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這個是田黃石嗎
很高興為您解答:
從圖片判斷,您的藏品肯定不是田黃石,田黃石的特徵是:土狀光澤,拋光面呈蠟狀光澤或油脂光澤, 具貝殼狀斷口。
放大檢查:緻密塊狀構造,隱晶質至細粒狀呈顯微鱗片狀結構,其中田黃或某些水坑石常具特殊的「蘿卜紋」狀條紋構造。最常見。具有珍珠光澤、玻璃光澤、油脂光澤,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數透明。硬度2.5,密度2.65-2.90克/厘米3。質地 緻密、細膩、溫潤、光潔。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其肌里隱約可見蘿卜紋狀細紋,顏色外濃而向內逐漸變淡,表面時而裹有黃色或灰黑色石皮,間有紅色格紋。為田黃石所獨有的外觀特徵,素有「無紋不成田」、「無皮不成田」、「無格不成田」之稱。誠然,從其石質來說,仍以純凈為貴。以下是田黃石的圖片,樓主可以對比一下:希望能幫到你㈡ 田黃石產地在哪裡
在中國福建省壽山鄉。鄉中有一條約1千多米長,寬2百多米的山溪,就是田黃石的出產地。
田黃石是壽山石系中的瑰寶,素有「萬石中之王」尊號。其色澤溫潤可愛,肌理細密,自明清以來就被印人視為「印石之王」。數百年來田黃石極受藏家至愛,正如俗語所說:「黃金易得,田黃難求」。
田黃石分上坂,中坂和下坂三個地段組成,上坂是靠溪水上游地區,這兒出產的田黃石透明度高,有通靈感,顏色略顯微黃的白色調為主。由於上游的水源好,出產的田黃石猶似玻璃一樣的光澤明亮。田黃石的上品稱「銀裹金」和「田白石」,出自上坂區。中坂位於溪河的中間部分,所產之石大多標准而規范,而且石質潔凈濕潤,色澤濃重,石中的蘿卜紋理清晰,田黃石中的「田黃涼石」、「金裹銀」、「桔皮紅」、「黃金黃」、「楷杷黃」、「雞油黃」等極品,大多產於此坂。下坂因處坑頭一帶,缺乏水沖性,故石質透明度較差,多為桐油色、暗赭色,紋理較粗。
㈢ 田黃石的分類
田黃凍石:
田黃石中最上品,全石通體明透,似凝固的蜂蜜,潤澤無比。
銀裹金:銀裹金田黃似去了殼的新鮮雞蛋,外表生著一層淺色白皮,光澤明亮,甚為名貴。
白田石:田坑石中色白者,名「白田」,多產自上、中坂。白田石色非純白,多略呈淡黃或蛋青色,似豐脂玉,蘿卜紋明顯,有紅筋,格紋如血縷,以質靈、紋細、格少者為最佳。
金裹銀:田黃石中上品,似羊脂油塊,外表色著一層鮮嫩黃皮,皮與肉形成鮮明的色彩反差。
雞油黃:出產於上坂區和中坂區的交界處,質細密堅實,濕潤凝膩,石之表面色有一層似雞油的皮。
桔皮黃:刻石出產於中坂區,色澤艷麗,黃中略帶微紅,質地純正。
黑皮田:亦名「烏鴉皮」,色澤多為桂花色,外皮如漆似炭,利用此石雕刻作品,外表黑皮和裡面的黃色,反差尤為強烈。溪管田:溪管田是指意外散落於壽山溪中,或農耕露出的石頭,被順手丟入溪中的田石,主要積存於中坂溪的中管屋附近而得名,又稱為溪中凍。這種田坑石因久蘊溪水中,石質相當靈透瑩澈,色澤略淡,皮層極薄或無蘿卜絲紋。
硬田石:凡質地粗劣、溫潤不足、不通靈、多雜質的田石,統稱為硬田石,是田黃石的下品。
橘皮紅田:主要產於上坂和中坂。又名「紅田」、「紅田石」,橘皮紅田如其名色如橘皮,鮮艷通明,稱「橘皮紅田」。紅田極為少見,色如丹棗者,極為罕見。其質細嫩凝潤,微透明,肌理隱含蘿卜紋,是稀有的石種。上述圖片來源:1、紅田石_網路;2、田黃凍石、金裹銀、烏鴉皮田黃,來自「初山工作室品種田黃石(收藏)」
田黃石在當今的國際藝術品市場上,買主大多是香港、台灣、新加坡等華人集中居住的地區,越是質地優良,雕工精湛的田黃石佳品,越能吸引收藏家興趣。
田黃石只有我國福建壽山的田中出產,因為色澤普遍泛黃色,又產在田裡,故稱田黃。田黃石的材質溫潤凝膩,被稱為「印石之冠」;中國印章的美學表現在篆刻、印鈕裝飾和印材的品質三方面,名貴的田黃石與印章結緣,不僅豐富了印章的審美價值,同時也使田黃自身的價值倍增。田黃石的色澤,以沉著而純凈的深黃為基本色調,象徵著富貴。一塊上等田黃印石,除了應具有細膩、溫潤的特徵外,還要色澤純正、紋理鮮明、形體較大、印鈕雕刻精美,如果印面出自篆刻名家之手,其價值就會更高一籌。收藏田黃石有舊石與新石之分,舊石總體上說品正、形正的較多,而新石往往為了不減少分量,多以自然隨形為主,很少被加工成方正的印材。田黃石有著獨特的紋路,通常被稱作「蘿卜絲紋」,一些人往往以此作為鑒別田黃石的依據,但是,事實上一些有「蘿卜絲紋」的石料並非就是田黃,所以單憑一種紋路是不能確定的。
田黃石系壽山石中特稀少的一種,理論上還是葉蠟石(Al2[Si4O10](OH)2)屬單科晶系。其化學成份理論值:SIO266.7%; H2O5%;Al2O328.3%;Fe2 O31.7%左右;CaO0.3%左右;還可能含微量K、Mn、Ti、Zr……壽山石主色調之變化,與其化學成份中低含Fe2O3MgO等比例變化有關。摩化硫度為2度左右,其比重2.5.耐火度1700度C左右。
田石——產於壽山鄉內外洋的溪田中。上有坑頭洞,洞旁有溪,長約數里,即壽山溪。通常以溪水所灌溉的水田范圍,作為出產田石的界限。其品種根據產地不同,分上坂、中坂、下坂、碓下坂及擱溜田等,其中中坂所產田石尤佳。色分紅、黃、白、黑等。紅者曰「紅田」,黃者稱「田黃」,白者呼「白田」,黑灰者謂「黑田」。另有外白內黃的「銀裹金田」、外黃內白的「金裹銀田」、外裹黑色薄皮的「烏鴉皮田」。
(一)橘皮紅田:橘皮紅田為上三坂所產。色素以紅,黃為主,尤以深紅居多。色似紅橘皮,而紅得更深更濃,似紅琥珀,但比琥珀溫婉可親。肌理蘊極細致之蘿卜紋,綿密而欲化。其質純優,凝靈成凍,為田石中色度最飽和者。橘皮紅應為正紅田,占田石產量比例中最少部分,且材積多不盈兩,故極稀罕。材、形好的橘皮紅被列為田石的極品。
(二)煨紅田:煨紅田多產於上、中坂田中,外層色紅如丹棗,表面常有黑色斑塊如黑皮,材積亦極小,靈度遜於橘皮紅田,顯微透明狀,質亦比田黃稍堅硬、乾澀、常無明顯的蘿卜紋。
相傳乃因石農墾地燒草時,土裡的小田黃經火熏燒,達到一定溫度而變色,故也屬稀品。但多因質燥,材小而不為收藏者所珍愛。
(三)田黃:指黃色的田石。上坂、中坂、下坂、碓下坂的溪田中,及沿溪而下數里至雙溪皆可掘得,占田石產量最多。各坂的田黃色質微有區別:上坂多偏嫩而清淡;下坂以下多偏硬黝;中坂的色質為最佳。其黃色之濃淡各有千秋,人們按其色相之差別,又劃分三個等次十種類別:
1、標准田黃的色澤,屬上品
(1)色濃而微泛橙紅,接近桔皮紅,但紅的成分略少,稱「橘皮黃」。
(2)黃中帶赤,色明快的,曰「黃金黃」。
(3)黃而帶赭,如將熟或熟透的枇杷色,叫「枇杷黃」。
2、中品
(4)黃色再淡的有「桂花黃」,雖屬黃色但略帶粉白色調。
(5)比桂花黃清淡、質靈膩、細嫩、而又比白田稍黃的稱「雞油黃」。
(6)黃而微褐如熟栗的,稱「熟栗黃」。
3、下品
(7)稍淡於熟栗黃,質滯而黝的為「肥皂黃」。
(8)色黯褐而質如鹿目的稱「糖粿黃」。
(9)黃色淡如蜂蠟,質比雞油黃滯結些的稱「密蠟黃」。
(10)介於桂花黃和肥皂黃之間的,稱為「蕃薯黃」。
這四類田較為乾燥粗雜,幾乎不通靈,也多無蘿卜紋,俗稱「雜田」。
(四)白田
指白色的田石。多掘自上、中坂、質靈膩嫩透,酷似坑頭水晶。常有赭黃格似血縷,蘿卜紋如鮮嫩之白蘿卜肌理,極細而化。因石通靈,色純淡,故格、紋比各色田石更為明顯而有致。白田偶有黑色的裹皮,也有色白渾濁且狀似砂粒的斑皮,斑皮均多深入肌理而似雪花。有黃皮的白田,即所謂「金裹銀」,極難覓得,其色並非純白,皆略帶淡黃或蛋青色,燈照則肌理皆泛黃紅,有別於掘性白高山。
(五)黑田
黑田有純黑和灰黑二種。
純黑田指黑赭色田石。多出於鐵頭嶺及下坂一帶的田中,常見有黃色石皮。質亦較細,蘿卜紋比它色田石略粗,肌理渾而微透,並常伴有細小黑砂釘。
灰黑田色較淡而灰。皮或黑或黃,質多粗硬渾雜而間有黑砂點。蘿卜紋常粗散不勻。產地除上述外,上、中坂也常有出產。為下品田。
黑田中偶有質靈、紋細,肌理灰黑而顯青綠色調,人或稱之為「綠田」。
(六)黑皮田
即「烏鴉皮」田。外表附有微透明、黑色石皮。上、中,下三坂均有出產。皮無純黑,而黑中又微帶青綠或灰綠色,又稱「蛤蟆皮」。其皮內或白田或田黃,色質、紋理和尋常無皮之田無異,唯多伴有小黑釘。單層的烏鴉皮田燈下能透,其肌質易於鑒識,若烏鴉皮內再有一、二層黃皮或白皮則難以燈照鑒別,不過這類含多層石皮的田石,若皮質細膩、無雜色、無砂斑,則多見其里色質俱佳,猶如凍石,實屬難得之材。
(七)銀裹金——指外白內黃的田石。
許多白田或多或少總帶有黃心,田黃亦常帶有白皮,「銀裹金」原指白田中有較多的黃心,或田黃的白皮稍厚稍多的,皆統稱為「銀裹金」田。前者的黃心如蛋黃亦如黃心的蕃薯,黃亦明快純凈而淡雅,質極細嫩靈膩,而紋路比各色田石更隱約難尋,幾乎不可見。後者的黃多介於黃金黃與桂花黃之間,接近黃金黃,但稍含粉色,蘿卜紋細密有致。材積好、色質佳的銀裹金,亦屬田石之上品。
(八)碓下田
產白碓下坂。皮青黃而稀薄。外層肌質色較濃,黃而偏褐,肌理淺淡。或有明顯的細密蘿卜紋,紋痕稍直,並伴有虱卵狀小白點。質靈透,但乾裂較多。
(九)擱溜田
又稱滑溜田。屬沿溪遷移而下的田石。上四坂溪田表層或沿碓下坂而下至九手、回龍、雙溪,溪中淺表沙層中偶或可得。紋多偏粗而顯露,紋行齊直,有的疏密不均、粗細不勻。粗者極粗,細者僅微小部份亦同尋常田黃。色多褐黃。亦常附有小片黃皮,黃而灰綠,粗澀如士粉。肌理常伴有黑砂釘或星散小白點。其中露土被陽光曝曬的,陽面往往退化,變得粗澀乾裂,而陰面還不失田黃本色。
(十)「九手田」
產於碓下坂至善伯山腳一帶的壽山溪流周圍,多為深層砂土中掘得,產量稀少,亦屬難得。其色或淡且泛白,或顯褐紅色。肌理無紋或紋細如絲。多附有稀薄小片黃皮。質地綿韌,顯半通靈或微通靈狀,裂格較少,偶有星散小白點或細小黑釘。溫潤稍遜於上三坂之田。色濃質優的「九乎田」,人們通常將它歸類於下坂田。
(十一)硬田
是指各坂所掘的田石中,肌質堅硬而粗劣的。所帶之皮似牛蛋皮或鹿目皮,但皮質比牛蛋黃略細,皮色也沉而微綠。肌理或不見紋或紋路粗雜。通靈度差,且時含硬砂。
㈣ 這枚印章是田黃石嗎手感溫潤細滑嫩,有石皮紅筋格。黑芝麻點。唯一看不到的是蘿卜絲紋。哪位老師給看看
這個不是田黃石,你所說的石皮紅筋是後期做的,是什麼材質光靠圖片我無法判斷!
㈤ 田黃石產在哪裡是如何產生的,
田黃石出產於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的壽山鄉(村),那裡出產的葉蠟石,石質溫潤,色彩豐富,有田石,坑石等幾大類石種,統稱之為"壽山石";田黃石就是壽山石中最富聲名的一種,因產量稀少,石質溫潤,又享"福"(福建福州)與"壽"(壽山)的雅名,向為清代帝室所寶之,以為璽印之制,所以在印石收藏界,田黃堪稱一絕,是無上珍品!
㈥ 哪些地方有田黃石
只有壽山有,青田石產自福建青田,巴林石產自內蒙赤峰,雞血石產自浙江昌化
㈦ 田黃石是在哪出產的
田黃石是壽山石系中的瑰寶,素有「萬石中之王」尊號。其色澤溫潤可愛,肌崐理細密,自明清以來就被印人視為「印石之王」。數百年來田黃石極受藏家至愛,崐正如浴語所說:「黃金易得,田黃難就」。
福建省福州市北部山區的壽山鄉,鄉中有一條約1千多米長,寬2百多米的山溪,崐就是田黃石的出產地。它是脫離石脈而獨立成塊,長期埋於沙士之中,是「無根而崐璞,元脈可尋」的石材。田黃石分上坂,中坂和下坂三個地段組成,上坂是靠溪水崐上游地區,這兒出產的田黃石透明度高,有通靈感,顏色略顯微黃的白色調為主。崐由於上游的水源好,出產的田黃石猶似玻璃一樣的光澤明亮。田黃石的上品稱「銀崐裹金」和「田白石」,出自上坂區。中坂位於溪河的中間部分,所產之石大多標准崐而規范,而且石質潔凈濕潤,色澤濃重,石中的蘿卜紋理清晰,田黃石中的「田黃崐涼石」、「金裹銀」、「桔皮紅」、「黃金黃」、「楷杷黃」、「雞油黃」等極品,崐大多產於此坂。下坂因處坑頭一帶,缺乏水沖性,故石質透明度較差,多為桐油色、崐暗赭色,紋理較粗。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已有人開始採集,到了明清兩代田黃石更是盛名於世。崐許多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競相刻意收集田黃石。相傳清初時期皇帝祭天,神案上都崐少不了一方上品田黃石,寓其「福(福建)、壽(壽山)、皇(田黃)」吉祥之意。因此,崐田黃石一直盛名不衰,身價倍增,曾有古話「一寸田黃一寸金」。較為珍貴的田黃崐石品種有以下幾種:
田黃凍石:田黃石中最上品,全石通體明透,似凝固的蜂蜜,潤澤無比。
銀裹金:似去了殼的新鮮雞蛋,外表生著一層淺色白皮,光澤明亮。
田白石:該石出產於上坂區,如冰似玉,石中紅格外醒目。現已絕產。
金裹銀:田黃石中上品,似羊脂油塊,外表色著一層鮮嫩黃皮,皮與肉形成鮮崐明的色彩反差。
雞油黃:出產於上坂區和中坂區的交界處,質細密堅實,濕潤凝膩,石之表面崐色有一層似雞油的皮。
桔皮黃:刻石出產於中坂區,色澤艷麗,黃中略帶微紅,質地純正。
黑皮田:亦名「烏鴉皮」,色澤多為桂花色,外皮如漆似炭,利用此石雕刻作崐品,外表黑皮和裡面的黃色,反差尤為強烈。
田黃石在當今的國際藝術品市場上,買主大多是香港、台灣、新加坡等華人集崐中居住的地區,越是質地優良,雕工精湛的田黃石佳品,越能吸引收藏家興趣。
田黃石只有我國福建壽山的田中出產,因為色澤普遍泛黃色,又產在田裡,故稱田黃。田黃石的材質溫潤凝膩,被稱為「印石之冠」;中國印章的美學表現在篆刻、印鈕裝飾和印材的品質三方面,名貴的田黃石與印章結緣,不僅豐富了印章的審美價值,同時也使田黃自身的價值倍增。田黃石的色澤,以沉著而純凈的深黃為基本色調,象徵著富貴。一塊上等田黃印石,除了應具有細膩、溫潤的特徵外,還要色澤純正、紋理鮮明、形體較大、印鈕雕刻精美,如果印面出自篆刻名家之手,其價值就會更高一籌。收藏田黃石有舊石與新石之分,舊石總體上說品正、形正的較多,而新石往往為了不減少分量,多以自然隨形為主,很少被加工成方正的印材。田黃石有著獨特的紋路,通常被稱作「蘿卜絲紋」,一些人往往以此作為鑒別田黃石的依據,但是,事實上一些有「蘿卜絲紋」的石料並非就是田黃,所以單憑一種紋路是不能確定的。
㈧ 哪位高人有田黃石的圖片
㈨ 田黃的產地在哪
福建壽山
㈩ 田黃石一般生長在哪裡
田黃石,產於福建福州市北郊壽山村的田坑,是壽山石中的珍品。由於它有「福」(福建)、「壽」(壽山)、「田」(財富)、「黃」(皇帝專用色)之寓意,具備細、潔、潤、膩、溫、凝印石之六德,故稱之為「帝石」,並成為清朝祭天專用的國石。史載,清時福建巡撫用一整塊上等田黃雕刻了「三連章」,乾隆皇帝奉為至寶,清室代代相傳;咸豐帝臨終時,賜予慈禧一方田黃御璽;末代皇朝解體,溥儀不要所有珍寶,只將那枚「三連章」縫在棉衣里。至於民間相傳,田黃石是女禍補天時遺留在人間的寶石,又說是鳳凰鳥蛋所變,還傳田黃石可驅災避邪,藏田者能益壽延年等等,給田黃蒙上了許多神秘色彩,故田黃一直是收藏家夢寐以求的至寶。
福建省福州市北部山區的壽山鄉,鄉中有一條約1千多米長,寬2百多米的山溪,就是田黃石的出產地。它是脫離石脈而獨立成塊,長期埋於沙士之中,是「無根而璞,元脈可尋」的石材。田黃石分上坂,中坂和下坂三個地段組成,上坂是靠溪水上游地區,這兒出產的田黃石透明度高,有通靈感,顏色略顯微黃的白色調為主。由於上游的水源好,出產的田黃石猶似玻璃一樣的光澤明亮。田黃石的上品稱「銀裹金」和「田白石」,出自上坂區。中坂位於溪河的中間部分,所產之石大多標准而規范,而且石質潔凈濕潤,色澤濃重,石中的蘿卜紋理清晰,田黃石中的「田黃涼石」、「金裹銀」、「桔皮紅」、「黃金黃」、「楷杷黃」、「雞油黃」等極品,大多產於此坂。下坂因處坑頭一帶,缺乏水沖性,故石質透明度較差,多為桐油色、暗赭色,紋理較粗。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已有人開始採集,到了明清兩代田黃石更是盛名於世。許多達官顯貴,文人雅士競相刻意收集田黃石。相傳清初時期皇帝祭天,神案上都少不了一方上品田黃石,寓其「福(福建)、壽(壽山)、皇(田黃)」吉祥之意。因此,田黃石一直盛名不衰,身價倍增,曾有古話「一寸田黃一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