圈的地位怎麼樣
吳磊在年齡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拍攝過很多的作品,而吳磊在事業上的發展也是比較順利的,出演過的作品都有著很高的收視率,雖然大部分的作品都不是主演,但是在作品當中的表現也得到了很多網友的認可。吳磊在年齡比較小的時候演技就非常的出色,而且在娛樂圈當中的氣質也是比較獨特的,吳磊在成長的過程中,顏值也在一直提高。而吳磊也屬於實力派的演員,在拍攝作品的過程中一直都保持著認真的態度。而且吳磊本人的外形也是非常的帥氣,看起來也比較陽光開朗。
有超高的顏值並不能夠打動所有的觀眾,而吳磊的眼神就像是接受了專業訓練一樣,一個眼神和一個動作就能夠展示出不一樣的人物特點。尤其是古裝扮相,吳磊在出演阿史那隼也讓網友感受到了實力的演技,通過這個角色也改變了觀眾對於吳磊的認知。
❻ 運城好吃的小吃都在哪裡啊,具體位置...謝謝拉
要說好吃的就數羊肉泡饃了,代表性的有一枝花泡饃店在北郊崗樓西邊做去汽車站的車都能到,還有解州王劍泡饃店在河東市場南口約300米做一、五路車都能到附近,在泡饃店要份胡卜也是不錯的選擇出名的是王牌胡卜北郊崗東面,最近人們比較愛吃中銀大道北的水盆羊肉;如果還想吃點別的小吃就是馬師水餃運中附近,老東街的小籠包也是我比較喜歡的,紅旗中學對面的桂香扯麵,建議吃吃運城的夜市在河東廣場南邊非常紅火不過現在有點冷,建議吃火鍋就在夜市。這是我的一點小建議,如果有更好的推薦讓我也長長見識。
❼ 三歲的孩子不太聽說話她說她沒朋友想養個動物做朋友可以嗎
愛情是靠兩個人經營,一個人是不行的,互相包容才是真感情。我說簡單一點,愛情就是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之間的故事,他們相遇、相知、相愛,結婚、生子、終老。愛情其實很簡單,就是你看著我好,我也看著你好。你心裡裝著我,我心裡也藏著你,不管風花雪月,無論同甘共苦,始終不離不棄、相敬如賓。愛情是純真、唯美的,是浪漫、溫馨的。雖然有時看起來苦苦的,但實際上是甜甜的。每個人都渴望愛情,渴望愛與被愛。因為愛與被愛是人的本能,更是人的權利。
可能有些愛情摻雜了不純潔的東西,蒙蔽了我們的眼睛,污漬了我們的耳朵,但我們為什麼要花時間去關注那些非主流的愛情呢?沒有人願意成為愛情里的騙子,因為,當欺騙別人愛情的時候,也傷害了自己。玩弄愛情者,必將受到良心的譴責,社會的唾棄。請相信愛情,尊重愛情,敬畏愛情。因為愛情陶冶了我們的情操,滋潤了我們的生活,美化了整個世界。愛情,無意間這個詞成為了無數人嘲諷的對象,針對它有著越來越多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不滿,究竟是什麼造成這樣的局面?
我想很多人並沒有認真的思考過,我們對愛情有著很深的誤解,並不明白什麼叫愛情。經常把別人的愛情或者把一些小說里描述的愛情當成自己愛情的准則,忽略了愛情的獨特性,忽略了愛情平凡性。認為必須轟轟烈烈的愛情才叫愛情,於是當自身落實到一段關系裡,發現自己所看到的和自己所經歷的完全不同,於是產生了懷疑,認為愛情不可信。並且很多愛是單方面的,一個男孩子喜歡上一個女孩子,男孩子認為這個叫愛情,便對女孩子展開追求。但女孩子不喜歡男孩子的,於是男孩子黯然神傷,忽略了愛情是要兩方面的,純粹的單方面並不存在。
❽ 三歲的女女摔跤了怎麼發朋友圈
1. 一不小心摔了一跤,一看,呀,膝蓋流血了,我疼得哇哇大哭。
2. 北方忽然颳起了寂寞,他似要乘風而去,但畢竟不能起飛,只聽「ang的一聲—他應聲摔倒。
3. 妹妹不小心跌倒了,疼得大哭。
4. 我穿上溜冰鞋,就迫不及待地開始溜了。可是,剛邁出兩步,就摔了個四腳朝天,像海灘上的烏龜一樣寸步難行了。
5. 中午在飯堂見一男生牽著一女生的手下樓梯,不料那男的不小心摔倒,但他沒有鬆手,於是拉倒了該女生,兩人沿著樓梯一路滾了下去,情景慘不忍睹……這件事告訴我們,有一種愛叫做放手。
6. 序幕徐徐推開,女主持人姿態優美的走上舞台,不小心摔倒了,慣縱嘩然,女主持人拍了拍衣服站起來,神態自若的說了一句話,大家掌聲四起。
7. 帶他去城市裡最美麗的公園。忽然,她踢到了一塊石頭,不小心摔倒了,絲襪被扯破了,細細的腳踝上滲出幾道血絲來,他立刻蹲下來,著急地說:「有事嗎?疼嗎?看你多不小心。」
8. 我在跑步,突然,不知道被什麼東西搬了一下,重心不穩,很快地摔倒了,而膝蓋就摔出了一個大口子,頓時,火辣辣的感覺竄上我的膝蓋,我不停地用最吹著,血液彷彿也被疼得涌了出來,火辣辣的感覺立刻變為了麻木--疼得麻木了,我不敢用手碰傷口,只能哇哇大哭。 好詞好句
9. 摔跤了,第一感覺,心突然重重的跳了一下,腦袋蒙的一下,等反應過來,自己已經在地上了。慢慢的恢復知覺,感受著腳上先是涼,但是馬上就有點熱熱的,動一動就是那徹骨的鑽心的疼痛。
10. 一不小心摔了一跤,這下鼻子,嘴巴變了樣,立刻添了一道風光。
11. 一個不小心,一屁股栽倒在地上。我摔得鼻青臉腫,四腳朝天。膝蓋溢出了血,我疼的哇哇大哭,幾天後,我的腿上還留下了一塊傷疤
12. 突然間,他像踩到了一塊香蕉皮,刷的一下就栽倒了。
❾ 山西運城過年的3個風俗及簡介
一、掃房子
民諺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北方叫掃房,南方叫撣塵。室內屋外,房間屋後,徹底進行打掃、衣被用具、洗刷一新,乾乾凈凈地迎新春。運城每家每年過年前都會大幹一場,房子先刷干凈。
(9)鹽湖區哪裡有做三歲行圈饃圖片擴展閱讀
過年習俗
1、春節早上吃餃子,是我們北方人普遍的習俗,表達人們在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表願望的特有方式。因為按照中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所謂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在人們心目中,餃子就意味著更歲交子,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而且餃子形狀極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則象徵著生活富裕。
2、貼春聯,是重要的年節民俗。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貼上紅紅的春聯,一副副透著喜慶和熱烈的春聯表達了人們迎新納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3、添新衣,大年初一,人們都要穿新衣,也含有送舊迎新的意思。因為民間以紅色象徵吉祥,兒童穿著大紅色衣服,年輕婦女當然滿身紅艷,連老婦也系著大紅裙。所以,在新年來臨之前,你一定要准備好新衣服。
4、買鞭炮,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戶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放「開門鞭」,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所以,年前都要備好煙花爆竹。
5、拜年,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❿ 運城辦理孕婦手冊,我老婆在運城市鹽湖區,我在臨猗縣,應該在哪裡辦孕婦手冊,要帶什麼證件,有什麼規定
辦理《孕婦保健手冊》(建卡立本)是准媽媽們懷孕到生產期間必經的一個流程。使用孕產婦保健手冊的目的是建立孕產婦系統保健手冊制度,為的是加強管理,提高防治質量,降低「三率」(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圍生兒死亡率和病殘兒出生率)。下面第一寶寶網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了解辦理孕婦保健手冊的流程和注意事項。 保健手冊需從確診早孕時開始建冊,系統管理直至產褥期結束(產後滿6周)。手冊應記錄每次產前檢查時的結果及處理情況。(孕婦貧血有什麼危害?) 一、辦理孕婦保健手冊所需證件: 1、結婚證 2、生育保險證(原件及復印件) 3、身份證(夫妻雙方身份證復印件) 4、孕婦已懷孕證明(曾經檢查過的一些化驗單B超單、病歷本等) 二、辦理孕婦保健手冊(建本)流程: 凡妊娠著於12周到戶口所在地或者常住地的婦幼保健院領取保健手冊: 1、掛號,向工作人員說明你要建卡。 2、再到婦產科,說明你是來建卡,提供准備的資料 3、工作人員填寫資料妥當後,會給你: (1)一份新的孕婦資料填寫 (2)接下來要產檢的化驗單 4、拿著化驗單回到門診打單。 三、辦理孕婦保健手冊(建本)應注意: 1、一定要先建本(兩個月到三個月之間辦理最好),再辦理准生證。 2、確定懷孕之後,一定要去戶籍所在地的社區醫院做基本的檢查,不用直接去准備生產的醫院; 3、建卡當天要空腹,要檢查很多項目,(保健手冊上明確寫了12周必須檢查的項目)如果已經在其他醫院做過有關項目的話,你可以告知醫生剛在其他醫院檢查過,醫生也沒有理由再叫你們重新檢查一次,把在其他醫院檢查的單子交給醫生夾在保健手冊里就行了。下次檢查,醫生會預約時間。 4、孕婦應定期到醫院做產前檢查,孕保手冊必須有5次以上產前檢查記錄及分娩記錄; 5、孕婦順產於3天內,剖腹產於7天內應及時把孕保手冊交與婦幼保健站並換領回執單,以便辦理戶口; 6、產後42-56天到婦產科門診進行產後健康檢查,寶寶滿月做健康體檢和預防接種; 7、各地的政策和建卡要求都不盡相同,建議提前咨詢當地的婦幼保健站,以免遺漏證件耽誤時間。 對於孕婦保健手冊是否強制辦理,各地政策也不一樣,來看看大家的討論吧: 1、首先辦孕產婦保健手冊是對自己和你的胎兒的一種負責任的做法。它是對你的胎兒及你整個懷孕過程身體狀況的良好的跟蹤監督。它可以及時發現你的身體狀況是否正常,如果發生異常是否會對胎兒造成影響。辦了這個手冊醫生會每周給你的胎兒做一次聽胎心的檢查,這個是對你的胎兒的健康狀況的檢查。我認為很重要。 2、如果執意不辦的話也不會對辦出生證有太大影響,因為我的同事中也有孩子兩三歲了至今什麼證也沒辦的。但是辦一個這樣的手冊兩三百塊錢,即對胎兒及孕婦的健康有利,又對孩子出生後的很多事情都有利,何樂而不為呢。(孕婦哪種睡姿比較好?孕婦正確睡姿圖) 3、這個保健手冊是用來做產前檢查的,難道你就不用去做產檢嗎?去做產檢就要建這個卡,是用來記住你每次去檢查的數據的,到你生時,醫生就會看這些數據來對你進行處理。如果是有些人不適合順產的話,醫生會根據你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剖腹產,這個卡很有必要建的。 4、辦孕婦保健手冊的好處就是你每次檢查的記錄都會記錄在上面,方便每次檢查的時候,醫生查看以前的記錄(很多城市都要求辦孕婦保健手冊,也便於醫生掌握孕婦的情況)。 看來對於辦理孕婦保健手冊,家長的意見還是不完全統一的,不過小編認為,就算沒有強制性,但是既然是對寶寶和孕婦有好處的,還是辦理的好,畢竟孕婦和寶寶健康更重要,各位打算要寶寶的家長還是不要怕麻煩了。要了解更多的「孕婦保健」知識,就關注第一寶寶網的相關文章,祝願准媽媽都有一個健康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