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長沙老城區在哪
老城區西臨湘江 東至建湘路,南邊是城南路 北邊是湘春路的長方形
四個角分別是西南角的西湖橋 東南角的天心閣 東北角的湖南日報,西北角的明德中學老校區
老城門有:南門,北正街口的北門,興漢門 東邊有:小吳門 瀏陽門(瀏城橋) 天心閣,沿江-線有:大西門,潮宗門,通泰門
Ⅱ 過境洪水淹沒重慶朝天門門洞,其中隱藏了多少歷史往事
早晨打開電腦瀏覽新聞,主流媒體的圖片顯示:「8月18日,『長江2020年第5號洪水』陸續通過重慶主城中心城區,多處水位超警戒水位。當日18點15分左右,重慶朝天門門洞全部被洪水淹沒,系今年首次。···」
1998年末,歷時300天建設的重慶朝天門廣場竣工,並以嶄新的姿態無可爭議地成為重慶直轄市的新地標。
朝天門廣場就修建在朝天門碼頭的上面。遠看朝天門廣場,就像一艘揚帆遠航、氣勢雄偉的巨輪。因此,朝天門廣場也被稱人戲稱為重慶不沉的泰坦尼克號。
Ⅲ 南京明城牆原有多少個門
三山門.水西門
水西門原是南唐都城以及宋元時期金陵城的龍光門,當時也被稱作水西門,下水門,它位於城西,坐東向西。洪武初年,朱元璋直接利用這座舊城門作為城西的城門,直到洪武十九年(1368年)推倒重新建造了這座城門,並定名為三山門,而民間仍稱作水西門並沿用至今,可見水西門之名是諸多城門名當中最古老的名稱。水西門建有內瓮城三座,門垣四道,城門之上建有城樓一座,閘樓四座,形狀與通濟門,聚寶門相似,規模氣勢均略遜於以上二門,但都超過其它諸門,城下南側建有水關一座,也就是西水關,西水關的規模比及東水關要小很多,現在已經面目全非,不注意看是看不出來的
從50年代拍攝的兩禎老照片上看,水西門城樓上和中華門一樣雄峙巍峨,遠處青山隱隱,民居悠悠,舊時的水西門前,人們閑散的走在商肆林立的街道上,一派祥和寧靜之氣。水西門附近原是老南京城最繁華的商業區域所在,人口也相對稠密,是世代南京平民百姓的精神家園,現在水西門已不復存在,周圍的街道已經被擴大數倍,但是附近的小街巷依然保持著舊有的格局,從回龍街,木屐巷,七家灣,五福街,下浮橋等一批老街巷的名稱中仍然讓人有無限的思古情愫再生。人們還能在車水馬龍人來熙攘的升州路兩旁尋覓到三三兩兩的老民居老店肆,從中捕捉著些許古城的風情。最近評事街,倉巷兩大地塊依然在大拆,報刊已經披露是准備大建中式別墅,在不久的將來南京有幸又會得到一大批假古董。
漢西門.石城門
石城門是現有南京古城門僅有保存下來的四座原版城門之一,它在洪武初年建成,是在南唐大西門的基礎上而改建,城門建好後因能遙望到石頭城遂定名為石城門,民間一直稱其為漢西門,旱西門,該門原來的格局有兩座內瓮城,三道城門皆為拱券砌築,城樓屢建屢毀,最後一次被毀是在民國年間,城外有跨秦淮河的石城橋,
城內有連接城門的石鼓路,石鼓路原是南京城西出城外最主要的東西向主幹道,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修築的漢中路遂取而代之。現政府部門已經將其主體及所屬的瓮城修葺一新做為市民廣場供人觀賞休憩,可惜已經失去了一道城門,由城門向南到水西門,往北直到清涼門的兩段城牆包括民國初年開築的漢中門都已經拆毀,石城門身陷鬧市區被周圍的高樓大廈及立交橋包圍其中,儼然就像是一座孤寂的城堡,不明就裡的外地遊人怎麼都不敢將它和古城牆聯系在一塊。
漢中門
在漢西門的北測緊挨者車水馬龍的漢中路路口原來有一民國時期開築的漢中門,漢中路是《首都建設計劃》當中最為重要的城市東西向主幹道,1931年道路建好後將漢西門北測的城牆破一豁口西出城外,民國22年5月5日(1933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公函戰字第1911號中稱:新民,武定,漢中「該三處添建新門,原系市府計劃,拆毀已久,延未修築,對於防務自極甚慮,該市府急切無款興修,亦屬實情」。補建城門是因「漢中門正對江心洲之夾江口,該處有啟易登陸之顧慮」。從此公函中可以看出,國民政府有計劃開築新民門,武定門,漢中門,只是資金不足拆毀城牆已久不能建設,軍事委員會從戰略角度考慮急促政府將以上三門加緊修築。1934年漢中門建成,城門形狀一改明代城門拱券式樣為鋼筋混凝土過梁式,(另開的新民門,武定門皆為此樣式,現只有新民門保留下來,)此種式樣頗為簡單,不知當初建設者是出於省錢省時的考慮還是從戰備的需要出發,結構堅實而美感不足,更沒有古樸之氣,小時候從門下走過總感覺進了某大型廠礦企業的大門,1976年漢中路改造,漢中門被拆除,這是南京城牆最後一座被拆除的城門。
清江門.清涼門
清涼門曾名清江門,位於城西,漢西門之北,清涼門的主城門結構尚存,是南京明代13座古城門倖存下來的四座原版城門之一,
城門頂部的城樓已毀,清涼門原有內瓮城一座,呈半圓形,是有數據記載的南京最小的瓮城,據1999年出版的《鼓樓區文物志》當中文物工作者韓品崢,季士家等回憶「直徑約40米,東高西低,傾斜度在25度左右,瓮城們緊貼城牆內壁,座北向南開」,內瓮城在文革後期被拆除。沿清涼門外測向北百餘米就是著名的石頭城,石頭城是南京城最早的歷史遺存也是南京城牆的根基和肇端,公元212年孫權在此建石頭城開創了他的霸業,然而東吳的王氣隨著王浚的樓船而黯然,可是由此開創的金陵城池卻永載史冊,六朝時期石頭城是南京西部的制高點,臨江聳峙,有「天生城壁」之說,江水直拍山岩,年長日久,沖刷得絳紅色的山崖鬼怪嶙峋,其中一塊山岩好似被山體擠出了一張變形的鬼臉,石頭城也因此被俗稱為「鬼臉城」。今天看見的石頭城是朱元璋在前人的基礎上依山築城的結果,從裸露的岩石和斑駁的城磚上似乎看見了南京城頭上歷史的風雲變幻。在鬼臉城的前面有一水塘,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裡,鬼臉倒映在水裡霎是有趣,這一景觀被歷史上南京的金陵四十八景稱作「鬼臉照鏡」。
清涼門到鬼臉城一帶舊時是人跡罕至的地方,更有墳塋憧憧,解放後南京外來人口急劇上升,以至城牆外測及秦淮河兩岸等多是河南,安徽等省逃難來寧人員的聚居地,曾經是南京有名的貧民窟地區,現經整治,清除淤積,障礙,亂差等現象,顯現清麗風華之大氣象,成為南京舊城改造及秦淮河風光帶整治最為成功的地方,據說聯合國授予南京「聯合國人居獎特別榮譽獎」,就是根據這段風光帶的整治做為南京人居環境美好的實體樣板所做的肯定。清涼門大橋是在2000年為解決河西地區開發而興建的,當初橋面的設計高度沒有城牆高,就在城牆的上部開了一個寬40米,深6米的大豁口,再在牆體的內外兩側各建了一座橋墩,使沉重的橋梁直接落在橋墩上,不至於對古城牆造成巨大的傷害和震動,這看起來是明智之舉,可細想無異於殺雞取卵,為了建一座現代化橋梁你不惜破壞古老的文物將僅存的一段美好的古城牆割裂從而破壞了整體的美觀,不知當初的文物部門是干什麼吃的,竟能同意此等低能的設計方案,何不讓設計者抬高橋面6米,只不過提高了一些建橋成本而已,不至於去破損古老的文物,孰輕孰重?有點文物保護意識的人都能分辨出來,我們南京的有關部門近年來還在干類似的蠢事呢。
草場門
出鬼臉城公園北大門就是一條南北縱向的石頭城路一直向北抵達模範西路,這條大路就是完全在被拆毀的城牆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其中在與北京西路相交的地段原來有一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開築的草場門,因其城內有大片的草場所以故名為草場門,草場門為單孔拱券結構,城門深約20米,寬約6米草場門早在1954年就被拆
除,是南京最早被拆除的城門,在拆除以前城門被封堵多年,周圍也屬荒涼地界,建國初期,物資匱乏,南京有家建築公司為了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全體幹部群眾日夜奮戰在工地上,由於工程進度快,出現了磚塊短缺供應不上的局面,有人突發奇想,盯上了草場門附近的城磚,何不拆城取磚以解燃眉之急,一塊城磚可以低上七八塊小青磚啊,,一段城牆就可以蓋好多樓房啊,於是報告打上去的充分理由就是「變廢為寶」,「古為今用」,又例舉了其它城市拆城的先例,領導們想了很久終於同意了這一「善舉」,南京城牆的滅頂之災由此開始。其實早在民國初年就有了拆城行動,民國3年(1914年)齊耀琳任江蘇巡按使,為「旗民生計局籌辦之備」大規模拆除清八旗駐防城以及明皇城殘垣,「以工代賑」變賣大量的城磚做為建材,南京現存的許多著名建築,諸如民國元年(1912年)由英國人柏耐登設計並主持建造的揚子江飯店(今下關區公安分局),民國2年建造的南京大學桃園北樓及禮堂,民國14年在鼓樓南坡建造馬林醫院病房(今鼓樓醫院)等等,被拆卸的城磚除用於南京本地的建設外,還有部分運往外埠,比如參議院參政張謇(南通人)通過與江蘇巡按使齊耀琳的關系,將部分拆卸城磚運往南通。
今天的草場門實際就是一個地名,北京西路的盡頭有著名的南京
藝術學院和江蘇教育學院等,過草場門大橋就是河西著名的現代化小區龍江新寓,此處已經被現代化重重包圍,沒有一絲半點古城牆的遺跡可巡了。
馬鞍門 定淮門
由草場門沿石頭城路繼續向北在模範西路的路口就是定淮門的地界,定淮門是明初最早的十三座城門之一,建於洪武初年,因靠近城內的馬鞍山,定名為馬鞍門,洪武七年改為定淮門,是因為城門外瀕臨秦淮河,有穩定之意,故名「定淮」,可是在明清的長時間里民間百姓俗稱它為「淮遠門」,可能是因為此門遠離鬧市,荒僻而幽遠。可能也正是這定淮門荒僻而幽遠的原因,加上其門本身也非特色之處,歷史文獻的記載少之又少,就連它存世期間的照片筆者也沒有發現一張,更不要說它是被最早拆除的城門,現在更不可能有它的影子了,現在沿定淮門城牆向北有一百米的距離有一城牆的斷頭,此處做為一個停車場和一大型小區的進出口,由東向西過秦淮河建起了一座通衢大橋是城北溝通河西的最重要的通道,一改以往荒僻幽遠的處境已身處鬧市之中,人們在此進進出出忙忙碌碌可能很少有人關注這段城牆的新替歷程。定淮門內的馬鞍山上明代建有一座古林寺,號稱「中興戒律第一祖庭」,與城內的香林寺,毗廬寺合稱「金陵三大剎」,可惜在太平天國年間毀於戰火,遺址就是今天的古林公園。
儀鳳門.興中門
儀鳳門位於城北獅子山與綉球公園之間,坐東向西,建於洪武初年(1384年),建有城樓城門拱券8米,跨度6米,上面建有城樓,明成化年間(1465年)由於人跡罕至被堵塞,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梁化鳳重開儀鳳門,民國十七年(1928年)夏,國民政府下令將儀鳳門改為興中門,意味振興中華之意,門額題匾由國民政
府行政院院長譚延闓題寫,此門是所有城門距離長江最近的一座,據此可以遠眺江上白帆點點,猶如瀏覽一副美妙的長卷,現在也就只能憑空懷古,想若非非了。1971年此門被徹底拆除,2005年重新改建為三門拱的新一代城門並恢復了儀鳳門的老名字,由於是南京最早修復的一座城門,做工還算精細,再加上城樓雕梁化鳳,整體處在山水之間,樣子相比較後來的幾座新城門更像是古代城門,已經被南京市民們所接受。
鍾阜門
最初修建城門的時候叫東門,洪武十年將東門改名為鍾阜門,因為它遙對鍾山(鍾山亦稱鍾阜)而得此名,此門地處盧龍山東南麓,坐西向東,幾乎和儀鳳門相對,也是兩座距離最近的城門,不過此門也和儀鳳門的命運相同被堵塞了很長時間,歷史文獻里也鮮有照片留存,再說它是南京被拆除最早的城門之一,所以在南京市民的印象里也就沒什麼記憶了,現在的鍾阜門周邊全然沒有一點城牆的影子連一塊城磚也找不到,跨護城河的一座大橋只是連接城北主幹道建寧路的一段而已,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你如果問十個南京人鍾阜門在哪裡?十有八九不知道,如果問附近的鹽倉橋在哪裡?那都知道,因為鹽倉橋比鍾阜門名氣大多了。
金川門
金川門位於鍾阜門南,坐南向北,橫跨金川河,因金川河由此出城,故名。金川門旁當初建有水關一座用於疏通城內外的金川河,是南京少有的幾座帶水關的城門之一,結構比較繁復,號稱「北水關」,由此可以使南京城內的船隻來往於長江之間,1907年修築的「寧省鐵路」小火車由此出城至江邊的終點站,這樣一座水陸兩用城門連同小火車在1957年被毀於一旦。
燕王朱棣於建文四年(1402年)率「靖難之師」渡口南下經龍潭進攻南京,由朱元璋的第十八個兒子谷庶人和李緊隆等接應打開金川門迎接燕王軍隊進入城內,使燕王很快的順利登基做了皇帝,南京城歷史上本來應該發生的第一場攻城之戰卻沒能打的起來。
新民門
在鍾阜門和金川門之間,民國年間出於城北交通和戰備的需又增築城門一座「新民門」,該門具有濃郁的民國特色,設計為鋼筋混凝土過梁式,和漢中門,武定門是為同期建設起來的三座樣式一致的城門,這是唯一保留至今的一座該樣式的城門,兩邊已經沒有城牆的影子了,只有被眾多的住宅樓商鋪所包圍,雖然看起來和傳統的拱券式城門不相稱,時至今日也算是文物了,就是經常在此出入的人們很難和老城門聯想起來。
Ⅳ 重慶十七座古城門之一,迎接聖旨的地方,為何照片也沒留下一張
重慶雖然在中國歷史上沒有成為過封建王朝的國都,但是它也是比較出名的歷史古城之一,在中國歷史上擁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與文化。現如今的人們只知道重慶是中國的一座網紅城市,卻不知道如今作為重慶熱門旅遊景點的朝天門,是重慶之前的17座古城門之一。
而朝天門老城門這一處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跡,因為在交通上非常重要,成為了第一個被拆毀的重慶老城門。現代的人們想要見到重慶老城門的樣子,已經成為了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截止到被拆除的時候,朝天門的城樓都沒有留下一張照片。擁有550多年歷史的朝天門老城門,就這樣一夜之間消失了,可悲可泣。
Ⅳ 過去石家莊老城門在什麼地方
我沒有去過石家莊,所以你最好問一下石家莊的老人,才能夠知道老蒼茫在什麼地方
Ⅵ 北京歷代有哪幾個城門
北京歷代共有城門32個,分別為內城九門,外城七門,皇城四門,龍脈口四門,宮城四門,現代城門等。北京舊城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指得是內城九門、外城七門以及皇城四門。
具體如下:
內城九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
外城七門: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西便門
皇城四門: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
龍脈口四門:大清門、端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
宮城四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6)老城門在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北京近代城門有和平門、建國門、復興門以及水關門。
近代城門的建造要遲於其他城門,歷史相對較短,多為民國及民國以後建造。主要的現代城門有和平門、建國門、復興門以及水關門。
和平門
位於內城南城牆,正陽門和宣武門之間。它建於1926年,並非是北京的傳統城門,該門無城樓、瓮城之設,而只是在城牆上開的兩個拱形券洞,並將該處牆體略增高增厚,用來連通南新華街與北新華街,便利內外城之間的交通。
和平門初名「新華門」,1927年改名「和平門」,以區別於中南海新華門。張作霖時期此門曾改名為興華門,後改回。門洞高13米,寬10米,各裝兩扇鐵門。1958年將門洞拆除,改為豁口。
建國門
不屬於老北京城中的內九外七中的老城門,而是在民國時期日本人發動侵華戰爭佔領北平後,為了出入方便,將位於東邊老城牆扒開的缺口取名叫啟明門。1945年抗戰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改啟明門為建國門,名字一直到1949年中共建政延續至今。
復興門
不屬於老北京城中的內九外七中的老城門。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佔領北平之後,為了東西方向運輸便利,將位於城市西邊老城牆扒開的口子,當時取名為長安門意為長治久安,1945年抗戰勝利,國民政府接管北平後將長安門改為復興門,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沿用至今。
水關門
是清末(1905)將正陽門東水關蓋板後擴建成「門」,為便利東交民巷「使館界」人員進出之用。照片為水關門建成不久,自南向北拍攝的南側面。經歷「庚子之變」後,擔心因「事件」再次成為「困獸」,「使館界」的御河出水孔道——正陽門東水關被改造成了「門」,便於出入登臨赴天津的火車。
Ⅶ 北京的老城門有幾個
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鍾啊
內城四個 外城七個 皇城四個
其中的"內九",指的是東邊兒的東直門、朝陽門;西邊兒的西直門和阜成門;北邊兒的德勝門、安定門;南邊兒的崇文門、正陽門(前門)和宣武門。"外七"是指明世宗為加強城防,在嘉靖三十二年增修的外城城門。與最北邊和內城的"前三門"平行的是東便門和西便門,東西兩邊兒分別是廣渠門和廣安門,南邊則是左安門、右安門和直通正陽門的永定門。皇城四門:東有東安門(現東華門),南有天安門,西有西安門,北有地安門
Ⅷ 武漢有哪九個城門
武漢老城門的歷史印痕
武昌九個古城門現在還看得到的只有起義門一座了,系為紀念武昌首義70周年而重建
1926年10月,武昌古城垣「拆除令」下達;80年過去,老城門只留文字元號
在歷史上,我國多數城市是由官府設立的政治中心而形成的,具有軍事防禦功能的城牆(以及城門),便成了那些歷史悠久的中國城市的主要標志。那麼,曾經聲名遠揚的武漢老城牆,經歷了怎樣的變遷?武漢老城門又是如何淡出人們的視線?
武昌城曾為南方重要城垣
中國的許多城市是沿江河湖海而興建的,城牆還擔負著一種特殊的功能———防洪。武漢三鎮,鼎足而立,夾峙長江、漢江,最容易受到兩江洪水的威脅,三鎮城牆修築的時代不同,但均有防洪作用。武昌城西北臨江一帶,城門特別少,就是出於防洪上的考慮。
翻閱歷史典籍,武昌城——這座武漢三鎮中建城歷史最為悠久、歷經1700多年滄桑的古城,其往事躍然紙上。
武昌有城,是從三國時期的公元223年開始的。那一年,吳主孫權在江夏山(今蛇山)東北築夏口城,「依山傍江,憑墉藉險」,實為一座形勢險要的軍事堡壘,方圓僅二三里。
南朝時,宋孝武帝於454年在夏口城立郢州,故武昌在那時又稱郢城。梁武帝時,梁將曹景宗在紫金山與小龜山北築石城為軍事堡壘,北臨沙湖、余家湖,南距郢城約二里。此後,隋文帝於589年廢江夏郡置鄂州,改汝南縣為江夏縣,州、縣治所均設城內,故古時武昌又有鄂州、江夏縣之稱。後來,唐節度使牛僧儒駐鄂州,改建鄂州城,不僅城的范圍擴大了,而且以陶甓圍城,武昌有磚城自此始。
武昌城基本定型於明朝。1371年,朱元璋的大將、江夏侯周德興增拓武昌府城,將城區擴大到黃鵠山(今蛇山)南,城周約20里,牆體為陶磚砌就,牆高2至3丈不等,環城挖護城河一道,水深1丈多,辟有9個城門:東有大東門,東南有新南門,南有保安門、望澤門,西南有竹唉門,西有平湖門,西北有漢陽門,北有草埠門,東北則有小東門。1535年,都御史顧磷改大東門為賓陽門,改新南門為中和門(辛亥革命後改為起義門),改望澤門為望山門,改竹唉門為文昌門,改草埠門為武勝門,改小東門為忠孝門。清光緒年間,湖廣總督張之洞又在中和門和賓陽門之間增闢一門,稱通湘門。
這些城門位於現在的什麼地方呢?年過七旬的「老武漢」、武漢文史界知名人士張誠傑教授,談起來如數家珍。
1920年代初,一名上海籍攝影家在武漢采風期間,拍下的當時武漢一座城門的照片。門洞上方文字是:行人靠左,車輛慢行,不要擁擠,不要滯留。(資料圖片)
東北部的忠孝門,在如今小東門;賓陽門在古城正東,位於今大東門立交橋處;東南部的起義門位於今首義路;保安門在古城正南,今保安街附近;望山門也在古城南面,今解放路南端,武昌造船廠東門附近。文昌門位於古城西南,今武昌造船廠北門附近;平湖門是古城西門,今平湖門水廠附近;漢陽門在古城西北,現武昌曾家巷附近;武勝門是古城北門,在今積玉橋得勝橋街口;通湘門,設車站於門外,以通湖南,故址在今紫陽路東端,靠近武昌火車站。
明代的武昌城,里巷阡陌,衙署叢集,府學、貢院、文廟等文化建築遍布,文人學士薈萃,儼然是一座政治中心,為當時南方的重要城垣。
漢陽城屢次毀於戰火水災
漢陽是一個真正的古名,它使用了1400年。隋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因當時的漢津古城位於漢水之北,按我國自古以來地名的命名原則「山南水北為陽」,遂改名「漢陽」,沿用至今。
唐朝初年,唐高祖李淵對武漢的行政建制在隋朝的基礎上稍稍作了一些改變:原江夏郡改為鄂州,州治設在江夏縣(今武漢市武昌區),下轄5個縣;在長江以北設置沔州,下轄漢陽、漢川兩個縣,沔州州治設在漢陽縣(今武漢市漢陽區),並將漢陽縣以及沔州的行政機構都一起從蔡甸的臨嶂山下遷到龜山南麓的鳳凰山(又稱鳳棲山)下。
與此同時,唐朝地方官員開始籌建漢陽城。其城址位置東臨長江,北倚鳳凰山,南接鸚鵡洲,西瀕漢水。漢陽城周長為1072丈(約3.6公里),建有8座城門,東為迎春門,南為沙洲門,西為孝感門,北為漢廣門,東南為朝天門,西南為漢南門,西北為下汊門,東北為慶賀門。這一城建格局影響深遠,直到今天,漢陽以顯正街為東西軸線,其東端人們習慣稱東門、古樓東,兩廂則稱為南城、北城。
北宋時(1122年),江河大水泛濫,漢陽城毀於水患。直到元末明初,漢陽因此一直沒有城廓。
明朝初年朱元璋平定楚地後,漢陽知府程瑞重修漢陽城,其地理位置仍取「東南臨大江、西北跨鳳棲」之勢。明嘉靖三年,漢陽城周長約2.5公里,設城門4座,按東西南北分別為朝宗、鳳山、南紀、朝元。城內正街小巷縱橫交錯,城外與陸路水路相連,交通便利,為明代漢陽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基礎。
此後,漢陽城兩度毀於戰火。明崇禎十六年,張獻忠、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先後進駐武昌、漢陽,漢陽城被毀。清順治十八年,知縣曲聖凝、守備董朝祿分別對漢陽進行了維修,將原城牆增高了數尺,並重建了南城和西城的城樓。咸豐年間,武漢三鎮又成為太平軍與清軍殊死搏鬥的戰場,太平軍曾四克漢陽,此時不僅漢陽城被毀,就連西城外不遠的歸元寺,大雄寶殿、羅漢堂等建築亦毀之殆盡。
清光緒六年,漢陽城重建,其城圍計2公里多。在城的東南西設朝宗、南紀、鳳山門,北面則憑借了鳳凰山這一天然屏障,山外一側有一座宋代興建的著名寺廟——興國寺。從鳳山門到朝宗門,當中一道通衢為正街,這就是今日的顯正街了。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漢陽知府嚴舫、知縣林瑞枝主持再修漢陽城,並且將東譙樓改為漢江樓,准許百姓登樓眺望長江。
漢陽城最後的規制為周長不到3公里,城門有三座,即東邊的朝宗門、南邊的南紀門、西邊的鳳山門。三座城門各建一譙樓,東南臨江,有水閘,北倚鳳凰山。漢口城設堡擋太平軍
武漢三鎮,最繁華的城區在漢口,最有現代化氣息的建築也多半在漢口。然而,在歷史上,今日漢口卻是漢陽的屬地。即使是在明代成化年間漢水改道,漢口、漢陽兩地以河為界後,漢口也一直屬漢陽管轄,直到1889年,清政府在漢口設立夏口廳,漢口才與漢陽分治。
「五百年前一荒洲,五百年後樓外樓。」這句民諺恰當地表述了漢口的歷史。比起上千年歷史的武昌、漢陽,只有500多年歷史的漢口算是後起之秀了。
漢口形成於明代成化年間漢水改道時,當時還是與武昌隔江相望、與漢陽連為一體的荒洲。明朝崇禎年間,為防止後湖水泛濫,上起硚口,下至一元路,挖土修建了一條堤防。挖土築堤,堤後便形成了一個深溝,被起名為玉帶河。清朝咸豐年間,太平軍馳騁江漢之間,清兵十分恐懼,於是就堤基構築漢口堡。工程在今中山大道一線上展開,堡外挖一條壕溝,開辟包括玉帶門、居仁門、循禮門、大智門、通濟門在內的7個堡門。
1905年,漢口動工修建東起漢口堤角、西至舵落口的張公堤。自建成之後,後湖十幾萬畝低窪地上升為陸地,這樣導致漢口城堡失去了防水功能。而後來,玉帶河漸漸淤塞,清末遂拆除漢口堡改建大馬路,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道。今日漢口的雛形就逐漸形成了。
武昌、漢陽古城拆除始末
拆除武昌古城垣的動議,最初起源於粵漢鐵路的興建。1890年,清政府決定建設粵漢鐵路,拆除影響鐵路建設的武昌古城垣的提議隨之而來。後粵漢鐵路建設因資金問題擱置,拆除動議也就不了了之。
1919年,湖北省議員陳士英等62名紳士再次聯名上書,倡議拆除武昌古城垣,通過拆城修路將城內城外連成一片,從而發展武昌經濟,解決當時經濟之困。他們提出了城垣存在的五個「弊端」:阻礙交通;檢查繁瑣,人民出行不便;內外隔閡,有礙治安;空氣閉塞,容易發生瘟疫;影響城中商業。不過,由於拆城工程浩大,加之民國之初局勢極為動盪,多數議員不贊同陳士英等人的議論,有的議員則尖酸地回應說:「不拆城放屁都不易散去,會閉死人的。」議論紛紛之下,當局反復研究未果,使拆城之議擱置下來。
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長沙、岳陽、賀勝橋先後被攻克,勢如破竹,兵抵武昌城下。然而,軍閥吳佩孚依靠堅固無比的武昌城牆頑抗,北伐軍死傷無數而未獲成功,只得改變攻城計劃,採取迂迴戰術,先後攻克漢陽和漢口後,於9月16日攻克鄂豫邊界的武勝關,使武昌變成一座孤城。吳佩孚軍大部撤至河南信陽。在長期的封鎖下,武昌守軍彈盡糧絕,終於投降。北伐軍在歷經40多天的浴血奮戰後,在10月10日入城。
在勝利後的一次會議上,親睹攻城艱難的郭沫若等,再次提出拆除武昌城垣這一「封建堡壘」的議案。並獲得很多人支持。一批湖北籍人士雖不贊同,但圍城之痛記憶猶新,也不好多說什麼。
在武昌平湖門至花堤街的200多米景觀牆上,9幅油畫的內容就是清代武昌各地段的9座城門,給這里平添幾分古樸、悠遠。圖為當時湖北美術學院教師在牆上潛心作畫。
1926年10月,湖北省政務委員會作出了拆除武昌城垣的決定,任命萬聲揚為拆城委員會主任,並設置武昌城拆城辦事處,整個拆城工程由政府招商承拆。但當政府官員到城垣各段實地勘察時,一些辛亥老人紛紛建言力保重要遺跡。當巡查到起義門時,張難先等人激動地說:「動這座城門就是為北洋軍閥張目,痛恨辛亥革命!」隨行人員尷尬不已。巡視到奧略樓時,石瑛等人表示:此為元代遺址,決不能拆!張、石二人德高望重,政府部門也不敢硬頂,於是這兩處終於被保留下來。
拆城進展隨著時局的變化時斷時續,直到1929年,武昌城垣被全部拆毀,護城河也被填平。所拆的城基除主道留作修建馬路外,其他地方都被當時的士紳階層購買建宅。城磚則被百姓取走。武昌城自此僅余城門名字供後人憑吊。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1928年,因大規模改建武漢,漢陽古城垣大部分也被拆除,餘下西門及兩側一段城牆也在1950年被拆,如今東門、西門、南門僅作為地名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僅留地名延續文化血脈
漢口、武昌、漢陽三鎮古城拆除後,地名擔當了延續文化血脈的使命。
在武昌,清末洋務運動中大興土木、建廠修路,使城市地貌發生較大變化。而過去的大半個世紀,變化就更大了,所以新地名產生的節奏也不斷加快。不過,細看武昌地圖,武昌古城仍依稀「存留」,如今日武昌中山路基本上是沿著武昌古城的牆基走向拓建而成的,至今仍留有小東門、大東門、漢陽門、起義門、平湖門、保安街、巡司河、新橋等與古城有關的地名。如今當我們漫步在這條寬闊的馬路上,看到兩旁的高樓大廈和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時,深感時代步伐前進之快。
漢陽城自1928年拆毀後,1931年特大洪水襲擊武漢,漢陽城區水淹1米以上,但曾貫通漢陽城牆東西的顯正街,仍為商賈要道。與顯正街垂直的東門正街(今攔江路)、西門正街(今鸚鵡大道),則成為漢陽商貿繁華的地區。
盡管如此,古城垣的拆除,至今仍令無數「老武漢」惋惜。
張誠傑教授說,城牆的范圍是固定的,城市卻是不斷向前發展的,二者之間必然產生矛盾,城牆確實延緩了城市的發展。正因為如此,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不是多開城門,就是拆除城牆,為城市的發展創造條件,這是必然趨勢,無法阻擋。但盲目地亂拆除,破壞了文物古跡,帶來的後果也是嚴重的。城牆是勞動人民建造的,表現了極高的建築藝術,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有些已存在了數百年,甚至千餘年,代表了各個時代的建築工程水平,可以為發展旅遊和研究工程技術服務。
保存了有價值的城牆,勢必影響城市的發展,那就只有多開城門,向郊區發展,或乾脆在它的近旁開辟新市區,以解決城市發展和保護城牆的矛盾。西安就是這樣做的,既保存了歷史名城,又開辟了新的市區,使古城與新市區協調發展,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一磚一瓦,一寺一院,一街一巷,一歌一詠,一詩一畫,這些歷經歷史風雨淘洗流傳下來的文化遺產,棲息著我們民族歷史的靈魂,傳承著我們民族的精神薪火,凝聚著我們民族的情感氣質,是我們民族得以血脈綿延、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更是我們走向未來、實現振興的『軟實力』。」張誠傑教授說。
Ⅸ 9個內老城門是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朝陽門、崇文門、正陽門(前門)、宣武門、阜成門、西直門
9個內老城門是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朝陽門、崇文門、正陽門(前門)、宣武門、阜成門、西直門。德勝門是用來出兵打仗的,意思是希望每次都打勝仗;安定門是用來收兵的,意思是打完勝仗就安定了;東直門是運木材的;朝陽門的門上畫著一顆麥穗,用來運糧食的,因為從南方運來的糧食都要通過通惠河從這里進入京城;崇文門是用來運酒的;正陽門是皇帝走的,就連皇後也只有在出嫁時走那一次;宣武門是走囚車的,門上還寫著「後悔遲」三個大字;阜成門用來運煤,門上還畫著一支梅花;西直門是用來運水的,它運的是玉泉山的水。
復興門 建國門是後來加的 不算老城門
天安們、地安們、東安門和西安門是皇城門
7個外城門是永定們、左安門、右安門、廣安門、廣渠門、東便門和西便門
Ⅹ 杭州十大城門是哪十座
1、古武林門
古武林門,位於杭州舊城的西北,又稱北關門。歷朝歷代,這是一座可用得「價值」二武林門外一路,歷朝歷代都是黃土鋪地,清水遍灑。為啥?因為「朝廷恩澤自北而來」,由此入的杭城。
明《客越志略》說:西大街上「悉是冬青樹」,有如拱門,「人從樹里行,不見赤日」。沿街的房子,瓦是綠的,門是黑的,門外還有短扉。
2、古艮山門
古艮山門,位於杭州舊城的正北偏東。宋元以來,此門雖非兵家必爭,卻為絲綢業集中之地。以此為雛,杭州的工業,後來大都出於此地。
「唱唱唱,洋機響,洋機開了五百張;角子銅板不算賬,大洋鈔票來進賬。」 艮山門外絲籃兒,說的是絲綢製作中煉、染兩道工序後的漂洗,挽竹籃去河港的女人。
3、古鳳山門
古鳳山門,一個平常的地名,凝結著的,是杭州歷史的精氣。不說鳳山門,不說與它相聯的山水街巷,也可以說是沒有道出杭州文化的主脈。如今的鳳山門,仍然披著一層薄紗,就像秋雨將盡的曉嵐,明一陣,霧一陣。偶爾也能讓人看見,有比其他九座城門更真切的歷史。
宋高宗趙構沒來杭州之前,現在的鳳山門外,是州治,也就是市政府。再早,這州治是吳越錢王的都城,現在的鳳山門方位,就是都城的北門,稱「雙門」。
4、古清泰門
古清泰門,清平、安泰,這是城門的原意;滬上的開埠、鐵路的興建、帝制的沒落,這是中國的近代。清泰門,它所擁有的細節,更多的屬於近代,這是中國從不變到萬變的開端。就像以這個城門命名的立交橋,多多少少的巨變,從此開始。
5、古望江門
古望江門,是杭城古代東南部的城門,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名叫新門。古城河兩邊的公園;望江門外的老街;太平時世的民殷;夕陽下,與三五老人坐在一起,塵埃不起,康樂安定。於是,對古城門的憑吊,油然而生。
6、古候潮門
古候潮門,舊杭城東南的第一座城門,它所昭示的,正是一個在潮水中「老」去的杭州。白居易說:「杭州老去被潮催」,這一「老」,是「大」,是「久遠」,是城市的厚蘊,也有前人多少的沉浮。
7、古清波門
古清波門,在如今的鐵冶路口。城門地形,在杭城十大城門中唯一尚可清晰辨認。吳越錢王時,此地只是水門一座,東通流福溝。時稱「涵水門」,也稱「暗門」。北宋,清波門建成,時人仍然以「暗門」相稱。
8、古涌金門
古涌金門,位於舊杭城正西。即從南往北數過來,第二座城門。說門,並非一門。不是朝朝暮暮在無數細節上與人休戚相關,幾草、幾水、幾牆、幾門,總嫌寡情乏靈。
杭城十大城門,九座城門都有重城(城門外的護城,呈四方形),而涌金城門獨無。這也是它依附了西湖作為外勢,可御可守。
9、古錢塘門
古錢塘門,一個與杭城淵源相繼的名字;一截與佛事盛行相接的記憶;一段與民族崛起相關的往事。錢塘門位於舊城的西面,從南往北數,第三座城門。
10、古慶春門
古慶春門,與所有的城門一樣,慶春門所表達的並不是以往的文字和城市的蹤跡,以及如今在大街一側的古人銅像所佔有的全部信息。只是一個有關「春」和「春」過後的其他日子,生出的喜、怒、哀、怨。過去的,總也有留下了的,有形的和無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