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象派的畫作應該怎麼樣欣賞
提起印象派,很多人都至少聽過莫奈這個名字以及他的《日出》,那麼該如何才能把握印象派畫作的基本特徵?
(一)印象畫派
印象派是19世紀後半期誕生於法國的繪畫流派,印象派畫家對瞬間視覺感受,對光線、色彩、氛圍、筆觸的關注,超過對社會歷史、宗教、倫理的關注,正是在這一方面,他們與此前的歐洲畫家走上了不同的藝術道路。 具體說就是,他們會採取在戶外陽光下直接描繪景物,追求光色變化中表現對象的整體感和氛圍的創作方法,主張根據太陽光譜所呈現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間印象,一反過去宗教神話等主題內容和陳陳相因的灰褐色調,使歐洲繪畫出現發揮光色原理加強表現力的新方法,對繪畫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響。
印象畫派的思想和中國傳統文人畫的思想趨同,他們並不講究形似和比例,而在強調意境. 我覺得在欣賞的時候可以著重體會作者通過繪畫表達的感情,比如高更在大溪地的畫作,濃艷的色調和看似粗笨的筆法充分表達了作者奔放的心境。
2. 印象畫派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印象畫派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答:印象畫派對光和色有著濃厚的興趣,認為光和色就是表現的目的,大千世界,萬物造化的生動和美感,同志歸於光和色的作用;印象畫派作品的畫面明亮燦爛,令人耳目一新;畫面不秒度第秒了豐富生命力和光色和諧的藝術風格.後期印象畫派主張書法個性,吸收東方藝術的特點;他們的畫大多線條粗獷形式誇張,色彩明快,富有裝飾味.
3. 清朝的《窺窗見鬼圖》,放大10倍後,到底能看到什麼
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大暢巫風,而鬼道愈熾。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01.總述
《窺窗見鬼圖》,又叫《聊齋女鬼圖》,是清朝時期的某個不知名的畫家所畫。它畫的是聊齋《畫皮》中的場景。作者雖然沒有留下名字,但看得出來,對國畫的用色和技法還有著很深的了解的。這幅畫的主角是個鬼,它在一張皮上作畫,這是典型的恐怖片的場景。
咱再說回《窺窗見鬼圖》。各位有沒有想過,如此特殊的一幅畫,為什麼作者沒有留下名字呢?原因很簡單。清朝一向對文字和藝術查得比較嚴。此圖畫的是鬼怪,不符合孔子的教導(子不語怪力亂神),所以作者不署名,是怕被正統的道學家們鄙視。
4. 簡述印象派產生的背景及其特點
背景:
印象派繪畫也叫印象主義,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19世紀60—90年代在法國興起的畫派,當時因克勞德·莫奈的油畫《日出·印象》受到一位記者嘲諷而得名。這幅畫面描繪的是塞納河的清晨,太陽剛剛升起的時候。由於畫家要在很短的瞬間,將早晨的美景在光線還沒有變化前,就要完成作品,因此畫面不可能描繪的很仔細。當學院派的畫家們看到這幅作品時,認為很粗糙,過於隨便,就用譏諷的語言嘲笑「巴比松」的畫家,意思是說:那是一群根本就不懂繪畫的畫家,《日出印象》完全就是憑印象胡亂畫出來的,其他人也附和著說,這些畫家統統都是「印象主義」,沒想到,這些挖苦的話,反而成全了這批畫家,「印象派」隨之誕生,「巴比松」派反而慢慢被人淡忘。
1874年有一群年輕的畫家在巴黎卡皮西納大道的一所公寓里舉辦了第一屆印象派畫展,有31位印象派畫家參展。來向官方的沙龍挑戰。包括莫奈、雷諾阿、畢沙羅、西斯萊、德加、塞尚和莫里索等在內的畫家們不僅有各異的性格和天賦,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他們還具有不同的觀念和傾向,但是,他們誕生在同樣的時代,有著同樣的經歷,並且向同一的反對派斗爭過。他們欣然接受一些雜志的諷刺文章作家封給他們帶著嘲笑味道的稱號——「印象派」。
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其影響遍及歐洲,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
但它在法國取得了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法國涌現出一大批印象派藝術大師,他們創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巨作。其代表作品中,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
特點:不依據可靠的知識,以瞬間的印象做畫。畫家們是抓住一個具有特點的側面去做畫,所以他們必須疾飛畫筆把顏色直接塗在畫布上,他們只能多考慮畫的總體效果,較少的顧及枝節細部。印象主義的以粗放的筆法做畫,作品缺乏修飾,是一種對筆法較草率的畫法。印象主義採取在戶外陽光下直接描繪景物,追求以思維來揣摩光與色的變化,並將瞬間的光感依據自己腦海中的處理附之於畫布之上,這種對光線和色彩的揣摩也是達到了色彩和光感美的極致。
5. 印象畫派和古典畫派的區別
靠,我勸你還是換個題目,太大了,我的論文現在是班裡唯一通過的,你跟他們一樣題目太大,必定內容就會空虛的。
印象派繪畫(Impressionism)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19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其影響遍及歐洲,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國取得了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法國涌現出一大批印象派藝術大師,他們創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巨制。其代表作品中,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梵谷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印象派是19世紀後半期誕生於法國的繪畫流派,其代表人物有莫奈、馬奈、卡米耶·畢沙羅、雷諾阿、 西斯萊、德加、莫里索、巴齊約以及保羅·塞尚等。他們繼承了法國現實主義(Realism)前輩畫家庫爾貝「讓藝術面向當代生活」的傳統,使自己的創作進一步擺脫了對歷史、神話、宗教等題材的依賴,擺脫了講述故事的傳統繪畫程式約束,藝術家們走出畫室,深入原野和鄉村、街頭,把對自然清新生動的感觀放到了首位,認真觀察沐浴在光線中的自然景色,尋求並把握色彩的冷暖變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隨意實則准確地抓住對象的迅捷手法,把變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記錄在畫布上,留下瞬間的永恆圖像。這種取自於直接外光寫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種種生動印象以及其所呈現的種種風格,不能不說是印象派繪畫的創舉和對繪畫的革命。印象派美術運動的影響遍及各國,獲得了輝煌的成就。直到今天,他們的作品仍然是人類最受歡迎的藝術珍寶。
印象派,也叫印象主義,19世紀60—90年代在法國興起的畫派。當時因克勞德·莫奈的油畫《日出·印象》受到一位記者嘲諷而得名。1874年第一屆印象派畫展在巴黎卡皮西納大道的一所公寓里舉辦,有31位印象派畫家參展。
1874年,有一群年輕的畫家在巴黎組織了一個他們自己的畫展,來向官方的沙龍挑戰。包括莫奈、雷諾阿、畢沙羅、西斯萊、德加、塞尚和莫里索等在內的畫家們不僅有各異的性格和天賦,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他們還具有不同的觀念和傾向,但是,他們誕生在同樣的時代,有著同樣的經歷,並且向同一的反對派斗爭過。他們欣然接受一些雜志的諷刺文章作家封給他們帶著嘲笑味道的稱號——「印象派」。 《吹短笛的男孩》,又稱吹笛少年,1866年 ,160x98cm ,布 油彩 ,巴黎 奧賽博物館 ,愛德華·馬奈 法國 《吹笛少年》畫中描繪的是近衛軍樂隊里的一位少年吹笛手的肖像。畫家在探索形與色的統一時,注意到人物個性特徵的刻畫。在色彩上追求一種穩定的、幾乎沒有變化的亮面,然後突然轉入暗部,將人物置於淺灰色、近乎平塗的明亮背景中進行描繪,用比較概括的色塊將形體顯示出來。在這幅畫中沒有陰影,沒有視平線,沒有輪廓線,以最小限度的主體層次來作畫,否定了三度空間的深遠感。杜米埃說過馬奈的畫平得像撲克牌一樣。 自然主義作家左拉曾在這幅《吹短笛的男孩》面前贊嘆道:「我相信不可能用比他更簡單的手段獲得比這更強烈的效果的了。」雖然現在看來,這幅畫給人帶來的震撼並未見得有多強烈。然而在馬奈那個時代,這幅畫的好處恰恰在於叛逆,不合當時的禮教。第一沒什麼內容,第二沒有什麼深意,就是個小男孩,什麼都不代表,什麼都不說明。而且馬奈畫的時候非常快,完全變革了以前的畫法!當時官方沙龍展的評委們都不願意收這幅作品,誰又想到100多年後,這幅畫市值8億人民幣。 權威評價:19世紀60年代,剛剛擺脫第一任老師庫圖爾的權威的馬奈,又遭到同時代人的不理解,他在沙龍中經歷了好幾次失敗。他在室內作的與實體同樣大小的人物繪畫給人一種奇怪的印象,遭到許多批評,例如這幅《吹短笛的男孩》,被1866年的官方沙龍展的評判委員會拒絕。 這幅畫表現一個皇家衛隊的年輕輕騎兵正在吹短笛,這是一種聲音尖銳的木製小笛子,它用於引導士兵投入戰斗,笛子的名稱成了畫的題目。由一兒童在畫家的畫室里扮演的樂師占據了畫的中心位置。他清楚地顯現在色調細微變化的灰底色上,畫底沒有給出一個確切的空間,僅僅給人一種空氣在他的周圍流動的印象。畫家在他的肖像畫中常常使用的這種中性的不可觸知的背景,是受黃金時代的西班牙畫家,尤其是貝拉斯克斯和牟利羅的啟迪,馬奈不久前去馬德里旅行期間,對他們大加贊揚。由於想讓被畫對象看起來是孤立的,避免造成這是在遊行或軍事訓練現場創作的印象,馬奈沒有加進任何軼事性背景成分。孩子、服裝及短笛構成畫的惟一主題。畫是在畫室的冷光線中完成的,這一點從投到地上的短影可以得到證實。 馬奈很早就參軍了,是一名水兵,他以憐憫的目光看著這個孩子兵,為因畫畫需要而穿上的這身行頭感到驕傲。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這身由紅、黑、白、金色裝飾的完美軍服和短笛的金色金屬套上。用白色布帶束住的樂管在男式緊身短上衣的深色呢絨上和褲子的茜紅色呢上閃閃發亮,短上衣上飾有銅紐扣。緊束孩子的上半身的布帶形成一道亮光,與白色的鞋罩相映襯。只有孩子的臉和手有生氣,與有點僵硬、看不出細節的側影形成明顯的對照。馬奈的同時代人指責這缺少厚度,處理過於簡單,像是厄比納爾城印出來的天真的民眾像。背景與人物之間沒有配景,也沒有聯系,這些也使人物顯得不真實。人物用大色點處理,很像撲克牌上的人頭像和日本的銅版畫。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今天普遍受到好評,這幅畫是馬奈對很少被印象派畫家畫的軍隊主題的一個無視傳統觀念的挑戰。
這幅畫的朴實無華證實了藝術家的現代性,他是一切陳規之敵,他通過其作品表達一種新的世界觀。「我相信不可能用比他更簡單的手段獲得比這更強烈的效果的了。」自然主義作家左拉在《吹短笛的男孩》面前贊嘆道。 馬奈簡介: 馬奈Adouard Manet(1832-1883)是法國印象主義畫派中的著名畫家,是亨利·凡汀·拉圖爾的《巴迪儂畫室》畫作中位於中間的那個人,他對歐洲繪畫的發展有重要貢獻;盡管他從來沒有參加過印象派畫家的聯合展覽,仍被認為是印象主義畫派的奠基人,很早就被後來的印象派畫家們視為大師。這些畫家比馬奈年輕10歲左右。盡管馬奈得到了這個尊稱,盡管他與這些年輕畫家保持著友好關系並同他們一起外出寫生,他卻始終拒絕參加印象派組織的畫展。由於希望得到官方的承認,他從1859年開始定期將畫作送給沙龍評審委員會審查。他參加沙龍的運氣時好時壞:有時他成功地被接受,如當他於1861年在沙龍上展出一幅名為《彈吉他的人》的畫作時(現存於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有時又被輕蔑地拒之門外,如當他於1866年向沙龍提交一幅名為《吹短笛的男孩》的畫作時。 馬奈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人物畫方面,第一個將印象主義的光和色綵帶進了人物畫,開創了印象主義畫風。馬奈早年受過學院派的六年教育,後又研究許多歷代大師的作品,他的畫既有傳統繪畫堅實的造型,又有印象主義畫派明亮、鮮艷、充滿光感的色彩,可以說他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畫家。他的作品(尤其是肖像畫)很自然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吹笛少年》用幾乎沒有影子的平面人物畫法,表現人物的實在,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莫奈的才氣和自負感。此畫明顯帶有日本浮世繪版畫的影響。 印象主義Impressionnism(1874-1886):不依據可靠的知識,以瞬間的印象做畫。畫家們是抓住一個具有特點的側面去做畫,所以他們必須疾飛畫筆把顏色直接塗在畫布上,他們只能多考慮畫的總體效果,較少的顧及枝節細部。印象主義的以粗放的筆法做畫,作品缺乏修飾,是一種外表草率的畫法。印象主義採取在戶外陽光下直接描繪景物,追求光色變化中表現對象的整體感和氣氛的創作方法,主張根據太陽光譜所呈現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間印象,印象主義的作品選擇的題材面比較廣泛,無論是在城市或是在鄉村,畫家都試圖捕捉到瞬息多變的大自然。
在藝術觀點上,印象主義畫家反對當時占正統地位的古典學院派,反對日益落入俗套、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繪畫(Romanticism),而是在C.柯羅、巴比松畫派和G.庫爾貝等人的寫實畫風的推動下,吸收荷蘭、英國、西班牙、日本、中國等國家繪畫的營養,同時受現代科學,尤其是光學的啟發,認為一切色彩皆產生於光,於是他們依據光譜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來調配顏色。由於光是瞬息萬變的,他們認為只有捕捉瞬息間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奧妙。因此在繪畫中注重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主張到戶外去,在陽光下依據眼睛的觀察和現場的直感作畫,表現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變化。由此印象主義繪畫在陰影的處理上,一反傳統繪畫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印象派繪畫用點取代了傳統繪畫簡單的線與面,從而達到傳統繪畫所無法達到的對光的描繪。具體的說,當我們從近處觀察印象派繪畫作品時,我們看到的是許多不同的色彩凌亂的點,但是當我們從遠處觀察他們時,這些點就會像七色光一樣匯聚起來,給人光的感覺,達到異想不到的效果。
由於個人的興趣不同,印象主義畫家又分為重光和色彩與重造型和素描兩種類型,前者以莫奈、雷諾阿為代表,後者以德加為代表,卡米耶·畢沙羅則介於兩者之間。
由於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現,印象主義畫家主要把身邊的生活瑣事和直接見聞作為題材,多描繪現實中的人物和自然風景。在構圖上多截取客觀物象的某個片斷或場景來處理畫面,打破了寫生與創作的界限。
印象主義畫家先後舉辦了8次展覽,前兩次均受到當時輿論界的猛烈抨擊,以後逐漸成為具有很大影響的美術流派,並擴大到其他藝術領域。印象主義繪畫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曾得到E.馬奈的支持與鼓舞。
作為一種美術思潮,印象主義繪畫在世界美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動了以後美術技法的革新與觀念的轉變,對歐美、日本乃至中國的畫家產生過或大或小的影響。
威尼斯位於義大利北部海岸,遠離教皇的控制和外國軍隊的蹂躪,從15世紀上半葉起,威尼斯共和國已控制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是義大利境內擁有世界市場的最大的經濟基地,它很快就成為歐洲商業的中心。到16世紀,威尼斯的文化也進入最繁榮的時期。財富的大量積累,使威尼斯的貴族能夠過著窮奢極侈的生活,即使一般的市民,也較其他地區的人民富裕。
義大利的人文主義思想很快影響了那裡的文學藝術,從15世紀中葉起,許多宗教題材的美術作品出現了濃郁的世俗化色彩,畫面上追求歡快、激情和狂熱的調子。威尼斯畫家筆下的聖母和天使,往往是一些穿著華麗、肌膚圓潤的上層婦女形象。這種追求享樂的思想,在藝術上表現得相當突出,從而形成了這一地區特有的繪畫風格,稱之為威尼斯畫派。這一畫派中傑出的代表有貝利尼、提香、喬爾喬奈、丁托萊托、委羅內塞等。
15世紀威尼斯繪畫的特徵,反映著威尼斯社會當時人們一般的心理狀態,他們大多傾向於尋求歡樂、狂熱和激情,宗教的訓誡性比較少,即便是宗教題材的作品,也充滿著對於人間生活的美滿想像力;色彩大體上趨於飽滿、豐富和多調子,並具有一種抒情的意味。
威尼斯畫派是文藝復興藝術的一朵奇葩。它的奠基者是兩大美術世家--維瓦里尼家族和雅可布·貝利尼家族。貝利尼繪畫世家共有父子三人:雅可布·貝利尼(1400~1470),其子貞提爾·貝利尼(1429~1507)與和喬凡尼·貝利尼(1430~1516)。
貞提爾·貝利尼與喬凡尼·貝利尼自小都向父親學畫。哥哥成名較早,不久成為威尼斯共和國的公職畫家。1479年被派往君士坦丁堡,專門為蘇丹王宮畫肖像,名聲遠揚。
提香(1490?~1576)生於阿爾卑斯高原的托卡勒城一個退職的將軍家庭。他從小不大愛讀書,上學的時候,常跑到野外森林裡去遊逛,摘花,將花揉爛,取它的汁液畫畫,連家庭教師也對他沒有辦法。於是,父親因勢利導,送他到威尼斯去學畫。香對於歐洲後來的繪畫有很大影響,他象米開朗基羅那樣長壽,又象拉斐爾那樣幸運和受寵。在上層社會里,他的作品是最有威望的,同時他與威尼斯進步的文主義學者,又有廣泛的交誼。他反對教會專權,在最反動的年代,他堅決維護民族尊嚴,他無論是前期還是後期的作品,都通過對人的活動與性格的表現,來實現現實主義藝術的意義。威尼斯畫派崇尚色彩,而提香的色彩表現力已達這一畫派的頂峰。在威尼斯人看來,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並沒有被線條分割著,一切都是霧一般地溶合在一起的,這正是水城風光的特色。
大約從1530年起,提香開始採用"異教"題材,即以古希臘羅馬神話中的形象,創作了一系列裸體女人的作品,這也是威尼斯畫派一大題材特色。在表現人體美方面,威尼斯畫派也和佛羅倫薩的畫家們一樣,敢於沖破長期桎梏人們的觀念的牢籠,把古希臘的美學觀加以復興,並融合在人文主義的美學理想中。
以人體美為藝術創作的一個領域,在歐洲有很長有歷史。古代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美學思想就是明證,他認為藝術中的人體美必須是精神與肉體都美的,而應以精神為主導。700多年後,一位叫普羅提諾的美學家,在談到人體美時卻強調:美的肉體只是最高美的痕跡、影子和反光。為要顯示這種最高的美,必先使靈魂擺脫肉體的污垢。什麼是"污垢"?換言之,就是"官能感受"。這種觀點正是中世紀紀歐洲封建神學觀念的反映,在那時要表現純粹的"靈魂",得去掉肉體的"污垢",在提香出生以前的數百年間,也有一些人體藝術品,但只表現一幅人體骨架和一張干癟的皮而已。
喬爾喬奈(1477~1510)的全名應是喬爾喬·巴巴雷里·達·卡斯特弗蘭科,而改用喬爾喬奈這個名字,則含有"明朗"、"幽雅"的意思。這位藝術家出生在威尼斯附近的卡斯特弗蘭科鎮,最初習藝於威尼斯名畫家貝里尼的名下。繼他之後的威尼斯另一位大師提香,就和他同師學藝。後來由於兩人的過失,老師一氣之下把他們都趕出了畫室。喬爾喬奈以後之能與提香長期合作,可能與年少時結成深情厚誼有關。年齡較小的提香也把這位師兄奉為師長。
在威尼斯派大畫家中,唯獨丁托萊托算是地道的威尼斯畫家,因為他誕生在威尼斯城裡,據說他的生活十分儉朴,沒有嗜好,對於歡樂與財富向來取淡漠態度。平時埋首藝術,終日為畫面構思所工作著。有的文獻資料提到他在威尼斯作畫時,從不計較報酬,索價也不高,往往只收取顏料和畫布費用。他的生活比較平靜,沒有什麼大的起落。
丁托萊托的藝術最光輝時期是在他最後的30年。這時他完成的作品不僅量多質高,題材也極廣泛。關於基督傳說的故事,畫家有獨到的表現方法。基於現實生活的感受,他往往用真實的藝術語言去敘述傳說的事件。為加強悲劇性力量,他善於利用波瀾壯闊的戲劇性沖突,給人以震撼性的感染力。
威尼斯畫派中另一位現實主義大師是保羅·委羅內塞。他原是提香的學生,本名是保羅·卡爾雅里,因出生在委羅納,故被人稱為委羅內塞。他的父親是一個雕塑家,因而他較早接受了藝術熏陶。他最初的老師是委羅納的畫家安東尼奧·巴吉勒,後來到了羅馬,又深受米開朗基羅等人的壁畫影響。
1553年他來到威尼斯,威尼斯的畫風使他改變了早期那種明凈的銀灰色調子,轉而對世俗生活中豪華宴會的熱烈色彩產生了熱情。
威尼斯畫派藝術的最高理想,就是充分顯示現世生活的一切美好享受。人文主義的審美觀是一種人性解放的審美觀,它是在普遍的群眾渴求中孕育出來的。
6. 十九世紀西方的繪畫美術
1、藝術流派
19世紀以來在西方流行的主要美術流派:新古典主義美術、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美術、印象畫派、現代主義美術五大流派。
2、起源
新古典主義美術產生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法國,與資產階級革命有關。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社會動盪不安,伴隨著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到來,資產階級反對舊制度下的陳腐藝術風格,他們需要藝術成為宣傳革命,鼓吹自由、平等和共和的有力武器;需要用藝術培植人們的斗爭勇氣,樹立英雄主義的氣概。他們追求古代希臘羅馬的英雄主義精神,新古典主義美術應運而生。
3、特點
採用古典形式,體現理性和新制度,大多選取了古代希臘羅馬的歷史和神話題材,人物充滿著為自由和共和而戰的英雄氣概;畫風古樸、庄嚴、典雅,注重素描,強調線條的清晰和准確,追求形式上的完美。
4、代表作家和作品
該流派的代表人以及代表作品:法國畫家大衛《馬拉之死》和《拿破崙加冕式》,安格爾《泉》。
(6)印象畫派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十九世紀繪畫美術的特點
法國畫壇經歷了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的發展,浪漫主義逐漸地脫離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在這樣的背景下,一部分具有進步思想的藝術家認為藝術應以實際生活為基礎,提出了「為生活為民眾而藝術」的口號,產生了現實主義藝術思潮。
現實主義藝術家贊美自然,歌頌勞動,深刻而全面地展現了現實生活的廣闊畫面,尤其描繪了普通勞動者的生活和斗爭,此時此刻勞動者真正走進藝術殿堂,成為繪畫中的主體形象,大自然也作為獨立的題材受到現實主義畫家的青睞。
我們這里所說的現實主義是法國藝術發展進程中一種獨特的藝術現象,專指19世紀產生的藝術思潮,當時人們稱之為「寫實主義」,這個流派無疑是使用現實主義藝術創作方法的。它的哲學觀是求真求實,導致它的美學觀是以真為美、以實為美,它是寫實主義的主要特徵。
法國社會中的階級對立和斗爭,反映到畫壇上就成為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爭論,一部分畫家對此種種不屑一顧,悄悄地進入巴黎郊區楓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他們都無限熱愛大自然,主張到大自然中去直接描繪豐富多彩的風景,他們把描繪自然的豐富奇偉、優美秀麗和內在生命作為終生追求。
他們從不把自己的藝術信仰強加於他人,因為都居住在巴比松村,共同描繪大自然,所以這群畫家被稱之為「巴比松畫派」,主要代表是科羅、盧梭、和特羅容等。
7. 印象畫派與中國的寫意畫有什麼區別
區別很大
印象派,學名印象主義,其實分為三個階段
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
中國寫意畫這個概念就大了,它不是一個畫派,狹義上可以指寫意花鳥,寫意人物這種寫意畫表現手法,廣義上指表達主觀意趣的
中國畫,鹵煮理解的意思應該是第二種?
印象派又稱外光派,從名字就可看出指畫家專注於寫生,注重表現光和色的變化。關注光學原理。
印象主義以莫奈,雷諾阿,德加等為代表,舉個例子,莫奈畫了一天中不同時間的草垛,只為表現不同光線下的物體光色的變化,這顯然是一種寫實,這點與中國寫意不沾邊。
到了新印象主義,由於光學原理的發展,對光色的探索更科學,因為光學實驗直接指導了這個畫派的藝術實踐,發展成了點彩派。那麼科學的進行繪畫,完全跟寫意這種玄學的東西不沾邊
。
後印象主義出現了三個絕世大咖,梵高,高更,塞尚。這一時期才或多或少跟東方有點關系,它們吸收了日本版畫影響。這一時期才與寫意有點關系,因為梵高,高更他倆傾向於主觀描繪,塞尚則拋棄印象主義瞬間性光色,追求物體本身的結構。
總言之,印象派與寫意無關,他們更傾向於客觀描繪現實的光和色,梵高和高更倒是傾向於主觀表現。
8. 19-20世紀世界重要的繪畫藝術流派及代表作品
19-20世紀世界重要的繪畫藝術流派有象徵主義、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野獸主義、立體主義等。
1、象徵主義:
19世紀末在英國及西方幾個國家出現的一種藝術思潮。象徵主義是19世紀末產生於英國的文學學藝術運動,在倫敦知識界影響很大,並對20世紀美學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該運動主要在法國,歐洲的其他文化中心也有一些追隨者,如德國,比利時等。
代表作品:《俄狄甫斯和斯芬克斯》、《海邊的年輕女孩》。
2、印象主義:
印象主義,也稱印象派,又稱為「外光派」,是西方繪畫史中的重要藝術流派,產生於19世紀60年代的法國。其鋒芒是反對陳舊的古典畫派和沉湎在中世紀騎士文學而陷入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印象主義吸收了柯羅、巴比松畫派以及庫爾貝寫實主義的營養,注重在繪畫中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
代表作品:《印象·日出》、《紅磨坊的舞會》。
3、後印象主義:
後印象主義從印象主義的用光與用色中獲得了諸多啟示,但與之有本質區別,他是第一個西方現代藝術流派。在19世紀末,不少曾受到印象主義鼓舞的藝術家開始反對印象派,不滿足於刻板而片面的追求光和色,強調作品要抒發藝術家的情感,開始嘗試色彩及形體的表現性。
代表作品:《坐在紅扶手椅里的塞尚夫人》《雅各與天使搏鬥》。
4、野獸主義:
野獸主義(Fauvism)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國盛行一時的繪畫風格,它雖然沒有明確的理論和綱領,但卻是一定數量的畫家在一段時期里聚合起來積極活動的結果,因而也可以被視為一個畫派。
野獸派畫家熱衷於運用鮮艷、濃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從顏料管中擠出的顏料,以直率、粗放的筆法,創造強烈的畫面效果,充分顯示出追求情感表達的表現主義傾向。
代表作品:《奢侈·靜寂·逸樂》、《裸婦》。
5、立體主義:
立體主義,1907年始於法國。立體主義的藝術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形成分離的畫面——以許多組合的碎片形態為藝術家們所要展現的目標。背景與畫面的主題交互穿插,讓立體主義的畫面創造出一個二維空間的繪畫特色。
代表作品:《阿維尼翁少女》、《埃斯塔克的房子》。
9. 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的各選一幅作品分析
印象主義:克洛德-莫奈《印象:日出》
莫奈(1840-1926)印象主義繪畫運動的發起人、領導者和堅定不移的鼓吹者。
1874年莫奈展出《印象:日出》之後,批評家以「印象主義者的展覽會」為題在 報上評論這一運動,因而得名。 1888年批評家費-費涅翁寫道:「印象主義這個詞是 為他而創造的,這個術語對他來說比對任何人都更合適。」
莫奈5歲時全家遷居到勒阿弗爾附近的聖阿德雷斯。15歲時從當地一藝術家學 畫。其藝術生涯是從與E-布丹結識 開始的,從那時起開始在室外作畫。1859-1860 年初次訪問巴黎,巴比松畫家杜比尼和特瓦容給他很深影響。187 2年前後對日本版 畫產生興趣,它的裝飾性和平面性對現代法國繪畫影響極大。
1865-1870年是莫奈創作的早期。在這之前他己開始用印象主義特有的碎筆觸作 畫,如《野餐》(1865 -1866)和《聖阿德列斯的陽台》。莫奈的創作目的主要是探 索表現大自然的方法,記錄下瞬間的感覺印象和他所看到的 充滿生命力和運動的東 西。他把對象當作平面的色彩圖案來畫,而不注意其重量和體積。1868年與雷諾阿、 布日瓦爾一起 創作了頭一批印象主義的作品,這些作品是用強烈的碎筆觸描繪的室 外光、運動和瞬間感覺。
《日出·印象》描繪的是在晨霧籠罩中日出時港口景象。在由淡紫、微紅、藍灰和橙黃等色組成的色調中,一輪生機勃勃的紅日拖著海水中一縷橙黃色的波光,冉冉生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輕松的筆調中,交錯滲透,渾然一體。近海中的三隻小船,在薄霧中漸漸變得模糊不清,遠處的建築、港口、吊車、船舶、桅桿等也都在晨曦中朦朧隱現。該畫完全是一種瞬間的視覺感受和活潑生動的作畫情緒使然,已往官方學院派藝術推崇的那種謹慎而明確的輪廓,呆板而僵化的色調盪然無存。這種具有叛逆性的繪畫,引起了官方的反對。
因為這幅《印象·日出》,在當時的畫壇引起了軒然大波,同時「印象畫派」由此而來。莫奈曾經打趣地講述了整個創作過程:「為了這次展覽,我送去了一件作品,創作這幅畫的時候,我從窗口望出去,太陽隱在薄霧當中,船的桅桿指向天空……他們問我該用什麼畫名時,我隨口說:就寫『印象』吧!沒想到這個名稱,卻為我們開了一個這么大的玩笑。」
當1984年莫奈和一群青年畫家舉辦展覽時,這幅《日出·印象》遭到了誹謗和奚落。有的評論家挖苦說:「毛坯的糊牆紙也比這海景完整!」更有人按這幅畫的標題,諷喻一莫奈為首的青年藝術家們為「印象派」,於是「印象主義」也就成了這個畫派的桂冠。
印象派解放了色,莫奈是一個善於運用色的大師,不既如此,他還是一個善於運用光的大師.
現代科學告訴我們,物體的顏色是和光分不開的,是由物體對光,特別是太陽光的吸收和反射決定的.
太陽光線的影響是動態的.一天不同時分,一年不同季節,太陽的光線千變萬化,同一個對象也就有了千變萬化.
早晨的陽光經過晨霧的過濾,變成了橙紅色.而在陽光沒有照及的地方,處於陰影中的物體,則是它的互補色--藍色.這種處理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在經典的畫法里,迎光處都畫成白色亮色,陰影都畫成黑色暗色,莫奈的高明果然不同凡響.冷色和暖色的對比,明色和暗色的交融,都來自清晨陽光的作用.
如果太陽升起的高度不同,如果日出的季節不同,如果當時的氣候不同,太陽的顏色,物體的顏色,水中倒影的顏色,也就完全不同了.
歷史上沒有一個畫家,象莫奈那樣自覺地運用這樣的原理,針對同一主題,專門描繪不同季節,不同光線和不同天氣狀態下的色彩變化,這類作品被稱之"連作".他畫乾草垛,畫白楊樹,畫盧昂大教堂,畫泰晤士河畔眺望倫敦,每個主題都要畫幾幅,十幾幅,甚至幾十幅.他會在同一地點支上幾幅畫架,每天在依次特定的時間在特定的畫架上作畫,周而復始,來捕捉同一對象在不同時間下的不同色彩.
後印象主義:高更《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
保羅·高更生於巴黎,逝於馬克薩斯群島的法都——伊瓦。高更早年在海輪上工作,後又到法國海軍中服務,23歲當上了股票經紀人,收入豐厚還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麥姑娘梅特·索菲亞·加德為妻。可是高更在自己的繪畫天賦召喚之下,35歲時辭去了銀行的職務致力於繪畫,38歲時與家庭斷絕了關系,過著孤獨的生活,並通過畢沙羅捲入了印象主義的天地。高更受到印象派朋友的影響開始作畫,還受到象徵主義,日本版畫以及而聽文學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高更總是嚮往著遠方,留戀那些具有異國情調的地方,他要求拋棄現代文明以及古典文化的阻礙,回到更簡單、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他很願意過野人的生活,這使他在39歲時踏上了去巴拿馬和馬提尼島的旅行,在那裡找到了自己期望的東西:茂密的植物、永遠蔚藍的天空、慷慨的大自然、簡朴的生活。後來因事不得不離開這個熱帶的天堂返回法國,這時正好40歲,精力充沛而有主見,保留著尊貴高傲之氣。他是位具有強烈個性、惹人討厭又招人喜歡的人,粗魯和高雅並存,他總是強烈要求自我表達,要證明自己的價值。
高更為什麼要到布列塔尼、巴拿馬和馬提尼克去呢?因為他要到自己認為具有古風的地方去尋找一種不同於我們極端文明的環境和氣氛,他在那裡找到了天堂一般的環境。明晰的線條、碩大的體積感、生硬的對比色彩,從此他與印象派決裂(1887年),當他回到法國時就譴責莫奈和畢沙羅特有的自然主義幻覺,提出藝術表現的「綜合」。
簡化了的巨大形狀,均勻單一的色彩,分割主義,無陰影的光,素描與顏色的抽象化,超脫自然,這就是高更所發現和創立的藝術。但是他的這種幻想和藝術在自己的國家處處走投無路,於是在1891年2月23日他拍賣了30幅作品得到一筆收入,於4月4日乘船前往塔希提島,歷經幸福與磨難,畫了不少畫後又回到法國。
在1893年11月舉辦了他的《塔希提人》(Tahiti)畫展,結果是徹底失敗,在物質上收入是零。而他那新穎、神秘、野蠻的繪畫,迎得了一些崇拜者。巴黎文明人的嘲弄又使他返回塔希提島。這樣,便有了今天廣為人知的脫去了文明的衣服,獨身一人赤裸裸地置身於偉大的自然之中的高更的傳說。病魔和家庭喪女的不幸使他想到自殺,得救後畫了一幅傳世傑作《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爾後又移居馬克薩斯群島法都——伊瓦,於1903年5月8日辭世。
高更把塔希提島那未經開發的,充滿原始生命力的土地看作是人類的"樂園",當他面對著塔希提島上那些未失去原始面貌的大自然風光,面對那些膚色黝黑,體格健壯,顯示著原始人的野性美,心地善良,面孔篤誠,因思想簡單淳樸而格外虔敬的土蓍人時,他為此激動不已,認為這正是他所追尋的"樂土"。為此,他畫了一批如夢如詩,帶點兒神秘意味的畫作。此畫作於1897年。是高更以最大熱情完成的一幅"宏偉的作品"。這段時期的畫家貧病交近,心情沮喪,極端憤世疾谷,便決定自殺,他曾喝下毒葯卻未遂。就是在這種逆境中,高更以巨大的創作熱情畫了此畫。他說他畫此畫時像作一場夢,當夢醒了時,他才對著完成了他的作品,道出了貫穿始終的構思:"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住哪裡去?"這就是此畫的主題。此畫的右邊有一個剛剛誕生的嬰兒,中間有一個採摘水果的青年,左邊是一個行將就木的老婦。這一連串的形象,意示著人類從生到死的命運。雖然其形象,色彩和構圖看上去象是神話或傳說,那富有的異國的渺遠,靜悄悄和神秘的意境再加上這樣一個標題,使人感到更加神秘。其實,畫家在此只是表現那些土著人一種偶然的臆想。此畫可以說是高更多年來對塔希提島的印象的綜述是他獻給自己的墓誌銘。
高更創作的《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是一幅大型油畫。據他自己說,這是他以最大熱情完成的哲理性作品。因為在此以前,他在貧病交迫中心情十分沮喪。他無法擺脫貧困,不得不求助於罪惡的巴黎對他的藝術的肯定,他為此而憤世嫉俗,決定自殺。他曾跑到深山裡吃下毒葯,企圖死後以自己的屍體飼獸,以求徹底的解脫,但被人發現救起。爾後,他又突然產生強烈的創作欲。他說:"我打算在我死前畫一幅宏偉的作品,我空前狂熱,日以繼夜地工作了一個月。"他想把自己夢幻中的一切畫成一幅畫。當他夢醒時,他覺得面對畫幅"看到"了他所要畫的整個構思:「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這句話就成了這幅畫的標題。
10. 西方20世紀的主要流派(藝術派別,代表人物,藝術風格)
一。19世紀以來在西方流行的主要美術流派
19世紀以來在西方流行的主要美術流派:新古典主義美術、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美術、印象畫派、現代主義美術五大流派。
新古典主義美術產生的社會背景:新古典主義美術產生於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法國,與資產階級革命有關。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社會動盪不安,伴隨著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的到來,資產階級反對舊制度下的陳腐藝術風格,他們需要藝術成為宣傳革命,鼓吹自由、平等和共和的有力武器;需要用藝術培植人們的斗爭勇氣,樹立英雄主義的氣概。他們追求古代希臘羅馬的英雄主義精神,新古典主義美術應運而生。
它的基本特點是:採用古典形式,體現理性和新制度,大多選取了古代希臘羅馬的歷史和神話題材,人物充滿著為自由和共和而戰的英雄氣概;畫風古樸、庄嚴、典雅,注重素描,強調線條的清晰和准確,追求形式上的完美。
該流派的代表人以及代表作品:法國畫家大衛《馬拉之死》和《拿破崙加冕式》,安格爾《泉》。
二,浪漫主義美術出現的社會背景、基本特點
浪漫主義美術產生於大革命失敗以後的波旁王朝復辟時期,人們對啟蒙運動宣揚的理性王國越來越感到失望,一些知識分子感到苦悶,他們反對權威、傳統和古典模式,從而產生了浪漫主義美術。
浪漫主義美術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
法國的德拉克洛瓦是最偉大的浪漫主義畫家之一,西奧島的屠殺》描繪了希土戰爭中希臘人民遭受土耳其軍隊虐殺的情景,畫家表現了對希臘人民極大的同情。《自由引導人民》描繪的是1830年7月革命,法國的工人、市民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走上街頭反對封建政權的場面。浪漫主義繪畫另一位傑出代表是西班牙畫家哥雅,他的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現代性和實際的歷史性感覺。」他最有代表性的繪畫是《槍殺馬德里市民》,畫家描繪了1808年西班牙人民起來反對拿破崙入侵的史實,他以無法抑制的熱情歌頌了愛國的人民。
現實主義美術出現的社會背景、基本特點
現實主義美術產生於19世紀中期的法國。資產階級奪取政權後,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使得人民及先進的知識分子產生了不滿和苦悶的情緒。因此他們要求真實的表現現實,並且對現實加以暴露和批判。現實主義的基本特點是:強調藝術的時代特點,直接描寫當前的時代風貌和斗爭。
現實主義美術代表人以及代表作品
米勒出身於農民,擅長用農民的眼睛看這個農民的世界,他的藝術像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了法國19世紀40~60年代農村的面貌。他既歌頌農民的善良、淳樸、熱愛勞動的本質,也表現他們的保守、虔誠、逆來順受的弱點。代表作品《播種者》和《拾穗者》都反映了這樣的特點。列賓是俄國現實主義繪畫的主要代表之一,《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是他的成名之作。列賓曾去伏爾加河寫生,纖夫的生活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畫中列賓畫了十一個飽經風霜的勞動者,他們在炎熱的河畔沙灘上艱難地拉著纖繩,纖夫們有著不同的經歷和個性,他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但這是一支在苦難中練成堅韌不拔,互相依存的隊伍。
四。「印象畫派」
印象畫派的藝術特點、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教材通過《日出·印象》、《櫻桃和桃子》兩幅作品表現了印象畫派不同時期的藝術表現風格。
(1)印象畫派產生的原因和基本特點
19世紀後半期,一些青年畫家對統治歐洲藝術的種種清規戒律表示不滿;在科學證明「顏色是物體反射出來的光線」的啟發下,主張戶外寫生,他們從畫室里走出來發現了千變萬化的大自然。在描繪自然景色時,他們重視光、色和大氣的表現,他們把光看作是「繪畫的主人」,光的強弱變化在印象派畫家的作品裡得到了充分的表現,他們大多用原色作畫,因此色彩特別清新、明亮。他們努力去觀察自然,要達到的目的是「對自然既有力而又敏感的移植」。
(2)印象畫派的代表人和代表作品
早期印象畫派的代表人物是法國的莫奈和馬奈。莫奈曾同其他青年畫家組成了一個「無名畫家協會」,在巴黎舉行畫展,引起了很大轟動。其中,莫奈的畫《日出·印象》更是令人矚目。這幅畫表現了在勒阿弗爾港口一個多霧的早晨,透過晨霧觀看太陽初升的瞬間印象。一位評論家在看了畫展後,寫了一篇文章,對這幅畫大加嘲諷,說莫奈等畫家是一群「印象主義者」,不料,「印象派」這個名稱從此在畫壇上確立,《日出·印象》成了這一畫派的標志。馬奈的畫注重光色關系,色彩艷麗,光線清澈明快。他的代表作品是《草地上的午餐》,畫家想表現外光下的人體和色塊的對比,這幅畫在當時曾引起激烈的爭論。
(3)後期印象畫派
19世紀末20世紀初,產生了後期印象畫派,他們反對印象畫派對客觀世界的描繪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現象上,主張藝術應區別於照相,要揭示主觀世界,重要的不在於寫形而在於寫意,重視自我的表現,強調變形和誇張。荷蘭畫家梵高的作品表現出追求光明、熱情、熱愛生命的主題。《向日葵》寫意重於寫形,表達了主觀的熱情。法國的塞尚特別注重物體的結構,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物體都可以概括為球體、圓柱體和圓錐體」。他對幾何形體的探索和變形啟迪了後來的立體派,他被推崇為「現代藝術之父」。法國畫家高更的藝術風格是人物的形象稚拙、單純,平塗色彩,缺乏立體感,沒有明暗,卻有著濃郁的裝飾味道。其代表作是《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
五。「現代主義美術」
現代主義美術產生的原因、藝術特點、代表人及代表作品。通過《舞蹈》《格爾尼卡》《那不勒斯來的男人》《紫紅色上的黑色》等作品展示了現代主義美術的藝術特點。
(1)現代主義美術的概念、出現的原因和基本特點
20世紀以來出現的許多與傳統美術流派不同的美術流派統稱為現代主義美術。它出現的原因是:20世紀以來,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給人們的心靈造成了巨大創傷;工業化帶來的快節奏生活也加劇了人們的緊張感,使人們不再滿足於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科學技術的發展拓展了藝術家認識世界的視野,他們開始用新的表現形式和藝術精神進行創作;
(2)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
被稱為野獸派的法國畫家馬蒂斯是現代主義美術代表之一。其代表作《舞蹈》。
現代主義美術最有影響的是西班牙畫家畢加索。他作為立體主義的創始人,以《亞威農的少女》一畫完全顛覆了過去具象寫實的傳統手法,
。《格爾尼卡》壁畫,
此畫結合立體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風格表現痛苦、受難和獸性。